所謂“飲茶人境”,即指茶人在品茶時茶侶的多少及茶侶人格所合成的一種人文境界。對此,明代張源在《茶錄》中首先提出了“飲茶以客少為貴”的觀點。明時的陳繼儒則說:“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看來,茶人在飲茶時,人數(shù)多寡不為其要,只要能皆有所得,便達到了目的。
獨啜得神,這是古今品茶人最認可的體驗。一個人獨自品茶,實際上是茶人與茶的對話,與茶道的圓融,與大自然的合一,與心靈的共同升華。特別是在書齋青燈之下,夜色落寂之時,素月窺窗之際,手捧一杯綠茶,案展一卷雅書,獨啜慢品,冥思凈慮,感情最易伴著茶香而飄逸,思緒更易進入靜幽的禪境,從而領(lǐng)會出“疏香皓齒有余味,更覺鶴心通杳冥”的體驗,即在“啜之淡然,似覺無味”的茶湯中,品出味外之味,情外之情,達到心境的超然愉悅。
對此境,明人羅高君自述曰:“山堂夜坐,汲泉烹茗,至水火相戰(zhàn),儼聽松濤,似傾入杯,云光瀲滟。此時幽趣,未易與俗人言者。”他得此神情幽趣,可謂其妙不可與人道也。
無獨有偶,唐代詩人盧仝,曾“柴門反關(guān)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烹吃”來品味獨飲之趣。他獨自感受到“一碗喉吻潤”,兩碗三碗后,便“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喝到五碗七碗后,便“唯覺兩腋習(xí)習(xí)清風(fēng)生”,飄飄欲仙了。他寫的《茶歌》,可謂是獨品得神的神來之作。
今天的不少大家,都是憑著獨品的工夫,讓茶香氤氳出神采的飛揚,如作家姚雪垠,他總是端坐在明窗凈幾前,手抱一壺爽茶,讓文思在茶香中流淌出來,他得之神,全化作了《李自成》那部泱泱大作。還有不少作家詩人,他們的大作都是在獨品中“啜”出來的,“泡”出來的,可謂“一壺香茶一篇文,茶香浸出神來筆”??磥碇挥歇毱酚泥?,才能得此“神運”之旨啊!
對飲得趣或曰“二客得勝”,這也是一種極妙的人文環(huán)境。品茶,不僅是人與自然的溝通與和諧,亦是和茶人之間溝通相融的方式。品茶亦如飲酒,相約一志趣相投的知己為友,在一幽雅的茶室里,邊慢品名茶,邊推心置腹地傾述衷腸,抑或品詩論道推弈聽曲,抑或談古論今縱覽天下。品得茶香裊裊,談得靈犀通暢,不知素月東升,但聞晚鐘悠悠;不辨竹影橫斜,但覺夜露浸窗。這興致雅情,可謂世間對飲者方能得之。
據(jù)傳唐玄宗與梅妃斗茶,是君王與愛妃之間的對啜佳話。錢起詩中“柴門兼竹靜,山月與僧來。心瑩紅蓮水,言忘綠茗杯。煎峰曙更早,斜漢俗西回”,寫的是詩人與山僧對飲的情趣。戴叔倫的“遠訪山中客,分泉漫煮茶。相攜林下坐,共惜鬢邊華”,這是詩人與隱者的相邀對飲,以至“候門童子問,游樂到誰家”,樂得身客不知何處了。南宋女詞人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常常邊品啜香茗,邊說詩論文,其勝趣雅致,世間鮮矣。就是今天的文人學(xué)士摯友茶侶,也常于對啜之中,妙趣橫生雅韻四溢,茶香和著真情而氤氳出浪漫的人生。
三人為眾共飲得慧,也有不少飛揚的精神浪花和膾炙人口的佳話。就說三人共飲,這對潮州工夫茶來說,是最相宜的。故潮州諺語曰:“茶三酒四踢跎二?!笨梢婏嫻し虿钑r,三人是為最勝之?dāng)?shù)。孔夫子曾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比魪慕涣餍畔⑾嗷W(xué)習(xí)取長補短益智得慧而言,三人以上共飲,實在是一個較好的機緣。
唐大歷九年(774年)春,顏真卿與陸羽、皎然、李萼、裴修、房蓋等十九位名人聚會于長興竹山寺,品茶吟詩論書議道,他們乘著茶興吟下了精彩的佳句,遂成為千古美談。
白居易也曾在古稀之年,興邀“洛中九老”,相聚品茗,也在后世的茶人中傳為佳話。此外,相傳唐代宮廷中的清明茶宴,寺廟中的茶禮、茶儀,宋代的斗茶品水等,都是多人參與,其間的名人侏儒,借著茶興高談闊論,飛揚文采,在這樣的茶時幸會中,每一位茶人一定是收獲多多興致多多,樂在其中益在其中矣。
當(dāng)今,三五知己,八九同行,相聚在茶館茶廳,在濃濃的茶香滋潤下,在裊裊樂曲的銷魂中,收獲的一定是友誼、知識、啟迪和睿智,緣此,我們說“眾飲得慧”,也是有其道理的。
在我國的茶道中,茶時人境雖有不在多少之說,但務(wù)必忌雜。所謂雜,是指相聚的茶侶,品德修養(yǎng)、志趣愛好、文化水平、舉止談吐參差不齊文野不一,從而影響到茶時的氣氛和茶人的感情,甚至滋生出不和諧的音符。因此,唐代屠隆在《考槃余事》中寫道:“茶之為飲,最宜精行修德之人……使佳茗而飲非其人,猶汲泉以蒿萊,罪莫大焉?!边@段話雖說得有點過分,但也不失為真言善語。
關(guān)于茶侶,古人陸樹聲在《茶察記》中這樣寫道:“翰卿墨客,緇沅羽士,逸老散人或軒冕之徒,超然世味者。”這些人有修養(yǎng)有學(xué)識,識禮義淡名利,是合心相宜的茶侶。這樣的茶侶,無論多少,相聚品茶時,都能得其神得其趣得其慧,那是最理想的相伴茶人了。
故此,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shù)》中寫道:“一個人在這種神清氣爽,心氣平靜,知己滿前的境地中,方能領(lǐng)略到茶的滋味?!边@便是茶時人境最好詮釋了。
1.形容喝茶聊天意境的詩句 1、《山泉煎茶有懷》
唐代bai: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du看煎瑟瑟塵。
無由持一碗,寄zhi與愛茶人。dao
譯文:坐著倒一鼎清涼的水,看著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細末如塵。 手端著一碗茶無需什么理由,只是就這份情感寄予愛茶之人。
2、《望江南·超然臺作》
宋代:蘇軾
春未老,風(fēng)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譯文:春天還沒有過去,微風(fēng)細細,柳枝斜斜隨之起舞。登上超然臺遠遠眺望,護城河只半滿的春水微微閃動,城內(nèi)則是繽紛競放的春花更遠處,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節(jié)過后,酒醒反而因思鄉(xiāng)而嘆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鄉(xiāng)了,姑且點上新火來烹煮一杯剛采的新茶,作詩醉酒都要趁年華尚在啊。
3、《寒夜》
宋代:杜耒
寒夜客來茶當(dāng)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譯文:冬天的夜晚,來了客人,用茶當(dāng)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爐中的火苗開始紅了起來了,水在壺里沸騰著,屋子里暖烘烘的。光照射在窗前,與平時并沒有什么兩樣,只是窗前有幾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開著,芳香襲人。這使得今日的月色顯得與往日格外地不同了。
4、《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唐代:皎然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縹沫香,
何似諸仙瓊?cè)餄{。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
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崔侯啜之意不已,
狂歌一曲驚人耳。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譯文:越人送給我剡溪名茶,采摘下茶葉的嫩芽,放在茶具里烹煮。白瓷碗里漂著青色的餑沫的茶湯,如長生不老的瓊樹之蕊的漿液從天而降,一飲后洗滌去昏寐,神清氣爽情思滿天地,再飲清潔我的神思,如忽然降下的飛雨落灑于輕塵中,三飲便得道全真,何須苦心費力的去破煩惱。
這茶的清高世人都不知道,世人都靠喝酒來自欺欺人。愁看畢卓貪圖飲酒夜宿在酒甕邊,笑看陶淵明在東籬下所做的飲酒詩,崔使君飲酒過多之時,還會發(fā)出驚人的狂歌。誰能知飲茶可得道,得到道的全而真?只有傳說中的仙人丹丘子了解。
5、《滿庭芳·茶》
宋代:黃庭堅
北苑春風(fēng),方圭圓璧,萬里名動京關(guān)。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煙。尊俎風(fēng)流戰(zhàn)勝,降春睡、開拓愁邊。纖纖捧,研膏淺乳,金縷鷓鴣斑。
2.關(guān)于飲茶的詩句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云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里,蟄蟲驚動春風(fēng)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fēng)暗結(jié)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guān)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云引風(fēng)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也,唯覺兩腋習(xí)習(xí)清風(fēng)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fēng)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fēng)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3.表現(xiàn)品茶意境以及描寫品茗的一些詩詞有哪些 寒夜
寒夜客來茶當(dāng)酒,
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宋.杜耒
夏日閑居
多病逢迎少, 閑居又一年。
藥看辰日合, 茶過卯時煎。
草長睛來地, 蟲飛晚后天。
此時幽夢遠, 不覺到山邊。
——唐.張籍
醉太平
風(fēng)爐煮茶。霜刀剖瓜。暗香微透窗紗。是池中藕花。
高梳髻鴉。濃妝臉霞。玉尖彈動琵琶。問香醪飲么。
品茶,就是品評茶味;飲茶。一般來說,這是一種較為優(yōu)雅和閑適的藝術(shù)享受。 明 楊慎 《和章水部沙坪茶歌》:"君作茶歌如作史,不獨品茶兼品士。" 柳亞子 《寄毛主席延安》詩:"云天倘許同憂國, 粵海難忘共品茶。"
品茶講究審茶、觀茶、品茶三道程序。審茶是指泡茶前要先審看茶葉,內(nèi)行人一眼就能分出綠茶、紅茶、花茶、青茶(烏龍茶)、黃茶、白茶、黑茶等不同的種類來。更講究的還可以分出“明前”、“ 雨前”、“龍井”、“雀舌”等。什么茶用多高溫度的水,沏、沖、泡、煮方法各不相同。觀茶是看茶葉的形與色。
4.求表現(xiàn)品茶意境以及描寫品茗的一些詩詞,多多益善 我最喜歡的一首
寒夜
寒夜客來茶當(dāng)酒
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宋.杜耒
其他比較喜歡的有:
夏日閑居
多病逢迎少, 閑居又一年。
藥看辰日合, 茶過卯時煎。
草長睛來地, 蟲飛晚后天。
此時幽夢遠, 不覺到山邊。
——唐.張籍
醉太平
風(fēng)爐煮茶。霜刀剖瓜。暗香微透窗紗。是池中藕花。
高梳髻鴉。濃妝臉霞。玉尖彈動琵琶。問香醪飲么。
——宋.米芾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zhuǎn)曲塵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如醉前豈堪夸。
——唐.元稹
攤破浣溪沙
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
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fēng)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
——宋.李清照
非常多,可參見:
/p/1887284107
/chinawarriors/item/
5.品茶的境界 品茶是對色,香,味,形的鑒賞,同時上升到心靈的感受,發(fā)展為一種充滿詩意的精神境界上的追求,是一種充滿生活情趣的審美滿足,又是一種精神上的寄托,品茶可分為三種境界:
“一飲滌昏寐,情思浪爽滿天地”。此第一境界。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此第二境界。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第三境界。
第一境界可理解為“清”飲茶可以使人清醒,派遣孤悶,遠離昏沉,能蕩滌胸懷,令人心胸開闊,洗昏寐而達澄明之境。
第二境界可理解為“和”感受到的是精神上的享受,當(dāng)昏寐去除神志清醒之際,人們的心靈就會得到凈化,顯得空靈澄明,晶瑩剔透,心中的塵垢被洗滌一空,,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芍^“茶爽添詩句,天清瑩道心”“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進入更高的精神享受。
第三境界可理解為“ 靜”,可以說是進入品茶的最高境界,不僅得以從塵世超脫,也得到了最大的審美愉悅,是品位極高的人生享受.這種意境可以說是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孜孜以求的陶淵明式的“悠然南山下”的佳境!難怪皎然會感嘆:“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徒自欺.”因而高聲呼喊:“熟知茶道全爾真,惟有丹丘得如此.”
茶乃大自然的精靈,質(zhì)樸無華自然天成,致清導(dǎo)和,塵心洗盡,回歸了人的一顆平常心.
茶貴清,即清正廉潔;茶導(dǎo)和,即和睦處世;茶致靜,即恬淡安靜。文人寄情山水間,不思利祿,不問功名,“平生于物原無取,消受山中一杯茶”.品茶是一種高雅的藝術(shù)享受,追求是天然野趣,茶帶給人的是凈化心靈,與山水融為一體,天人合一,找回最自然的真我??芍^“茶里乾坤大,壺里日月長”。
6.關(guān)于茶韻的詩詞句 《嘗茶》
[唐] 劉禹錫
生怕芳叢鷹嘴芽,老郎封寄謫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滿碗花。
《茶》
[宋] 林逋
石碾輕飛瑟瑟塵, 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間絕品人難識,閑對茶經(jīng)憶古人。
《茶煙》
[明] 瞿佑
蒙蒙漠漠更霏霏, 淡抹銀屏冪講?。?
石鼎火紅詩詠后, 竹爐湯沸客來時;
雪飄僧舍衣初濕, 花落艄船鬢已絲;
惟有庭前雙白鶴, 翩然趨避獨先知。
7.描寫悠閑喝茶的詩句 描悠閑喝茶的詩句匯總?cè)缦?、短僮應(yīng)捧杖。
稚女學(xué)擎茶。吟罷留題處。
苔階日影斜。2、識得此中滋味,覓得無上清涼。
3、九曲夷山采雀舌,一溪活水煮龍團。4、開壇千里醉,上桌十里香。
5、翠葉煙騰冰碗碧;綠茅光照玉甌青。6、不聞雞犬聲,茶煙起庖廚。
——宋·劉克莊《訪李公晦山居》7、四海咸來不速客,一堂相聚知音人。8、愿茶坊酒肆,遞互相傳。
——元·馬鈺《滿庭芳證仙果》9、寂寂孤村竹映沙,檳榔迎客當(dāng)煎茶。——宋·陳與義《和大光道中絕句》10、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
——納蘭性德11、住此園林久。其如未是家。
葉書傳野意。檐溜煮胡茶。
12、四大皆空,坐片時何分爾我。13、香分花上露,水吸石中泉。
14、瓦銚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來時。
15、為報兒曹道,先收待客茶。——宋·曾豐16、碧螺壺中香撲面,綠茶盞內(nèi)味如春。
17、山靜無音水自喻,茗因有泉味更香。18、為品清香頻入座,歡同知心細談心。
19、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20、為人忙,為己忙,忙里偷閑,吃杯茶去;謀食苦,謀衣苦,苦中取樂,拿壺酒來。
21、周原膴膴隸臺綱,茶篚馳供玉食香?!巍ぺw汝騰《再用韻答饒計使》22、短僮應(yīng)捧杖。
稚女學(xué)擎茶。吟罷留題處。
苔階日影斜。23、清茶相對飲山卮,憶在西峰寺里時。
——宋·釋永頤《次韻答周伯弓信后見寄》24、千秋同俯仰,唯青山不老,如見故人。25、烹嘗方帶酒,滋味更無茶。
26、只緣清香成清趣;全因濃釅有濃情。27、儂家真?zhèn)€去,公定隨儂否。
著處是蓮花,無心變楊柳。28、煙自抽,茶自酌,說長說短自由天。
29、青山似欲留人住,香茗何妨為客嘗。30、瓦罐煎茶燒樹葉,石泉流水洗椰瓢。
品茶與品人
人生一世,總是伴隨春夏秋冬、風(fēng)花雪夜、酸甜苦辣。有成功,也有失??;有歡笑,也有眼淚;有得意,也有失意;有順境,也有逆境;有鮮花,也有荊棘……
關(guān)鍵是我們應(yīng)以何種心態(tài)而面對。成功時就飛揚跋扈,目空一切;失敗時就垂頭喪氣,萎靡不振;若按人品分為上、中、下,這種人,有人把之視為“下品”。
深明“迷人口說,智者心行”的道理,卻不是積極地加以理解;穩(wěn)重有余,進取不足;進一步要退二步,甚至明哲保身,無功就是過。不是老虎屁股摸不得,就是大象屁股推不動,這種人,有人把之視為“中品”;
何人能為“上品”?——勝不驕,敗不餒。
勝者需之美德是節(jié)制,是“心量大事,不行小道”;敗者需之美德是堅忍,“當(dāng)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后者比前者更為難能可貴,是對上品人的人格最好注解。
茶,一直是我喜愛之物:它是一種自然的審美趣尚,它是一派清雅的文化氛圍,它是一個廉凈的精神境界,它是一縷優(yōu)美的茵蘊詩意,它是一種道德的精神素質(zhì)。
然而我最為欣賞的,不是茶種在地里,采在手里,炒在鍋里,燜在罐里的艱難的過程,而是“活在杯里”奉獻一生的生命寫真,那是善良的茶心。
人,亦當(dāng)如茶,無論怎樣,都需要擁有一顆善良的茶心。
“人品即茶品,品茶即品人”說得極是!
茶韻之人生
茶,清婉淡雅,簡約樸素,色碧有如春霞,味醇好似幽蘭。以馨香而忘憂,以清淡而恬適。在閑適中品一杯清香繚繞的茶,享盡世間平淡的韻味,個中蘊含著的閑情詩意,人生況味,那種靜雅悠閑,率樸自然,恬適愉悅的韻味,非是極言不能盡之矣!
自古至今,許多文人雅士,追求人生的至極境界,琴棋書畫煙酒茶,茶以其“和”、“靜”、“怡”、“真”的精神內(nèi)含備受國人推崇。茶味,品出了國人自然謙和,淡雅生命的人生真諦;茶,品出了國人追求“天人合一”,無為無我的至高境界。茶即是心,茶即是人,茶即是國人之人生真諦。
品茶須“和”?!昂汀保醋浴吨芤住贰氨:咸汀敝?,世間萬物為陰陽所化,以五行相生相克而趨為和諧平衡為大道,即茶之中和。茶的“和”,為儒、道、佛各家所尊崇。儒家的中庸之道即為茶之“和”,講究適可而止,食不求飽,居不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學(xué)而篇》)。親和自然,“釣而不網(wǎng),弋而不射宿?!庇H和他人,“禮之用,和為貴”(《學(xué)而篇》)。道家的“天人合一”、“知和曰?!奔词遣柚昂汀薄?a href="/ddjy_100/44.html">老子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圣人法天順地,不拘于俗,不誘于人,故貴在守和?!奔词侵v陰陽相和而生萬物,陰陽和諧是天地萬物的根本,尊崇親和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至清導(dǎo)和”的理念。佛教在傳入中土之后,漸與中土文化相融合,帶上了強烈的中原文化色彩。佛家以提倡修行“中道妙理”為“和”之理念。在《雜阿含經(jīng)·九卷》中引用佛佗的話說:“汝當(dāng)平等修習(xí)攝受,莫著,莫放逸。”在《無量經(jīng)》中佛佗告誡人們要和誠處世:“父子兄弟夫婦,家室內(nèi)外親屬,當(dāng)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边@就是中和的哲學(xué)理念。國人品茶,一個“和”字,道出了中國人追求的人生的至高境界。與那些好戰(zhàn)耆武的民族相比,國人可謂是一個謙謙君子矣!
品茶須“靜”。“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fù)。夫物蕓蕓,各復(fù)歸于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老子語)“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伏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保?a href="/ddjy_100/224.html">莊子語)“靜”是道家的清靜無為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品茶,品的是一個靜字,在靜中明心見性,在靜中證道悟道,在靜中求真求實,在靜中養(yǎng)性,塑造自我的人格自尊。中國古代士代夫們對品茶須“靜”多有論述。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寫道:“茶之為物……沖淡閑潔,韻高致靜?!庇邬]《贈李太守》詩云:“搗茶書院靜,講《易》藥堂春?!毙斓澢湓凇肚镆乖嚥琛吩娭姓f道:“靜院涼生冷燭花,風(fēng)吹翠竹月光華。悶來無伴傾云液,銅葉閑嘗紫筍茶?!辈枞俗非蟮闹痢办o”之境,當(dāng)是心靜與自然景觀相融合的靜。如蘇東坡在《汲江煎茶》詩中寫道:“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fēng)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臥聽山城長短更?!痹谶@自然景觀寧靜一片的氛圍里,詩人達到了身心的寧靜,當(dāng)清馨的茶香彌漫四圍,浸潤著詩人的靈與肉,那種空明、恬靜,閑適的感覺,讓詩人進入了所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品茶得“怡”?!扳敝傅氖巧硇牡挠鋹?。品茶是一件雅俗共賞的樂事,與茶為伍的是琴棋書畫煙酒詩,吟月賦風(fēng),把酒言歡,賞花作畫,對弈撫琴,無不可與茶共一體。對權(quán)貴階層品茶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quán)勢,夸示富貴,附庸風(fēng)雅;文人雅士品茶重其韻味,追求的是精神的愉悅,意在托物言志,激揚文思,交朋結(jié)友;對道佛之流品茶則重其德,意在參禪求道,成佛成仙。對平民百姓而言,品茶則品其味,意在去腥除膩,滌煩解渴,享樂人生。但無論何種階層,在其品茶過程中都能達到“怡情悅性”,獲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愜意、舒適。
品茶求“真”。道家講究“抱樸含真”,“返璞歸真”。莊子有言:“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莊子·漁文》)。品茶品的不僅是茶本身的,形式上的真,更是茶道上的,精神上的真。品茶,要品出修身養(yǎng)性,品出真誠求實,品出心與自然同道,茶貴為真,人貴于誠,天人共真,循規(guī)大道。品茶的求真,就要達到像陶潛的《飲酒》詩描述的境界:“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喝茶三境界
喝茶大致可以分三種境界:
1、喝茶:只是為了解渴或保健,大口大口喝茶,謂之牛飲。
2、品茶或功夫茶:非常講究茶葉、茶具等,很用心地欣賞、品味。但還是物質(zhì)享受、生理享受為主。
3、茶道:心靜如水,茶禪一味,品茶即是品心。是以精神為主,或者說茶道的過程也就是修行的過程。這時茶葉、茶具已不是最重要的了,甚至一杯清水也可以是茶道!甚至喝不喝都已經(jīng)不重要了。
茶道、茶禪一味,是佛人提出來的,其實也只有佛門中人、尤其是學(xué)過禪宗的人才能深得個中滋味。一般所說的茶道,只不過得其形式、得其皮毛而已。
通過認知,感悟人生與茶
歷史長河悠久留傳,茶從出生至今,無時無刻都在變化中。原始的紅茶到現(xiàn)在的奶茶,從國內(nèi)引向國外。茶的文化非常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同分享。茶從文化符號過渡到了實際生活中,茶就是實實在在的顏色和氣味,茶就是平常自然而又濃淡相宜的生活和心情。
雖然或濃或淡地喝了不少茶,但還只局限于喝一喝而已,還不會品茶。喜愛獨自靜坐慢慢地喝茶,喜愛在茶館的寂靜中細斟慢酌,喜愛一個人新茶淺嘗,喜愛獨自陳茶濃酌。有一杯茶,就有一分靜,在一個人的靜靜中品濃品淡喝茶,再因茶而品生活,品世道人生。
喝茶是份享受,在心情煩燥時,在身心疲乏之時泡一杯茶,慢慢地看著茶葉在水中舒展身體和枝葉,開出美麗的花,看著黃色的花瓣染透整杯的水。中國的茶文化淵深博大,從詩經(jīng)里的茶歌茶謠到陸羽的茶經(jīng)、溫庭筠的采茶錄,甚至還有宋帝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從茶花茶葉,到茶具茶藝,從茶經(jīng)茶道到茶論茶歌,紛繁駁雜,可見茶文化在中國之深之遠之悠久。
中國的茶種類很多,主要的還是紅茶、綠茶、花茶。綠茶有毫茶、毛峰,有炒青的毛尖、烘青的龍井等。紅茶是由綠茶發(fā)酵后制成的,花茶則主要是茉莉花茶和菊花茶。好茶有香、有形、有色,而再有典故就是名茶。茶之五味濃淡澀苦香中,香為主,清香,淡香,濃香各有風(fēng)味。
紅茶通常比綠茶更濃,味也比綠茶要苦要重。其濃茶色如墨褐,其味綿長渾厚,另有一種樸絀糙澀。而磚茶據(jù)說要用鐵鍋煮,喝起來溫吞厚道,就與如多年老朋友相對?;ú枋菐в谢ㄏ愕?,或是茉莉花淡香,或是菊花的清香,其味清爽淡雅,如小家碧玉,還可消暑解毒清心。
飲酒可以成仙,品茶可以成道。古詩詞中茶詠是一大題,陸游有“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有“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里”;老杜有“柴荊具茶茗,逕路通林丘”;杜小山有“寒夜客來茶當(dāng)酒,竹爐湯沸火初紅”;朱敦儒有“飄然攜去,旗亭問酒,蕭寺尋茶”;李清照有“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有“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有“當(dāng)年,曾勝賞,生香熏袖,活火分茶”。辛棄疾有“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甌香篆小簾櫳”。
在中國的茶之外,日本的茶藝館,把茶文化提升到了頂點,器具精美,細樂雅具,又有美女獻茶獻藝,是純是純而又純的茶文化表演。英國家庭里下午茶中的紅茶和黃油面包,是社會地位身份的象征,喝的是淑女風(fēng)范和紳士風(fēng)度。還有另類的野茶,有現(xiàn)代生活快節(jié)奏中匆忙的袋茶,有不知是精華還是糟粕的茶末。
喝茶有人是消暑解渴,有人是因為茶的香,有人是為了打發(fā)時間,也有人為了喝茶而喝茶。有的茶是喝的,有些茶是用來品的,同樣的茶不同的人喝就是不同的茶。周作人說喝茶當(dāng)在江村,在瓦屋紙窗下,清泉綠茶,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塵夢。紅樓人物妙玉則說: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蘇東坡的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又是一種喝法。而以雪水煎茶,會臨無聲落雪,擁裊裊飛花,任心醉神融,更是極至之雅。還有久久向往中的龍井問茶,在景色怡人,群山覆翠的清幽處聽典聽故,再一杯一品,不知今日還有否。
時間如流水過去,只有茶濃淡依舊,隨便推開窗,窗外是和風(fēng)溫煦的靜靜秋日,藍天白云下樹葉沙沙作響,身邊茶香裊裊。人生的從容舒怡就如這閑適的熱茶,珍重才是幸福。人生的閑暇,才是喝茶,品茶的時候。浮云人生,炎涼世態(tài),最宜于在人過中年的匆忙之后品嘗。三餐的五谷,人生的五味,都在茶中化作濃淡,濃有濃香,淡有淡香。濃茶淡水,細斟慢酌,品的是茶,品的也是生活,也是人生。濃澀人生,清淡日子,流水歲月,就在茶中。
聞香習(xí)茶,體驗身與心的`修行
品茶聞香進入心的平衡
如果你想問:品茶的時候聞香,它們相互不會影響嗎?那你應(yīng)該與“天上客”一同品一道茶,賞一回香。首先從茶品的選擇開始,配合相應(yīng)的茶具,布置一席或簡易或隆重的茶席,用紅泥小火爐取代驚驚咋咋的電磁爐,根據(jù)氣場(空氣的運動流向)選好合適的品香位,在燒炭煮水時刻,靜靜地整理香灰、燃香炭、置炭、打香筋、炙香、溫杯……心也隨之沉靜下來,只剩對茶、香盛宴的一絲期許。一滾水溫杯,二滾水渫茶,壺里杯里的茶香隨著蒸汽伴著沉香的氣息往你的鼻孔里鉆,帶著些許溫暖的水汽撩撥著你敏感的神經(jīng)。此時低頭抿一口茶,再輕吸一口氣,喉頭轉(zhuǎn)化的是茶的空靈醇厚,鼻翼呼出的是沉淀后的香氣,妙哉!只要選香合適,燃點布置得當(dāng),香對于茶不但沒有損,反而有增益。習(xí)香有助于嗅覺靈敏度的增強,燃香也有助于凈化空氣。合適的度和法,是其中的關(guān)鍵。
在“天上客”看來,玩茶的人通常不一定每天都要像在實驗室里做研究那樣去喝茶。茶是一種知識,玩茶的人能夠有接近專業(yè)茶人的水準,固然是很值得炫耀的,但茶同樣也是一種修養(yǎng)。唐代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之源中這樣描述: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早在北魏竹林七賢的年代,就有先人提倡以茶代酒,這其實頗為吻合當(dāng)前的社會之風(fēng)?,F(xiàn)代城市人普遍存在的脂肪肝、酒精肝、高血脂癥、高膽固醇血癥等等,正應(yīng)了“酒肉多了則傷身”這句話。若是以茶代酒,則至少可以舒緩酒肉帶來的傷害,進而調(diào)理身體進入一個更加平衡的狀態(tài)。
香道在中國,起源眾說紛紜。中國的香,與博大精深的中醫(yī)針灸的灸術(shù)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文物學(xué)家兼香道專家劉良佑先生詮釋說:中國的用香文化始于疆域的開發(fā)與對外交流的發(fā)展,從而發(fā)現(xiàn)并進口了香料。周朝時,由于政治的分合,在國土向南開發(fā)的過程中,又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香料,自此用香逐漸形成周朝貴族的時尚之風(fēng)。香料的藥理作用也更多的與中醫(yī)的理論結(jié)合,并從灸術(shù)的灼燒經(jīng)絡(luò)慢慢轉(zhuǎn)變成為燃燒吸聞。
茶有“神農(nóng)嘗百草,日中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說法,由此可以看出,茶與針灸,最早都起源于上古時代的祖先通過對大自然的觀察和了解,并對人的自身進行探求和總結(jié)。茶與香,所產(chǎn)生的清幽香氣和滋味使人心曠神怡,身心愉悅,達到陶冶性情的目的,是個人修養(yǎng)的高雅藝術(shù)活動。在本性和內(nèi)在的文化內(nèi)涵上,都有著靜心養(yǎng)性、怡情修身的共通之處。以茶與香為伍——靜以修身,儉以修德。
茶香修行獨樂可眾樂皆可
提到品茶、習(xí)香,一般人的認知是:二者能將人導(dǎo)入靜心凝神的狀態(tài),進而拂去日常生活帶來的壓力和浮躁之氣,所以二者的修行環(huán)境應(yīng)該是安靜清幽的,修行之時亦要保持心境平和不可為外界所紛擾。不過“天上客”對此也有自己的見解:茶道與香道的修行,的確能夠幫助我們放松身心,但是不一定要拘泥于一些形式上的束縛,這也是中國茶道、香道與日韓茶道、香道的不同之處。獨自一人時,一簞茶、一拓香,用心、神去體驗二者的精妙,若有所得則應(yīng)樂于分享;而有趣味相投的好友,一同修煉也一樣可以領(lǐng)略茶、香的奧妙。討論亦是學(xué)習(xí),自悟則多為體會,真正了解了二者的內(nèi)涵,才能在研習(xí)時領(lǐng)會茶道與香道的精髓所在。
無獨有偶,與“天上客”一樣喜歡品茶聞香的茶友還有北京的摩尼寶和他的一班志同道合的香癡茶狂的朋友。為了香木,他們千里迢迢遠赴海南島,甚至是越南、老撾等地去“尋香”。一段上好香木,價比黃金,尋得一段便欣喜若狂;如若是囊中羞澀,也希望能在香主人那里聞一個“氣飽”,也就不枉此行。說起自己和朋友為茶、香做的“傻事”,摩尼寶撫掌長嘆道:有一次,為了一泡好茶特意飛到新加坡,連續(xù)三天去賴人家的茶桌,直到遂心。為了做集大成者,就找關(guān)系去聯(lián)系當(dāng)年普洱茶出口商或海關(guān)記錄,從那里找到各地進口商的下落,再奔波上門,不斷追索,直到找到還有存貨的茶坊,然后千辛萬苦返收回國??磥砗貌柚伺c好香之人,一般無二。
分享的快樂和尋求共通的認知總是讓人愉悅的。這些茶友香客除了自己在家認真研究喜歡的茶品和香品外,他們也常常聚會交流,誰得到了一泡好茶、一小塊香料,都會拿出來分享,品味體驗之后認真記錄,相互交流。盡管引經(jīng)據(jù)典之時難免觀點有出入,但喝一道茶聞一會兒香便會心一笑,即使各有執(zhí)著也不紅臉,回家去翻查資料,來日再證。
有人說茶道與香道都是將人從日常的繁雜中解放出來,使人領(lǐng)會心與身的交流,進而體會心之所向、身之所往的境界,二者都擁有著令人如癡如醉,窮極一生也探尋不完的迷人奧妙。如果要把喜愛的茶道和香道提升到修行的境界,除了要對中華歷史文化和茶、香的發(fā)展歷程熟悉之外,最難尋的應(yīng)該就是執(zhí)著但不執(zhí)拗的態(tài)度和與之心神會的摯友吧。這會不會也是一段可遇而不可求的緣呢?文/暮穎
無事可品茶
宋代歐陽修《嘗新茶》詩說:“泉甘器潔天色好,坐中揀擇客亦佳”。這首詩中描繪了新茶、甘泉、潔器以及好天氣,再有二三佳客,這已是具備品茶的上好時機;而蘇東坡的西塔寺品茶詩:“禪窗麗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潔。”這是品茶的好環(huán)境,在花木幽深的禪房,外面是風(fēng)和日麗的艷陽天,既有好茶、潔器、甘洌的井水,又有“可人”佳伴相陪,這就是品茶的好空間。事實上,品茶的時空因素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guān)系。
明、清時代,人們對品茶環(huán)境的要求更嚴格、更細致。我們可以從明代徐渭的《徐文長秘集》中看到品茶環(huán)境的條件以及高雅的品茗意趣:“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鳥間,清白石,綠蘚蒼苔,素手汲泉。紅妝掃雪,船頭吹火,竹里飄煙”;到了明朝末年,馮可賓《芥茶箋》談到“茶宜”的說法,提出品茶的十三個條件:一、無事。就是說品茶時間要無俗事纏身,放下一切世俗的冗事;二、佳客。好的茶侶,應(yīng)是有趣味,懂得欣賞茶之三味的雅人;三、幽坐。環(huán)境氛圍幽雅,心地安靜地坐下來是品茶的好時候;四、吟詠。品茶時,可以吟詩,也要能吟詩助茶興,以茶發(fā)詩思;五、揮翰。準備筆墨硯紙,可以潑墨揮灑,濡亳染翰,一面品茶,一面揮毫,更增加品茶的清幽雅興;六、徜徉。在小園香徑散步徘徊時,設(shè)置茶席,心恬神爽,是品茶的好時候;七、睡起。剛睡醒。又作了美夢,以茶來清醒頭腦是最佳的選擇;八、宿酲。喝酒之后,尤其喝醉了還未完全清醒過來,以茶破解酒意是好辦法;九、清供。以清茶配備新鮮果品,供奉祖先神明;十、精舍。精致典雅的環(huán)境是品茶的好地方;十一、會心。以全部心神品茶,才能品出茶中三味;十二、賞鑒。細細品味,鑒賞茶之“色”、“香”、“味”、“形”;十三、文童。有氣質(zhì)文靜、清明智慧的助理協(xié)助茶事,品茶才能順暢進行。具備以上十三個條件之一,就是品茶時間或空間的最佳選擇。
明代撰寫《茶疏》的許次紓,曾提出對品茶的時空要求,他舉出什么時間可以品茶,什么時間不宜品茶;什么地方可以品茶,什么地方不可以品茶,如:“心手閑適、披詠疲倦、意緒紛亂、聽歌聞曲、歌罷典終、杜門避事、夜深共語”等時間是品茶的好時節(jié);“明窗凈幾、洞房阿閣、小橋畫舫、茂林修竹、清幽寺觀、名泉怪石”等地方是品茶的好環(huán)境,清靜幽雅的茶室是雅士聚會品茶的理想場所。
在品茶環(huán)境中,除了要有上好的茶品,人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飲茶重在一個“品”字,意在得其情趣韻味,品茶人的修養(yǎng)是決定品茶趣韻的關(guān)鍵。茶既然是清高之物,唯文人雅士與超凡脫俗的逸士高僧,在松風(fēng)竹月,僧寮道院之中品茶賞飲,才算是與茶品相融相得,才能品嘗到茶的逸趣真味。因此。人品與茶品是同等重要的,邀請一起品茶的“茶侶”最好是經(jīng)過挑選的知味之士,明代茶人陸樹聲撰寫的《茶寮記·煎茶七類》里就把人品列首類,他說:“煎茶非漫浪,要須其人與茶品相得?!闭嬲莱隽瞬钑闹攸c。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2635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陳年烏龍受追捧如何品鑒有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