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生壺在我國紫砂工藝史上獨樹一幟的奇特現(xiàn)象,歷經(jīng)200年滄桑變換,流傳至今,早已是鳳毛麟角。曼生壺源于陳鴻壽,(1768—1822)字子恭,號曼生,又號曼壽,浙江錢塘人。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卒于道光二年,嘉慶六年(1801年)拔貢,后任溧陽縣令。
曼生是一位在書畫、金石、文學上有相當影響力的人物,他的篆刻被后世尊為“西冷八家”之一,他和錢叔美、汪小迂等關系甚密,期間又結(jié)識宜興的制壺名手楊彭年、楊寶年、楊風年兄妹,遂對紫砂茗壺產(chǎn)生濃厚興趣,并聚集了郭頻伽、江聽香、高爽泉、查梅史等一批書畫名家共同設計,創(chuàng)制茗壺造型十八式,每式都撰擬題銘,分別書寫,由楊氏兄妹,邵二泉加制,曼生在壺上題銘書刻,這些加工制作的茗壺正契合了中國文人雅士在美學上追求幽野之趣的理念,在當時極受文人雅士的喜愛,故稱之為“曼生壺”,這就是“曼生十八式”的由來。
曼生設計茗壺十八式,在中國工藝美術(shù)設計歷史上是一件重要之事。傳世“曼生壺”,無論是詩,是文,或是金石、磚瓦文字,都是寫刻在壺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滿肩、滿腹,占據(jù)空間較大,非常顯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銘”、“阿曼陀室”,或“曼生為七薌題”等等,都是刻在壺身最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尤其值得特別指出的是陳曼生一反宜興紫砂工藝的傳統(tǒng)作法,竟將壺底中央鈐蓋陶人印記的部位蓋上自己的大印“阿曼陀室”,而把制陶人的印章移在壺蓋里或壺把下腹部,如不留意,往往是看不到的。
紫砂珍品“曼生十八學士壺”是清代著名金石篆刻家、書畫家陳曼生設計并與當時制壺高手楊彭年合作創(chuàng)制的代表作,被紫砂界奉為經(jīng)典。陳曼生以文人特有的審美取向,將詩詞的意境、書法的飄逸、繪畫的空靈、金石的質(zhì)樸有機而生動地融入紫砂壺,將文人藝術(shù)與制壺技藝有機結(jié)合,從而完成將紫砂壺由工藝品到文人藝術(shù)珍品的轉(zhuǎn)變,也使得文人紫砂壺升華為融合多種文化元素的絕佳載體,紫砂壺從此便以純粹文人化的身份躋身于藝術(shù)珍品之列。
曼生壺集藝術(shù)、歷史、文物、賞玩、實用、收藏等價值,承載有紫砂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古文學、書畫、篆刻、金石文化等眾多文化元素,融合儒家、佛家、道家等思想精華,從而成為幾千年中國文化藝術(shù)精髓的代表者。
紫砂壺的出現(xiàn)始于宋代。紫砂工藝的真正鼎盛期是明代,此時紫砂工藝異軍突起,陶壺應運而生,風靡天下,人們不再垂青于用金、銀、錫、瓷所制的茶具,而偏愛平淡質(zhì)樸的紫砂陶制茶具。明清時期紫砂陶器盛行于世,名品迭出,身價大增。這種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來源于兩個方面,其一,是因為在明末清初時,社會矛盾異常復雜,文人學士因不滿現(xiàn)狀,尋求自我完善與自我解脫,追求返樸歸真的意趣,在壺飲中尋找寄托、尋找質(zhì)樸、尋找自然與閑雅。其二主要反映在它的實用價值上。紫砂壺不但具有近于瓷器的機械強度,又有一定的透氣性和微小氣孔,用紫砂壺貯茶納茗,有湯不變色、味不渙散、冬可暖手、夏不餿變等其他茶具無法比擬的優(yōu)點。
紫砂陶壺的制作過程十分復雜。經(jīng)選泥、養(yǎng)土(窖藏一段時間)、洗泥等許多工序后才能制作。并因泥色和質(zhì)地的不同,泥料呈現(xiàn)出各種色彩,如石黃泥呈朱砂色、天青呈暗肝色等。制陶藝人往往又以不同質(zhì)地的陶土加以調(diào)和、進行創(chuàng)新。如老泥與天青泥、石黃泥調(diào)和即呈古銅色;梨皮泥和細白泥調(diào)和呈淡墨色等等。人們通常見到的紫砂壺,主要原料是紫砂泥,其顏色紫紅,質(zhì)地細膩柔韌。
燒成后的紫砂壺分幾十種顏色,主要有海棠紅、豬肝紅、大刺紅、葵黃、芝麻黃、豆青、墨綠、榴皮、葡萄紫、瑯王干翠等。又有圓球、鵝蛋、冬瓜、束腰、美人肩、將軍盔等各種壺體變化造型??芍^方非一式、圓不一相。紫砂壺的外型款式雖千姿百態(tài),但總的來講,可分為四大類型:
光素型。這類壺外形簡樸無華,表面光滑,富有自然光澤。根據(jù)圓球、圓柱、四方、八方等幾何形狀為依據(jù)而制作。常見有圓壺、四方壺、六角菱花壺、直腹壺等。
仿生型。這類壺以塑捏為主,做工精巧、結(jié)構(gòu)嚴謹。多仿照樹木和花卉的枝干、果實、葉片及動物或生活用品的形狀制作,栩栩如生、質(zhì)樸親切。常見的有松段壺、梅樁壺、扁竹壺、南瓜壺、魚壺、貓壺、船形壺、蒲包壺等。
藝術(shù)型。這類壺不僅造型多變,往往又集書畫、詩文、雕塑、泥繪、彩繪、包錫鑲嵌等于一體,給人以綜合性的藝術(shù)享受。常見的有浮繪山水壺、雙喜壺、漢簡壺等,“曼生壺”是其代表作。
特種型。這類壺包含兩個品種:一是含有現(xiàn)代陶藝意味,不受傳統(tǒng)壺藝約束,充分展示作者個性并刻意創(chuàng)新的紫砂壺。一種是專門為福建、廣州、臺灣啜飲烏龍茶制的特殊茶具,又稱功夫茶具。此類紫砂壺體態(tài)嬌小,容量一般在50-100毫升,而與壺配套的4個茶杯更是小得出奇,如同半個乒乓球,容量僅5毫升左右。
除以上4種大的類型外,還有許多混合型的紫砂壺,林林總總,各有風韻。
受紫砂壺制作的繁復工藝和制陶藝人們的名氣以及名人名壺擁有者的地位象征等因素的影響,紫砂壺自明代以來一直身價不減,許多收藏家甚至傾其家財而求一紫砂珍品。
隨著宜興紫砂壺的收藏熱及它的經(jīng)濟價值增大,目前市場上出了許多偽劣之作,或冒前人名作;或用異地劣泥,工藝及質(zhì)地十分粗糙,紫砂收藏者必須認真辨別才是。一般來講,真品的壺身分量較重,色澤光潤,質(zhì)地細膩,敲之明脆鏗鏘。同時,壺底和壺蓋內(nèi)(甚至在壺把及提梁的下方)均有陽文名章款識,偽劣之作大多體輕、色暗、質(zhì)粗、聲悶或無名章款識,即便有,也是陽文陰文混雜,字跡潦草模糊。更有壺體上涂以川蠟、地板蠟等使其色澤光亮以充上品者,或涂以柏油、鞋油以充古器者。
好的紫砂壺,通過它的形、神、氣,集美學思想、自然韻味、書畫藝術(shù)、經(jīng)濟價值于一體,給人以平淡、閑雅、質(zhì)樸、溫和等內(nèi)在心靈感受。與心靈相通的珍品,自然比金銀珠寶的價值要高,這便是紫砂壺一直被收藏家珍愛和譽它為茶具之王的主要原因。
善翻新樣雕鏤兼長,制有數(shù)十種類型。如“竹節(jié)梅花壺”。雍正時增加了雕花填彩、泥金銀等工藝。有“描金梅花筆筒”。嘉慶年間,由揚彭年兄妹所造,陳曼生設計刻劃的“曼生壺”,詩、書、畫、刻富于文采。道光時邵大亨所制又以渾樸見長。
石軒紫砂刻字是陳曼生。本名陳鴻壽1768-1822,字子恭,號曼生,老曼、曼壽、曼公、別稱夾谷亭長、胥溪漁隱、種榆仙客、種榆道人,是著名書畫家、金石家、篆刻家,為西泠八家之一。曼生壺是他在溧陽任地方官時傾心于紫砂,他構(gòu)思出樣,請楊彭年等制壺,然后他和幕客江聽香、郭頻迦、高爽泉、查梅史等作壺銘,世稱曼生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2659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世界最全的鑒茶寶典
下一篇: 不可不讀的茶葉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