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孫皓賜茶代酒
據(jù)《三國志·吳志·韋曜傳》載:吳國的第四代國君孫皓,嗜好飲酒,每次設宴,來客至少飲酒七升。但是他對博學多聞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韋曜甚為器重,常常破例。每當韋曜難以下臺時,他便"密賜茶荈以代酒"。
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記載。
2、陸納杖侄
晉人陸納,曾任吳興太守,累遷尚書令,有"恪勤貞固,始終勿渝",的口碑,是一個以儉德著稱的人。有一次,衛(wèi)將軍謝安要去拜訪陸納,陸納的侄子陸俶對叔父招待之品僅僅為茶果而不滿。陸納便自作主張,暗暗備下豐盛的菜肴。待謝安來了,陸俶便獻上了這桌豐筵??腿俗吆螅懠{憤責陸俶"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穢吾素業(yè)"。并打了侄子四十大板,狠狠教訓了一頓。事見陸羽《茶經(jīng)》轉(zhuǎn)引晉《中興書》。
3、單道開飲茶蘇
陸羽《茶經(jīng)七之事》引《藝術傳》曰:"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松、桂、蜜之氣,所飲茶蘇而已。"單道開,姓孟,晉代人。好隱棲,修行辟谷,七年后,他逐漸達到冬能自暖,夏能自涼,晝夜不臥,一日可行七百余里。后來移居河南臨漳縣昭德寺,設禪室坐禪,以飲茶驅(qū)睡。后入廣東羅浮山百余歲而卒。
所謂"茶蘇",是一種用茶和紫蘇調(diào)劑的飲料。
4、王濛與"水厄"
王濛是晉代人,官至司徒長史,他特別喜歡茶,不僅自己一日數(shù)次地喝茶,而且,有客人來,便一定要客同飲。當時,士大夫中還多不習慣于飲茶。因此,去王濛家時,大家總有些害怕,每次臨行前,就戲稱"今日有水厄"。
事見《世說新語》:"王濛好飲茶,人至輒命飲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
5、王肅與"酪奴"
北魏·楊之《洛陽伽藍記》卷三載:
"肅初入國,不食羊肉及酪漿等物,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京師士子見肅一飲一斗,號為漏,經(jīng)數(shù)年已后,肅與高祖殿會,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謂肅曰"卿中國之味也,羊肉何如魚羹,茗飲何如酪漿?"肅對曰"羊者是陸產(chǎn)之最,魚者乃水族之長,所好不同,并各稱珍。以味言之,是有優(yōu)劣,羊比齊魯大邦,魚比邾莒小國,惟茗不中與酪作奴"。
肅,即王肅,字恭懿,瑯邪(今山東臨沂)人。曾在南朝齊任秘書丞。因父親王奐被齊國所殺,便從建康(今江蘇南京)投奔魏國(今山西大同,是其國都)。魏孝帝隨即授他為大將軍長史,后來,王肅為魏立下戰(zhàn)功,得"鎮(zhèn)南將軍"之號。魏宣武帝時,官居宰輔,累封昌國縣侯,官終揚州刺史。
王肅在南朝時,喜歡飲茶,到了北魏后,雖然沒有改變原來的嗜好,但同時也很會吃羊肉奶酪之類的北方食品。
當人問"茗飲何如酪漿?"時,他則認為茶是不能給酪漿做奴隸的。意思是茶的品位并不在奶酪之下。
但是,后來人們卻把茶茗稱作"酪奴",將王肅的本意完全弄反了。
6、李德裕與惠山泉
李德裕,是唐武宗時的宰相,他善于鑒水別泉。
尉遲偓的《中朝故事》中記述:
李德裕居廟廊日,有親知奉使說口(注今江蘇鎮(zhèn)江)。李曰:"還日,金山下?lián)P子江中急水,取置一壺來"。其人忘之,舟上石頭城,方憶及,汲一瓶歸京獻之。李飲后,嘆訝非常,曰:"江南水味,有異于頃歲,此頗似建業(yè)石頭城下水"。其人謝過,不敢隱。
唐庚《斗茶記》載:"唐相李衛(wèi)公,好飲惠山泉,置驛傳送不遠數(shù)千里"。這種送水的驛站稱為"水遞"。時隔不久,有一位老僧拜見李德裕,說相公要飲惠泉水,不必到無錫去專遞,只要取京城的昊天觀后的水就行。李德裕大笑其荒唐,便暗地讓人取一罐惠泉水和昊天觀水一罐,做好記號,并與其他各種泉水一起送到老僧處請他品鑒,找出惠泉水來,老僧一一品賞之后,從中取出兩罐。李德裕揭開記號一看,正是惠泉水和昊天觀水,李德裕大為驚奇,不得不信。于是,再也不用"水遞"來運輸惠泉水了。
7、苦口師
苦口師是茶的別名。
晚唐著名詩人皮日休之子皮光業(yè)(字文通),自幼聰慧,十歲能作詩文,頗有家風。皮光業(yè)容儀俊秀,善談論,氣質(zhì)倜儻,如神仙中人。吳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拜丞相。
有一天,皮光業(yè)的中表兄弟請他品賞新柑,并設宴款待。那天,朝廷顯貴云集,筵席殊豐。皮光業(yè)一進門,對新鮮甘美的橙子視而不見,急呼要茶喝。于是,侍者只好捧上一大甌茶湯,皮光業(yè)手持茶碗,即興吟到:"未見甘心氏,先迎苦口師"。
此后,茶就有了"苦口師"的雅號。
8、謙師得茶三昧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蘇東坡第二次來杭州上任,這年的十二月二十七日,他正游覽西湖葛嶺的壽星寺。南屏山麓凈慈寺的謙師聽到這個消息,便趕到北山,為蘇東坡點茶。
蘇軾品嘗謙師的茶后,感到非同一般,專門為之作詩一首,記述此事,詩的名稱是《送南屏謙師》,詩中對謙師的茶藝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道人曉出南屏山,
來試點茶三昧手。
忽驚午盞兔毛斑,
打作春甕鵝兒酒。
天臺乳花世不見,
玉川鳳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續(xù)茶經(jīng),
會使老謙名不朽。
謙師治茶,有獨特之處,但他自己說,烹茶之事,"得之于心,應之于手,非可以言傳學到者。"他的茶藝在宋代很有名氣,不少詩人對此加以贊譽,如北宋的史學家劉攽有詩句曰:"瀉湯奪得茶三昧,覓句還窺詩一斑"。是很妙的概括。后來,人們便把謙師稱為"點茶三昧手"。
9、貢茶得官
北宋徽宗時期,宮廷里的斗茶活動非常盛行,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為了滿足帝皇大臣們的欲望,貢茶的征收名目越來越多,制作越來越"新奇"。
據(jù)《苕溪漁隱叢話》等記載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鄭可簡創(chuàng)制了一種以"銀絲水芽"制成的"方寸新"。這種團茶色如白雪,故名為"龍園勝雪"。鄭可簡即因此而受到寵幸,官升至福建路轉(zhuǎn)運使。
后來,鄭可簡又命他的侄子千里到各地山谷去搜集名茶奇品,千里后來發(fā)現(xiàn)了一種叫做"朱草"的名茶,鄭可簡便將"朱草"拿來,讓自己的兒子待問去進貢。于是,他的兒子待問也果然因貢茶有功而得了官職。當時有人譏諷說"父貴因茶白,兒榮為草朱"。
鄭可簡等兒子榮歸故里時,便大辦宴席,熱鬧非凡,在宴會期間,鄭可簡得意地說"一門僥幸"。此時他的侄子千里,因為"朱草"被奪正憤憤不平,立即對上一句"千里埋怨"。
10、吃茶去
吃茶去,是很普通的一句話,但在佛教界,卻是一句禪林法語。
唐代趙州觀音寺高僧從諗禪師,人稱"趙州古佛",他喜愛茶飲,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歡用茶作為機鋒語。
據(jù)《指月錄》載:"有僧到趙州,從諗禪師問'新近曾到此間么?'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后院主問曰'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喏,師曰:'吃茶去'"。
"吃茶去",是一句極平常的話,禪宗講究頓悟,認為何時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極平常的事物中蘊藏著真諦。茶對佛教徒來說,是平常的一種飲料,幾乎每天必飲,因而,從諗禪師以"吃茶去"作為悟道的機鋒語,對佛教徒來說,既平常又深奧,能否覺悟,則靠自己的靈性了。
大紅袍(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巖茶(烏龍茶)中的名叢珍品。是武夷巖茶中品質(zhì)最優(yōu)異者,產(chǎn)于福建崇安東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大紅袍是武夷山最負盛名的茶,被譽為“茶中之王”,生長在九龍窠內(nèi)的一座陡峭的巖壁上。大紅袍茶沖至9次,尚不脫原茶真味──巖骨花香,而其它名茶,沖至7次,味就極淡,從而奪得了“茶中之王”桂冠,名聞海內(nèi)外。那么它的名字是怎么來的呢?還有些歷史傳說?
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舉子丁顯上京赴考,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腹痛難忍,巧遇天心永樂禪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葉泡與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狀元之后,前來致謝和尚,問及茶葉出處,得知后脫下大紅袍繞茶叢三圈,將其披在茶樹上,故得“大紅袍”之名。狀元用錫罐裝取大紅袍帶回京城。
狀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醫(yī)無效,便取出那罐茶葉獻上,皇后飲后身體漸康,皇上大喜,賜紅袍一件,命狀元親自前往九龍窠(讀 kē)披在茶樹上以示龍恩,同時派人看管,采制茶葉悉數(shù)進貢,不得私匿。從此,武夷巖茶大紅袍就成為專供皇家享受的貢茶,大紅袍的盛名也被世人傳開。傳說每年朝廷派來的官吏身穿大紅袍,解袍掛在貢茶的樹上,因此被稱為大紅袍。
傳說很久以前,武夷山慧苑巖住著一位勤勞善良的的老婆婆,有一年大災,一位病危的老人倒在老婆婆門外,被老婆婆救下,老人醒來后,為表示感謝,將自己的龍頭拐杖送給老婆婆,還拿出了一粒種子,要老婆婆去種在屋后,隨后就騰云而去。老婆婆覺得這是仙人指示,便依言去做。
不久,種子發(fā)芽,長出茶樹,用采摘下來的茶葉制成茶,能治百病,老婆婆把茶分給了鄉(xiāng)親們,大家都很開心。后來,這件事給當?shù)毓賳T的知道了,便派人來搶這株茶樹,這時,仙人送的龍頭拐杖突然發(fā)威,擊倒了來搶茶樹的人,又變成一片紅云,載著茶樹飛到半山腰,這棵茶樹在山上,一變二,二變?nèi)?,長成了三株,就是后來的大紅袍。
相傳在很早以前,有個朝代的皇后生病,可是怎么治都無法醫(yī)治好,于是皇帝就命太子去民間尋找治愈之方,太子就出來尋找了,在找尋途中碰到有一老人被老虎攻擊,于是就將老人救下,老人為感謝太子救命之恩,于是問太子有什么可以幫助的,太子就將皇后生病的事情告訴了老人家,于是老人家陪太子往武夷山九龍窠采下茶樹葉子。太子將茶葉帶回京城讓皇后飲用,果然皇后病好了,皇帝很高心于是賞賜大紅袍給茶樹御寒,封老人為護樹將軍,后來這茶就被稱為大紅袍了。
話說古時有一位上京趕考的窮秀才,路過武夷山時卻病倒在路上。幸而天心廟的老方丈發(fā)現(xiàn)了他,帶他回廟,泡了一碗茶給他喝,秀才的病才好了。
不久,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一個春日,狀元身穿皇帝御賜的大紅袍,回到武夷山謝恩。老方丈擊鼓鳴鐘,召集大小和尚,和狀元一起到了山上的茶樹下焚香禮拜,狀元還把皇上御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
這時,奇跡發(fā)生了,大紅袍掀開后,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都說是大紅袍染的。后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
幾個傳說,盡管內(nèi)容不同,表達的卻都是從善懲惡、茶能治病的主題。大紅袍雖然未必能像傳說中那樣包治百病,但長期飲用,能強身健體卻是事實。
秋冬季節(jié)天氣寒冷,而大紅袍屬于溫性茶,在這兩個季節(jié)飲用對身體很有好處,能夠幫助身體蓄積陽氣,御寒暖胃,增強人體對寒冷的抗御能力。
而且大紅袍富含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等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能迅速補充人的水分,在寒冷干燥的冬季,常喝大紅袍能保持肌膚水潤不干燥,讓每一個愛美的你即使在冬季也能水潤動人。
茶是一種起源于中國的由茶樹植物葉或芽制作的飲品。那茶 文化 的有什么 典故 ?下面是我整理的茶文化的典故的內(nèi)容,歡迎閱讀
茶文化的典故 漢人王褒所寫《僮約》記載了一個 飲茶 、賣茶的 故事 。說西漢時蜀人王子淵去成都應試,在雙江鎮(zhèn)亡友之妻楊惠家中暫住。楊惠熱情招待,命家僮便了去為子淵酤酒。便了對此十分不滿,跑到亡故的主人墳上大哭,并說:?當初主人買我來,只讓我看家,并未要我為他人男子酤酒。?楊氏與王子淵對此十分惱火,便商議以一萬五千錢將便了賣給王子淵為奴,并寫下契約。契約中規(guī)定了便了每天應作的工作,其中有兩項是?武陽買茶?,?烹茶盡具?。就是說,每天不僅要到武陽市上去買茶葉,還要煮茶和洗刷器皿。這張《僮約》寫作的時間是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是西漢中期之事。我國茶原生地在云貴高原,后傳入蜀,四川逐漸成為產(chǎn)茶盛地。這里既有適于茶葉生長的土壤和氣候,又富灌溉之利,漢代四川各種 種植 業(yè)本來就很發(fā)達,人工種茶從這里開始很有可能?!顿准s》證明,當時在成都一帶已有茶的賣買,如果不是大量人工種植,市場便不會形成經(jīng)營交易。漢代考古證明,此時不僅巴蜀之地有飲茶之風,兩湖之地的上層人物亦把飲茶當作時尚。
茶文化的飲茶習慣 1、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 其它 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后來有人嘗食發(fā)現(xiàn)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藥用?,最終成為飲料。
2、藥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a href="/ddjy_99/221.html">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寫到:?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guī)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 方法 ,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藥料飲用。
5、交際說:《載敬堂集》載:?茶,或歸于瑤草,或歸于嘉木,為植物中珍品?;欧置麡柺J茗荈。《爾雅?釋木》曰:?檟,苦茶。?蔎,香草也,茶含香,故名蔎。茗荈,皆茶之晚采者也。茗又為茶之通稱。茶之用,非單功于藥食,亦為款客之上需也。?有《客來》詩云:?客來正月九,庭迸鵝黃柳。對坐細論文,烹茶香勝酒。?(摘自《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此說從理論上把茶引入待人接物的軌疇,突顯了交際場合的一種雅好,開飲茶成因之?交際說?之端。
茶文化的由來 《九經(jīng)》無茶字,或疑古時無茶,不知《九經(jīng)》亦無燈字,古用燭以為燈。于是無茶字,非真無茶,乃用荼以為茶也。不獨《九經(jīng)》無茶字,《班馬字類》中根本無茶字。至唐始妄減荼字一畫,以為茶字,而荼之讀音亦變。荼,初音同都切,讀若徒,詩所謂?誰謂荼苦?是也。東漢以下,音宅加切,讀若磋;六朝梁以下,始變讀音。唐陸羽著《茶經(jīng)》,雖用茶字,然唐岱岳觀王圓題名碑,猶兩見荼字,足見唐人尚未全用茶字。(清席世昌《席氏讀說文記》卷一)只可謂荼之音讀,至梁始變,茶之體制,至唐始改而已。
茶?字從?荼?中簡化出來的萌芽,始發(fā)于漢代,古漢印中,有些?荼?字已減去一筆,成為?茶?字之形了。不僅字形,?茶?的讀音在西漢已經(jīng)確立。如現(xiàn)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漢時曾是劉欣的領地,俗稱?荼?王城,是當時長沙國13個屬縣之一,稱為?荼?陵縣。在《漢書?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顏師古注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這個反切注音,就是現(xiàn)在?茶?字的讀音。從這個現(xiàn)象看,?茶?字讀音的確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確立,從而道通天下。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因而在語言和文字上也是異態(tài)紛呈,對同一物有多種稱呼,對同一稱呼又有多種寫法。代表茶字的還有茗字 。
在古代史料中,有關茶的名稱很多,到了中唐時,茶的音、形、義已趨于統(tǒng)一,后來,又因陸羽《茶經(jīng)》的廣為流傳,?茶?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直至今天。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于食茶的記載,而且隨產(chǎn)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中國的茶早在西漢時便傳到國外,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島,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錦帛外,還有茶葉。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瓷器傳到了土耳其。
茶的廣泛普及 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jīng)》傳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 相學 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fā)現(xiàn)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并不為大眾所熟知。
? ? ?茶的功效 茶能消食去膩、降火明目、寧心除煩、清暑解毒、生津止渴。茶中含有的茶多酚,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體自由基的清除劑,可以阻斷亞硝酸胺等多種致癌物質(zhì)在體內(nèi)合成。它還能吸收放射性物質(zhì)達到防輻射的效果,從而保護女性皮膚。用茶葉洗臉,還能清除面部的油膩、[2]收斂毛孔、減緩皮膚老化。
中國明代李時珍(公元1518~1593)所撰的一本藥物學專著《本草綱目》,成書于明萬歷六年(公元1578)。李時珍自己也喜歡飲茶,說自己?每飲新茗,必至數(shù)碗?。書中論茶甚詳。言茶部分,分釋名、集解、茶、茶子四部,對茶樹生態(tài),各地茶產(chǎn),栽培方法等均有記述,對茶的藥理作用記載也很詳細,曰:?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最能降火?;馂榘俨?,火降則上清矣。然火有五次,有虛實。苦少壯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與茶相宜。茶主治喘急咳嗽,祛痰垢。?認為茶有清火去疾的功能。
早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即有?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的記載,還記載相傳?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短票静荨氛f:?茶味甘苦,微寒無毒,去痰熱,消宿食,利小便?。漢代名醫(yī)張仲景說:?茶治便膿血甚效。?至今,我國民間仍有用茶葉治療痢疾和腸炎的習慣。
如將茶葉與藥物或食物配成藥茶,則療效更好。如用姜茶治痢疾,薄荷茶、槐葉茶用于清熱,橘紅茶用于止咳,蓮心茶用于止暈,三仙茶用于消食,杞菊茶用于補肝等。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茶還具有抗癌防癌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266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茶史漫談——西漢
下一篇: 冬季多喝姜茶的好處四款姜茶御寒奇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