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亚洲精品制服丝袜综合资源网,女人高潮娇喘抽搐喷水视频,久久精品这里精品,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ΑV一卡二卡三卡免费,午夜福利男女XX00动态图片,久久亚洲日韩精品,高清白嫩偷拍视频,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视频综合网,噜噜噜66网站,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深夜精品网站

登錄
首頁 >> 茶常識

賞與祭·審安茶具圖贊

茶百科 2023-11-15 01:32:39

賞與祭·審安茶具圖贊

心哥說:前些時候去蘇州博物館的路上,經(jīng)過獅子林,門前拉洋片的吸引了我的注意,就一個人手忙腳亂的

,倒是也很精彩

在電影步入3D時代的今天

,很多姑娘小伙都已經(jīng)不知道什么是拉洋片(西洋鏡)了
,拉洋片本身是一道風景
,而看洋片則完全是圖個新鮮了

讀宋朝審安的《具圖贊》

,更多的是體會古人愛茶及器
,或愛器及茶的情懷和用心
,是精神層面的膜拜
,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用性微乎其微,就像完全按照《茶經(jīng)》煮水泡茶
,那就是玩笑了
,那個年月真的是吃茶葉,明朝以后就是吃茶水了

再漂亮的馬車你也不能當交通工具

,欣賞是可以的
,但千萬不要把它當成生活方式,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物競天擇
,進化永遠是天理

茶道也好,人道也好

,比繼承傳統(tǒng)更可怕的
,是死死抱住老祖宗的衣冠冢不放,還美其名曰復興

文化層面有個詞很有趣

,申遺

除去個別歷史的原因

,通常需要申遺的都是自我已經(jīng)失去了生存能力的東西,唯一的一條路就是申遺
,其實遺產(chǎn)這事不用申請
,死了自然就是了

——————

正文(猜猜是干什么用的吧)

圖為南宋審安老人的十二先生(茶具),他老人家給每一個茶具都加官進爵

,外加賜名封號,用情之深
,估計連他老婆都眼紅

引文:飲之用必先茶

,而制茶必有其具

賜具姓而系名,寵以爵

,加以號
,季送之彌文












漢朝時期西漢辭賦家“王褒”簡介
,僮約的作者是誰

生平經(jīng)歷 王褒

,字子淵,資陽縣昆侖鄉(xiāng)墨池壩
。少孤
,家貧,事母至孝
,以耕讀為本
。桑梓墨池就是他洗筆硯之處;縣城南書臺山
,便是他另一個攻書的地方
。他精通六藝
,嫻熟《楚辭》,崇敬屈原而作《九懷》
,初露才華
。爾后,他游歷成都
、湔上(今都江堰市玉壘山)等地
,博覽風物,以文會友
。漢宣帝時
,益州刺史邀他作客
,在此期間
,他寫下了《中和》《樂職》《宣布》詩
,主人命僮子依古樂演唱
,大為成功
,由此聲名四播
。在刺史的舉薦下
,得到宣帝的召見
,他先作“待詔”的清客
,旋擢諫大夫
。這時,才華橫溢的王褒
,一連寫了《圣主得賢臣頌》《甘泉賦》和《四子講德論》
,其中尤以《圣主得賢臣頌》為著,用良御御駿馬來作比,頗為形象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翱v馳騁騖,忽如景靡
。過都越國
,蹶如歷塊。追奔電
,逐遺風
,風流八極,萬里壹息
。何其遼哉
!人馬相得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币艄?jié)急促而寓意深邃
,真使人有耳聞目睹馬蹄迅疾之感。

不僅如此

,純以辭賦來吟詠細小物件的則自褒始
。王褒把專以游獵
、女色為題材,轉變?yōu)橐约毿〉奈锛轭}材
;把規(guī)模壯闊的風格
,轉變?yōu)槔w弱沉湎的風格;把堆積夸張的手法
,轉變?yōu)槊芮杉氈碌氖址?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他的名著《洞簫賦》,則是三個轉變的集中體現(xiàn)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抖春嵸x》先寫了竹林中的景物,后寫簫聲的動人
,用力描繪
,著力鋪陳,細膩有致
,扣人心扉
。無怪乎做太子時的漢元帝“令后宮貴人皆誦讀之”,也無怪乎《文心雕龍》稱道:“子淵洞簫
,窮變于聲貌”
。《洞簫賦》是很早描寫音樂的辭賦
,對后世也很有影響
。此外,王褒在蜀時
,用方言寫過《僮約》一文
,以戲謔的筆調描寫奴隸的待遇,由此可窺見西漢西蜀社會的一個側面

公元前51年,王褒奉令往益州

,在途中寫完《移金馬碧雞文》
,不久病逝,時年40歲
。王褒一生留下辭賦16篇
、《桐柏真人王君外傳》 1卷,明末收集有《王諫議集》11篇
。1998年
,王洪林出版《王褒集考譯》。

逸聞趣事 茶為貢品

、為祭品
,已知在周武王伐紂時
、或者在先秦時就已出現(xiàn)。而茶作為商品
,則時下知道要在西漢時才出現(xiàn)
。西漢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正月里,資中(今四川資陽)人王褒寓居成都安志里一個叫楊惠的寡婦家里
。楊氏家中有個名叫“便了”的髯奴
,王褒經(jīng)常指派他去買酒。便了因王褒是外人
,替他跑腿很不情愿
,又懷疑他可能與楊氏有曖昧關系,有一天
,他跑到主人的墓前傾訴不滿
,說:“大夫您當初買便了時,只要我看守家里
,并沒要我為其他男人去買酒
。” 王褒得悉此事后
,當時就氣不打一處來
,一怒之下,在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這天
,以一萬五千錢從楊氏手中買下便了為奴

便了跟了王褒,極不情愿

,可也無可奈何
,但他還是在寫契約時向王褒提出:“既然事已如此,您也應該向當初楊家買我時那樣
,將以后凡是要 *** 的事明明白白寫在契約中
,要不然我可不干?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王褒這人擅長辭賦

,精通六藝,為了教訓便了
,使他服服貼貼
,便信筆寫下了一篇長約六百字題為《僮約》的契約,列出了名目繁多的勞役項目和干活時間的安排
,使便了從早到晚不得空閑
。契約上繁重的活兒使便了難以負荷。他痛哭流涕向王褒求情說
,如是照此干活
,恐怕馬上就會累死進黃土
,早知如此,情愿給您天天去買酒

這篇《僮約》從文辭的語氣看來

,不過是作者的消遣之作,文中不乏揶揄
、幽默之句
。但王褒就在這不經(jīng)意中,為中國茶史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筆

《僮約》中有兩處提到茶

,即“膾魚潯睿烹茶盡具”和“武陽買茶,楊氏擔荷”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芭氩璞M具”意為煎好茶并備好潔凈的茶具,“武陽買茶”就是說要趕到鄰縣的武陽(今成都以南彭山縣雙江鎮(zhèn))去買回茶葉

對《華陽國志·蜀志》“南安

、武陽皆出名茶”的記載,則可知王褒為什么要便了去武陽買茶

從茶史研究而言

,茶葉能夠成為商品上市買賣,說明當時飲茶至少已開始在中產(chǎn)階層流行
,足見西漢時飲茶已相當盛行

在此還有必要贅述一點,美國茶學權威威廉

。烏克斯在其《茶葉全書》中說:“5世紀時
,茶葉漸為商品”,“6世紀末
,茶葉由藥用轉為飲品
。”他如果看到王褒的這篇《僮約》
,恐怕不會說如此武斷的話
,因為《僮約》提到“武陽買茶”這件涉及商品茶的事實的確切時間是公元前59年的農(nóng)歷正月十五,比《茶葉全書》所謂的5世紀要提前五個世紀

文學成就 王褒少年時期就善于寫詩,工于作賦

,對音樂也有較高的修養(yǎng)
。當時的漢宣帝是一個十分喜愛文學與音樂的皇帝,自己也會創(chuàng)作
,因而經(jīng)常征召各地在這方面有造詣的文士到長安
。擔任皇家的文學
、音樂方面的“待詔”。益州刺史王襄得知王褒是位很有才學的人
,就請他來到成都
,讓他在成都寫詩,并將他寫的詩配上音樂歌唱
。王褒又為王襄作傳
,故深得其賞識,上奏推薦王褒有過人之才
。漢宣帝立即下令召見

王褒進京之后,漢宣帝就出了個題目

,要他寫一篇《圣主得賢臣頌》
。這篇文章怎么寫,王褒是頗費了一番斟酌的
。構思時他想到了馬
,所以文中便出現(xiàn)了馬跑的“情景”,“

縱馳騁騖

,忽如景靡
。過都越國,蹶如歷塊
。追奔電
,逐遺風,周流八極
,萬里壹息
。何其遼哉,人馬相得也
!”王褒以寫馬寫出善御者六轡在手
,操縱自如,意在用良御御駿馬比喻圣主得賢臣
,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漢宣帝勵精圖治的景象
。這篇文章是王褒散文的代表作,描述十分生動
,音樂也頗為急促
,使人如見其馬,如聞其聲
。這篇文章深得漢宣帝的好感
,他任命王褒為待詔,不久又升為諫議大夫。 王褒還寫有《四子講德論》
,也是歌頌當時朝廷的作品
,文采也很富麗,有“夫鴻均之世
,何物不樂”等句
,意思即指天下太平。他寫有《九懷》
,這是王褒比較重要的作品
,為追思屈原之辭。作者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是崇敬的
,對其不幸遭遇是同情的
,所以《九懷》寫得既有情感又有文藻,頗有《離騷》的風格
。后來劉向編定《楚辭》
、王逸作《楚辭章句》,都收入了此文
,《全蜀藝文志》也著錄了全文

王褒又寫有《僮約》,這是他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文章

,記述他在四川時所親身經(jīng)歷的事
。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王褒到“煎上”即渝上(今四川彭州市一帶)時
,遇見寡婦楊舍家發(fā)生主奴糾紛
,他便為這家奴仆訂立了一份契券,明確規(guī)定了奴仆必須從事的若干項勞役
,以及若干項奴仆不準得到的生活待遇
。這是一篇極其珍貴的歷史資料,其價值遠遠超過了受到漢宣帝贊賞的《圣主得賢臣頌》之類的辭賦
。在《僮約》中有這樣的記載:“膾魚炮鱉
,烹茶盡具”;“牽犬販鵝
,武陽買茶”
。這是我國,也是全世界最早的關于飲茶
、買茶和種茶的記載
。由這一記載可以知道, 四川 地區(qū)是全世界最早種茶與飲茶的地區(qū)
;武陽(今四川彭山)地區(qū)是當時茶葉主產(chǎn)區(qū)和著名的茶葉市場
。此外
,他所描述的當時奴仆們的勞動生活,奴伴關系
,是研究漢代四川社會情況的極為重要的材料,可以使人從中了解到西漢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

王褒特別善于寫詠物小賦

,他是漢代寫詠物小賦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洞簫賦》在當時即獲得了很高的評價
。洞蕭本是古代的一種排蕭
,發(fā)音清晰而幽靜,在宮廷和民間都廣泛使用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抖春嵸x》既描述蕭管之所生,寫出了竹林中的景物
;又表現(xiàn)蕭聲之動人
,極盡描繪和夸張。全篇用楚辭的凋子
,以大量的文字鋪敘洞蕭的聲音
、形狀、音質和功能
。音調和諧
,描寫細致,形象鮮明

,風格清新
。這種賦不同于漢代大賦,而屬于驕麗可喜
、娛悅耳目的詠物小賦
。如其中的一段:“朝露清冷而隕其測兮,玉液浸潤而承其根
。孤雌寡鶴娛優(yōu)乎其下兮
,春禽群嬉戲翱翔乎其顛。秋綢不食抱樸而長吟兮
,玄猿悲嘯搜索乎其間
。處幽隱而奧屏兮,密漠油以獺摻
。惟詳漢宣帝與漢武帝一樣
,信神仙,好游獵
。王褒在京中任職了一段時期后
,漢宣帝聽信方士之言,要他回益州去祭祀傳聞之中的“金馬碧雞之寶”。不料竟在途中染病
,未得醫(yī)治即死于旅途之中
藝術評價 武帝在位五十四年,一改西漢前期的黃老無為政治而為尊儒的多欲政治
,對外用兵
,對內(nèi)興作,好大喜功
,風氣侈靡
,固然成就了一代鼎盛輝煌,也為賦體文學的創(chuàng)作繁榮提供了豐饒的土壤
,但是畢竟付出了 海內(nèi)虛耗
,戶口減半 ,經(jīng)濟瀕于崩潰的沉重代價
,故而昭帝即位后
,復行無為政治,與民休養(yǎng)生息
,于是賦壇相對沉寂了一個時期
。到宣帝時,一方面 數(shù)審詔公卿大夫務行寬大
,順民所疾苦
,使國家出現(xiàn)史稱 中興 的景象;一方面又重 修武帝故事
,講論六藝群書
,博盡奇異之好,征能為《楚辭》九江被公
,召見誦讀
,益召高材劉向、張子僑
、華龍
、柳褒等待詔金馬門?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頗好歌詩

,欲興協(xié)律之事,……頗好神仙…… (《漢書·王褒傳》)
,因此辭賦創(chuàng)作再次振起
。史載: 上令褒與張子僑等并待詔,數(shù)從褒等放獵
,所幸宮館
,輒為歌頌
,第其高下,以差賜帛
。 但是規(guī)模
、氣象畢竟不如從前,而顯出自頂峰下滑的勢態(tài)
。像司馬相如《子虛賦》所表現(xiàn)的那種聲勢氣魄
,已經(jīng)不見;而且就在王褒為宣帝大獵
、宮館作賦歌頌的時候,甚至遭到輿論非難
, 議者多以為 *** 不急.這實際上預示了漢賦的開始衰微
。王褒,字子淵
,蜀地資中(今四川省資陽縣)人
。生卒年不可考。宣帝時
,因益州刺史王襄奏薦其有逸才
,受征有,不久擢為諫大夫

王褒是這一時期藝術上成就最為突出的賦家

。他的賦《漢書·藝文志》著錄有十六篇,但是流傳至今的只有存于《漢書》本傳的《圣主得賢臣頌》
,存于《藝文類聚》的《甘泉宮頌》
,存于《文選》的《洞簫賦》,以及存于《楚辭》的《九懷》等

王褒是漢代最具有文學情趣的賦家

。他的賦往往并不追求政治上的諷諭規(guī)誡,而是辟如女工有綺e
,音樂有鄭衛(wèi)
,顯現(xiàn)出唯美的 辯麗可喜 , 娛悅耳目
,有 鳥獸草木多聞之觀 的純文學屬性
,因此不符合當時儒家言志尚用的標準,但卻更具作為語言藝術陶冶性情的審美價值
。這從《漢書》本傳所載:太子體不安
,苦忽忽善忘,不樂
。詔使褒等皆之太子宮虞侍太子
,朝夕誦讀奇文及所自造作
。 使得太子 疾平復 ,可見一斑
。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發(fā)展
,人類的精神需求、美感享受也必定趨向更加豐富的多元化
。其實早在春秋后期
,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已經(jīng)注意到了這點。他的 《詩》
,可以興
,可以觀,可以群
,可以怨 的著名論斷就是證據(jù)
。從這一意義上講,王褒賦所自覺表現(xiàn)出的唯美意識
,不僅在當時賦壇獨樹一幟
,而且符合文學自身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抖春嵸x》可以說是王褒美賦的代表作

此賦在藝術形式上采用騷體,但內(nèi)容卻并非賈誼以來抒發(fā)憂思悲慨的 緣情

,而是細致描繪洞簫的 體物
,完全是大賦的格局,庶幾可以標明漢代騷體賦終于完成了由辭到賦的轉化
。同時這種獨特風格的騷韻大賦
,又不以 敘客主為首引 ,虛構人物
,進行問答
,而是開始即對所詠之物直接描繪再現(xiàn);也不在 卒章顯其志
,著意規(guī)誡
,勸百諷一,而是意在表現(xiàn)小小洞簫的竹質
、制作
、聲音、功效
,從外形到內(nèi)理
,音容體貌無不生動畢見,美輪美奐
,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對美好事物的贊嘆愛賞
。另外
,在語言上也不是散韻分離,堆垛奇字
,而是始終用韻
,音調和美,而且鋪排之中
,多用精巧駢偶
。例如描寫洞簫竹干:托身軀于后土兮,經(jīng)萬載而不遷
。吸至精之滋熙兮
,稟蒼色之潤堅;感陰陽之變化兮
,附性命乎皇天
。……朝露清泠而隕其側兮
,玉液浸潤而承其根。孤雌寡鶴優(yōu)乎其下兮
,春禽群嬉翱翔乎其巔
。秋蜩不食,抱樸而長吟兮
;玄猿悲嘯
,搜索乎其間。處幽隱而奧屏兮
,密漠泊以k. 惟詳察其素體兮
,宜清靜而弗喧?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可謂鐘天地自然之靈秀

,秉性素潔而清靜,恰是極佳簫材
。用筆精細
,頗具詩情畫意。凡此種種
,都和司馬相如所定型的散體大賦區(qū)別明顯
,表現(xiàn)了藝術上難能可貴的創(chuàng)新。詠物賦最早起于荀卿的《云》
、《蠶》
,但詞既簡略,又多隱語
,只是初具雛形而已
。晉代葛洪《西京雜記》雖說過景帝時梁孝王曾使枚乘作《柳賦》
,路喬如作《鶴賦》,鄒陽作《酒賦》
,公孫乘作《月賦》
,羊勝作《屏風賦》,而且其中《柳賦》
、《鶴賦》
、《月賦》、《屏風賦》還載在《古文苑》中
,但是歷來都被懷疑為偽托
,不足信。因此
,《洞簫賦》實為當下所能見到繼荀卿之后完成詠物賦體的第一篇
。這不僅豐富了當時已露式微的大賦,而且對后世詠物文學也都影響深遠

后世影響 王褒和他的作品對后世是有影響的

。明代楊慎不僅在他編輯的《全蜀藝文志》里選有王褒的作品,還專門作了《王子淵祠》詩
,詩云:“偉曄靈芝發(fā)秀翹
,子淵擒藻談天朝。漢皇不賞賢臣頌
,只教宮人詠洞蕭
。”該詩用比喻的手法
,贊譽了王褒的才華:文采秀發(fā)
,擅長辭賦,談耀一代
;全詩對王褒表示惋惜
,對漢主予以諷刺。

個人評價 王褒早年的經(jīng)歷

,我們不大清楚
。漢宣帝時,由于宣帝喜愛辭賦
,先后征召文學之士劉向
、張子僑、華尤
、柳褒等待詔金馬門
。王褒也得到益州刺史王襄的推薦,被召入京
,受詔作《圣主得賢臣頌》
。宣帝令他與張子僑等一起待詔
,多次帶他們田獵,經(jīng)過宮館
,便命他們寫作辭賦以為歌頌
。不久,將他提拔為諫大夫(秩比八百石
,低于縣令)
。后來,聽說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
,宣帝命王褒前往祭祀
,結果病死于途中。由此可見
,王褒的仕宦經(jīng)歷比較簡單
,主要是充當皇帝的文學侍從,未見有何作為
。這種經(jīng)歷
,使他很難具備司馬相如那種獨立不羈、超凡脫俗的胸襟和氣魄
;但他畢竟擺脫了拘守一隅的局限
,走出了巴山蜀水,因而眼界還是比較開闊的

總之,作為一個著名賦家

,王褒沒有司馬相如那種磅礴的氣勢和批判精神
,無法達到相如“廣博宏麗,卓絕漢代”的巨大成就
;但他善于觀察生活
,善于描寫那些獨具特色的事物。在漢賦的題材開拓
、手法創(chuàng)新和語言錘煉等方面
,都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仍然不愧為一代名家
。他那詼諧幽默的語言風格
,乃是巴蜀人民樂觀開朗性格的外在表現(xiàn),在巴蜀文學史上產(chǎn)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詩詞節(jié)選 王褒

《匡機》

極運兮不中

,來將屈兮困窮?余深愍兮慘怛
,愿一列兮無從

乘日月兮上征

,顧游心兮z酆。彌覽兮九隅
,彷徨兮蘭宮

芷閭兮藥房,奮搖兮眾芳

。菌閣兮蕙樓
,觀道兮從

橫。 寶金兮委積

,美玉兮盈堂
。桂水兮潺,揚流兮洋洋

蓍蔡兮踴躍

,孔鶴兮回翔。撫檻兮遠望
,念君兮不忘

怫郁兮莫陳,永懷兮內(nèi)傷

。 《通路》

天門兮墜戶

,孰由兮賢者?無正兮溷廁
,懷德兮何睹

假寐兮愍斯,誰可與兮寤語

?痛鳳兮遠逝
,畜兮近處。

鯨□兮幽潛

,從蝦兮游
。乘虬兮登陽,載象兮上行

朝發(fā)兮蔥嶺

,夕至兮明光。北飲兮飛泉
,南采兮芝英

宣游兮列宿,順極兮彷徉

。紅采兮U衣
,翠縹兮為裳。

舒佩兮D{,竦余劍兮干將

。騰蛇兮后從
,飛u兮步旁。

微觀兮玄圃

,覽察兮瑤光
。啟匱兮探k,悲命兮相當

紉蕙兮永辭

,將離兮所思。浮云兮容與
,道余兮何之

遠望兮仟眠,聞雷兮闐闐

。陰憂兮感余
,惆悵兮自憐。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

林不容兮鳴蜩

,余何留兮中州?陶嘉月兮總駕
,搴玉英兮自修

結榮兮逶逝,將去A兮遠游

。徑岱土兮魏闕
,歷九曲兮牽牛。

聊假日兮相佯

,遺光耀兮周流
。望太一兮淹息,紆余轡兮自休

白日兮皎皎,彌遠路兮悠悠

。顧列孛兮縹縹
,觀幽云兮陳浮。

鉅寶遷兮W

,雉咸g兮相求
。泱莽莽兮究志,懼吾心兮饋

步余馬兮飛柱

,覽可與兮匹儔
。卒莫有兮纖介,永余思兮JJ。

《洞簫賦》

原夫簫干之所生兮

,于江南之丘墟
。洞條暢而罕節(jié)兮,標敷紛以扶疏
。徒觀其旁山側兮
,則嶇驢崎,倚d迤
,誠可悲乎其不安也
。彌望儻莽,聯(lián)延曠蕩
,又足樂乎其敞閑也
。托身軀于后土兮,經(jīng)萬載而不遷
。吸至精之滋熙兮
,稟蒼色之潤堅。感陰陽之變化兮
,附性命乎皇天
。翔風蕭蕭而徑其末兮,回江流川而溉其山
。揚素波而揮連珠兮
,聲LL而澍淵。

朝露清冷而隕其側兮

,玉液浸潤而承其根
。孤雌寡鶴,娛優(yōu)乎其下兮
,春禽群嬉
,翱翔乎其顛。秋蜩不食
,抱樸而長吟兮
,玄猿悲嘯,搜索乎其間
。處幽隱而奧鸛猓密漠泊以k
。惟詳察其素體兮,宜清靜而弗喧
。幸得謚為洞簫兮
,蒙圣主之渥恩?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芍^惠而不費兮
,因天性之自然
。于是般匠施巧,夔妃準法
。帶以象牙
,其會合。鎪鏤里灑
,絳唇錯雜
;鄰菌繚糾,羅鱗捷獵
;膠致理比
,挹fL。于是乃使夫性昧之宕冥
,生不睹天地之體勢
,于白黑之貌形;憤伊郁而酷
,愍眸子之喪精
;寡所舒其思慮兮,專發(fā)憤乎音聲

故聽其巨音

,則周流汜濫,并包吐含
,若慈父之畜子也
。其妙聲,則清靜厭
,順敘卑達
,若孝子之事父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茥l譬類
,誠應義理,澎濞慷慨
,一何壯士
,優(yōu)柔溫潤,又似君子

亂曰:狀若捷武

,超騰逾曳,迅漂巧兮
。又似流波
,泡溲泛
,趨d道兮
。哮呷喚,躋躓連絕,殄沌兮
。攪搜捎
,逍遙踴躍,若壞頹兮
。優(yōu)游流離
,躊躇稽詣,亦足耽兮
。頹唐遂往,長辭遠逝,漂不還兮
。賴蒙圣化
,從容中道,樂不淫兮
。條暢洞達
,中節(jié)操兮。終詩卒曲
,尚馀音兮
。吟氣遺響,聯(lián)綿漂撇
,生微風兮
。連延絡繹,變無窮兮

墓地遺址 王褒墓和王褒墨池位于資陽市雁江區(qū)墨池壩

。王褒墓外形是一個小山丘,上面種植著莊稼與果樹
。據(jù)當?shù)厝私榻B
,墓穴里很寬大,但歷年多次被盜后
,里面已經(jīng)沒什么東西
。山丘旁立著一塊石碑,上書:“資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漢諫議大夫王褒墓資陽市人民政府2001年5月16日公布雁江區(qū)人民政府立”
。一兩百米遠處有王褒墨池
,大小相連的兩個水池,周圍雜亂
,水面骯臟
。水池不遠立著石碑,上書:“資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漢王褒大小墨池資陽市人民政府2002年3月26日公布雁江區(qū)人民政府立”
。石碑上的字跡已經(jīng)模糊不清了

論述沉淀在中國茶飲藝術中的歷史文化底蘊 2000字以上

茶道是以修行悟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

,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tǒng)一。茶道包括茶藝
、茶禮
、茶境、修道四大要素
。所謂茶藝是指備器
、選水、取火
、候湯
、習茶的一套技藝;所謂茶禮
,是指茶事活動中的禮儀
、法則;所謂茶境
,是指茶事活動的場所
、環(huán)境、所謂修道
,是指通過茶事活動來怡情修性
、悟道體道。

道作為中國哲學的最高范疇
,一般指宇宙法則
、終極真理、事物運動的總體規(guī)律
、萬物的本質或本源
。道,有儒家之道
、道家之道
,有佛教之道、各家之道不盡一致
。中國文化主流是"儒道互補"
,[隋唐]以降又趨于"三教合一"。一般的文人
、士大夫往往兼修儒道佛
,即使道士、佛徒
,也往往是旁通儒佛
、儒道。流傳最廣
,最具中國特色的佛教禪宗一派
,便吸收了老莊孔孟的一些思想
,而宋元[明清]佛教的一大特點便是融通儒道,調合三教
;宋明新儒學兼收道、佛思想
,有所謂"朱子道
,陸子禪"之說;金元道教全真派祖師王重陽
,竭力提倡"三教合一"
,其詩云:"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
,"釋道從來是一家
,兩般形貌理無差"。

茶道中所修何道
?可為儒家之道
、可為道家、道教之道
,也可為禪宗及佛教之道
,因人而異。一般來說
,茶道中所修之道為綜合各家之道
。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來就是養(yǎng)生、怡情
、修性
、證道。證道是修道的理想結果
,是茶道的終極追求
,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證道則天人合一
、即心即道
,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
,極高明而道中庸
,無為而無不為。

考察中國的飲茶歷史
,飲茶法有煮
、煎、點
、泡四類
,形成茶藝的有煎茶法
、點茶法、泡茶法
。依茶藝而言
,中國茶道先后產(chǎn)生了煎茶道、點茶道
、泡茶道三種形式


茶藝是茶道的基礎,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飲茶普及
,茶藝完善之后
。[唐代]以前雖有飲茶,但不普遍
。[東晉]雖有茶藝的雛型(見杜育《荈賦》)
,還遠未完善。晉
、宋以迄盛唐
,是中國茶道的蘊釀期。

中唐以后
,中國人飲茶"殆成風俗"
,形成"比屋之飲","始自中地
,流于塞外"
。唐朝肅宗、代宗時期
,陸羽著《茶經(jīng)》
,奠定了中國茶道的基礎。又經(jīng)皎然
、常伯熊等人的實踐
、潤色和完善,形成了"煎茶道"
;[北宋]時期
,蔡襄著《茶錄》,徽宗趙佶著《大觀茶論》
,從而形成了"點茶道"
,[明代]中期,張源著《茶錄》
,許次紓著《茶疏》
,標志著"泡茶道"的誕生。

中國古代沒有茶道專著,有關茶道的內(nèi)容散見于各種茶書及茶詩文繪畫中
。下面是從古代茶書及茶詩文的東鱗西爪中
,筆者所披尋出的中國茶道形成與發(fā)展的脈絡。

、唐宋時期——煎茶道

煎茶法不知起于何時
,陸羽《茶經(jīng)》始有詳細記載?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恫杞?jīng)》初稿成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
,又經(jīng)修訂,于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
。《茶經(jīng)》問世
,標志著中國茶道的誕生
。其后,斐汶撰《茶述》
,張又新撰《煎茶水記》
,溫庭筠撰《采茶錄》,皎然
、盧仝作茶歌
,推波助瀾,使中國煎茶道日益成熟


(一) 煎茶道茶藝

煎茶道茶藝有備器
、選水、取火
、候湯
、習茶五大環(huán)節(jié)。

1.備器

《茶經(jīng)》"四之器"章列茶器二十四事
,即風爐(含灰承)
、[上竹下呂]、炭撾
、火[上竹下夾]
、[钅復]、交床
、夾紙囊
、碾拂末、羅
、合
、則、水方
、漉水囊
、瓢
、竹[上竹下夾]、鹺簋揭
、碗
、熟、盂
、畚
、札、滌方
、滓方
、巾、具列
,另有的統(tǒng)貯茶器的都籃


2.選水

《茶經(jīng)》"五之煮"云:"其水,用山水上
,江水中
,井水下。""其山水
,揀乳泉
、石池漫流者上。""其江水
,取去人遠者
。井,取汲多者
。"陸羽晚年撰《水品》(一說《泉品》)一書
。張又新于公元825元年前后撰《煎茶水記》,書中引劉件芻評判天下之水等
,陸羽評判天下之水二十等
。講究水品,是中國茶道的特點


3.取火

《茶經(jīng)》"五之煮"云:"其火
,用炭,次用勁薪
。其炭曾經(jīng)燔炙為膻膩所及
,及膏木、敗器不用之
。"溫庭筠撰于公元860年前后的《采茶錄》"辨"條載:"李約
,[氵開]公子也。一生不近粉黛,性辨茶
。嘗日:'茶須緩火炙
,活火煎'?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罨鹬^炭之有焰者
,當使湯無妄沸,庶可養(yǎng)茶
。"

4.候湯

《茶經(jīng)》"五之煮"云:"其沸
,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
,緣邊如涌泉連珠為二沸
,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
。"候湯是煎茶的關鍵


5.習茶

習茶包括藏茶、炙茶
、碾茶
、羅茶
、煎茶
、酌茶、品茶等
。 撰于八世紀末的《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條載:"楚人陸鴻漸為茶論
,說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
,造茶具二十四事
,以都統(tǒng)籠貯之。元近傾慕
,好事者家藏一副
。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
,于量茶道大行
,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御史大夫李季聊宜慰江南
,至臨淮縣館
,或言伯熊善飲茶者,李公請為之
。伯熊著黃被衫烏紗帽
,手執(zhí)茶器,口通茶名,區(qū)分指點
,左右刮目
。……"常伯熊
,生平事跡不祥
,約為陸羽同時人。他對《茶經(jīng)》進行了潤色
,嫻熟茶藝
,是煎茶道的開拓者之一。

陸羽
、常伯熊而外
,皎然、斐汶
、張又新
、劉禹錫、白居易
、李約
、盧仝、錢起
、杜牧
、溫庭筠、皮日休
、陸偉蒙
、齊己等人對煎茶道茶藝均有貢獻。

(二) 茶禮

《茶經(jīng)》"五之煮"云:"夫珍鮮馥烈者
,其碗數(shù)三
,次之者,碗數(shù)五
。若坐客數(shù)至五
,行三碗。至七
,行五碗
。若六人已下,不約碗數(shù)
,但闕一人
,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一次煎茶少則三碗
,多不過五碗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腿宋逦唬瑒t行三碗茶
,客人七位
,則行五碗茶,缺兩碗
,則以最先舀出的"雋永"來補
。若客四人,行三碗
,客六人
,行大碗,所缺一碗以"雋永"補
。若八人以上則兩爐
,三爐同時煮,再以人數(shù)多少來確定酌分碗數(shù)


(三)茶境

《茶經(jīng)"九之略"章有"若松間石上可坐"
,"若瞰泉臨澗","若援[上艸下三個田字]躋巖
,引[纟亙]入洞"
,則飲茶活動可在松間石上,泉邊澗側
,甚至山洞中
。"十之圖"章又載:"用絹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寫之,陳諸座隅
。則茶之源
、之具
、之造
、之器、之煮
、之飲
、之事、之出
、之略目擊而存
,于是《茶經(jīng)》之始終備焉。"室內(nèi)飲茶
,則在四壁陳掛寫有《茶經(jīng)》內(nèi)容的掛軸
,開后世懸掛書畫條幅的先河。

呂溫《三月三日花宴》序云:"三月三日
,上已禊飲之日
,諸子議以茶酌而代焉
。乃撥花砌,爰誕陰
,清風逐人
,日色留興。臥借青靄
,坐攀花枝
,聞鶯近席羽未飛,紅蕊拂衣而不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鶯飛花拂,清風麗日
,環(huán)境清幽


錢起《與趙莒茶宴》詩云:"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塵習洗盡興難盡
,一樹蟬聲片影斜。"翠竹搖曳
,樹影橫斜
,環(huán)境清雅。

[唐代]茶道
,對環(huán)境的選擇重在自然
,多選在林間石上、泉邊溪畔
、竹樹之下清靜
、幽雅的自然環(huán)境中?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蛟诘烙^僧寮
、書院會館、廳堂書齋
,四壁常懸掛條幅


(四)修道

《茶經(jīng)》"一之源"載:"茶之為物,味至寒
,為飲最宜
。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
、腦疼目澀
、四肢煩、百節(jié)不舒聊四五啜
,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飲茶利于"精行儉德"
,使人強身健體。

《茶經(jīng)》"四之器"
,其風爐的設計就應用了儒家的《易經(jīng)》的"八卦"和陰陽家的"五行"思想
。風爐上鑄有"坎上巽下離于中","體均五行去百疾"的字樣
。[钅復]的設計為:"方其耳
,以正令也;廣其緣
,以務遠也
;長其臍,以守中也
。"正令
、務遠、守中
,反映了儒家的"中正"的思想


《茶經(jīng)》不僅闡發(fā)飲茶的養(yǎng)生功用,已將飲茶提升到精神文化層次
,旨在培養(yǎng)儉德
、正令、務遠
、守中
。 詩僧皎然,年長陸羽
,與陸羽結成忘年交
。皎然精于茶道,作茶詩二十多首
。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有:"一飲滌昏寐
,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
,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
,何須苦心破煩惱
。……熟知茶道全爾真
,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首標"茶道",在茶文化史上功并陸羽
。他認為飲茶不僅能滌昏
、清神
、更是修道的門徑,三飲便可得道全真


玉川子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寫道:"一碗喉吻潤
,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fā)清汗,平生不平事
,盡問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文字五千卷"
,是指老子五千言《道德經(jīng)
。三碗茶,唯存道德
,此與皎然"三飲便得道"義同
。四碗茶,是非恩怨煙消云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七碗羽化登仙
。"七碗茶"流傳千古
,盧仝也因此與陸羽齊名。

錢起《與趙莒茶宴》詩寫主客相對飲茶
,言忘而道存
,洗盡塵心,遠勝煉丹服藥


斐汶《茶述》記:"茶
,起于[東晉],盛于今朝
。其性精清
,其味淡潔,其用滌煩
,其功效和
。參百品而不混,越眾飲而獨高
。"茶
,性清味淡
,滌煩致和,和而不同
,品格獨高


中唐以降,已經(jīng)認識到茶的清
、淡的品性和滌煩
、致和、全真的功用
。飲茶能使人養(yǎng)生
、怡情、修性
、得道
,甚至能羽化登仙。陸羽《茶經(jīng)》
,斐汶《茶述》
,皎然"三飲",盧仝"七碗"
,高揚茶道精神
,把飲茶從目常物質生活提升到精神文化層次。

綜上所述
,八世紀下半葉
,值中唐時期,煎茶茶藝完備
,以茶修道思想確立
,注重對飲茶環(huán)境的具備初步的飲茶禮儀,這標志著中國茶道的正式形成
。陸羽不僅是煎茶道的創(chuàng)始人
,也是中國茶道的奠基人。煎茶道是中國最先形成的茶道形式
,鼎盛于中
、晚唐、經(jīng)[五代]
、[北宋]
,至[南宋]而亡,歷時約五百年


、 宋明時期——點茶道

點茶法約始于唐末,從[五代]到[北宋]
,越來越盛行
。十一世紀中葉,蔡襄著《茶錄》二篇
,上篇論茶
,色、香
、味
、藏茶、炙茶
、碾茶
、羅茶、候湯
、①盞
、點茶,下篇論茶器
、茶焙
、茶籠、砧椎
、茶鈐
、茶碾、茶羅
、茶盞
、茶匙、湯瓶
。蔡襄是[北宋]著名的書法家
,同時又是文學家、茶葉專家
、荔枝專家
、其《茶錄》奠定了點茶茶藝的基礎。

十二世紀初
,宋徽宗趙佶著《大觀茶論》二十篇:地產(chǎn)
、天時、采擇
、蒸壓
、制造、鑒辨
、白茶
、羅碾、盞、筅
、[缶并]
、杓、水
、點
、味、香
、色
、藏焙、品名
、包焙
。趙佶是杰出的藝術家,書畫
、詩文皆佳
,且精于茶道。點茶道蘊釀于唐末[五代]
,至[北宋]后期而成熟
。 ①:左旁"火";右旁:上三個"力"
,下"月"


(一)點茶道茶藝

點茶道茶藝包括備器、選水
、取火
、候湯、習茶五大環(huán)節(jié)


1.備器

《茶錄》
、《茶論》、《茶譜》等書對點茶用器都有記錄
。宋元之際的審安老人作《茶具圖贊》
,對點茶道主要的十二件茶器列出名、字
、號
,并附圖及贊。歸納起來點茶道的主要茶器有:茶爐
、湯瓶
、砧椎、茶鈐
、茶碾
、茶磨、茶羅、茶匙
、茶筅
、茶盞等。

2.選水

[宋代]選水承繼唐人觀點
,以山水上
、江水中
、井水下
。但《大觀茶論》"水"篇卻認為"水以清輕甘潔為美,輕甘乃水之自然
,獨為難得
。古人品水,雖日中泠
、惠山為上
,然人相去之遠近,似不常得
,但當取山泉之清潔者
。其次,則井水之常汲者為可用
。若江河之水
,則魚鱉之腥、泥濘之汗
,雖輕甘無取
。"宋徽宗主張水以清輕甘活好,以山水
、井水為用
,反對用江河水。

3.取火

[宋代]取火基本同于唐人


4.候湯

蔡襄《茶錄》"候湯"條載:"候湯最難
,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
。前世謂之蟹眼者
,過熟湯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
,故曰候湯最難
。"蔡襄認為蟹眼湯已是過熟,且煮水用湯瓶
,氣泡難辨
,故候湯最難。趙佶《大觀茶論》"水"條記:"凡用湯以魚目蟹眼連繹進躍為度,過老則以少新水投之
,就火頃刻而后用
。"趙佶認為水燒至魚目蟹眼連繹進躍為度。蔡襄認為蟹眼已過熟
,而趙佶認為魚目蟹眼連繹進躍為度
。湯的老嫩視茶而論,茶嫩則以蔡說為是
,茶老則以趙說為是


5.習茶

點茶道習茶程序主要有:藏茶、洗茶
、炙茶
、碾茶、磨茶
、羅茶
、①盞、點茶(調膏
、擊拂)
、品茶等。

蔡襄
、趙佶
、朱權、錢椿年
、顧元慶
、屠隆、張謙德而外
,丁謂
、范仲淹、梅堯臣
、歐陽修
、林通、蘇軾
、黃庭堅
、陸游等人對點茶藝都有所貢獻。蘇軾的《葉嘉傳》
,明寫人
,暗寫茶,文中暗含點茶法


(二)茶禮

朱權《茶譜》載:"童子捧獻于前
,主起舉甌奉客日:為君以瀉清臆
。客起接
,舉甌日:非此不足以破孤悶
。乃復坐。飲畢
,童子接甌而退
。話久情長,禮陳再三
。"朱權點茶道注重主
、客間的端、接
、飲
、敘禮儀
,且禮陳再三
,頗為嚴肅。

(三)茶境

點茶道對飲茶環(huán)境的選擇與煎茶道相同
,大致要求自然
、幽靜、清靜
。令詩有"果肯同嘗竹林下"
,蘇軾詩有"一甌林下記相逢",陸游詩有"自挈風爐竹下來"
,"旋置風爐清樾下
。"朱權《茶譜》則記:"或會于泉石之間,或處于松竹之下
,或對皓月清風
,或坐明窗靜牖。"

(四)修道

《大觀茶論》載:"至若茶之有物
,擅甌閩之秀氣
,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
、致清導和
,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沖淡閑潔、韻高致靜
,則百遑遽之時可得而好尚之
。""縉紳之士,韋布之流
,沐浴膏澤
,薰陶德化
,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
。"茶
,祛襟滌滯,致清導和
,沖淡閑潔
,韻高致靜,士庶率以薰陶德化


審安老人作《茶具圖贊》列"茶具十二先生姓名字號"
,附圖及贊語。以朝迕職官命名茶縣
,賦予了茶具的文化內(nèi)涵
,而贊語更反映出儒、道兩家待人接物
、為人處世之理
。木侍制《砧椎》贊有"上應列宿,萬民以濟
,稟性剛直
。"金法槽(茶碾)贊有"柔亦不茹,剛亦不吐
,圓機運用
,一皆有法。"石轉運(茶磨)贊有"抱堅質
,懷直心
。啖嚅英華,周行不怠
。"胡員外(茶瓢)贊有"周旋中規(guī)而不逾其問
,動靜有常而性苦其卓。"羅樞密(羅合)贊有"凡事不密則害成
,今高者抑之
,下者揚之。"宗從事(茶帚)贊有"孔門子弟
,當灑掃應付
。"陶寶文(茶盞)贊有"虛已待物,不飾外貌
。"湯提點(湯瓶)贊有"養(yǎng)浩然之氣
,發(fā)沸騰之聲,以執(zhí)中之能
,輔成湯之德
。"竺副帥(茶筅)贊有"子之清節(jié)
,獨以身試,非臨難不顧者疇見多
。"

朱權《茶譜》序日:"予嘗舉白眼而望青天
,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謂與天語以擴心志之大
,符水火以副內(nèi)煉之功
。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將有裨于修養(yǎng)之道矣
,其惟清哉
!"又日:"茶之為物,可以助詩興而云頓色
,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
,可以倍清淡而萬象驚寒?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伺c客清談款話
,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R仝吃七碗,老蘇不禁三碗
,予以一甌,足可通仙靈矣
。"活火烹清泉
,以副內(nèi)煉之功。助詩興
,倍清淡
。探虛玄大道,參天地造化
,清心出塵
,一甌通仙。

趙佶
、朱權貴為帝王
,親撰茶書,倡導茶道
。宋明茶人進一步完善了[唐代]茶人的飲茶修道思想
,賦予了茶清、和
、淡
、潔
、韻、靜的品性


綜上所述
,點茶道蘊釀于唐末[五代],至十一世紀中葉[北宋]時期發(fā)展成熟
。點茶道鼎盛于[北宋]后期至[明代]前期
,亡于[明代]后期,歷時約六百年


、明清時期——泡茶道

泡茶法大約始中唐,[南宋]末至[明代]初年
,泡茶多用于末茶
。明初以后,泡茶用葉茶
,流風至今


十六世紀末的[明代]后期,張源著《茶錄》
,其書有藏茶
、火候、湯辨
、泡法
、投茶、飲茶
、品泉
、貯水、茶具
、茶道等篇
;許次紓著《茶疏》,其書有擇水
、貯水
、舀水、煮水器
、火候
、烹點、湯候
、甌注
、蕩滌、飲啜
、論客
、茶所
、洗茶、飲時
、宜輟
、不宜用、不宜近
、良友
、出游、權宜
、宜節(jié)等篇
。《茶錄》和《茶疏》
,共同奠定了泡茶道的基礎
。十七世紀初,程用賓撰《茶錄》
,羅廩撰《茶解》
。十七世紀中期,馮可賓撰《岕茶箋》
。十七世紀后期
,[清代]冒襄撰《岕茶匯鈔》。這些茶書進一步補充
、發(fā)展
、完善了泡茶道


(一)泡茶道茶藝

泡茶道茶藝包括備器
、選水
、取火
、候湯
、習茶五大環(huán)節(jié)


1.備器

泡茶道茶藝的主要器具有茶爐
、湯壺(茶銚)
、茶壺
、茶盞(杯)等。

2.選水

[明清]茶人對水的講究比[唐宋]有過之而無不及
。明代
,田藝衡撰《煮泉小品》,徐獻忠撰《水品》
,專書論水
。明清茶書中,也多有擇水
、貯水
、品泉
、養(yǎng)水的內(nèi)容。

3.取火

張源《茶錄》"火候"條載:"烹茶要旨
,火候為先
。爐火通紅,茶瓢始上
。扇起要輕疾
,待有聲稍稍重疾,新文武之候也


4.候湯

《茶錄》"湯辨"條載:"湯有三大辨十五辨
。一日形辨,二日聲辨
,三日氣辨
。形為內(nèi)辨,聲為外辨
,氣為捷辨
。如蝦眼、蟹眼
、魚眼
、連珠皆為萌湯,直至涌沸如騰波鼓浪
,水氣全消
,方是純熟;如初聲
、轉聲
、振聲、驟聲
、皆為萌湯
,直至無聲,方是純熟
;如氣浮一縷
、二縷、三四縷
,及縷亂不分
,氤氳亂繞,皆是萌湯
,直至氣直沖貴
,方是純熟。"又"湯用老嫩"條稱:"今時制茶,不假羅磨
,全具元體
,此湯須純熟,元神始發(fā)
。"

5.習茶

(1)壺泡法

據(jù)《茶錄》
、《茶疏》、《茶解》等書
,壺泡法的一般程序有:藏茶
、洗茶、浴壺
、泡茶(投茶
、注湯)、滌盞
、釃茶
、品茶。

(2)撮泡法

陳師撰于十六世紀末的《茶考》記:"杭俗烹茶用細茗置茶甌
,以沸湯點之
,名為撮泡。"撮泡法簡便
,主要有滌盞
、投茶、注湯
、品茶


(3)工夫茶

工夫茶形成于[清代],流行于廣東
、福建和臺灣地區(qū)
,是用小茶壺泡青茶(烏龍茶),主要程序有浴壺
、投茶
、出浴、淋壺
、燙杯
、釃茶、品茶等
,又進一步爭解為孟臣沐霖、馬龍入宮
、懸壺高中
、春風拂面、重洗仙顏、若琛出浴
、游山玩水
、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鑒賞三色
、喜聞幽香、品啜甘露
、領悟神韻


對泡茶道茶藝有貢獻的,除張源
、許次紓
、程用賓、羅廩
、馮可賓
、冒襄外,還有陳繼舒儒
、徐渭
、陸樹聲、張大復
、周高起
、張岱、袁枚
、屠本俊
、聞龍等人。

(二)茶禮

中國茶道注重自然
,不拘禮法
,茶書對此多有省略。

(三)茶境

十六世紀后期
,陸樹聲撰《茶寮記》
,其"煎茶七類"篇"茶候"條有"涼臺靜室、曲幾明窗
、僧寮道院
、松風竹月"等。徐渭也撰有《煎茶七類》
,內(nèi)容與陸樹聲所撰相同
。《徐文長秘集》又有"品茶宜精舍
、宜云林
、宜寒宵兀坐、宜松風下、宜花鳥間
、宜清流白云
、宜綠鮮蒼苔、宜素手汲泉
、宜紅裝掃雪
、宜船頭吹火、宜竹里瓢煙
。"

許次紓《茶疏》"飲時"條有"明窗凈幾
、風日晴和、輕陰微雨
、小橋畫舫
、茂林修竹、課花責鳥
、荷亭避暑
、小院焚香、清幽寺院
、名泉怪地石"等二十四宜
。又"茶所"條記:"小齋之外,別置茶寮
。高燥明爽
,勿令閉寒。壁邊列置兩爐
,爐以小雪洞覆之
,止開一面,用省灰塵脫散
。寮前置一幾
,以頓茶注、茶盂
、為臨時供具
。別置一幾,以頓他器
。旁列一架
,巾[巾兌]懸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屠隆《茶說》"茶寮"條記:"構一斗室
,相傍書齋,內(nèi)設茶具
,教一童子專主茶設
,以供長日清談
,寒宵兀坐。幽人首務
,不可少廢者。"張謙德《茶經(jīng)》中也有"茶寮中當別貯凈炭聽用"
、"茶爐用銅鑄
,如古鼎形,……置茶寮中乃不俗
。"

[明清]茶人品茗修道環(huán)境尤其講究
,設計了專門供茶道用的茶室——茶寮,使茶事活動有了固定的場所
。茶寮的發(fā)明
、設計、是明清茶人對茶道的一大貢獻


(四)修道

[明清]茶人繼承了[唐宋]茶人的飲茶修道思想
,創(chuàng)新不多。

綜上所述
,泡茶道蘊釀于[元代]至[明代]前期
,正式形成了十六世紀末葉的[明代]后期,鼎盛于[明代]后期至[清代]前中期
,綿延至今


四 總說

中國茶道成于唐,繼于宋
,盛于明


中國茶道形成于八世中葉的中唐時期,陸羽為中國茶道的奠基人和煎茶道的創(chuàng)始人
。煎茶道的代表人物有陸羽
、常伯熊、皎然
、盧仝
、白居易、皮日休
、陸龜蒙
、齊已等。[唐代]茶人對茶道的主要貢獻在于完善了煎茶茶藝
,確立了飲茶修道的思想
。煎茶道鼎盛于中晚唐,歷[五代]
、[北宋]
、[南宋]末而亡
,歷時約五百年。

點茶道形成于十一世紀中葉的[北宋]中后期
,代表人物是蔡襄
、趙佶、梅堯臣
、蘇軾
、黃庭堅、陸游
、審安老人
、朱權、錢椿年
、顧元慶
、屠隆、張謙德等
。[宋代]茶人承先啟后
,創(chuàng)立了點茶茶藝,發(fā)展了飲茶修道的思想
。點茶道鼎盛于[北宋]中后期至[明代]初期
,至[明代]末期而亡,歷時約六百年


泡茶道形成于十六世紀末的[明代]后期
,代表人物有張源、許次紓
、程用賓
、羅廩、馮可賓
、冒襄
、陳繼儒、徐渭
、田藝衡
、徐獻忠、張大復
、張岱
、袁枚等人。[明清]茶人對茶道的貢獻其一在于創(chuàng)立了泡茶茶藝
,且有撮泡
、壺泡和工夫茶三種形式;其二在于為茶道設計了專用的茶室——茶寮
。泡茶道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代]前中期
,衰于近代
,復興于二十世紀后期。

中國先后產(chǎn)生了煎茶道
、點茶道
、泡茶道。煎茶道
、點茶道在中國本土早已消亡
,唯有泡茶道尚存一線生機。[唐宋]元[明清]
,中國的煎茶道、點茶道
、泡茶道先后傳入日本
,經(jīng)日本茶人的重新改易,發(fā)揚光大
,形成了日本的"抹茶道"
、"煎茶道"。茶道發(fā)源于中國
,光大于日本

誰有【公冶長】全篇的原文和譯文?回答的好
,賞分20

  【本篇引語】
  本篇共計28章,內(nèi)容以談論仁德為主

。在本篇里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從各個側面探討仁德的特征。此外
,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
。糞土之墻不可圬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三思而后行”等
。這些思想對后世產(chǎn)生過較大影響

  【原文】
  5·1 子謂公冶長(1),“可妻也
。雖在縲紲(2)之中
,非其罪也
。”以其子(3)妻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注釋】
  (1)公冶長:姓公冶名長,齊國人
,孔子的弟子

  (2)縲紲:音léi xiè,捆綁犯人用的繩索
,這里借指牢獄

  (3)子:古時無論兒、女均稱子

  【譯文】
  孔子評論公冶長說:“可以把女兒嫁給他
,他雖然被關在牢獄里,但這并不是他的罪過呀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庇谑牵鬃泳桶炎约旱呐畠杭藿o了他

  【評析】
  在這一章里
,孔子對公冶長作了較高評價,但并未說明究竟公冶長做了哪些突出的事情
,不過從本篇所談的中心內(nèi)容看
,作為公冶長的老師,孔子對他有全面了解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鬃幽馨雅畠杭藿o他,那么公冶長至少應具備仁德
。這是孔子一再向他的學生提出的要求

  【原文】
  5·2 子謂南容(1),“邦有道(2)
,不廢(3)
;邦無道,免于刑戮(4)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币云湫种悠拗?br>  【注釋】
  (1)南容:姓南宮名適(音kuò)
,字子容
。孔子的學生
,通稱他為南容

  (2)道:孔子這里所講的道
,是說國家的政治符合最高的和最好的原則。
  (3)廢:廢置
,不任用

  (4)刑戮:刑罰。
  【譯文】
  孔子評論南容說:“國家有道時
,他有官做
;國家無道時,他也可以免去刑戮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庇谑前炎约旱闹杜藿o了他。
  【評析】
  本章里
,孔子對南容也作了比較高的評價
,同樣也沒有講明南容究竟有哪些突出的表現(xiàn)。當然
,他能夠把自己的侄女嫁給南容,也表明南容有較好的仁德

  【原文】
  5·3 子謂子賤(1)
,君子哉若人(2),魯無君子者
,斯焉取斯(3)
。”
  【注釋】
  (1)子賤:姓宓(音fú)名不齊
,字子賤
。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49歲

  (2)若人:這個
,此人。
  (3)斯焉取斯:斯
,此
。第一個“斯”指子賤,第二個“斯”字指子賤的品德

  【譯文】
  孔子評論子賤說:“這個人真是個君子呀
。如果魯國沒有君子的話,他是從哪里學到這種品德的呢
?”
  【評析】
  孔子在這里稱子賤為君子
。這是第一個層次,但接下來說
,魯國如無君子
,子賤也不可能學到君子的品德
。言下之意,是說他自己就是君子
,而子賤的君子之德是由他一手培養(yǎng)的

  【原文】
  5·4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
,器也
。”曰:“何器也
?”曰:“瑚璉(1)也
。”
  【注釋】
  (1)瑚璉:古代祭祀時盛糧食用的器具

  【譯文】
  子貢問孔子:“我這個人怎么樣
?”孔子說:“你呀,好比一個器具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弊迂曈謫枺骸笆鞘裁雌骶吣兀俊笨鬃诱f:“是瑚璉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  【評析】
  孔子把子貢比作瑚璉,肯定子貢有一定的才能
,因為瑚璉是古代祭器中貴重而華美的一種
。但如果與上二章聯(lián)系起來分析,可見孔子看不起子貢
,認為他還沒有達到“君子之器”那樣的程度
,僅有某一方面的才干。
  【原文】
  5·5 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弊釉唬骸把捎秘坑艘钥诮o(3)
,屢憎于人
,不知其仁(4)。焉用佞
?”
  【注釋】
  (1)雍:姓冉名雍
,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
,孔子的學生

  (2)佞:音nìng,能言善辯,有口才

  (3)口給:言語便捷
、嘴快話多。
  (4)不知其仁:指有口才者有仁與否不可知

  【譯文】
  有人說:“冉雍這個人有仁德但不善辯
。”孔子說:“何必要能言善辯呢
?靠伶牙利齒和人辯論
,常常招致別人的討厭,這樣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
,但何必要能言善辯呢
?”
  【評析】
  孔子針對有人對冉雍的評論,提出自己的看法
。他認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夠了
,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辯,伶牙利齒
,這兩者在孔子觀念中是對立的
。善說的人肯定沒有仁德,而有仁德者則不必有辯才
。要以德服人
,不以嘴服人。
  【原文】
  5·6 子使漆雕開(1)仕
。對曰:“吾斯之未能信?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弊诱f(2)

  【注釋】
  (1)漆雕開:姓漆雕名開,字子開
,一說字子若
,生于公元前540年,孔子的門徒

  (2)說:音yuè
,同“悅”。
  【譯文】
  孔子讓漆雕開去做官
。漆雕開回答說:“我對做官這件事還沒有信心
。”孔子聽了很高興

  【評析】
  孔子的教育方針是“學而優(yōu)則仕”
,學到知識,就要去做官,他經(jīng)常向學生灌輸讀書做官的思想
,鼓勵和推薦他們?nèi)プ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孔子讓他的學生漆雕開去做官
,但漆雕開感到尚未達到“學而優(yōu)”的程度
,急于做官還沒有把握,他想繼續(xù)學禮
,晚點去做官
,所以孔子很高興。
  【原文】
  5·7 子曰:“道不行
,乘桴(1)浮于海
,從(2)我者,其由與
!”子路聞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注釋】
  (1)桴:音fū,用來過河的木筏子

  (2)從:跟隨
、隨從。
  【譯文】
  孔子說:“如果我的主張行不通
,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
。能跟從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聽到這話很高興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鬃诱f:“仲由啊,好勇超過了我
,其他沒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
  【評析】
  孔子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
,極力推行他的禮制
、德政主張。但他也擔心自己的主張行不通
,打算適當?shù)臅r候乘筏到海外去
。他認為子路有勇,可以跟隨他一同前去
,但同時又指出子路的不足乃在于僅有勇而已

  【原文】
  5·8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
?子曰:“不知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庇謫?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子曰:“由也,千乘之國
,可使治其賦(1)也
,不知其仁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扒笠埠稳?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子曰:“求也,千室之邑(2)
,百乘之家(3)
,可使為之宰(4)也,不知其仁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俺?5)也何如?”子曰:“赤也
,束帶立于朝(6)
,可使與賓客(7)言也,不知其仁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注釋】
  (1)賦:兵賦,向居民征收的軍事費用

  (2)千室之邑
,邑是古代居民的聚居點,大致相當于后來城鎮(zhèn)
。有一千戶人家的大邑

  (3)百乘之家:指卿大夫的采地,當時大夫有車百乘
,是采地中的較大者。
  (4)宰:家臣
、總管

  (5)赤:姓公西名赤,字子華
,生于公元前509年
,孔子的學生。
  (6)束帶立于朝:指穿著禮服立于朝廷

  (7)賓客:指一般客人和來賓

  【譯文】
  孟武伯問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說:“我不知道?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泵衔洳謫?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孔子說:“仲由嘛
,在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
,可以讓他管理軍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泵衔洳謫枺骸叭角筮@個人怎么樣?”孔子說:“冉求這個人
,可以讓他在一個有千戶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輛兵車的采邑里當總管
,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泵衔洳謫枺骸肮鞒嘤衷趺礃幽?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孔子說:“公西赤嘛,可以讓他穿著禮服
,站在朝廷上
,接待貴賓,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評析】
  在這段文字中,孔子對自己的三個學生進行評價
,其評價標準就是“仁”
。他說,他們有的可以管理軍事
,有的可以管理內(nèi)政
,有的可以辦理外交。在孔子看來
,他們雖然各有自己的專長,但所有這些專長都必須服務于禮制
、德治的政治需要
,必須以具備仁德情操為前提。實際上
,他把“仁”放在更高的地位

  【原文】
  5·9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1)?”對曰:“賜也何敢望回
?回也聞一以知十(2)
,賜也聞一以知二(3)
。”子曰:“弗如也
。吾與(4)女弗如也
。”
  【注釋】
  (1)愈:勝過
、超過

  (2)十:指數(shù)的全體,舊注云:“一
,數(shù)之數(shù)
;十,數(shù)之終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3)二:舊注云:“二者,一之對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4)與:贊同、同意

  【譯文】
  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兩個相比
,誰更好一些呢?”子貢回答說:“我怎么敢和顏回相比呢
?顏回他聽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
;我呢,知道一件事
,只能推知兩件事
。”孔子說:“是不如他呀
,我同意你說的
,是不如他?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評析】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之一
。他勤于學習,而且肯獨立思考
,能做到聞一知十
,推知全體,融匯貫通
。所以,孔子對他大加贊揚
。而且
,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能像顏回那樣
,刻苦學習,舉一反三
,由此及彼
,在學業(yè)上盡可能地事半功倍。
  【原文】
  5·10 宰予晝寢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糞土(1)之墻不可圬(2)也,于予與何誅(3)
!”子曰:“始吾于人也
,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
,聽其言而觀其行
。于予與(4)改是?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注釋】
  (1)糞土:腐土
、臟土。
  (2)圬:音wū
,抹墻用的抹子
。這里指用抹子粉刷墻壁。
  (3)誅:意為責備
、批評

  (4)與:語氣詞。
  【譯文】
  宰予白天睡覺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鬃诱f:“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墻壁無法粉刷
。對于宰予這個人
,責備還有什么用呢?”孔子說:“起初我對于人
,是聽了他說的話便相信了他的行為
;現(xiàn)在我對于人,聽了他講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
。在宰予這里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
  【評析】
  孔子的學生宰予白天睡覺
,孔子對他大加非難
。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說的那么簡單。結合前后篇章有關內(nèi)容可以看出
,宰予對孔子學說存有異端思想
,所以受到孔子斥責
。此外,孔子在這里還提出判斷一個人的正確方法
,即聽其言而觀其行

  【原文】
  5·11 子曰:“吾未見剛者?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被驅υ唬骸吧陾?1)
。”子曰:“棖也欲
,焉得剛
?”
  【注釋】
  (1)申棖:棖,音chéng
。姓申名棖
,字周,孔子的學生

  【譯文】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剛強的人
。”有人回答說:“申棖就是剛強的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笨鬃诱f:“申棖這個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剛強呢
?”
  【評析】
  孔子向來認為
,一個人的欲望多了,他就會違背周禮
。從這一章來看
,人的欲望過多不僅做不到“義”,甚至也做不到“剛”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鬃硬黄毡榈胤磳θ藗兊挠绻氤蔀橛谐绺呃硐氲木?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那就要舍棄各種欲望
,一心向道。
  【原文】
  5·12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
,吾亦欲無加諸人
。”子曰:“賜也
,非爾所及也
。”
  【譯文】
  子貢說:“我不愿別人強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強加在別人身上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笨鬃诱f:“賜呀,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
  【原文】
  5·13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1)
,可得而聞也
;夫子之言性(2)與天道(3),不可得而聞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  【注釋】
  (1)文章:這里指孔子傳授的詩書禮樂等。
  (2)性:人性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蛾栘浧返谑咧姓劦叫浴?br>  (3)天道:天命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墩撜Z》書中孔子多處講到天和命,但不見有孔子關于天道的言論

  【譯文】
  子貢說:“老師講授的禮
、樂、詩
、書的知識
,依靠耳聞是能夠學到的;老師講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論
,依靠耳聞是不能夠學到的
。”
  【評析】
  在子貢看來
,孔子所講的禮樂詩書等具體知識是有形的
,只靠耳聞就可以學到了,但關于人性與天道的理論
,深奧神秘
,不是通過耳聞就可以學到的,必須從事內(nèi)心的體驗
,才有可能把握得住

  【原文】
  5·14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
,唯恐有聞

  【譯文】
  子路在聽到一條道理但沒有能親自實行的時候,惟恐又聽到新的道理

  【原文】
  5·15 子貢問曰:“孔文子(1)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2)而好學
,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注釋】
  (1)孔文子:衛(wèi)國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謚號
,“子”是尊稱

  (2)敏:敏捷、勤勉

  【譯文】
  子貢問道:“為什么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謚號呢
?”孔子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
,所以給他謚號叫‘文’
。”
  【評析】
  本章里
,孔子在回答子貢提問時講到“不恥下問”的問題
。這是孔子治學一貫應用的方法?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懊舳脤W”
,就是勤敏而興趣濃厚地發(fā)憤學習?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安粣u下問”
,就是不僅聽老師、長輩的教導
,向老師
、長輩求教,而且還求教于一般看來不如自己知識多的一切人
,而不以這樣做為可恥
。孔子“不恥下問”的表現(xiàn):一是就近學習自己的學生們
,即邊教邊學
,這在《論語》書中有多處記載。二是學于百姓
,在他看來
,群眾中可以學的東西很多,這同樣可從《論語》書中找到許多根據(jù)
。他提倡的“不恥下問”的學習態(tài)度對后世文人學士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原文】
  5·16 子謂子產(chǎn)(1)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
,其使民也義
。”
  【注釋】
  (1)子產(chǎn):姓公孫名僑
,字子產(chǎn)
,鄭國大夫,做過正卿
,是鄭穆公的孫子
,為春秋時鄭國的賢相。
  【譯文】
  孔子評論子產(chǎn)說:他有君子的四種道德:“他自己行為莊重
,他事奉君主恭敬,他養(yǎng)護百姓有恩惠
,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
  【評析】
  本章孔子講的君子之道
,就是為政之道
。子產(chǎn)在鄭簡公、鄭定公之時執(zhí)政22年
。其時
,于晉國當?shù)抗⑵焦?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昭公
、頃公、定公五世
,于楚國當共王
、康王、郟敖
、靈王
、平王五世,正是兩國爭強
、戰(zhàn)亂不息的時候
。鄭國地處要沖,而**于這兩大國之間
,子產(chǎn)卻能不低聲下氣
,也不妄自尊大,使國家得到尊敬和安全
,的確是中國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孔子對子產(chǎn)的評價甚高,認為治國安邦就應當具有子產(chǎn)的這四種道德

  【原文】
  5·17 子曰:“晏平仲(1)善與人交
,久而敬之(2)?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注釋】
  (1)晏平仲:齊國的賢大夫
,名嬰?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妒酚洝肪砹兴膫?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平”是他的謚號

  (2)久而敬之:“之”在這里指代晏平仲

  【譯文】
  孔子說:“晏平仲善于與人交朋友,相識久了
,別人仍然尊敬他
。”
  【評析】
  孔子在這里稱贊齊國大夫晏嬰
,認為他與人為善
,能夠獲得別人對他的尊敬,這是很不容易的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鬃舆@里一方面是對晏嬰的稱贊,另一方面則是希望他的學生
,向晏嬰學習
,做到“善與人交”,互敬互愛
,成為有道德的人

  【原文】
  5·18 子曰:“臧文仲(1)居蔡(2),山節(jié)藻棁(3)
,何如其知也
!”
  【注釋】
  (1)臧文仲:姓臧孫名辰,“文”是他的謚號
。因不遵守周禮
,被孔子指責為“不仁”、“不智”

  (2)蔡:國君用以占卜的大龜
。蔡這個地方產(chǎn)龜,所以把大龜叫做蔡

  (3)山節(jié)藻棁:節(jié)
,柱上的斗拱
。棁,音zhuō
,房梁上的短柱
。把斗拱雕成山形,在棁上繪以水草花紋
。這是古時裝飾天子宗廟的做法

  【譯文】
  孔子說:“臧文仲藏了一只大龜,藏龜?shù)奈葑佣饭暗癯缮降男螤?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短柱上畫以水草花紋
,他這個人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
  【評析】
  臧文仲在當時被人們稱為“智者”
,但他對禮則并不在意
。他不顧周禮的規(guī)定,竟然修建了藏龜?shù)拇笪葑?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裝飾成天子宗廟的式樣
,這在孔子看來就是“越禮”之舉了。所以
,孔子指責他“不仁”、“不智”

  【原文】
  5·19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1)三仕為令尹
,無喜色;三已(2)之
,無慍色
。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
?”子曰:“忠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痹唬骸叭室雍?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3)弒(4)齊君(5)
,陳子文(6)有馬十乘,棄而違之
,至于他邦
,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之
。之一邦
,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之
,何如?子曰:“清矣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痹唬骸叭室雍酰俊痹唬骸拔粗?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焉得仁
?”
  【注釋】
  (1)令尹子文:令尹,楚國的官名
,相當于宰相
。子文是楚國的著名宰相。
  (2)三已:三
,指多次
。已,罷免

  (3)崔文:齊國大夫崔杼(音zhù)曾殺死齊莊公
,在當時引起極大反應。
  (4)弒:地位在下的人殺了地位在上的人

  (5)齊君:即指被崔杼所殺的齊莊公

  (6)陳文子:齊國的大夫,名須無

  【譯文】
  子張問孔子說:“令尹子文幾次做楚國宰相
,沒有顯出高興的樣子,幾次被免職
,也沒有顯出怨恨的樣了
。(他每一次被免職)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訴給來接任的新宰相。你看這個人怎么樣
?”孔子說:“可算得是忠了
。”子張問:“算得上仁了嗎
?”孔子說:“不知道
。這怎么能算得仁呢?”(子張又問:)“崔杼殺了他的君主齊莊公
,陳文子家有四十匹馬
,都舍棄不要了,離開了齊國
,到了另一個國家
,他說
,這里的執(zhí)政者也和我們齊國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離開了
。到了另一個國家
,又說,這里的執(zhí)政者也和我們的大夫崔子差不多
,又離開了
。這個人你看怎么樣?”孔子說:“可算得上清高了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弊訌堈f:“可說是仁了嗎?”孔子說:“不知道
。這怎么能算得仁呢
?”
  【評析】
  孔子認為,令尹子文和陳文子
,一個忠于君主
,算是盡忠了;一個不與逆臣共事
,算是清高了
,但他們兩人都還算不上仁。因為在孔子看來
,“忠”只是仁的一個方面
,“清”則是為維護禮而獻身的殉道精神。所以
,僅有忠和清高還是遠遠不夠的

  【原文】
  5·20 季文子(1)三思而后行
。子聞之
,曰:“再,斯(2)可矣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  【注釋】
  (1)季文子:即季孫行父,魯成公
、魯襄公時任正卿
,“文”是他的謚號。
  (2)斯:就

  【譯文】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慮多次
。孔子聽到了
,說:“考慮兩次也就行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評析】
  凡事三思,一般總是利多弊少
,為什么孔子聽說以后
,并不同意季文子的這種做法呢?有人說:“文子生平蓋禍福利害之計太明
,故其美惡兩不相掩
,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
,特以世故太深
,過為謹慎;然其流弊將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ü夙梗骸墩撜Z稽》)當時季文子做事過于謹慎,顧慮太多
,所以就會發(fā)生各種弊病
。從某個角度看,孔子的話也不無道理

  【原文】
  5·21 子曰:“寧武子(1)
,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2)
,其知可及也
,其愚不可及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注釋】
  (1)寧武子:姓寧名俞
,衛(wèi)國大夫,“武”是他的謚號

  (2)愚:這里是裝傻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寧武子這個人,當國家有道時
,他就顯得聰明
,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傻
。他的那種聰明別人可以做得到
,他的那種裝傻別人就做不到了。
  【評析】
  寧武子是一個處世為官有方的大夫
。當形勢好轉
,對他有利時,他就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智慧
,為衛(wèi)國的政治竭力盡忠
。當形勢惡化
,對他不利時,他就退居幕后或處處裝傻
,以便等待時機
。孔子對寧武子的這種做法
,基本取贊許的態(tài)度

  【原文】
  5·22 子在陳(1)曰:“歸與!歸與
!吾黨之小子(2)狂簡(3)
,斐然(4)成章,不知所以裁(5)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注釋】
  (1)陳:古國名,大約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一帶

  (2)吾黨之小子:古代以500家一為黨
。吾黨意即我的故鄉(xiāng)。小子
,指孔子在魯國的學生

  (3)狂簡:志向遠大但行為粗率簡單。
  (4)斐然:斐
,音fěi
,有文彩的樣子。
  (5)裁:裁剪
,節(jié)制

  【譯文】
  孔子在陳國說:“回去吧!回去吧
!家鄉(xiāng)的學生有遠大志向
,但行為粗率簡單;有文彩但還不知道怎樣來節(jié)制自己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評析】
  孔子說這段話時
,正當魯國季康子執(zhí)政
,欲召冉求回去,協(xié)助辦理政務
。所以
,孔子說回去吧,去為官從政
,實現(xiàn)他們的抱負
。但同時又指出他在魯國的學生尚存在的問題:行為粗率簡單
,還不知道怎樣節(jié)制自己,這些還有待于他的教養(yǎng)

  【原文】
  5·23 子曰:“伯夷叔齊(1)不念舊惡(2)
,怨是用希(3)?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注釋】
  (1)伯夷
、叔齊:殷朝末年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死后
,二人互相讓位
,都逃到周文王那里。周武王起兵伐紂
,他們認為這是以臣弒君
,是不忠不孝的行為,曾加以攔阻
。周滅商統(tǒng)一天下后
,他們以吃周朝的糧食為恥,逃進深山中以野草充饑
,餓死在首陽山中

  __________________
  (3)希:同稀。
  【譯文】
  孔子說:“伯夷
、叔齊兩個人不記人家過去的仇恨
,(因此,別人對他們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評析】
  這一章里,孔子主要稱贊的是伯夷叔齊的“不念舊惡”
。伯夷
、叔齊認為周武王伐紂是“以暴易暴”,既反對周武王
,又反對殷紂王
,但為了維護君臣之禮,他還是阻攔武王伐紂
,最后因不食周粟
,而餓死在首陽山上?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鬃觿t從伯夷
、叔齊不記別人舊怨的角度,對他們加以稱贊,因此別人也就不記他們的舊怨了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鬃佑眠@樣一個故事講述了為人處世應有的態(tài)度。
  【原文】
  5·24 子曰:“孰謂微生高(1)直
?或乞醯(2)焉
,乞諸其鄰而與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注釋】
  (1)微生高:姓微生名高
,魯國人。當時人認為他為直率

  (2)醯:音xī
,即醋。
  【譯文】
  孔子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直率
?有人向他討點醋
,他(不直說沒有,卻暗地)到他鄰居家里討了點給人家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評析】
  微生高從鄰居家討醋給來討醋的人,并不直說自己沒有
,對此
,孔子認為他并不直率。但在另外的篇章里孔子卻提出“父為子隱
,子為父隱”
,而且加以提倡,這在他看來
,就不是什么“不直”了
。對于這種“不直”,孔子只能用父慈子孝來加以解釋了

  【原文】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1)
,左丘明(2)恥之,丘亦恥之
。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  【注釋】
  (1)足恭:一說是兩只腳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態(tài)來討好別人;另一說是過分恭敬
。這里采用后說

  (2)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魯國人
,相傳是《左傳》一書的作者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好看的臉色
,擺出逢迎的姿式
,低三下四地過分恭敬,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
,我也認為可恥
。把怨恨裝在心里,表面上卻裝出友好的樣子
,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
,我也認為可恥?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評析】
  孔子反感“巧言令色”的作法
,這在《學而》篇中已經(jīng)提及。他提倡人們正直
、坦率
、誠實,不要口是心非
、表里不一
。這符合孔子培養(yǎng)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這種思想在我們今天仍有一定的意義
,對那些人前一套
、人后一套的人,有很強的針對性

  【原文】
  5·26 顏淵
、季路侍(1)。子曰:“盍(2)各言爾志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弊勇吩唬骸霸囻R,衣輕裘
,與朋友共
,敝之而無憾?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鳖仠Y曰:“愿無伐(3)善
,無施勞(4)?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弊勇吩唬骸霸嘎勛又?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懷之(5)
。”
  【注釋】
  (1)侍:服侍
,站在旁邊陪著尊貴者叫侍

  (2)盍:何不。
  (3)伐:夸耀

  (4)施勞:施
,表白。勞
,功勞

  (5)少者懷之:讓少者得到關懷。
  【譯文】
  顏淵
、子路兩人侍立在孔子身邊
。孔子說:“你們何不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
?”子路說:“愿意拿出自己的車馬
、衣服、皮袍
,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
,用壞了也不抱怨?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鳖仠Y說:“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長處
,不表白自己的功勞?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弊勇废蚩鬃诱f:“愿意聽聽您的志向
。”孔子說:“(我的志向是)讓年老的安心
,讓朋友們信任我
,讓年輕的子弟們得到關懷?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評析】
  在這一章里
,孔子及其弟子們自述志向,主要談的還是個人道德修養(yǎng)及人為處世的態(tài)度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鬃又匾暸囵B(yǎng)“仁”的道德情操,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和學生
。從本段里
,可以看出
,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原文】
  5·27 子曰:“已矣乎
!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者也
。”
  【譯文】
  孔子說:“完了
,我還沒有看見過能夠看到自己的錯誤而又能從內(nèi)心責備自己的人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  【評析】
  古往今來
,人們往往能夠一眼看到別人的錯誤與缺點,卻看不到自己的錯誤
。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錯
,也因顧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絕承認錯誤,更談不上從內(nèi)心去責備自己了
。甚至有的人
,自己犯了錯誤,不去認真檢查自己
,反而把責任推到別人頭上
,這是一種十足的偽君子?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鬃诱f他沒有見過有自知之明
、有錯即改的人。其實
,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當中
,我們見到的偽君子這種人還少嗎?
  【原文】
  5·28 子曰:“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不如丘之好學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譯文】
  孔子說:“即使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子
,也一定有像我這樣講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樣好學罷了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評析】
  孔子是一個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認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
,因為在只有10戶人家的小村子里
,就有像他那樣講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學
,表明他承認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學來的
,并不是“生而知之
。”這就從一個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2713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茶、飯

、水也醉人" rel="prev"> 養(yǎng)生新概念:油
、茶、飯
相關文章
云南白族三道茶介紹
云南白族三道茶去過云南的人都會聽說白族的三道茶
,而較為正宗的三道茶,則需要深入云南大理
,去白族聚居的鄉(xiāng)鎮(zhèn)
幾種在夏天祛濕的飲茶方法(堅決不冷飲)
夏季雨量充沛
,南方地區(qū)天氣比較潮濕
,所以人們比較容易濕氣重,尤其容易得濕熱證或形成濕熱體質
,如面色稍帶污垢
、食欲容易不佳、精神容易倦怠
、頭身困重等
。此時不妨試試夏天祛濕茶配方。1
、五花祛濕茶配方:金銀花
懷孕能喝綠茶嗎
懷孕能喝綠茶嗎孕婦可以喝點淡淡的綠茶
,不宜過濃,適量就好
,孕婦還是要謹慎為好
。孕婦喝什么茶好:1、薄荷茶
;薄荷茶是一種應對孕婦過激妊娠反應而專門制作的準媽媽保健茶
實木茶盤怎么保養(yǎng)
實木茶盤怎么保養(yǎng)茶盤一般用來放置茶杯茶壺的東西
,但其實也是非常重要的畢竟經(jīng)常接觸水
、清時期官窯的發(fā)展
明代官窯明代采取“官辦民燒”的形式
,開始有官廠,專燒進貢的瓷器
。如在景德鎮(zhèn)設御器廠
,也稱景德鎮(zhèn)御窯廠,特派廠官
,經(jīng)費出自地方
,編役人夫,設窯達五十幾座
為什么玫瑰花茶泡了就白了
為什么玫瑰花茶泡了就白了玫瑰花本身含有花青素
,水泡過之后花是會變白
,但是玫瑰花茶泡了較長時間以后才會變白的,不可能一泡就變白
。如果一泡就變白
,有可能是買到了假貨
冬天喝什么茶更養(yǎng)生
冬天
,天寒地凍
、萬物蟄伏、寒邪襲人
,人體生理功能減退,中醫(yī)認為:“時屆寒冬,萬物生機閉藏,人的機體生理活動處于抑制狀態(tài)”
,那么冬天喝什么茶更養(yǎng)生呢?1
老舍茶館一碗老茶品味北京
老舍茶館一碗老茶品味北京轉天安門累了吧?逛大柵欄乏了吧?那就老舍茶館坐坐吧
。順著前門往西,轉過街角
,就會看見一棟古色古香
、有一對金龍飛舞的老北京建筑,那就是有著講不完的故事的“老舍茶館”
鑒別安溪鐵觀音
鑒別精品鐵觀音是一項高深的學問
,安溪著名茶師和老茶民觀形聞香即可鑒別茶葉優(yōu)劣,高者能品斷是茶產(chǎn)何地何村
,幾年生茶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