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歷史悠久的飲茶習(xí)俗
茶源于中國
,中國從古至今都有喝茶的習(xí)慣,距今已有4千多年的歷史
,在唐-陸羽《茶經(jīng)》記載:“茶之為飲
,發(fā)乎
神農(nóng)氏”。中國也是最懂得飲茶真趣
,以茶待客
、以茶會友、以茶聯(lián)誼等歷來是我國各民族的飲茶之道;以茶待客是中國人的一種習(xí)慣
,客人進(jìn)門
,主人立即送上一杯香氣撲鼻的茶水,邊喝茶邊談話
,氣氛輕松愉快
。
飲茶的風(fēng)氣在中國盛行,且歷史悠久
。據(jù)說
,在公元280年之前,中國南方有一個小國叫吳國,國王在宴請大臣時
,喜愛用酒把大臣們灌醉
。其中有一個叫韋昭的大臣酒量很小,國王就讓他以茶代酒
,從這以后
,文人便開始以茶接待賓客。到了唐代
,飲茶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習(xí)慣
,唐朝的富貴人家還專門設(shè)有煎茶、品茶
、讀書的房間
,稱為茶室,公元780年
,唐朝
茶葉專家陸羽總結(jié)了種茶
、制茶、飲茶的經(jīng)驗
,寫出了中國第一部茶書--《茶經(jīng)》
。在宋朝,皇帝宋徽宗用茶宴招待大臣
,親自下手煎茶;清朝皇宮內(nèi)不僅宴會用茶
,而且還用茶款等外國使節(jié),因此
,這種飲茶風(fēng)氣流傳至今
。

在中國,茶已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
,人們把煎茶
、品茶作為一種藝術(shù)。從古至今
,中國各地都設(shè)有不同形式的茶樓
、茶館等,人們在那里
,喝茶
、吃點心、欣賞文藝演出
,生活過的是有滋有味
,怡然自得。而在中國南方
,不但有茶樓茶館,還有一種茶棚,這種茶棚大多設(shè)在風(fēng)景優(yōu)美的地方
,游人一邊喝茶一邊觀景
,享受著自然氣息。
各地嗜好不同
,喜好喝茶的品種也不一樣
。北京人愛喝花茶,上海人則喜好
綠茶,福建人卻愛喝
紅茶等
。有些地方,喝茶時還喜歡往茶里放些佐料
,如南方的湖南一些地方常用姜鹽茶待客
,不僅有茶葉,而且有鹽
、姜、炒黃豆和芝麻,喝茶時邊搖邊喝
,最后把黃豆
、芝麻、姜和茶葉一起倒入口中
,慢慢地嚼出香味
,所以不少地方又稱“喝茶”為“吃茶”。
在中國各地
,喝茶的禮節(jié)也不一樣
,在北京,主人端上茶來
,客人應(yīng)立即站起來
,雙手接過茶杯,說聲“謝謝”
。而在南方的廣東
、廣西,主人端上茶后
,要用右手指彎曲后輕輕地敲三下桌面
,以示謝意,同時
,在另一些地區(qū)
,客人想繼續(xù)喝茶,茶杯中應(yīng)留些茶水
,主人見了會繼續(xù)加茶水
,如果將茶水全部倒完
,主人認(rèn)為你不再喝了,也就不給你加茶水了
。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xiāng)
,自古以來,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必不可缺
。因而
,我國的
飲茶習(xí)俗歷史悠久,而后
,以茶待客
、以茶交友一直流傳至今,成為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
。
中國人飲茶方法有著怎樣的歷史文化
中國人創(chuàng)造了多樣的品茗方式
,以人數(shù)分,有獨飲
、對飲
、品飲、聚飲
,古人云:一人得神
,二人得趣,三人得味
,七八人則為施茶
。其實聚飲亦很有趣,主要有茶宴
、茶會
、茶話會等方式。在宋代有點送茶和斗茶
、分茶游戲
。公眾茶事設(shè)施主要有茶攤、茶室
、茶館
。獨飲·對飲·品飲·聚飲獨飲、對飲
、品飲
、聚飲是飲茶的4種方式。杯茶獨酌
,慰孤獨
,益神思,得茶之神韻
。寒夜與友對飲
,促膝相談
,可得茶之趣。"茶三酒四",品茶以三人同桌為佳
,可領(lǐng)略茶之美味
。多人聚飲
,辦茶會
、茶宴,以茶會友
,亦可止渴
、小憩、開展社交
、獲取信息
,茶在此處又成為人見人愛的"公關(guān)飲料".
飲茶方式若以人數(shù)多寡論,有獨飲
、對飲
、品飲和聚飲幾種。
獨飲是何滋味
?李白《月下獨酌》寫道:花間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
,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jié)無情游
,相期邈云漢。酒未能使有"醉仙"之稱的李白寧靜淡泊
,反刺激得發(fā)狂
,竟為幻覺所驅(qū)使,與月與影對飲
,且歌且舞
。這便是酒道,酒是躁狂之物
,能使人迷幻
,失去常態(tài)
。李白若是以茶代酒,月下獨飲
,會如此么
?這決不會的。
中唐詩人盧仝寫了一道《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云:
日高丈五睡正濃
,軍將打門驚周公
。
口云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
開緘宛見諫議面
,手閱月團(tuán)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里
,蟄蟲驚動春風(fēng)起
。
天子須嘗陽羨茶
,百草不敢先開花
。
仁風(fēng)暗結(jié)珠蓓蕾
,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
柴門反關(guān)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云引風(fēng)吹不斷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
,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fā)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輕
,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惟覺兩腑習(xí)習(xí)清風(fēng)生
。唐代茶餅用模子做成方形
、圓形
、鳥形、掌形
,還有薄片形
,詩中所寫就是貢貢茶之一種,月芽薄片形
。陽羨茶是唐代名茶
,贊頌陽羨茶的詩歌很多。陽羨即今之宜興
,宜興以茶與紫甌名聞古今中外
。
《走筆》是寫得最好的一首茶詩
,若要辦茶詩大獎賽
,金牌得主非此詩莫屬。全詩31句
,行文自然灑脫
,一氣呵成,將飲茶之快感寫得透透徹徹
。詩人睡夢正酣
,見茶至而興奮不已,感激不已
。茶中自有一份真情
,見茶如見朋友面。茶非平常物事
,乃是感情的載體
。茶中有王道:"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這王道又很霸道
。但罪不在茶
,茶是雅物。詩人反關(guān)上門
,煎茶獨飲
,以喜悅的心情欣賞煮茶時蒸騰的水氣,欣賞茶碗白色的湯面
,并以高度靈敏的神經(jīng)去感知飲茶的效果:一碗潤了喉
,二碗提了神,三碗來了文思
,四碗寬了心胸
,五碗輕了肌骨,六碗只覺手眼神通
,七碗竟飄飄欲仙……飲茶之功用不僅僅是止渴生津
,還是高級的精神享受:提神醒腦
、啟迪心智、致清導(dǎo)和……其快感竟如登仙境
。這便是茶中之道
。茶使盧仝寧靜淡泊、超凡脫俗
,神游仙境
;酒卻使李白顛顛狂狂,羅曼諦克
,醉入幻境
。茶道與酒道對立而不統(tǒng)一,"以茶代酒"
、"飲茶解酲"是茶道的勝利
,終是茶道征服了酒道。
張源于1595年前后著的《茶錄》敘飲茶體會和心得
,顧大曲序說:其隱于山谷間
,無所事事,日習(xí)誦諸子百家言
。每博覽之暇
,汲泉煮茗,以自愉快
,無間寒暑
,歷三十年,疲精殫思
,不究茶之指歸不已
。這位"隱士"無所事事,深山苦讀
,若不是以"獨飲自娛",他能堅持30年么
?恐怕不能。古代文人常常是以書為友
、以茶為伴
,"琴棋書畫"后應(yīng)添一字:"茶".正因為文人的廣泛參與,歷千余年之久
,使茶事具濃厚文化色彩
。
陸游的《夜汲井水煮茶》、楊萬里《舟泊吳江》
,都是寫汲水自然茶的情趣
,同時表現(xiàn)各自的情懷。
月下窗前,獨自品茗
,慰孤獨
,益神思,可得茶之神韻
,但畢竟沒有對飲富茶趣
。心有所得,總想說道說道
,說給月聽
?說給影聽?那要飲酒
,飲得酩酊大醉
,以便恍兮惚兮,進(jìn)入虛幻
,生發(fā)狂想
。茶卻是"現(xiàn)實主義"飲料,越喝越清醒
,虛與實
,陰與陽,一清二楚
,決然不會將界限模糊。
若是嚴(yán)寒的冬夜
,擁爐獨飲
,雖可領(lǐng)悟茶之神韻,但終究有些冷清
。此刻
,有故人不期而至,不由喜出望外
,然后促膝而坐
,共同煮水煎茗,室外大雪紛飛
,屋內(nèi)爐火跳躍
,釜中茶湯鼓浪,白氣裊裊
,香味四溢
,此情可入詩,此景可入畫
。宋代詩人杜來的《寒夜》就表現(xiàn)了雪夜對飲的茶趣
。原詩是:寒夜客來茶當(dāng)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作者把"寒夜茶"和"窗前月"、"雪中梅"視為同等的雅事
。寒夜與友共飲佳茗
,正符合明人馮可賓在《岕茶箋》中提出的"茶宜"之"無事"、"佳客"
、"幽坐"
、"吟詩"、"精舍"
、"會心"
、"賞鑒"等項。若僅為止渴而飲
,便沒了情趣
。文人正是借品茗薰陶自己,怡養(yǎng)從容雅致
、彬彬有禮的君子風(fēng)度
。
三人為眾,三人一塊飲茶正合"品"字之義
。"品"字字形是三個"口"字組成的
,正說明三人聚飲是最佳組合。獨飲太清冷
,對飲雖有情趣
,二人促膝相談,如同唱二人轉(zhuǎn)
,不是你說就是我唱
,沒個喘息時刻,但三人共飲就添了許多熱烈氣氛
,擺開龍門陣話題如小溪流淌
,不會戛然中斷,相對而言
,也多了些閑適和輕松
,那茶自然就更有味!
多人聚飲(指三人以上)又是另一番景象
,如茶宴
、茶會、茶館
、茶攤
。特別是茶館
,南來的,北往的
,達(dá)官貴人
,販夫走卒,張王李趙
,五方雜處
,茶人為解渴而來,又解渴而去
,似無茶道之可言
!但較之鬧市通衢,較之商店市場
,較之餐館酒家
,這里乃是清靜之所在。物以類聚
,人以群分
,三五知己共一茶桌,仍可鬧中取靜吸飲佳茗
,獲得輕松閑適的精神享受
。特別是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緊張,八小時之外尋一可心茶館
,約一二良友
,叫上一壺好茶,邊飲邊聊
,躺在竹椅上蹺腳架碼
,神經(jīng)頓時輕松,覺得十分愜意
。人雖多,但各人頭上一方天
,誰不妨礙誰
。若是飲酒,劃拳行令
,噪聲聒耳
,一旦醉酒失態(tài),發(fā)難斗毆
,不僅妨礙公共秩序
,也有損個人健康。要建設(shè)一個文明城市
,聚眾飲酒不可
,聚眾飲茶該大力提倡
。聚飲就品茶言雖不如獨飲、對飲
、品飲
,但因茶德高尚,是文明飲料
,其益處又非聚眾飲酒所可比擬
。
聚飲規(guī)模最壯觀的大概是清末西藏喇嘛教的一次茶會。在喀溫巴穆大喇嘛廟舉辦了一次茶會
,聚集四方僧眾4000余人
,巡禮和尚用茶款待全體僧眾。行茶儀式是:喇嘛排列成行
,披法衣靜坐
,神態(tài)莊嚴(yán),年輕僧人抬出茶釜煮茶
,待水滾沸時投入優(yōu)質(zhì)磚茶
,此茶已碾碎,價值是5塊磚茶值1兩銀子
;待茶熬煮得香濃時
,由年輕僧人酌茶,并分施給眾僧
;施主拜伏在地
,大唱贊美歌;巡禮和尚的茶中加添點心或牛酪
,并一同用茶
。禮成。
這次茶會據(jù)說每人飲了兩杯茶
,共8000杯
,費銀50兩。此事見于咸豐二年(1852)葡萄牙教士忽克所著《中國西藏旅行記》
。類似記載還見于英國軍人查理·鮑爾寫的《西藏人民》一書
。
清末西藏喇嘛教大型茶會至少創(chuàng)造了兩項世界紀(jì)錄:一是4000人一同飲茶,二是茶釜巨大
。
古人認(rèn)為飲茶是一人得神
、二人得趣、三人得味
、七八人是施茶
。前三句正確,最后一句有失公允
,應(yīng)改為"多人得利",得些啥利呢
?一利止渴
,二利小憩,三利社交
,四利獲取信息
。當(dāng)今政界、商界
、實業(yè)界乃至平民百姓都喜歡聚飲
,茶是當(dāng)今社會的"公關(guān)飲料".就是今之文人生活在今之信息時代,要作文就必須進(jìn)入公眾社會
,聚飲是了解當(dāng)今社會蕓蕓眾生現(xiàn)狀的好場所
,若一味效古人"月下獨飲",縱飲得飄飄欲仙,亦將會成為時代的落伍者
,與時代隔膜便干涸了創(chuàng)作源泉
,便無文可作了。點送茶·分茶·斗茶宋代城市經(jīng)濟(jì)繁榮
,茶道向民間性
、娛樂性發(fā)展。點送茶是民間茶俗
,分茶
、斗茶是茶藝游戲。
較之唐代
,宋代茶事更多文化內(nèi)涵
。就古代茶事而言,唐代講儉樸
,明代務(wù)實
,惟宋代花哨。宋人吳自牧著《夢梁錄》卷十六《茶肆》中說:巷陌街坊
,自有提茶瓶沿門點茶
,或朔望日,如遇吉兇二事
,點送鄰里茶水
,請其往來傳語。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
,以茶水點送門面鋪席,乞覓錢物
,謂之"齪茶".僧道頭陀欲行題注
,先以茶水沿門點送,以為進(jìn)身之階
。這段文字記敘了南宋時代都城臨安(杭州)的民間茶俗
。文中講了三種情況:一種是提茶瓶者
。茶瓶是宋代盛茶用具,蔡襄《茶錄》云:瓶
,要小者
,易候湯;又點茶
、注湯有準(zhǔn)
,黃金為上,人間以銀
、鐵或瓷
、石為之。茶瓶有嘴有柄
,較之唐代的鍑和碗進(jìn)了一步
。點茶就是往茶湯里沖入開水,同時用"茶筅""擊拂",即用竹刷子攪動濃稠的茶湯
,要求湯面泛花而茶盞邊壁不留水痕
。提著茶瓶穿梭在巷陌街坊大概送的是點好了的茶,而不是開水
,因為宋人是煎水不煎茶
,水燒至"連珠"便要投入茶末,再燒一會兒
,至"鼓浪"時即成"茶膏",然后注入開水
,即可飲用。提茶瓶者沿門施茶
,讓街坊鄰里無須自己操勞
,便可馬上享受品茗之趣。在宋代烹茶并不那么容易
,有茶有水還得有閑
,才可能耐著性操作茶事。沿門送茶這風(fēng)俗很美
,豐富了社區(qū)文化
,定會受到市民們的歡迎,就如同今之市民歡迎快餐食品一般
。提茶瓶是七十二行中之一行
,職業(yè)侍茶人,是否無償服務(wù)
?無從考證
。
提茶瓶者沿門點送茶在"朔望日"顯得最為重要,朔日是農(nóng)歷每月初一
,望日是農(nóng)歷每月十五
,是早晚三炷香祭祀家神的日子
,茶在西周時代曾作祭祀品,南宋臨安的百姓們或許以茶代酒
,是否古風(fēng)猶存
?待考。提茶瓶者點送茶遇上本街婚喪之事還起著"往來傳語"作用
,北宋孟元老撰寫的《東京夢華錄》卷五《民俗》載:更有提茶瓶之人
,每日鄰里,互相支茶
,相問動靜
,凡百吉兇之家,人皆盈門
。
鄧之誠的注解云:提茶瓶即是趁赴充茶酒人
。尋常月旦望,每日與人傳語往還
,或許集人情分子
。看來提茶瓶者利用點送茶之機
,在本社區(qū)內(nèi)傳遞信息
,如某家老人去世,某家少壯夭折
,某家嫁女
,某家娶媳,某家做壽
,某家喬遷……這些社區(qū)大事全靠提茶瓶人"傳語往還",有時還當(dāng)"分子頭",歙錢集體送禮
。提茶瓶者點送茶不僅給千家萬戶送了茶,還送去茶之精神:致清導(dǎo)和
。于聯(lián)絡(luò)感情
、和衷共濟(jì)大有裨益。
上面所提到的東京
,即今之開封
,時為北宋都城。說明提茶瓶點送茶早在北宋就已有之
。
點送茶另一方式是"齪茶",送茶人是"街司衙兵百司人",身份不高貴
,但比尋常百姓是樓上鋪曬席--高出一篾片。就因為有那么小小一點權(quán)勢
,他們便可借點送茶之機
,敲街市商賈的竹杠。和尚道士也點送茶,以廣結(jié)善緣
,沽名釣譽,并借機張羅"生意"(為人辦法事),以此作進(jìn)身之階
。
在南宋大酒樓還有另一種點送茶
。食客登樓就座,便有跑堂的"提瓶獻(xiàn)茗",待以上禮
,別具一格的是盞中加入時令鮮花
,以增茶香,稱之為"點花茶".
點送茶是茶道與民俗的結(jié)合
,頗富民間色彩
。宋代文人雅士、達(dá)官貴人
、浮浪子弟一方面繼承唐代的品飲藝術(shù)
,但另一方面卻拋棄了唐代茶道基本精神,將飲茶變成了玩茶
,分茶
、斗茶便是他們百無聊賴的創(chuàng)造。
分茶游戲始于北宋末年
,蔡京著《延福宮曲宴記》記述了一件事:北宋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癸巳
,徽宗皇帝召宰執(zhí)親王等曲宴于延福宮,宴會之上徽宗露了一手:令近侍取茶具
,親自煮水煎茶
,注湯擊拂,其手法妙在不同于一般點茶
,盞面乳白色
,幻化出"疏星朗月"圖象。 ; 這便是古怪刁鉆的分茶游戲
。要求擊拂后盞面的湯紋水脈的線條
、多彩的茶湯色調(diào)、富變化的裊裊熱氣
,經(jīng)茶人臆想
,組合成一幅幅朦朧畫面,狀若山水云霧
,狀若花鳥蟲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