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茶道之禪宗茶道的介紹
四大茶道之禪宗茶道的介紹生活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國四大茶道流派。貴族茶道生發(fā)于“茶之品”
,旨在夸示富貴;雅士茶道生發(fā)于“茶之韻”
,旨在藝術(shù)欣賞;禪宗茶道生發(fā)于“茶之德”,旨在參禪悟道;世俗茶道生發(fā)于“茶之味”,旨在享樂人生
。下面就四大茶道之禪宗茶道做一介紹
。
僧人飲茶歷史悠久
,因茶有“三德”
,利于叢林修持
,由“茶之德”生發(fā)出禪宗茶道。僧人種茶
、制茶
、飲茶并研制名茶
,為中國
茶葉生產(chǎn)的發(fā)展、茶學的發(fā)展
、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勞
。日本茶道基本上歸屬禪宗茶道
,源于中國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

明代樂純著《雪庵清史》并列居士“清課”有“焚香
、煮茗、習靜
、尋僧
、奉佛、參禪
、說法
、作佛事
、翻經(jīng)、懺悔
、放生……”
,“煮茗”居第二,竟列于“奉佛”
、“參禪”‘之前
,這足以證明“茶佛一味”的說法是于真萬確
。
和尚飲茶的歷史由來已久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稌x書·藝術(shù)傳》記載: 敦煌人單道開
,不畏寒暑
,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松
、桂
、蜜之氣,所飲茶蘇而已
。
這是較早的僧人飲茶的正式記載
。單道開是東晉時代人,在螂城昭德寺坐禪修行
,常服用有松
、桂
、蜜之氣味的藥丸,飲一種將茶
、姜
、桂、桔
、棗等合煮的名曰"茶蘇"的飲料。清欽是宋代以后的事
,應(yīng)當說單道開飲的是當時很正宗的茶湯
。
壺居士《食論》中說:苦茶
,久食羽化
,與韭同食
,令人體重
。
長期喝茶可以“羽化”,大概就是唐代盧金所說的“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與韭菜同食
,能使人肢體沉重
,是否真如此
,尚無人驗證
。作者壺居上顯是化名,以“居上”相稱定與佛門有緣
。
僧人飲茶已成傳統(tǒng)
,茶神出釋門便不足為怪
。
陸羽生于唐開元二十一年(733)
,抓抓墜地便落于佛的懷抱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短扉T縣志·陸羽傳》載:或言有借晨起
,聞湖畔群雁喧集,以翼覆一嬰兒
,收畜之
。
陸羽3歲時育于竟陵龍蓋寺,由主持增智積撫養(yǎng)
,9歲跟積公學佛
,11歲逃離寺院
,隨雜戲班子流落江湖,并學習雜藝
,有所成
。28歲后交了個和尚朋友,就是詩人皎然
,又稱“釋皎然”
、“僧皎然”
,28歲以后長住湖州標山那一帶
。陸羽自小就跟著積公學習煮茶技藝
,并迷上了這門技藝
,終于在建中元年(780)48歲時
,在湖州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jīng)》
。陸羽能寫成此書與他長期在茶區(qū)生活有關(guān)
,但主要得益于佛門經(jīng)歷?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哉f
,《茶經(jīng)》主要是中國僧人種茶
、制茶、烹茶
、飲茶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jié)
。中國茶道在寺廟香火中熏過一番,所以自帶三分佛氣
。
僧人為何嗜茶?其茶道生發(fā)于茶之德
。佛教認為“茶有三德”: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茶可抑制性欲
。這三條是經(jīng)驗之談
。釋氏學說傳入中國成為獨具特色的禪宗
,禪宗和尚
、居上日常修持之法就是坐禪
。要求靜坐
、斂心
,達到身心“輕安”,觀照“明凈”。其姿勢要頭正背直
,“不動不搖
,不委不倚”,通常坐禪一坐就是三月
,老和尚難以堅持
,小和尚年輕瞌睡多
,更難熬,飲茶正可提神驅(qū)睡魔;飯罷就坐禪
,易患消化不良
,飲茶正可生津化食;佛門雖清凈之地
,但不染紅塵亦辦不到
,且不說年輕和尚正值青春盛期難免想入非非
,就是老和尚見那拜佛的姣姣女子亦難免神不守舍
,飲茶既能轉(zhuǎn)移注意力
、抑制性欲
,自當是佛門首選飲料
。
僧人的另一個突出貢獻就是種茶,培植名茶
。茶產(chǎn)于山谷
,而僧占名山
,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茶
。最早的茶園多在寺院旁
,稍晚才出現(xiàn)民間茶園。
古代多數(shù)名茶都與佛門有關(guān)
。如有名的西湖
龍井茶。陸羽《茶經(jīng)》說:“杭州錢塘天竺
、靈隱二寺產(chǎn)茶?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彼未?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天竺出的香杯茶
、白云茶列為貢茶
。乾隆皇帝下江南在獅峰胡公廟品飲龍井茶
,封廟前18棵茶樹為御茶。宜興陽羨茶在漢朝就有種植
。唐肅宗年間(757--762)一位和尚將此茶送給常州刺史(宜興古屬常州)李棲駕
。茶會品飲有陸羽出席
,陸羽稱“陽羨紫筍茶”是“芳香冠世產(chǎn)”。李刺史心有靈犀一點通
,便建茶會督制陽羨茶進貢朝廷
,自此陽羨茶點了“狀元”
,身價百倍。顯然
,陽羨茶的最早培植者是僧人
。
屯溪綠茶站名松蘿茶
,是一位佛教徒創(chuàng)制的。明代馮時可一《茶錄》記載:“徽郡向無茶
,近出松蘿萊最為時尚
。是茶始于一比丘大方
,大方居虎丘最久
,得采制法
。其后于松蘿結(jié)庵,來造山茶于庵焙制
,遠跡爭市
,價倏翔涌
,人因稱松蘿茶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武夷巖茶與龍井齊名
,屬
烏龍茶系,有“一香二清三甘四活”之美評
。其中又以“
大紅袍”為佳
。傳說崇安縣令久病不愈
,和尚獻武夷山茶
。這位縣官飲此茶后竟出了奇事
,一百病全消
。為感激此茶濟世活人之德
,縣官親攀茶崖
,把一件大紅艷披于茶樹之上,故此茶以“大紅袍”名之
。不論此說是否合情理
,武夷茶與佛門有線則是真實無偽的。
安溪鐵觀音“重如鐵
,美如觀音”
,其名取自佛經(jīng)
。
普陀佛茶產(chǎn)于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浙江舟山群島的普陀山。僧侶種茶用于獻佛、待客
,直接以“佛”名其茶
。
廬山云霧原是野生茶,經(jīng)寺觀廟宇的僧人之手培植成家生茶
,并進入名茶系可。
君山銀針產(chǎn)于湖南岳陽君山。《巴陵縣志》記載:“君山貢茶自清始
。每歲貢18斤
。谷雨前知縣遣山僧采制一旗一槍
,白毛茸然
,俗稱白毛尖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贝瞬枞杂缮朔N植。
黃山毛峰是毛峰茶中極品?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饵S山志》載:“云霧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間養(yǎng)之
,微香冷韻.遠勝匡廬
。”云霧茶就是今之黃山毛峰
。
桂平西山茶初產(chǎn)于西山觀音巖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菝魅R因浙江惠明寺而得名。別說產(chǎn)于中國的茶
,就是日本的茶也是由佛門僧人從中國帶回茶種,在日本種植
、繁衍并成世界重要產(chǎn)茶國之一
。
見之于文字記載的產(chǎn)茶寺廟有揚州禪智寺、蒙山智炬寺
、蘇州虎丘寺
、丹陽觀音寺、揚州大名寺和白塔寺
、杭州靈隱寺
、福州鼓山寺
、一天臺雁宕山天臺寺、泉州清源寺
,衡山南岳寺
、西山白云寺、建安能仁院
、南京棲霞寺
、長興顧清吉祥寺
、紹興白云寺、丹徒招隱寺
、江西宜慧縣普利寺、岳陽白鶴寺、黃山松谷庵
、吊橋庵和云谷寺
、東山洞庭寺
、杭州龍井寺
、徽州松蘿庵、武夷天心觀等等。
毫不夸張地說
,中國茶的發(fā)現(xiàn)
、培植、傳播和名茶的研制
,佛門僧人立下不世之功
。
茶藝師之佛教茶道
茶藝師之佛教茶道
佛教和茶早在晉代結(jié)緣。相傳晉代名僧慧能曾在江西廬山東林寺以自制的佳茗款待擎友陶淵明?話茶吟詩
,敘事談經(jīng)
,通宵達旦?
。佛教和茶結(jié)緣對推動飲茶風尚的普及并向高雅境界以至發(fā)展到創(chuàng)立茶道,立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一、佛教的傳播與中國化佛教的傳人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西漢未
,自印度傳入中國;東漢初,在封建統(tǒng)治階級中間流行
,宣揚?人死精神不滅?
,因果報應(yīng),不殺生
,不偷盜
,不淫邪
,不妄言,不飲酒
,慈悲為本
,行善修道等等教義。由于當時戰(zhàn)亂頻繁
,硝煙四起
,人民生命涂炭
,勞苦大眾
,富貴榮祿者都可以從佛教教義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統(tǒng)治階級則可以利用佛教麻醉人民
,因而傳播很快。
佛教的傳播者認識到,要使佛教在中國扎根必須與中國國情相揉合
。佛教傳入中國后
,為了求生存與發(fā)展
,還在思想意識形態(tài)和教義上竭力吸收我國傳統(tǒng)文化
,并互相滲透互為影響
,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東晉后期
,佛教領(lǐng)袖慧遠竭力把儒家封建禮教和佛教因果報應(yīng)溝通起來
,宣揚孝順父母
,尊敬君主,是合乎因果報應(yīng)教義的
。并直接提出?佛儒合明論?
。隋唐時代一些佛教宗派,是調(diào)合中國傳統(tǒng)思想而創(chuàng)立的
,華嚴宗學者宗密用《周易》?四德?(元
、亨
、利
、貞)調(diào)合佛身?四德?(常
、樂、我
、凈)
。以?五常?(仁、義
,禮
、智、信)調(diào)含?五戒?(不殺生
、不偷盜
、不淫邪
、不飲酒
、不妄言)力圖兩者相融臺
,調(diào)臺儒家的趨勢越來越強烈
。宋元明清時代,更加注意調(diào)合中國傳統(tǒng)思想。北宋天臺宗學者智園
,宣揚?非仲尼之教,則國無以治
,家無以寧,身無以安?。而?國不治
,家不寧
,身不安,釋氏之道
,何由而行哉他還提出?修身以儒
,治心以釋?儒釋共為表里的主張,因而發(fā)展成為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宗教
。
二 、茶道的創(chuàng)立與佛教的滲透茶道的創(chuàng)立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歷史悠久
,光輝絢麗
,但?茶道?一詞
,很長被人們所遺忘,竟發(fā)展到日本學者曾向國人提出?中國有沒有茶道荒謬而富諷刺的笑話
。
對中國茶道的創(chuàng)立
,學術(shù)界說法不一
。有引陸羽《茶經(jīng)》?精行儉德?四字
。有引《封氏見聞記》?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請注意
,時在晚唐)有?中國明初朱權(quán)自創(chuàng)的茶道?等等
。百花齊放
,可見大家都在深入的研究
,形勢喜人
。陸羽,擅長種菜種茶
,首創(chuàng)餅茶炙烤?三沸?煮飲法
,對茶的功效論述甚詳
,對茶的品飲他側(c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無疑他是我國茶道的奠基人
。但遺憾的是他在《茶經(jīng)》中沒有明確提出?茶道?這個詞
,令人費解。
根據(jù)筆者手中資料
,?茶道?一詞最早是中唐時期江南高僧皎然在《飲茶歌?逍崔石使君》一詩中明確提出來的,詩中云:一飲滌昏寐
,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
,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
此物清高世莫知
,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看陶潛籬下時
。
崔候啜之意不已
,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
,唯有丹丘得如此
。
這是一首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相結(jié)合的詩篇,?三飲?神韻相連
,層層深入扣緊,把飲茶的精神享受作了最完美最動人的歌頌,不但明確提出了?茶道?一詞
,而且使茶道一開始就蒙上了濃厚的宗教色彩
,是中唐以湖州為中心的茶文化圈內(nèi)任何僧侶
、文人所不可匹敵的
。結(jié)合皎然其他重要茶事活動
,所以筆者認為皎然是中國禪宗茶道的創(chuàng)立者
。由于秘藏了1100多年的唐代宮廷茶具在法門寺重現(xiàn)天日
,學術(shù)界認為唐代實際存在著宮廷茶道、僧侶茶道、文人茶道等多元化各具風格的茶道
,從而論證唐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輝煌璀璨
,這是學術(shù)界研究的一個突破性進展
。但在三種茶道中
,筆眷認為僧侶茶道是主要的,其魅力和影響力都超過前二種茶道
。佛教對茶道的滲透
,史料中有魏晉南北朝時期丹丘和東晉名憎慧遠嗜茶的記載
。可見?茶禪一味?源遠流長
。但形成氣候筆者認為始啟中唐
。
從以上詩句中
,我們可以體會到寺院中茶味的芳香和濃烈
,僧侶敬神
、坐禪、念經(jīng)
、會友終日離不開茶。禪茶道體現(xiàn)了良然
、樸素
、養(yǎng)性
、修心、見性的氣氛,也揉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感情
。唐僖宗以皇家最高禮儀秘藏在法門寺地宮金銀系列茶具從設(shè)計
、塑造和擺設(shè)的位置(和佛骨舍利同放在后室)更令人信眼地認識到?茶禪一味?的真諦
。禪宗茶道到宋代發(fā)展到鼎盛時期
,移值到日
、韓等國,現(xiàn)在已向西方世界傳播中
,對促進各國文化交流做出了努力
。
三、中國茶道與佛教
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紀間創(chuàng)立于古印度
,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
,經(jīng)魏晉南北朝的傳播與發(fā)展,到隨唐時達到鼎盛時期
。而茶是 興于唐
、盛于宋。創(chuàng)立中國茶道的茶圣陸羽
,自由曾被智積禪師收養(yǎng)
,在竟陵龍蓋寺學文識字、習頌佛經(jīng)
,其后又于唐代詩僧皎燃 和尚結(jié)為"生相知
,死相隨"的.緇素忘年之交。在陸羽的《自傳》和《茶經(jīng)》中都有對佛教的頌揚及對僧人嗜茶的記載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哉f,中國 茶道從一開始萌芽
,就于佛教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其中僧俗兩方面都津津樂道
,并廣為人知的便是--禪茶一味
。
?第一節(jié) 禪茶一味
一、"禪茶一味"的思想基礎(chǔ)
茶于佛教的最初關(guān)系是茶為僧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
,而僧人與寺院促進了茶葉生產(chǎn)的發(fā)展和制茶技術(shù)的進步
,進而
,在茶事實踐中
,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nèi)涵方面的共通之處。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無限
,但以"四諦"為總綱
。
釋迦牟尼成道后
,第一次在鹿野苑說法時,談的就是"四諦"之理
。而"苦
、集
、滅、道"四第以苦為首
。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為
, 有生苦、老苦
、病苦、死苦
、怨憎會苦
、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等
,總而言之
,凡是構(gòu)成人類存在的所有物質(zhì)以及人類生存過程 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
,佛法求的是"苦海無邊
,回頭是岸"
。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觀
、達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脫
。 茶性也苦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
,陰中之陰
,最能降火
,火為百病
,火情則上清矣"從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 的特性
,佛家可以產(chǎn)生多種聯(lián)想,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
,品味人生
,參破"苦諦。
其二曰"靜"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
,把"靜"作為達到心齋座忘
,滌除玄鑒、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
。佛教也主靜
。佛教坐禪時的無調(diào)(調(diào)心、調(diào)身
、 調(diào)食
、調(diào)息
、調(diào)睡眠)以及佛學中的"戒、定
、慧"三學也都是以靜為基礎(chǔ)。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創(chuàng)出來的
。 可以說
,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
。在靜坐靜慮中
,人難免疲勞發(fā)困
,這時候
,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
, 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 次話一語中的
。茶道的本質(zhì)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
。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 靜慮
,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惱
,歸根結(jié)底是因為"放不下"
,所以,佛教修行特別強調(diào)"放下"
。近代高僧虛云法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
,否則徒勞無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內(nèi)六根
,外六塵
,中六識,這十八界都要放下
,總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
。放下了一切
,人自然輕 松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
,山清水秀
,日麗風和
,月明星朗
。品茶也強調(diào)"放"
,放下手頭工作
,偷得浮生半日閑,放松一下自己緊繃的神經(jīng)
,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詩最妙:放下亦放下
,何處來牽掛?作個無事人,笑談星月大。愿大家都作個放得下
,無牽掛的茶人。
二、佛教對茶道發(fā)展的貢獻
自古以來僧人多愛茶、嗜茶
,并以茶為修身靜慮之侶。為了滿足 僧眾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
,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
,同時
,在古代也只有寺廟最有條件研究并發(fā)展制茶技術(shù)和茶文化
。我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說法
。唐代《國史補》記載,福州"方山露芽",劍南"蒙頂石花"
,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產(chǎn)于寺廟
。僧人對茶的需要從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生產(chǎn)的發(fā)展
,為茶道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chǔ)。此外
,佛教對茶道發(fā)展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
1.高僧們寫茶詩
、吟茶詞
、作茶畫,或于文人唱和茶事
,豐富了茶文化的內(nèi)容
。
2.佛教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學思想及"戒
、定
、慧"三學的修習理念
,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nèi)涵
,使茶道更有神韻。特別是 "梵我一如"的世界觀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相輔相成
,形成了中國茶道美學對"物我玄會"境界的追求
。
3.佛門的茶是活動為茶道的發(fā)展的表現(xiàn)形式提供了參考
。鄭板橋有一副對聯(lián)寫得很妙:"從來名士能萍水
,自古高僧愛斗茶
。"佛門寺院持續(xù)不斷的茶事活動
,對提高茗飲技法,規(guī)范茗飲禮儀等都廣有幫助
。在南宋宗開禧年間,經(jīng)常舉行上千人大型茶宴
,并把四秒鐘的飲茶規(guī)范納入了《百丈清規(guī)》
,近代有的學者認為《百
丈清規(guī)》是佛教茶儀與儒家茶道相結(jié)合的標志
。 三
、"禪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禪茶一味,全靠自己去體會
。這種體會可以通過茶事實踐去感受
。也可以通過對茶詩、茶聯(lián)的品位去參悟
。下面的四幅對聯(lián)與四首茶詩很有趣
,對理解"禪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 幫助。
茶聯(lián)四幅
1 茶筍盡禪味
,松杉真法音
。--蘇東坡
2 一勺勵清心,酌水誰含出世想
,半生盟素志
,聽泉我愛在山聲
。--招隱寺內(nèi)
3 四大皆空
,坐片刻不分你我
,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走東西
。--洛陽古道一茶亭所書
4 一卷經(jīng)文
,苕霖溪邊真慧業(yè),千秋祀典
,旗槍風里弄神靈
。 --上饒陸羽泉聯(lián)
茶詩四首
1 題德玄上人院 杜荀鶴(唐)
刳得心來忙處閑,閑中方寸闊于天
。
浮生自是無空性
,長壽何曾有百年
。
罷定磐敲松罅月
,解眠茶煮石根泉
。
我雖未似師被衲
,此理同師悟了然。
2 與茶亢居士青山潭飲茶 靈一和尚(唐)
野泉煙火白云間
,坐飲香茶愛北山
。
巖下維舟不忍去
,青溪流水暮潺潺
。
3 失題 陳繼儒(明)
山中日日試新泉
,君合前身老玉川。
石枕月侵蕉葉夢
,竹爐風軟落花煙
。
點來直是窺三味,心后能翻賦百篇
。
欲笑當年醉鄉(xiāng)子
,一生虛擲杖頭錢
。
4 茶與中國文化發(fā)展 趙樸初
七碗受之味
,一壺得真趣
。
空持百千偈
,不如吃茶去
。
讀了這幾首茶詩、茶聯(lián)
,您能從"禪"中聞到"茶"香
,能從"茶"中品出"禪"味么?
?第二節(jié) 茶道中的佛典與禪語
"石蘊玉而山暉
,水含駐而川媚
。"中國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養(yǎng)
,如石蘊玉,如水含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