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佛教的聯(lián)系
佛教的興盛發(fā)達,對茶的廣為傳播和發(fā)展
,有很大的影響。
佛教修行之法為"戒
、定、慧"
。"戒"
,即不飲酒,戒葷吃素;"定
、慧"
,即坐禪修行,要求坐禪時頭正背直
、不動不搖、不委不倚
,而進入專注忘我的境界。此種耗費精神
、損傷體力的坐禪,正好以飲茶來調(diào)整精氣
,故飲茶歷古以來受到僧人們的推崇。坐禪是佛教的重要修行內(nèi)容之一
,而坐禪與飲茶是密不可分的
。僧人坐禪
,又稱"禪定"
。唯有鎮(zhèn)定精神
、排除雜念
、清心靜境
,方可自悟禪機
。而飲茶不但能"破睡"
,還能清心寡欲
、養(yǎng)氣頤神
。故歷古有"茶中有禪
、茶禪一體、茶禪一味"之說
。意指禪與
茶葉同為一味,品茶成為參禪的前奏,參禪成了品茶之目的
,二位一體,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

在佛教昌盛的唐代
,飲茶尤為僧家所好
。僧眾坐禪修行
,均以茶為飲
。其中除提神外
,也以茶飲為長壽之方
。那時僧眾們非但飲茶
,且廣栽茶樹
,采制茶葉
。在我國南方
,幾乎每個寺廟都有自己的茶園
,而眾寺僧都善采制
、品飲
。所謂"名山有名寺
,名寺有名茶"
,名山名茶相得益彰
。因佛教與茶葉有緣
,故寺院與產(chǎn)茶有關
,著名佛教寺院多出產(chǎn)名茶
。院內(nèi)住持往往招集大批僧尼開墾山區(qū)
,廣植茶樹
。而一般寺院的四周都環(huán)境優(yōu)異
,因而適宜茶樹的栽種,故歷代寺院都名茶輩出
,像南京棲霞寺
、蘇州虎丘寺
、福州鼓山寺
、泉州清源寺
、武夷天心觀
、衡山南岳寺
、廬山招賢寺等
,歷史上都出產(chǎn)名茶
,名噪一時
。茶與佛教的緊密程度是空前的
。飲茶成了禪寺的日常制度
,成了僧眾們的主要生活內(nèi)容,并由此形成了一系列莊重肅穆的飲茶禮儀
。在我國的各寺院中,都專設"茶堂"
,供寺僧或飲茶辨說佛理,或招施主佛友
,品飲清茶。一般在寺院法堂的左上角設"茶鼓"
,按時敲擊
,以召集僧眾飲茶
。寺僧們坐禪時
,每焚完一枝香就要飲茶
,以提神集思
。有的寺院還設有"茶頭"
,專司燒水煮茶
、獻茶待客,有的寺院則在寺門前站立有"施茶僧"
,為游人們惠施茶水
,行善舉
。寺院還根據(jù)不同的功用
,分別冠以各種"茶名"
。如以茶供奉佛祖
、菩薩時
,稱"奠茶";在寺院一年一度掛單時
,要按照"戒臘"(即受戒)的年限先后飲茶
,稱"戒臘茶";平日寺院住持請全寺僧眾吃茶,稱"普茶";逢佛教節(jié)慶大典
,或朝廷欽賜丈衣、錫杖時
,還要舉行莊嚴、盛大的"茶儀"
。
宋代
,不少皇帝敕建禪寺
,遇朝廷欽賜袈裟
、錫杖時的慶典或祈禱會時
,往往會舉行盛大的茶宴
,以款待賓客
。參加茶宴者均為寺院高僧及當?shù)厣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浙江余杭徑山寺?徑山茶宴"
,以其兼具山林野趣和禪林高韻而聞名于世
。徑山寺位于浙江余杭
,其地山巒疊嶂
,古木參天,流水潺潺
,茶林遍野
,向以山明
、水秀
、茶美聞名于世
。寺內(nèi)僧眾達千人以上
,享有"江南禪林之冠"的稱譽。徑山寺的飲茶之風極盛,長期以來形成了徑山茶宴的一套固定
、講究的儀式:舉辦茶宴時
,眾佛門子弟圍坐"茶堂"
,依茶宴之順序和佛門教儀,依次獻茶
、聞香、觀色
、嘗味、瀹茶
、敘誼
。先由住持親自調(diào)沏香茗"佛茶"
,以示敬意
,稱為"沏茶";然后由寺僧們依次將香茗一一奉獻給赴宴來賓
,為"獻茶";赴宴者接茶后必先打開茶碗蓋聞香
,再舉碗觀賞茶湯色澤
,爾后才啟口在"嘖嘖"的贊嘆聲中品味
。茶過三巡之后
,即開始評品茶香
、茶色
,并盛贊主人道德品行
,最后才是論佛頌經(jīng)、談事敘宜
。飲茶在寺院中不僅有助坐禪
、清心養(yǎng)身之功效
,而且還有聯(lián)絡僧眾感情
、團結合作之功用
。據(jù)記載:寺院一年一度的"大請職"期間
,在新任西序職事僧確定后
,住持即要設茶會
,邀請新舊西序職事僧與會
,借以對前任職事僧示感謝之意
,并希望幫助新職事開展工作
。舉辦茶會之日的清晨
,住持特請新任西序職事(西序職事為除住持外寺院中地位最高之人)首座飲茶
。入座前,先由住持的近侍寫好"茶狀"(類似請柬)當眾授于新職事;新職事接狀后
,先要拜請住持,再由住持親自送其入首座
,并親為之執(zhí)盞點茶。新職事受過住持茶禮后的次日早晨
,也須邀請寺內(nèi)其他職事僧及僧眾們飲茶
。飲茶前也要寫出茶狀
,交干茶頭(掌管茶水之僧人)貼于僧堂之前以周知眾人
。然后掛起點茶牌
,待僧眾齊集僧堂
,新西序職事也須親自為眾僧執(zhí)盞點茶
。點茶后其他職事下茶狀
,請住持飲茶,最后還要新老職事僧互相請茶
,以互示敬意及表示今后通力合作
。
宋代時
,每遇諸山寺院作齋會時
,有的寺廟施主往往以"茶湯"助緣
,供大眾飲用
,以為佛門子弟樂善好施的"善舉"之一
,稱為"茶湯會"
。
茶和中國的佛教思想有什么關系
在古代
,禪宗寺院很多
,而且大多數(shù)寺院在山中
,古代寺院自食其力
,除了開荒種糧種菜,也開荒種茶
,古代出家人都有喝茶的習慣,因此禪師們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
,常常離不開茶的話題。
2.茶有提神醒腦的功效
,可避免昏沉,很適合修行人誦經(jīng)念佛
,用功修行
。
3.禪究竟是什么境界
,是不可以用語言描述的
,高僧大德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禪宗不立文字
,這與飲茶極其相似
,茶的滋味
,也只能親口嘗一嘗才知道,任何言語都無法正確描述的
。
4
。茶
,可以讓心放松鎮(zhèn)靜
,這一點也很類似禪定的心態(tài)
。
5.茶
,
,入口味苦
,細品味甘。這也類似佛教四圣諦“苦
、集、滅
、道”,從“知苦”直到“得道”的離苦得樂的修行過程
。
6.著名的趙州禪師,常常用“喝茶去”的話題接引學人
,引導弟子領悟禪的奧義
。見《五燈會元.南泉愿禪師法嗣.趙州從諗禪師》
,后來成為佛教禪宗參話頭的題材——“趙州茶”。
以上簡單介紹茶與中國佛教的一些因緣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
。
茶道與禪道的關系
茶是參禪悟佛之機,顯道表法之具
,禪是以茶凈心之理
,正清和雅之道
。兩者互為表里
,互為因緣,互為體用
,互為能所
。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與禪道的關系
,一起來看看
。
茶道與禪道的關系 一
、茶事以禪道為宗
著名的一休禪師有過這樣的論說:茶應合乎佛法妙道
。將禪意移入點茶
,為眾生而自觀心
,如是行茶道
。
?茶事以禪道為宗?
,揭示了茶道的根源。茶道不是游戲
,不能作為慰藉玩樂來學習,而是以此來真正地磨煉自己的心
。茶有禮法,還不止有禮法這形式
。那種禮法歸歸根結底
,貫穿著本來空無的真理
。點茶
,點是鎮(zhèn)靜
、休息的意思
。點茶是讓心鎮(zhèn)靜
,斷除一切煩惱妄想
,顯出自己的本心、本性
,到達本來清凈無垢的境界
。
?一切茶事所用之處
,皆同禪道
。自無賓主之茶
,體用露地
、數(shù)寄
、館乃至其他
。處處無非禪意。究其詳情
,應知此意?。舉出茶事中使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詞
,都從禪語中來。在茶道深處品味那禪語的奧妙
。
?無賓主之茶?是指主客都以無心的境界來行茶道儀軌。
?體用露地?
,《法華經(jīng)》:出三界火宅
,坐于露地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斗ㄈA經(jīng)文句》:見惑雖除
,思惑猶在
,不能名露地。三界思惑盡
,方可名露地。體用的體是指本體真空
,即我們的本心
、本性所顯露之處
。茶心
,也是真空
。茶心什么也沒有。無我無心
,并且隨時隨地地無心點茶
,便是妙有的真髓
。
關于?數(shù)奇?有很多解釋:1
、是喜歡數(shù)寄的發(fā)音
。2
、數(shù)寄的字義有?數(shù)多寄心?。3
、數(shù)寄的寄取自于奇,不能除盡
,是不完整、不勻稱的
。4
、?數(shù)寄屋?稱為空屋
,是空的意思和本來皆空
、本來無一物等禪語相通
。
?佗?
,表示事物的不足狀態(tài)
。用禪語來說就是知足
。事物不足之處反面滿足
,知足而樂
。把一個人簡素清寂樂于茶道稱為?佗茶?。佗之茶
,以枯淡,樸素以及?和敬清寂?為其精神
,而禪的精神蘊涵在茶的形式中。
點茶的極意是了解自性,唯有和茶道成為一心一體
,才能進入茶之三味。茶道中茶三味
,并不在于品茶本身的味道
,而在于心境達到雜念不起
,無我
,無心
,顯露自己本來面日的境界
。茶本無形
,其靈魂乃是禪道
。它只是隨緣而起。在茶道的深處品味那禪語的奧妙
,便會明白茶味和禪味原是一體。
舉行茶的禮法
、禮儀是為了明了佛之妙法。茶道(禪茶)的真正精神就是發(fā)現(xiàn)自己的本來面目
。依禪茶而悟道,是以佛法為本
,茶禮為末
。由禮茶知真茶
,禮茶之本為禪味真茶
。
二、茶事乃修行之事
。
?夫茶道原意,不選器之好壞
,不論點茶場所之大小,唯取茶器入三昧
,修行觀本性?
。
茶事也不是指點茶喝茶的方法
,而是指處理茶器以做好心理準備
。即進入所謂的茶三昧
,直至達到不起雜念
、無我無心的境界
,顯露自己的本來面目真正清凈無染的佛心
。觀佛性是茶事修行的主題
。
?借茶事修行求自性
,別無其他。主一無適
,只以一心取茶器入三昧。若取茶勺
,心只在茶勺,更無絲毫余念
,始終在取
。若放茶勺
,心亦如前
,但只專注于放
。不僅僅限于茶勺
、取放一切器物,一如上述?
。這里所說的取放茶器的無心,完全達到這一點
,就是茶之三昧。
?主一無適?是只限于一件事
,一心地進入三昧狀態(tài)
。例如
,取放茶勺時
,只限于一個茶勺,必須使自己和茶勺成為一體
,直到進入不帶絲毫自我感覺的境界
。自己的心隨著器物的取入
,由此至彼
,自然而動
。這種移動之心
,必須是毫無造作的
。心停留在一處而不移動
,就不能說是三昧修行。有禪語說:心隨萬境轉(zhuǎn)
,轉(zhuǎn)處實能幽。
無心地使用茶勺
,無心地放置茶勺。取一個器物時
,手仍然是無心地動作
,心也由此向彼地轉(zhuǎn)動
,這是茶事的妙趣
,是修行的核心
。
?三昧乃梵語
,譯為正受
。不管何事
,一心專于一處。遠法師云:夫稱三昧者
,專思寂相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
,相寂則氣虛神明。氣虛則智恬
。神朗則無幽不徹
。斯二者,是自然之玄
,會一而致用也?
。
?正受?意有等待
、等至
、止息
、寂靜等,心專注于一境
,止息所有煩惱,并且因為無心而清凈無垢
。如此
,便能夠如明鏡
,照出萬境
。
?遠法師?慧遠法師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圻h法師將三昧分成?思?和?相?。思是主觀的
,相是客觀的。主觀的思專一了
,客觀的相便會寂靜,如實地被主觀照取
,保持相的原本形態(tài)
。這種主客一體的道理可用神朗和智恬來說明
。神朗是精神明朗心情明快
、舒暢
。智恬是智慧虛恬之意
,指智慧的清虛純凈。
?以茶器之取放而觀(本心)
,直接教人坐禪工夫
。坐禪非止靜默而坐。故
,去來坐立,均行坐禪要法
,茶事亦如行住坐臥,修行不懈怠?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勰艿拇蟮茏樱盒幸喽U
,坐亦禪
,語默動靜體安然
。
只要無我無心地將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情由此至彼地做好
,便是佛法極意。茶道的精神也是無我無心地達到道之極意
。
?坐禪觀法,易起龜毛兔角般無量煩惱雜念
。唯以深厚工夫?qū)⒅畨鹤。蛊溆嗄畈黄?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然而工夫之念煩惱之念易以混同
,故生紛擾之憂
。茶道卻不同
,活動肢體
,處理器皿
,故心亦寄托于此,不被他情所奪
,且不難盡至。此乃出自一休禪師妙智?
。
三、茶意
?茶意即禪意?
。因為了悟禪意
,而了悟茶意。?若不知禪意
,亦不知茶意?
。
?禪定之要?是指心不動
。心不被外界所奪
,內(nèi)心清凈不躁
,禪茶也要無我無心地沉靜下來
。
?本來禪機?是說無心的活用。機是?彈跳?
,是無心應物而現(xiàn)的靈活作用。如毽子落在地上
,因反彈之力而彈跳
。又如吊鐘撞在樹上
,自然地發(fā)出聲音
,也是一種?彈跳?
。如電光石火般的活用,就是本來的禪機
。
禪茶是依據(jù)禪覺悟無我無心的境界。要珍惜光陰
,盡早悟道,以無我無心的境界
,所作所為全部自由自在
,充滿禪茶無礙三昧的妙味
。
四
、茶器
?禪茶之器物
,非美器
,非寶器,非古器
。以圓虛清凈之心為器
。以此清凈一心為器,乃禪機之茶
。不論器物好壞,斷除善惡邪見
,于己之心索得實相清凈之器?。禪茶的茶器是自己的本來清凈之心
,稱為圓虛
。圓虛是指圓滿如虛空
,遍一切處
。禪家常顯示一圓相
,稱之為大圓鏡智
,真空無相之本體。因為是不可思議的存在
,所以,禪的宗旨就是要覺悟這一點
。對于我們自身來說,這一點的體現(xiàn)就應該說就是禪機的靈活作用
。覺悟了自己清凈心的人
,其平常動作處處體現(xiàn)著佛做
、佛行
,沒有絲毫的分別心,無為自然地應人接物
,如電光石火般敏捷,那就是?禪機之茶?
?一心之器
,非人陶鑄而造。天地自然之器
,陰陽日月
,森羅萬象,百界千如
,具足一理?
。天地萬物都是實相清凈的茶器
。此即天地自然之器
,?法爾自然?。天高地低
,太陽永遠東出西沒;春天,芽發(fā)葉生;秋天
,葉落果結;夏天熱冬天冷,是天地自然無偽的景象
。這景象就是諸法實相
、實相無相
,也是?虛靈不昧之佛心?
。不明此理
,而以淺薄的人間下智做種種分別
,起種種妄想,遮蔽了真如的靈光。
?陰晴之間
,光在閃耀
。天空本有
,一輪明月
。?努力走進禪茶之門,不知不覺之間
,心會沉靜、純凈下來
,自然會成為美器,本來的清凈之心必會顯現(xiàn)
。
?乃天地同一
,圓虛清凈之寶器,亦為禪茶之機
。古甌陳器
,非常奇玩
,相對有何價值?
。佛法的主體是講因果因緣,從時間上來說因果
,?因必生果?。如果從空間上來說
,自己一個人不能生存,必須受全社會的恩惠
。天地同根
,萬物一體的圓虛清凈才是禪茶的棟梁
。心中沒有任何障礙
,法爾自然地回到本有模樣,便是禪茶的靈活作用
。
五、露地
?觀今之世俗
,稱茶事之庭院為露地,實乃與露地本間相去甚遠
。原意之露地
,露為訓讀
,地乃為心
。此乃顯露自性之意
。斷一切之煩惱,露真如實相之本性
,故稱為露地?。
利休:露地之表,猶如松葉
。不見纖塵
,清凈無染
。
《金剛經(jīng)》:世界即非世界
,是名世界
。意思是分別之心看世界
,那是不真實的世界。不對世界做世界是非之相
,那就是真世界。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果心有所住
,那是妄心,如果心無所住
,真正是無我無心
,本心
、本性
、實相清凈之心、真空妙有之相便會自然顯現(xiàn)
。
澤庵禪師:萬事之行,不生欲行之心
,若生,心便止于其事
。因此,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若于生心之處止心,手亦不行
,若行便止其處
。心生其處
,同時而不止其處為諸道名人所說
。止心生執(zhí)著,墮輪回
。止心為生死符
。看花紅葉綠
,生看花紅葉綠之心,看花紅葉綠之心卻不止花紅葉綠也!
慈圓有歌道:柴門花香任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