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四溢?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漳秩肟诩椿?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被我戲稱為“最具文化氣息”的糕點(diǎn)
,自嘲吃過后再不會“胸?zé)o點(diǎn)墨”
。
在徽州寫生時(shí)常買茶干來解饞,它看上去顏色醬褐
,似與市場上的豆腐干別無二致
,卻又略薄一些,有股清冽的豆香味道
。據(jù)說徽州茶干始于南宋
,興于元代,盛于明清
,經(jīng)十二道嚴(yán)密工序精工細(xì)作
,形薄肉細(xì),咀嚼后口齒流香
。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
,品過徽州茶干后贊不絕口,遂趁興用隨手把玩的一方印石在圓餅似的茶干上按下了深深的一道無字印
,無字之印即為口
,寓意“有口皆碑”。從此徽州人便將一直是圓形的茶干按照皇帝的印章形狀壓榨成正方形
,徽州茶干由此聲名鵲起
,流傳至今。
茶干制作講究,先將黃豆?jié){液過濾之后
,再用傳統(tǒng)方法緊壓
,配以八角、甘草
、冰糖
、食鹽、桂皮
、茴香
、丁香等等小火熬煮,遂制成古樸又小巧別致的茶干
。
不久之前再去徽州
,除了買茶,茶干成了此行的另一目的
。如今的徽州茶干口味更為豐富
,有了桂花、海鮮
、麻辣和香菇
、雞汁等新口味,包裝也越發(fā)考究起來
。曾聽到過走街串巷的茶干叫賣聲:茶干不咸
,吃了玩玩;茶干不丑,正好搭酒……黃昏的弄堂口
,總是聲聲回蕩
,起落著悠揚(yáng)。
茶干用來飲酒佐茶
,都是上品
,兩者清香交織,實(shí)為享受
。據(jù)傳一代文豪金圣嘆先生就酷愛食用徽州茶干
。他常一支孤筆于夜闌人靜之時(shí),案邊必備一盤茶干
,眉批腳注
,拍案叫絕之后;掩卷沉思,潸然淚下之時(shí)
,必拈一枚入口
,佐以清茶,喟曰:“快哉
,茶干!”
天高云淡菊花香
,泡一杯清澈明亮的
黃山毛峰,青花瓷碟中盛幾片醬色的茶干,啜一口香茗
,漫卷一路悠遠(yuǎn)的回味;品一片茶干
,勁道十足,余香四溢
。茶干就像是將千般情
、萬般味沉淀壓縮,深深典藏
,只在入口時(shí)一并釋放;而飲茶
,難道不也一樣嗎?茶汁恰似濃縮過的人生,有甘苦
,有清香
,種種滋味誰能言喻!
形容古徽州的詩句
1. 關(guān)于古徽州詩句
關(guān)于古徽州詩句 1.關(guān)于“水墨徽州”的詩詞都有哪些
1、《有友人憐予乏勸為黃山白岳之游》——明代湯顯祖
欲識金銀氣
,多從黃白游
。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
。
譯文:沿著黃河長江之類的富饒之地旅游才能看到富麗堂皇的景象
,一生吃癡到絕處,一輩子想去人間仙境
,可做夢也沒夢到人間仙境原來在徽州
。
2、《徽州》——宋代趙師秀
山繞清溪水繞城
,白云碧嶂畫難成
。
處處樓臺藏野色,家家燈火讀書聲
。
譯文:山圍繞著清溪,清溪水環(huán)繞著城
,白云和青綠色如屏障的山峰只能目視
,卻不可附于丹青之上。各個(gè)地方的樓臺都隱藏著郊野的景色
,朗朗書聲伴著星星燈火徘徊在靜謐之中
。
3、《夜泊屯溪記》現(xiàn)代郁達(dá)夫
新安江水碧悠悠
, 兩岸人家散若舟
。
幾夜屯溪橋下夢, 斷腸春色似揚(yáng)州
。
譯文:新安江水澄澈碧透
,悠然地向東流去,兩岸的鄉(xiāng)村人家就像散落飄浮在水上的小舟,在云霧里若隱若現(xiàn)
;這如夢如幻
,如詩如畫的新安江,宛若仙境
,可與那令人贊不絕口的水鄉(xiāng)揚(yáng)州相比美
。
4、《新安灘》——清代黃景仁
一灘復(fù)一灘
,三百六十灘
。
一灘高十丈,新安在天上
。
譯文:新安江內(nèi)一灘又一灘
,經(jīng)過一灘好象增高十丈。要經(jīng)過三百六十灘
,那就是三千六百丈
。那么,它的發(fā)源地——新安
,就在天上
。
5、《小桃源》——唐代李白
黟縣小桃源
,煙霞百里間
。
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
。
市向晡前散
,山經(jīng)夜后寒。
譯文:皖南黟縣鄉(xiāng)村山水
,猶如世外桃源
,風(fēng)景優(yōu)e69da5e887aa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1353337美,山水景物可達(dá)百里
。有好多有靈性的花草樹木
,人們都崇尚古風(fēng)。集市很早就散了
,夜里的山就冷冷清清的了
。
2.徽韻中贊揚(yáng)徽州的詩詞
《游黃山白岳不果》是明代湯顯祖的一首詩作。
序:吳序憐予乏絕
,勸為黃山白岳之游
,不果。
欲識金銀氣
,多從黃白游
。
一生癡絕處
,無夢到徽州。
注釋:
①乏絕:潦倒
,困窮
。
②黃白:即徽州境內(nèi)的黃山、白岳山
。明代中期
,徽州商業(yè)興盛,商賈富甲天下
。
詩序說明了湯顯祖當(dāng)時(shí)的生涯狀態(tài):乏絕者
,潦倒也,困窮也
。那么在窮困潦倒時(shí)他的朋友為啥要建議他去徽州
。那可絕不是現(xiàn)在的休閑體驗(yàn)游哦,肚子沒著落
,休啥閑哦
。無非希望到徽州尋求復(fù)出的機(jī)會,而這機(jī)會應(yīng)該還是寄托在許國身上
。
萬歷十九年(1591)
,許國就已退休回徽州歙縣故里。只要看如今還矗立在歙縣古城內(nèi)的許國八腳牌坊
,就知道許國當(dāng)年在朝廷的身價(jià)地位
。雖然退了休,但許國既曾是皇帝的老師又是重臣
,只要他愿意推薦
,湯顯祖的人生就會發(fā)生變化。
所以湯顯祖的友人吳序當(dāng)是勸湯顯祖到徽州去晉見許國
,以消除隔閡
,重修師生之誼,只要許國肯對皇帝說句話
,就能改變自己的困境
。詩句“黃白”,明指黃山
、白岳(齊云山),暗喻黃金白銀
,即官位俸祿
。
無論是什么原因使其黃白之游不果,都不能推斷出湯顯祖對徽州的贊美之意
。
事實(shí)上
,詩一開頭就把徽州描述成一個(gè)充滿銅臭味的地方:要沾財(cái)氣
,多半得到黃山白岳之間的徽州去。這也許還真符合當(dāng)時(shí)的社會現(xiàn)實(shí)
,因?yàn)槊髑鍟r(shí)期徽商名滿天下
,富可敵國,徽州自然也當(dāng)是個(gè)俗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
但這一切與風(fēng)光之美無關(guān)
,與潦倒的劇作家又有啥關(guān)系呢?湯顯祖那時(shí)被建議到徽州去
,不是去求人
,就是去求仙求道,人者許國也
,仙道者齊云山也
,而最現(xiàn)實(shí)的渠道自然是求人,所以截然和風(fēng)景扯不上半點(diǎn)關(guān)系的
。因此
,這首詩如被理解為作者對徽州風(fēng)光的贊美,就大錯(cuò)特錯(cuò)
。
它應(yīng)該表達(dá)作者不肯低頭求人的一種心態(tài):都說富貴在徽州
,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如果把“一生癡絕處”改為“一生痛絕處”
,意思可能就更明朗了
。這可不是我改的,見于北京大學(xué)校友網(wǎng)署名文章《數(shù)學(xué)泰斗江澤涵》
,其原文是“大戲劇家湯顯祖因向往徽州而留有“一生痛絕處
,無夢到徽州”的詩句?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這“痛”似乎是因?yàn)闆]有做夢到過徽州而來的
,殊不知湯顯祖后半生之痛來自徽州啊。如果他真想去徽州的話
,他應(yīng)該會模仿南朝民歌《西洲曲》的結(jié)尾兩句:“南風(fēng)知我意
,吹夢到西洲?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辈皇腔罩莶幻?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是顯祖先生生不逢時(shí)也。
不過
,原來徽州治下婺源終于劃在湯先生老家江西的名下了
,也許算是對誤解的補(bǔ)償。
擴(kuò)展資料:
《游黃山白岳不果》
,詩題中的“白岳”
,指的是休寧齊云山
。齊云山與湖北武當(dāng)山、四川鶴鳴山
、江西龍虎山并稱“中國四大道教名山”
,又與黃山并稱“黃山白岳”。湯顯祖在詩作中
,“黃山白岳”便簡作“黃白”
。全詩四句,其實(shí)是寫“因果”
。即前兩句寫原因
,后兩句寫結(jié)果。
全詩的主旨在前
,而不是后人看重的后兩句
。從詩人的經(jīng)歷和品格來講,這首詩既不是歌頌“黃白”景色的美麗
,也不是表達(dá)向往去徽州
,而是發(fā)出一生的感慨。詩人寫這首詩時(shí)正是窮困潦倒的時(shí)候
,朋友多次相邀勸告
,希望他到徽州求得發(fā)達(dá)的機(jī)會,然而卻都未成行
。
詩句中的“黃白”
,明指黃山、白岳山
,暗喻黃金
、白銀,即官位俸祿
。無論是何因使其不果
,都不能推斷出湯顯祖對徽州的贊美之意。事實(shí)上
,詩一開頭就把徽州描述成一個(gè)充滿銅臭的地方:要沾財(cái)氣
,多半要到黃山
、白岳山間的徽州去
。
這符合當(dāng)時(shí)的社會現(xiàn)實(shí)
,明清時(shí)期徽商名滿天下,富可敵國
,徽州自然也當(dāng)是個(gè)眾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但這一切與風(fēng)光之美無關(guān),與潦倒的劇作家也無關(guān)
。這首詩表達(dá)了詩人不肯低頭求人的心態(tài):都說富貴在徽州
,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游黃山白岳不果
3.有關(guān)徽州的詩詞
、文化
徽州——?dú)v史地名
,簡稱“徽”,古稱歙州
。
徽州文化即徽文化
,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縣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
。
徽州文化和淮河文化
、廬州文化、皖江文化形成了安徽四大文化圈
,四大文化圈合而為一
,總稱安徽文化、皖文化
。這不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還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
徽州文化的主要內(nèi)容有:徽州土地制度
、徽商
、徽州宗族、徽州歷史名人
、徽州教育
、徽州科技、新安理學(xué)
、新安醫(yī)學(xué)
、徽派樸學(xué)、徽州戲曲
、新安畫派
、徽派篆刻、徽派版畫
、徽州工藝
、徽州刻、徽州文獻(xiàn)
、徽州文書
、徽派建筑、徽州村落
、徽州民俗
、徽州方言、徽菜
、徽州宗教
、徽州地理
、徽州動植物資源等。涉及徽州經(jīng)濟(jì)
、社會
、教育、學(xué)術(shù)
、文學(xué)
、藝術(shù)、工藝
、建筑
、醫(yī)學(xué)等諸學(xué)科,凡與徽州社會歷史發(fā)展有關(guān)的內(nèi)容
,都屬徽州文化范疇
,通常我們用“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來加以概括。
有關(guān)徽州的詩詞摘選如下:《贈總上人兼簡無求居士二首》年代: 宋 作者: 劉子翚多謝徽州吳使君
,新詩問勞意何勤
。無求已得心空樂,更作無心出岫云
。
《江東報(bào)英烈擬封二字侯喜成三絕》年代: 宋 作者: 錢時(shí)煥章飛報(bào)下徽州
,英烈將褒二字侯。千古沉沉黃壤骨
,一朝提上碧云頭
。
《張安國約同賦仇氏{匡去王加贛}甕酒》年代: 宋 作者: 張栻人間炎熱不可耐,君家甕頭春未央
。想當(dāng)醉倒臥永日
,夢繞清淮歸故鄉(xiāng)。
后生那得識此酒
,從君乞方還肯否
。徽州作賦為欷歔
,荊州詩來端起予
。
《張?zhí)釋W(xué)寄先師文正公新集至代簡為答》年代: 明 作者: 邵寶遺書新刻自徽州,千里緘來百拜收
。自信叔孫知不朽
,未應(yīng)巢父得長留。
秘藏不作山中計(jì)
,重購還供海外求
。青眼獨(dú)看張侍御,瓣香今有古風(fēng)流。
《有友人憐予乏勸為黃山白岳之游》年代: 明 作者: 湯顯祖欲識金銀氣
,多從黃白游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
。
徽州簡介:徽州是浙江省早期雛形浙江西道的一部分
,也是江南省分治后安徽之“徽”的來源?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罩莸靥廃S山與天目山脈間,東臨吳越故都杭州
,與浙西的金
、衢、嚴(yán)三州唇齒相依
,風(fēng)光秀美
,山水人文系之,粉墻黛瓦的江南徽派建筑與之相得益彰
。
徽文化也成為中外學(xué)者重點(diǎn)研究的中華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古徽州鐘靈毓秀,文化積淀非常深厚
,自古以來人才輩出
,有人把這里比作誕生了孔子孟子的山東曲阜和鄒城,稱徽州為“東南鄒魯”
。
4.魂?duì)繅艨M新安江古詩詞
魂?duì)繅艨M新安江——長歌為《你好新安江》而作
。
新安江水母親河,養(yǎng)育兒女綠千疇
。 千山競秀花爭艷
,一水含情景色幽。
岸邊山村炊煙裊
,嶺上古道足跡留
。 滄桑巨變舊貌改,斜暉脈脈水長流
。
屯浦歸帆昨夜夢
,漁梁商埠今朝休。 唯有千年精氣神
,老樹新枝三春柳
。
踏遍青山夢魂繞,追尋碧波頻回首
。 六七八月暑氣盛
,春來未雨已綢繆。
一聲你好新安江,電視攝制到徽州
。 從山到海逾千里
,江流追溯探源頭。
懷玉山上六股尖
,大源小源匯流口
。 右龍燈舞板凳龍,茗洲茶香飄五洲
。
吳楚分源山逶迤
,霞瀛朱升出奇謀。 白云天際梯田美
,五城茶干就米酒
。
橫江率水歸屯浦,萬安古鎮(zhèn)羅盤優(yōu)
。 齊云問道開神秀
,南屏影畫譽(yù)全球。
桃花源里可耕田
,畫里鄉(xiāng)村好放謳
。 豐樂湖畔覓芳草,八卦村里看瓊樓
。
西溪之南綠繞亭
,水口園林?jǐn)?shù)唐模。 許村往事付新書
,幸福仁里亮歌喉
。
水潤瀛州徽味濃,祥和龍川系華舟
。 徽商古道通天下
,文星璀璨徽駱駝。
四水歸歙匯寶地
,人文薈萃古徽州
。 六水回瀾繞玉帶,五峰拱秀真金鏤
。
東方瑞士俏三陽
,葉村羅漢盛名久。 燕窩山莊出鳳凰
,古老昌溪壽星多
。
山水畫廊始深渡,望斷千帆到街口
。 千島湖水融淳安
,網(wǎng)張魚躍慶豐收
。
富春錢塘無限美,浩浩蕩蕩入海流
。 一輯紀(jì)實(shí)千滴汗
,一路拍攝一路歌。
曾記歡呼分源處
,好憶品茗筏上游
。 伏嶺聽?wèi)蚩礋狒[,牌坊訪古慰同儔
。
方與壽星同歡樂
,又品仙桃果難求。 河邊夜半賞星月
,山巔黎明驚斑鳩
。
一代才俊播馨香,百世流芳足千秋
。 三月奔波雖辛苦,碩果累累志已酬
。
百萬觀眾屏前看
,心花怒放長凝眸。 熒屏畫面暫告別
,新安戀情長悠悠
。
2011年8月25日于屯溪墨香齋。
5.能夠體現(xiàn)徽州文化古詩歌,謝謝 急用
湯顯祖《游黃山白岳不果》
序:吳序憐予乏絕
,勸為黃山白岳之游
,不果。
欲識金銀氣
,多從黃白游
。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
李白當(dāng)年有詩寫道:“清溪清我心
,水色異諸水
,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
。人行明鏡中
,鳥度屏風(fēng)里?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清代詩人黃仲則詠曰:“一灘復(fù)一灘
,一灘高十丈,三百六十灘
,新安在天上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
。十三四歲
,往外一丟。兒啊
,做得成生意
,你是娘的心頭肉;做不成生意
,成鬼也孤幽
。---徽州民謠
6.魂?duì)繅艨M新安江古詩詞
魂?duì)繅艨M新安江——長歌為《你好新安江》而作。
新安江水母親河
,養(yǎng)育兒女綠千疇
。
千山競秀花爭艷,一水含情景色幽
。
岸邊山村炊煙裊
,嶺上古道足跡留。
滄桑巨變舊貌改
,斜暉脈脈水長流
。
屯浦歸帆昨夜夢,漁梁商埠今朝休
。
唯有千年精氣神
,老樹新枝三春柳。
踏遍青山夢魂繞
,追尋碧波頻回首
。
六七八月暑氣盛,春來未雨已綢繆
。
一聲你好新安江
,電視攝制到徽州。
從山到海逾千里
,江流追溯探源頭
。
懷玉山上六股尖,大源小源匯流口
。
右龍燈舞板凳龍
,茗洲茶香飄五洲。
吳楚分源山逶迤
,霞瀛朱升出奇謀
。
白云天際梯田美,五城茶干就米酒
。
橫江率水歸屯浦
,萬安古鎮(zhèn)羅盤優(yōu)
。
齊云問道開神秀,南屏影畫譽(yù)全球
。
桃花源里可耕田
,畫里鄉(xiāng)村好放謳。
豐樂湖畔覓芳草
,八卦村里看瓊樓
。
西溪之南綠繞亭,水口園林?jǐn)?shù)唐模
。
許村往事付新書
,幸福仁里亮歌喉。
水潤瀛州徽味濃
,祥和龍川系華舟
。
徽商古道通天下,文星璀璨徽駱駝
。
四水歸歙匯寶地
,人文薈萃古徽州。
六水回瀾繞玉帶
,五峰拱秀真金鏤
。
東方瑞士俏三陽,葉村羅漢盛名久
。
燕窩山莊出鳳凰,古老昌溪壽星多
。
山水畫廊始深渡
,望斷千帆到街口。
千島湖水融淳安
,網(wǎng)張魚躍慶豐收
。
富春錢塘無限美,浩浩蕩蕩入海流
。
一輯紀(jì)實(shí)千滴汗
,一路拍攝一路歌。
曾記歡呼分源處
,好憶品茗筏上游
。
伏嶺聽?wèi)蚩礋狒[,牌坊訪古慰同儔
。
方與壽星同歡樂
,又品仙桃果難求。
河邊夜半賞星月
,山巔黎明驚斑鳩
。
一代才俊播馨香
,百世流芳足千秋。
三月奔波雖辛苦
,碩果累累志已酬
。
百萬觀眾屏前看,心花怒放長凝眸
。
熒屏畫面暫告別
,新安戀情長悠悠。
2011年8月25日于屯溪墨香齋
7.《皖南古村落》的詩句
1. 《游山西村》 宋代:陸游
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
,豐年留客足雞豚
。
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簫鼓追隨春社近
,衣冠簡樸古風(fēng)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
,拄杖無時(shí)夜叩門
。
2. 《清平樂·村居》宋代·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
,白發(fā)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
,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
3. 《村居》清代·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xué)歸來早
,忙趁東風(fēng)放紙鳶
。
4. 《村夜》唐代·白居易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
。 獨(dú)出門前望野田
,月明蕎麥花如雪。
5. 《村晚》宋代·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
,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
6. 《羌村三首·其三》唐代·杜甫
群雞正亂叫
,客至雞斗爭。驅(qū)雞上樹木
,始聞叩柴荊
。父老四五人
,問我久遠(yuǎn)行。手中各有攜
,傾榼濁復(fù)清
。莫辭酒味薄,黍地?zé)o人耕
。兵戈既未息
,兒童盡東征。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
!歌罷仰天嘆
,四座淚縱橫。
7. 《江村》唐代·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
,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堂上 一作:梁上)老妻畫紙為棋局
,稚子敲針作釣鉤。但有故人供祿米
,微軀此外更何求
?
8. 《村行》宋代·王禹偁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萬壑有聲含晚籟
,數(shù)峰無語立斜陽。棠梨葉落胭脂色
,蕎麥花開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xiāng)
。
9. 《村居》宋代·張舜民
水繞陂田竹繞籬,榆錢落盡槿花稀
。夕陽牛背無人臥
,帶得寒鴉兩兩歸。
10. 《江村即事》唐代·司空曙
釣罷歸來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 縱然一夜風(fēng)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
11. 《江村晚眺 》宋代:戴復(fù)古
江頭落日照平沙
,潮退漁船閣岸斜。
白鳥一雙臨水立
,見人驚起入蘆花
。
12. 《南鄉(xiāng)子·秋暮村居》清代:納蘭性德
紅葉滿寒溪
,一路空山萬木齊。試上小樓極目望
,高低
。一片煙籠十里陂。
吠犬雜鳴雞
,燈火熒熒歸路迷
。乍逐橫山時(shí)近遠(yuǎn),東西
。家在寒林獨(dú)掩扉
。
13. 《夜泊水村 》宋代:陸游
腰間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銘
。
老子猶堪絕大漠
,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報(bào)國有萬死
,雙鬢向人無再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