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民族不同的生活習俗構成了多姿多彩的茶與婚俗趣話。
云南拉枯族人,栽茶是好手,評茶也是專家。當男方去女方家求婚時,必須帶上一包茶葉、兩只茶罐及兩套茶具。而女方家長以男方送來的"求婚茶"質量的優(yōu)劣,作為了解男方勞動本領高低的主要依據。因此,茶葉質量的好壞就成為青年男、女互相愛慕的先決條件。
在云南西雙版納的布朗族,舉行婚禮的這一天,男方派一對夫婦接親,女方則派一對夫婦送親。女方父母給女兒的嫁妝中有茶樹、竹篷、鐵鍋、紅布、公雞、母雞等。不管窮富人家,在給女兒的嫁妝中,茶樹是必不能少的。
藏族人民把茶葉作為婚姻的珍貴禮品。藏民結婚必須熬出大量色澤紅濃的酥油茶來招待賓客,并要由新娘親自斟茶,以此象征幸福美滿、恩愛情深,這種古樸風俗一直沿襲至今。
在湖南綏寧苗家,有一種“萬花茶”,是苗家男女青年戀愛的“媒人”。當小伙子來到姑娘家求婚時,姑娘會向他捧出一杯“萬花茶”來,若姑娘對婚事中意,小伙兒的茶杯里會有四片“花”:兩片并蒂荷花、兩片對鳴喜鵲;如果姑娘對小伙子不滿意,那杯中只有三片“花”而且都是單花獨鳥。這萬花茶中的“花”是姑娘們每年在秋收季節(jié),用冬瓜片、橙子皮等精心雕成的。
廣西瑤族自治縣聚居在茶山的瑤族兄弟的婚禮是“一杯清茶一堆火”,娶親的一方家里由最年長的人迎接新人,只備一杯清茶、一個燒得旺旺的火堆,婚禮就是由長者給新人奉茶并致吉祥祝辭,便告完婚。
在貴州侗族,當男女婚姻由雙方父母決定后,如果姑娘不愿意,可以用退茶的方式退婚。具體做法是,姑娘悄悄包好一包茶葉,選擇一個適當的機會親自送到男方家中,對男方的父母說:"舅舅、舅娘,我沒有福份來服侍兩位老人家,請另找好媳婦吧!"說完,就把茶葉放在堂屋的桌子上,然后離開,這門親事就這樣給退掉了。
在遼寧、內蒙古一帶的撒拉族,男方請媒人說親,經女方家長或姑娘同意后,雙方便擇定吉日由媒人向女方家送"訂婚茶"。訂婚茶一般是2千克,分成兩包,另外,還要加一對耳墜以及其他禮品。
居住在蒼山腳下的白族同胞,從訂婚到結婚這段時間,他們都必須以茶代禮,而且在舉行婚禮的那天,對前來鬧洞房的人,新郎新娘都得一一敬上三道茶。第1道稱"苦茶",是將茶葉放入烤熱的砂罐中,待烤至茶葉色澤由綠轉黃,且發(fā)出焦香時,注入燒沸的開水,隨即取濃茶湯飲用,此茶雖香,味卻苦澀,"苦茶"之名由此而來;第2道是"甜茶",由核桃仁、紅糖加茶水沖泡而成;第3道叫"回味茶",茶水中加蜜糖和花椒調制而成。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著生活的甘苦及主人的美好情意。三道茶獻罷,方可鬧房,否則會被人視為不受歡迎而使婚禮不歡而散。
我國的納西族主要聚于云南省麗江市古城區(qū)、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維西、香格里拉(中甸)、寧蒗縣、永勝縣及四川省鹽源縣、木里縣和西藏自治區(qū)芒康縣鹽井鎮(zhèn)等。下面,我來為你介紹納西族的風俗習慣。
納西族的節(jié)日習俗
三朵節(jié)是納西族最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節(jié)日期間,納西族男女老少踏著游春賞花,小伙子騎上駿馬,進行撥旗、拾銀圓賽馬活動,勝者,倍受姑娘們的青睞。晚飯后,人們圍坐在篝火旁,能歌善舞的納西姑娘跳起歡快的?阿哩哩?。
火把節(jié)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火把節(jié)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蜚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jié)?。
另有?正月農具會?、?三月龍王廟會?、?七月騾馬交易會?等。
納西族的飲食習慣
納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饅頭或水燜粑粑,中餐和晚餐較為豐富,一般都有一兩樣炒菜和咸菜、湯等,特別喜食回族的牛肉湯鍋和干巴。不論平原或山區(qū),蔬菜品種較多,四時應市,山區(qū)廣種洋芋、蔓菁和瓜豆,并以當地的土特產做成各種風味名菜。如:清蒸蟲草鴨、貝母雞、天麻雞等。其中納西族傳統(tǒng)名菜?釀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釀入肉泥,蒸熟后做為祭祀、特別是祭祖的一道專用菜肴。
肉食以豬肉為主,大部分豬肉都做成腌肉,尤以麗江和永寧的琵琶豬最為有名,可以保存數年至十余年不變質。外出勞動攜帶麥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時圍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陽地方就餐。
典型食品主要有:麗江火腿粑粑、麻補、雪蓮花拼盤、麗春銅火鍋等。
納西族的宗教信仰
納西族信仰東巴教、藏傳佛教等宗教。
麗江納西族還普遍信奉?三朵?神,成為多種信仰的民族。
納西族系古羌人后裔,自西北河湟地區(qū)南遷,與土著融合而形成。
秦漢至魏晉,納西族已遷徙至大渡河、雅礱江流域,以游牧、畜牧為主。
唐代,部分納西先民沿雅礱江南下,抵達麗江。隨后揮師南下,在洱海東部建立了第一個政權越析詔。史稱越析詔?地最廣、兵最強,素為南詔忌?。越析詔為時不長被南詔所滅,納西先民南下步伐由此止。
此后,納西先民退回金沙江中游流域;500多年間,在唐王朝、南詔、吐蕃三大強勢的夾縫間苦苦周旋,艱難生存。這種特殊的生存環(huán)境鑄就了納西族深沉堅韌、靈活機動的民族性格。同時,納西族的文化受到這三大文化圈的潤澤,以東巴文化為代表的民族文化由此濫觴。宋代,納西先民的政治環(huán)境有了改善:北部的吐蕃王朝分崩離析;南詔也陷入了混亂;東邊的宋王朝則窮于應付北方游牧民族,無力經略西南。?故自南詔以后,麼些之境,大理不能有,吐蕃不能至,宋亦棄其地,成甌脫之疆,經三百五十年之久。?納西族由此獲得了一個難得的獨立發(fā)展時機。在社會經濟生產獲得充分發(fā)展的同時(農耕文明已取代半耕半牧的生產狀態(tài)),政治上分散的麼些部落漸趨統(tǒng)一;東巴文化體系逐漸宏大完善。
納西族的婚禮風俗
麗江壩區(qū)過去的納西人,由于在1723年雍正實行改土歸流的政策受漢族文化影響加深,在婚姻上也已實行一夫一妻和父母包辦婚姻的制度。兒女婚事由父母做主,媒人撮合,以牛、羊、豬,酒聘娶?;橐鲋v究門當戶對,三從四德,夫唱婦隨等漢族傳統(tǒng)倫理,麗江納西與漢族、藏族聯姻的較多。在本民族內部,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通婚,但絕對禁止同家族的人結親。結婚,一股都要經過訂親、請酒,舉行婚禮的程序。
納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節(jié)日期間進行,男女青年相識后,通過媒人撮合,雙方家長合完八字,男方就請媒人送給女方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還要加上砣鹽兩個,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訂婚,訂婚時要擺定婚宴,婚禮要進行3-5天,屆時男、女雙方都要置辦酒席。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均由新郎跪請客人入座,然后奏樂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時,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時,新郎、新娘向客人敬雙杯酒。宴畢主人及親屬要站在門外關客。
在部分納西族地區(qū),仍存在著一種?搶婚?遺風。這也是一種古老婚俗的遺風,反映了女子對父系制從夫居的反抗。妻方要堅持舊傳統(tǒng)住在母家,男子就用搶婚來實現把妻子留在夫家居住的愿望?,F代社會中的?搶婚?,僅是一種形式,并非真的強搶,而是男女雙方的一種默契,為了以?生米已成熟飯?來搪塞對婚姻持有異議的女方父母。
納西人的殉情風俗。情侶決定殉情后,有的會把自己的決定告訴自己最好的朋友,個別的殉情女子還會把這一決定告訴自己的母親,而母親也同樣會保守秘密。大多數殉情者會選擇在高山上險峻難達、草木茂盛的地方自縊而死。
納西族是一個愛情自由的民族。殉情之風盛行始于明清之際,究其原因有三:首先,明清時期,漢族文化對云南地區(qū)的影響逐漸增大,特別是清朝?改土歸流?之后強行引進的漢族戀愛婚姻形態(tài)與納西族傳統(tǒng)的戀愛婚姻形態(tài)相沖突;其次,東巴教的介入對此風盛行有很大推動,據說在每次大祭風儀式(祭殉情而死的情死鬼的儀式)之后都會有情侶相約殉情;再次,與納西人的傳統(tǒng)文化緊密相連。納西族的敘事長詩《魯般魯饒》記載的是一對納西青年殉情的故事,與漢族的《孔雀東南飛》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但納西族卻沒有受漢族儒家文化三綱五常等的束縛,因而也把殉情的原因由人的主觀因素轉到了人無可奈何的客觀因素(神鬼因素)。
20世紀50年代以后,由于對婚姻自由的認可和國家支持,殉情之風已逐漸絕跡,可謂還了納西族人民的本來風貌。但是,不可遺忘的,是那一段由一個個愛情婚姻悲劇組成的悲慘壯烈的納西歷史。
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推薦
1. 赫哲族有什么風俗習慣 少數民族赫哲族的習俗來源
2. 珞巴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少數民族珞巴族的習俗特點
3. 德昂族有什么風俗習慣 少數民族德昂族的各種習俗
4. 塔塔爾族有什么風俗習慣 少數民族塔塔爾族的習俗
回族的特點和風俗如下:
1、飲食方面,回族人們一般吃牛、羊、駱駝等反芻類食草動物。他們不吃馬、驢、騾子、豬、狗肉、動物血和自殺動物。尤其是豬肉?;刈遄⒁怙嬍承l(wèi)生,淋浴和洗漱。
2、回族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但區(qū)別主要體現在頭飾上。回族男士戴白色或黑色和棕色的小圓帽。女性經常戴頭巾,尤其是在中國西北地區(qū):女孩和新婚夫婦戴綠色,中年女性戴黑色和青色,老年女性戴白色。
3、回族我習慣于居住地建造一座“敬拜圣殿”,并在圣殿周圍生活。朝拜寺廟逐漸統(tǒng)稱為清真寺。“清真”是“伊斯蘭教”的中文意譯?!扒逭妗币话憬忉尀椤案蓛粽鎸崱?。
飲食以米飯和面條為主,吃牛、羊、雞、魚等。節(jié)假日吃“優(yōu)香”“糌粑”等油炸食品?;刈迦朔浅酆炔?。招待客人時,要在茶里加冰糖、紅棗等。
分布特點:
關于回族分布的特點,總體上看,主要表現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按蠓稚ⅰ敝饕憩F為全國2000多個縣(市)幾乎都有回族分布。這還體現在回族人口占所在省區(qū)市總人口的比例上,在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中,回族人口占所在省區(qū)市總人口10%以上的只有兩個(寧夏和青海),占1%-5%的有6個,占1%以下的有23個省區(qū)市。
同時,從回族人口占各地少數民族總人口的比例來看,最高的是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最低的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有10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回族人口占到了這些省區(qū)少數民族總人口的50%以上。
茶在民間婚俗中歷來是"純潔、堅定、多子多福"的象征。明代許次紓在《茶流考本》中說:"茶不移本,植必生子。"古人結婚以茶為禮,取其"不移志"之意。古人認為,茶樹只能以種子萌芽成株,而不能移植,故歷代都將"茶"視為"至性不移"的象征。因"茶性最潔",可示愛情"冰清玉潔";"茶不移本",可示愛情"緊貞不移";茶樹多籽,可象征子孫"綿延繁盛";茶樹又四季常青,以茶行聘寓意愛情"堅貞不移",又寓意愛情"永世常青"、祝福新人"相敬如賓"、"白頭偕老"。故世代流傳民間男女訂婚,要以茶為禮,茶禮成為了男女之間確立婚姻關系的重要形式。"茶"成了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禮,稱"下茶"、"定茶",而女方受聘茶禮,則稱"受茶"、"吃茶",即成為合法婚姻。如女子再受聘他人,會被世人斥為"吃兩家茶",為世俗所不齒。 民間向有"好女不吃兩家茶"之說。"三茶":舊時在江浙一帶,將整個婚姻禮儀總稱為"三茶六禮"。其中"三茶",即為訂婚時"下茶",結婚時"定茶",同房時"合茶"。也有將"提親、相親、入洞房"的三次沏茶合稱'三茶"。"三道茶":舉行婚禮時,還有行"三道茶"的儀式。第一道為"百果";第二道為"蓮子或棗子";第三道才是"茶葉",都取其"至性不移"之意。吃三道茶時,接第一道茶要雙手捧之,并深深作揖。爾后將茶杯向嘴唇輕輕一觸,即由家人收去。第二道依舊如此。至第三道茶時,方可接杯作揖后飲之?! ≌阄鞯貐^(qū),媒人于男女雙方之間說合也俗稱"食茶"。媒人說媒后,倘女方應允則泡茶、煮蛋相待?! ≡谡憬虑宓貐^(qū)婚姻中的茶俗,則更為豐富多彩,列舉如下: "受茶":男女雙方對上"八字"后,經雙方長輩同意聯姻,由男方向女方贈聘禮、聘金,如女方接受,則謂之"受茶"?! ?訂親茶":男女雙方確定婚姻關系后即舉行定親儀式。這時雙方須互贈茶壺十二把并用紅紙包花茶一包,分送各自親戚,謂之"定親茶"?! ?大接家茶":女子結婚后,由娘家備發(fā)芽蠶豆、茶點分送雙方親鄰,謂"大接家茶"?! ?毛腳女婿茶":未出"閣",待字閨中的姑娘家里,來串門的小伙子特別多。因此姑娘家往往要備上好茶,以招待來客中的"未來女婿"(即俗稱"毛腳女婿")。 "親家婆茶":女子出嫁后第二天,父母看望女兒時,要隨身攜帶一兩茶葉(最好"雨前"茶),并半斤烘豆、二兩橙子皮拌野蘭麻,稱之謂"親家婆茶"。 "新娘子茶":望朝之后,新媳婦的婆婆要至女方家請"親家公"、"親家婆"及親家面上的近親至自家喝"喜茶",稱為"新娘子茶"。在我國湖南地區(qū),男子去女方上門相親,姑娘需給男子遞上清茶一杯。男子飲后,置貴重物品或錢鈔于杯中回贈姑娘,如姑娘當即接受,即示"心許"。在結婚入洞房前,要以紅棗、花生、桂圓、龍眼等泡入茶中,再拌以冰糖以招待賓客,寓取"早生貴子"、"跳龍門"之意?! 『险聿瑁盒氯巳攵捶壳埃驄D要共飲"合枕茶"。這時,由新郎捧茶,用雙手遞一杯清茶,先給新娘喝一口,再自己喝一口,意味著完成了人生大禮?;槎Y過后的第二天,新郎新娘需捧著盛滿香茶的茶盤,向長輩們"獻茶"行拜見禮。長輩們喝了茶,即摸出紅包放于茶盤上作為"見面禮"。 鬧茶:在我國云南地區(qū)舉行婚禮時,有"鬧茶"的習俗。"鬧茶"于新婚三天內,每天晚上,由新郎新娘在客堂的中間,向親朋好友們敬茶。茶內必須加放紅糖,取其"甜蜜"之意。鬧茶時,可由賓客出題,要新郎新娘以繞口令、猜謎語、詠詩歌等形式回答考題。若新郎新娘不從,賓客們則不飲茶,而若文不對題,眾皆哄堂大笑。鬧茶取"越鬧越熱"之意?! ¢_門茶:江蘇地區(qū)舊俗,大戶人家聯姻,新郎至新娘家迎親,進女家的一重門,要作揖一次,一直至堂屋見岳丈岳母時止。然后再飲茶三次后,才能暫至岳母房中歇息,耐心地等待新娘上花轎,謂之"開門茶"?! ≈x媒茶:男女舉行婚禮后,新婚夫婦或雙方家長要用茶來謝媒,因在諸多謝禮中,茶葉是必不可少之物,故稱"謝媒茶"。
畬族是個歷史悠久,有著獨特文化內涵的民族。他們善良聰穎、勤勞勇敢,以大山為居,自稱“山哈”(“山客”之意),過著“種樹還山,種菁為活”的農耕生活。和祖國大家庭中的其他民族一樣,飲茶之風在畬族生活習俗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從畬族的“茶歌”中,我們可以領略到,飲茶不單是一般的生活習慣,而且還有一整套的迎賓待客的禮節(jié),有其不可忽視的審美價值。 “鳳凰茶”茶藝表演,正是取材于畬鄉(xiāng)的一個生活習俗:飲蛋茶。 福建屏南縣的甘棠鄉(xiāng)巴地畬族自然村的村民以艾葉臥底,上擱一個完整的生蛋,用滾燙的山泉水澆熟,沏出“艾蛋茶”。每逢村中男人辦大事、干重活,或身有小恙時必飲此茶——艾葉可祛痧解毒避邪氣,蛋可進補,故奉蛋茶又成為迎賓待客的上等禮節(jié)。 畬族人民崇尚鳳凰可追溯該民族的產生之時。鳳凰崇拜的遺風一直保留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例如:畬族婦女的頭髻叫“鳳頭髻”,衣飾花紋叫“鳳挑”,花鞋上有“鳳尾紋”,全身裝束叫“鳳凰裝”。而在日常民事活動中,每逢喜慶,畬民總是莊重地在居屋正廳的壁上或梁上貼上“鳳凰來儀”、“鳳凰至此”的字條,或“鳳凰朝陽”的圖畫。所有的這些,都說明了畬族人民已將自己的精神與信仰與鳳凰不可分割地聯結在一起了——而鳳凰正是中華民族所崇尚的真、善、美的象征。 在茶藝表演中用來澆沏的紅蛋叫“鳳凰蛋”。蛋在中國文化中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從神話學的角度上看,“蛋”與人類的繁衍有象征同構的關系。在我國許多少數民族的神話中,自然的混沌狀態(tài)是一個“宇宙蛋”——一個孕育生命的大子宮。民間中,女子出嫁時,陪嫁的被服箱里塞有煮熟染紅的紅蛋(鳳凰蛋),這與生命的觀念是聯在一起的。 整套茶具分為盆、盞、杯、壺、通、爐等,造型上設計成鳳凰的各種形象與圖案;鳳凰精神品質高潔,故用純銀來精心打造——畬民把銀看作高貴的象征,用它來塑形,很能體現茶藝的審美特征。我們不妨設想一個:一個身著“鳳凰裝”的畬族少女用這樣的茶具將“鳳凰茶”恭奉在貴客面前,不正是應驗著畬民們喜愛的那句著名的吉語:“鳳凰至此”嗎?再設想一下,當客人手捧銀杯輕嗅,蛋香、茶香中交雜著艾葉的苦涼之氣沁入肺腑,不令人心曠神怡嗎? 背景音樂采用了福建屏南地區(qū)音協(xié)主席、作曲家丁獻芝先生特地為茶藝表演創(chuàng)作的“銀芽留芳”。該音樂取材廣泛流傳在閩東、連江羅源等地的畬族傳統(tǒng)樂曲,表現喜慶吉祥,與表演相得益彰,和諧一體,情韻盎然,更顯民族特色。 表演共分八個步驟: 1、鳳凰嬉水:這里指淺綠色的艾葉在水中滌洗,艾葉形似鳳凰而取名。 2、鳳盞溜珠:這里指紅蛋在似月芽狀的白銀器皿中滌洗,喻意新的生命接受大自然的洗禮。 3、丹鳳棲梧:指珠形物呈圓狀在這里指蛋黃,艾葉又似梧桐葉,喻意鳳凰在梧桐樹上棲息。 4、鳳穴求芽:茶壺蓋口喻穴,茶葉喻為芽,這里指茶葉放置于茶壺中,暗喻:鳳求凰,有交媾之意。 5、鳳舞銀河:指茶壺的流,瀉出狀象天上的銀河,鳳凰在銀河上翩翩起舞狀。 6、白龍纏鳳:這里指壺的“流”直對“銀通”下瀉時水流的纏繞狀而取名,暗喻二物纏綿之意。 7、鳳凰沐?。簼L燙的大水壺在茶杯上,下瀉澆灌,似淋浴狀,這里暗喻鳳凰在“鳳凰池”中接受大自然的沐浴。 8、金鳳呈祥:“鳳凰茶”泡制完成后所呈現的景象,象一只金色的鳳凰在梧桐樹梢上,白云纏繞金色的太陽,相互映襯,暗喻鳳凰來到人間把幸福、吉祥無私的奉獻給所有熱愛生活的人們。 當我們聽著畬歌,品嘗畬家茶時,定會深切感受到畬家兒女的真情厚意。畬家泡茶有多種講究,多種方式,如“寶塔茶”、“皇帝茶”、“新娘茶”、“合歡茶”、“四大姓氏茶”等等,都可以演澤出美好的“茶藝”及其它藝術作品,只是尚待于我們的開發(fā)整理。正如畬歌里唱的那樣:“人情流(留)在碗中央,我郎接茶未在行,也知這茶真好吃,人情盡好水會香”。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2861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正確飲茶才對身體有諸多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