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是以養(yǎng)生修心為宗旨的飲茶藝術(shù),涵蘊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三義。在中國茶道中,飲茶之道是基礎,飲茶修道是過程,飲茶即道是終極。飲茶之道,重在審美藝術(shù)性;飲茶修道,重在道德實踐性;飲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國茶道集宗教、哲學、美學、道德、藝術(shù)于一體,是藝術(shù)、修行、達道的結(jié)合。飲茶藝術(shù)與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藝之為道,道之為藝。
中國茶道既是生活的藝術(shù),更是人生的藝術(shù)。
飲茶之道和修茶之道
茶道,無非就是藉飲茶而修道。當然,茶道中的飲茶與日常生活中的大眾化飲茶有所不同,它包含備器、擇水、取火、侯湯、習茶的一系列程序和技藝。茶道中的飲茶本質(zhì)上是藝術(shù)性的飲茶,是一種飲茶藝術(shù),這種飲茶藝術(shù)用中國傳統(tǒng)的說法就是“飲茶之道”。修習茶道的目的在于養(yǎng)生修心,以提高道德素養(yǎng)、審美素養(yǎng)和人生境界,求善、求美、求真,用中國傳統(tǒng)的說法就是“飲茶修道”。因此,可以為茶道下個定義:茶道是以養(yǎng)生修心為宗旨的飲茶藝術(shù),簡言之,茶道即飲茶修道。
中華茶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tǒng)一,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飲茶修道,其結(jié)果在于悟道、證道、得道。悟道、證道、得道后的境界,表現(xiàn)為一切現(xiàn)成,飲茶即道。飲茶即道是茶道的最高境界,茶人的終極追求。因此,中華茶道涵蘊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三義。
(一)飲茶之道
飲茶之道即飲茶的藝術(shù),也就是今天我們通常所說的茶藝,道在此作方式、方法、技藝。
中國歷史上先后形成四類飲茶之道——茶藝,即煮茶茶藝,以陸羽《茶經(jīng)》為代表的煎茶茶藝,以蔡襄《茶錄》和趙佶《大觀茶論》為代表的點茶茶藝,以張源《茶錄》和許次紓《茶疏》為代表的泡茶茶藝。煮茶茶藝可謂源遠流長,自漢至今,綿延不絕;煎茶茶藝萌芽于西晉,形成于盛唐,流行于中晚唐,衰于五代,至南宋而亡;點茶茶藝萌芽于晚唐,形成于五代,流行于兩宋,衰于元,至明朝后期而亡;泡茶茶藝萌芽于南宋,形成于明朝中期,流行于明朝后期至清朝中期,近現(xiàn)代一度衰退,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開始復興。
(二)飲茶修道
飲茶修道是借助飲茶活動以修行證道、體道悟道,此道指道德、規(guī)律、真理、本源、生命本體、終極實在等。
壺居士《食忌》:“苦荼久食,羽化?!眽鼐邮坑址Q壺公,傳說是道教的真人之一,認為人長久飲茶可以得道而羽化飛升。
陶弘景《雜錄》:“苦荼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陶弘景(456—536),秣陵(今江蘇江寧縣)人,道教著名的理論家、醫(yī)藥家,齊梁時隱居句容茅山修道,號華陽真逸,曾撰《真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集注》等道書、藥書數(shù)十種。他從道教修煉的理論角度,提出飲茶能使人輕身換骨、羽化成仙。
唐釋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云:“一飲滌昏寐”,“再飲清我神”,“三飲便得道”,“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fā)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nèi)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莊子·漁父》)道家的“真”是指不事雕琢、質(zhì)直平淡的自然狀態(tài),又與性、德義近。“真者,即人人具足之真性命也”(張伯端《悟真篇》朱云陽注),“全真”,就是保全“真性”。真者受于天、秉于道,所以“全真”就是全我之真,以應天地之真,也唯有得道才能全真、全德、全性。皎然作為中華茶道的倡導者、開拓者之一,認為通過飲茶可以滌昏寐、清心神、得道、全真,揭示了茶道的修行宗旨。他在另一首詩《飲茶歌·送鄭容》中表達了同樣的觀念,即丹丘子就是飲茶而羽化成仙的:“丹丘羽人輕玉食,采茶飲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云宮人不識?!?/p>
中唐裴汶《茶述》指出:“茶,起于東晉,盛于國朝。其性精清,其味淡潔,其用滌煩,其功致和。參百品而不混,越眾飲而獨高。烹之鼎水,和以虎形。人人服之,永永不厭。得之則安,不得則病?!?strong >茶葉性清、味淡,其功用滌煩、致和,茶超越所有的飲品而獨高,人得茶則身心俱安,否則則疲病。
中唐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膾炙人口,“七碗茶”流傳千古,“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清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盧仝細致地描寫了飲茶的身心感受和心靈境界,特別是五碗茶肌骨俱清,六碗茶通仙靈,七碗茶得道成仙、羽化飛升。
晚唐薛能《蜀州鄭史君寄鳥觜茶,因以贈答八韻》詩有“……得來拋道藥,攜去就僧家。旋覺前甌淺,還愁后信賒。千慚故人意,此惠敵丹砂?!毖δ苷J為得茶就可以拋卻一切道藥,飲茶的功效可敵服食金丹大藥。
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序記:“至若茶之為物,……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沖淡閑潔、韻高致靜,則非遑遽之時可得而好尚之。”“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被兆诤V信道教,自號“教主道君皇帝”。他認為茶稟清、和、淡、潔、韻、靜之性,飲茶能致清導和、熏陶德化,籍茶可修道立德。
明代朱權(quán)《茶譜》序曰:“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伺c客清談欸話,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R仝吃七碗,老蘇不禁三碗,予以一甌,足可通仙靈矣”。朱權(quán)晚而學凈明道,自號臞仙,成祖封其為“涵虛真人”。他認為籍飲茶可以探虛玄大道,參天地造化,清心出塵,一甌通仙,終而得道。
明代羅廩《茶解》:“茶通仙靈,久服能令升舉?!遍L久飲茶可以羽化飛升。
清初杜濬在其《茶喜》詩的序言里闡明茶具有湛、幽、靈、遠四妙,與澡、美、改、導四用,藉茶可以提升心靈境界?!胺蛴枵摬杷拿睿涸徽?,曰幽,曰靈,曰遠。用以澡吾根器,美吾智意,改吾聞見,導吾杳冥。”所謂茶之四妙,是說茶藝具有四個美妙的特性?!罢俊闭呔俊⑸钫?,“幽”者幽靜、幽深,“靈”者靈妙、靈性,“遠”者高遠、玄遠、曠遠。這四者都與飲茶時物質(zhì)的需求無關(guān),屬于審美意境,是對茶道美學和精神的一種概括?!案鳌敝溉说男哪X,澡吾根器乃指清心、爽神、滌慮?!懊牢嶂且狻笔钦f可以使自己的智識、意志更完美。“改吾聞見”是說可以開闊視野,改善氣質(zhì)。“杳冥”原指深暗幽靜之境,這里是指不可思議的神奇境界?!皩徼泌ぁ眲t是說可以使人徹悟人生真諦而進入一個空靈的境界,進入淡泊寧靜、閑雅率遠、超凡入圣的人生境界。
由上述可知,飲茶是養(yǎng)生、修心的津梁,是求道、證道的門徑。一言以蔽之,飲茶可資修道。茶道所修之道為何道?可為儒家之道,可為道家、道教之道,也可為禪宗及佛教之道,因修行者的追求不同而異。一般說來,茶道中所修之道為綜合之道,不拘泥于某一家。
(三)飲茶即道
飲茶即道意乃飲茶即修道,即茶即道,此道指本源、生命本體、宇宙根本、終極實在等。
老子認為:“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二十七章)。莊子認為:“道”普遍地內(nèi)在于萬事萬物,“在螻蟻”、“在稊稗”、“在屎溺”、“在瓦甓”,“無所不在”,“無逃乎物”,“周、遍、咸”(《莊子·知北游》)。禪宗有“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之說,一切現(xiàn)成、觸目菩提。馬祖道一禪師主張“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道一》),其弟子龐蘊居士則說:“神通并妙用,運水與搬柴”(《五燈會元》龐居士),其另一弟子大珠慧海禪師則認為修道在于“饑來吃飯,困來即眠”(《五燈會元》大珠慧海禪師)。道一的三傳弟子、臨濟宗開山義玄禪師又說:“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眠”(《古尊宿語錄》卷四《臨濟義玄》)。道不用修,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道不離于日常生活,修道不必于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只須于日常生活中無心而為,順任自然。自然地生活,自然地作事,不修而修。運水搬柴,著衣吃飯,滌器煮水,煎茶飲茶,道在其中。飲茶即修道,即茶即道。道就寓于飲茶的日常生活之中,吃茶即參禪,吃茶即修道,即境求悟。仰山慧寂禪師有一偈:“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禪,釅茶三兩碗,意在钁頭邊”(《五燈會元》仰山慧寂禪師)。不須持戒,亦無須坐禪,飲茶、勞作便是修道。趙州從諗禪師有“吃茶去”法語,開“茶禪一味”的先河。趙樸初詩曰:“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隨緣任運,日用是道,道就體現(xiàn)在擔水、砍柴、飲茶的平常生活之中。
道法自然,平常心是道。大道至簡,不修乃修。取火侯湯,燒水煎茶,無非是道。順乎自然,無心而為,于自然的飲茶活動中默契天真、冥合大道。法無定法,不要拘泥于飲茶的程序、禮法、規(guī)則,貴在樸素、簡單,要飲則飲,從心所欲,自然無為。
飲茶即道,是修道的結(jié)果,是悟道后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摘自:中華茶道
什么是茶道?
這個題目很大,涵蓋的范圍也很多。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shù),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lǐng)略傳統(tǒng)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
各家說法:
茶聯(lián)的集大成者《百茶聯(lián)》原創(chuàng)作者在天認為:“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
茶道
吳覺農(nóng)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shù),或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手段”。
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yǎng)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莊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莊老解釋為:“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p>
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yǎng)以實現(xiàn)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藝一心”。
周作人先生則說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里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xiàn)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茶道學者金剛石提出:茶道是表現(xiàn)茶賦予人的一種生活方向或方法,也是指明人們在品茶過程中懂得的道理或理由。
茶道如今已經(jīng)是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文化,同樣也從最初的口感也變成了一種比賽的專案。茶藝的意思無疑就是飲茶的藝術(shù)體現(xiàn),有藝而無道節(jié)則無精、無神,即使相同也是有著差別。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茶藝與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shù);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節(jié)則無精、無神?!杷?,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
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guī)律、本源與本質(zhì),它經(jīng)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jié)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zhì)與精神高度統(tǒng)一的結(jié)果。蔡榮章先生也認為:“如要強調(diào)有形的動作部分,則使用‘茶藝’,強調(diào)茶引發(fā)的思想與美感境界,則使用‘茶道’。指導‘茶藝’的理念,就是‘茶道’?!?
中國茶道有三義: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飲茶之道是飲茶的藝術(shù),且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shù);它與詩文、書畫、建筑、自然環(huán)境相結(jié)合,把飲茶從日常的物質(zhì)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層次;飲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實于飲茶的藝術(shù)形式之中,重在修煉身心、了悟大道。
飲茶即道是中國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無上妙道。
在中國茶道中,飲茶之道是基礎,飲茶修道是目的,飲茶即道是根本。飲茶之道,重在審美藝術(shù)性;飲茶修道,重在道德實踐性;飲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國茶道集宗教、哲學、美學、道德、藝術(shù)于一體,是藝術(shù)、修行、達道的結(jié)合。在茶道中,飲茶的藝術(shù)形式的設定是以修行得道為目的的,飲茶藝術(shù)與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藝之為道,道之為藝。
中國茶道既是飲茶的藝術(shù),也是生活的藝術(shù),更是人生的藝術(shù)。
茶藝即飲茶藝術(shù),是藝術(shù)性的飲茶,是飲茶生活藝術(shù)化。中國是茶藝的發(fā)源地,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民族具有自己的茶藝。中華茶藝是指中華民族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飲茶藝術(shù),主要包括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的技藝以及品茗環(huán)境、儀容儀態(tài)、奉茶禮節(jié)、品飲情趣等。
“茶藝”一詞是臺灣茶人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后期提出的,現(xiàn)已被海峽兩岸茶文化界所認同、接受,然而對茶藝概念的理解卻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亂,可謂眾說紛壇,莫衷一是。
中國古代有“茶道”一詞,并承認“茶之為藝”。
其“茶道”、“茶之藝”有時僅指煎茶之藝、點茶之藝、泡茶之藝,有時還包括制茶之藝、種茶之藝。中國古人雖沒有直接提出“茶藝”概念,但從“茶道”、“茶之藝”到“茶藝”只有一步之遙。
琴道與茶道的關(guān)系
1、 儒家的影響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 “和”?!吨杏埂防镎f:“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泵鳌ば熵D《溪山琴況》開篇即說:“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協(xié)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明·冷謙《琴聲十六法》也說:“和為五音之本,無過不及之謂也?!焙?,不僅要求弦、指、音相合,更重要的是要與意相合,也就是《溪山琴況》里說的:“弦與指合,指與音合,音與意合,而和至?!边@里的“意”就是氣韻,而氣韻的根本是儒家“和”的思想??梢哉f中國琴道的精神核心就是“和”。
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也是“和”。在這里,不僅茶道精神要合于儒家中庸之道,而且茶器、茶品也要合于中庸之道,更重要的是人品也要合于中庸之道。合于禮、合于仁、合于道、合于自然。這才是茶道的“和”?!昂汀辈粌H意味著天和、地和、人和,也意味著宇宙萬物的和諧與統(tǒng)一。因此,作為一個茶人,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人格和道德修養(yǎng),要將儒家的中庸思想始終貫注在整個茶道程式中,以“和”為貴,以“和”為美,這樣才能得茶中三昧,才能品飲出茶中至味。
2、 道家的影響
道家思想對琴道意趣影響頗深。道家倡導清靜無為,所謂“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一切都應該遵循自然變化,不要進行任何人為干預和改變。《老子》說:“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又言:“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边@種大音希聲的理念在莊子那里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發(fā)揮,《莊子·齊物論》:“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人籟尚有人為的成分在里面,地籟僅僅是“眾竅”而已,只有天籟純是自然之聲,無相之音,是真正的“大音”。琴的發(fā)音機理極其簡單,琴弦在琴板上振動就產(chǎn)生了琴音,左手吟猱綽注、右手抹挑勾剔就形成了琴聲。這是純粹的自然之聲,是天籟。琴的音量并不大,特別是在吟猱時,只有夜深人靜才能體味出其中的變化和奧秘。但細微中蘊育著恢弘,婉麗中包藏著剛勁,如果我們用心諦聽,如奔雷慣耳,如松濤澎湃,寬博巨集大,震人心旌,是真正的“大音”,足以振聾發(fā)奎,滌蕩心志。而這——正是琴道的旨趣所在。
道家的無為思想在茶道中也影響深遠?!?a href="/daodejingjishi">道德經(jīng)》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憋嫴瓒缘?,這個“道”并不是人為造作、規(guī)定的,而是自然法則的一種體現(xiàn)。茶道的根本目的就是如何沖泡好一碗茶,葉與水的互相交融、感化就構(gòu)成了一碗茶湯。茶湯的湯色、香氣、滋味、氣韻都是純自然的,是自然法則在茶碗里的展示和再現(xiàn)。我們修習茶道,就是要將茶湯中的自然法則充分顯示出來,順茶理,合茶性,通茶道。通過茶事實踐,了悟茶湯的真諦,體悟茶中至道。此時沒有紛爭,沒有機心,也沒有是非,僅僅是為了沖泡好一碗茶湯而已。這是真正的無為——茶道的無為。
3、 佛家的影響
佛家對琴道影響很大,尤以禪宗的影響最為廣博和深刻。宋·成玉磵在《琴論》中說:“攻琴如參禪,歲月磨練,瞥然有省,則無所不通,縱橫妙用而嘗若有余。”可謂深得琴中三昧。 禪宗以“不立文字,直指心源”為標榜,講求當下承當,脫落語言思維藩籬,也就是所謂的“頓悟”。頓悟是建立在歲月磨礪的基礎上的,也是就“理入”和“修證”要結(jié)合。就琴道而言,沒有數(shù)十年的操縵工夫,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沒有高尚的道德操守,是很難探究中華琴道幽玄的,也就談不上頓悟了??梢赃@樣認為,禪宗是中華琴道的“弦外之音”。
禪宗對茶道的影響也是如此。禪宗論茶,有“茶禪一味”的說法,據(jù)說宋代高僧圓悟克勤曾手書“茶禪一味”四字,流傳東瀛。在這里,禪味即是茶味,茶味即是禪味,茶禪互參,禪茶不二,成為我們體悟至道的方便法門。茶人飲茶也如同古代的禪師參禪一樣,最害怕心有所執(zhí),最忌諱“著相”。如果我們過分沉湎于茶湯的色、香、味、氣韻這“四相”的話,最容易在“茶?!崩锩允?,甚至有“走火入魔”的危險。只有空掉茶湯“四相”,才能夠真正“因茶入道”。
日本茶道與中國茶文化的比較
1、道之和
1.1、中國茶道之和
中國的和文化意識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如早期的石器、玉器、陶器,后期的靈魂觀、原始圖騰崇拜等等,尤其是中國原始的陶器,其上的紋飾大都與當時的社會存在物,動植物、生活用品等,相吻合,全面而具體地反映了我國遠古人民族群的和諧意識。這是人類處在農(nóng)耕文明的大環(huán)境中尋求與自然融合的一種本能反應。但同時,它也是中國和文化意識的萌芽,自然之和與人文之和開始成為彼此生命的紐帶。
在經(jīng)歷了銅石并用時代與夏商周三代的發(fā)展以后,和文化意識漸漸演變成為了較獨立的審美意識。而自春秋戰(zhàn)國始,儒道兩家確立了和的意識形態(tài),并且提出了理論化的中和審美觀。儒家重在“人和”,立足于政教倫理,強調(diào)“克己復禮”與“允執(zhí)其中”,注重維護人倫秩序的和諧;道家重點放在“天和”,推崇“道法自然”,“合以天倪”,倡導虛極靜篤,物我為一,無為守中。
中國茶道中“和”的特色不僅體現(xiàn)在茶事過程中,也在逐步發(fā)展中與世俗的“禮”相結(jié)合,成為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一件法寶,在敬茶與接茶的過程中成就了中華民族的謙和之儀。最好的茶葉須是融合了天地之精華,萬物之靈氣而生長出來的,需要土壤、氣候等的調(diào)和來成就茶樹上最嫩的那一片新葉;沖泡時,水的選擇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它不僅有天水、地水之分,如《紅樓夢》中的妙玉就采用舊年的雨水和梅花上的雪水入茶,以保持茶的真香真味,更需有***卻不過老,一切恰到好處的水溫,在正式的茶道中還有一泡、二泡、三泡之分,要順應茶性,以茶藝示茶道,將茶的色、香、味最充分地展示出來, 其目的都在于使茶水相和;欲領(lǐng)略一杯香茗的真香妙韻,還須有幽雅的環(huán)境,和睦的氛圍,先嗅其香,再試其味,慢慢咀嚼,深深體會,將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融入一個和諧的環(huán)境,渾然忘我,如入仙境。
1.2、日本茶道之和
日本是一個封閉的島國,受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影響,日本氣候溫暖而溼潤,因此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其固有的農(nóng)耕文化和島國文化,塑造了日本人親自然的本性和特殊的本民族的親和力和凝聚力。與中國一樣,他們的原初美的意識的形成首先在于與自然相融,與自然對話。如其最早對于色彩的感受就來源于自然的赤、黑、白、青四種顏色;獨有的和歌藝術(shù)的取材最早也是從自然景物和四季變換中來的;其次,它與民族的精神性格也是分不開的。日本民族經(jīng)過歷史上無記載的長期的各種血統(tǒng)混合的過程,各人種漸次混同并融合其原始信仰,調(diào)整了民族的對立,最后成為統(tǒng)一的大和民族,形成以皇室為中心的單一的民族統(tǒng)一形態(tài),這對于日本民族的“中和”心理和性格的形成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并成為直接孕育日本人的美意識的根底。
在日本茶道中,“和”意味著調(diào)和、和悅,是外與內(nèi)的完美結(jié)合。和的光線,和的聲音,和的香味,和的觸覺,和的關(guān)系,和的氛圍。窗戶和窗簾使屋內(nèi)的光線變得柔和,從大環(huán)境上給人以可以冥想的空間;香爐內(nèi)散發(fā)出淡淡的香味,彌漫著整個房間。室內(nèi)插花優(yōu)雅素淡,茶具樸素大方,茶侍溫文爾雅,一切茶事活動即在調(diào)和的環(huán)境中開始,慢慢地釋放出其和悅的內(nèi)涵。
與中國茶道相比,日本茶道之和更注重外在環(huán)境的調(diào)和,并以此為背景來感受茶道本身“和”的內(nèi)涵;而中國茶道卻重在道本身,從茶、水、沖、品的過程中慢慢釋放其和睦、有序、規(guī)則的魅力。這大概與中日兩國的文化模式和民族性格是相輔相成的。兩國雖同屬于東亞文化圈,雖同時享有農(nóng)耕文明,但日本的島國環(huán)境卻注定了其具有強烈的吸收能力和對外在的關(guān)注能力。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國,但其并沒有完全仿效中國的茶道模式,而是植根于民俗,植根于生活,植根于民族文化傳統(tǒng),保持了其在日本土壤之中的原汁原味,因此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就出現(xiàn)了中日兩國茶道和而不同的情況。
2、道之靜
2.1、中國茶道之靜
從表面上看,中國茶道充斥著儒家濃濃的中庸之美、平和之味;而欲扣破其外在的堅殼,領(lǐng)悟茶道之精髓,卻還是得通過“靜”這條修習的必由之路。
主靜是立人極之本。“靜”作為我國傳統(tǒng)思想之一,可以說是其余諸道的基礎。欲得道,就必須通過“靜”的方法來省察自我,洞察世事,實現(xiàn)心的升華。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296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三珍茶
下一篇: 西湖龍井名茶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