癖是病字頭,凡癖都是病的,但茶癖不是病,無須魏 帝三丸藥,且盡盧公七碗茶,茶是治病的,何曾生發(fā)病恙? 病起罷觀書,袖手清夜永,四鄰悄無語,燈火正凄冷,山 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茗。半夜三更秉燭照花,三更半夜汲 水煎茶,陸游有什么病?陸游沒病,其所謂病起,乃是癖 起焉。癖者,不是病樣狀態(tài),而是情感狀態(tài),愛茶的人都 是有的。茶祖宗陸鴻漸整個一個茶癖,其后來者自然不免,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泵鞔S次紓有事沒 事愛喝茶,“齋居無事,頗有鴻漸之癖?!庇续櫇u之癖的當然不只是一個許次紓,何謂是癖?何 謂是癡?情感多吧。明末清初的杜浚,情感多得驚人。杜 公生愛茶,死愛茶,愛“生茶”,愛“死茶”,“吾之于茶也, 性命之交也?!弊灾^“家中有絕糧,無絕茶。”缸中無米,壺中有茶。茶喝完了,感情還沒完,杜公還要葬茶,每有 剩茶,當持月樣小鋤,于“爛石”處挖小坑,以土掩埋, 命為“茶丘”,整個是茶中林黛玉。盧廷璧號茶庵,因愛茶 成癖,而被馮夢龍收到《古今譚概》一書的“癖嗜部”,他 愛茶愛到敬茶如神,對茶具都是一片虔誠,“嘗蓄元僧詎可 庭茶具十事,具衣冠拜之。”明代高濂,也是茶中癡漢,谷 雨清明時節(jié),新茶上市,拋妻別子,“每春高臥山中,沉酣 香茗一月?!辈粸榧t顏,而為綠茶,當了 “一個不回家的男 人”,一去一個月,情癡得甚是感人心。最癡的是置生死于 度外而專注于茶的人。鄧友梅先生說他老家有個本家大輩, 每天茶不離手。日本鬼子進村內(nèi)掃蕩,大家卷起細軟逃難, 惟獨他不帶行李,手中唯一一把茶壺,走到半路碰到鬼子, 叭的一聲,正打中他的茶壺,鄉(xiāng)親都為其性命擔憂,他卻 提著茶壺說:“可惜了這一壺好葉子。”愛茶之情甚于愛命 之情,真是癡情。
情應(yīng)該是癡的,不癡的不是情。祝英臺若是看到梁山 伯哥哥魂歸了山野,就調(diào)轉(zhuǎn)愛情而去,投了天下首富的懷 抱,那還是情嗎?張岱是深得人生三昧的:“人無癖不可與 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苯?天喊你兄弟,明天視為路人的,實在不堪交。人當有癖,也當有疵,對人不執(zhí)著的,你不必與他交往,而全無缺點 全是優(yōu)點的人也千萬不可與其交往,沒有缺點的不是圣人 就是魔鬼,與圣人交沒味道,與魔鬼交嚇死人。陸羽以及 陸羽的傳人大都是既有癖又有疵的,是大可結(jié)為知心的。 陸羽愛茶不用說了,他是有癖的,他也有疵,陸羽臉上有 疤痕,字就叫“季疵”,所以他的朋友遍天下。以癖以疵 而論茶人,晉代王蒙可以當之,他自個好茶成癖,這是癖, 但己所欲,要強行與人,這是疵吧。王兄待客“茶當酒”, 客來,要死灌他,把他灌得肚子滾圓,茗不醉誓不休,時 人以往王府做客,謂為水厄,看來王兄不會待客,是個 有“缺點”的人,然則,這樣的水災是災卻不是難。人家 熱情啊,這年頭哪里有真的熱情?人心的綠草濕地漸漸稀 少,而人心的沙漠越發(fā)炙人,杯杯涼肝的茶水下到人原本 柔軟的腹部,生出茂密深長的情感來,不是好事嗎?王兄 家里常鬧“水災”,但不是有很多人天天往他那里跑么? 吾生也晚,若上溯千年,也愿往王府做客,與其在人心的 沙漠中旱死,不如在情感的“水厄”中當水鬼。人家請我 去喝茶,我是來者不拒的,茶友大半是真心朋友,雖死何 憾?
其實,癡心于茶者,不是鬼,而是仙。癡心于其他事物,有做鬼之憂。癡心于牌,人謂牌鬼;癡心于酒,人謂酒鬼; 癡心于煙,人謂煙鬼;惟有癡心于茶,多飲茶,則可成神仙。 五代毛文錫說蒙山茶,服之可成仙?!叭臬@一兩,以本處水 煎服,即能祛宿疾;二兩,當眼前無疾;三兩,固以換骨; 四兩,即為地仙?!焙炔枰嗪劝?,多喝成癖可以成天上人。 孔子不語怪力亂神,語茶仙茶圣不是語怪力亂神。比如唐 有一僧,癖好飲茶,“性本好茶,到處惟茶是務(wù),或出,日 進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這么一癖好就年長 一百二十歲。這么長命,真是神仙了。而其實,所謂神仙, 無非快樂,無非忘卻。有癡心,即可忘憂。馮夢龍是得道 的人,他在癡字處最是見心明道:“癡不可乎?得斯趣者, 人天大受其用也。碗大一片赤縣神州,眾生塞滿,原屬假 合,若復件件認真,爭競何已?故直須以癡趣破之?!比绾? 以癡破之,明朝人給我們開了一個“無比逍遙湯”的“處 方”:“留七分正經(jīng)以度生,留三分癡呆以防死。”
現(xiàn)在忙死的人真的很多,也不是不癡,而是癡錯了。 那癡于酒的,多醉死;那癡于煙的,多病死;那鉆到錢眼里 出不來的,多忙死??梢?,說癡,也要知道癡什么,不可 亂癡一氣。
茶仙酒仙都是仙,也是大不同的。陸游很懂其中奧妙,“難從陸羽毀茶論,寧和陶潛止酒詩?!本岂辈桉焙?是一癖,卻是“兩歧”?!安柘删葡傻囊饬x狀態(tài)是大相迥 異的,酒仙是沉湎是放縱,茶仙是陶醉是超然?!绷种蜗? 生真會解意。
古人給茶的別稱,簡直美成詩
(1)茗
唐代后許多詩文中指茶。唐朝宋代蘇軾有詩云:“從來佳茗似佳人?!碧瞥娙损ㄈ弧杜惚R判官水堂夜宴》中寫道:“愛君高野意,烹茗釣淪漣”。
(2)茶
苦茶也,也是用的比較多的茶的代稱。首見于《詩經(jīng)·鄴風·谷風》:“誰謂茶苦,其甘如莽”。
(3)槚
原意指楸樹,后代指茶?!稜栄拧め屇尽?“慣,苦茶。”晉代郭璞《爾雅注》釋曰:“樹小似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采者為荼,晚取者為茗,一名,蜀人名之苦茶?!?/p>
(4)蔎
原指一種香草。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認為,是草香之意。
(5)荈
也是茶的一種別名。《玉篇·草部》認為,是“茶葉老者”。
(6)云華
華俗話說“好山好水出好茶”,生于山顛云霧處的茶,不受污濁,故為上品?!叭A”指事物最好的部分,所以古人稱好茶佳茶為“云華”。
(7)森伯
宋·陶谷《清異錄·茗》:“湯悅有《森伯頌》蓋茶也。方飲而森然嚴乎齒牙,既久四肢森然”。
(8)鳳團
宋代貢茶名,團狀,印有鳳紋。泛指好茶。宋·周邦彥《浣溪沙·春景》:“閑碾鳳團消短夢,靜看燕子壘新巢”。
(9)金葉
茶葉的美稱。宋·朱敦儒《好事近·茶》:“只愿主人留客,更從斟金葉”。
(10)靈芽
唐·柳宗元《巽上人以竹間自采新茶見贈酬之以詩》:“復此雪山客晨朝攝靈芽?!彼巍S儒《品茶要錄》“前此茶事未甚興,靈芽真筍,往往委翳消腐而人不知惜?!?/p>
(11)龍芽
宋·楊萬里《過平望》:“午睡起來情緒惡,急呼蟹眼濡龍芽。”元·謝宗可《茶憲詩》:“萬縷引風歸蟹眼,半瓶飛雪起龍牙”。
(12)露芽
宋·梅堯臣《和答宣城張主簿遺鴉山茶次其韻》:“纖嫩如雀舌,煎烹比露芽。宋·陸游《起晚戲作》:“云子香炊熟后,露芽甌淺點嘗初”。
(13)茗飲
北魏·楊街之《洛陽伽藍記·正覺寺》:“羊肉何如魚羹?茗飲何如酪漿”?
(14)甌蟻
甌中的茶沫,借指茶。晉王浮《神異記》:“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蟻之余,不相遺也”。
(15)日注
宋·歐陽修《歸田錄》:“草茶盛于兩浙,兩浙之品,日注為第一。宋·蘇軾《和錢安道寄惠建茶》:“批糠團鳳友小龍,奴隸日注臣雙井?!?/p>
(16)山芽
宋·曾幾《述侄餉日鑄茶》:“寶胯自不乏,山芽安可無?子能來日鑄,吾得具風爐”。
(17)水芽
宋·楊萬里《謝木掘之舍人分送講筵賜茶》:“淳熙錫貢新水芽,天珍誤落黃茅地”。
(18)兔毛
細嫩的茶葉上的自毫,借指茶葉。唐·呂巖《大云寺茶詩》:“兔毛甌淺香云白,蝦眼湯翻細浪俱?!?/p>
(19)先春
茶的異名。唐·盧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仁風暗結(jié)珠,先春抽出黃金芽”。
(20)仙芽
茶葉的美稱。胡懷琛《春日寄家兄閩中》:“海扇占春信,仙芽問武夷?!?/p>
(21)香茗
香茗指香茶。唐·白居易《晚起》:“融雪煎香茗,調(diào)酥煮乳糜”。
(22)乳茗
剛冒出嫩芽的茶。
(23)紫筍
唐·白居易《題周皓大夫新亭子二十二韻》:“茶香飄紫筍,膾縷落紅鱗。”宋·蘇軾《宿臨安凈土寺》:“覺來烹石泉,紫筍發(fā)輕乳。”
(24)茶旗
對茶的喻稱。與上面的“茶槍”相對,是茶葉沖泡后的樣子茶葉泡開后茶的嫩葉展開的芽如一面面小旗,故稱茶旗。這一比喻,聽起來使人精神抖擻,意氣風發(fā)!
(25)雀舌
對茶的喻稱。茶芽似鳥雀的舌頭,故稱雀舌。愛飲茶的清乾隆帝游江南時喜歡帶玉泉山的泉水去烹茶他有有首茶詩《觀采茶作歌》就出現(xiàn)了雀舌這一雅喻,雀鷹放在一起了:“傾雀舌還鷹爪”。
(26)云腴
宋·黃庭堅《雙井茶送子瞻》:我家江南摘云腴,落霏霏云不知。
(27)玉芽
上等的芽茶美稱為“玉芽”。
(28)甘草
對茶的喻稱。茶喝之甘甜怡美,故稱。
(29)嘉木
簡單卻親切,可見對茶這種樹木之愛。出自陸羽《茶經(jīng)》“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30)瓊液
唐代皮日休《茶中雜詠·茶焙》:“初能燥金餅,漸見甘瓊液”。
(31)香葉
出自元稹《寶塔詩》:茶,香葉、嫩芽。
(32)陽芽
宋周必大《茶》:“還向溪邊尋活水,閑于竹里試陽芽”。
(33)甘露
劉宋《宋錄》: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34)藍英
唐陸龜蒙《煮茶》:時于浪花里,并下藍英末。
(35)綠華
唐陸龜蒙《茶篇》:昨日斗煙粒,今朝貯綠華。
(36)茶槍
對茶的喻稱。茶未展開時似槍,故稱茶槍。
(37)水厄
出自北魏·楊街之《洛陽伽藍記》:時給事中劉,慕肅之風,專習茗飲。彭城王謂編曰,卿不慕王侯八珍,好倉頭水厄。
(38)翹英
出自(唐)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僧言靈味宜幽寂,采采翹英為嘉客。
(39)靈草
出自(唐)陸龜蒙《茶人》:天賦識靈草,自然鐘野姿。
(40)流華
出自(唐)顏真卿《五言月夜暖茶聯(lián)句》:流華凈肌骨,疏渝滌心原。
(41)玉蕊
出自(唐)呂巖《大云寺茶詩》:玉蕊一槍稱絕品,家造法極功夫。
(42)愁草
出自(唐)溫庭筠《西陵道士茶歌》:乳竇濺濺通石脈,濾塵愁草春光色。
(43)嘉草
出自(宋)王安石《試茗泉》:靈山不可見,嘉草何由啜。
(44)瑤草
出自(元)倪珊《龍門茶屋圖》:不與世人嘗,瑤草自年年。
(45)仙掌
出自(明)袁宏道《玉泉寺》:閑與故人池上語,摘將仙掌試清泉。
(46)鳥嘴
對茶的喻稱。因茶葉狀似鳥嘴,故稱鳥嘴。唐鄭谷《峽中嘗茶》:“吳僧漫說鴉山好,蜀叟休夸鳥嘴香?!?/p>
(47)荈本
指粗茶,粗茶并不是指粗劣的茶,指的是比較成熟的茶葉因為采摘時間晚,所以又被稱為老茶,即茶的老葉,后來粗茶泛指茶。
(48)玉爪
對茶的美稱。因茶泡開如鳥爪,故稱玉爪。宋·楊萬里《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蒸水老禪弄泉手,隆興元春新玉爪”。
(49)葉嘉/清友
宋代蘇易簡《文房四譜》載有“葉嘉,字清友,號玉川先生清友,謂茶也”等句,唐代姚合品茶詩云:“竹里延清友,迎風坐夕陽”。
(50)茶荈
唐·皮日休《茶中雜詠》:“生于顧渚山,老在漫石塢語氣為茶辯,衣香是煙霧”。
(51)碧霞
對茶的美喻。元·耶律楚材《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七首》:“紅爐石鼎烹團月,一碗和香吸碧霞。碧霞與云華一樣,像天上才有的東西,令人無限向往”!
(52)云霧草
出自(清)吳嘉紀《送汪左嚴歸新安》:千年云霧草,早春松蘿芽。
(53)不夜候
古人對茶的擬人戲稱。因茶可提神,飲后夜不能睡胡嶠《飲茶》:“沾牙舊姓余甘氏,破睡當封不夜侯”。
(54)苦口師
宋·陶谷《清異錄·茗》:“皮光業(yè)最耽茗事。一日,中表請嘗新柑......才至未顧尊霉而呼茶甚急,徑進一巨甌,題詩曰:“未見甘心氏,先迎苦口師”。
(55)冷面草
宋·陶谷《清異錄·茗》:“符昭遠不喜茶,曰:此物面目嚴冷了無和美之態(tài),可謂冷面草也”。
(56)草中英
唐·鄭愚《茶詩》:“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夜白和煙搗,寒爐對雪烹”。
(57)滌煩子
古人謂茶能消除煩惱,故稱。唐·施肩吾《句》:“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
(58)清風使
宋·陶谷《清異錄·茗》:“大理徐恪見貽卿信錠子茶茶面印文曰“玉焊膏’,一種曰“清風使”。
(59)琉璃眼
唐·李泌《賦茶》:“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出琉璃眼”。
(60)凌雪芽
元代楊維楨《煮茶夢記》稱茶為“凌霄芽”。
(61)瑞草
唐·杜牧《題茶山》:“茶稱瑞草魁”,后因稱茶為“瑞草料”。宋·孫奕《履齋示兒編·雜記·人物異名》:“茗曰酪奴、瑞草魁?!?/p>
(62)麒麟草
盛唐朝廷科舉時,很多人將茶稱為“麒麟草”,不僅借以寓意祝福,而且還用來助發(fā)文興情思?!而P翔退耕傳》即曰:“元和時,館客湯飲待學士者,煎麒麟草。
(63)忘憂君/苦節(jié)君
蒙古人入主中原的元代,崇尚“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漢族士大夫階層中有許多有志氣、有才學的文人,不事權(quán)貴,退隱山林茶便成了這些文人苦中求樂的朋友,而被稱為“忘憂君”;他們以茶解憂時,茶也成了這些人表示清節(jié)的工具之一,而被稱為“苦節(jié)君”。
(64)消毒
臣唐·曹鄴《飲茶詩》:“消毒豈稱臣,德真功亦真。
(65)余甘子
宋·李郭《緯文瑣語》:“世稱橄欖為余甘子,亦稱茶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稱茶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
(66)水豹囊
宋·陶谷《清異錄·水豹囊》:“豹革為囊,風神呼吸之具也。煮茶啜之,可以滌滯思而起清風,每引此義稱茶為“水豹囊’?!?/p>
(67)玉川子
唐代詩人盧全好茶成癖,寫了許多關(guān)于茶的詩歌,著有《茶譜》被世人尊稱為“茶仙”。因此有人以“玉川子”代稱茶葉。
(68)漏影春
其實是一種大約出現(xiàn)于五代或唐末、流行于宋代的玩茶方法。用繡紙剪出鏤空的藝術(shù)形狀,鋪在茶盞中,撒上茶粉后取出繡紙。再用其他的食材擺出一張精美的茶畫,觀賞之后用沸水激蕩沖飲因此,茶在宋代的一段時間便喚作“漏影春”。
(69)晚甘侯
宋·陶谷《清異錄·晚甘侯》:“孫樵《送茶與焦刑部書》云:晚甘侯十五人遣侍齋閣,此徒皆請雷而摘,拜水而和,蓋建陽丹山碧水之鄉(xiāng),月澗云龕之侶,慎勿賤用之”。
(70)橄欖仙
宋·陶谷《清異錄·茗》:“猶子彝,年十二歲。予讀胡嶠茶詩,愛其新奇,因令效法”。近晚成篇,有云:生涼好喚雞蘇佛,回味宜稱橄欖仙。
(71)王孫草
出自(唐)皇甫冉《送陸鴻漸棲霞寺采茶》:借問王孫草,何時放碗花。
(72)雞蘇佛
對茶的喻稱。雞蘇原為一種植物,其葉淡香,以此喻茶為“雞蘇佛”。
(73)嘉木英
出自(宋)秦觀《詠茶》:茶實嘉木英,其香乃天育。
(74)紫云腴
出自(宋)陸游《晝臥聞碾茶》:小醉初消日未哺,幽窗催破紫云腴。
(75)白云英
出自(明)朱諫《雁山茶詩》:雁頂新茶味更清,仙人采下白云英。
(76)離鄉(xiāng)草
出自(清)《崇陽縣志》:茶初山則香,俗呼離鄉(xiāng)草。
(77)玉川先生
出自(宋)蘇易簡《文房四譜》:葉嘉,字清友,號玉川先生。清友謂茶也。
(78)龍芽鳳草
出自(宋)吳潛《遏金門·和韻賦茶》:湯怕老,緩煮龍芽鳳草。
? 春,萬物重生!
? 茶,萬物生中承載了歷史、文化、哲思、美學、人、器、物甚至與宗教、民族的融合.茶,自古以來就真切的與我們在一起……
? 探【茶·道】,一顆恭敬的心潛見茶道之旅.茶道一詞及日本人喝茶最早是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臺灣籍主持人李秀媛日本行中得知的,而那時并不知道日本傳承的是中國唐宋之風. 千禧年陸續(xù)得聞臺灣的茶道、茶人,云南本土而盛的是國家職業(yè)資格認證的茶藝師. 而今時今日:賣茶者、喝茶者、茶人者、茶藝者、茶術(shù)者、茶修者、茶衍生者、眾的茶世界中,茶道究竟是什么?在哪兒? 眾說紛紜…………
? 那就從影響大陸最深的臺灣開始捋捋吧,回顧臺灣茶道的發(fā)展路線:30年前的臺灣中產(chǎn)階層興起,開始注重生活品質(zhì),不滿足于流傳臺灣的潮汕功夫茶樣式,開始尋求自己的茶道,近水樓臺的日本成為范本:到日本的古董市場上掃貨各種茶器物(由于日本傳承的是抹茶道,大量明清紫砂壺、茶杯托得以回流);而后爆炒紫砂壺、茶器皿、名山茶、老茶,以收藏取代茶道、以求新異時髦風雅而大擺茶席,那段時間曾幾乎人人都擺茶席;30年后的今天,臺灣走出了一條以造境、賞器、品茶、音樂/空間融合、交友為內(nèi)容的文人茶道(周瑜的紫藤廬、解致璋的清香齋、何健的冶堂、林炳輝的食養(yǎng)山房). 【臺灣文人茶道的最大吸引力是他們至高情懷建設(shè)臺灣茶道并以此為基業(yè),不追求謀利!臺灣的茶課老師,絕不會出售茶具和茶葉給你,這與現(xiàn)在內(nèi)地茶界紛亂迷怪推崇的狀況不同】不過,臺灣茶道以清香烏龍茶為根基的局限性也很明顯,他們所專研的干泡法、器物使用都只適用于那個體系,并不適用于我們普洱!只有頂級幾位老茶人親身體悟過老普洱的藥效,深知老普洱的價值而開啟了“看得到喝不起、看不到也買不起、拍賣珍藏易貨”模式的老普洱模式!臺灣茶人·茶道也深深影響了內(nèi)地…………
? 而日本的茶道是榮西禪師自天目山取茶種帶回日本栽種、帶回宋代點茶方式到千利休時代結(jié)合了日本器物、用自己禪宗思維和審美才有了一套茶道方式,千利休剖腹自殺的1591年才成為日本茶道確立的年代. 現(xiàn)在的日本也仍傳承著抹茶道與煎茶道。
? 【茶禪一味】是各茶文化中茶人至高的追求和標舉,但它其實并不見于卷帙浩繁的中國禪籍,而出自《碧巖錄》作者圜悟克勤東流日本的墨寶拈提,卻開啟并引導日本近千年的茶道軌跡!
? 引用久松真一先生的一段話:“茶道的第一目的為修煉身心,無相的了悟作為一種現(xiàn)象顯示出來才是茶道文化,茶道文化是無相的自己的外在表現(xiàn).”所以,日本茶道落實點在修行在禪院中;中國茶藝之用于生活:所以中國每出現(xiàn)一種新的飲茶方式,前面的飲茶方式就會被沖擊消失,留下少少痕跡!所以,日本茶道傳承了中國唐宋的盛世之風;中國茶道則后浪狠狠將前浪拍到沙灘中,難尋其蹤。
? 這也讓吾深深思考:【日本茶道經(jīng)由不可逾越的諸多規(guī)矩、嚴謹?shù)娜諒鸵蝗盏膱?zhí)壺動作/呼吸磨練,是將其心達致禪之三昧!極其難入門派和榮辱與共的家元制度/一門深入的傳承是得以千年傳承一致的保證. 而以此苛刻的外力能否真正觀心、修心、明心見性而得其三昧?而茶禪一味?但日本的茶者一直以此恪守著自己的茶道】嚴謹、規(guī)矩、沒有浮夸、沒有玄妙、沒有個人崇拜是吾對日本抹茶道、煎茶道的初相總結(jié),他們對器物的敬重、沿用、傳承與淺淺茶湯幾道輪回“一期一會”的珍重,是震撼的!真摯的!茶會就是有緣品茶參會,而非推銷茶葉、茶衍生品、搞個人崇拜……執(zhí)壺的茶者都是和顏悅色的中老年人,真正歷經(jīng)過/歷練過世事的人,吾相信在茶湯中自然呈現(xiàn)和合圓融之氣! 人茶合一!很難回想我們在內(nèi)地的高談闊論中、煙霧繚繞中、施粉戴花衣著鮮麗中、一個速水燒中……喝下的那一杯杯普洱茶…… 尚好那幾位臺灣茶人也都是花甲之年上下的圓和之人,文化素養(yǎng)底蘊豐厚,低調(diào)做著關(guān)乎茶的份內(nèi)之事!很贊的詹勛華老師說:“曾是臺灣茶文化課最有名老師的他,突然有一天覺得講不出來了,他退下講臺10年的光陰,不與人交往,只守著焙火、退火、再焙火……而最終的成與不成,是老天爺?shù)氖?,而不是?” 在十年的光陰中,在火中,詹勛華老師終成為臺灣烏龍的焙火大家! 也深諳大道自然之性!詹勛華老師作為臺灣文人茶道的代表,也詮譯了他們的專注、他們的真摯情懷!
?
? 修行,不只住山,也不只行腳,也尚在生活點滴中!千利休現(xiàn)在的弟子說其晚年指茶道是“燒好水,泡好茶”,此大道至簡、凡圣一如的體悟難道不是茶道真正得以傳承的果證嗎!
【未完·待續(x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2967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寧夏回族民間茶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