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彩繪瓷器的紋樣,包羅萬象,“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圖式被廣泛運用,吉祥圖案,寓意深刻。上圖這件由清乾隆年間制作的琺瑯彩瓷茶壺,畫了三個仕女在閨房中戲墨的情景。茶壺的琺瑯彩繪,邊飾繁復,色彩鮮麗。瓷器圖案,具有多樣組合形式,把各種紋樣組合在一起,達到裝飾的效果。
該茶壺圖案打破了歷代紋樣裝飾中的陳規(guī)舊俗,人們看閨房中的仕女如猶隔窗看美人。三仕女各具情態(tài),一執(zhí)筆戲墨,一執(zhí)扇觀之,一扶紙牽引,好不快活自在。壺上的人物,反映出清乾隆時社會文化的提高和繁榮。三仕女專注于書畫技藝的交流,從世俗生活折射出乾隆時期太平盛世的社會景象。壺蓋上藍彩中的紅色蝙蝠紋樣,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蝠“幸?!钡钠娈悓撬壮5膬r值祈愿,是人們追求美好的反映。
粉彩象生果品高足盤,通高13cm,口徑17.3cm,足徑8.7cm。
盤敞口,弧壁,瘦底,下承以喇叭狀中空高足。
盤內(nèi)及高足內(nèi)均施松石綠釉,盤外壁為珊瑚紅釉地描金彩繪圈點及勾蓮紋。
盤內(nèi)擺放與盤連燒在一起的粉彩繪雕塑果品,中間為一蜜柑式盒,周圍有核桃仁、桑椹、櫻桃、荸薺、石榴、桔子、棗、白果等。
蜜柑式盒內(nèi)亦施松石綠釉。
足內(nèi)沿一長方形留白內(nèi)有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橫邊六字款。
清代乾隆時期,我國制瓷技術達到歷史上的最高峰。
景德鎮(zhèn)御窯廠燒造了一批以瓷模仿各種工藝品和動植物、果品的瓷器,無論形態(tài)還是質(zhì)感均酷似原物,甚至有時僅憑肉眼竟無法辨別真假,正如清乾隆年間朱琰《陶說》所云:“戧金、鏤銀、琢石、髹漆、螺甸、竹木、匏蠡諸作,無不以陶為之,仿效而肖?!贝吮P內(nèi)的象生果品形態(tài)逼肖,質(zhì)感真實,惟妙惟肖,巧奪天工。
乾隆時御窯象生瓷尚有海螺、蚌、蝦、雞、鴨、象、鶴、殘荷、靈芝等,均造型比例準確,栩栩如生。
粉彩鏤空轉(zhuǎn)心瓶,高40.2cm,口徑19.2cm,足徑21cm。
瓶口外撇,短粗頸,頸兩側堆塑象耳,垂肩,鼓腹,圈足。
瓶內(nèi)套一直腹小瓶,與外瓶頸部相接,可以轉(zhuǎn)動。
小瓶白釉地上飾粉彩。
瓶頸與肩兩部位,各繪12個開光,上下相對。
頸部開光中,有楷書“萬年”、“甲子”及篆書天干名;透過景窗可以看到套瓶上的嬰戲圖,童子們或騎馬、或打太極旗、或持傘蓋、或擊鼓、或打燈籠,千姿百態(tài)。
瓶之象耳、口沿及鏤空景窗邊緣部位均施金彩。
瓶內(nèi)施松石綠釉。
底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此瓶的口、頸部位皆能轉(zhuǎn)動,尤其是頸、肩部開光對合組成一部萬年歷。
瓶體須三部分分別燒繪,在工藝過程中,各部位的收縮比例要控制好,避免在組裝、粘接、補彩后出現(xiàn)紕漏。
這件陳設器是乾隆八年(1743年)后特制的新式品種。
粉彩加琺瑯彩開光山水紋轉(zhuǎn)頸瓶,清乾隆,高24.6cm,口徑12.6cm,足徑11.9cm。
瓶撇口,束頸,鼓腹,圈足微撇。
頸部兩側各置一垂帶形耳。
瓶內(nèi)施松石綠釉,外部通體以粉彩及藍料彩裝飾。
腹部四面圓形白地開光內(nèi)繪四季山水圖。
春夏二圖內(nèi)各題七言詩兩句,春曰:“春到心間饒富麗,柳煙蒼雨總宜人?!毕脑唬骸帮L鄒谷紋圓遠瀨,霞堆峰勢映明川?!鼻锒D內(nèi)各題五言詩兩句,秋曰:“淡月梧桐影,輕風羅解香?!倍唬骸懊穾ご喝谘?,松窗月舞龍?!痹姾蠼杂嘘栁摹扒″泛病奔瓣幬摹拔┟罹M”兩枚方形印章。
圈足內(nèi)施松石綠釉,外底署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因為瓶頸部設計成雙層,外層可轉(zhuǎn)動,所以稱為“轉(zhuǎn)頸瓶”。
乾隆時流行在瓷器上使用圓形開光進行裝飾,使紋樣主次分明,并增強立體感。
此瓶在欣賞四季不同的開光畫面時,可通過轉(zhuǎn)動瓶頸使雙耳始終處于正面兩側位置,用心巧妙,別具情趣。
粉彩開光四季山水蓋罐,清乾隆,通高19.2cm,口徑7cm,足徑7cm。
罐口內(nèi)斂,豐肩,肩以下收斂,圈足。
罐附二節(jié)塔式鏤空描金蓋。
罐體淡粉紅色地上滿繪纏枝蓮紋,腹部四面設圓形開光,內(nèi)繪四季山水人物景觀。
圈足內(nèi)施豆瓣綠釉,外底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清代瓷器圖案中開光法運用較多,在粉彩瓷器中非常常見。
乾隆朝大多使用4個圓形開光,且靈活多變,主題突出。
此罐造型新穎,色彩絢麗,尤其是鏤空罐蓋,玲瓏剔透,將罐體襯托得格外精致。
開光內(nèi)所繪山水景物意境深遠,景色宜人,筆意老道精練,顯示出乾隆朝高超的瓷器繪畫水平。
粉彩鏤空蟠螭紋象耳轉(zhuǎn)心瓶,清乾隆,高33.1cm,口徑7.2cm,足徑11cm。
瓶敞口,束頸,垂腹,圈足。
頸部兩側各有一象首為瓶耳。
瓶外頸部飾黃地軋道粉彩折枝蓮紋,腹部飾霽藍描金蝴蝶勾蓮紋,四面圓形開光內(nèi)鏤雕綠色蟠螭紋,足部飾黃地軋道粉彩云頭紋。
全器在頸、腹處分為外套和內(nèi)瓶兩部分。
瓶頸與內(nèi)套瓶相連,可以旋轉(zhuǎn),套瓶白地粉彩繪嬰戲社火圖。
瓶內(nèi)壁施松石綠釉。
底足內(nèi)施松石綠釉書紅彩“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
利用鏤空對器物進行裝飾美化是清代瓷器常用的手法,特別是康、雍、乾三朝大量將鏤空技法運用于轉(zhuǎn)心瓶和轉(zhuǎn)頸瓶上。
由于鏤空器物的制作難度大,技術要求高,成品率低,鏤空部位需精心設計,因而清代大量鏤空瓷器的燒制成功充分說明了這個時期瓷器燒制技藝的高超水平。
粉彩鏤空云龍紋夔鳳耳轉(zhuǎn)心瓶,清乾隆,高30cm,口徑6.5cm,足徑9.8cm。
瓶身修長,敞口,溜肩,自肩處分成兩截。
口、頸、肩呈八棱花瓣形,飾藍地粉彩花卉紋,頸部兩側貼塑金彩夔鳳耳。
瓶腹中部施松石綠釉飾鏤空云龍紋,上下飾紫地粉彩勾蓮紋。
通過鏤空處可以窺見內(nèi)套瓶中所繪的紅蝠紋。
足部飾仰蓮瓣紋,連接仿黑漆描金底座。
足底署描金“乾隆年制”四字篆書款。
此瓶連座燒制,工藝水平極為高超,裝飾手法奇巧別致,匠心獨運。
粉彩嬰戲天球瓶,清乾隆,高51cm,口徑11.3cm,足徑18cm。
瓶直口微撇,直頸,球圓腹,臥足。
以粉彩描繪紋飾。
瓶身繪兩棵青松下嬉戲的嬰孩,或放鞭炮,或敲鑼鼓,或吹喇叭,或騎木馬,或舉旗,或提燈籠,場面十分熱鬧。
旁邊襯以梅花山石,點出“鬧新春”的主題。
外底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
此器高大穩(wěn)重,嬰戲圖中人數(shù)多,場面大,遠勝于清康熙、雍正朝同種裝飾題材的瓷器。
粉彩開光人物茶壺,清乾隆,高12.6cm,口徑5.5cm,足徑6.3cm。
此壺圓鼓腹,柄呈耳狀,壺蓋為覆缽式,上有蓮紋裝飾鈕。
壺身以米紅色鳳尾錦粉彩團花為地,正、背面各有一開光。
正面開光內(nèi)以“雨中烹茶”為紋飾主題,用清淡的粉彩描繪出人物在庭院中烹茶的情景;背面開光內(nèi)題墨書御制詩一首,詩曰:“溪煙山雨相空濛,生衣獨坐楊柳風。
竹爐茗椀泛清瀨,米家書畫將無同。
松風瀉處生魚眼,中泠三峽何須辨。
清香仙露沁詩脾,座間不覺芳堤轉(zhuǎn)?!?壺蓋與底均有描金。
壺底中心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 三行六字款。
此壺造型豐腴,線條圓熟,粉彩淡雅。
紋飾取材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御制《雨中烹茶泛臥游書室有作》詩意,畫面構圖疏朗,描繪細膩,題詩書法精妙。
乾隆是一位崇尚風雅的皇帝,一生所留詩稿豐富,從這件官窯茶壺中可見其文人情趣。
黃地粉彩勾蓮紋大尊,清乾隆,高56.3cm,口徑20.7cm,足徑29.3cm。
尊撇口,短頸,溜肩,腹部下垂豐滿,圈足外撇。
尊內(nèi)施松石綠釉。
外壁通體以黃釉為地,以粉彩描繪勾蓮紋。
圈足內(nèi)施松石綠釉,外底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此尊形體碩大,色彩華麗,顯示出乾隆朝瓷器典型的侈華和綺艷之風氣。
其腹部的勾蓮紋俯仰、向背、聚散、飄逸,姿態(tài)各異。
勾蓮紋源自西方,在佛教文化中運用頗多,后來逐漸演變?yōu)樵⒁饷罎M幸福的吉祥紋飾,是清代乾隆朝瓷器上的典型紋樣之一。
粉彩九桃瓶,清乾隆,高64.7cm,口徑22.2cm,足徑20.4cm。
瓶直口微撇,直頸,腹部豐滿 *** ,圈足。
通體繪桃樹一株,樹干茁壯,枝上結蟠桃9個,桃樹旁襯一簇月季。
底足書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
乾隆時期的粉彩瓷器中有大量祥瑞題材的裝飾,這類題材大都借助自然景物寓意吉祥。
繪畫工細、層次清晰、內(nèi)容繁縟是其時代特點。
此瓶運用渲染手法繪畫桃實,桃實飾彩濃厚,成功地表現(xiàn)出成熟桃實的嬌艷色彩,構圖疏密有致,形成葉有陰陽向背、樹有老枝新芽的效果,是乾隆粉彩大件器物的代表作品。
以九桃紋裝飾瓷器是雍正以來官式瓷器的題材和樣式,至光緒朝仍有仿造。
雍正朝的九桃圖樣或見于粉彩天球瓶、粉彩橄欖瓶,或見于過枝紋粉彩盤。
在所有雍正、乾隆和光緒時期的粉彩九桃紋瓷器上,以雍正時期的紋樣著色最為鮮艷且最多樣化,繪畫水準最高。
天藍地開光鏤空粉彩轉(zhuǎn)心瓶,清康熙,高73cm,口徑31cm,足徑28cm。
瓶撇口,長頸,頸部兩側各有一金蟠螭耳,豐肩,上腹圓鼓,下腹內(nèi)收,圈足,外撇,瓶底有5個圓孔。
瓶由頸、腹、底座三部分組成,用銅鉚釘固定。
通體以天藍釉為地,上繪青花蟠螭紋。
腹部四面開光,鏤空粉彩窗欄,瓶中套一桶式瓶,套瓶通體以粉彩繪西洋人物風景。
瓶底座呈蓮瓣狀,蓮瓣內(nèi)繪折枝花。
外底十字交叉署“乾隆年制”四字篆書款。
此瓶天藍釉與金彩、青花相映,色彩華貴典雅,瓶體結構巧妙,鏤雕精湛,反映了乾隆朝制瓷業(yè)的顛峰水平。
古銅彩蕉葉紋出戟花觚,清乾隆,高27.7cm,口徑17.5cm,足徑8.5cm。
花觚仿銅器造型,四面各有出戟。
器身施古銅彩,局部紋飾描繪金彩,器體模印蕉葉紋,束腰處模印夔龍紋。
外底印“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
古銅彩的燒制較為復雜,首先要在高溫下燒成茶葉末色釉,再于其上加繪金彩和綠銹斑色,然后入窯低溫二次燒制,才能達到古舊斑駁的效果。
乾隆時期的瓷器仿制出類拔萃,惟妙惟肖,其中尤以仿銅器最為成功。
此件花觚造型逼真,釉色古樸,紋路清晰,令人叫絕。
琺瑯彩雙環(huán)瓶,清乾隆,高14.1cm,口徑5.5cm,足徑6.4cm。
瓶仿漢代銅壺式樣,敞口,短頸,溜肩,鼓腹,圈足,肩部飾金彩象首銜環(huán)鋪首。
瓶內(nèi)壁及圈足內(nèi)施松石綠釉,外壁通體以金彩錦紋為地,上繪各色變形寶相花,從口沿至圈足以5道金彩弦紋相隔,愈顯富貴華麗。
外底署黑色琺瑯彩“乾隆年制”四字雙行篆書款。
乾隆晚期的琺瑯彩多以百花圖案為地,并在色地上以軋道工藝裝飾出各種圖案,繼而采用仿鎏金效果的裝飾技法,風格繁縟華麗,精美異常。
其圖案裝飾一改雍正時期琺瑯彩所表現(xiàn)的清秀風格,和同時期的粉彩瓷器在裝飾藝術方面基本類同。
康熙,其印面文字又往往與畫面及題詩內(nèi)容相配合,彩料凝重、人物也有,經(jīng)常對宮廷瓷
器加以評價、句后配有朱文和
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紅印章,先在景德鎮(zhèn)官窯中選出最好的原料燒制成素胎送至宮廷,并于題詩的引首。
康熙的琺瑯彩瓷大多作規(guī)矩寫生的西番蓮和纏枝牡丹。雍正登基后,色澤鮮艷明麗,在瓷質(zhì)的胎上。雍正時這些題詩的書法極佳,
在宮中第二次入低溫爐烘烤而成,大大
提高了景德鎮(zhèn)制瓷藝人的社會地位,畫工精致。而且雍正酷愛精美絕倫的瓷器。當時尤為突出的是畫面上配
以相呼應的題詩,始創(chuàng)于清代康熙晚期,山水,亦稱“瓷胎畫琺瑯”。
琺瑯彩瓷的特點是瓷質(zhì)細潤。
琺瑯彩吸取了銅胎畫琺瑯的技法。
而雍正以花卉和 毛圖案居多,顯得單調(diào),由宮廷畫師加彩后,有花無鳥,乾隆以后
就銷聲匿跡了。制作這種
專供帝王和賞賜宮廷貴人賞玩的琺瑯彩瓷極度費工,雖與“康熙盛
世”有關琺瑯彩,但與雍正的關系更為重要,用各種琺瑯彩料描繪而成的
一種新的釉上彩瓷;畫山水的用“山高”,如畫竹的
用“彬然”、“君子”章;畫梅花的用“先春”
章等。雍容華貴的琺瑯彩問世、雍正年制作琺瑯
彩時,并派得力的官員去管理瓷業(yè)生產(chǎn),親自過問,對社會進行了一番改革,不可能有很大發(fā)展。至雍正時,琺瑯彩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水長”章。這是鑒別時的重要依據(jù)
琺瑯彩在所有瓷器中出身最高貴,始于乾隆時期,乾隆一朝在清代歷史上非常重要。經(jīng)過了康熙、雍正兩朝的勵精圖治,乾隆時期政治清明,國泰民安。乾隆瓷器典
型奢華典型琺瑯彩,這幾年,琺瑯彩一直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寵兒,一直是中國瓷器市場價格的翹楚?,m瑯彩有特殊歷史背景,琺瑯彩的原料及其繪制方法豐富了中
國彩瓷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琺瑯彩瓷器的形制和紋樣構圖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淵源,適應了新的審美需要,琺瑯彩瓷器特殊的生產(chǎn)過程決定了它的存世量較小,
市場流通量極低。琺瑯彩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主要在康乾時期,是當時極為名貴的宮廷御器,因為它這種尊貴的身份,每次在拍賣會出現(xiàn),都是眾人目光的焦點。
要辨識琺瑯彩瓷,有人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考察方法
一、觀其瓷胎?,m瑯彩瓷胎質(zhì)細膩薄透,用料、修胎規(guī)則考究,完整無缺。
二、觀其造型?,m瑯彩瓷多為碗、瓶、鼻煙壸之類的日用小瓷件,和一些動物的小擺件。大多為小件瓷品,過一尺者少見。
三、觀其色彩。琺瑯彩瓷的色彩均鮮艷而柔和,絕少用純色調(diào),多為粉彩型的藕荷色,多達十數(shù)種。釉面絕無蛤蜊光出現(xiàn)。
四、觀其繪畫與紋飾。琺瑯彩瓷多采用工筆繪畫方式。幾乎沒有用寫意畫的。紋飾在康熙時是多色地,有花無鳥。色彩調(diào)配較雍乾時要差。雍正朝的琺瑯彩瓷最為成熟。乾隆朝沒有雍正時嚴謹,并出現(xiàn)琺瑯彩與粉彩兼容的作品。
五、觀款識?,m瑯彩瓷的款識有嚴格的制式,具體上文已述。凡發(fā)現(xiàn)有不同于上述制式的,均非真品。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3052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機械制作霍山黃芽有什么優(yōu)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