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酸茶烤茶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襲,是最早種茶的民族之一
,他們把野茶“得責”經(jīng)人工栽培后的茶叫做“臘”為后來的傣族
,基諾族、哈尼族的愛尼人
、卡多人所借用
,均稱茶為“臘”
。布朗族在今思茅市和西雙版納州均有居住
,布朗族飲茶的方式有:吃“得責”生茶,吃酸茶;吃烤茶
、煮青竹茶
。
吃“得責”生茶
布朗族古代把野茶作為野菜,當“佐料”食用
,稱為吃“得責”
。至今瀾滄景邁、芒景的布朗族上山干活時
,帶上冷飯
、腌茶,辣椒和鹽
,吃飯時摘一把生茶
,蘸鹽巴辣椒當菜吃。
口含“臘”(茶):隨著布朗族對“得責”野生茶的認識加深
,經(jīng)過人工種植
、馴化、轉(zhuǎn)化成栽培型
茶葉后
,需求量也增加
,發(fā)展到大面積種植的新階段,布朗族人日常把茶采下來帶在身上
,勞累時就把茶放到嘴里含著
,用口含茶的方式來消除勞累、
保健身體
。
酸茶
是布朗族自食
、招待貴客或作禮物的一種腌茶。制酸茶的時期在每年五
、六月份
,將鮮茶葉蒸熟,放在陰涼處晾干水氣后
,裝入竹筒中壓緊封好,埋入土中
,幾個月乃至幾年以后
,遇到喜慶之事或有客人來訪時,將竹筒挖出
,取出茶葉拌上辣椒
、撒上鹽巴來款待客人
,可以直接嚼食,茶葉酸澀
、清香
,喉舌清涼回甜,幫助消化和解渴
。
烤茶
布朗族人把茶摘回來
,用鍋炒、手揉
、曬干以后
,把茶放入小茶罐中,在柴火上烤香
,然后放水熬成茶湯來喝
,喝了眼睛明亮,頭腦清醒
,不疼痛
,布朗族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上山不帶飯可以,不帶茶不行”
。他們把茶當作常備藥而飲烤茶
。
青竹茶
布朗族愛煮青竹茶。在野外勞動或長途步行之后
,想喝清茶解乏止渴
,便隨手砍下野山竹,截成竹筒
,下部削尖
,插在地上,成為一個個奇特的高腳茶杯
,然后把一只大竹筒裝滿泉水放在火堆旁燒烤
,水燒開后放進茶葉,再煮五
、六分鐘
,將茶水倒入插地上的茶杯中,即可拔起飲用
,有泉水清甜
,清茶醇香之味。
酸茶是什么茶,是哪個地方的特產(chǎn)
茶葉一直是中國古代有名的健康飲品,直接用開水泡飲也是十分方便的,茶葉更是有著許多的種類
,中國更是有著十大名茶
。除此之外還有著其它的品種。本期飲茶文化我就帶你了解一下酸茶
。
酸茶制成品具有天然的苔味
、巖味,和特殊的微酸
、回甘
、回甜、無澀的品質(zhì)
。酸茶源于野生酸茶樹種
,分布于洛江區(qū)羅溪、虹山
、馬甲一帶
。如今已突破酸茶樹種無法繁育的情況,可運用組培
、嫁接
、種子繁育等技術人工培育。
據(jù)說
,宋代晉北地區(qū)(現(xiàn)洛江區(qū)羅溪
、虹山、馬甲
、河市)已產(chǎn)茶
,并將茶葉作為禮品相互贈送,并出售給各地茶商
。南宋·紹興(1131—1162年)年間
,因仙公山上廟宇重新修建,規(guī)模更甚從前
,先人紛紛遷徙至仙公山脈四周安居
,開墾山地,種茶為生
。
元
、明、清茶葉生產(chǎn)有較大發(fā)展
。居住在山上的先人們
,吸取紅茶全發(fā)酵和綠茶不發(fā)酵的制茶原理,再結合酸茶樹種
,發(fā)明了酸茶制作技藝
,在清末便傳遍晉北地區(qū)各鄉(xiāng)鎮(zhèn)
,以及莆田仙游
、三明清流等地
。
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種茶的民族之一。他們保留食酸茶的習慣
。一般在五六月份
,將采回的鮮葉煮熟,放在陰暗處十余日讓它發(fā)霉
,然后放入竹筒內(nèi)再埋入土中
,經(jīng)月余即可取出食用。酸茶是放在口中嚼細咽下
,它可以幫助消化和解渴
,這是供自食或互相饋贈的禮物。
德昂族制茶方法與飲茶方式頗多
,最具特色的便是德昂族的酸茶
。其技藝有兩種:一是土坑法。人類尚未發(fā)明使用陶器前
,將鮮茶葉采摘回家后
,用新鮮芭蕉葉包裹茶葉,放入事先挖的深坑內(nèi)埋7天左右
,然后將茶葉取出在陽光下揉搓并曬2天
,待茶葉稍干時又將其包裹放回深坑內(nèi)3天,取出曬干便可泡飲
。
德昂族人的一生都在茶香中度過
,孩童時在茶林嬉戲玩鬧、每片綠葉都承載了一份快樂
;長大到了青澀的青年時代
,對對戀人在茶林許下美麗的承諾和海誓山盟;老年時
,牽著老伴的手
,在茶林中一起守候夕陽。雖然作為僅幾十萬人口的云南一個少數(shù)民族
,德昂族種茶的歷史卻悠長久遠
,每個族人對茶都飽含著濃濃的情感,滲透到文化和生活的每個角落
、層次
。
泡飲時使用沸水,其味酸苦
,有清潔口腔
、清熱解暑的功效
,是原生態(tài)的綠色保健飲料。做菜用的酸菜則要適當在第二道工序時多放幾天
,取出后要在碾臼春碎曬干
。食用時用水泡發(fā)后涼拌,其味酸澀回味
,使人增加食欲
。二是陶器法。陶器創(chuàng)制后
,便直接利用陶罐腌制酸茶了
。
布朗族的茶族叫什么名字
布朗茶族。
布朗族主要分布在我國云南西雙版納自治州
,以及臨滄
,瀾滄,雙江
,景東
,鎮(zhèn)康等地的部分山區(qū),西雙版納是布朗族最集中的地區(qū)
。布朗族在古代是濮人的一支
,是云南最早種茶的民族之一,有古老茶農(nóng)之稱
。千百年來
,布朗族一直保留著種茶飲茶的傳統(tǒng)習俗,他們每遷徙到一個地方
,一般都會在那里種下茶樹
,開始新的生活。因此
,有布朗族寨子或曾經(jīng)有過布朗族寨子的地方
,其附近幾乎都有古茶樹。在布朗山
,西定
,巴達和打洛等地,最早種茶的均是布朗族
。布朗族擅于制作曬青毛茶和酸茶
,有吃酸茶,喃咪茶和飲青竹茶
,土罐茶的習俗
。
談談拉祜族和布朗族
布朗族
【民族簡介】
[編輯本段]
布朗族(bùlǎngzú)
Bl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布朗族部分自稱“布朗”、“幫”
,部分自稱“阿瓦”
、“阿爾瓦”
、“伊瓦”、“佤”和“翁拱”等
。漢族或傣族稱之為“濮滿”
、“蒲滿”、“孟”等
。
【民族概況】
中國少數(shù)民族之一
。人口8.2萬(1990年)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雙版納
、臨滄、思茅地區(qū)
。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
。有本民族語言,兼通傣語
。多信奉小乘佛教
。
我國的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和臨滄地區(qū)的雙江
、永德
、云縣、耿馬及思茅地區(qū)瀾滄
、墨江等縣
。根據(jù)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布朗族人口數(shù)為91882
。使用布朗語
,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崩龍語支,分布朗與阿爾佤兩個方言
。部分人會講傣語
、佤語或漢語。沒有本民族的文字
,部分人會漢文
、傣文。
【民族歷史】
布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
,根據(jù)歷史文獻記載
,永昌一帶是古代“濮人”居住的地區(qū),部族眾多
,分布很廣
,很早就活動在瀾滄江和怒江流域各地?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板恕敝械囊恢Ш芸赡芫褪乾F(xiàn)今布朗族的先民
。自西漢王朝在云南設置益州郡
,下轄惜唐(保山)、不韋(保山以南)等縣
,濮人活動的地區(qū)就納入了西漢王朝的郡縣范圍
。在西晉時,永昌濮人中的一部分向南遷移到鎮(zhèn)康
、鳳慶
、臨倉一帶。唐朝時稱為“樸子蠻”
,元
、明、清時稱為“蒲蠻”
。隋唐以后
,文獻記載有所謂“濮人”、“撲子”
、“樸子”
、“撲”、“蒲滿”
、“蒲人”等名稱
,其分布更為廣闊,唐宋時期
,“撲人”受南詔
、大理政權統(tǒng)治;明朝設順寧府
,以蒲人頭人充任土知府
。后來原居于云南南部的部分蒲人發(fā)展為現(xiàn)在的布朗族。
新中國成立后
,根據(jù)本民族的意愿
,統(tǒng)稱為布朗族。解放前生活在布朗山上的布朗族人還保留著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殘余;在平壩地區(qū)生活的布朗族人
,由于受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比較快的漢族
、傣族人的影響,己進入封建地主經(jīng)濟發(fā)展階段
。布朗族人生活的地區(qū)氣候溫和
,物產(chǎn)豐富。他們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善種植茶樹
,是著名的普洱茶的產(chǎn)地。布朗山的布朗族人實行母子連名制
。小孩出生3天拴線命名
,將母親的名字連在孩子的名字之后
。
【社會經(jīng)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布朗族地區(qū)社會發(fā)展很不平衡
,大體可分為兩類地區(qū):西雙版納勐海布朗山
、西定和巴達一帶保留著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殘余;臨滄和思茅地區(qū)受漢族和其他經(jīng)濟
、文化發(fā)展較快的民族的影響
,已進入封建地主經(jīng)濟發(fā)展階段。西雙版納布朗族村寨多數(shù)具有農(nóng)村公社的特點
,由幾個至十余個不同血緣的家族組成
。生產(chǎn)工具、房屋
、牲畜等屬個體家庭所有
,土地所有制不同程度地保留家族公有、村社公有和私人占有3種類型
。少數(shù)村寨保留有家族公社的特點。家族公社由同出于一個祖先(布朗語叫“戛滾”
,即“氏族或氏族集團”的若干小家庭組成
。在家族范圍內(nèi)的土地、森林
、牧地均屬“戛滾”全體成員公有
。每年春播前由家族長主持按戶分配一次土地,收獲分別歸各戶所有
。這類土地無論家庭或個人只有使用權
,不能買賣。離村寨較遠的社有土地
,由村社直接管理
,凡村社成員均可自由耕種。近代以來
,在家族公有和村社公有的土地內(nèi)
,已出現(xiàn)了土地私有制,個別村寨的耕地
、宅地
、茶園等通過買賣或變相掠奪等形式,轉(zhuǎn)變?yōu)轭^人
、富裕戶所有
。村社內(nèi)的頭人,一般是選舉產(chǎn)生
;村寨以上的頭人“叭”則由傣族土司委封
,定期為傣族領主收繳稅貢
,攤派勞役等。此地區(qū)的布朗族生產(chǎn)水平很低
。在封建地主經(jīng)濟發(fā)展的臨倉地區(qū)和思茅地區(qū)
,地主富農(nóng)通過高利貸、典當
、買賣
、抵押和憑借政治特權,殘酷剝削廣大貧苦農(nóng)民
。國民黨政府推行反動的保甲制度
,并與當?shù)氐牡刂鲪喊怨唇Y在一起,橫征暴斂
,拉丁派款
,更加深了布朗族人民的苦難。布朗族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
,種植旱稻
、玉米和豆類,還比較普遍地植茶
、種棉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布朗族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
,實現(xiàn)了當家作主的權利
。黨和政府從布朗族地區(qū)的實際出發(fā),區(qū)別不同情況
,有步驟地對布朗族地區(qū)進行土地改革
。1953年春完成了經(jīng)濟較發(fā)達地區(qū)的土地改革,對經(jīng)濟發(fā)展落后地區(qū)
,于1956年秋采取和平方式進行了土地改革
;對還保留原始公社殘余的地區(qū),則通過幫助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
,開展互助合作
,逐步消滅落后制度的殘余。在黨和兄弟民族的幫助下
,他們逐步開墾水田
,興修水利,變刀耕火種為精耕細作
,變墾新棄舊為固定輪作
,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得到迅速發(fā)展。勐海布朗山一帶的茶葉產(chǎn)量大幅度增長,成為中國出口“普洱茶”的主要基地之一
。布朗族地區(qū)的商業(yè)貿(mào)易得到了迅速發(fā)展
,各地區(qū)都建立了民族貿(mào)易公司,有的村寨建立了購銷店
,商品銷售總值逐年增長
。布朗族地區(qū)的文教衛(wèi)生事業(yè)也有了很大發(fā)展,普遍建立了小學
,設立了衛(wèi)生所
、醫(yī)療組,過去流行的痢疾
、瘧疾等病基本得到了控制
,群眾的健康狀況大為改善。
【文化藝術】
布朗族的文化藝術豐富多彩
,民間有豐富的口頭文學
,流傳著許多優(yōu)美動人的故事詩和抒情敘事詩,題材廣泛
。歌舞頗受傣族歌舞影響
,跳舞時伴以象腳鼓、鈸和小三弦等樂器
。布朗山一帶的布朗人擅長跳“刀舞”
,舞姿矯健有力。少男少女愛跳“圓圈舞”
。墨江布朗族逢年過節(jié)或婚娶佳期,盛行“跳歌”
。
【民族婚俗】
布朗族的婚姻實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
,純情的少男少女戀愛和婚姻都比較自由,但也有受到父母干涉的現(xiàn)象
。
布朗族有從妻而居的習慣
,布朗族的男孩與女孩到了十四五歲時要舉行“漆齒”的成年禮儀式。屆時男女少年相聚在一起
,用鐵鍋片燒取紅毛樹黑煙
,彼此為異性染齒。染齒意味著步入成年
,可以公開參加村寨中的社交活動
。
“串姑娘”是布朗族傳統(tǒng)的戀愛方式。布朗族青年的戀愛和婚姻十分自由
,受到家庭和社會的支持
。每當月亮升起的時候,小伙子們換上新裝,懷抱三弦
,結伴來到姑娘的竹樓下面
,爭相用詼諧的語言和熱情的歌聲去打動意中姑娘的心靈。梳妝打扮的姑娘們也早早燃起火塘
,打開房門
,請小伙子們進來,用對歌
、遞煙
、敬茶等巧妙的方式表達出自己對心上人的愛慕。布朗山區(qū)串姑娘可以群訪
、也可以單獨夜訪
。是青年男女進行思想、文化
、情感交流的普遍形式
。
男女雙方戀愛感情篤深,男子就會向女子提出求婚
。布朗山區(qū)許多地方求婚時以花為媒
。小伙子把從山上采回的鮮花獻給姑娘,當姑娘確認這個小伙子是真心地愛她時
,就在花束中挑選最美麗的一朵戴在頭上
,借此表示同意婚事。
布朗人的婚禮也不尋常
,一對情侶的婚典要重復舉行2至3次
。第一次在定親之后,姑娘被接到男方家行拴線禮儀式
。此后新郎
、新娘各回各家,盡管新郎每夜必宿老丈人家
,但白天仍然回到自己家中勞動生活
。直到舉行了第二次婚禮,新娘才正式嫁到夫家去當兒媳婦
。第三次的婚典往往辦在嬰兒出生之后
,這次一定要殺豬宰牛喝喜酒,招待全村寨的親朋好友
。
【民族服飾】
布朗族穿著簡樸
,布朗族的服飾,各地大同小異
。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衣和黑色寬大長褲
,用黑布或白布包頭。婦女的服飾與傣族相似,上著緊身無領短衣
,下穿紅
、綠紋或黑色筒裙,頭挽發(fā)髻并纏大包頭
。景東布朗族婦女的著裝已與當?shù)貪h族基本相同
。過去布朗族男子有紋身的習俗,四肢
、胸
、腹皆刺染各種花紋。婦女喜歡戴大耳環(huán)
、銀手鐲等裝飾
。姑娘愛戴野花或自編的彩花,將雙頰染紅
。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寬大長褲和對襟無領上衣纏頭巾
。無論男女都喜歡飲酒、染齒
、吸煙
。
【民族飲食】
以大米為主食,輔以玉米
、小麥
、黃豆、豌豆等雜糧
。飲食喜酸辣
,并嗜好煙酒。婦女有嚼檳榔的習慣
,并以牙齒被染成黑色為美
。喜用鑼鍋或土鍋把稻米燜成米飯。尤擅煮竹筒飯
,煮時選一段鮮竹,裝好米和適量的水
,用火燒熟
,剖開竹筒一人端一半以竹筒當碗用。米飯沾有竹瓤
,食之有新竹清香和經(jīng)炭火烘烤的香味
,很可口。
肉類以牛
、羊
、豬、雞肉最為常見,也常捕食野味和昆蟲
。菜肴的烹制技法以清煮
、涼拌居多。對許多野味
、魚
、蝦、蟹
、蟬
、蟲等食物一般還用舂、炸
、蒸等方法烹制
。如:舂螃蟹、油炸花蜘蛛
、蟬醬等
。還常腌制酸味食品,如酸筍
、酸肉
、酸魚等,制作方法同當?shù)仄渌褡迦绱鲎宕篌w相同
,但布朗族常在腌酸菜時最上面放一層米飯
。
喜歡飲酒,且大都自家釀制
。其中以翡翠酒最為著名
。這種酒在出酒時用一種叫“懸鉤子”的植物的葉子過濾后呈綠色,很像翡翠的顏色
,因此而得名
,布朗族人性格豪爽,朋友間有“有酒必飲
,飲酒必醉”之習俗
。
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個嗜好,并且善作茶
。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
。民間還常把酸茶做饋贈親友的禮品。
居住在西雙版納布朗山的布朗族婦女
,尤其是懷孕婦女嗜食當?shù)丶t土
,據(jù)說此紅土有止吐、除腥
、提神之效
。
【民族建筑】
布朗族的住房建筑為干欄式竹樓
,分上下兩層,樓下關牲畜
,樓上住人
。布朗族村寨通常由三、五個至數(shù)十個同一血緣的家族聚居
,住房干欄式竹木結構的二層瓦房
,上層有正堂、臥室
、曬臺等
,下層一般作為倉庫、圈養(yǎng)牲畜的地方
。屋內(nèi)中央設置火塘
,火塘邊是家人吃飯、待客的地方
,夜晚則在火塘四周安置床鋪
。
【風俗習慣】
布朗族的喪葬習俗各地基本相同。人死后
,請佛爺或巫師念經(jīng)驅(qū)鬼
,三日內(nèi)出殯。一般村寨都有公共墓地
,并以家族或姓氏劃分開來
。通行土葬,但兇死者
,有的地方行火葬
。
布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常用歌舞來歡度隆重的節(jié)日
。并用各種樂器伴奏
,同時還有武術、雜耍來助興
。
布朗族青年從小就要學唱各種曲調(diào)
,彈奏各種樂器。布朗族的樂曲曲調(diào)分為甩
、宰
、索、綴四種
。其特點是甩調(diào)激揚抒情;宰調(diào)歡快活潑
;索調(diào)適合唱習俗歌曲
,以小三弦伴奏
;綴調(diào)頌揚民族英雄人物,以及蓬勃向上的新生活
,用于盛大歌會中的對唱
。領唱者常根據(jù)場面即興編增歌詞內(nèi)容。
布朗族舞蹈有喜慶舞蹈和佛禮舞蹈
。舞蹈稱呼各地不同
,西雙版納稱“跳擺”,施甸
、鎮(zhèn)康稱“打歌”
,云縣、景東
、墨江稱“跳歌”
。“跳歌”是又跳舞又唱歌之意
。由于布朗族男子多喜好武術
,因此,武術又常常和歌
、舞融為一體
。如長刀舞、甩棍舞
、拳術舞等等
,動作利索,剛勁健美
。西雙版納布朗族的《象腳鼓舞》
、《拍手舞》、《猴舞》
、《采茶舞》等多源于人們的生產(chǎn)
、生活實踐,舞姿優(yōu)美
、歡快
,生動逼真。
布朗族的舞蹈是全民性的
,白發(fā)老者
、少年兒童只要聞聽竹笛響,便會翩翩起舞
。而年輕人特別喜歡跳“圓圈舞”
。先由能歌善舞的小伙子領舞,伴隨著铓鑼
、象腳鼓的節(jié)奏
,姑娘們
、小伙子們圍成一個圓圈,雙膝微微起伏
。柔軟的雙手在肩兩側(cè)或前或后輕盈翻舞
,邊舞邊向反時針方向移動腳步。同時
,一群小伙子在圈內(nèi)有節(jié)奏的作虎步跳躍
。時而分散到姑娘面前與姑娘輕聲對歌,時而又聚攏
,作虎跳狀
。如此循環(huán)反復,盡情抒發(fā)心中的喜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