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民族交流的紐帶
“茶馬古道”這一概念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提出來的。現(xiàn)任云南大學茶馬古道文化中心主任木霽弘和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保亞等6人
,于1990年經過3個多月的實地考察
,撰寫了《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書
。此書認為云南是世界茶的原產地,從云南開始的
茶葉傳播和貿易路線
,首先在巴蜀一帶得到明確記錄,然后一直向北、向東
、再向西、向南而形成了當今世界的茶葉布局
。它貫穿了整個橫斷山脈
,跨越中國西部多省區(qū)
,連接著30多個民族、8000多萬人口
,向北連絲綢之路
,向南連瓷器之路,波及到世界更遠的民族和區(qū)域
。作者提出中國向世界輸送茶
、瓷、絲這三大物質文明時
,形成了南方茶馬古道
、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瓷器之路。
茶馬古道是探險旅游者的樂園
。為什么在中國西部到現(xiàn)在還會有茶馬古道存在?為什么至今還有人靠古老的人背馬馱來維持日常運輸?原因有兩個:一是特殊的自然地貌
,二是眾多的民族分布。
世界上海拔超過8000米以上的高峰共14座
,其中有9座都在中國西部西藏
。而世界上海拔超過5000米的高峰,僅在中國西部就有喜馬拉雅山脈
、橫斷山脈
、大雪山、岷山等
。從西北部青藏高原連接到西南部的云貴高原
,海拔雖然降下了2000多米,但依舊是山脈連片
,有哀牢山
、苗嶺、烏蒙山
、大婁山
、武陵山等。另一端
,還連接著黃土高原秦嶺等
。青藏高原幾乎是中國主要大河的發(fā)源地,如長江
、黃河
、瀾滄江、怒江
、雅魯藏布江等
。
但是,沒有人
,就不能有道路的出現(xiàn)
。在這些高山大河之間分布著眾多的民族
,有著各自的物質需要,他們之間的長期物質交換
,才使茶馬古道會成為可能
。在這條道路行走,既是視覺大餐
,又能體驗到不同的民族風情
。
行走茶馬古道,從云南開始
,可以體驗生長上千年的雨林古茶園
,感受生物的多樣性以及流傳幾百年的制茶工藝。茶馬古道上的虎跳峽
,落差高達3000多米
,而梅里雪山和白瑪雪山之間的瀾滄江,即使是在今天
,通過時都必須借助于溜索
。
美麗的雪山、純凈的樹林和咆哮的江河塑造了我們對生命的最初信念
,可是它們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擋了人類前進的步伐
,而正是茶的遠征,創(chuàng)造出了人類歷史上最了不起的貿易線路
。貿易帶來的城鎮(zhèn)和集市的興起
,現(xiàn)在沙溪鎮(zhèn)、魯史古鎮(zhèn)
、麗江古城、獨克宗古城
、哈拉庫圖城
、昌都、西昌等
,都是茶馬貿易創(chuàng)造的高原明珠
。
行走茶馬古道,還能體驗到多民族的融合與和諧
,它見證著中國乃至亞洲各民族間千百年來因茶而締結的血肉情感
。文成公主進藏帶動藏區(qū)廣泛飲茶,宋代在西北大興茶馬互市
,明清兩代以茶治番
,從任何一個節(jié)點都可以找到茶葉于民族、經濟
、政治
、民生的偉大價值
。藏族民眾說“茶是血,茶是肉
,茶是生命”
,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說:“漢地的貨物運到藏區(qū),是我們這里不產這些東西嗎?不是的
,不過是要把藏
、漢兩地人民的心連在一起罷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边@是藏族人民對茶以及茶馬古道最深刻的理解
。
茶馬古道是民族遷徙的走廊,它為人類尋找永恒的家園提供了許多實證
。拿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小中甸村來說
,村民平常都恪守藏族習俗,通用藏語交際
,但現(xiàn)今老一輩的人還能說納西語
,而中甸縣、德欽縣等地的許多藏語詞匯就來自西南官話
。在某種層面上
,正是茶馬古道的開拓性,才使得那些世居在被高山大川所阻隔的區(qū)域的民族有了對外交流的機會
。始于南詔國時期的罐罐茶
,現(xiàn)在不僅流行于云南廣大區(qū)域,還在四川
、甘肅
、湖南、陜西等大部分地區(qū)通行著
,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令人稱奇的事情
。
當下,由于茶馬古道區(qū)域自然生態(tài)和文化生態(tài)極為脆弱
,加之西部地區(qū)經濟建設的蓬勃發(fā)展
,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各類歷史文化遺跡的保護與開發(fā)問題。好在國家層面上在2010年6月啟動了茶馬古道的保護計劃
,2011年3月茶馬古道順利通過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評審工作
,包括易武古茶園、魯史古鎮(zhèn)在內的200多個地方都整體納入茶馬古道保護計劃
,這將是中國西部最大的線性文化遺產
,無疑為下一步茶馬古道申請世界遺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茶馬古道在哪啊?
茶馬古道主要有三條線路:即青藏線(唐蕃古道)
、滇藏線和川藏線
,在這三條茶馬古道中
,青藏線興起于唐朝時期,發(fā)展較早
;而川藏線在后來的影響最大
,最為知名。這三條道路都與昌都有著密切的關系
,其中
,滇藏線和川藏線必須經過昌都,它們的發(fā)展是與茶馬貿易密切相關的
。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國西南和西北地區(qū)
,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
,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
,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游絕品線路
,它蘊藏著開發(fā)不盡的文化遺產
。茶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邊疆和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于唐宋
,盛于明清
,二戰(zhàn)中后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川藏
、滇藏兩路
,連接川滇藏,延 ?伸入不丹
、尼泊爾
、印度境內(此為滇越茶馬古道),直到西亞
、西非紅海海岸
。
?茶馬古道是一條政治、經濟紐帶
。促進了西藏與祖國的統(tǒng)一和藏漢人民唇齒相依、不可分離的親密關系
。通過這條古道
,不僅使藏區(qū)人民獲得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茶和其他內地出產的物品,彌補了藏區(qū)所缺
,滿足了藏區(qū)人民所需
。而且讓長期處于比較封閉環(huán)境的藏區(qū)打開了門戶,將藏區(qū)的各種土特產介紹給內地
。形成了一種持久地互補互利經濟關系
。這種互補關系使藏漢民族形成了在經濟上相依相成
,互相離不開的格局。由此而進一步推動了藏區(qū)與祖國的統(tǒng)一
,藏
、漢民族的團結。在歷史上
,宋朝
、明朝盡管未在藏區(qū)駐扎一兵一卒,但卻始終與藏區(qū)保持不可分割的關系
,令藏區(qū)各部歸服
,心向統(tǒng)一。其中茶馬古道發(fā)揮了最重要的作用
。
茶馬古道形成原因并簡述意義
茶馬古道起源于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
。因康藏屬高寒地區(qū),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
,糌粑
、奶類、酥油
、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
。
在高寒地區(qū),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
,但沒有蔬菜
,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
,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
,又防止燥熱,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
,創(chuàng)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
,但藏區(qū)不產茶。
而在內地
,民間役使和軍隊征戰(zhàn)都需要大量的騾馬
,但供不應求,而藏區(qū)和川
、滇邊地則產良馬
。于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
。
這樣
,藏區(qū)和川、滇邊地出產的騾馬、毛皮
、藥材等和川滇及內地出產的茶葉
、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等
,在橫斷山區(qū)的高山深谷間南來北往
,流動不息,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而日趨繁榮
,形成一條延續(xù)至今的“茶馬古道”
。
意義:
“北有絲綢之路,南有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
,一條與絲綢之路一樣在中華民族的孕育發(fā)展中曾經發(fā)揮過重要作用的通道,已隨現(xiàn)代文明的滌蕩而逐漸湮沒于歷史的塵埃中
。但它的歷史與價值卻永遠熠熠生輝
。
1、黃金旅游之路
茶馬古道游
,風景獨特
,文化內涵深厚,資源獨家
,舉世無雙
。
2、文明傳播古道
茶馬古道不僅是衛(wèi)藏與今川滇地區(qū)之間古代先民們遷移流動的一條重要通道
,同時也是今川
、滇、藏三地間古代文明傳播和交流的重要孔道
。
3
、民族文化的遷徙走廊
在這條綿亙10000多里的古道上,幾千年來漢
、藏彝
、納西、傈僳
、哈尼
、基諾、羌
、普米
、白、怒
、景頗、阿昌等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
,凸顯了我國西南地區(qū)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原始形態(tài)
。
4
、宗教傳播大道
隨著茶馬貿易的發(fā)展,茶馬古道的不斷延伸
,藏傳佛教也沿著這條古道廣泛在青藏高原及周圍地區(qū)傳播
。
同時從藏傳佛塔的發(fā)展與流傳看,其路線大致可分為兩條:其一
,西藏——青?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拭C——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北京——河北——河南——江蘇;其二
,西藏——云南——四川——廣西——湖北
。
5、民族精神之路
提到茶馬古道
,就不能不提起馬幫
。馬幫在千百年在歷程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的載體。他們的精神又附著在這條古道上
,成為中國民族精神的組成部分
。
6、民族團結
、融合之路
茶馬古道就像中國西南一張巨大的網
,各民族人民通過這張網,加強了聯(lián)系和溝通
,促進了各民族之間政治
、經濟、文化的互動
、發(fā)展和融合
,增進了彼此間情感的聯(lián)系。
7
、安疆固邊之路
茶馬古道的拓展
,茶馬貿易的興盛促進了中國西南邊疆的安定和鞏固。
8
、經濟發(fā)展之路
千年茶馬古道通過茶馬貿易
,促進了這一地區(qū)許多城鎮(zhèn)的形成,大大促進了這一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
。
擴展資料
中國茶馬古道分為:
1
、陜甘茶馬古道,是中國內地茶葉西行并換回馬匹的主道
。是古絲綢之路的主要路線之一
。
2、陜康藏茶馬古道(蹚古道),始于漢代
,由陜西商人與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形成
。由于明清時政府對販茶實行政府管制,販茶分區(qū)域
,其中最繁華的茶馬交易市場在康定
,稱為蹚古道。
3
、滇藏茶馬古道
。大約形成于公元六世紀后期,它南起云南茶葉主產區(qū)西雙版納易武
、普洱市
,中間經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市、香格里拉進入西藏
,直達拉薩
。有的還從西藏轉口印度、尼泊爾
,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qū)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
。
4、川藏茶馬古道是陜康藏茶馬古道的一部分
,東起雅州邊茶產地雅安
,經打箭爐(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薩
,最后通到不丹
、尼泊爾和印度,全長近四千余公里
,是古代西藏和內地聯(lián)系必不可少的橋梁和紐帶
。
茶馬古道主要有三條線路:即青藏線(唐蕃古道)、滇藏線和川藏線
,在這三條茶馬古道中
,青藏線興起于唐朝時期,發(fā)展較早
;而川藏線在后來的影響最大
,最為知名。這三條道路都與昌都有著密切的關系
,其中
,滇藏線和川藏線必須經過昌都,它們的發(fā)展是與茶馬貿易密切相關的
。
歷史上滇藏線茶馬古道有三大道路:一條由內江鶴麗鎮(zhèn)汛地塔城
,經過崩子欄
、阿得酋、天柱寨
、毛法公等地
,至西藏;一條由劍川協(xié)汛地維西出發(fā)
,經過阿得酋、再與上一條道路相合至西藏
;一條由中甸出發(fā)
,經過尼色落、賢島
、崩子欄
、奴連奪、阿布拉喀等地至西藏
。其主要通道即與今滇藏線接近
。
茶馬古道在云南境內的起點就是唐朝時期南詔政權的首府所有地大理。其中
,大理
、麗江、中甸
、阿墩子(德欽)等地是茶馬貿易十分重要的樞紐和市場
。滇藏線茶馬貿易的茶葉,以云南普洱的茶葉為主
,也有來自四川和其他地方的茶葉
。
滇藏線茶馬貿易有自己的特點,由云南內地的漢商把茶葉和其他物品轉運到該地轉銷給當地的坐商或者西藏的販運商人
,又從當地坐商那里購買馬匹或者其它牲畜
、土特產品、藥材
,運至麗江
、大理和昆明銷售。
西藏
、川藏的藏商
,大多換取以茶葉為主的日用品返回西藏。運輸工具主要是騾馬和牦牛等
。
云南茶馬古道主要分布在普洱市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臨滄市
、保山市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等地
,涉及21個縣(市、區(qū))
。?
西雙版納至大理線文物點包括易武茶馬古道
、同興號、車順號
、同昌號
、同慶號、王少和舊居
、麻黑古茶園
、菜陽河茶馬古道、斑鳩坡茶馬古道
、那柯里茶馬古道
、孔雀屏茶馬古道、茶庵塘茶馬古道
、廣恩橋遺址
、哀牢山茶馬古道、小水井梁子通行關卡石刻等
。
臨滄至大理線文物點包括魯史茶馬古道
、魯史鎮(zhèn)古建筑群(魯史阿魯司官衙、魯史文魁閣
、魯史戲樓
、“俊昌號”茶莊舊址、魯史興隆寺
、魯史民居古建筑群
、魯史犀牛太平寺、魯史塘房古村落
、香竹箐古茶園等
。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馬古道
關于茶馬古道的資料.
分類: 理工學科
問題描述:
見題.
解析:
“茶馬古道”是云南、四川與 *** 之間的古代貿易通道
,由于是用川
、滇的茶葉與 *** 的馬匹、藥材交易
,以馬幫運輸
,故稱“茶馬古道”?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安桉R古道”連接川滇藏
,延伸入不丹、錫金
、尼泊爾
、印度境內
,直到抵達西亞、西非紅海岸
。根據現(xiàn)有的古文物及歷史文獻資料
,早在漢唐時,這條以馬幫運茶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發(fā)揮作用了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谷諔?zhàn)爭中,當沿海淪陷和滇緬公路被日寇截斷之后
,“茶馬古道”成為中國當時唯一的陸路國際通道
。茶馬古道簡介
世界海撥最高的古文化傳播通道——茶馬古道
每次打開地圖,我的視線立即會被亞洲大陸中部的奇異地貌所吸引
。這里高山群峙,大江匯集
,呈南北縱向
,仿佛是地球母親緊蹙的眉頭。這就是著名的橫斷山脈
。山脈西側
,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北方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黃土高原
,東邊是奇妙的云
、貴、川地區(qū)
,南面是富饒的東南亞
、南亞諸國。令人難以置信的是
,就在橫斷山脈的險山惡水之間
,在滇、藏
、川“大三角”地帶的高山峽谷
、原野叢林之中,綿延盤旋著一條神秘古道
。
踏上古道
,古道石板上嵌有的二寸多深的馬蹄印歷歷在目,欲說風塵
;道旁的嘛呢堆上刻畫著各種神佛像和宗教箴言
,幾經滄桑;深山的洞穴中
,陡巖下
,時時可見森森白骨
;許多巖洞、道旁被火煙熏得黝黑的巨石在傾述著無數代馬幫風餐露宿
、如歌如泣的傳奇經歷
;上了年歲的老人喝著酥油茶,用蒼涼的聲音向人們講述著千百年來茶葉入藏的故事……
這
,就是世界上地勢最高最險峻也最遙遠的文化傳播古道之一——茶馬古道
。
中華民族擁有一個地理上自成格局的生存空間,要發(fā)展
,要交流
,就必須打破地理環(huán)境的拘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安桉R古道”作為大西南地區(qū)自古以來聯(lián)接地域文化
,打通對外交流途徑的道路,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
大致說來
,茶馬古道的主要線路有這么兩條:一是從云南的普洱茶原產地(今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fā)經大理
、麗江
、中甸、奔子欄
、德欽到 *** 的左貢
、邦達、然烏
、察隅或昌都
、洛隆、邊壩
、嘉黎
、工布江達、 ***
,再經由江孜
、亞東分別到緬甸、尼泊爾
、印度
;一條是從四川的雅安出發(fā),經瀘定
、康定
、理塘、巴塘
、昌都(或從康定到甘孜德格
、昌都)
,與上述線路重合,到 ***
,再到尼泊爾
、印度;或經阿里西行克什米爾
。在兩條主線沿途
,還有無數大大小小的支線蛛網般密布在這一地帶的各個角落,將滇
、藏
、川“大三角”區(qū)域息息相關地聯(lián)絡在一起。
在過去
,這些道路無一例外全靠馬幫
、牦牛幫連接起來。是他們一步一步踩踏出了茶馬古道
。就是這千千萬萬馬幫
、牦牛幫拋家別子,風餐露宿
,常常逾年不歸的來來往往,從一個山谷到又一個山谷
,從一個村寨到另一個村寨
,硬是踏出了一條山道,終于“流淌”成各地間相互溝通的“生命”大動脈
,成為大西南地區(qū)的聯(lián)系紐帶
,成為中國與外面世界溝通的又一條通道。那些馬幫集中住足停留
,進行商品集散的驛站
,往往就成了后來的城鎮(zhèn)。古道上經濟物資的大量交流
,必然帶來相應的其它文化的傳播和相互影響
,更由于行進在茶馬古道上的“馬幫”這種極特殊的“載體”,使得茶馬古道逐漸形成了聯(lián)系沿途各地區(qū)的政治
、經濟
、文化的紐帶。
“茶馬古道”的歷史淵源
在水
、陸
、空交通發(fā)達的今大,對很多人來說
,從未聽說過什么由橫斷山脈東側的云南和四川進入世界屋脊____青藏高原的“茶馬古道”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安桉R古道”自遙遠的、開放的唐代開始
,直到五
、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修通為止
。至今
,在短途區(qū)域里,仍在通行
。
(一)茶馬古道的起源
1
、舊時,昌都溝通外地的人畜小道
,是由于人畜長期行走而自然形成的
。
在陡峭的羊腸小道和絕壁上開鑿極為簡陋的棧道、云梯
,十分險峻
,行走極為艱辛。1930年出版的《 *** 始末紀要》一書
,形容 *** 交通狀況時說:“亂石縱橫
,人馬路絕,艱險萬狀
,不可名態(tài)”
。由于歷史原因和自然環(huán)境,昌都地區(qū)交通運輸一直處于人背畜馱的騾馬驛道原始狀態(tài)
。
2
、公元7世紀,昌都地區(qū)的路道狀況
。
唐儀鳳至調露年間
,吐蕃占領了滇西北廣大地區(qū),并在吉比頂設置了神川都督府
,派一員大倫統(tǒng)領
,在滇西北設立了16個軍事?lián)c,史稱鐵橋16域
。昌都境內各宗(縣)都有人畜小道相通
,山區(qū)過河路澗有溜索和溜索橋,少數江河上還架有石木結構分層向前延伸的懸臂橋和鐵索吊橋
。15世紀的噶舉派僧人湯東杰布
,編演藏戲,募鐵造橋。傳說他曾建造58座鐵索橋和60座木橋
,昌都索曲鐵索橋就是其中的一座
。過去,昌都境內的溜索橋
、溜筒橋和伸臂橋最多
。
3、唐初
,吐蕃南下
,在中甸境內金沙江上架設鐵橋,打通了滇藏往來的通道
。
吐蕃把比較發(fā)達的高原畜牧業(yè)
、水利、冶煉技術傳入中甸和滇西北地區(qū)
,而南昭的傳統(tǒng)工藝和茶葉為吐人所喜愛
,神川鐵橋成為畜產品和茶葉交易的樞紐,形成“茶馬互市”
、“絹馬交易”的肇端
。隋唐時,驛道交通進一步發(fā)展
,從長安經興元
、利州(今廣元)、劍州(劍閣)
、成都
、彭州的驛道可通昌都;唐蕃通婚后
,從四川經昌都至吐蕃的驛道有:“西山路”、“靈關路”
、“和川路”三條
。
4、宋代
,“關陜盡失
,無法交易”,茶馬互市的主要市場轉移到西南
。
據史書記載
,唐時 *** 就有了飲茶的習慣。到了宋代
,“茶馬互市”成為藏漢民間交往的主要貿易活動
。因此,進藏路線也稱“茶馬古道”?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安桉R古道”有川
、滇兩條,一是四川雅安產的磚茶(獲茶)
,以康定為集散地
,馬幫由此上路,經甘孜
、昌都到 ***
,轉運 *** 各地:另一是云南版納、思茅產的砣茶(碗茶)
,以大理為集散中心
,商隊由此上路。經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