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袍是用無性繁育的,福建省許多無性系茶樹品種一樣,親本的優(yōu)點能遺傳而不變異,目前武夷山茶區(qū)所種植的大紅袍,據(jù)陳德華所了解,其苗木都是直接或間接從市茶葉研究所引種的,從未聽說有變異或其他反?,F(xiàn)象,而且發(fā)展純種大紅袍的時問并不長,又不是用種子播種繁育,根本不存在變異和代數(shù)之分,若說大紅袍有一代、二代之分,按此觀點推理,那么肉桂、水仙、鐵觀音品種現(xiàn)在是第幾代?真不知這種“學術”觀點有何根據(jù)?如此弄不清事實,則混淆視聽,損害大紅袍的聲譽,損害茶農和消費者的利益。因此市場上流傳的大紅袍的一代、二代或是三代、四代之說法純屬無稽之談。
真正的武夷山大紅袍母樹僅6株,生長于景區(qū)天心巖九龍窠,是武夷巖茶高貴品質的象征,具有豐厚的文化內涵。長期以來,每到春茶采摘季節(jié),武夷山都要組織由專家、科技人員組成的采摘、制作隊伍,采出數(shù)量有限的茶青,經過精心制作,制作出彌足珍貴的大紅袍。珍貴的‘大紅袍母樹茶’年產量不足一公斤。其余都是無性繁殖而來。
武夷大紅袍母樹介紹大紅袍是中國茗苑中的奇葩,素有“茶中狀元”之美譽,乃巖茶之王,堪稱國寶。大紅袍茶樹為灌木型,樹冠半展開,分枝較密集,葉梢向上斜生,葉近闊橢圓形,尖端鈍略下垂,葉緣微向面翻,葉色深綠光澤,內質稍厚而發(fā)脆,嫩芽略壯,顯毫,深綠帶紫。
?大紅袍為千年古樹,稀世之珍?,F(xiàn)九龍窠陡峭絕壁上僅存6株,系植于山腰石筑的壩欄內,有巖縫沁出的泉水滋潤,不施肥料,生長茂盛,樹齡已達千年。于每年5月13日~15日高架云梯采之,產量稀少,被視為稀世之珍。從元明以來為歷代皇室貢品。武夷大紅袍,屬于單樅加工、品質特優(yōu)的“名樅”,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作特制而成。成品茶香氣濃郁,滋味醇厚,有明顯“巖韻”特征,飲后齒頰留香,經久不退,沖泡9次猶存原茶的桂花香真味。被譽為“武夷茶王”。
大紅袍”名樅茶樹,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高巖峭壁上,巖壁上至今仍保留著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紅袍”石刻,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晝夜溫差大,巖頂終年有細泉浸潤流滴。這種特殊的自然環(huán)境,造就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大紅袍茶樹現(xiàn)有6株,都是灌木茶叢,葉質較厚,芽頭微微泛紅,陽光照射茶樹和巖石時,巖光反射,紅燦燦十分顯目。關于“大紅袍”的來歷,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呢,傳說天心寺和尚用九龍窠巖壁上的茶樹芽葉制成的茶葉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這位皇官將身上穿的紅袍蓋在茶樹上以表感謝之情,紅袍將茶樹染紅了,“大紅袍”茶名由此而來?!按蠹t袍”茶樹現(xiàn)經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的試驗,采取無性繁殖的技術已獲成功,經繁育種植,已能批量生產。
大紅袍乃武夷巖茶之王,是烏龍茶中的極品。大紅袍有著悠久的發(fā)展史,下面將對大紅袍的發(fā)展史做一個簡略地介紹。
1962年春,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從武夷山九龍窠剪了大紅袍枝條帶回杭州扦插繁育作為引種種在品種園內(1992年夏秋之交,又從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名叢觀察園中剪取很多武夷名叢,單叢等夏梢?guī)Щ厍げ?,其中包括大紅袍,標明來自武給山市茶葉研究所編號*** 大紅袍號85年11月17日種)。
1964年春,福建省茶葉研究所培育室科研人員謝慶梓等二人帶著單位的介紹信,來武夷山要剪取九龍窠大紅袍枝條帶回福安扦插繁育,來者是我同學,一路陪同到縣政府辦公室,縣綜合農場辦理好手續(xù),然后帶到九龍窠,經看護人驗證同意后,他們二個人就攀上大紅袍茶地剪穗,待剪好下來時我開口向同學要幾支扦插,沒想到被婉言拒絕,說實話,當時對大紅袍有興趣,但并不在意,所以也不介意。
從1978年底到1982年,市茶葉研究所連續(xù)開展對武夷名叢進行挖掘、整理、繁育工作時,不知怎的也沒把繁育九龍窠大紅袍當成急事、大事來辦,總認為大紅袍茶樹已在那里,有人看管,沒問題,加上平時經常宣傳大紅袍,使之有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久而久之而敬而遠之。
1985年11月,值參加省茶葉研究所四十周年所慶之際(這是一個難得的好機會)。我一到所里,就私下里向培育室主任黃修巖提出要求希望在回武夷山時帶幾株大紅袍茶苗回武夷山栽種,同學說:“你已不在市茶葉研究 所工作了,管理方便嗎?”我說:“為了顧全大局,我會把它當作一件大事辦好的?!币苍S同學出于同情,“那好吧,等你坐車回去時,我會把茶苗送到車門口給你帶回?!碑斘壹s好回武夷山的時間后,第二天,黃修巖主任真的給我?guī)Я宋逯д敬蠹t袍茶苗,包裝得很隱蔽,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把它種好!那時我如獲至寶,恨不得一步就到武夷山!最后于1985年11月17日完好地種在御茶園名叢觀察園中?;叵氘斈辏恢敃r為什么只從省所引回五株大紅袍,而不多引些?很多很多年后才知道!這五株大紅袍是“秘密”的引回,所以領導不知道,這不近似于偷嗎?大紅袍的神秘又一次演繹著神秘的故事。五株大紅袍小苗在御茶園里茁壯成長著!它承擔著加速繁育的任務,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所育苗木已在巖內外種植。從此,純種正本大紅袍的面積年年在擴大,由于大紅袍的品質特征比較穩(wěn)定,能被大多數(shù)人認識,所以種植面積必將不推而廣(原來這五株大紅袍現(xiàn)處于留養(yǎng)時期,即休養(yǎng)生息,供觀賞)。武夷山大紅袍上世紀60年代初神秘的走出九龍窠,等了20多年后,繞了一個大彎,又秘密的走回武夷山?;厥?0余年的不平凡經歷,心里感慨萬千。
大事記
1994年,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的《大紅袍巖茶無性繁殖及加工技術研究》獲福建升科委科學技術成果鑒定通過。
1996年,武夷山市景區(qū)管委會開辟了九龍窠大紅袍茶文化旅游線路。
2001年,“武夷山大紅袍”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注冊成功。
2004年,武夷山市政府下達了《關于啟用“武夷山大紅袍”證明商標的通知》。
2006年,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tǒng)制作技藝作為全國唯一類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開始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年,大紅袍絕品作為首份現(xiàn)代茶樣品入藏國家博物館。
2008年,由張藝謀策劃的大型茶旅互動項目《印象·大紅袍》啟動建設。
2010年,張藝謀、王潮歌、樊躍創(chuàng)作的第五部印象作品—《印象·大紅袍》在武夷山正式公演。同年,“武夷山大紅袍”被國家工商總局新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母樹大紅袍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景區(qū)的大紅袍母樹有三棵六株,至今已有360多年的歷史,根據(jù)聯(lián)合國批準的《武夷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大紅袍母樹作為古樹名木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那么母樹大紅袍與普通大紅袍有什么區(qū)別?
1、 母樹大紅袍:位于武夷山景區(qū)九龍窠內,共有6個品系(皆由種子發(fā)芽長成)6株茶樹,不是同一個品種,葉型、發(fā)芽期等都不一樣。
2、 純種大紅袍:指母樹大紅袍中的某一品系單獨扦插繁育(無性繁殖)栽培后,單獨采制加工而成的大紅袍。此大紅袍也不能稱為二代、或三代大紅袍,因為無性繁殖不存在代數(shù)。
3、 商品大紅袍:指母樹大紅袍中某兩個以上品系的茶葉拼配在一起的大紅袍(一般有4—5個品系的茶葉)。每個品系也都是用無性繁殖培育移栽的,此大紅袍也不能稱為二代、或三代大紅袍。
以上就是關于母樹大紅袍與普通大紅袍有什么區(qū)別的全部內容。
誤區(qū)之一:大紅袍茶是皇帝御封的。
在目前史料以及地方志中,沒有任何關于皇帝御封大紅袍茶的記載。據(jù)武夷山老茶人們所憶,大紅袍的前名是“奇丹”,而在白紙黑字的史料中,也沒有任何關于奇丹的記載。
唯一可以證明大紅袍名稱由來的,是九龍窠的摩崖石刻“大紅袍,民國三十二年吳石仙題”。吳是民國初崇安縣長。至于將吳所題字搬上摩崖,據(jù)傳是天心寺僧所為。而民國三十二年是公元1943年,那時還有什么皇帝呢?
誤區(qū)之二:大紅袍茶只在九龍窠有一棵。
根據(jù)武夷山趙大炎先生《漫話武夷茶文化》一書所引“蔣叔南游記”所載,除了九龍窠外,還有天游巖,珠簾洞兩處有此茶。而據(jù)姚月明先生回憶,當代茶圣吳覺農四十年代在武夷山進行過茶種調查,在北斗巖也發(fā)現(xiàn)過大紅袍茶??梢?,歷史上絕不止九龍窠一處有大紅袍茶。
而在今天,經過武夷山新老茶人們的努力,運用無性繁殖方式,已成功地發(fā)展了數(shù)百畝大紅袍茶,這些茶樹雖然是母樹后代,卻具有與母樹同樣的性狀特征。
從植物學理論來說,只要具備與母本同樣的性狀特征,不管是二代,三代,甚至十代二十代,都與母本具有同樣的品種意義。因此,所有的從母本繁殖的大紅袍茶,都是真的大紅袍茶。隨著市場經濟發(fā)展,大紅袍茶的種植面積還將進一步擴大。
誤區(qū)之三:母本大紅袍茶比二代好,二代又比三代好。
這是典型的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觀念,毫無科學依據(jù)。而在利用母本大紅袍茶樹進行無性繁殖的實踐中,確實出現(xiàn)一部分后代發(fā)生性狀變異的現(xiàn)象。
如果是保持母本性狀特征的,不存在不如母本的問題。如果是變異的后代,只能說是性狀變化了,既有可能在品質上不如母本(一般來說這種后代很快就會被淘汰),但也有可能變異的更好,從而產生新的優(yōu)良品種。
而從大紅袍產品來說,是否制出優(yōu)質成品茶,茶樹品種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產品質量還受到生長環(huán)境,季節(jié)氣候,制作工藝等等諸因素的影響。實際上,許多利用后代大紅袍茶樹為原料制作的成品茶,在質量上完全可以與母本制作的成品茶比美。
誤區(qū)之四:現(xiàn)在街上賣的大紅袍茶,全是假的。
這種認識,主要是不了解作為茶樹品種的大紅袍與作為茶葉產品的大紅袍之間的區(qū)別。九龍窠大紅袍茶產品很少,一年僅幾兩,市場上根本不可能見到。而現(xiàn)在市場上能見到的大紅袍,一部分是以后代(又稱純種)大紅袍制作的產品,大部分是一種冠以大紅袍名稱的茶葉產品,仰或說是商品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3554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在唐朝茶成為日用品最早普及
下一篇: 文山包種的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