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就有擂茶。擂茶源遠流長,隨著客家人南遷而流傳下來,算來已有上千年歷史了。它以古樸見奇趣,以保健見奇效,自古被稱為藥食兼佳,味中有味的客家保健飲料。擂擂茶、敬擂茶、喝擂茶,是盛行在客家祖地寧化的一種極有情趣的古俗。
擂茶需茶葉。茶葉井非烏龍、能井之類,而選用作常獨特,在寧化,大都采用準山葉,光洗凈燜煮、發(fā)酵、然后曬乾貯藏,隨時取用。這種茶葉款的擂茶色如琥珀,甘味可口。
制作擂茶的擂缽,是以陶土燒制,口徑約1尺到2尺大小不一的缽頭,缽頭口大底小,缽內(nèi)壁面斜斜地刻著一道道齒痕,以利擂持播爛茶葉、藥物之類。擂持是一段2尺來長的老茶樹干或老樟樹干,削得圓溜溜的,大小恰好能讓手提緊、沿擂缽內(nèi)壁360度來回、有節(jié)奏的旋磨,直至將茶葉等物研成爛泥狀,加上幾粒鹽,再猛滾滾沸的開水,然后加蓋熱問 5-1O分鐘,一缽香氣沁人的擂茶即告制成。
擂茶的配料多種多樣,可以因寒暑不同或葷素各異加不同的佐料和藥物,但制作過程基本是一樣的。春夏濕熱,常用新鮮艾葉、薄荷葉;秋天風燥,多選金盞菊或白菊花、金銀花;冬天寒冷,便用桂皮、肉柱子、川芎等。據(jù)中醫(yī)驗證,從茶具有生津止渴、防風祛寒、開胃健脾、清熱解毒、清肝明目、潤膚美容、延年益壽之功效。在客家祖地石壁,每戶每天都制作普通擂茶一缽,勞作后回 來喝 上幾碗,一天的辛苫便煙消云散??腿诉h道而來,喝上一碗,便可提神醒腦,充饑益體。葷、素擂茶是石壁擂茶的特有品種。葷擂茶用冬季腌藏的生豬大油,拌佐料,加炒好的肉絲或小腸、煎豆腐、粉乾、香蔥等,泡入擂茶中;素的則用凈茶油拌佐料,然后加熟花生米、綠豆、糯米飯、地瓜粉條、粉乾等。
石壁之擂茶是女人們柑互交往、互增感情的一種好方式。每當農(nóng)閑季節(jié),女人們便聚在一起,你拿粉乾,我拿花生,她拿豬油,在某家歡聚。尤其外鄉(xiāng)客人來到,制好一缽好擂茶,邀上眾姐妹來陪伴,每人端上一碗,隨意坐著、站著、蹲著,邊吃邊敘家常、滿屋歡聲笑語,顯得親切熱鬧,把客家祖地好客的禮俗,體現(xiàn)得恰到好處。
將樂人待客最普通、最隆重的禮節(jié),使是請喝擂茶。
擂茶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閩有居建陽縣的畬族雷大爺創(chuàng)始擂茶的傳說;湘有諸葛亮麾下進軍湘中遭遇瘟疫,一老嫗制擂茶祛疾的故事。有關(guān)的文學記載也散見在一些古籍中,如黃升《玉林詩話》所載《肝胎族舍》一詩曰 :道旁草屋兩三家,見客擂麻旋足茶。漸近中原語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足證研麻,泡茶款客,是當時江南的一種風俗。此外,汪增棋先生引《都城紀勝,茶坊》冬天兼賣擂茶、冬月添賣七寶擂茶;又引杭州人一天吃三十文木頭這一古語,說明歷史上南宋偏安,人口眾多,擂茶相當普及,甚至日耗大量木質(zhì)棗擂杵。
斗轉(zhuǎn)星移,歷史變遷。如今擂茶在許多地方都消失了,可將樂還保存著這一古代飲食習俗,并富于濃郁的地方風情。將樂擂茶的主要工具是:擂缽,以陶土燒制而成,內(nèi)徑一尺左右,成倒置的圓臺形,內(nèi)有溝狀堅絞;擂杵,由山茶樹干制成,長2尺許;笊籬,即竹編的撈瓢,供瀘去渣滓用。
擂茶的用料很講究,主要是:雪白飽滿的芝麻,芳香襲人的綠茶,間以花生果、橘皮、甘草等。
擂茶的制作方法獨特。先把芝麻、茶葉等原料,放置擂缽內(nèi)用擂杵細細研磨,待磨成漿狀,即用滾燙的開水沖泡,然后以笊籬撈去渣滓,甘潤芳香、白如琥珀、清爽可口的擂茶就制成了。
將樂擂茶品種繁多。它可因四季氣候的變化,人體狀況的不同而制作,既有去乏解渴的功用,也有防病健身的療效。據(jù)中醫(yī)驗證,常喝擂茶,有防風祛寒、清肝明目、潤肺健胃等功效。配料稍加變化,則妙用無窮。加魚腥草、霍香、陳皮等擂成的,能祛濕防暑,曰防暑擂茶;加上鳳尾車、佩蘭葉、銅錢草等擂成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曰清熱擂茶。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請喝擂茶是將樂傳統(tǒng)的社交手段。每過婚嫁壽誕、喬遷之喜、親朋聚會、鄰里串門,常以擂茶相待。誰家子女高考中榜,家長便會請老師到家喝擂茶。大碗敬,小碗添,以示不忘導師栽培的深情。擂茶席上,一般還有糖果、餅干、瓜子、花生等松、甜、香、脆的佐茶食品。
一場擂茶席,就是一幅淳樸的風俗書。一張張桌子排開來,男女老少團團圍中。這邊客人喝著茶,說今論古,談笑風生;那邊女主人手持擂杖,在擂缽內(nèi)有節(jié)奏地旋轉(zhuǎn)擂動,時而像高山流水,時而似鸞鳳和鳴,構(gòu)成一幅立體的民俗風情圖。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中國的茶文化淵遠流長。而將樂擂茶作為一種古老而獨特的澈飲方式,倍受人們的喜愛,被稱為古代茶文化的孑遺。
將樂素有“文化之邑(yi)”的美稱。東晉時干寶《搜神記》中《李寄斬蛇》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被譽為“閩儒鼻祖”、“程氏正宗”的著名理學家、北宋龍圖閣直學士楊時(號龜山)也誕生于此,“程門立雪”的典故代代相傳。擂茶、龍池硯、西山紙堪稱“將樂三絕
將樂擂茶
請喝擂茶是將樂最普遍、最隆重的待客禮節(jié)。凡人們結(jié)婚、添丁、喬遷、參軍、提干、升學、做壽,擂茶便成為必不可少的喜慶之品。將樂擂茶源遠流長,據(jù)考證,它是唐末客家人第二次南遷時傳入的。 擂茶用料講究,制作獨特。器具有:口徑35厘米、內(nèi)壁有輻射狀紋理的陶制擂缽,一根70厘米長的茶樹枝或白蛇藤作成的擂茶棍,撈濾碎渣的竹制笊籬等。擂茶的原料:以芝麻、茶葉、陳皮為主,并根據(jù)需要變換不同配料,如魚腥草、川芎、藿香、鳳尾草等。制作方法:將配制好的原料放進擂缽里,加些涼開水,兩手握住擂茶棍,沿著缽壁有節(jié)奏地作慣性旋轉(zhuǎn),待缽內(nèi)之物被擂成細漿,將滾燙的開水徐徐倒入攪泡,用笊籬濾去渣滓,反復研磨二、三次,一缽清爽可口的擂茶就制成了。 擂茶的藥用功能頗多,酒足飯飽之后喝口擂茶,可感油膩盡退,滿腹舒暢。據(jù)驗證,常喝擂茶有防風祛寒、清肝明目、降血壓、潤肺健胃、潤膚美容、延年益壽等功效,是極佳的保健飲品。
將樂南詞
將樂南詞又稱“八韻南詞”。它的源頭來自浙江的婺劇,由浙江的流浪藝人經(jīng)江西傳入我縣,后經(jīng)民間藝人不斷加工發(fā)展而形成的一種帶有將樂地方韻味的劇種。南詞的道白采用“土官話”(將樂方言腔普通話)。唱詞曲調(diào)為八韻,每韻由7字組成,一曲8名。腔調(diào)變化以八韻為中心展開。樂器使用揚琴、琵琶、三弦、蘇笛、京胡、二胡、板胡、云霄、笙、鏡鑼、銅鼓、漁鼓等。南詞唱腔種類繁多,聲腔齊全。除基本唱腔正板、緊板、北調(diào)正板、數(shù)板外,還有眾多輔助唱腔,如弦索、昆腔、北疊、外調(diào)。完整的基本中還有曲頭、曲尾及串子調(diào)等。 南詞演唱時,曲會講究,一般古廳堂或廟宇正廳,掛桌簾、擺香案,掌鼓板者坐上正中,主唱者依次分坐兩邊,各執(zhí)樂器,接生、旦、凈、末、丑行當扮唱。每場戲必先唱《天官賜?!非?,后唱其他曲目,如《斷橋相會》《合缽妝妖》《昭君和番》《蘆林相會》《蘇文表借衣》等。 1964年冬,傳唱了近百年的將樂清唱南詞終于以一種嶄新的表演方式被搬上舞臺,由劉懷忠編詞作曲的將樂南詞說唱《趙書記治水》開了南詞表演形式之先河。在福建五屆農(nóng)村文藝匯演中取得佳績,被選送參加1965年的《上海之春》音樂會演出。此后,一批如《五婆罵雞》《啞背瘋》《小魚兒》等南詞劇目陸續(xù)創(chuàng)作問世,一批南詞藝人如陳維緒、徐素娥、王朝仁等逐步成長,成為今天南詞演唱的傳人。
接春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來了,萬物蘇醒,大地充滿了生機。春,在將樂人心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城鄉(xiāng)各地的接春風俗,寓意深刻,頗為有趣。 立春前夕,各家從菜地尋一株上好的油菜,或花瓶菜、芥菜等,帶回家中,栽入花盆,名曰“春花”。然后用大紅紙做成長形條幅,寫上“新春大發(fā)”、“春到財來”、“迎春接?!敝惖募?,插到“春花”旁邊。立春來臨,把“春花”端出來,放到大門前或窗臺上,同時擺上清茶、甜酒,點燃線香,待立春時刻一到,各家各戶燃放鞭炮迎接春天的到來。這就叫“春花接春”。 “開大門”接春,指大年三十夜半子時,這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時辰。人們把大門打開,在門兩側(cè)帖上“開門大吉,萬事如意”之類的聯(lián)子,燃放鞭炮,這叫“開大門接春”。
元宵節(jié)
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節(jié)”,民間稱之為“上元天官賜福日”。過去這一天,是正月最精彩、最熱鬧、最令人回味的佳節(jié)。元宵節(jié)最讓人難以忘懷的是多姿多彩的“鬧花燈”。這天,人們都要吃元宵(土話叫“湯圓”),皮用糯米粉制成,餡或甜或咸,以祈合家團圓。將樂城關(guān)人還做春卷、竽包等風味小吃,將元宵節(jié)稱之為“壽年”。過去城關(guān)和萬安的元宵活動從正月十三開始,家家戶戶張燈結(jié)彩,街頭巷尾千燈爭艷。龍燈、花燈、走馬燈、龍鳳呈祥燈、鴛鴦戲水燈、麒麟送子燈、松鶴延年燈、吉祥如意燈、百鳥朝鳳燈、牡丹富貴燈……公龍燈就派生出燭龍、板凳龍、香龍等等,燈火輝煌、千姿百態(tài)。元宵節(jié)不僅有觀不完的花燈,還有熱鬧歡騰的舞龍燈、河蚌舞、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等各種游藝。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xiàn)在每到元宵節(jié),文聯(lián)、文化等部門都要組織民間元宵節(jié)活動,或舞龍燈、或舉辦花燈展,或是放焰火,元宵活動多姿多彩,令人陶醉。
端午節(jié)
將樂人很重視端午節(jié)。每年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節(jié)前就備足糯米和箬竹葉裹棕子。親戚朋友間互相饋贈,女婿要向岳父家送雞、送肉,謂之“送節(jié)”。粽子有甜粽、咸粽之分,有堿粽、白粽之別,品種繁多,有烏豆粽、花生粽、肉粽、豆沙粽等等,五花八門。每到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門上都要懸掛菖莆、艾葉、葛藤以驅(qū)邪。據(jù)說門上掛艾葉、菖莆之俗源于中原大地。有的門口還貼上“艾葉如旗招百福,菖莆似箭斬千邪”的對聯(lián)。午后還用葛藤、艾葉、菖莆煎水,供老少沐浴。城關(guān)人還有叫小孩吃驅(qū)蛔蟲藥的風俗,一歲吃一粒,十歲以上吃十粒。端午節(jié)期間,鄉(xiāng)下村民上山挖草藥曬干備用。傳說這天所備草藥,療效極佳。 端午節(jié)最隆重的習俗要數(shù)龍舟比賽。過去縣城渡頭、水門、東門,都有自己的龍舟。鄉(xiāng)下有南口、黃潭、高唐等地各自的龍舟。過去全縣有9條龍舟,每年四月下旬,人們早早就把龍舟抬出來,補漏、上油彩,修葺一新,連龍須都要細細地梳過幾遍。為了初五進城看劃龍舟及走親訪友送粽子,農(nóng)村特意提前到初四過節(jié),故民間有諺語曰:“鄉(xiāng)下不識字,過節(jié)過初四。城里不知苦,過節(jié)過初五”。一到初五,金溪河兩岸人山人海,南門渡頭開闊的河面上,金龍、黃龍、白龍、青龍……一字兒擺開6條異彩紛呈的龍舟,每條龍舟上坐著24個光著膀子、握著櫓槳的壯小伙子;船中配一面大鼓,由一位久經(jīng)沙場的彪悍鼓師握鼓錘以待;船尾還有一經(jīng)驗豐富穩(wěn)重的老師傅掌舵。時辰一到,就聽得一聲炮響,一條條龍舟立時如離弦的箭、出膛的彈,劈波斬浪向前飛馳。那“咚咚”作響、催人奮進的鼓點,那聲震如雷加油鼓勁的吶喊……那鏗鏘有力、奮勇拼搏的號子;那百槳齊劃、你追我趕的場面,讓人激動,催人奮進。
板凳龍
將樂縣安仁鄉(xiāng)的澤坊村每年正月十七有游板凳龍的習俗。原先不叫“板凳龍”,而稱“橋燈”,游的是蛇而不是龍。那時的澤坊人以戶為單位,各家自備一塊二米長十公分寬的杉木板作為燭橋架,狀如長條板凳面。每條燭橋上安2至3個斗,斗為木框,白紙糊面,斗內(nèi)插蠟燭。木板兩端各挖一個小圓洞,可用木棍穿洞連接。數(shù)百條燭橋連接起來在田埂上行走就像長蛇一樣游動,甚為壯觀。 舊時的澤坊每年正月十六就開始熱鬧了。頭一天,家家戶戶就把燭橋抬出來洗凈,買來白紙將8個斗面糊得平平展展的;曬干后,在斗面寫上:五谷豐登,風調(diào)雨順,國泰平安等吉利詞語。有的人家為了好看,還畫上美麗的花邊。到傍晚天才有點暗,各家就派出男的青壯年扛著燭橋到橋頭集中,由負責連燭橋的人把蠟燭分給大家。天完全暗時,燭橋接好,各人把蠟燭點亮,扛上肩,隨后是長龍似的燭橋,從村頭出發(fā),浩浩蕩蕩沿著全村一路游動翻騰繞一圈,家家戶戶的老人早已設好案桌、擺好供品、備好香燭等候在家門前,燭橋一到,立刻點起香燭,放鞭炮迎接。燭橋?qū)⑷遛D(zhuǎn)完以后,便抬進一塊平整好的大丘的干田里。大家把燭橋放在地上稍事休息后,便重又精神抖擻地將燭橋扛起,在花燈指揮下從外向內(nèi)排成金燈盤龍陣;一會兒從里向外,形成蛟龍出海陣,一會兒從外到內(nèi)形成巨龍騰飛式,起舞花樣甚多。精彩的表演、熱鬧的場面,吸引了周邊村莊的萬千百姓,大田邊上人山人海,喝彩的、助威的、笑的、樂的,形成一幅熱烈火爆、別具一格的農(nóng)村節(jié)日風情畫。 田里的表演結(jié)束后,燭橋還要舞到廟前,把燭橋頭扛進廟內(nèi)菩薩前,燒香點燭,虔誠地點三次頭,然后把兩塊半圓竹往上一拋,掉在地上后如果一正一反,就說明蛇可以斬了,只見領(lǐng)頭人手一揮,所有的人連忙把拴燭橋的木棍一抽,扛了各自的燭橋就往家里跑,據(jù)說誰先跑到家,誰就最先把福氣先帶到家,這一年的運氣就最好。因此,人人爭先恐后,拼命奔跑。立時千燈、萬燈,天雨散花般四散開來。此情此景,讓人萬千感慨、耐人尋味。 為圖吉利,改革開放后人們改稱“橋燈”為“板凳龍”,還為橋燈安了惟妙惟肖的龍頭龍尾。安仁的板凳龍越來越引人注目,成為安仁每年元宵節(jié)文藝踩街必不可少的節(jié)目,遠近聞名。
萬安牛會
過去農(nóng)業(yè)機械化程度差,農(nóng)民耕田種地全靠牛,因而有“牛是農(nóng)家寶,生產(chǎn)少不了”。千百年來,耕牛任勞任怨,辛勤耕田,成為農(nóng)人最好的幫手,人們敬重耕牛、愛護耕牛,把耕牛當作命根子對待,特意把每年的四月初八定為牛的生日,這一天,農(nóng)民要為耕牛做壽,為耕牛放假一天,大清早就為“牛壽星”準備美餐,表達對耕牛常年為人代力的由衷敬意,不但為耕牛過節(jié),民間還有舉辦耕牛交易會的習俗,每年農(nóng)歷八月期間,各地相繼舉辦耕牛會,促進了養(yǎng)牛業(yè)的興旺和發(fā)展。 將樂萬安牛會是從廟會發(fā)展起來的。舊時,將樂萬安規(guī)定農(nóng)歷八月初七、初八為男人敬神日,初九為女人敬神日,每年要舉辦八月廟會,開展迎神活動。村民紛紛赴會,開始帶些土特產(chǎn)前去交流,后又進行以小牛作抵押的耕牛貿(mào)易。有的人認為耕牛經(jīng)神廟菩薩過目,能避瘟消災,生長健壯,連不準備交易的耕牛也牽來參會,周邊的建寧、泰寧、順昌、明溪以至江西、浙江的客商云集這里,交易耕牛數(shù)以百計。解放后不再迎神,但牛會和物資交流會卻保留了下來并日益繁榮。 牛會中最熱鬧紅火的還是翠竹扶疏、綠柳垂陰的萬安河畔,成千上萬頭水牛、黃牛、大牛、小牛濟濟一堂,或悠閑地吃著青草、或自在地打著噴嚏、或溫順地搖著尾巴,任憑主人和客人興高采烈地夸獎或評判,在人們眼前,展現(xiàn)出一幅活生生的美麗而壯觀的千牛圖。每頭入會的牛經(jīng)檢疫后都打上了白色的印記。至傍晚,牛主人各自把牛牽回,散居在周圍。 第二天清晨,又成群結(jié)隊地趕來。牛會,不僅促進了耕牛交易,也使牛主人有了廣交朋友、切磋交流的機會,還提供了讓他們展示自己的舞臺,每個人都興高采烈,每個人都有說不完的話題,歡聲笑語連續(xù)不斷把牛會推向高潮,盛況空前。 萬安牛會從迎神廟會轉(zhuǎn)化發(fā)展為健康的物質(zhì)交流會和耕牛會,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到今天促進邊界貿(mào)易和耕牛發(fā)展,并杜絕了迷信活動,展示了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也體現(xiàn)了人民群眾求富向上的良好愿望。
舞龍與舞獅
節(jié)日往往是人們團聚和喜慶的日子,為了表達這種心情,節(jié)日的游藝民俗特別豐富多彩。而游藝民俗中,舞龍燈是最熱鬧的。 龍是中國的圖騰,是中華民族的象征,華夏兒女都稱為“龍的傳人”。龍燈由頭、身、尾組成,另有一個龍珠。龍頭、龍尾用竹篾扎成龍頭、龍尾形狀,一節(jié)一節(jié)的龍身也用竹篾編成籠形,蒙上棉布繪上龍身色彩,里面可點燃紅燭,下面用木棍支撐,供舞者執(zhí)拿揮動,通常用九至十一節(jié)銜接成一條龍。舞龍時舞龍人身穿彩色衣、褲、頭扎毛巾。引龍人手拿彩色龍珠逗引長龍俯仰翻轉(zhuǎn),在集市熱鬧的十字路口揮舞,舞龍的動作有跑、跳、滾、翻、纏等,舞龍人不論執(zhí)掌哪個部位的都要做到首尾相顧,緊密配合,靈活機動,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舞龍時,往往青龍、黃龍幾條龍一起上,如巨龍翻江倒海,氣勢非凡。 最有聲勢的是“舞龍燈”?!捌馃簟睍r,領(lǐng)頭人帶著大伙到大坪上,面向東海方向敬上一對大紅燭,敬三柱香后口中念著祈禱之詞繞場一周,然后在鼓樂聲和鞭炮聲中開始。走在最前面的是龍珠。緊接著是龍頭,龍頭高約1.6米,長約1.2米左右,接著是九節(jié)十八米長的龍身,最后是龍尾。有時是一顆龍珠在逗著它們,有時是“二龍戲珠”,還有“群龍搶珠”等等表演程式。起龍時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和人群歡呼聲中,一些新婚女子和未育婦人爭著去拔“龍須”,據(jù)說拔到了便可生龍子龍孫,可以早生貴子,這也就是“舞龍丁”的由來。 舞獅也是一種游藝,數(shù)白蓮鎮(zhèn)舞獅最有名。每年元宵時節(jié),白蓮人便裸著上身、打著赤腳、腳掛銅鈴,以舞獅頌揚祖先功德。一舞就是十八盤(即十八般武藝套路),舞者大汗淋漓??谏诓粩啵d者聲聲吶喊,氣氛濃烈異常。助興的村民伴著嗩吶、鑼鼓的樂聲載歌載舞。獅有青獅、黃獅兩種。舞獅隊一行約10人,其中1人舞獅頭,1人舞獅尾,動作有洗面、搔癢、打滾、蹂球等。舞青獅者必須當眾表演拳術(shù)或刀、槍、棍術(shù),如兩青獅相遇則須較量武藝,分出高低;舞黃獅者則純?yōu)橛瓮娌槐任?/p>
擂茶主要流傳于廣東汕尾市、益陽安化、桃江、常德等地。起于漢、盛于明清。擂茶一般都用大米、花生、芝麻、綠豆、食鹽、茶葉、山蒼子、生姜等為原料,用擂缽搗爛成糊狀,沖開水和勻,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作擂茶時,擂者坐下,雙腿夾住一個陶制的擂缽,抓一把綠茶放入缽內(nèi),握一根半米長的擂棍,頻頻舂搗、旋轉(zhuǎn)。邊擂邊不斷地給擂缽內(nèi)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藥(香草、黃花、香樹葉、牽藤草等)。
待缽中的東西搗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后,用一把撈瓢篩濾擂過的茶,投入銅壺,加水煮沸,一時滿堂飄香。品擂茶,其味格外濃郁、綿長據(jù)說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藥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饑。又一說,擂茶源于中原,盛于長江中下游。
擴展資料
各地擂茶制作方法各有不同,尤其是配料的選擇差別較大。按地域和族群可以分為客家擂茶和湖南(非客家)擂茶兩大類。比如福建西北部民間的擂茶是用茶葉和適量的芝麻置于陶制的擂罐中,用茶木棍研成細末后加滾開水而成。
廣東的清遠、英德、汕尾市、揭西、普寧等地聚居的客家人所喝的客家擂茶,是把茶葉放進牙缽(內(nèi)壁有紋路的擂茶陶盆)擂成粉末后,依次加上熟花生、芝麻后旋轉(zhuǎn)研搗,再加上一點鹽和香菜,用滾燙的開水沖泡而成。
湖南的桃花源一帶有喝芝麻擂茶的特殊習俗。是把茶葉、生姜、生米放到山楂木做的碾缽里擂碎,然后沖上沸水飲用。若能再放點芝麻、細鹽進去則滋味更為清香可口。喝秦人擂茶一要趁熱,二要慢咽,只有這樣才會有“九曲回腸,心曠神怡”之感。
湖南的桃江擂茶是芝麻和花生為主,放入碾缽里擂碎,后用白開水沖泡,再放點白糖。擂茶制成后稠粘如糊,色呈淡咖啡色,香氣撲鼻,入口滑溜柔潤、甜爽。
制法大致和桃源相同,只是在吃法上各有不同。桃江擂茶一般放糖,成為“甜飲”。而桃源擂茶則放鹽,大多為“咸食”。桃江的婦女懷孕后,有特別要喝擂茶的習俗,說喝擂茶越多,養(yǎng)出的嬰兒越白胖。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擂茶
三明市是一座新興的工業(yè)城市,也是國家衛(wèi)生城、園林城及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三明山川秀麗,風光獨特,這里有泰寧古城、天下第一臥佛、沙縣小吃、寧化天鵝洞、尤溪九阜山、建寧金鐃山、閩江源等,走一方路,吃一方食,游玩之后便飽嘗美食,會讓你更加喜歡這個生態(tài)城市。
1、 寧化伊府面
伊府面,是寧化縣清代書法家伊秉綬在揚州任知府時所創(chuàng)。
2、 寧化田鼠干
寧化老鼠干,實為田鼠干,系由人工捕捉的田鼠加工制成。
3、 寧化韭菜包
寧化韭菜包又稱"米包子",是客家人仿照北方水餃的一種創(chuàng)造。韭菜包帶"餡",南方人吃飯用菜一般不用餡,只有面食才與餡有不解之緣,夾餡包餡原是中原人的創(chuàng)舉。
4、 寧化生魚片
生魚片前頭冠以寧化二字,依仗的,是當?shù)氐氖巢暮图夹g(shù)。
5、 將樂油炸豆腐
"油炸豆腐"是鄉(xiāng)下置備春節(jié)年貨里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任務。
6、 將樂大卷
把豆腐搗碎,拌入切成丁狀的蘿卜、瘦肉、筍等原料,調(diào)入適量的地瓜粉,放籠內(nèi)蒸熟后切塊裝盤,再淋上醬油、麻油,灑上少許蔥花。其味鮮美。
7、 將樂擂茶
以普通茶葉為主,加入米、芝麻、黃豆、花生、鹽及橘皮,有時也加些青草藥,放在一個特殊的大缽中,用一根長尺許的木棍擂動,擂動時發(fā)出"隆隆"的聲音。制作好的擂茶香味醇厚,在飯后喝上幾口,頓感油膩盡退;炎炎酷暑喝擂茶,更是神清氣爽。
8、 夏茂芋包
夏茂芋包獨具特色,名聞遐邇,這同夏茂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水源充足、出產(chǎn)的芋子特別嫩有關(guān)。
9、 客家芋餃
客秋包十分耐煮,也耐存放。煮熟的客秋包吃不完,放到第二天,吃起來乃是柔韌有余,有滋有味。
10、 明溪肉脯干
明溪肉脯干是客家風味食品,歷史悠久,載譽五百余年。
11、 南霞泥鰍粉干
正宗的南霞泥鰍粉干,講究嫩、香、軟、滑、鮮,無怪乎其名聲遠揚了。
12、 建寧黃花梨
13、 碧玉卷
以大米和韭菜為原料,將二者混合磨漿,用油烙成薄餅,卷入香菇、熏肉、筍絲、豆腐干等餡料,煎成筒狀,柔軟潤滑,色香味俱佳。民間用"報春淑女收畫卷"的佳句來形容碧玉卷的美妙。
14、 彰化肉圓
選番薯粉,上等豬肉、香菇、蛋黃、冬蝦、竹筍配蔥、玉桂香料。經(jīng)過配制炊蒸,即是圓形表皮潤澤富彈性的半成品。放入不溫不燥的油鍋炸上數(shù)分鐘,撈起澆灑特制的佐料——糯米、花生、芝麻、糖攪拌而成的甜醬,加上上等壺底醬油。吃起來感覺皮脆餡香,味道可口。
15、 清流豆腐皮
清流豆腐皮具有香、醇、甜、韌、一煮就熟、久煮不糊、食用方便等特點。
16、 桃駁李
果大,單果重30-50克;果球形,含可溶性固形物13%,品質(zhì)極佳;
17、 永仙雞
永仙雞是大田縣獨有的特產(chǎn)、將經(jīng)閹割再養(yǎng)一年以上的農(nóng)家嫩土雞宰殺干凈后放入清水煮熟并砍成大塊,佐上一碗家釀紅酒作斟料、皮脆肉嫩,色澤金黃,酒香撲鼻,讓您體會到"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農(nóng)家風格。
【文化習俗】 在祖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湛的茶文化藝苑中,贛南、閩西、粵東、湘中、湘南、川北、臺灣、香港等地的客家擂茶,是一枝獨秀的奇葩;其以古樸見奇趣,以保健見奇效,自古聞名遐邇。 客家人熱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更是傳統(tǒng)的普遍的禮節(jié),無論是婚嫁喜慶,還是親朋好友來訪,即請喝擂茶??图胰酥评薏瑁詪D女見長。其擂茶有一套稱為“擂茶三寶”的工具:一是口徑50厘米且內(nèi)壁有粗密溝紋的陶制擂缽;二是用上等山楂木或油茶樹干加工制成的約85厘米長的擂棍;三是用竹篾制成的撈濾碎渣的“撈子”,制作擂茶,用一把好茶葉,適量芝麻,幾片甘草等,置入擂缽,手握擂棍沿缽內(nèi)壁順溝紋走向有規(guī)律旋磨,間或缽中間擂擊,將茶葉等研成碎泥,即用撈子濾出渣,缽內(nèi)留下的糊狀食物或叫“茶泥”、或稱“擂茶腳子”。再沖入沸水,適當攪拌,再佑以炒米、花生米、豆瓣、米果、燙皮等,就是一缸集香、甜、苦、辣于一體的擂茶了。品嘗擂茶時,茶桌上蕩溢出一片誘人的清香,一口試飲,口舌生津,滿腔留香;二口深飲,神氣仙人,通體舒暢。 【歷史淵源】 擂茶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閩有“居建陽縣的畬族雷大爺創(chuàng)始擂茶”的傳說;湘有“諸葛亮麾下進軍湘中遭遇瘟疫,一老嫗制擂茶祛疾”的故事。有關(guān)的文學記載也散見在一些古籍中,如黃升《玉林詩話》所載《肝胎族舍》一詩曰:"道旁草屋兩三家,見客擂麻旋足茶。漸近中原語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足證研麻,泡茶款客,是當時江南的一種風俗。此外,汪增棋先生引《都城紀勝,茶坊》"冬天兼賣擂茶"、"冬月添賣七寶擂茶";又引"杭州人一天吃三十文木頭"這一古語,說明歷史上南宋偏安,人口眾多,擂茶相當普及,甚至日耗大量木質(zhì)棗擂杵。 【制 作】 制作客家擂茶是要科學合理的配料。這除了要用好茶、芝麻為主要原料外,配料可隨時令變換。春夏濕熱,可采用嫩的艾葉、薄荷葉、天胡荽;秋日風燥,可選用金盞菊花或白菊花、金銀花;冬令寒冷,可用桂皮、胡椒、肉桂子、川芎。還可按人們所需,配不同料,形成多種多樣多功能的“擂茶”。如加茵陳、白芍、甘草,為“清熱擂茶”;加魚腥草、霍香、陳皮,為“防暑擂茶”。經(jīng)醫(yī)學驗證,擂茶對常年生活在大山長谷瘴氣較重的客家人,有一種獨到的驅(qū)邪健身功效。君不見客家老翁老嫗,精神健旺,少病少痛,這不能說不是得益于常飲客家擂茶??图胰嗣慨攧谧骰貋?,一進客門,就要先飲一碗擂茶,再說進食解饑腸事??图胰擞殖S门疵鬃鲷亵?,或用大米做米果(粑粑)當點心。故有俗諺說:“喝擂茶,吃粑粑,壯身體,樂哈哈?!币灾抡f這奇特的客家擂茶是“藥食兼佳,味中有味”的“客家保健飲料”。 【配 料】 擂茶的配料多種多樣,可以因寒暑不同或葷素各異加不同的佐料和藥物,但制作過程基本是一樣的。春夏濕熱,常用新鮮艾葉、薄荷葉;秋天風燥,多選金盞菊或白菊花、金銀花;冬天寒冷,便用桂皮、肉柱子、川芎等。據(jù)中醫(yī)驗證,從茶具有生津止渴、防風祛寒、開胃健脾、清熱解毒、清肝明目、潤膚美容、延年益壽之功效。在客家祖地石壁,每戶每天都制作普通擂茶一缽,勞作后回來喝上幾碗,一天的辛苫便煙消云散??腿诉h道而來,喝上一碗,便可提神醒腦,充饑益體。葷、素擂茶是石壁擂茶的特有品種。葷擂茶用冬季腌藏的生豬大油,拌佐料,加炒好的肉絲或小腸、煎豆腐、粉干、香蔥等,泡入擂茶中;素的則用凈茶油拌佐料,然后加熟花生米、綠豆、糯米飯、地瓜粉條、粉干等。 【典 故】 相傳三國時,劉備領(lǐng)兵駐扎江南,時正酷暑,將士們不服水土,一個個又吐又瀉,軍營皆成了病房。這可急煞了劉備,到處求醫(yī)尋藥及不濟事。有客家老婆婆聞如此事,大發(fā)善心,走家串戶動員眾客家鄉(xiāng)親動用“擂茶三寶”,制成大量擂茶,使劉備的將士們飲后病情大減??图依薏鑿拇烁鞘⒚h播。 【風 俗】 擂茶是客家人的特制飲料,其制作與風味別具特色。"擂"茶的用具是擂持和擂缽。前者取一握粗的樟、楠、楓、茶等可食雜木,長短2-4尺不拘,上端刻環(huán)溝系繩懸掛,下端刨圓便于擂轉(zhuǎn);后者乃內(nèi)壁布滿輻射狀溝紋而形成細牙的特制陶盆,有大有小,呈倒圓臺狀。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葉、米、芝麻、黃豆、花生、鹽及桔皮,有時也加些青草藥。茶葉其實不全是茶葉,可充當茶葉的品種很多,除采用老茶樹葉外,更多的是采摘許多野生植物的嫩葉,如山梨葉、大青葉、中藥稱淮山的雪薯葉等等,不下十余種。經(jīng)洗凈、燜煮、發(fā)酵、曬干等工序而大量制備,常年取用。加用藥草則隨季節(jié)氣候不同而有所變換,如春夏溫熱,常用艾葉、薄荷、細葉金錢、斑筍菜等鮮草;秋季風燥,多選金盞菊或白菊花;冬天寒冷,可用竹葉椒或肉桂。原料備好,同置缽中。一般是坐姿操作,左手協(xié)助或僅用雙腿夾住擂缽,右手或雙手緊握擂持,以其圓端沿擂缽內(nèi)壁成圓周頻頻擂轉(zhuǎn),直到原料擂成醬狀茶泥,沖入滾水,撒些碎蔥,便成為日常的飲料。相傳擂茶起源于中原人將青草藥擂爛沖服的"藥飲",客家先民在流遷過程中,艱辛勞作,容易"上火",為防止"六淫"致病,經(jīng)常采集清熱解毒的青草藥制藥飲,江南可供采用的藥草很多,"茶"就是其中的一味。茶,古稱賈,《本草經(jīng)集注》謂主好眠,兼有清熱、解暑、止渴、生津等多種功效,所以成了藥飲必不可少的用料。后又有人在藥飲中添加一些食物,便改良成了鄉(xiāng)土味極濃的家常食飲。勞動歸來,美美地享用一碗,甘醇的清流沁人心脾。如果用來淘飯,一股馨香,格外爽口。逢有普通客到,一勺笊飯,一把炒豆,攪入茶中,便可以招待。令人稱絕的是擂茶不排斥任何"饗料",幾乎所有的食物都可加入,可葷可素,可粗可精。農(nóng)家取材,極為方便。豆米花生、粉條干果之類應先煮熟,連水沖入;菇筍香料和肉類應另行炒熟再加;芝麻米花則可直接撒入茶中。用勺攪勻,即成佳品。既可解渴,又可充饑,用以待客,經(jīng)濟實惠??图胰藷崆楹每停岳薏柰娬哂蟹?,越吃人越多,客人吃了一碗又一碗,主人添滿這碗舀那碗,歡聲笑語,彼此間感情得以充分交流。 斗轉(zhuǎn)星移,歷史變遷。如今擂茶在許多地方都消失了,可將樂還保存著這一古代飲食習俗,并富于濃郁的地方風情。將樂擂茶的主要工具是:擂缽,以陶土燒制而成,內(nèi)徑一尺左右,成倒置的圓臺形,內(nèi)有溝狀堅絞;擂杵,由山茶樹干制成,長2尺許;笊籬,即竹編的撈瓢,供瀘去渣滓用。 擂茶的用料很講究,主要是:雪白飽滿的芝麻,芳香襲人的綠茶,間以花生果、橘皮、甘草等。 擂茶的制作方法獨特。先把芝麻、茶葉等原料,放置擂缽內(nèi)用擂杵細細研磨,待磨成漿狀,即用滾燙的開水沖泡,然后以笊籬撈去渣滓,甘潤芳香、白如琥珀、清爽可口的擂茶就制成了。 將樂擂茶品種繁多。它可因四季氣候的變化,人體狀況的不同而制作,既有去乏解渴的功用,也有防病健身的療效。據(jù)中醫(yī)驗證,常喝擂茶,有防風祛寒、清肝明目、潤肺健胃等功效。配料稍加變化,則妙用無窮。加魚腥草、霍香、陳皮等擂成的,能祛濕防暑,曰防暑擂茶;加上鳳尾車、佩蘭葉、銅錢草等擂成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曰清熱擂茶。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請喝擂茶是將樂傳統(tǒng)的社交手段。每過婚嫁壽誕、喬遷之喜、親朋聚會、鄰里串門,常以擂茶相待。誰家子女高考中榜,家長便會請老師到家喝擂茶。大碗敬,小碗添,以示不忘導師栽培的深情。擂茶席上,一般還有糖果、餅干、瓜子、花生等松、甜、香、脆的佐茶食品。 一場擂茶席,就是一幅淳樸的風俗書。一張張桌子排開來,男女老少團團圍中。這邊客人喝著茶,說今論古,談笑風生;那邊女主人手持擂杖,在擂缽內(nèi)有節(jié)奏地旋轉(zhuǎn)擂動,時而像高山流水,時而似鸞鳳和鳴,構(gòu)成一幅立體的民俗風情圖。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中國的茶文化淵遠流長。而將樂擂茶作為一種古老而獨特的澈飲方式,倍受人們的喜愛,被稱為"古代茶文化的孑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357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緞帶小豬的促銷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