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土器具是新石器時代的重要發(fā)明。最初是粗糙的土陶
,然后逐步演變?yōu)楸容^堅實的硬陶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興紫砂茶具
明代嘉靖、萬歷年間
名手所作紫砂壺造型精美
,色澤古樸,光彩奪目,成為美術(shù)作品。過去有人說,一兩重的紫砂茶具,價值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明代張岱《陶庵夢憶》中說:宜興罐以龔春為上,一砂罐,直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無愧色。名貴可想而知。近年來
,紫砂茶具有了更大發(fā)展,新品種不斷涌現(xiàn),如專為日本消費者設(shè)計的藝術(shù)茶具,稱為“橫把壺”,按照日本人的愛好,在壺面上到寫精美書法的佛經(jīng)文字,成為日本消費者的品茗佳具。目前紫砂茶具品種已由原來的四五十種增加到六百多種。例如,紫砂雙層保溫杯紫砂壺的創(chuàng)作者
,相傳是明代宜興金砂寺一個不著名的寺僧,他選紫砂細泥捏成圓形坯胎,加上嘴、柄、蓋,放在窯中燒成。有一把失蓋的樹癭壺,造型精辟,現(xiàn)存北京歷史博物館,足供春唯一的傳品,但也有人疑為贗品。自明代供春(龔春)模仿老銀杏樹癭制成“供春壺”而聞名后,相繼出現(xiàn)的制壺大師有明萬歷的董翰、趙梁、文暢、時朋“四大名家”,后有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妙手”,清代有陳鳴遠、楊彭年、楊風年兄妹和邵大亨紫砂茶具式樣繁多,所謂“方非—式
,圓不一相”。在紫砂壺上雕刻花鳥、山水和各體書法,始自晚明而盛于清嘉慶以后,并逐漸成為紫砂工藝中所獨具的藝術(shù)裝飾。不少著名的詩人、藝術(shù)家曾在紫砂壺上親筆題詩刻字。《砂壺圖考》曾記鄭板橋自制一壺,親筆刻詩云:“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饑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兩三寸水起波濤”。評價一套茶具
,首先應(yīng)考慮它的實用價值。一套茶具只有具備了容積和重量的比例恰當,壺把的提用方便,壺蓋的周圍合縫,壺嘴的出水流暢,色地和圖案的脫俗和諧,整套茶具的美觀和實用得到融洽的結(jié)合,才能算做一套完美的茶具。宜興茶具使有這些特點。紫砂茶具不僅為我國人民所喜愛,而且也為海外一些國家的人民所珍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3682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清時期官窯的發(fā)展.png" alt="明、清時期官窯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