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琺瑯器由于其珍品的稀缺性,已經(jīng)成為收藏市場的新“寵兒”。2010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清乾隆御制琺瑯彩“祥云瑞蝠”開光式“四季花卉”圖紙捶瓶以1.4億港元價格成交,刷新中國工藝品及瓷器世界拍賣紀錄。
收藏的這把壺,第一眼給人的感覺像銅器;近距離仔細端詳,才發(fā)現(xiàn)是紫砂壺。它和通常見到的材質(zhì)不一樣,上端把手也采用銅質(zhì),非常精細。經(jīng)測量,這把壺長約10厘米、高約6厘米,顯得異常嬌小。他告訴記者,雖然這把壺可以使用,但觀賞價值大于實用價值,當時應是放置于書房里的觀賞器物。
壺身圖案花卉就是琺瑯彩。只見壺身一側為兩朵盛開的牡丹花,旁邊還有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另一側則是一朵牡丹花,具有西方油畫的風格。
鹽商后人手中偶然淘到“琺瑯彩、掐絲琺瑯都是帝王賞玩之器,且清朝三朝皇帝都參與設計御審定型之物,帝王還參加一些琺瑯彩器繪畫、燒制。無論從器型、工藝水準、高雅氣息,都遠遠優(yōu)于官窯瓷器,且燒制數(shù)量少,存世更少,在民間流傳的就更是鳳毛麟角。只要是清三代琺瑯器,無論大小,都有著極其高的收藏價值,且未來升值空間無法估量?!鄙蛳壬缘眠@件寶貝后,請教了相關專家,也查閱了大量資料。
據(jù)悉,原清宮收藏康、雍、乾三朝琺瑯彩瓷器大約400件,其中的300多件目前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40件左右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整個市場的流通量只有60件左右。
清代琺瑯彩紫砂壺存世不多?,F(xiàn)在人們可以欣賞到的一把康熙紫砂胎琺瑯彩茶壺收在臺北故宮,一把乾隆紫砂胎琺瑯茶壺收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推測他手中的這把壺,可能就是皇帝下江南的時候贈送給揚州鹽商的。因為他就是從揚州鹽商后人的手中,偶然“淘”到的。
底款紫砂名藝人陳鳴遠研究琺瑯彩紫砂壺者甚少,所以他還沒找到專家給這一紫砂壺“鑒定”。但是根據(jù)他數(shù)十年的收藏經(jīng)驗,而且底款是“陳鳴遠”,因此他認為,應該是清康熙琺瑯彩紫砂壺。
陳鳴遠是清康熙年間宜興紫砂名藝人。沈先生說,他查閱了陳鳴遠印譜,與該壺底款“陳鳴遠”進行了比對,發(fā)現(xiàn)風格一致;該壺和琺瑯彩紫砂壺的特征相似,而且“清代琺瑯彩紫砂壺是皇室把玩的,主要流行于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間。盡管民國時期也有仿琺瑯彩紫砂壺,但畫意已經(jīng)達不到那個境界,料也沒有了當時的質(zhì)感?!?/p>
琺瑯彩起源于清代康熙晚期。
最初是出于官窯,琺瑯彩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為精美的彩瓷器。
琺瑯彩繪采用的畫琺的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紀中葉歐洲比利時、法國、荷蘭三國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區(qū)。
15世紀末,法國中西部的里摩居,以其制作內(nèi)填琺瑯工藝為基礎。
發(fā)展成畫琺瑯的重鎮(zhèn),初期制作以宗教為主題的器物,后來逐漸制做成裝飾性的工藝品。
隨著東西貿(mào)易交往的頻繁。
尤其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臺灣以后,禁海開放,西洋制品開始涌入,西洋琺瑯便由廣州等港口傳入中國,并就地設廠研制,稱之為洋瓷,宮中則稱其為廣琺瑯。
當時,廣州的產(chǎn)品多保留著西方文化的韻味,由于燒造技術不高,釉料呈色不穩(wěn)定。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聘請法蘭西畫琺瑯藝人陳忠信來京,在內(nèi)廷琺瑯處指導燒造畫琺瑯器。
擴展資料:
真正提到瓷胎琺瑯的確鑿歷史資料可參考:康煕五十九年二月初二日,曹頫(曹寅之子)奏摺內(nèi)朱批、諭曹寅:“近來你家差事甚多,如琺瑯磁器之類先還有旨意件數(shù)。
到京之后,送至御前覽完才燒。
今不知騙了多少磁器,朕總不知...。
”康熙時期,由于畫琺瑯制作還不成熟,因此,畫琺瑯不能在瓷胎釉面上直接施釉,而是施在素胎面上。
當時的琺瑯彩瓷胎必須由景德鎮(zhèn)制作(除偶爾使用永樂舊胎外)、由浮梁(即景德鎮(zhèn),因橋梁多稱其“浮梁”)昌江順流直下、入鄱陽湖、經(jīng)九江關、過江寧府(南京),然后沿大運河北上進京。
曹寅自祖輩皆為玄曄家包衣(奴仆),當時織造、海關許多要職都由統(tǒng)治者委任自家包衣管理。
曹家三代身居江寧織造,且好瓷,可能涉及御廠琺瑯瓷胎事宜,導致康熙訓斥。
康熙官窯瓷早期因御廠瓷器制作不理想而不落康熙款,直到制作達到一定水準時才開始落“年制”款。
從現(xiàn)存康熙官窯瓷來看,“年制”款是由工部在景德鎮(zhèn)御廠制作的官窯瓷。
基本屬“部限”瓷,該類瓷使用范圍較寬,包括宮內(nèi)日常、觀賞、賞賚用等。
而“御制”款則僅限宮內(nèi)造辦處制作的畫琺瑯(包括銅胎、玻璃胎、紫砂胎)。
從現(xiàn)有存世品來對比發(fā)現(xiàn),即使宮內(nèi)造辦處制作的掐絲琺瑯也使用“年制”款(器9),而不落“御制”款。
造辦處制作的瓷胎畫琺瑯與御廠制作的官窯瓷相比。
前者難度大、成本高、相對珍貴。
特別是琺瑯作的畫琺瑯屬于新興技術,與明朝就開始盛產(chǎn)的掐絲琺瑯相比,存在一定優(yōu)越感。
因此可看出:落“御制”款器物明顯在制作水準上優(yōu)于“年制”款,使用級別也較“年制”款高(僅就康熙朝而言)。
中國瓷器|一文了解明清瓷器特點
明成化;成化青花:成化的青花開始使用平等青料,較顯雅致,渲染像絮狀,藍中泛著青灰的發(fā)色,加上官窯瓷器胎質(zhì)潔白細膩、粬面光滑瑩潤,使成化青花更加柔和脫俗。
成化斗彩:斗彩由釉下青花跟釉上彩拼接而成,頗有種爭奇斗艷之感。成化以造型小巧的器物較為多見,在眾多瓷器品種中,又以斗彩聲譽最高,其中雞缸杯、高士杯天字罐等均為膾炙人口的各品。
明成化青花麒麟紋盤;明成化青花折枝蓮紋碗;明成化青花山石花卉紋罐;明成化斗彩雞缸杯;明成化斗彩高士圖杯;明成化斗彩海馬紋天字罐。
清康熙:康熙朝的瓷器是清代景德鎮(zhèn)瓷器的重點之一。無論是產(chǎn)品造型還是裝飾技法,都到了極度繁榮的境界,制瓷技術爐火純青。瓷型挺拔硬郎,其特色還是主要休現(xiàn)在顏色上??滴醅m瑯彩康熙對外來文化比較開明,于是大力引進畫琺瑯的技術,甚至在西方畫琺瑯用的油性顏料的基礎上,研發(fā)了國產(chǎn)琺瑯彩料,康熙晚期還在大明五彩的基礎上,不斷改進釉上彩料的制作工藝,大放異彩。
清康熙五彩十二月花卉紋杯;清康熙青花稚雞牡丹紋鳳尾尊;清康熙郎窯紅觀音尊;清康熙紅地開光琺瑯彩牡丹紋;清康熙琺瑯纏枝杯蓮紋葵瓣式盒。
清雍正
雍正時期瓷器的生產(chǎn)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不同于康熙時期的渾厚古拙,總體造型風格精致典雅,胎體部分做工精細,壁薄體輕。小器型輕巧含蓄,大器型講究線條柔和且圓潤。景德鎮(zhèn)御窯廠受雍正皇帝的影響,仿燒前朝作品達到高潮,尤以仿燒宋代五大名窯的色釉及明代永樂、宣德、成化這三朝的青花最具水準。
胭脂紅地開光琺瑯彩花鳥紋碗;清雍正里外胭脂水釉碗;清雍正仿永樂青花菊瓣紋雞心碗;清雍正粉彩牡丹圓盤;清雍正粉彩蟠桃紋天球瓶。
清乾?。呵r期的瓷器顏色鮮艷多彩,紋飾多而復雜,用一個詞形容乾隆時期的瓷器,那便是--炫技。乾隆認為把所有顏色涂在一起就是好看的,于是就出現(xiàn)各種釉彩于一物的器物,混搭出前所未見的富麗繁縟,這也是為什么乾隆審美會被打上“農(nóng)家樂”、“土”、“俗”等標簽。但是乾隆時期品種繁多,也不乏輕快淡雅的作品,乾隆本人在藝術層面上雖追求個性與獨特,但審美品味終歸還是在線的。
景德鎮(zhèn)窯松石綠釉菊瓣蓋碗;芙蓉石蟠螭耳;清乾隆桃花洞紋觀音尊;清乾隆琺瑯彩虞美人題詩盌;清乾隆影青玲瓏碗;各種釉彩大瓶(瓷母)。
清代琺瑯彩瓷有哪些特征?
第一,
就繪畫風格而言,康熙琺瑯彩瓷的外壁全部涂滿色彩,不露白底,不題詩。
內(nèi)容上改變了康熙朝有花無鳥的單調(diào)畫法,繪花鳥、竹石、山水等各種畫面,并配以書法極精的相應題詩和藍料印,成為瓷和書、詩、畫相結合的藝術珍品。
第二,
底款方面,康熙朝的底款多為康熙御制宋體雙排料款,料有藍、紅、黃三種,多數(shù)為藍料款,黃款主要建于紫砂器。
雍正朝的底款多為雍正年制宋體雙排藍料款,少數(shù)為大清雍正年制楷體雙排清華款。
乾隆朝的底款多為乾隆年制雙排藍料款,字體多數(shù)為宋體,少數(shù)為四字或六字篆體,未見紅、黃料款。
◆器型
康熙琺瑯彩傳世品無大器,立件瓶類器物高不超過25厘米。多以盒、碗、盤、杯、壺為多,其中碗所占比重最大。
◆胎釉
康熙琺瑯彩主要采用景德鎮(zhèn)燒制的素白瓷為胎,為了達到銅胎畫琺瑯器施彩的效果,以里壁施釉,外壁無釉的反瓷為胎,在胎的外壁上施琺瑯彩料然后再入窯烘燒成反瓷,再進行描繪。瓷胎較銅胎質(zhì)地更為細膩潔白,將彩料映襯得更為艷麗潤澤,其彩繪的效果較銅胎畫琺瑯彩更勝一籌。
◆彩繪
傳世康熙琺瑯彩有紫地琺瑯彩、紅地琺瑯彩、綠地琺瑯彩、黃地琺瑯彩、藍地琺瑯彩等。此時琺瑯彩與銅胎琺瑯彩一樣具有色彩濃重艷麗的特點。彩料為進口料,其中以玫瑰紅和胭脂紅色料最為突出。
◆紋飾
康熙琺瑯瓷正處于初創(chuàng)階段,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紋飾主要模仿銅胎琺瑯器。紋飾多為花卉,有牡丹、蓮花、菊花、月季、芍藥、牽牛花以及繡球、石竹等。并有在琺瑯彩繪花卉內(nèi)篆書“萬”、“壽”、“長”、“春”等吉祥語句的。
◆款識
康熙琺瑯彩器底款識有書款與刻款,用藍料或胭脂紅料書“康熙御制”四字方框楷款;用黃色琺瑯料書“康熙御制”四字方框楷款則為紫砂壺與蓋碗的底款;另有用紅料書“康熙御制”雙圈楷款在永樂白胎畫琺瑯器物上。僅見一件四字刻款的器物,即在澀胎底足內(nèi)刻“康熙御制”楷款,是康熙燒制的紫地琺瑯彩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3691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紫砂壺的養(yǎng)壺原則
下一篇: 古人評價鑒定紫砂壺優(yōu)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