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表述十九世紀中后期的中英戰(zhàn)爭
,至今仍然是一個問題。“‘鴉片戰(zhàn)爭’這個頗富爭議的詞是1840年4月25日的《泰晤士報》生造出來的”(卜正民等《鴉片政權》)
,因此,許多西方學者稱之為“貿易戰(zhàn)爭”(中國學者鄭觀應《盛世危言》亦然);還有學者視其為“白銀戰(zhàn)爭”(弗蘭克《白銀資本》、林滿紅《中國之逆轉:世界銀荒與嘉道咸秩序》),等等。周重林和太俊林則稱其為“茶葉戰(zhàn)爭”。茶葉
、鴉片與白銀周重林和太俊林所著的《茶葉戰(zhàn)爭》檢討了我們習焉不察卻又至為關鍵的一些歷史細節(jié),重在討論近代歷史中的茶葉和飲茶的文化意味和歷史關系
,它的旨趣是,“透過一杯茶,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衰敗的王朝,收獲的也不只是那些廉價的屈辱,而是日常生活中的那杯茶,是怎么樣到了手中,又是怎么丟失的。所謂的全球化,在那個時間里茶葉
從上述三角貿易關系可見
,茶葉在其中的關系至為重要。這一判斷的依據,可以從英國對鴉片貿易的態(tài)度變化中看出來:雍正七年(1729年),中國首次頒布鴉片禁令,又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禁種鴉片,從嘉慶元年(1796年)起一再禁止鴉片入口,但屢禁不止,中國人吸食鴉片越來越多,中國的白銀大量流往英國,造成清朝“銀貴錢賤”的局面,中國只好用傳統(tǒng)的“以茶制夷”的策略對付英國,道光十九年(1839年),欽差大臣林則徐(1785-1850)到達廣州禁煙,與英國的貿易需求沖突,因為英國東印度公司要用鴉片來換得中國的大把白銀才買得起茶葉,所以英國不惜付諸武力,目的就是保證繼續(xù)通過向中國走私鴉片來向中國購買茶葉,否則它就沒有東西可以掙銀子來買中國的茶葉了。“茶葉創(chuàng)造了英國”
咸豐四年(1854年)
,英國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中英《南京條約》,要求中國全境開放通商、鴉片貿易合法化,被中國拒絕,兩年后此后,中國的國產鴉片逐漸增多
,到光緒八年(1882年)已經完全滿足國內需要,甚至還有部分出口(到緬甸等地),而英國則在同一時期自己種出了茶葉,到了光緒十四年(1888年),英屬印度出口英國的茶葉數量已經超過中國,還開始反過來向西藏傾銷茶葉,這時候,英國禁止鴉片貿易的要求也就越來越強烈了。所以,這是一場茶葉戰(zhàn)爭。諷刺的是,在英國大肆走私、中國屢禁不止的情況下,太常寺少卿許乃濟(1777-1839)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奏請弛禁鴉片、種植罌粟,卻被皇帝和高官痛批,而在中國被迫鴉片貿易合法化之時,英國卻在國內立法禁煙。茶葉創(chuàng)造了英國
,并使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帝國(麥克法蘭《綠色黃金(1678.80,-4.40,-0.26%)》、周寧《鴉片帝國》)以茶讀史:理解歷史的新視角
打也打不過
直到今天,我們還在以道德之名譴責這一場戰(zhàn)爭
。但在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里,對于弱者來說,那些自己覺得義憤填膺的譴責,又何嘗不是可憐巴巴的申訴?這其實是李鴻章(1823-1901)在光緒七年(1881年)致信英國禁煙協會時就已經注意到了的現象:對于這一場戰(zhàn)爭《茶葉戰(zhàn)爭》讓人反思我們今天的生活的緣由與意義,因為那段以茶葉為主角的故事到現在還遠遠沒有結束:一方面
以茶讀史,是一個具體而可以觸摸的策略與路徑
一
需要注意的是
在1961年出版的一本名為《帝國主義侵華史》的書中
孟加拉的鴉片專賣每年供給政府數達九十八萬一千二百九十三金鎊的收入
460萬英鎊(1833年為330萬)和98萬英鎊,哪個多
?在過去的故事版本里
,鴉片收入被視為英國的國家利益,號稱占印度政府收入1/7,但是如果我們了解具體的數據可知,這個數字很不靠譜。
英屬印度政府的鴉片收入
,分為三個來源:一是壟斷比哈爾和貝那勒斯的孟加拉鴉片生產,從加爾各答拍賣中直接得利
,這個過程中,政府通過發(fā)放執(zhí)照和預付款半強迫農戶種植鴉片,收獲后,通過拍賣會的方式向貿易商拍賣鴉片制品,并借此操縱價格;二是征收馬爾瓦鴉片的過境稅
,印度西部地區(qū)和孟加拉地區(qū)不同,馬爾瓦鴉片通常由小的經銷商收購, 在做簡單加工之后賣給位于大城市的大批發(fā)商,這部分鴉片在向各個港口運銷的過程中三是對印度內部銷售的鴉片征收的貨物稅,這部分屬于內銷鴉片的消費稅
這三個部分加在一起,從1789年—1790年度到1838年—1839年度年均稅收只占整個印度總稅收的6%,此后直到1888年—1889年度,這個數字才增長到15%。
如果說為了98萬英鎊的利益,對300
、400萬英鎊的稅收開戰(zhàn)說不,英國政府也實在太不會算賬了。至于說為了“貿易逆差”開戰(zhàn)
,或者說為了鴉片開戰(zhàn),都忽視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就是早在1813年,英國議會已經通過法令剝奪了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貿易壟斷權,1833年,又剝奪了它的對華貿易壟斷權,相當于拆掉了這個最大“國企”的骨頭。在此之后,來華貿易的商人所面臨的“白銀不足”問題,理論上跟英國政府的利益毫無關系。
真正驅使英國政府走向鴉片戰(zhàn)爭“單行道”的,實際上是身在印度的鴉片貿易的“灰色收入”集團和英國本土的金融資本的聯盟
,而非我們一直以來所認為的,力圖打開中國市場的英國工業(yè)資本家,這是兩群人,甚至在利益上都是相悖的。
不恰當地比較一下
,鴉片和茶葉都是成癮性的嗜好品,也都是農業(yè)生產的粗加工制品,主要作用都是遠途出口
道光時期財政收支統(tǒng)計表(倪玉平:《清朝道光時期的財政收支》
這里的關稅(和現代意義關稅不同
按照粵海關的慣例
印度的鴉片產業(yè)鏈與此類似
所有走私和走私者的始作俑者乃是東印度公司
而整個產業(yè)鏈的規(guī)模,以1836年為例
更重要的是
印度的鴉片商人就非常希望獲得“交換票據”而不是黃金、白銀
當時的兌換比價是1元本洋兌換2.5盧比
如果換算成英鎊,每年流入印度的白銀并不多
金融資本笑了
有鴉片這種高利潤的商品長期占據中印貿易線路
上篇文章
所以
誰料想
在事件最初,英國工業(yè)資本對于遠在廣州的變故絕少興趣,他們更擔心的是從中國來的原料斷絕
最終激怒他們的
至此
哪怕是這樣
因此
說到這兒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3698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上一篇:
烏龍茶的香氣介紹
下一篇:
烏龍茶的茶葉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