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茶法
茶法是國家對茶葉征稅和榷禁專賣的各種制度。中國是世界上種茶、飲茶最早的國家。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已普遍種茶,飲茶習慣亦盛行大江南北。但在較長歷史時期內,茶葉僅作為貢品奉獻朝廷。至唐朝茶葉生產(chǎn)大規(guī)模發(fā)展,人民飲茶風氣普遍形成,才開始稅茶、榷茶,逐漸建立起完密的茶法制度
以前都有哪些茶法
以前有唐朝茶法、宋朝茶法、金朝茶法、元朝茶法、明朝茶法、清朝茶法這六個政府的茶法。以下一一介紹:
唐朝茶法
在唐朝國家對茶葉征稅始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十稅其一。榷茶始于文宗大和九年(835)﹐由政府收購民間茶園﹐派工制茶專賣﹐甚至強令茶農(nóng)將茶樹移植官營茶坊﹐焚棄民間私茶﹐從而引起人民的反抗。不久又行稅茶﹐對私賣﹑漏稅規(guī)定了杖脊甚至處死刑。唐朝還開始了同西北回紇等族以茶換馬的茶馬貿易。
宋朝茶法
在宋朝國家對茶葉榷禁專賣制度更趨完密。太宋祖干德三年(965)始榷東南茶。仁宗嘉佑四年(1059)曾一度弛禁﹐改為通商征稅。神宗熙寧七年(1074)又榷蜀茶。唯兩廣因產(chǎn)茶極少未曾榷禁﹐允許自由通商﹐征收園戶租稅和商人商稅﹐但不許茶葉出境。宋初﹐東南設榷貨八務及十三場﹐官給園戶本錢﹐茶葉運銷通過場務﹐由官府專利。茶農(nóng)除了以茶折稅﹐還要將茶賣給官府。匿不送官及私鬻者﹐沒收茶葉﹐并計值論罪。主管官吏私以官茶貿易﹐其價值達到一貫五百的處死。四川地區(qū)設茶馬司﹐官府將所買茶葉運往甘肅﹑青海及四川的雅安﹑漢源等地與少數(shù)民族易馬。法令規(guī)定﹐凡將茶葉私賣給少數(shù)民族﹐私販川茶進入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均按軍法治罪。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廢除東南地區(qū)的茶葉官買官賣﹐實行“茶引法”﹐令商人交納引稅﹐憑引直接向茶園戶買茶﹐到產(chǎn)茶州縣合同場秤發(fā)﹑驗視﹑封印﹐按規(guī)定的數(shù)量﹑時間﹑地點運銷。凡違反引法規(guī)定的條款﹐要受到?jīng)]收茶貨及笞﹑杖﹑徒﹑流等刑罰。偽造茶引和結伙持杖貿易私茶﹐遇官司擒捕進行抵抗者皆處死刑。無引私茶﹐許人告捕﹐官司給賞。官吏違法徇私﹐亦治其罪。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又將”茶引法”推廣于四川地區(qū)。除兩廣外﹐全國統(tǒng)一實行引法﹐終宋之世不變。
金朝茶法
在金朝統(tǒng)治北方時,茶葉要從南宋進口﹐為了避免“費國用而資敵”﹐對飲茶實行嚴格限制。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規(guī)定七品以上官員方可食茶﹐但不得私賣和贈獻﹐不應保存茶葉而保存者﹐按斤兩定罪。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又因國家財政困難﹐復位茶禁﹐規(guī)定親王﹑公主及現(xiàn)任五品以上官員方許飲茶﹐仍不得出賣和私贈別人﹐犯者判五年徒刑。告發(fā)者賞寶泉一萬貫。
元朝茶法
在元朝興于漠北﹐不缺戰(zhàn)馬﹐廢除了茶馬貿易﹐統(tǒng)一實行茶引法。官府在產(chǎn)茶地區(qū)設置榷茶轉運使司﹑榷茶提舉司﹑榷茶批驗所和茶由局等機構﹐主管榷茶事宜。凡商人興販茶貨﹐必須繳納引稅﹐于指定山場買茶。買賣零茶發(fā)給茶由。商人憑引﹑由運賣。茶過批驗處所不交驗者﹐杖七十﹔賣畢三日內不赴官司繳納引目者﹐杖六十。商人轉用茶引﹑涂改字號﹑增添夾帶斤重﹐引不隨茶﹔茶園磨戶不按引﹑由而夾帶多賣﹔運茶車船主知情夾帶﹐均按私茶治罪。凡犯私茶﹐杖七十﹐茶一半沒官﹐一半付告人充賞。偽造茶引者斬﹐沒收家產(chǎn)﹐付給告發(fā)人充賞。官司禁治不嚴﹐致有私茶發(fā)生﹐罪及官吏。其茶課稅率﹐初時尚輕﹐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全國征茶課不過1200余錠﹐以后逐年加重﹐至仁宗延佑七年(1320)已達289211錠﹐40多年間﹐茶課增加近300倍。
明朝茶法
在明朝時期區(qū)分商茶和官茶,榷禁征課曰商茶﹐貯邊易馬曰官茶。商茶行于江南﹐征收園戶茶課和商人引稅。其辦法及懲治私茶的法令與元朝略同。官茶行于陜西漢中和四川地區(qū)﹐設茶馬司以主其政。漢中茶葉﹐官征十分之一﹐其余全部官買﹔無主茶園﹐由軍士種植﹐官取十分之八。官府將茶運往秦州(今甘肅天水市)﹑河州(今甘肅臨夏市西北)﹑洮州(今甘肅臨潭縣)﹑西寧等地易馬。四川茶葉﹐官征十分之一外﹐須定官買課額﹐于永寧(今四川敘永)﹑雅安等地設茶局﹐立倉收儲官茶市馬。額外之茶始給引許商人販賣。明朝政府對西北﹑西南邊境的茶葉走私防范甚嚴﹐定期派遣官員巡查關隘﹐捕捉私茶。對私茶出境與關隘失察﹐處罰甚重。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駙馬都尉歐陽倫﹐由陜西販私茶至河州﹐就被賜死伏誅﹐茶貨沒官。到明世宗嘉靖(1522~1566)年間﹐才減私茶通蕃之罪﹐止于充軍。
清朝茶法
在清朝初沿明制﹐陜﹑甘易蕃馬﹐各省召商發(fā)引納課。間有商人赴戶部領銷者﹐亦有小販領于本籍州縣者﹐又有州縣承引﹐無商可給﹑開種茶園戶經(jīng)紀者。戶部寶泉局鑄刷引由﹐備書例款﹐各省預期請領﹐年辦年銷。茶一百斤為一引﹐不及一百斤謂之畸零﹐另給戶帖。凡偽造茶引﹐或作假茶興販﹐及私與外國人買賣者﹐皆按律科罪。由于清朝牧地遼闊﹐孳息繁昌﹐官營茶馬貿易在干隆(1736~1795)中期就已停止﹐全國統(tǒng)一發(fā)引商銷。太平天國革命爆發(fā)﹐東南各省增加茶厘﹑茶捐﹐以充軍餉﹐發(fā)給“引票”﹑“厘票”﹑“捐票”為販銷憑證。其后﹐廢引﹑厘﹑捐三票﹐改用稅票以簡化手續(xù)。清末﹐茶票漸朝茶引。各省商販凡納稅者﹐都可領票運銷。政府對茶利壟斷逐漸削弱﹐對私茶的懲處﹐亦有所減輕﹐運銷私茶﹐查出止于沒官。
不同的泡茶方法介紹
宜興式泡法
1、特色:此種泡法是融合各地的方法,研究出的一套合乎邏輯的流暢泡法,講究水的溫度。
2、沖泡步驟:
賞茶:由茶罐直接將茶倒入茶荷(一種盛茶的專用器皿,類似小碟)。由專人奉至飲者面前,以供其觀看茶形,聞取茶香。
溫壺:將熱水沖入壺中至半滿即可,再將壺內的水倒出到茶池中。
置茶:將茶荷的茶葉撥入壺中。
溫潤泡:注水入壺到滿為至,蓋上壺蓋后立將水倒入茶公道杯中。(目的是為茶葉吸收水份并可洗去茶的不潔之嫌。)
溫杯燙盞:將公道杯中的水再倒入茶盅中,以提高杯的溫度,有利于更好的泡制茶葉第一泡:將適溫的熱水沖入壺中,注意時間以所泡茶葉的品質而定。
干壺:執(zhí)起茶壺,先將壺底部在茶巾上沾一下,拭去壺底的水滴。
倒茶:將茶湯倒入公道杯中。
分茶:將公道杯的茶湯倒入茶杯中,以七分滿為宜。
洗壺,去渣:先將壺中的殘茶取出,再沖八水將剩余茶渣清出倒入池中。
倒水:將茶池中的水倒掉。清洗一切用具,以備再用。
泡茶需掌握技巧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飲茶,然而茶是具有其特性的,同樣的茶在不同的人手中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姿態(tài)。一般而言,泡茶技術,主要是根據(jù)茶類的不同、加工方法的不同、茶的特性等方面去把握茶的用量、開水的溫度、沖泡的時間等。
泡茶首先要講究的是用水。古人對泡茶用水的選擇要求有三點:甘而潔,活而鮮,貯水得法?,F(xiàn)代人泡茶用水一般都用天然水,天然水包括泉水(山水)、江水(河水)、溪水、井水、湖水、雨水、雪水等。在天然水中,雨水和雪水屬軟水,溪水、江水(河水)、泉水屬暫時硬水,部分地下水為硬水,而蒸餾水為人工軟水。
水的溫度也很關鍵的。按照唐朝陸羽的理論:當水煮到出現(xiàn)魚眼大的氣泡,并微有沸聲時,是第一沸;當鍋邊緣連珠般的水泡向上冒時,是第二沸;水面波浪翻騰著也就是第三沸了。“三沸”之后,不宜接著煮,因為水已煮老,不能再飲用。
另外,注水手法的變化也會使茶湯的滋味產(chǎn)生變化。同一道紅茶由不同的人泡出來差別很大,除去一些水質、器皿的影響外,注水出湯的手法是一個關鍵,同一種大紅袍,不同的手法會影響茶葉中物質釋放的先后與快慢,滋味呈現(xiàn)自然不同。
泡茶目的在釋放茶里的物質,沖泡時順其性,茶湯便好喝。對于芽葉細嫩的、不發(fā)酵的茶來說,沖泡時需要懸壺高沖,以降低水溫,并使茶葉在水中充分滾動,以達到受熱均勻,才能使茶葉綻放美麗的形狀。另一方面,要使茶葉受熱均勻,就不可定點沖泡,那樣會使得定點部位的茶葉過分受熱以至茶葉細胞被燙死。
如果茶是要顯出高香的,就應該高沖,以讓味道充分顯出來,比如綠茶和花茶等。對于類似普洱、鐵觀音和巖茶這樣的注重韻味的茶,一定要低沖,而且不能從中間注入。注水要定點且力度要均衡,環(huán)繞注水就如兵困圍城,茶勁將發(fā)卻被壓郁悶死;應該順勢而為,有流暢之意。
用一種茶,不同的沖泡手法泡出來的茶的味道也不同。比如同為武夷山大紅袍,用沸水直沖,就會香氣高揚,但不持久,滋味霸道回甘卻不明顯;中投法入水,提壺高沖卻不直接淋在葉上,香氣輕揚幽遠,滋味鮮爽順滑。從清理茶盤、擺放茶杯、燒水、提壺,這些泡茶前的準備工作都應安靜,這樣就把外界的喧鬧“隔絕”在外。等壺里的水開了以后,放在桌面上,當水已經(jīng)不再翻滾,安靜后,拎起開水壺,讓水從壺嘴流出,水流均勻平穩(wěn)地順著杯子的邊沿平滑流入。
還有,茶葉品鑒時,心境也很關鍵。只有靜下心來,才能體會出茶葉本身的自然韻味。泡茶亦是如此,心態(tài)平和安靜,注水出湯自然順暢和諧;心情不平,茶性不解,泡茶的時候難免乍呼,泡出來的茶湯也會有這樣那樣的.詬病。
正統(tǒng)的詔安式茶藝欣賞
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各個地區(qū)各個民族都有其特殊的飲茶泡茶方式,而且所使用的茶具方面也存在不同之處。下面我們來認識下詔安式茶藝吧,詔安式屬于福建省漳州市的一個小縣城,是福建與廣州接壤的縣,與廣東的泡茶方式可能會有點影響。
詔安式茶藝是福建閩南一帶居民所特有的泡茶方式。它較為講求泡茶的技術,因此皆以宜興式標準單口茶壺,配上蛋殼杯來泡茶。
備茶﹕壺把方向與主泡者約呈45度角,將欲用之茶葉置于紙中,折疊包起后,以手壓碎約一一三次,并依茶形整理出──碎、斷、條三類,置于一側備用。
燙壺﹕詔安式泡茶法是不綁壺蓋的。先將壺蓋斜置于壺身上,以熱水一并燙過。燙壺最應注意的是其時效性的掌握,一般控制恰當,壺壁剛好熱透后,緊接著置茶,應可隨即聞到被蒸散出來的茶香。
置茶﹕將適才在紙張上壓碎的茶倒入壺中,需依﹕碎→斷→條,由后下至前上,逐層置入。
時聞﹕由于是以燙杯時間的長短來掌握,所以每泡的燙杯方式稍有不同。
第一泡﹕沖水時,需將熱水沿著壺口,以一半在內,一半在外的方式?jīng)_入壺內。切勿直沖,以免水流過強破壞茶形而阻塞了流口的順暢。
燙杯﹕杯內注入三分之一的熱水,雙手各拿一個茶杯,以對杯方式將水倒入另兩杯且旋轉一兩圈,從聲音的清脆程度,可以立即分辨出杯子的造工精制與否,而燙杯動作之俐落靈巧更可表現(xiàn)出泡茶的手藝。
干壺:將壺底在茶巾上沾過,使不滴水以保持清凈。
倒茶﹕在杯子之間,緩緩的輪流來回倒出,以使茶湯均勻,至茶流成滴即停。
奉茶﹕將茶送至桌中,請客人取其近者品茗。詔安式泡茶通常擺置四個杯子,若品茗者只有三人,便將第四杯倒與在座的長者或尊者。
第二泡﹕燙杯方式與第一泡略有不同的是,需將杯內注入熱水至杯面呈表面張力,即將溢出為止,再以雙手中指各輕撥杯子使其略傾,倒掉少許水,再以食、拇指拿起杯子,倒掉剩余的水。
第三泡﹕燙杯方式與第二泡不同的是,此泡以單手單杯輪流操作。三泡茶是詔安式所推薦的,因為第三泡以后的茶味不純,且破壞味余韻故不取。
去渣﹕將壺底朝上,手執(zhí)壺把,輕搖令茶渣自然倒出,最后,再沖入少許開水,搖晃壺身,將茶渣清出。
還原:清潔茶具,并歸位還原。
喝紅茶有什么好處
經(jīng)常喝紅茶還有防治流感、中風及皮膚癌的效果。 喝紅茶可以幫助胃腸消化、去油膩、開胃口、助養(yǎng)生,促進食欲,可利尿、消除水腫。喝紅茶可強壯心臟功能。喝紅茶最好加牛奶,喝茶不加奶的人,體內草酸比例相對較高。草酸一般都能隨尿液排出體外,但是,對部分人來說仍會有些草酸積聚在體內,最后形成腎結石。牛奶中的鈣可以與草酸結合,使其順利排除。建議晚上最好喝紅茶。
如何喝紅茶
喝紅茶按使用的茶具不同,又可分為杯飲法和壺飲法。
一般情況下,工夫茶紅茶、小種紅茶、袋泡紅茶、速溶紅茶等大多采用杯飲法。即置茶于白瓷杯、玻璃杯中,用沸水沖泡后飲。紅碎茶和片末紅茶則多采用壺飲法。即把 茶葉放入壺中,沖泡后為使茶渣和茶湯分離,從壺中慢慢倒出茶湯,分置各小茶杯中,便利飲用, 茶葉殘渣仍留壺內,或再次沖泡,或棄去重泡都很方便。這種方法很適宜于茶館酒肆招待客人,或三五友人共聚議事時用。采取何種飲法,在接待賓客時,要慎加研究,因為同一飲法,有些地方認為“同飲一壺茶”是親熱的表現(xiàn),但在湖南,如用壺斟茶招待客人,就會被認為不合禮節(jié)了?!肚灏揞愨n》載:“湘人于茶,不惟飲其汁,輒并茶葉而咀嚼之。人家有客至,必烹茶,若就壺斟之以奉客,為不敬??腿?,啟茶碗之蓋,中無所有,蓋茶葉已入腹矣。”也許不用壺飲法的原因就在于此。
品位茶葉的欣賞藝術
茶人欣賞茶葉,重在從茶葉中去發(fā)掘文化美﹑藝術美﹑工藝美和自然美。茶在中國茶人的眼里是鐘山川之靈異,得天地之和氣的靈物。茶以名山秀水為宅,以明月清風白云為伴。在真正的茶人眼里,茶具有無限的美感。當然,茶人們在欣賞茶葉時,除了聯(lián)想之外,還有具體的方法。
這些方法可歸納為“五品”及“三看三聞三品三回味”。
(一) 五品:是指調動人體的所有感覺器官用心地去品味﹑欣賞茶。包括“耳品”:注意聽主人(或茶表演者)的介紹;“目品”:用眼睛觀察茶的外觀形狀﹑茶的湯色等;“鼻品”:用鼻子聞茶香;“口品”:用口舌品鑒茶湯的滋味韻味;“心品”:對茶的欣賞從物質角度的感性欣賞升華到文化的高度這五種方式。
(二) 三看﹑三聞﹑三品﹑三回味都是欣賞茶葉的具體方法,這些方法應綜合應用﹑相互補充,才能欣賞到茶的全貌。
1. 三看
頭一看是看干茶的外觀形狀,即看是芽茶,還是葉茶;是珠茶,還是條索茶,以及看干茶的色澤﹑質地﹑均勻度﹑緊結度﹑有無顯毫等等。二看是看茶湯的色澤,即看茶湯是否清澈鮮艷明亮并具有該品種應有的色彩。三看葉底,即看沖泡后充份展開的葉片或葉芽是否細嫩﹑均齊﹑完整,有無花雜﹑焦斑﹑紅筋﹑紅梗等現(xiàn)象,烏龍茶還要看是否“綠葉紅鑲邊”。
2. 三聞
即干聞﹑熱聞、冷聞。干聞主要聞干茶的香型,以及有無陳味﹑霉味和吸附了其他的異味。熱聞是指開泡后乘熱聞茶的香味,茶香有甜香﹑火香﹑清香﹑花香﹑栗香﹑果香等不同的香型,每種香型又分為馥郁﹑清高﹑鮮靈﹑幽雅﹑辛銳﹑純正﹑清淡﹑平和等表現(xiàn)形式。冷聞是指溫度降低后再聞茶蓋或杯底留香,這時可聞到在高溫時,因茶葉芳香物大量揮發(fā)而掩蓋了的其他氣味。
3. 三品
茶要細細品啜。頭一品主要是品火功,春茶的加工工藝是老火﹑足火﹑生青或有日曬昧。第二品是品滋味,這時應讓茶湯在口腔內流動,與舌根﹑舌面﹑舌側﹑舌端的味蕾充份接觸,看茶味是濃烈﹑鮮爽﹑甜爽﹑醇厚﹑醇和還是苦澀﹑淡薄或生澀。第三品是品茶的韻味。只有帶著對茶的深厚感情去品茶,才能欣賞到好茶“香﹑清﹑甘﹑活”,妙不可言的韻味。
4. 三回味
三回味是茶人在品茶之后的感受,品了真正的好茶后,一是舌根回味甘甜,滿口生津;二是齒頰回味甘醇,留香數(shù)日;三是喉底回味甘爽,氣脈暢通,五臟六腑如得滋潤,使人心曠神怡,飄然欲仙。
陸羽把茶稱為“南方之嘉木”,盧仝把茶餅稱為“月團”,黃庭堅把茶稱為“云腴”,蘇東坡把茶比作“佳人”,乾隆皇帝把茶比作“潤心蓮”,在這些茶人眼里,茶中不僅包含著大自然的信息,而且可聯(lián)想到人類的高尚品質,可看到歷史的縮影。
品茶品人生: 茶與人生
功夫茶的沖泡流程欣賞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功夫茶呢?不過應該經(jīng)常有人會和工夫茶混在一起了吧。功夫茶其實并不是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所以才會叫做功夫茶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功夫茶的流程吧。
主人取來上好的茶葉,介紹該品種的特點、風味,依次傳遞欣賞嗅品一番。未放置茶葉之前,先將開水沖入空壺,謂之“溫壺”,溫壺之水倒進茶盤。應備有茶匙、漏斗,不宜用手抓茶置放,以免手氣、雜味混入。
沸水沖入壺中,刮去壺面茶沫。再沖入開水,但不要沸滾的,第一泡茶。蓋上茶蓋澆之開水,使壺內壺外溫度一致。等候茶水泡好,用剛才溫壺及潤茶的茶水,清洗茶杯。在泡好第一泡茶時,提壺運行數(shù)周,為的是不讓壺底水滴入茶杯串味。將溫洗好的小茶盅一字排開,依次來回澆注,或將壺中茶水先倒入茶海再注入杯中,切忌倒茶時一杯倒?jié)M再倒第二杯,免得濃淡不均,這是一般飲者容易犯的錯誤。
尊老愛幼、互相謙讓,這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美德,尤以敬第一杯茶最為重要,受之者必在座“首席”。功夫茶全套步驟中最講究的一環(huán),從欣賞茶色、茶味、茶香到嗅、啜并舉,玩味再三。功夫茶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從中還可以品位出沏泡的學問。
其實不要看上面寫的這樣其實操作起來還有有很多不容易做到的地方,每個步驟都要注意的,不然就不能體現(xiàn)出功夫茶里面所包含的功夫了。
;
●泡茶技術包括三個要素:茶葉用量、泡茶水溫和沖泡時間。
泡茶時每次茶葉用多少,并無統(tǒng)一的標準,而是根據(jù)茶葉種類、茶具大小以及消費者的飲用習慣而定。茶葉種類繁多,茶類不同,用量各異。如沖泡一般紅、綠茶,每杯放3克左右的干茶,加入沸水150-200毫升;如飲用普洱茶,每杯放5-10克。用茶量最多的是烏龍茶,每次投入量為茶壺的1/2-2/3。
對于高級綠茶,特別是各種芽葉細嫩的名茶,不能用100度的沸水沖泡,一般以80度(指水燒開后再冷卻)左右為宜,這樣泡出的茶湯一定嫩綠明亮,滋味鮮爽,茶葉維生素C也較少破壞。泡飲各種花茶、紅茶和中、低檔綠茶,則要用100度的沸水沖泡,如水溫低,則滲透性差,茶中有效成份浸出較少,茶味淡薄。泡飲烏龍茶、普洱茶和沱茶,每次用茶量較多,而且因茶葉較粗老,必須用100度的滾開水沖泡。有時,為了保持和提高水溫,還要在沖泡前用開水燙熱茶具,沖泡后在壺外淋開水。
●茶的沖泡順序
1 燙壺:燙壺:在泡茶之前需用開水燙壺,一則可去除壺內異味;再則熱壺有助揮發(fā)茶香。
2 溫杯:用燙壺熱水倒入茶盅內,再行溫杯。
3 置茶:一般泡茶所用茶壺壺口皆較小,需先將茶葉裝入茶荷內,鑒賞茶葉外觀,再用茶匙將茶荷內的茶葉撥入壺中,茶量以壺之三分之一為度。
4 高沖:沖泡茶葉需高提水壺,水自高點下注,使茶葉在壺內翻滾,散開,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稱“高沖”。
5 刮沫:刮去茶葉表層的一層泡沫,之后蓋上壺蓋靜置稍許。
6 低斟:把泡好的茶斟入杯中,茶壺壺嘴與茶盅之距離,以低為佳,以免茶湯內之香氣無效散發(fā),俗稱“低泡”。這樣不會起泡沫,也不會濺出。
7 聞香:品茶之前,需先觀其色,聞其香,方可品其味?!?br> 8 品飲:先要舉杯將茶湯送入鼻端聞香;接著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舉杯傾少許茶湯入口,含湯在舌尖回旋細品,頓覺口有余甘;一旦茶湯入肚,鼻口生香,咽喉生“兩腋生風”,回味無窮。
●不同茶類的沖泡方法
茶葉的沖泡,一般只要備具、備茶、備水,經(jīng)沸水沖泡即可飲用。但要把茶固有的色、香、味充分發(fā)揮出來,沖泡得好,也不是易事,要根據(jù)茶的不同特性,應用不同的沖泡技藝和方法才能達到。
1、綠茶的沖泡
細嫩綠茶的沖泡,要求茶具(茶杯或茶碗)潔凈,通常用透明度好的玻璃杯(壺)、瓷杯或茶碗沖泡。杯、碗內瓷質潔白,便于襯托碧綠的茶湯和茶葉。
泡茶的水質要好。通常選用潔凈的優(yōu)質礦泉水,也可用經(jīng)過凈化處理的自來水。水的酸堿度為中性或微酸性,切勿用堿性水,以免茶湯深暗。
煮水初沸即可,這樣泡出的茶水鮮爽度較好。沏茶的水溫,要求在80℃左右最為適宜,因為優(yōu)質綠茶的葉綠素在過高的溫度下易被破壞變黃,同時茶葉中的茶多酚類物質也會在高溫下氧化使茶湯很快變黃,很多芳香物質在高溫下也很快揮發(fā)散失,使茶湯失去香味。
茶與水的比例要恰當,通常茶與水之比為1:50~1:60(即1克茶葉用水50毫升~60毫升)為宜,這樣沖泡出來的茶湯濃淡適中,口感鮮醇。
沖泡的手法很有講究,要求手持水壺往茶杯中注水,采用“鳳凰三點頭”的手勢,使注入的熱水沖動茶葉,上下浮動,茶汁也易泡出。另外,在沖泡時常先注入少量熱水,使茶葉浸潤一下,稍后再注水至離杯沿1厘米~2厘米處即可。若待客,可將泡好茶的茶杯或茶碗,放入茶盤中,捧至客人面前,以手示意,請客人品飲。
2、紅茶的沖泡
紅茶的飲用方法,歸納起來大體分為清飲法和調飲法兩類。
清飲法,就是將茶葉放人茶壺中,加沸水沖泡,然后注入茶杯中細品慢飲。好的工夫條紅茶一般可沖泡2次~3次,而紅碎茶只能沖泡1次~2次。
調飲法,是將茶葉放入茶壺,加沸水沖泡后,倒出茶湯在茶杯中再加奶或糖、檸檬汁、蜂蜜、香擯酒等,根據(jù)個人愛好,任意選擇調配,風味各異。調飲法用的紅茶,多數(shù)用紅碎茶制的袋泡茶,茶汁浸出速度快,濃度大,也易去茶渣。
一般來說,品飲紅茶,選用茶具也很重要,以選用咖啡茶具較為適宜。
近年來在市面上流行一種臺式泡沫紅茶,其制法是紅茶經(jīng)沖泡后將茶湯倒人調酒器中,加上蜂蜜等配料,然后上下、左右搖動幾十下,再倒人透明玻璃杯中品飲。
由于茶湯含有皂素,形成泡沫,在透明杯中層次分明,十分美觀,品飲泡沫茶,別有情趣,特別是青年人更為喜愛。
泡沫紅茶始于臺灣,近期傳入大陸。
3、烏龍茶的沖泡
烏龍茶的品飲特點是重品香,不重品形,先聞其香后嘗其味,因此十分講究沖泡方法。從茶葉的用量、泡茶的水溫、泡茶的時間,到泡飲次數(shù)和斟茶方法都有一定的要求。
(1)茶葉的用量
沖泡烏龍茶,茶葉的用量比名優(yōu)茶和大宗花茶、紅茶、綠茶要多,以裝滿紫砂壺容積的1/2為宜,約重10克。
?。?)泡茶水溫
烏龍茶采摘的原料是成熟的茶枝新梢,對水溫要求與細嫩的名優(yōu)茶有所不同。要求水沸立即沖泡,水溫為100度。水溫高,茶汁浸出率高,茶味濃、香氣高,更能品飲出烏龍茶特有的韻味。
(3)沖泡的時間和次數(shù)
烏龍茶較耐泡,一般泡飲5次~6次,仍然余香猶存。泡的時間要由短到長,第一次沖泡,時間短些,約2分鐘,隨沖泡次數(shù)增加,泡的時間相對延長。使每次茶湯濃度基本一致,便于品飲欣賞。
(4)、沖泡和斟飲
沖泡烏龍茶有專門的茶具。廣東、福建人喜愛用“烹茶四寶”------潮汕烘爐、玉書、孟臣罐、若深甌。
潮汕烘爐是燒開水用的炭火爐;
玉書為燒開水的水壺,一般是扁形的薄瓷壺,約能容水2O克 ;
孟臣罐為紫砂壺;若深甌是微型精制的白色小瓷杯。
沖泡前先用開水將茶具(茶壺、茶杯、茶盤)淋洗一遍,以保持茶具潔凈,又利于提高茶具本身的溫度。
當壺中置茶以后,沸水沿壺內壁緩緩沖入,在水漫過茶葉時,便立即將水倒出,稱之為“洗茶”,洗去茶葉中的浮塵和泡沫,便于品其真味。
洗茶后即第二次沖入沸水,水量以溢出壺蓋沿為宜,蓋上壺蓋。沖水的方法應由高到低,且在整個泡飲過程中需經(jīng)常用沸水淋洗壺身,以保持壺內水溫,充分泡出茶葉的香味。
斟茶方法也與泡茶一樣講究,傳統(tǒng)的方法是用拇、食、中指夾著壺的把手。斟茶時應低行,以防失香散味。茶湯按順序注入幾個小茶杯內,注量不宜過滿,以每杯容積的1/2為宜,逐漸加至八成滿,使每杯茶湯香味均勻。
4、花茶的沖泡
花茶是融花香、茶味于一體的茶類?;ú璧钠凤嬰m重于香氣,但高檔毛峰花茶其形狀仍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品飲高檔名優(yōu)花茶,通常選用透明的玻璃杯沖泡。
茶葉用量與水之比為1:50(即1克茶葉用水50毫升)。
宜用85℃左右的沸水沖泡,時間3分鐘~5分鐘。
沖泡次數(shù)以2次~3次為宜。
可透過玻璃杯欣賞茶胚精美別致的造型,如沖泡的是特級茉莉毛峰花茶,可欣賞到毛峰芽葉在杯中徐徐展開,朵朵直立,上下沉浮,栩栩如生的景象,別有情趣。泡好后,先揭蓋聞香,鮮靈濃純,撲鼻而來。再嘗其味,花香茶味,令人精神振奮。
中、低檔花茶,主要是聞香嘗味,一般選用潔凈的白瓷杯或白瓷茶壺沖泡,水溫要求100℃,沖泡5分鐘后即可斟飲。
北方居家品飲花茶,常采用茶壺共泡分飲法,具有方便、衛(wèi)生的特點,家人老小團聚,泡上一壺茶,一邊品飲,一邊拉家常,會給家庭增添溫馨氣氛。
四川人品飲花茶,很有地方特色,常用一套三件頭茶具(茶碗、茶托、茶蓋)泡茶,邊飲品,邊擺“龍門陣”,悠然自得。
5、緊壓茶的沖泡
緊壓茶沖泡至今仍沿用古老的傳統(tǒng)方法。
我國生產(chǎn)的緊壓茶大多為磚茶,較為堅實,加之原料較粗老,所以用開水沖泡難以浸出條計。
飲用時必須先將磚茶搗碎,在鐵鍋或鋁壺中烹煮,而且有時在烹煮過程中,還要不斷攪拌,以使茶汁充分浸出。
飲用緊壓茶的,多半是西藏、內蒙、新疆等地的兄弟民族,那里多屬高原地區(qū),氣壓低、水不到100℃就沸騰,如果用沖泡法沖泡磚茶,茶汁便不易浸出,所以緊壓茶需用烹煮法才能飲用。由于地區(qū)不同,民族不同,風俗不同,緊壓茶的調制方法也有所不同。
從各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飲茶習俗可以看出,緊壓茶的調制方法與眾多其他茶的沖泡法至少有三點不同:
一是飲用時先要將緊壓茶打碎;
二是不宜沖泡,要用烹煮方法才能使茶汁浸出;
三是烹煮時,大多加上佐料,采用調飲方式飲茶。
明明朝中央戶部主管全國茶務,確定課額,并設巡察御史以懲辦私茶;設茶課司、茶馬司辦理征課和買馬;設批驗所驗引檢查真?zhèn)巍F洳璺ǚ稚滩韬凸俨?。榷茶征課曰商茶,貯邊易馬曰官茶。商茶行于江南,官茶行于陜西漢中和四川地區(qū)。商茶允許商人買引販賣,官茶必須保證買馬需要。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382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盛唐皇家宮廷茶文化
下一篇: 從「足袋」看日本的茶道文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