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公元1190年—公元1244年)
,蒙古汗國大臣
。字晉卿
,號玉泉,法號湛然居士
。出身于契丹貴族家庭,生長于燕京(今北京),世居金中都(今北京)
,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九世孫。
耶律楚材秉承家族傳統(tǒng)
,自幼學習漢籍,精通漢文
,年紀輕輕就已“博及群書
,旁通天文
、地理
、律歷
、術數及釋老醫(yī)卜之說
,下筆為文
,若宿構著”了
。初仕金
,為開州同知
、左右司員外郎。成吉思汗十年(1215)
,蒙古軍攻占燕京
,成吉思汗得知他才華橫溢
、滿腹經綸
,遂派人向他詢問治國大計
。他早已對腐朽的金王朝失去信心
。面對干戈四起
、生靈涂炭的神州大地
,他決定以自己的才華輔助成吉思汗,拯救水深火熱中的人民
。十四年,隨成吉思汗西征
,常曉以征伐
、治國、安民之道
,屢立奇功,備受器重
。二十一年
,又隨成吉思汗征西夏
,諫言禁止州郡官吏擅自征發(fā)殺戮
,使貪暴之風稍斂
。
窩闊臺汗即位后
,耶律楚材倡立朝儀
,勸親王察合臺(太宗兄)等人行君臣禮
,以尊汗權。從此更日益受到重用
,被譽為“社稷之臣”。初執(zhí)掌中原地區(qū)賦稅事宜
,建議頒行《便宜一十八事》,設立州郡長官
,使軍民分治
;制定初步法令
,反對改漢地為牧場
;建立賦稅制度
,設置燕京等處十路征收課稅所
。窩闊臺汗三年(1231)
,任中書令(宰相)
。此后
,他積極恢復文治,逐步實施“以儒治國”的方案和“定制度
、議禮樂
、立宗廟、建宮室
、創(chuàng)學校、設科舉
、拔隱逸
、訪遺老
、舉賢良
、求方正
、勸農桑
、抑游惰
、省刑罰
、薄賦斂
、尚名節(jié)
、斥縱橫、去冗員
、黜酷吏、崇孝悌
、賑困窮”的政治主張。在政治
、經濟、文化各方面殫精竭慮
,創(chuàng)舉頗多
。使新興的蒙古貴族逐漸放棄了落后的游牧生活方式
,采用漢族以儒教為中心的傳統(tǒng)思想和制度來治理中原
。使戰(zhàn)爭不斷的亂世轉為和平的盛世
,使先進的中原封建農業(yè)文明得以保存和繼續(xù)發(fā)展
,也為后來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礎。
耶律楚材不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而且多才多藝
,是一個在文化藝術方面有卓越修養(yǎng)和多種貢獻的人
。他是我國提出經度概念的第一人
,編有《西征庚午元歷》
,還主持修訂了《大明歷》
。他酷愛詩歌,寫過不少詩作
,現存于世的有《湛然居士文集》共14卷。
耶律楚材在成吉思汗
、窩闊臺汗兩朝任事近30年,多有襄助之功
。后脫列哥那稱制時
,因屢彈劾皇后寵信之奧都剌合蠻
,漸被排擠
。公元1244年5月14日
,悲憤而死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绊浦辛鲾?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藏舟半夜移”
,消息傳出
,傾國悲哀,許多蒙古人都哭了
,如同喪失了自己的親人。漢族士大夫更是流著眼淚憑吊這位功勛卓著的契丹政治家
,他們的良師益友。蒙古國數日內不聞樂聲
。正如其同時代人暮之謙在《中書耶律公挽詞》中所言:
忽報臺星折,仍結薤露新,
斯民感天極
,灑淚叫蒼旻。
元世祖中統(tǒng)二年(1261)
,忽必烈遵耶律楚材的遺愿,將他的遺骸移葬于故鄉(xiāng)玉泉以東的甕山
,即今北京頤和園的萬壽山。卒后追封廣寧王
,謚號文正
。
中國歷史上十大賢相
一
、齊國名相管仲: 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
,潁上(今安徽潁上)人
。管仲少時喪父
,老母在堂
,生活貧苦
,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
,為維持生計
,與鮑叔牙合伙經商后從軍,到齊國
,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
,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
,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
。
二
、秦國名相商鞅: 戰(zhàn)國時期政治家
,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衛(wèi)國國君的后裔
,公孫氏
,故稱為衛(wèi)鞅
,又稱公孫鞅
,后封于商
,后人稱之商鞅
。在位執(zhí)政十九年
,秦國大治
,史稱商鞅變法
。
三
、秦朝名相李斯: 戰(zhàn)國時楚國上蔡人
,是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弟子
。后輔助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官至丞相
,為秦始皇定郡縣之制,下令焚書坑儒
,以小篆為標準統(tǒng)一文字。秦始皇死后
,李斯聽從趙高陰謀
,矯詔殺太子扶蘇
,立胡亥
。秦二世繼位后
,趙高專權
,污蔑李斯謀反
,李斯被腰斬于咸陽
,夷滅三族。
四
、西漢名相蕭何: 西漢初年政治家。秦沛(今江蘇沛縣)人
。早年任秦沛縣獄吏。秦末佐劉邦(見漢高祖劉邦)起義。攻克咸陽后
,他收取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
、圖書
,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
、郡縣戶口并知民間疾苦,對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zhàn)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劉邦為漢王,以蕭何為丞相
,蕭何推薦韓信為大將軍
。楚漢戰(zhàn)爭時
,他留守關中
,侍太子
,為法令約束
,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后方
,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zhàn)
,對劉邦戰(zhàn)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
。漢代建立后,以他功最高封為侯
。采摭秦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
,作為《九章律》
。又協(xié)助高祖消滅韓信
、英布等異姓諸侯王
,被拜為相國
。高祖死后
,他輔佐惠帝?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莸鄱曜?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五
、漢初名相周勃: 沛縣(今中國東南部的江蘇沛縣)人
,是漢高祖劉邦的大將。周勃的祖先原是河南卷縣人
,后來遷到了沛縣。劉邦起兵反秦時
,他就跟隨著南征北戰(zhàn),建漢后
,又參與平定諸王的叛亂
,最后封為絳侯
。他先后俘虜相國一人
,丞相二人
,將軍
、郡守各三人
,獨自擊破敵軍二支
,攻下城池三座,平定五個郡
,七十九個縣,可謂戰(zhàn)功赫赫
。周勃為人樸實忠厚,剛直無私
,劉邦對他很信任
,認為國事可以放心地委托他去辦
。周勃后來病死
,謚號為武侯
。
六
、漢初名相陳平: 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
。他足智多謀
,銳意進取
,屢以奇計輔佐劉邦定天下
,漢初被封為曲逆侯
。漢文帝時
,曾升為右丞相
,后改任左丞相。 而漢初三杰
,韓信受謗
,被擒于云夢澤
,死于鐘室
;蕭何遭讒
,曾械于牢獄
;張良懼禍
,托言閑游
。陳平卻久居相位
,且得善終,足見他官場權謀之老道
,遠在三杰之上。
七
、蜀國名相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軍事家
。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于巧思,千百年來一直做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
。八
、前秦名相王猛: 北海劇縣(今山東壽光東南)人,十六國時期前秦大臣
,杰出的政治家
、軍事家
、統(tǒng)帥
。東晉后期前秦國的丞相
。他出身貧寒
,初以賣簸箕為生,空懷滿腹經綸
;后得遇東海王苻堅,輔佐苻堅勵精圖治
,伐荊州、擒李儼
、斬苻柳
、取洛陽
、滅前燕
,創(chuàng)造了豐功偉績
。一些史學家評論他無論武功還是文治
,都在諸葛亮之上。九
、初唐名相房玄齡: 唐代初年名相。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
。玄齡博覽經史,工書善文
,18歲時本州舉進士
,先后授羽騎尉
、隰城尉
。隋末大亂
,李淵率兵入關
,玄齡于渭北投李世民,屢從秦王出征
,參謀劃策
,典管書記
,任秦王府記室
。每平定一地,別人爭著求取珍玩
,他卻首先為秦王幕府收羅人才。貞觀三年(629)二月為尚書左仆射
,監(jiān)修國史。十一年封梁國公
。與杜如晦
、魏征等同為太宗的重要助手
。至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
,仍綜理朝政
。曾受詔重撰《晉書》
。太宗征高句麗時
,他留守京師。二十二年病逝
。
十
、大唐名相狄仁杰: 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則天時期宰相
,杰出的封建政治家
。從政后
,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
。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
,轉大理丞
,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
、豫州刺史
、地官侍郎等職。狄仁杰為官
,如
老子所言"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為了拯救無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
,始終保持體恤百姓
、不畏權勢的本色
,始終是居屆堂之上
,以民為憂
,后人稱之為"唐室砥柱"
。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
,到任一年
,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
,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后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
。十一、北宋名相王安石: 撫州臨川人(現為撫州東鄉(xiāng)縣上池里洋村)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
、思想家
、文學家
。自從領導了一場轟烈和悲壯的熙寧變法
,王安石便獨撐大旗步入歷史漩渦
,成了歷史上最受爭議的人物。變法之前王安石被譽為“當世圣人”
,變法后,司馬大罵其為欲謀朝篡位的大奸臣
;后來的宋徽宗對王安石推崇備至
,而到了宋欽宗那里,竟成了北宋滅亡的魁首
。十二、北宋名相寇準: 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人
,景德元年稱相
。時值遼兵來攻
,寇準力排眾議
,堅主抵抗
,促使真宗前往督戰(zhàn)
,與遼訂“澶淵之盟”,后王欽若陷害寇準
,被罷相?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軠示庸偾辶瑸槭来?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他終生不蓄錢財
,家中無歌伎
,“有官居鼎鼎
,無宅起樓臺”,是時人對他的形容
。
十三
、元代名相耶律楚材: 出身于契丹貴族家庭
,生長于燕京(今北京)
,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九世孫
。成吉思汗時
,被召用
,隨后雙扈主西征
,觀天象
,卜吉兇
,力勸成吉思汗不要妄殺無辜
,得成吉思汗信任
,遂為成吉思汗股肱大臣
,尊寵至極
。耶律楚材,上諫針貶時弊
,保江山穩(wěn)定,改革稅制
,武功文治,使蒙古統(tǒng)法者收到極盛之效
。
十四
、明代名相張居正: 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
,明代政治家
,改革家
。萬歷初年
,與宦官馮保合謀逐高拱,代為首輔
。當時明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決
,前后當國10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收到一定成效
。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
,推行一條鞭法
,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
;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
,整飭邊鎮(zhèn)防務;用潘季馴主持浚治黃淮
,亦頗有成效。萬歷十年(1582年)卒
,贈上柱國
,謚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張誠及守舊官僚所攻訐
,籍其家
;至天啟時方恢復名譽。張居正作為一名改革家
,不在王安石之下
,他沒有貿然全面整頓財政,避開了統(tǒng)治勢力的“痛處”
,改革成功
,國富民安于一時。張居正作為一代宰相
,為國于民鞠躬盡瘁
。
中國古代名相
中國古代十大名相
1,西周的周公
。周公即是姬旦
,武王的弟弟。不僅協(xié)助武王伐紂
,而且國輔助成王,平定諸候國之亂
,教化國民
,以禮治國
。
2
,齊桓公之相,管仲
。春秋時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軍事家
、軍事改革家
,以其卓越的謀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
。管仲的言論見《國語·齊語》
。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
3
,秦朝的李斯
。李斯在中國歷史上是個頗有爭議的人物
。但不管怎么說,他還是個名相
。李斯在秦做官曾遭排擠,但他寫下了反逐客令
,為秦朝吸引外來人才奠定了理論基礎。他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方略
,使秦王得一寸土即為一寸土的一統(tǒng)六國
。他用各種手斷對六國進行分化瓦解
。他提出要統(tǒng)一文字和度量衡......當然他也是個罪人
,后人有對他作了“死有余辜”的評論
。
4
,西漢的蕭何。劉邦的評功大會
,十分熱鬧,諸將“拔劍擊柱”
。但是劉邦還是作出了蕭何功為第一的評價,把別的將領比作狗
。事實就是如此
,蕭何相中了韓信人為將
,使以后漢軍很少敗過
。漢建后,蕭何治賦后方支持前方作戰(zhàn)
。楚滅后,蕭即為了丞相,與民休養(yǎng)
,出謀平定諸將的叛亂。
5
,東漢末年的曹操
。當然了也有人把他作為一個皇帝即魏武
。事實上他并未稱帝
,故作為一名大臣來看
。有人說曹操是個奸臣
,但從今天的眼光來看,“治國之能臣
,亂世這奸雄”這句話的評論還是公允的。一個建安時代
,沒有曹操是很難想像的。
附: 有人會認為
,這一個時代
,沒有諸葛亮是不行的
。但我認為
,諸葛亮的才能,更多是被《三國演義》吹棒而成
。而其真正的能力,從蜀國的國力應可看一二
。別說相比曹操,就算郭嘉
,魯肅恐怕也難以超過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度龂尽酚性疲骸棒斆C者
,不遜于諸葛亮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娭T葛亮與魯肅是同一水平左右
。
6,唐朝的房玄齡
。提到唐朝
,很多人會想起魏征
,其實魏征沒有當過相
,他是個諫官
,當然是個名臣
,但不是個名相了
。我們也許聽說過“房謀杜斷”吧,這里的房和杜就是房玄齡
、杜如晦。他們都是宰相
。唐朝的很律令都是他們在位時制定的,中國的封建制度的完善
,并走向鼎盛
。他們是出了不少力的。
7
,宋朝的王安石。宋朝是個既有內憂又有外患的朝代
,在北宋的中期王安石力圖變法,但阻力很大
,他失敗了
。但不能否認他的確是一個有見識名相
。
8
,元朝的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公元119——244年)字晉卿
,號湛然居士。因住在玉泉山一帶
,所以又稱玉泉居士
,契丹人。耶律楚材是我國著名的政治家
,他博覽群書,旁通天文
、地理
、律歷
、醫(yī)卜及釋道之學
,并善詩文。燕京被蒙兵破后
,他應召會見成吉思汗,并作為顧問留在朝中
。元太宗窩闊臺當政后,他任中書令(宰相)
,協(xié)助蒙古人管理元朝作出了的貢獻
。也為蒙元的漢化
,文明化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
9,明朝的劉基
。明朝卓越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
,杰出的文學家
、哲學家
。生于元末
,自幼聰敏
,長大后博覽群書
,因而才干、學識大大長進
。他胸懷救時濟世之志,于23歲考中進士
,投身仕途
。后棄官歸家。受朱元璋應邀而復出
。劉基在統(tǒng)一中國創(chuàng)建明王朝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
10
,明朝的張居正
。張居正也是個很有爭議的人
。對他貶也很多
,甚至褒大于貶?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上攵诿鞒莻€走向末落的王朝
,當官的確很難
,當好官更是很難
。張居正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下當官的
。他給明朝后期的政治的確帶來了活力
,他提出了一條鞕法
,也是中國賦治一大大的進步
。使得戚繼光這樣的人才,才有發(fā)揮之地
。
(按歷史順序排列)
古代名相有哪些
中國古代十大名相,歡迎閱讀!
一
、帝王之師救時宰相——明王朝名相張居正
張居正,明朝名相
。他機巧善謀
,治世有方:創(chuàng)考成法
,整頓吏治
,清丈土地
,推行“一條鞭法”
,治黃整淮
,修整邊防,功在社稷
,垂名后世。主政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