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名中外的普洱茶,數(shù)百年來以“普洱”二字出名。然而,“普洱”地方,在唐宋元明時期,名為“步日瞼”、“步日部”,到清代時才叫“普洱府”,而茶名卻在清代前已稱“普茶”。如何解讀普洱地名與普洱茶的關系,值得學術界研究。對此,筆者在2001年4月曾有論文在“第三屆中國普洱茶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交流和公開發(fā)表過,作過一些解讀。筆者現(xiàn)從考古學、民族學、語言學的角度再作綜合研究辨析,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普洱”是佤語“步日”、“步耳”的同名異寫,“普”是“撲”、“蒲”、“濮”的民族稱謂同音異寫,“濮人”是最早種茶的民族,“普茶”即是“濮茶”。
“普洱”是“步日”、“步耳”的同名異寫
論據(jù)有三:(一)遠在唐代,南詔已于今思(茅)普(洱)地區(qū)設銀生節(jié)度于銀生城(今景東縣),普洱設治,名“步日瞼”,宋代元代時期,稱“步日部”,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改稱“普耳”,清雍正七年(1729年)設“普洱府”。(二)佤族學者尼嘎(魏德明)先生作過調查,并在《“普洱”人考》中提出:“步日”或“普洱”是佤語,是佤族(布饒)和布朗族稱呼“兄弟”的意思。(三)筆者曾到西盟佤族自治縣作過考察,經老縣長隋嘎(佤族)證實,也如是說。調查考證發(fā)現(xiàn),佤族布饒人稱布朗族為“步耳”,有的方言為“步日”,布朗族則稱佤族為“布嘎”,意為朝前走的同胞同伴。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一帶的布朗族和佤族布饒人都自稱為“艾佤”,后來在遷徙的過程中,前面走的是佤族人,所以布朗族稱他們?yōu)椤安几隆?,后面跟來的是布朗族,故佤族稱他們?yōu)椤安饺铡薄V两裨谪糇宀拣埲撕筒祭首逯?,仍然廣泛流傳著其祖先居住在普洱(今寧洱)、思茅、墨江一帶。1949年以前居住在普洱城邊的幾家布朗族人還說,普洱城最早是他們的老祖宗建立的,以前普洱城有塊石碑上還刻有他們“大王”(指首領)的名字,后來被敲掉了。筆者論證:上述這些口碑資料給我們傳出了一個信息,布朗人說的“普洱一帶”和“普洱城”,當是唐宋設治時的“濮人”居住地“步日瞼”、“步日部”。因為唐宋以來的“步日”和明清時期的“普耳”、“普洱”等名稱,其來源是佤族語言對布朗族“步日”或“步耳”的稱謂。佤族學者尼嘎說,在佤語中,“步”與“普”相同,都是指“人”的意思。筆者認為,“步”、“普”二字與“濮”字之音也相同,也是指“人”。因此可以推斷,昔日地名“步日”、“步耳”、“普耳”和“普洱”,都是因種茶民族“濮人”(步日、普洱人)在其居住而得名,代音字的轉換只不過是“濮”人族群佤語的同名異寫。
“普”是“撲”、“蒲”、“濮”等古代民族稱謂的同音異寫
論據(jù)有四:一、盛產茶葉的思(茅)普(洱)區(qū),在唐代時屬南詔國銀生節(jié)度地,唐樊綽《蠻書》卷四載:“撲子蠻,開南、銀生、永昌、尋傳四處皆有?!倍?、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說,沿瀾滄江居者號“普蠻”,亦曰“撲子蠻”。三、歷史學家方國瑜教授考證,“蒲蠻,一名撲子蠻”,“在景東、景谷、普洱、思茅、西雙版納、瀾滄、耿馬、臨滄、鎮(zhèn)康、云縣、保山諸處居民,都有蒲蠻族,自稱‘布朗’,以往記錄濮、樸、蒲,都是布的同音異寫;又布朗族與佤族(自稱布饒、布幸)、崩龍族(自稱布雷,即今德昂族),語言同一屬系,族屬亦相關(稱蒙克族,亦稱南亞語族),古濮人分別名號甚多,當包有今布朗、阿佤、崩龍(德昂)諸族之先民?!彼?、20世紀80年代,當時思茅地區(qū)在文物普查中,于瀾滄江中下游地區(qū)的幾個縣發(fā)現(xiàn)許多新石器,屬“忙懷類型”,而“忙懷類型”屬“百濮”的文化遺存。
由此可以論證,居住在瀾滄江沿岸一帶的古代濮人,是思茅地區(qū)最古老的民族佤族、布朗族的先民。
筆者論證:唐《蠻書》中說的“撲子蠻”,即是佤族布饒人和布朗族的先民“濮人”。方國瑜教授在論著中沒有提到“普”字,筆者認為,“普”也是“濮”的同音異寫。從考古學、民族學、語言學來研究,“蒲”實際就是“濮蠻”,而“撲蠻”、“蒲滿”、“普蠻”的“撲”、“蒲”、“普”字均是“濮”的代音字,音根是濮人族群的佤語,指的即今布朗族。后來代音的幾個字,在漢語里,“撲”是動詞;“蒲”是草本植物名詞;“普”是副詞,沒有特指含義,而“濮”字卻是一個古代族群名詞,是核心詞,是詞根,是“普”同音字的真實含義。故“普洱”一詞,可說是“濮兒”一詞之音,早期的“步日”人、“步耳”人、“普耳”人,即是最早種茶的“濮兒”(步耳)布朗人。在古代,漢人總是把少數(shù)民族稱之為“蠻”,帶有貶義,故在“濮”的代音字后都帶有一個“蠻”字,故有“撲蠻”、
“普茶”即是“濮茶”
對此,筆者的論據(jù)、論證如下:一,歷史文獻中最早記載思(茅)普(洱)區(qū)有茶的是唐代樊綽《蠻書》,其卷七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合烹而飲之?!边@里未指出茶名,只說地界,“茶出銀生城界諸山”,當指產茶的哀牢山、無量山“銀生節(jié)度”所轄的縣,自當包括今普洱(思茅)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懊缮嵝U”中亦有“濮蠻”,或許當時就叫“濮茶”,其用“椒姜桂合烹而飲”之法,至今還保留在佤族飲用的擂茶中。二,歷史上第一次提到“普茶”一詞是明代萬歷年間的謝肇淛所著《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瀾滄布朗族叫“蒸而成團”的圓形緊壓茶叫“臘廣”。請注意,謝公第一次提到的是“普茶”,沒有“洱”字,明代時就叫“普茶”。筆者認為,它指的就是“濮茶”,可說是“濮兒茶”的簡稱,因是“濮兒”人種出來的茶,便簡稱“普(濮)茶”,全稱為“濮兒(普洱)茶”,所以“普”就是“濮”,“普茶”就是“濮茶”。這個觀點,筆者在2004年8月《云南日報》考察組到思茅召開的座談會上談過,后被記者寫成《學者考辨“濮”與“普”》一文,刊登在《云南日報》上。三,清嘉慶年間,檀萃在《滇海虞衡志》說:“普茶,名重于天下”,“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時”都只說“普茶”,而無“洱”字。此記載指出了銀生府的“普(濮)茶”,早在唐代南詔時期,已銷往西康、西藏等地“西蕃”地區(qū)了。四,清道光《普洱府志》、光緒《普洱府志》中敘述〈物產〉時,只曰“茶”一字,沒有“普洱”二字,因這是當?shù)氐母?,茶又是在普洱本地所出的,自不必說地名,而直接記述一個“茶”字。故筆者認為,“普(濮)茶”、“普洱(濮兒)茶”是外地購茶者根據(jù)產地族群地名叫出來而傳揚聞名的。
布朗族先民是最先種植茶樹的民族
布朗人的先民即是古代濮人,他們應是最早種茶的民族。論據(jù)有八:一,云南瀾滄邦崴過渡型千年古茶樹,最早是由布朗族先民古代濮人馴化、培育、栽種成功存活至今的,筆者已有論文在1993年4月“中國普洱茶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交流并公開發(fā)表過。更有國家郵電部1997年4月發(fā)行的《茶》郵票第一枚《茶樹》即邦崴古茶樹為證。二,歷史悠久的勐??h南糯山800年栽培型大茶樹及其茶園,是距今55代人之前被稱為“蒲滿族”的布朗族先民栽種下的。三,瀾滄景邁栽培型千年萬畝古茶林,是傣歷57年(公元695年)由布朗族先民濮人栽種的,首領叭巖冷最先把野生茶稱為“得責”,把栽培茶稱為“臘”,為傣族、基諾族所借用。據(jù)布朗人傳說,西雙版納的茶樹籽種還是從景邁帶過去的。四,勐臘縣易武慢撒茶山,是昔日普洱六大茶山之一,據(jù)當?shù)剞r民說,1949年以前,石屏人到此種茶已6代人,茶樹在石屏人來前就有了,是“本族人”(昔日漢族對當?shù)夭祭首宓姆Q呼)栽下的。易武茶山的易武區(qū)老人說,這里最早種植茶樹的是曼乃寨的布朗族,漢族稱他們?yōu)椤氨救恕?,乾隆年間有大批石屏、臨安(建水)茶商到達易武經營茶葉貿易。五,《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載:“布朗族和崩龍族(歷史上)統(tǒng)稱仆子族,善種木棉和茶樹?!睘憸婵h芒堆寨佤族布饒人種茶,昔日土司制度時,“傣族土司專門規(guī)定芒堆人上交的貢品就是棉花和茶葉?!绷?,明代萬歷年間李中立輯《本草原始》中載:“兒茶出南蕃,系細茶末入竹筒中,緊塞兩頭入污泥溝中,日后取出,搗汁熬制而成?!闭堊⒁?,這里的茶名,省略了一個“普”(濮)字,而只稱“兒(耳)茶”?,F(xiàn)在思普區(qū)的濮人后裔布朗族仍保留著古老的“酸茶”制作法,即把鮮茶蒸熟,放在陰涼處曬干水汽后,裝入竹筒中壓緊封好,埋入土中,幾個月乃至幾年以后,將竹筒挖出,取出酸茶款待賓客。其制作法與明代記載何其相似,筆者曾在布朗族弄養(yǎng)寨親口嘗過這種出土的“酸茶”。七,與印度阿薩姆茶樹比較,經茶學專家作染色體茶樹核型科學試驗分析證實,布朗族先民濮人種育馴化的瀾滄邦崴大茶樹,是較云南大葉種和阿薩姆種更原始、起源更早的茶樹,屬過渡類型的結論,以核型分析結果看是完全正確的。八,我國著名植物分類學家張宏達教授1998年主編《中國植物志》時,改變了過去的觀點,在山茶科的分類文獻里,把“印度阿薩姆茶改名為中文名字,正式命名為普洱茶?!?/p>
以上論據(jù),已經很清晰地證實了筆者的論點。筆者認為,以往把小葉種稱為中國茶的代表,而把印度阿薩姆茶稱為大葉種的代表是因各種曲折原因所致,經歷了多年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之后,已由植物學界權威來改名,做到了“正本清源”,還了本來面目,現(xiàn)在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普洱茶是大葉種的正宗代表,是中國茶的第一祖先茶代表。
筆者2004年春三次到西盟縣參與考察野茶樹,發(fā)現(xiàn)、調查、論證“西盟縣佛殿山野生大茶樹群落”,并參與了新聞發(fā)布會。西盟縣已發(fā)現(xiàn)野生茶樹群落5處,19平方公里,28500畝,打樁編號的有10株10號,樹圍從1.3米至2.53米,樹高從6米至18米,樹干直徑從0.54米至0.89米,樹幅直徑從4米至8.2米,生長海拔從2088米至2107米,茶葉專家認為,從野生茶樹群落看,其親緣關系較栽培型茶樹接近,具有豐富的科學研究價值。這里的野生茶樹資源很早以前就被本地佤族所利用。隋嘎老縣長說,野生茶佤語叫“緬”,栽培家茶佤語叫“臘”;“臘”是從“緬”來的,“緬”是和阿佤祖先在洪水泛濫的遠古時期一起來到西盟山的,那時大地被淹沒,只剩下竹子、茅草、“緬”(野生茶樹)、芭蕉和小紅米,會動的除人外,有水牛、大象、小靈雀。阿佤人的祖先靠吃芭蕉、竹子、“緬”(野茶)、小紅米活了下來,是“緬”救活了阿佤祖先的命,所以茶葉是阿佤人心中最圣潔的靈物,阿佤人用茶祭“司崗里”祖先,用茶祭太陽神、月亮神,生娃娃道喜、老人去世、勞動干活、腰酸頭痛、生瘡生病都要用茶、吃茶。佤族是古代濮人后裔,西盟佤族是最早認識野生茶樹和利用野生茶樹的民族,在該縣一些地方,佤族、布朗族有“臘人”,即“茶人”之稱。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普洱”一詞實際上是一個佤語布朗族名稱,是一個種植交易集散“濮茶”的地名,是一個“普洱茶文化區(qū)”特殊地域和出產茶葉的茶名,“普”即是“濮”,“普茶”即是“濮茶”。多年來,在全國茶界,小葉種專家占絕大多數(shù),未能把大葉種普洱茶列入“全國十大名茶”,是可以理解的,現(xiàn)在,全國植物學界權威已改寫“正名”,確立了大葉種“普洱茶”在中國茶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應該把大葉種“普洱茶”列入“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時候了。
普洱茶(pǔ ěr chá) 在普洱的起源地——云南,有“爺爺?shù)牟?,孫子賣”的俗語。
普洱茶是用優(yōu)良品種云南大葉種的鮮葉制成,其外形條索粗壯肥大,普洱熟茶色澤烏潤或褐紅,滋味醇厚回甘,具有獨特的陳香味兒,有“減肥茶”“美容茶”之聲譽。
——普洱茶是歷史以來形成的云南特有的地方名茶。
是以云南原產地的大葉種曬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兩個系列:直接再加工為成品的生普和經過人工速成發(fā)酵后再加工而成的熟普,型制上又分散茶和緊壓茶兩類;成品后都還持續(xù)進行著自然陳化過程,具有越陳越香的獨特品質。
拉丁名 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 (Mast.) Kitamura。
普洱茶具有暖胃、減肥、降脂、防止動脈硬化、防止冠心病、降血壓、抗衰老、抗癌、降血糖、解酒等功效;.普洱茶是所有茶葉中含茶多酚最多的一種茶葉,茶多酚經研究具有養(yǎng)顏、增加皮膚抗氧化水平,可直接吸收紫外線,是皮膚的有效保護劑。
茶多酚因含大量親水性基團,因此很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保持皮膚的水份含量。
茶多酚還可以使皮膚增白,消除皮膚色斑。
普洱產地 普洱主要產于云南勐海、勐臘、思茅、耿馬、滄源、雙江、臨滄、元江、景東、大理、屏邊,河口、馬關、麻栗坡、文山、西疇、廣南,西雙版納、其次是貴州盤縣、榕江,廣西扶綏、昭平,福建南靖,廣東乳源、連山、茂名及海南昌江、瓊中、樂東、保亭、陵水等地。
生于海拔1200~1400米亞熱帶、熱帶山地森林中。
越南北部、泰國、緬甸、印度也有分布。
稀有種。
野茶樹(包括栽培型野茶樹)又名普洱茶,在云南南部和海南均有分布。
其中云南有樹齡達1800多年的“茶樹王”,為目前較大的植株,當?shù)仉m已采取措施進行保護,但植株仍在受到人為干擾,如不加強管護,將有被摧殘致死的危險。
海南隨著人口的增加,天然林急劇縮減,同時每年“清明節(jié)”前后上山采野茶葉的人眾多,野茶樹也日益減少。
歷史淵源 茶馬古道 明清時期以普洱為中心向國內外輻射出五條“茶馬古道”: 茶馬大道由普洱經昆明中轉內地各省、北京; 江萊茶道從普洱過江城,進入越南萊州,然后再轉運到 *** 和歐洲等地。
旱季茶道從普洱經思茅糯扎渡過瀾滄,而后到孟連出緬甸。
勐臘茶道從普洱過勐臘,然后銷老撾北部各地或出南洋;景棟茶道自普洱、景洪、勐海、打洛出緬甸景棟。
現(xiàn)在,云南省內還保留著很多完整的茶馬古道遺址,譬如著名的麗江古城七一街,臨滄的魯史鎮(zhèn)、 寧洱縣境內的孔雀坪等。
茶馬古道使普洱茶行銷國內各省區(qū),并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泰國、法國、英國、朝鮮、日本和港澳臺等國家和地區(qū),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歷史悠久的普洱茶 【青銅茶香】云南是世界茶樹原生地,全國、全世界各種各樣茶葉的根源都在云南的普洱茶產區(qū)。
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根據(jù)最早的文字記載——東晉常璩《華陽國志》推知,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云南種茶先民濮人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
【中古初名】普洱茶的名稱或因族名而成、或因地名而得。
到了唐朝,普洱茶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種植生產,稱為“普茶”;宋明時期,是中原逐漸認識普洱茶的時期,并且在國家社會經濟貿易中開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近古鼎盛】到了清朝,普洱茶到達第一個鼎盛時期,《滇海虞衡志》稱:“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shù)十萬人,茶客收買,運于各處”;普洱茶開始成為皇室貢茶,成為國禮賜給外國使者;末代皇帝溥儀說皇宮里“夏喝龍井,冬飲普洱”;……清代學者阮福記載說: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師尤重之。
清末民初,是普洱茶價格最高時期,學者柴萼《梵天廬叢錄》記載說“普洱茶……性溫味厚,產易武、倚邦者尤佳,價等兼金。
品茶者謂:普洱之比龍井,猶少陵之比淵明,識者韙之——也就是說:當時的普洱茶好茶價格是銀子(或金子)的兩倍!民國至抗戰(zhàn)之間,普洱茶又得到一定發(fā)展,很多這個時期的老字號茶還有遺存,我們現(xiàn)在喝起來口感氣韻非常好,但因價格奇高,假冒者比比皆是。
【現(xiàn)代寂寥】抗戰(zhàn)爆發(fā)直到新中國建立之間,云南整個茶業(yè)蕭條;但解放后很長時期,云南的茶葉生產重視紅茶、綠茶;并未繼承發(fā)揚普洱茶優(yōu)良傳統(tǒng);甚至大面積砍伐毀壞幾百年的古茶園而取代種植無性繁殖的臺地茶,七子餅茶的傳統(tǒng)工藝中斷近半個世紀;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云南開始了普洱熟茶的生產。
【近年 ***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生活水平提的提高,近幾年來人們開始重視有強大保健功能和迷人口感的普洱茶,流行之勢從南洋港臺傳至廣東,回及云南,再迅速影響全國,于是乎,跟風投機者甚眾,假冒偽劣品時出;魚龍混雜,亂云飛度;三五年間,暴熱暴寒。
值得慶幸的是,此期間傳統(tǒng)的普洱茶傳統(tǒng)工藝得到恢復,人們對普洱茶價值的認知、品質的的認知正在趨于理性。
云南省標準計量局于2003年3月公布了普洱茶的定義:“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區(qū)域內的云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后發(fā)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緊壓茶。
”上述有三個方面的界定:一是云南省一定區(qū)域內的大葉種茶;二是陽光干燥方式;三是經過后發(fā)酵加工。
云南普洱茶的感官要求:其外型色澤褐紅或略帶灰白,呈豬肝色,內質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褐紅。
概念區(qū)分生茶 普洱茶(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產地環(huán)境條件下生長的云南大葉種茶樹鮮葉為原料,經殺青、揉捻、日光干燥、蒸壓成型等工藝制成的茶包括散茶及緊壓茶。
其品質特征為:外形色澤墨綠、香氣清純持久、滋味濃厚回甘、湯色綠黃清亮、葉底肥厚黃綠。
加工步驟: 云南大葉種茶鮮葉—萎凋—殺青—揉捻—曬干—蒸壓—干燥: 采摘:手工采摘一芽兩葉為上。
萎凋:攤涼于無直射陽光通風干燥處三十水分,置于竹編竹篾上方。
時間視鮮葉含水量及當時氣溫濕度。
殺青:去除青草味,蒸發(fā)一部分水分,炒制后利于揉捻成形。
揉捻:有機器揉捻及手工揉捻。
讓茶葉細胞壁破碎,使茶汁在沖泡時易溶于茶湯,提高浸出率。
使茶 普洱茶制作 葉成條。
曬干:把揉捻好的茶葉在太陽光下自然曬干,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茶葉中的有機質和活性物質。
曬青易于保留茶葉的本質原味。
蒸壓:把曬干的茶葉用蒸汽蒸濕,放在不同模具里壓成形。
提取香味及使茶葉中果膠溢出表皮,利于壓制成型和有別于散茶的獨特香味。
干燥:把含水量控制到能安全儲藏的含水量以下,一般普洱茶要求在含水量在10%以下。
熟茶 普洱茶(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產地環(huán)境條件的云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采用渥堆工藝,經后發(fā)酵(人為加水提溫促進細菌繁殖,加速茶葉熟化去除生茶苦澀以達到入口淳化湯色紅濃之獨特品性)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緊壓茶。
其品質特征為: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紅褐均勻。
加工步驟: 生茶毛茶—濕水—反復翻堆—出堆—解塊—干燥—分級—蒸壓(類似生茶蒸制過程)——干燥攤涼。
渥堆發(fā)酵:將濕水后的茶葉按一定厚度堆積在一起,在微生物作用、濕熱作用和氧化作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普洱茶特有的風味、品質。
編輯本段普洱分類依制法分類 生茶:采摘后以自然方式發(fā)酵,茶性較 *** ,放多年后茶性會轉溫和,好的老普洱通常是以此種制法。
熟茶:以科學方法人為發(fā)酵使茶性溫和,讓茶水達到軟水好喝。
以1973年后為分界點。
生茶所沖泡出來的水是青綠色,熟茶沖泡出來才是金紅色 依存放方式分類 干倉普洱:指存放于通風、干燥及清潔的倉庫,使茶葉自然發(fā)酵,陳化10~20年為佳。
濕倉普洱:通常放置于較潮濕的地方,如地下室、地窖,以加快其發(fā)酵速度。
由于茶葉內含物破壞較多,常有泥味或霉味,濕倉普洱陳化速度雖較干倉普洱快,但容易產生霉變,對人體健康不利,所以我們不主張銷售及飲用濕倉普洱。
依外型分類 滿清帝王七子餅茶 貢級野生喬木古樹茶 生餅 1、餅茶:扁平圓盤狀,其中七子餅每塊凈重357克,就是老的計量單位:七兩,每七個為一筒,表示七七四十九,代表多子多孫的含義,故名七子餅。
2、沱茶:形狀跟飯碗一般大小,每個凈重100克、250克,現(xiàn)在還有迷你小沱茶每個凈重2克~5克。
3、磚茶:長方形或正方形,250克~1000克居多,制成這種形狀主要是為了便于運送。
4、金瓜貢茶:壓制成大小不等的半瓜形,從100克到數(shù)百斤均有。
5、千兩茶:壓制成大小不等的緊壓條型,每條茶條重量都比較重(最小的條茶都有100斤左右),故名:千兩茶 6、散茶:制茶過程中未經過緊壓成型,茶葉狀為散條型的普洱茶為散茶,分為用整張茶葉制成的索條粗壯肥大的葉片茶,也有用芽尖部分制成的細小條狀的芽尖茶。
7、普洱茶的中級,上級品大都以沱茶及餅茶居多。
編輯本段等級區(qū)分 普洱茶可按高、中、低檔分等級。
高檔次茶如:金瓜貢茶、宮廷、禮茶、特級;中檔次茶如:一級、三級磚茶,沱茶、一級到五級散茶;低等級是六到十級的散茶。
茶葉采摘時,葉和芽同時采,一般從茶樹枝條的尖往下采摘到第三葉:一葉一芽的采一芽、二葉一芽的采一葉一芽、三葉一芽的采二葉一芽。
分級時,級別高的芽多,級別低的葉多梗多。
加工工藝 普洱茶 傳統(tǒng)制作工藝:采茶、殺青(生曬、鍋炒)、揉捻(手工揉團)、曬干、篩選分類、蒸壓制型、最終干燥(曬干、陰干)。
現(xiàn)代制作工藝(人工熟化):采茶、殺青(鍋炒、滾筒)、揉捻(機器加工)、干燥(烘干)、增濕渥堆(灑水、茶菌)、晾干、篩選分類、蒸壓制型、最終干燥(烘干)。
普洱熟茶才具藥理作用,生茶沒有,老生茶(生普)可以有。
所以品藏普洱應以品老茶、喝熟茶、存生茶為準則。
懂制茶、懂陳化的人,都了解生茶的陳化是要避免三個制程高溫:殺青、毛茶干燥、緊壓茶干燥。
以下就談談生普制作工藝中的幾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好生普 = 炒鍋適度殺青 + 毛茶自然太陽曬干 + 成品室內自然通風陰干 壞生普 = 滾筒殺青 + 烘青機毛茶干燥 + 烘房高溫成品干燥 滇青與滇綠: 云南普洱茶的原料-曬青毛茶,也就是滇青,與云南烘青綠茶最主要的制程差異是在殺青溫度與干燥方式為日曬或烘干,也就是溫度與時間掌控。
當然,滇青特殊的“太陽味”是無可取代的特色。
1,殺青:傳統(tǒng)“滇青”普洱茶制作過程是茶葉從云南大葉種茶樹上采摘下來,先經過短暫的風干或日光萎凋,然后進行炒制殺青。
現(xiàn)代“滇青”普洱茶炒青鍋溫度在180度上下,全程六分鐘左右。
殺青之后葉片顏色由鮮綠轉成深綠或墨綠。
現(xiàn)代“滇綠”普洱茶制作過程,是將鮮葉放入滾筒或鍋炒進行殺青。
2,揉捻:傳統(tǒng)工藝是通過手工揉捻,現(xiàn)代是通過機械揉捻,傳統(tǒng)揉捻出來的普洱茶湯純凈,機械揉捻導致顆粒粗大,茶湯往往顯得渾濁。
3,干燥:傳統(tǒng)的滇青通常在上午10點左右完成采摘、殺青、揉捻等工序,到10點開始把毛料均攤在竹席上晾曬到下午4點左右,在此期間還要翻動一兩次。
滇綠的干燥通常使用烘干機,溫度在100-130度左右。
4,蒸壓制型:通過蒸壓機械使茶料緊壓成餅型、沱型、磚型等。
5,最終干燥:滇青蒸壓后自然陰干2-3天,或者正反日曬2小時后再陰干1天,自然存放一個月出廠。
滇綠蒸壓后進烘干房,通過45度熱風烘干后立即出廠。
記得采納啊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3917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普洱茶之紅印茶系知識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