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紅茶已經(jīng)遍布世界,但是紅茶最早的原產(chǎn)地實際上在中國的云南與西藏交界處的山岳地帶。中國從公元4世紀開始種植茶樹,到公元7世紀時茶葉已經(jīng)成為人們的日常飲品,但是那時候茶葉很珍貴,人們把綠茶當作不老藥飲用,并沒有出現(xiàn)紅茶。
紅茶起源于福建武夷,是由綠茶、白茶的制法演變而來。約在1610年前后(亦有稱在1650前后者),武夷山南麓的星村鎮(zhèn)為小種紅茶的集散地,此小種紅茶原產(chǎn)于星村鎮(zhèn)到江西省邊界,海拔1000米左右的桐木關山中。
1639年春夏間,有人在此山中督導制茶一個月。由于利用日光萎凋誘導白茶或青茶的曬菁,又揉捻后的發(fā)酵,所以在山中白天采茶及曬菁,揉捻至深夜才能完成。
此時氣溫下降,必須將揉捻后的茶葉,裝入竹簍中,上蓋麻壓緊,置于近火處(如灶上或烘菁樓上),使溫度上升。經(jīng)6-8小時,去其青嗅味,待發(fā)出清香,葉面呈紅褐色即可取出。烘干時,以松木薰之。所以發(fā)出松脂香氣,此小種紅茶,稱正山小種也稱星村小種,是紅茶發(fā)源地。
1610年后輸往歐洲者,即屬此小種紅茶,在1762年瑞典植物學家林椰氏所著的《植物種類》,誤以武夷種代表紅茶,尖葉種代表綠茶。將茶葉分為二類。實際上在桐木關山中所植者或野生者,均屬喬木型,或半喬木型的大葉種。至于工夫紅茶,系由小種紅茶在武夷山海拔較低處,演變而成。
清朝董天工氏1751年所寫的《武夷山志》中,記載有小種和工夫二種茶名。
祁門在清光緒以前,并不產(chǎn)紅茶,而盛產(chǎn)綠茶,但到了公元1875年余干臣,從福建罷官回籍經(jīng)商。當時由于綠茶銷路不好,而紅茶暢銷,便在東至縣設立紅茶莊,祁門壓口和閃里設分莊,仿制"閩紅".此為"祁紅"的開端。祁紅工夫茶條索緊秀,鋒苗好,色澤烏黑泛灰光,俗稱“寶光”,內(nèi)質(zhì)香氣濃郁高長,似蜜糖香,又蘊藏有蘭花香,湯色紅艷,滋味醇厚,回味雋永,葉底嫩軟紅亮。祁門紅茶品質(zhì)超群,被譽為“群芳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4022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四川安化馬幫與茶馬古道
下一篇: 百日咳——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