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茶葉的故鄉(xiāng),種茶、制茶、飲茶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又是一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生活在這個大家庭中各族人民有著各種不同的飲茶習(xí)俗,真可謂“歷史久遠茶故鄉(xiāng),絢麗多姿茶文化?!?/p>
擂茶。顧名思義,就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進擂缽里擂碎沖沸水而成擂茶。不過,擂茶有幾種,如福建西北部民間的擂茶是用茶葉和適量的乏麻置于特制的陶罐中,用茶木棍研成細末后加滾開水而成;廣東的揭陽、普寧等地聚居的客家人所喝的客家擂茶,是把茶葉放進牙缽(為吃擂茶而特制的瓷器)擂成粉未后,加上搗碎的熟花主、芝麻后加上一點鹽和香菜,用滾燙的開水沖泡而成而成;湖南的桃花源一帶有喝秦人擂茶的特殊習(xí)俗。是把茶葉、生姜、生米放到碾缽里擂碎,然后沖上沸水飲用。若能再放點乏麻、細鹽進去則滋味更為清香可口。喝秦人擂茅一要趁熱,二要慢咽,只有這樣才會有“九曲回腸,心曠神怡”之感。
龍虎斗茶。云南西北部深山老林里的兄弟民族,喜歡用開水把茶葉在瓦罐里熬的濃濃的,而后把茶水沖放到事先裝有酒的杯子里與酒調(diào)和,有時還加上一個辣子,當(dāng)?shù)厝朔Q它為“龍虎斗茶”。喝一杯龍虎斗茶以后,全身便會熱乎乎的,睡前喝一杯,醒來會精神抖擻,渾身有力。
竹筒茶。將清毛茶放入特制的竹筒內(nèi),在火塘中便烤邊搗壓,直到竹筒內(nèi)的茶葉裝滿并烤干,就剖開竹筒取出茶葉用開水沖泡飲用。竹筒茶既有濃郁的茶香,有有清花的竹香。云南西雙版納的傣族同胞喜歡飲這種茶。
鍋帽茶。在鑼鍋內(nèi)放入茶葉和幾塊燃著的木炭,用雙手端緊鑼鍋上下抖動幾次,使茶葉和木炭不停地均勻翻滾,等到有屢屢青煙冒出和聞到濃郁的茶香味時,便把茶葉和木炭一起倒出,用筷子快速地把木炭揀出去,再把茶葉倒回鑼鍋內(nèi)加水煮幾分鐘就可以了。布朗族同胞喜歡飲鍋帽茶。
蓋碗茶。在有蓋的碗里同時放入茶葉、碎核桃仁、桂圓肉、紅棗、冰糖等等,然后沖如沸水蓋好蓋子。來客泡蓋碗茶一般要在吃飯之前,倒茶是要當(dāng)面將碗蓋揭開,并用雙受托碗捧送,以表示對客人的尊敬。沏蓋碗茶是回族同胞的飲茶習(xí)俗。
婆婆茶:新婚苗族婦女常以婆婆茶招待客人。婆婆茶的作法是:平時將要將去可的南瓜子和葵花子、曬干切細的香樟樹葉尖以及切成細絲的嫩腌生姜放在一起攪拌均勻,儲存在容器內(nèi)備用。要喝茶時,就取一些放入杯中,再以煮好的茶湯沖泡,邊飲邊用茶匙舀食,這種茶就叫做婆婆茶。
蟲茶。它是一種制法奇特、極富民族習(xí)俗的特產(chǎn)茶。蟲茶是把采摘的茶樹鮮葉和部分香樹葉混合放在竹簍或大木桶里,澆上淘米水,讓其自然發(fā)酵。數(shù)天后便散發(fā)出一種特有的氮氣味,這種氣味會招引“化香夜蛾”的昆蟲成群來此安家落戶,生育繁衍。它的幼蟲特別喜食腐爛的茶葉和香樹葉,并排出一粒粒比菜籽還小的蟲屎。把這種蟲屎收集起來曬干便是蟲茶。飲用蟲茶時要先在杯中倒入開水,后放入適量蟲茶,蓋好杯蓋。蟲茶粒先漂浮在水面,待其緩緩下沉到杯底并開始溶化時即可飲用。蟲茶泡出的湯清香宜人,沁人心肺。飲之令人頓感心曠神怡。湖南城步苗族目治縣五嶺山區(qū)的苗族同胞尤愛飲蟲茶,所以蟲茶又叫城步蟲茶,它是一種速溶性飲料。
腌茶。即把新茶葉放在大缸里,撒上適量的鹽,然后用石塊壓緊蓋好,經(jīng)過數(shù)月后(一般是三個月)再拿出來飲用。此茶香氣和滋昧都別有風(fēng)味,由于像腌白菜一樣,所以叫腌茶。部分彝族同胞愛喝。
砂罐茶。把沖洗干凈的小砂罐置于火塘旁烘烤,等砂罐烤溫?zé)崃耍侔巡枞~放進去,手握砂罐在火上慢慢搖晃,等砂罐內(nèi)的茶葉散友出悅鼻的馨香時,便可將滾開水沖進砂罐里,蓋上罐蓋,悶上三分多鐘,砂罐茶便沏成了。我國三峽一帶的老百姓醉心于砂罐茶,他們覺得只有喝這種茶才夠味才過癮,喝后五臟六腑都熨貼,無比暢快。
三道茶。分三次用不同的配料泡茶,風(fēng)味各異,概括為頭苦二甜三回味,頭道茶為苦茶,把茶葉放入小陶罐中用小火烤至微黃并有清香味時,再向茶罐內(nèi)沖入沸水,泡成濃釅的茶汁倒人杯中飲用,此茶味濃且苦,故稱苦茶。第二道茶為甜茶,它是和茶葉嫩芽和核桃仁、烤乳扇、冰糖蜜餞或者蜂蜜等用沸熱的開水沖泡而成。此茶甜滋滋的,故稱甜茶。第三道茶為回味茶,它是用茶葉嫩葉加生姜片、花椒、桂皮末、紅糖等用滾燙的開水沖泡而成。此茶麻、辣、甜、苦各味皆有,飲之使人回味,故稱回味茶。云南大理的白族同胞愛飲三道茶,并用三道茶待客。三道茶喻示著人生有苦有甜,苦盡甜來,令人回味無窮。小小三道茶折射出白族同胞對人生哲理的悟性。
土鍋茶。用土鍋或主罐燒水,待水燒開時再把新鮮的茶葉直接放入土鍋內(nèi)或土罐內(nèi),并繼續(xù)加水燒,直至燒到茶湯很濃時為止。哈尼族同胞愛飲這種茶,并稱它為“土鍋茶”。
酥油茶。藏族同胞特別愛飲酥油茶。酥油茶的一般做法是將茶葉搗碎,在鍋中熬煮后,用竹篩濾出茶渣,將茶汁倒入預(yù)先放有酥油和食鹽的桶內(nèi),用打茶工具在桶內(nèi)不停地攪伴,使酥油充分而均勻溶于茶汁中,然后裝入壺內(nèi)放在微火上以便隨時趁熱取飲。較高檔的酥油茶還得加上事先就炒熟的碎花生米、核桃仁或者糖和雞蛋。酥油茶既可單獨詼用也可在吃糌粑或麥丐粑時飲用。
雷響茶。是酥油茶的一種,所不同的是把鉆有小孔的鵝卵召燒紅,放進裝有酥油與茶汁的桶里,桶內(nèi)茶汁便噼噼吧吧作晌,晌聲過后立即用勁上下抽打,以增強茶湯的濃度及香氣和滋味。
鹽奶茶。將青磚茶敲碎,取50克左右的茶葉放到能裝四、五斤水的銅壺或鐵禍內(nèi),用沸水沖沏后再在微火上煮沸幾分鐘或直接用冷水煮開,等湯色濃后摻入一、二勺奶和一些鹽即成盛奶茶。蒙古族和藏族牧民愛喝鹽奶茶。他們每天旱晨煮一大壺置于微火上,趁熱邊喝鹽奶茶邊吃炒米和酪蛋子,一直到吃飽為止。
鐵板茶。先把茶葉放在簿鐵板或瓦片上面烘烤,待聞到茶香味時再倒入事先已準(zhǔn)備好的鍋子里熬煮幾分抑。這種茶色如琥珀,昧釅香高。由于在鐵板上烘烤,所以叫鐵板茶。佤族同胞愛飲鐵板茶。
功夫茶。廠東潮州和汕頭一帶盛行功夫茶。飲功夫茶一般以3人為宜,比較考究的是選用宜興產(chǎn)的小陶壺和白瓷上釉茶杯,這種茶杯口徑只有銀元大小,如同小酒杯。小陶壺(罐)里裝入烏龍茶和水,放在小炭爐或小酒精爐上煮。茶煮好后拿起茶壺在擺成品字形的三個瓷杯上面作圓周運動(當(dāng)?shù)厮追Q為“關(guān)公巡城”)依次斟滿每一個小杯,此時就可以捧起香氣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嘗。飲茶時不能一杯斟滿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來回輪流順序斟。因此功夫茶除了泡制要功夫外,飲茶也需要費功夫。無怪乎人們說,沒有功夫就莫飲功夫茶。
寄生茶。廠西梧州出產(chǎn)一種用老齡茶樹的根、莖、葉制而成的茶叫寄生茶。這神茶得用水煮四、五十分中后加糖才可飲用,如能加點雞蛋花則更好。
罐罐茶。將磚茶敲碎成塊,取幾小塊和水一道置于小罐內(nèi)放在火上熬煮,直到罐內(nèi)茶湯熬得恨濃很濃,只剩下一、二口時停止加熱,稍涼后一飲而荊甘肅省的一些老年人就愛喝這種罐罐茶。
打油茶。貴州的布依族,廣西的侗族、苗族同胞都愛喝打油茶。不過,們們的做法略有不同。步依族的打油茶做法是,先把黃豆、玉米、糯米等用油炒熟混合放在茶碗里,然后用油把茶葉炒香后放入少量的姜、蔥、鹽和水煮,直到沸騰為止,去渣后倒入茶碗里拌勻即成打油茶。布依族同胞有“早茶一盅,一天威風(fēng);午茶一盅,勞動輕松;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翌,雷打不動”之說。而廣西侗旅、苗族同胞的打油茶做法是,把事先煮熟曬干的糯米(又稱陰米)下油鍋爆炒好倒進茶碗里,再向碗里放一些熟芝麻、油炸花生米、蔥等配料,然后將茶葉、油放入鍋內(nèi)爆炒并不停地用鍋鏟輕輕敲打,最后加水煮沸,慮出茶渣,把熱茶湯沖入茶碗內(nèi)即成打油茶。侗族有首民謠說:早上喝碗油茶湯,不用醫(yī)生開藥方;晚上喝碗油茶湯,一天勞累全掃光;三天個喝油茶湯,雞鴨魚肉也不香”??梢娝T對打油茶的酷愛程度。
鹽巴茶。將茶餅放入特制的小瓦罐里用火烤香后加水和少量鹽燉幾分鐘,燉出的濃茶湯稍加稀釋就可飲用。同時要及時將瓦罐加滿水繼續(xù)燉,直至茶葉消失為止。我國納西族,傈傈同胞普遍愛引鹽巴茶。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捌凡琛辈坏氰b別茶的優(yōu)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lǐng)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華到高尚的藝術(shù)境界。品茶的環(huán)境一般由建筑物、園林、擺設(shè)、茶具等因素組成。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干凈。中國園林世界聞名,山水風(fēng)景更是不可勝數(shù)。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用木頭做亭子、凳子,搭設(shè)茶室,給人一種詩情畫意。供人們小憩,不由意趣盎然。
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日本的煎茶道、臺灣的泡茶道都來源于中國廣東潮州的工夫茶。[5]潮州工夫茶藝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廣東省潮汕地區(qū)特有的傳統(tǒng)飲茶習(xí)俗,是潮汕茶文化和潮汕茶道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shù)、評品質(zhì)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種茶藝,也是一種民俗,是“潮人習(xí)尚風(fēng)雅,舉措高超”的象征。
潮州工夫茶,在當(dāng)?shù)厥制毡?,均以茶會友。不論是公眾場合還是在居民家中,不論是路邊村頭還是工廠商店,無處不見人們長斟短酌。品茶并不僅為了達到解渴的目的,而且還在品茶中或聯(lián)絡(luò)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閑聊消遣,或洽談貿(mào)易,潮州工夫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容。[4]
潮州工夫茶是中國古老的傳統(tǒng)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在潮汕當(dāng)?shù)馗前巡枳鳛榱舜偷淖罴讯Y儀。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著養(yǎng)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喝工夫茶是廣東潮汕人一項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過的事,飯后或者客人來訪、好友相見,都是以一壺茶來相伴。
1.擂茶
顧名思義,就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進擂缽里擂碎沖沸水而成擂茶。各地擂茶制作方法各有不同,尤其是配料的選擇差別較大,按地域和族群可以分為客家擂茶和湖南(非客家)擂茶兩大類。
作擂茶時,擂者坐下,雙腿夾住一個陶制的擂缽,抓一把綠茶放入缽內(nèi),握一根半米長的擂棍,頻頻舂搗、旋轉(zhuǎn)。邊擂邊不斷地給擂缽內(nèi)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藥等,待缽中的東西搗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后,用一把撈瓢篩濾擂過的茶,投入銅壺,加水煮沸,一時滿堂飄香。品擂茶,其味格外濃郁、綿長……據(jù)說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藥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饑。
2.龍虎斗茶
納西族用茶和酒沖泡調(diào)和而成的“龍虎斗”茶,被認(rèn)為是解表散寒的一味良藥,因此,“龍虎斗”茶總是受到納西族的喜愛。云南西北部深山老林里的兄弟民族,喜歡用開水把茶葉在瓦罐里熬的濃濃的,而后把茶水沖放到事先裝有酒的杯子里與酒調(diào)和,有時還加上一個辣子,當(dāng)?shù)厝朔Q它為“龍虎斗茶”。喝一杯龍虎斗茶以后,全身便會熱乎乎的,睡前喝一杯,醒來會精神抖擻,渾身有力。
龍虎斗茶制法
配方:茶葉5-10克,白酒適量。
用法:先將茶葉加水煎熬5分鐘左右成濃澀茶湯,沖入有酒的容器中,即成。代茶及時飲服。
3.蟲茶
蟲茶又叫“茶精”,主要產(chǎn)在貴州、湖南、廣西以及四川云南部分地區(qū)。蟲茶并不是茶,只是外形似珠茶,沖泡之后色如茶水,故有“茶”名。蟲茶泡出茶來,香氣四溢,喝上幾口,味道醇香甘甜,沁人心脾,令人回味無窮。蟲茶經(jīng)多年陳化后,口味更醇和,藥性更溫和。
它是把采摘的茶樹鮮葉和部分香樹葉混合放在竹簍或大木桶里,澆上淘米水,讓其自然發(fā)酵。數(shù)天后便散發(fā)出一種特有的氮氣味,這種氣味會招引“化香夜蛾”的昆蟲成群來此安家落戶,生育繁衍。它的幼蟲特別喜食腐爛的茶葉和香樹葉,并排出一粒粒比菜籽還小的蟲屎,把這種蟲屎收集起來曬干便是蟲茶。飲用蟲茶時要先在杯中倒入開水,后放入適量蟲茶,蓋好杯蓋。蟲茶粒先漂浮在水面,待其緩緩下沉到杯底并開始溶化時即可飲用,蟲茶泡出的湯清香宜人,沁人心肺。
4.竹筒茶
竹筒茶既有濃郁的茶香,又有清花的竹香,云南西雙版納的傣族同胞喜歡飲這種茶。將清毛茶放入特制的竹筒內(nèi),在火塘中便烤邊搗壓,直到竹筒內(nèi)的茶葉裝滿并烤干,就剖開竹筒取出茶葉用開水沖泡飲用。
沖泡竹筒香茶時,一般大家圍坐在小圓竹桌四周。一般可分兩步進行:
1.泡茶。先掰下少許竹筒茶,放在茶碗中,沖入沸水至七八分滿,大約3~5分鐘后,就可開始飲茶。
2.飲茶。竹筒茶飲起來,既有茶的醇厚滋味又有竹的濃郁清香,非??煽?,所以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5.鍋帽茶
在鑼鍋內(nèi)放入茶葉和幾塊燃著的木炭,用雙手端緊鑼鍋上下抖動幾次,使茶葉和木炭不停地均勻翻滾,等到有屢屢青煙冒出和聞到濃郁的茶香味時,便把茶葉和木炭一起倒出,用筷子快速地把木炭揀出去,再把茶葉倒回鑼鍋內(nèi)加水煮幾分鐘就可以了。布朗族同胞喜歡飲鍋帽茶。
6.蓋碗茶
蓋碗茶,四川等地人民傳統(tǒng)的飲茶風(fēng)俗。是一種上有蓋、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稱“三才碗”,蓋為天、托為地、碗為人。品蓋碗茶,韻味無窮。茶蓋放在碗內(nèi),若要茶湯濃些,可用茶蓋在水面輕輕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轉(zhuǎn),輕刮則淡,重刮則濃,是其妙也。
一些懂茶道的人很會品茶,他們認(rèn)為,如果茶香而不清則是一般的茶,香而不甜是苦茶,甜而不活也不能稱之為上等茶,只有鮮、爽、活的茶才是最好的茶。在有蓋的碗里同時放入茶葉、碎核桃仁、桂圓肉、紅棗、冰糖等,然后沖如沸水蓋好蓋子。來客泡蓋碗茶一般要在吃飯之前,倒茶是要當(dāng)面將碗蓋揭開,并用雙受托碗捧送,以表示對客人的尊敬。沏蓋碗茶是回族同胞的飲茶習(xí)俗。
7.婆婆茶
新婚苗族婦女常以婆婆茶招待客人。婆婆茶的作法是:平時將要將去可的南瓜子和葵花子、曬干切細的香樟樹葉尖以及切成細絲的嫩腌生姜放在一起攪拌均勻,儲存在容器內(nèi)備用。要喝茶時,就取一些放入杯中,再以煮好的茶湯沖泡,邊飲邊用茶匙舀食,這種茶就叫做婆婆茶。
8.功夫茶
廣東潮州和汕頭一帶盛行功夫茶。飲功夫茶一般以3人為宜,比較考究的是選用宜興產(chǎn)的小陶壺和白瓷上釉茶杯,這種茶杯口徑只有銀元大小,如同小酒杯。小陶壺(罐)里裝入烏龍茶和水,放在小炭爐或小酒精爐上煮。茶煮好后拿起茶壺在擺成品字形的三個瓷杯上面作圓周運動(當(dāng)?shù)厮追Q為“關(guān)公巡城”)依次斟滿每一個小杯,此時就可以捧起香氣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嘗。飲茶時不能一杯斟滿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來回輪流順序斟。因此功夫茶除了泡制要功夫外,飲茶也需要費功夫。無怪乎人們說,沒有功夫就莫飲功夫茶。
9.寄生茶
廣西梧州出產(chǎn)一種用老齡茶樹的根、莖、葉制而成的茶叫寄生茶。這神茶得用水煮四、五十分中后加糖才可飲用,如能加點雞蛋花則更好。據(jù)說是鳥雀叼銜一些樹果停歇在桑樹上啄吃,其中一些種子粘落在山茶科和山櫸科等樹枝或傷陷處寄生,吸取樹的養(yǎng)分長成。人們采集這種寄生物的嫩葉曬制成茶,即為桑寄生茶。其節(jié)、莖、枝、葉均可入藥,作茶劑、煎膏和泡酒之用。味苦、甘,性平和,不寒不熱,補腎補血。
10.砂罐茶
把沖洗干凈的小砂罐置于火塘旁烘烤,等砂罐烤溫?zé)崃?,再把茶葉放進去,手握砂罐在火上慢慢搖晃,等砂罐內(nèi)的茶葉散友出悅鼻的馨香時,便可將滾開水沖進砂罐里,蓋上罐蓋,悶上三分多鐘,砂罐茶便沏成了。我國三峽一帶的老百姓醉心于砂罐茶,他們覺得只有喝這種茶才夠味才過癮,喝后五臟六腑都熨貼,無比暢快。
11.三道茶
分三次用不同的配料泡茶,風(fēng)味各異,概括為頭苦二甜三回味,頭道茶為苦茶,把茶葉放入小陶罐中用小火烤至微黃并有清香味時,再向茶罐內(nèi)沖入沸水,泡成濃釅的茶汁倒人杯中飲用,此茶味濃且苦,故稱苦茶。第二道茶為甜茶,它是和茶葉嫩芽和核桃仁、烤乳扇、冰糖蜜餞或者蜂蜜等用沸熱的開水沖泡而成。此茶甜滋滋的,故稱甜茶。第三道茶為回味茶,它是用茶葉嫩葉加生姜片、花椒、桂皮末、紅糖等用滾燙的開水沖泡而成。
此茶麻、辣、甜、苦各味皆有,飲之使人回味,故稱回味茶。云南大理的白族同胞愛飲三道茶,并用三道茶待客。三道茶喻示著人生有苦有甜,苦盡甜來,令人回味無窮。小小三道茶折射出白族同胞對人生哲理的悟性。
12.土鍋茶
土鍋茶是我國為云南哈尼族一種古老而方便的飲茶方法。先用大土鍋將山泉水燒開后,放進南糯山上特制的“南糯白毫”,約煮5—6分鐘后,將茶水舀人竹制的茶盅內(nèi)飲用,這種茶水清香可口,回味無窮。哈尼族同胞愛飲這種茶,并稱它為“土鍋茶”。
13.腌茶
即把新茶葉放在大缸里,撒上適量的鹽,然后用石塊壓緊蓋好,經(jīng)過數(shù)月后(一般是三個月)再拿出來飲用。此茶香氣和滋昧都別有風(fēng)味,由于像腌白菜一樣,所以叫腌茶,部分彝族同胞愛喝。
腌茶一般在雨季進行,所用的茶葉是不經(jīng)加工的鮮葉。制作時,姑娘們首先將從茶樹上采回的鮮葉,用清水洗凈,瀝去鮮葉表面的附著水后待用。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地區(qū)的景頗族、德昂族等兄弟民族,至今仍保持著一種以茶作菜的食茶方法。
14.酥油茶
藏族同胞特別愛飲酥油茶。酥油茶的一般做法是將茶葉搗碎,在鍋中熬煮后,用竹篩濾出茶渣,將茶汁倒入預(yù)先放有酥油和食鹽的桶內(nèi),用打茶工具在桶內(nèi)不停地攪伴,使酥油充分而均勻溶于茶汁中,然后裝入壺內(nèi)放在微火上以便隨時趁熱取飲。較高檔的酥油茶還得加上事先就炒熟的碎花生米、核桃仁或者糖和雞蛋。酥油茶既可單獨詼用也可在吃糌粑或麥丐粑時飲用。
15.雷響茶
是酥油茶的一種,所不同的是把鉆有小孔的鵝卵召燒紅,放進裝有酥油與茶汁的桶里,桶內(nèi)茶汁便噼噼吧吧作晌,晌聲過后立即用勁上下抽打,以增強茶湯的濃度及香氣和滋味。白族的"雷響茶"頗具趣味性。將茶葉放人砂罐內(nèi)燒烤一定時間后,沖入沸水,這時砂罐內(nèi)會發(fā)出一種似"雷響"的聲音。其時在場的賓客都會集中注意力等著聆聽這種"雷響聲",且自身的情緒也會隨著響聲的大小而起伏,發(fā)出發(fā)自內(nèi)心的微笑,都認(rèn)為是一種"吉祥幸福"的象征。
16.鹽奶茶
將青磚茶敲碎,取50克左右的茶葉放到能裝四、五斤水的銅壺或鐵禍內(nèi),用沸水沖沏后再在微火上煮沸幾分鐘或直接用冷水煮開,等湯色濃后摻入一、二勺奶和一些鹽即成盛奶茶。蒙古族和藏族牧民愛喝鹽奶茶。他們每天旱晨煮一大壺置于微火上,趁熱邊喝鹽奶茶邊吃炒米和酪蛋子,一直到吃飽為止。
17.鐵板茶
先把茶葉放在簿鐵板或瓦片上面烘烤,待聞到茶香味時再倒入事先已準(zhǔn)備好的鍋子里熬煮幾分抑。這種茶色如琥珀,昧釅香高。由于在鐵板上烘烤,所以叫鐵板茶。佤族同胞愛飲鐵板茶。
18.罐罐茶
將磚茶敲碎成塊,取幾小塊和水一道置于小罐內(nèi)放在火上熬煮,直到罐內(nèi)茶湯熬得恨濃很濃,只剩下一、二口時停止加熱,稍涼后一飲而盡。甘肅省的一些老年人就愛喝這種罐罐茶。一個土火爐子、一只“曲曲罐”、一撮茶葉或一籠火,一撮茶,一個茶罐和一只茶蠱,便是罐罐茶的全部家當(dāng)了。大家坐在熱炕上,架旺火爐,將黑瓦罐里的茶熬的濃釅至極,一口口的呷著,顯得十分舒坦輕松。
19.打油茶
貴州的布依族,廣西的侗族、苗族同胞都愛喝打油茶。不過,們們的做法略有不同。步依族的打油茶做法是,先把黃豆、玉米、糯米等用油炒熟混合放在茶碗里,然后用油把茶葉炒香后放入少量的姜、蔥、鹽和水煮,直到沸騰為止,去渣后倒入茶碗里拌勻即成打油茶。布依族同胞有“早茶一盅,一天威風(fēng);午茶一盅,勞動輕松;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翌,雷打不動”之說。
而廣西侗旅、苗族同胞的打油茶做法是,把事先煮熟曬干的糯米(又稱陰米)下油鍋爆炒好倒進茶碗里,再向碗里放一些熟芝麻、油炸花生米、蔥等配料,然后將茶葉、油放入鍋內(nèi)爆炒并不停地用鍋鏟輕輕敲打,最后加水煮沸,慮出茶渣,把熱茶湯沖入茶碗內(nèi)即成打油茶。侗族有首民謠說:早上喝碗油茶湯,不用醫(yī)生開藥方;晚上喝碗油茶湯,一天勞累全掃光;三天個喝油茶湯,雞鴨魚肉也不香”。可見他門對打油茶的酷愛程度。
20.鹽巴茶
鹽巴茶是怒江州一帶怒族一種較為普遍的飲茶方法。先將小罐放在火炭上烤,取一把青毛茶或掰一塊餅茶放人罐烤香,再將事先煨漲的開水加入罐中,至沸騰翻滾3~5分鐘后,去掉浮沫,將鹽巴塊放在瓦罐中潮幾下,并持罐搖動,使茶水環(huán)轉(zhuǎn)三五圈,再將茶汁倒入茶盅,茶盅中再加適量開水稀釋。
這種茶汁呈橙黃色,這樣邊煨邊飲,一直到小陶罐中茶味消失為止。剩下的茶葉渣用來喂馬、牛以增進牲口食欲。由于地處高寒山區(qū),蔬菜缺少,就常以喝茶代蔬菜?,F(xiàn)在,怒族人家里每人有一土陶罐。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4205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熬夜護眼喝普洱茶
下一篇: 普洱茶的妙用之清新檸檬茶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