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出名茶,名茶耀名山。武夷山與武夷茶雙絕人寰,著稱于世。
武夷山何時有茶?據當代茶葉專家陳椽等考證,我國茶葉在二世紀時由西南向東南傳播,不久武夷山就有茶了。武夷巖茶最早被人稱頌,可追溯到南朝時期(公元479-502年),而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之于唐朝孫樵(約825-約885年)寫的《 送茶與焦刑部書》。孫樵在贈送武夷巖茶給達官顯貴的一封信札中寫道:晚甘候十五人,遣侍齋閣。此徒皆請雷而摘,拜水而和。蓋建陽丹碧水之鄉(xiāng),月澗云龕之品,慎勿賤用之!孫樵在這封信中,把出產在建陽丹山碧水之鄉(xiāng)的茶,用擬人化的筆法,美稱為晚甘候。晚甘候,甘香濃馥,美味無窮之意。候,用尊稱。碧水丹山是南朝作家江淹對武夷山的贊語。當時崇安尚未建縣,武夷山屬于建陽縣,故信中稱建陽丹山碧水。因此說孫樵所送的茶乃武夷山所產。
從此,晚甘候遂成為武夷巖茶最早的茶名。清明閩北人蔣蘅寫的《晚甘候傳》一文中,更是通篇以擬人化的筆法,酣暢淋漓地為武夷巖茶寫傳。他寫道晚甘候,甘氏如薺,字森伯,閩之建溪人也。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鄉(xiāng),月澗云龕之奧。甘氏聚族其間,率皆茹露飲泉,倚巖據壁,獨得山水靈異,氣性森嚴,芳潔迥出塵表,大約森伯之為人,見若面目嚴冷,實則和而且正;始若苦口難茹,久則淡而彌旨,君子人也。該傳沿用了前人對武夷巖茶的美稱--晚甘候,以擬人化的筆法記述了它的姓名和表字,姓甘,名如薺,字森伯。作者巧妙地用了《詩經》中的典故,予武夷巖茶以姓名:甘如薺?!对娊?邶風.谷風》云:誰謂茶苦?其甘如薺!《晚甘候》作者匠心獨具,為甘甜美味的武夷巖茶取了出典于《詩經》的尊姓大名,令人解頤生津。傳中還把武夷巖茶的茶品擬人化為人品,贊之曰:君子人也!足以與周敦稱蓮花為花之君子相媲美。
唐代詩人鄭谷有詩云:武夷春暖月初圓,采摘新草獻地仙。飛鵲印成香蠟片,啼猿溪走木蘭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輕涵翠縷煙,分贈恩深知最異,晚鐺宜煮北山泉。詩人不但高度評價武夷茶,而且說明武夷茶從研膏轉為蠟片,且印有飛鵲等裝飾圖案。值得提及的是,中國第一茶圣陸羽在晚年慕名來到武夷山,寫有《武夷山記》,對武夷君的神話傳說,表示興趣,遂記之。雖然此記已佚,但是從其他的書、志的注釋中,尚能見到片言段語。該記當是陸羽在晚年蟄居江西上饒時、于《茶經》的成書之后若干年所撰,因此也是《茶經》上未見武夷茶記載的原因之一。為此肯定武夷茶在唐代已有之,且名度很高,深得文人贊賞,引人垂將老矣的陸羽慕名而來。
自唐代孫樵稱武夷茶為晚甘候后,歷代多有謳歌其者。宋朝陶谷著《茗錄》寫道:湯悅有森伯頌,蓋茶也,方飲而森烈嚴乎齒牙;既久,四肢森然,二義一名,非熟夫湯甌境界者,誰能目之。森伯既是超群的好茶,而要能體會森伯的佳妙之處,非熟練的評茶者寞屬。那么,誰是森伯的知遇者呢?《晚甘候傳》云:森伯之祖,嘗與王肅善。于是,王肅可以肯定是早期與武夷巖茶(森伯之祖)神交的一位雅士了。宋朝葉清臣在《述煮茶小品》中也說:王肅癖于茗飲這也說明他算得上一們精于品茶的人。南北朝時期,王肅的父親王奐在南齊任尚書右仆射(中書郎,宰相的助手),很可能得到進貢的武夷巖茶禮品。
因此,當代著名茶葉專家陳椽據此論證:武夷茶約在距今1500年前的南朝時已初具名度。而北宋大文學家蘇軾寫的一篇散文《葉嘉傳》,也是以擬人化手法記述武夷巖茶的一篇佳作。文章把茶樹這種嘉木譽為葉嘉,意為茶葉嘉美。蘇軾為之立傳,遣詣京師。從《葉嘉傳》里,我們又可以推測說武夷茶早在約二千年前的漢朝就可能有之,但由于這篇散文略帶虛構成份,且有唐代陸羽(733-804)《茶經》在漢帝之前之誤,所以不宜作為信史。至于武夷巖茶早在何時問世?不妨當作武夷巖茶之謎,讓今人去考證。在未有確實答案之前,權以范仲淹的詩句:武夷仙人自古栽作為浪漫的定論吧!
一、大紅袍茶磚的發(fā)展史 宋代有“龍團鳳餅”,清代有“武夷茶磚”,今有“大紅袍茶磚”。
陳德華于20世紀80年代取得“大紅袍無性繁殖”的成功,為大紅袍茶磚的研制提供了可能。
1996年陳德華首創(chuàng)了“大紅袍茶磚”,得到了我國著名茶葉專家陳椽教授的積極支持。
2005年又對茶磚的外型進行了改進,填補了歷史上沒有“大紅袍茶磚”的空白,近年來武夷山許多廠家也相繼推出了“大紅袍茶磚”。
“大紅袍茶磚”呈現出一種百花齊放的景象。
二、大紅袍茶磚飲用方法:
1、泡茶器具:紫砂壺或大蓋杯一套
2、投茶量:一小片
3、泡茶用水:以山泉水為上,用純凈水,或礦泉水亦可。
4、浸泡時間:水溫度需現開現泡為宜。
第一泡浸泡時間約1-2分鐘,以后每沖一泡,浸泡時間可依據個人喜好而定。
一般而言浸泡時間的調整原則為1至7泡的湯色基本一致。
沖泡次數與浸泡時間及投茶量有關。
三、品茶要領
品茶時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并反復幾次。
聞香有聞干茶香、杯蓋香、水香、杯底香等等;嘗味時須將茶湯與口腔和舌頭的各部位充分接觸,并重復幾次,細細感覺茶湯的醇厚度及各種特征
四、大紅袍茶磚的儲存方法
大紅袍茶磚宜儲存在通風、陰涼、干燥、避光、無異味的地方,茶磚不需密封包裝儲存,儲存得當則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性溫不寒,久存不壞,具有收藏的價值。
五、武夷巖茶大紅袍茶磚的功效
1、提神2、明目3、消食4、醒酒5、去痰6、堅齒7、降血脂8、消熱解毒9、怯風解表10、養(yǎng)生益壽11、可降低冠心病發(fā)病率12、對癌癥有一定防治作用
武夷茶 文化 歷史悠久、底蘊厚重,它的發(fā)展與武夷山的儒、釋、道三教文化有著不解的生命情緣。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武夷茶文化的發(fā)展歷史,一起來看看。
武夷茶文化的發(fā)展歷史
武夷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它以博大的胸襟和非凡的氣度,同時接納了儒、釋、道三大教派,形成了三教同山、三花并蒂的獨特文化構筑,展示了武夷山巨大的兼容性和厚重的生命內蘊。武夷茶文化的產生、發(fā)展和繁榮,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贏得了全面的舒展。三教 飲茶 論道,感悟人生,共贊武夷茶,把各自的教派宗旨融進茶道的精神,為武夷茶文化的發(fā)展注入了一泓生命的清泉,也打開了一扇精神世界的窗口。
武夷山的儒教理學鼎盛于南宋,最著名的代表人物當推朱熹,儒家們倡導的人生處世原則就是?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從某種意義上說,朱子理學這一思想體系正是源于武夷茶道的真?zhèn)?。因為,朱熹在武夷山生活、講學、著書、立說達半個世紀之久。他吸納了武夷茶道所倡導的修身養(yǎng)性的生命理念,與理學思想形成了精神層面的高度融合與統(tǒng)一。無論是朱熹親手植茶的生動 故事 ,還是朱熹吟詠武夷茶的眾多詩文,抑或是朱熹品茗論道的靈感火花及茶事逸聞,均都透出了濃濃的文化色澤,鋪展出武夷茶獨具的神奇魅力。
朱熹的《詠武夷茶》:?武夷高處是蓬萊,采取靈芽于自栽。地僻芬菲鎮(zhèn)長在,谷寒蜂蝶未全來。紅裳似欲留人醉,錦幛何妨為客開。咀罷醒心何處所,近山重疊翠成堆?。這是一幅何等寧靜且充滿濃郁生活氣息的采茶景象!透過這和美閑淡的畫面,我們可以看到朱熹心靈深處的淡定從容,感悟到朱熹精神世界的情感意蘊。這就是朱熹與武夷茶的一種心靈默契和情感溝通。
武夷禪茶也是武夷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唐代以來,武夷山的寺廟遍布山中,清越的梵音禪語與?六六三三疑道語?遙相呼應。?千萬峰中梵室開?是武夷山籍的北宋著名詞人柳永形容武夷山佛教鼎盛的詩句,形象地反映了唐宋時武夷山佛教香火旺盛、寺廟林立的景象。武夷僧人遠離塵世、歸隱山中,他們在這得天獨厚的環(huán)境中,伴著晨鐘暮鼓與繚繞的香火,把修身養(yǎng)性作為生命的最高境界來推崇。種茶、制茶和品茶已成為他們修行的一個重要載體,許許多多的頓悟都是在這茶事活動和品茗意蘊中獲取靈魂的啟迪。武夷山的名僧翁藻光對武夷茶也是情有獨鐘,曾寫下許多贊美和感悟武夷茶的著名詩文。?扣冰沐浴,以冰烹茗?幾乎成了他人生的經 典故 事。他在荊棘荒蠻中坐禪靜悟?吃茶去?的佛理,最終獲取了?茶禪一味?的真諦。在武夷佛教的歷史上,幾乎沒有不與武夷茶結緣的寺廟,寺廟周遭的茶園幾乎與寺廟一樣悠久。這根源就在于武夷佛教所推崇的宗旨,與武夷茶的?蘊和寓靜?的稟性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許多僧人就是通過品飲武夷茶,才悟出生命的真諦和世間萬象的玄機,最終修成正果,實現生命意蘊的飛躍。
武夷山道教與武夷茶也有著割舍不斷的生命情緣。武夷山的道教可追溯到漢武帝封禪武夷君這一歷史時期,以?清心寡欲為修道之本,以為一念無生即自由,心頭無物即仙佛?為修身宗旨,推崇的是天人合 一、羽化成仙的生命理念。其所蘊含和營造的恬淡靜美的高遠意境,正好吻合了武夷道教所倡導的人與自然和諧靜美的思想意念,那?心靜則神安,神安則百病不生?的修道意念,正是從品飲武夷茶的意境中派生而出的。
武夷山道教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白玉蟾。他在武夷山大王峰麓的止止庵修行多年,留下大量的詩文著作。其中不少是描寫贊美武夷茶的。他把對武夷茶的理解和感悟,深深地溶進了自己的血脈里,便融會貫通地嫁接到道教的教義中去,形成了自己獨具的生命悟性。
武夷山三大教派能夠友好相處、共求發(fā)展,形成三花并蒂的繁榮局面,其一要歸功于這座千古文化名山的博大胸襟,其二要得益于武夷茶的鏈接。因為武夷茶?蘊和寓靜?的稟性,與三教文化所推崇的宗旨完全達成心靈的共鳴,三大教派正是通過品飲武夷茶,讓靈魂在博大的意境中得以清洗過濾,最終贏得生命的升華。所以說正是三大教派的鼎力推崇和贊美,武夷茶的發(fā)展才有了文化的底蘊,才有了生命的光芒。
佛教與武夷茶文化的關系
茶與佛,因緣深長。茶最初為僧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而僧人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fā)展和制茶技術的進步。向以?佛宗道源?著稱的武夷山,歷史悠久,儒釋道三教鼎盛,歷史文化沉積濃重。?天下名山僧占遍,自古高僧愛斗茶?。佛門寺廟的茶事活動,對提高茗飲技法,傳播茗飲習俗,都與茶文化結下不解之緣。
?吳晉之際,佛教從中原傳入閩中,于是佛寺相繼興建。建州山水奇秀,巖壑幽勝,士人多創(chuàng)佛剎、落落相望?建州所領十一縣,到處有佛寺。此時,武夷山?寺觀廟宇僧人相繼種茶?。大凡是山巒起伏,翠峰疊嶂,佳木蔥蘢,云??~緲的名山,差不多名山古剎都產茶。史稱?茶興于唐,盛于宋朝?唐朝茶葉的興盛,是在佛教特別是禪宗發(fā)展的基礎上興盛起來的。唐代武德六年(618年)就有僧人在武夷山云窩創(chuàng)建石堂寺。從伏虎巖入司馬泉,四周石壁凌霄,中夷廠地十畝,產茶精良,因得名?茶洞?。武夷三十六峰,九十九巖,峰峰有寺,巖巖皆茶,建州是山皆有寺,是寺多產茶,無茶不成禪寺。
?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鐘山川之靈稟?和?茶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佛教禪宗大興之后,它的教義與茶道精神相契合,又由于名茶多產自名山名水。自古來僧人多愛茶,嗜茶并以茶為修身靜慮之侶。為了滿足僧眾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佛剎寺僧利用立足地的優(yōu)越自然條件,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使佛門茶事大興。自唐朝以降,茶事一直成為佛教寺院中舉辦佛事的一個重要部分。僧人以茶貢佛祖(奠茶)、以茶敬施主(佛茶)以茶助禪(禪茶),以茶社交(茶宴),以及供僧眾日常飲用(普茶)。寺院內外也大量種茶、焙茶和研究種茶技術。古代許多名茶,如蒙頂石花茶、盧山云霧茶、普陀白巖茶,峨嵋峨蕊茶、福州方山寺方山茶、建安能仁寺石巖白茶,都出于僧人手植。武夷造茶自古以?僧家所制者最為得法?。其茶質優(yōu)佳,在全國同類茶品中,實屬上乘。
唐代開元中(713-739年)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大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寂,又不夕食,唯許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煎煮,以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元和年間(806-820年)孫樵《送茶與焦刑部書》中的?碧水丹山?乃武夷專稱。?晚甘侯?即當時武夷山寺廟茶的雅號,通過地方官吏向朝廷官宦作?遣侍齋閣?之禮品,使寺廟茶走出深山寺廟到了皇宮官第。唐代建州佛寺確實很多,而且是佛教禪宗最發(fā)達的地方,素有?佛國僧多?之稱的建安北苑,南唐時便是佛教勝地,武夷寺廟茶是名冠天下的龍鳳茶的原料,多出自僧家,有詩云:?鳳團山上至,一飲可忘年?。
五代閩國,福建?佛教獨盛于其時?。凡寺廟都有?奠茶?或?供佛茶??!抖U林象器箋》?凡禪林以奠茶、奠湯為恒例?。唐代僧人不僅以茶供佛,還以茶參禪,以茶釋經,以茶招待施主香客及以茶應酬文人,辦茶會,設茶宴,行茶禮,寫茶詩,甚至著茶書。提出佛理與茶德的主張,在寺廟中親身種茶,精心研究制茶技術,從而大大豐富了唐宋時代的武夷茶文化。
扣冰古佛、釋名藻光。武夷山吳屯人。少年出家,夏則衣楮,冬則扣冰沐浴,以冰烹茗,于荊棘荒蠻中坐禪靜悟?吃茶去?佛理,深得茶禪一味?的真諦。瑞巖禪寺廟前有聯(lián)文云:?冰壺影,靜澄懷,剎那靈山映瑞巖?。他的行狀載入佛典《五燈會元》。后唐天成三年(928年)閩王延鈞聘至福州,?敬事以王師?。在為王者講經時,建議在武夷造茶為國用與助禪,由于?王者之師?的策動下,閩國朝廷于龍啟中(933年)創(chuàng)建北苑茶焙,發(fā)展了建州的茶葉生產。
德宗興元元年(784年)福建長樂籍禪師百丈懷海,整頓和建立新的禪宗戒律,鼓勵僧徒坐禪飲茶。在《百丈清規(guī)》中提出:出家人在修道同時,必須參加農業(yè)生產,自食其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并重?的作風。明確地把禪門飲茶的制度作了詳細規(guī)定,成為寺廟日常修行不可少的部分,進一步說明茶和佛教的密切關系。所以,在南方許多寺廟,特別是武夷山出現了廟廟種茶,無僧不茶的嗜茶風尚。唐代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云?山僧后檐茶數叢,春來映竹抽新茸。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爪。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寺廟的寺前廟后,院中墻外,往往都種之以茶、自種、自制、自飲。
僧人為什么選擇茶作為生活必備的飲料,并將之升為一種品行道德的修煉部分。唐宋之際,建州茶葉處于發(fā)展時期,特別是寺廟中僧人,實行戒酒,提倡飲茶。僧人坐禪修行,息心靜坐,專注一境,從而開發(fā)智慧,體悟大道。僧侶認為?品茶如參禪?,將建州茶道轉化為禪道。茶圣陸羽《茶經》中指出:茶味至寒,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在佛教中普遍認為茶具有三德:一是坐神徹夜不眠,茶可提神益思;二是滿腹時能助消化,輕神氣;三是?不發(fā)?,即能抑制性欲。所以飲茶是符合佛教的道德觀念,因此,茶自然受到佛教僧侶的青睞。
佛教修行的內容,不外乎戒、定、慧三種。戒是修行首要律條,佛戒要求僧侶酒肉,性欲予以戒除。要遵守不飲酒、非時不食(過午不食),戒葷吃素,以達到清與潔的本性。定與慧,簡單說來就是要僧人坐禪修行,息心靜坐、專注一境,從而開發(fā)智慧,體悟大道,以達到身心?輕安?,觀照?明凈?的心態(tài)。坐禪是要做到?跏趺而坐,頭正背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更不能昏沉入夢或臨床睡眠,這樣長時間坐禪后,勢必產生疲勞、困倦,此時需要清心提神。因此,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藥理功能以及本身所含的豐富營養(yǎng)物質,對于坐禪修行進入?靜定?,纚發(fā)精神,敏于悟道。同時,茶湯清淡潔凈,即不違反佛門戒律,而且符合佛教寂靜淡泊的人生態(tài)度,茶便成了佛教僧侶必需品,而又符合佛教教義,佛教精神與茶性本質的內在共鳴,是茶與佛結緣的必然,形成了?茶佛一味?或?茶禪一味?的基礎。
武夷山佛教禪宗僧侶,對茶甚為講究。寺中置有專門的?茶堂?或?茶寮?,即住持行禮之處,也叫方丈。方丈是供寺僧討論佛法義禮,招待施主,接待文人品飲香茗的地方。在寺廟演說佛法、皈戒的佛殿和法堂中,都設有鐘、鼓,常常鐘鼓長鳴。廟中一般有左鐘右鼓,如果增設?茶鼓?,應在西北角,一種用木頭雕成魚狀,體內鑿空,擊敲有聲的木鼓,是召集僧人飲?普茶?之用。詩人林逋詩云:?春煙寺院敲茶鼓,夕照樓臺卓酒旗?。茶鼓是佛教崇尚茶葉的一種信據。
武夷禪寺儀規(guī):殿主晨起必須在佛祖前?奠茶?即敬供茶湯,僧侶每日早起盥洗之后,先飲茶再禮佛,然后坐香習禪。習禪分為六個階段,每一階段一支香畢開靜,僧人要飲茶以提神益思,寺廟監(jiān)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古代早已成為寺院的定規(guī)。明代詩僧陸容詩云:?江南風致說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煙茶葷滿袈裟?。詩人把僧侶愛飲茶描寫得淋漓盡致。寺院儀規(guī)中還有?茶湯?一項。每當新任住持晉山升座時,有特定的點茶,點湯禮節(jié)。有的寺廟在佛的圣誕日盛典,專人以湯沐浴佛身叫?洗佛茶?,供香客取飲,祈求消災延年。較大的寺院的茶湯開筵,俗稱茶會,也有謂之?茶宴?。這種茶湯會的舉辦,到后來范圍更廣泛,既有寺廟用以招待施主與香客,也有檀越信眾用來與眾僧結緣。正是這種情況,寺院在茶湯會中舉行茶禮、湯禮,以及每逢佛祖忌日獻茶湯時,都要嗚?鐘茶鼓?集眾,以示佛法的莊嚴。寺廟多設在峻嶺之頂,沿山路設有茶亭供飲茶歇息。寺廟眾僧中有?種茶僧?、?制茶僧?,專司茶眾管理和制茶,廟內設有?茶頭,專門負責燒湯烹茶,門前配有?施茶僧?,為施主、香客、游人惠施茶水等。
由于茶被佛教界視為?神物?,飲茶之風傳遍大小寺廟,種茶、制茶成為僧侶一業(yè)。武夷山茶自問世以來,從藥用、禪飲、品茗:茶宴、斗茶推向社會。佛教對促進茶業(yè)的發(fā)展,茶葉的傳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自古以來茶與佛的因緣深長,就有?茶禪一味?與?茶佛一味?的說法。
茶文化的飲用 方法
新茶并非越新越好,喝法不當易傷腸胃,由于新茶剛采摘回來,存放時間短,含有較多的未經氧化的多酚類、醛類及醇類等物質,這些物質對健康人群并沒有多少影響,但對胃腸功能差,
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腸道炎癥的病人來說,這些物質就會刺激胃腸黏膜,原本胃腸功能較差的人更容易誘發(fā)胃病。因此新茶不宜多喝,存放不足半個月的新茶更不要喝。
陸羽,出生于湖北,他撰寫的《茶經》,對有關茶樹的產地、形態(tài)、生長環(huán)境以及采茶、制茶、飲茶的工具和方法等進行了全面的總結,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湖北茶文化的歷史發(fā)展,一起來看看。
湖北茶文化的歷史發(fā)展 1、五代時期(公元907~960),湖北江陵是內地南北交通樞紐,成為全國最大的茶市。
2、唐代:陸羽,生于湖北天門,唐朝時期,他撰寫的《茶經》,對有關茶樹的產地、形態(tài)、生長環(huán)境以及采茶、制茶、飲茶的工具和方法等進行了全面的總結,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恫杞洝穼ξ覈栉幕陌l(fā)展影響極大,陸羽被后世尊稱為?茶神?、?茶圣?、?茶博士?,湖北省還專門成立了陸羽茶文化研究會?!恫杞洝啡硎畟€部分: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飲、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圖。陸羽汲取儒、道、佛、墨(非攻、兼愛)文化精神,行萬里路,破萬卷書,花二十年功夫寫就,堪與?五經?比美。
天門至今還有不少與陸羽有關的遺跡。相傳,陸羽出生不久就被遺棄,被一群大雁所庇護,后來被一位名叫智積的和尚收養(yǎng)。智積喜歡喝茶,陸羽經常為他煮茶。經過長期的煮茶、品茶實踐,陸羽終于煮出了好茶,以至于非陸羽所煮茶智積不喝?,F天門市保存有一座?古雁橋?,傳說是當年大雁庇護陸羽的地方。鎮(zhèn)北門有一座?三眼井?,曾是陸羽煮茶取水處。井臺旁邊有一塊后人立的石碑?唐處士陸鴻漸小像碑?,碑上刻著陸羽坐著品茶的情景,頗有韻味。陸羽亭建于清朝,后毀于兵燹。解放后重建為雙層木質結構,呈六角形,精巧典雅。置身其間,撫亭澠泉,品茗飲茶,十分令人流連陶醉。位于競陵西湖之濱的陸羽紀念館,包括陸羽故居、紀念陸羽的古跡、陸羽茶事活動等建筑群,游覽該館,可以獲得陸羽事跡和傳說的許多信息。
3、元代,通山、大冶、陽新等俱產茶。元盛時,?興國及通山產茶之所,有園戶、商戶。以茶株納稅,每十引為一據,據納中統(tǒng)鈔一百二十五兩,其所用袋裝茶引紙,俱以江州請用,關防裝袋打角,仍運司領給,由富池口批驗稱盤,然后出江發(fā)賣。?是興國元時產茶之證。
4、明代,政府對茶業(yè)生產十分重視。太祖謂參政張昶日:?茶之所產,多在江西、湖廣、所以前朝茶運司,在江州專任茶課,爾差官分投前去,各府州踏勘,且數起科作額,以資國用。?《明史-食貨志》載,產茶之所,湖北以弄昌為首,惟興國最著。崇陽縣西南?龍泉山產茶,味甘美,號龍泉茶。?興國(今陽新)大坡山產茶?,號坡山鳳髓?!度悍甲V》云:?太和山(今武當山)出騫林茶,初泡極苦澀,至三四泡,清香特異,人以為茶寶。?《明一統(tǒng)志》?謂騫林葉,太和山出。?《均州志》云:?木之異者,有騫林樹,芽茁如陽羨,能滌煩熱,道流所珍。?武當山中官陳善于弘治二年(1489年),復貢騫林葉茶,供明王朝宗室享用。陽新縣,桃花尖山出茶,號桃花絕品。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興國州,?貢茶芽六十斤?。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講究茶廛,?每茶一窠,初采茶芽二兩五錢,中采二兩,末采一兩三錢,其焙干五兩重。?嘉靖年問,興國除陳折抽茶課外,歲貢茶芽六十斤,則務雖廢,而其制猶存也。嘉魚南陽山產茶。明李教有?殷勤燒茶夜煎茶?之句。江夏縣九峰寺獅子崖產茶。明末?廢去茶園大半,至今每歲不下提余。?荊州海會寺產茶。建始產茶,明正德六年(1511年),?產茶一千九百一十斤七兩。?利川縣忠路霧洞坡,遍種茶樹,經久耐泡,清香持久,謂之霧洞茶。
5、清代初期,政府只?教樹桑柘。為衙茶茗。?茶業(yè)生產,裹足不前。至清晚期,一些具有深謀遠慮的政界首腦,認識到?生齒繁而遺利少,若持農業(yè)一端,斷難養(yǎng)瞻,以后日困日促,有何底止。?為此,湖廣總督張之洞等人,從治國安幫的角度出發(fā),興利除弊,進行茶業(yè)改良,興辦機器制茶,開拓茶葉銷路,勸民廣植茶樹,促進了茶業(yè)生產的發(fā)展。
清朝時期,各地植茶已相當普遍。有的地區(qū)以茶為業(yè),賴以為生。蒲圻之茗山茶。康熙年問,?有山西估客購茶邑西芙蓉山,峒人迎之,代收茶,取行傭,估客收茶義寧州,因進峒,教發(fā)紅茶做法,茶只一種,大紅雨前為頭茶,名烏龍肄。生者為子茶,復末為禾花,又曰荷花,最后為秋露。紅茶以蒸曬,乘熱復以布,色變紅,再曬不過火。黑茶則曬而復蒸,蒸而復曬。亦有炒熱者,可作清茶。?乾隆年問,蒲圻?細民女紅,自縣南以西,崇山峻嶺,挖山采葛,樹桑培茶?,衣食豐足。嘉慶年問,山民多種茶,藉以資生。宜統(tǒng)二年,由勸業(yè)道開辦茶葉講習所,授以茶樹栽培、采摘、制造之法。由于出茶甚饒,年額茶稅銀四十兩,居全省第二位。至清末,羊樓峒所產的茶葉品種有:物華、樺華、精華、月華、春華、天華、天專馨、奪魁、賽春、一品、谷芽、谷蕊、仙掌、如梔、永芳、寶蕙、二五、龍須、鳳尾、奇峰、烏龍、華寶、惠蘭等二十四種之多。
十九世紀下半葉,漢口是中國茶葉產區(qū)最大的內地商埠。
湖北茶文化的基本介紹 湖北天門是茶圣故里,至今還有不少與陸羽有關的遺跡。相傳,陸羽出生不久就被遺棄,被一群大雁所庇護,后來被一位名叫智積的和尚收養(yǎng)。智積喜歡喝茶,陸羽經常為他煮茶。經過長期的煮茶、品茶實踐,陸羽終于煮出了好茶,以至于非陸羽所煮茶智積不喝?,F天門市保存有一座?古雁橋?,傳說是當年大雁庇護陸羽的地方。鎮(zhèn)北門有一座 ?三眼井?,曾是陸羽煮茶取水處。井臺旁邊有一塊后人立的石碑?唐處士陸鴻漸小像碑?,碑上刻著陸羽坐著品茶的情景,頗有韻味。陸羽亭建于清朝,后毀于兵燹。解放后重建為雙層木質結構,呈六角形,精巧典雅。置身其間,撫亭浥泉,品茗飲茶,十分令人流連陶醉。位于競陵西湖之濱的陸羽紀念館,包括陸羽故居、紀念陸羽的古跡、陸羽茶事活動等建筑群,游覽該館,可以獲得陸羽事跡和傳說的許多信息。
武夷巖茶,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露之霄降,地鐘氣和,天獨垂青,育成香肌,產為靈芽。大自然的鐘愛,造就武夷巖茶高尚的品德。它與國際無我茶會結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越發(fā)為世人所矚目、所向往。
武夷山,?溪曲三三水,山環(huán)六六峰?,?山涌千層青翡翠,溪搖萬頃碧琉璃?碧水丹山構成一幅天然畫圖,有如人間仙境。山內群峰競秀,幽澗流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17.5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2000mm,年平均相對濕度80%以上,山峰平均海拔650mm。因此,武夷山不僅有奇秀甲東南的奇山水,而且給武夷巖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生長環(huán)境,?孕靈滋雨露,鐘秀自山川?,自古名山產名茶。武夷巖茶歷史悠久,素負盛名,正是?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鐘,品巖骨花香之勝?。它獨具一格的?巖骨花香?之巖韻,令人為之神往。早在南北朝時(公元479年)就以?晚甘侯?著稱于世。唐宋以來成為歷代貢品,元大德年間(1302年),就于九曲溪的第四曲溪畔設置御茶園,盛極一時。歷史上著名的?五大名叢?(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半天腰、水金龜),更是蜚聲四海,飲譽中外。大紅袍為巖茶之王,堪稱國寶。自從1981年獲得大紅袍無性繁殖育苗和在武夷山景區(qū)內基本相同的條件下移栽成功后,并經專家鑒定,一致認為,武夷山市巖茶總公司所屬的茶葉研究所無性繁殖的大紅袍后代,保持了母本的優(yōu)良特性,在武夷山特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下可以推廣,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積極推進無性繁殖和不斷改進制作工藝,現在大紅袍無性繁殖后代,無論數量和質量均有很大的提高和發(fā)展。在國內外市場上倍受青睞。本世紀八十年代初培育的肉桂,為巖茶后起之秀。從1982年以來,已先后九次被評為國家級名茶和金獎光榮稱號。特別是市茶葉研究所送評的肉桂,連續(xù)獲得1992年首屆和1995年第二屆中國農業(yè)博覽會金獎,名列前茅。
武夷巖茶獨有的?活、甘、清、香?的巖韻,飲后齒頰留香,香高而悠遠;喉底回甘味,味醇而益清;綠葉紅鑲邊,七泡有余香,令人心曠神怡。它的高貴品質和美德,集中表現在:一是能給人以解渴、療疾、健身物質上的享受;二是能給人以愉悅身心精神上的享受。從療疾健身上說,武夷巖茶由于品種優(yōu)良,生長環(huán)境優(yōu)越,加上有獨創(chuàng)的無與倫比的制作工藝,因此它所含的對人體有益的各種化學成分物質非常豐富,具有顯著的療疾保健功能。常飲武夷茶,?益思明目,輕身耐老?。正如當代茶葉界泰斗陳椽在《茶葉商品學》一書中所指出的?武夷巖茶溫而不寒,提神健胃,消食下氣,祛痰治喘,利尿消毒,明目益思,抗癌防癌,降脂降壓,降膽固醇,減肥美容?。難怪國際友人稱武夷茶為?萬物之甘露,神奇之藥物?。從愉悅身心上說,由于武夷茶文化,內涵豐富,源遠流長,積淀豐厚,品位高雅,備受世人推崇。最突出的是武夷茶藝,其二十七道程序,典雅優(yōu)美。如焚香靜氣,葉嘉酬賓,孟臣沐霖,烏龍入宮,懸壺高沖,春風拂面,重洗仙顏,若琛出浴,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三龍護鼎,喜聞幽香,初品奇茗,再斟蘭芷,品啜甘露,領略巖韻,盡杯謝茶等等,通過出神入化的表演,把物質享受與精神享受熔為一體,具有高超的藝術魅力。
茶有德,飲茶人有茶德。對于武夷茶德,歷代文人名士有精辟的論述。北宋范仲淹在《斗茶歌》中,就有精彩的描述?,F摘錄其中幾段,他說,?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斗茶味兮輕醍醐,斗茶香兮薄蘭芷?。?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陽先生休采薇。長安酒價減百萬,成都藥市無光輝。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范仲俺贊美武夷巖茶為仙茶,系神仙所栽,為天下第一。滋味,勝過甘美無比的醍醐;香氣,勝過馥郁馨香的蘭芷并以茶的儉樸清淡,由此而引用屈原《漁父》詞:?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以申明自己一生為官清正廉明。尤其是在范仲淹看來,什么茹芝延壽,采薇養(yǎng)生,都不如到武夷山去喝武夷茶,一啜仙山靈芽,就會輕身換骨,飄然欲仙了。宋徽宗在《大觀茶論》序中寫道:?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沖澹閑潔,韻高致靜。?他認為茶具有?清、和、澹、靜?的美德。并以此引申為社會倫理美學。他接著說:?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薰陶德化,盛以雅尚推,從事茗飲。天下之士,勵志清白,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以不蓄茶為羞,可謂盛世之清尚也。?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也談到武夷茶德:?余游武夷,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試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他把武夷茶德稱贊為:?清芬撲鼻,舌有余甘;釋躁平矜,怡情悅性??,F代茶葉專家莊晚芳教授把中國茶德概括為:廉、美、和、敬(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而且他提出,要通過飲茶方式(茶道茶藝),對人們進行禮法教育和道德修養(yǎng)教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421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儲存茶葉技術
下一篇: 茉莉花營養(yǎng)繁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