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巴族日食三餐,門巴族的主食,并不是所有的地區(qū)都一樣的,它是因地而異的。有些地區(qū)主食糌粑,有的地區(qū)是以吃玉米、稻米和雞爪谷為主的,而有的地區(qū)則是以吃蕎麥、小麥和青稞為主。喜歡以辣椒作為佐餐。在勒布地區(qū)的門巴族人,他們有自己的一套吃蕎麥的方法,其作法是:用一塊圓形的薄石板,放在火塘的三角架上,以野蜂蜜代油,攤上糊狀的蕎面烙成餅,然后再抹奶渣、辣椒、鹽水等佐食。而小麥和青稞的作法則是:先把小麥和表稞磨成粗面粉和青稞糌粑,在鍋里面一邊調(diào)一邊煮成稠的糊糊來吃。大米的吃法大致與漢族相同。
門巴族的肉類以牦牛、黃牛肉居多,也食豬肉和羊肉及獵獲的野生動物肉;食用方法習(xí)慣燉或制成肉干。在門巴族的飲食結(jié)構(gòu)中,常見的蔬菜主要有南瓜、黃瓜、白菜、西紅柿、洋白菜、辣椒、非菜、蘑菇、木耳等,烹制方式比較簡單,一般為燒烤和水煮,有時也用清油烹炒和油炸。飲料主要是酒和茶。門巴人善釀酒他們用玉米、小麥、青稞釀酒,用稻米釀的酒叫米酒,清亮醇香;用玉米釀的酒叫黃酒,色黃酒濃;用青稞釀的酒叫青稞酒,甘甜醇香。每逢遇到婚喪嫁娶、歡度節(jié)日的時候,人們都離不開酒。另外茶也是門巴族生活中的必需品,有清茶、酥油茶和清油茶。
門巴族人的食具多是用木制的碗或竹制的碗,也有的用木杓竹飯盒。他們的炊具多用石鍋,因為他們認為用石鍋做出來的飯菜味道最好,也有用陶鍋、銅鍋、鐵鍋、鋁鍋的,用途不及石鍋廣。
門巴族簡介:
門巴族主要分布在我國西藏自治區(qū)南部,共約七千余人(一九九零年)。大多數(shù)聚居在錯那縣以南的門隅地區(qū),其余居住在墨脫、林芝、錯那等縣。
“門巴”,原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現(xiàn)在也成為門巴族的自稱,意思是居住在門隅的人。
門巴族人民和藏族人民長期友好往來,互通婚姻,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宗教信仰、生活習(xí)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
門巴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方言差別較大,多通曉藏族,通用藏文。
門隅地區(qū)位于喜馬拉雅山
南麓、洛渝以西。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這里,山巒綿亙,河流湍急,景色秀麗,物產(chǎn)豐富。農(nóng)作物有水稻、旱稻、玉米、蕎麥、青稞、雞爪谷、小麥、大豆、棉花、芝麻等,一年可收獲兩、三次。水果有香蕉、桔、柚、桃、梨、蘋果等。原始森林廣大,生長著松、柏、樺、青江、楓、杉、楠、竹等,木材儲藏量極為豐富。藥材有天麻、三七、黃芪、雪蓮、當(dāng)歸、黨參等幾十種。在錯那縣勒布區(qū),尚有小塊牧場。有黃牛、馬、羊、驢、騾等牲畜。野生動物有熊、豺、獐、野牛、巖羊、雪豬、熊貓、狐貍、金絲猴等。此外還有云母、水晶石等稀有礦藏。
門巴族聚居的門隅地區(qū),歷來是我國領(lǐng)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公元七世紀,門隅即屬我國吐蕃地方政權(quán)的版圖。
與藏族水乳交融的民族——門巴族
門巴族,中國少數(shù)民族之一?,F(xiàn)共有50000人,在我國控制區(qū)僅有7475人,其余的生活在印控區(qū)。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縣和錯那縣,林芝、察隅等縣亦有分布。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擅長編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琬。有自己的語言。
門巴族聚居區(qū)位于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東南,峰巒重疊,原始森林茂密。奔騰的雅魯藏布江在林芝、墨脫一帶急轉(zhuǎn)南下,形成肥沃的河谷地帶,氣候溫和,雨量豐富,四季常青,被譽為“青藏高原上的江南”。過去,由于山川阻隔,對外交通十分困難,外界人很難涉足此境,佛教徒稱之為“隱秘的地區(qū)”,因而令人向往。
“門隅”是藏語,意為雅魯藏布江下游的平原。門隅北高南低,高處海拔可達3600米,低處只有1000米左右。在此自然環(huán)境中,門巴族以農(nóng)業(yè)為主,兼營牧業(yè),輔以狩獵和采集。
據(jù)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qū)繁衍生息。13世紀,錯那以南的門隅地區(qū)作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歸入中國版圖。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宗教上與藏族有著密切聯(lián)系,長期使用藏歷、藏幣。
門巴,原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住在門隅的人。新中國成立后,根據(jù)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名為門巴族。
門巴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無本民族文字,通用藏語、藏文。普遍信仰藏傳佛教。藏歷元旦是門巴族最重要的節(jié)日。每年7月,都要慶祝本民族的望果節(jié)。
人種服飾
門隅地區(qū)的門巴人,男女都穿紅色氆氌長袍,戴褐頂桔黃邊、前部留有缺口的小帽或黑牦氈帽;足登牛皮軟底筒靴,由紅黑兩種氆氌配縫制。婦女腰束白圍裙,喜戴手鐲、紅白綠色串珠、耳環(huán)、戒指等裝飾品。墨脫地區(qū)的門巴族,同于地處亞熱帶,男女一般穿長短兩種上衣。婦女喜穿長條花色裙子,戴耳環(huán)、戒指。男子腰間都掛一把砍刀。
民居建筑
房屋多半是木頂、竹頂或草頂?shù)膬扇龑有牵允瘔K、木板或竹籬筑墻,屋頂為人字形,上層住人,下層關(guān)圈牲畜。夜晚在室內(nèi)地板
上鋪粗毛毯或獸皮,和衣而臥。
生活方式
門巴族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狩獵在門巴族的經(jīng)濟生活中也占有一定位置,分個人和集體狩獵兩種。獵獲的貴重獵品,可交換所需物品或彌補糧食的不足。獵獲物除首先命中的獵手得雙份外,村社里的其他戶都可以分得一份。
門巴人多才多藝,他們用竹篾藤條等編織的竹方盒、竹斗笠、藤背簍、竹筐等,都是大方耐用、圖案精美的手工藝品。其中還有一種特殊傳統(tǒng)的手工制品——木碗,制作精細,式樣和色彩都很美觀,在西藏享有很高聲譽。
門巴族家中來了客人,不能從客人面前走過,必須從客人身后繞行。晚上要等客人睡下,主人再睡。一部分人不吃雞、雞蛋、馬肉、狗肉、驢肉和猴子肉。家里有了病人,要在大門口壓上帶刺的樹枝,外人來了就不進去。門巴人不殺生,尤忌殺牛,認為牛勞苦一生,還供人奶食,殺它覺得殘忍,往往任其老死。獵人出獵,身后不能跟人。獵人打獵前三天,家里不能煮酒,外人不能進屋。
節(jié)日文化
節(jié)日與藏族相同,通用藏歷
飲食文化
食物以大米、玉米、蕎麥、雞爪谷為主。大米吃法與漢族同,玉米和雞爪谷則作成糊粥,也吃糌粑、面餅、奶渣,喝酥油茶,喜吃辣椒,尤愛吃的是在青石板上烙的蕎麥餅。
宗教文化
普遍信仰喇嘛教,在一些地區(qū)也信仰原始巫教。
人生禮儀
門巴族的婚姻戀愛自由,多為一夫一妻制,成婚儀式頗具戲劇性,饒有興趣。結(jié)婚之日,清晨新娘梳妝打扮好,由父母、兄弟姐妹及姑舅等親屬押著前往夫家,行前新娘依戀不舍地對父母表白,二老把我養(yǎng)大卻要離開雙親,實在對不起。娘家一般要送女兒手鐲、戒指、頭飾、腰帶等作為陪嫁,有時還帶上一兩件勞動工具。新郎一方則早已請媒人帶上幾個機靈善說的人在路上等候迎親,他們拿著竹筒酒,途中請新娘喝三次。到達新郎家進屋坐定,擺上酒肉、油餅盛情待客。新娘的舅舅最受尊重,他代表父方說話,這時他挑起毛病來,酒釀得不好啦,肉薄厚大小不勻啦,并質(zhì)問:是我女兒哪點長得不好嗎……每講一句就用拳頭使勁擊一下桌子,裝作氣急敗壞的樣子。于是新郎家連連陪禮,趕緊獻上哈達,重新添酒加菜,直到新娘的舅舅點頭滿意。其實這種戲劇性的挑剔,目的是考驗?zāi)蟹降恼\意。酒至半酣,眾人即興唱歌起舞,盡情歡樂,通宵達旦。富裕一些的人家婚禮往往持續(xù)三、四天。這對于年輕的小伙子和姑娘們來說,也是互相交往和談情說愛的好機會。
人死后多用水葬和土葬,也用火葬和天葬。節(jié)日與藏族相同,通用藏歷。
文體游藝
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門巴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許多優(yōu)美的曲調(diào),稱為“薩瑪”和“東三巴”的民歌,有豐富動人的民間傳說。舞蹈樸素粗獷,多具有藏族特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4257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德信茶存放方法
下一篇: 保存普洱茶需注意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