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是人類在生產(chǎn)食用茶葉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文化現(xiàn)象。人類食用茶葉的方式大體上經(jīng)過吃、喝、飲和品四個階段?!俺浴笔侵笇⒉枞~作為食物來生吃或熟食的,“喝”是指將茶葉作為藥物熬湯來喝的,“飲”是指將茶葉煮成茶湯作為飲料來飲的,“品”是指將茶葉進行沖泡作為欣賞對象來品嘗的(飲是為了解渴,可以大口飲下。品是品嘗,需要細啜慢咽,再三玩味)。前三種方式發(fā)生很早,可以早到原始社會時期,后一種方式較晚,很可能晚到魏晉時期。
歷來傳說“神農(nóng)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备鶕?jù)考古學和民族學研究,我國食用茶葉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舊石器時代,所謂的“神農(nóng)嘗百草”,就是將茶樹幼嫩的芽葉和其他可食植物一起當做食物。后來人們在食用過程中發(fā)現(xiàn)茶葉有解毒的功能,就作為藥物熬成湯汁來喝,這就是所謂的“得荼乃解”。平時也會將茶湯作為保健的飲料來飲用,民族學的材料已證明原始人是已經(jīng)采集一些特定的樹葉熬成湯汁飲用,在一些產(chǎn)茶地區(qū),自然也會將茶湯作為日常飲料??脊艑W家已經(jīng)在浙江杭州跨湖橋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熬湯的茶葉和完整的茶樹籽,可見,我們民族飲茶的歷史至少也在一萬年以上。
但是,從現(xiàn)有的文獻記來看,直到三國時期為止,我國飲茶的方式一直停留在藥用和飲用階段。如漢代文獻提到茶葉時都只強調(diào)其提神、保健的功效。三國時孫皓因愛臣韋曜不善飲酒而暗中以茶湯代替,是茶為飲料的明證。
從西晉開始,情況有了變化,四川地區(qū)的一些文人介入茶事活動,開始賦于飲茶文化意味。西晉著名詩人張載在《登成都白菟樓》詩中寫道:“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州?!闭J為芳香的茶湯勝過所有的飲料,茶的滋味傳遍神州大地。芳香和滋味都與茶的提神、解渴以及保健療效無關,而是嗅覺和味覺上的審美滿足。西晉文人杜育的《賦》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首正面描寫品茶活動的詩賦。詩中除了描寫茶樹生長、采摘等情況外,還提到用水、茶具、沖泡等環(huán)節(jié),特別是對茶湯泡沫的欣賞,形容它像冬天的白雪和春天的鮮花(“煥如積雪,曄若春敷”)。可見,茶湯在此時開始成為品嘗的對象。《賦》還提到飲茶具有調(diào)解精神、諧和內(nèi)心(“調(diào)神和內(nèi)”)的功效,則已經(jīng)涉及茶道精神了。因此中國的品茶藝術的萌芽時期至少可以上溯到西晉時期。
但是只有到了唐代陸羽手里,中國人的飲茶才從食、喝、飲,發(fā)展提高到品的階段,終于將飲茶變成一門生活藝術。陸羽在《茶經(jīng)》中,對茶葉的醫(yī)療保健功效僅是一筆帶過,明確提出“茶之性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將品茶上升到道德修養(yǎng)的高度,并且對唐代的煮茶法進行了一系列的規(guī)范,從選茶、用水、茶具、烘茶、碾磨、篩粉、煮水、加鹽、點水、分茶到品嘗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嚴格的要 求,形成一套完整的茶藝程式。特別是對茶湯泡沫的培育、欣賞異常重視,進行仔細的觀察,將泡沫稱為湯華,薄一點的稱為沫,厚一點的稱為餑,細一點的稱為茶,采用了一連串形象的比喻來形容泡沫之美麗:像棗花漂浮在圓形的水面上,像深潭回轉或小洲彎曲的水面上漂浮的青萍,像晴朗天空中浮動的魚鱗云,像飄動在水湄之上的綠錢,像墜落在尊俎之中的菊花。飲茶而對泡沫如此講究,顯然不是為了滿足生理上的需求,而是從視覺的審美愉悅出發(fā),一碗涌動著泡沫的茶湯在陸羽面前成了充滿藝術韻味的審美對象,因此才靈感勃發(fā),浮想聯(lián)翩。可見唐代的飲茶已經(jīng)成了富有詩情畫意的生活藝術。
同樣,唐代的詩人們在品茶之時,也同樣不是為了生理上的滿足,而是追求精神世界的審美愉悅,這從他們大量的茶詩中都著重對色、香、味、形及意境的欣賞可以得到證明。錢起的茶詩《與趙莒茶宴》可以作為代表:“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p>
茶人在竹林下品飲紫筍茶,進入俗念全消的忘言狀態(tài),心中的塵垢都被洗凈,進入空靈虛靜的境界,但品茗的興味沒有窮盡,令人全身心地沉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全然忘卻周圍的一切,只有傾斜的樹影中傳來的蟬聲更反襯出竹林的幽靜。這樣的品茶完全是一種詩化的生活藝術,與為解渴而飲茶有著本質(zhì)不同。
自此以后,歷代的茶人們都有同樣的自覺追求,宋代茶人還將茶湯的色香味稱為“三絕 ”(蘇軾:“遂令色香味,一日備三絕”)。他們在品茗過程中講究茶湯“色香味”的同時,還主動追求更高層次上的審美意境,在宋代茶詩中經(jīng)常可以看到這樣的詩句:“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范仲淹)?!耙灌〞砸骶憬^品,心源何處著塵埃”(宋庠)。“亦欲清風生兩腋,從教吹去月輪旁”(梅堯臣)?!盁毂M沖襟爽,暫適蕭然物外情”(文彥博)?!坝迫坏鼩w,于茲得解脫”(呂陶)。
品茶到了明清,更是讓文人雅士們提升為高雅藝術,因為明代廢除了蒸青餅茶,盛行散茶沖泡,對茶葉的色、香、味、形更加重視,無論是茶、水、具、境、泡、品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更為嚴格、細致的要求。功夫茶藝的形成和成熟就是個典型的例子。據(jù)清代袁枚《隨園食單》記載,他在游福建武夷山時,寺廟僧道向他獻茶:“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香撲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試一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這種小壺小杯沖泡、小口細品的品茶方式就是后來盛行于閩粵地區(qū)的功夫茶藝。功夫茶在我國傳統(tǒng)茶藝中最具藝術韻味,在沖泡、品飲過程中有一系列規(guī)范程序,沒有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學習和實踐是難以掌握的。僅就品嘗茶之芳香而言,清代梁章鉅《歸田瑣記》中提到“泉州廈門人所講功夫茶”時指出茶之香味可分為四個品級:“一曰香,花香小種之類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為無上妙諦矣,不知等而上之則曰清,香而不清,猶凡品也。再等而上之則曰甘,香而不甘,則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則曰活,甘而不活,亦不過好茶而已?;钪蛔?,須從舌本辨之,微乎微矣,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逼凡柚链耍媸恰安栉讨獠辉诓瑁谟谏剿g也?!彼c人們的生理滿足全然無關,而是進入“超然物外”的境界,是精神世界里的高級享受。
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的品茗藝術,它是隨著時代的演替而與時俱進的,是一種更為人性化、生活化和藝術化的品茶方式。簡稱之為“茶藝”。“茶藝”一詞是20世紀70年代在臺灣地區(qū)首先使用的,用來概括品茗藝術而有別于“茶道”一詞,這是臺灣茶人的一大貢獻,因為將“茶藝”從“茶道”之中剝離出來,有利于品茗藝術的健康發(fā)展.通俗地說,“茶藝”就是泡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安璧馈笔窃诓杷嚥僮鬟^程中所體現(xiàn)和追求的道德精神。對泡茶提“技藝”,是因為它除了具有藝術性之外,還具有技巧性。對“品茶”提“藝術”而不提“技藝”,是品茶時技巧的成份很少,主要是茶湯入口之后如何去欣賞、體會美妙的藝術境界。茶藝是茶文化的核心,只有在茶藝的操作中才能體現(xiàn)茶道精神。有了茶道精神的觀照,茶藝才有精神、品位和神韻。有了茶藝和茶道,茶文化才有載體和靈魂。
可見,茶藝確實在中國茶文化歷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它甚至直到今天還對中國茶葉加工產(chǎn)生深遠影響。由于茶藝的發(fā)達,歷代茶人對茶葉的要求精益求精,導致名優(yōu)特茶生產(chǎn)高度發(fā)達,制作力求精美,采摘越來越早,不但講究香氣、滋味、而且追求色鮮和形美,因而只能用手工采摘炒制,很難使用機器,致使中國今天的茶葉生產(chǎn)不容易迅速實現(xiàn)機械化。外國雖然也沒有很多人喝茶,但是他們只是將它當作一種飲料,盡管也講究茶的滋味、香氣和顏色,卻并不注意茶葉的外形,更不會去追求什么茶葉形態(tài)之自然之美。他們可以用紅碎茶和綠碎茶生產(chǎn)袋泡茶泡飲,不象我們那么講究品茶藝術,不追求什么明前茶和雨前茶,不知道什么旗槍、雀舌、鳥嘴之類,也不在乎什么龍井、碧螺春、鐵觀音等美名。所以他們的茶園和茶廠里可以在一個多世紀前就實現(xiàn)機械化的采摘和加工茶葉。這是至今中國茶葉生產(chǎn)總量和出口量都不如印度和斯里蘭卡的一個重要原因。
茶文化是人類在生產(chǎn)食用茶葉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文化現(xiàn)象。人類食用茶葉的方式大體上經(jīng)過吃、喝、飲和品四個階段?!俺浴笔侵笇⒉枞~作為食物來生吃或熟食的,“喝”是指將茶葉作為藥物熬湯來喝的,“飲”是指將茶葉煮成茶湯作為飲料來飲的,“品”是指將茶葉進行沖泡作為欣賞對象來品嘗的(飲是為了解渴,可以大口飲下。品是品嘗,需要細啜慢咽,再三玩味)。前三種方式發(fā)生很早,可以早到原始社會時期,后一種方式較晚,很可能晚到魏晉時期。
歷來傳說“神農(nóng)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根據(jù)考古學和民族學研究,我國食用茶葉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舊石器時代,所謂的“神農(nóng)嘗百草”,就是將茶樹幼嫩的芽葉和其他可食植物一起當做食物。后來人們在食用過程中發(fā)現(xiàn)茶葉有解毒的功能,就作為藥物熬成湯汁來喝,這就是所謂的“得荼乃解”。平時也會將茶湯作為保健的飲料來飲用,民族學的材料已證明原始人是已經(jīng)采集一些特定的樹葉熬成湯汁飲用,在一些產(chǎn)茶地區(qū),自然也會將茶湯作為日常飲料。考古學家已經(jīng)在浙江杭州跨湖橋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熬湯的茶葉和完整的茶樹籽,可見,我們民族飲茶的歷史至少也在一萬年以上。
但是,從現(xiàn)有的文獻記來看,直到三國時期為止,我國飲茶的方式一直停留在藥用和飲用階段。如漢代文獻提到茶葉時都只強調(diào)其提神、保健的功效。三國時孫皓因愛臣韋曜不善飲酒而暗中以茶湯代替,是茶為飲料的明證。
從西晉開始,情況有了變化,四川地區(qū)的一些文人介入茶事活動,開始賦于飲茶文化意味。西晉著名詩人張載在《登成都白菟樓》詩中寫道:“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州?!闭J為芳香的茶湯勝過所有的飲料,茶的滋味傳遍神州大地。芳香和滋味都與茶的提神、解渴以及保健療效無關,而是嗅覺和味覺上的審美滿足。西晉文人杜育的《賦》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首正面描寫品茶活動的詩賦。詩中除了描寫茶樹生長、采摘等情況外,還提到用水、茶具、沖泡等環(huán)節(jié),特別是對茶湯泡沫的欣賞,形容它像冬天的白雪和春天的鮮花(“煥如積雪,曄若春敷”)。可見,茶湯在此時開始成為品嘗的對象?!顿x》還提到飲茶具有調(diào)解精神、諧和內(nèi)心(“調(diào)神和內(nèi)”)的功效,則已經(jīng)涉及茶道精神了。因此中國的品茶藝術的萌芽時期至少可以上溯到西晉時期。
但是只有到了唐代陸羽手里,中國人的飲茶才從食、喝、飲,發(fā)展提高到品的階段,終于將飲茶變成一門生活藝術。陸羽在《茶經(jīng)》中,對茶葉的醫(yī)療保健功效僅是一筆帶過,明確提出“茶之性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將品茶上升到道德修養(yǎng)的高度,并且對唐代的煮茶法進行了一系列的規(guī)范,從選茶、用水、茶具、烘茶、碾磨、篩粉、煮水、加鹽、點水、分茶到品嘗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嚴格的要求,形成一套完整的茶藝程式。特別是對茶湯泡沫的培育、欣賞異常重視,進行仔細的觀察,將泡沫稱為湯華,薄一點的稱為沫,厚一點的稱為餑,細一點的稱為茶,采用了一連串形象的比喻來形容泡沫之美麗:像棗花漂浮在圓形的水面上,像深潭回轉或小洲彎曲的水面上漂浮的青萍,像晴朗天空中浮動的魚鱗云,像飄動在水湄之上的綠錢,像墜落在尊俎之中的菊花。飲茶而對泡沫如此講究,顯然不是為了滿足生理上的需求,而是從視覺的審美愉悅出發(fā),一碗涌動著泡沫的茶湯在陸羽面前成了充滿藝術韻味的審美對象,因此才靈感勃發(fā),浮想聯(lián)翩??梢娞拼娘嫴枰呀?jīng)成了富有詩情畫意的生活藝術。
同樣,唐代的詩人們在品茶之時,也同樣不是為了生理上的滿足,而是追求精神世界的審美愉悅,這從他們大量的茶詩中都著重對色、香、味、形及意境的欣賞可以得到證明。錢起的茶詩《與趙莒茶宴》可以作為代表:“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br>
茶人在竹林下品飲紫筍茶,進入俗念全消的忘言狀態(tài),心中的塵垢都被洗凈,進入空靈虛靜的境界,但品茗的興味沒有窮盡,令人全身心地沉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全然忘卻周圍的一切,只有傾斜的樹影中傳來的蟬聲更反襯出竹林的幽靜。這樣的品茶完全是一種詩化的生活藝術,與為解渴而飲茶有著本質(zhì)不同。
自此以后,歷代的茶人們都有同樣的自覺追求,宋代茶人還將茶湯的色香味稱為“三絕 ”(蘇軾:“遂令色香味,一日備三絕”)。他們在品茗過程中講究茶湯“色香味”的同時,還主動追求更高層次上的審美意境,在宋代茶詩中經(jīng)常可以看到這樣的詩句:“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范仲淹)?!耙灌〞砸骶憬^品,心源何處著塵埃”(宋庠)?!耙嘤屣L生兩腋,從教吹去月輪旁”(梅堯臣)?!盁毂M沖襟爽,暫適蕭然物外情”(文彥博)。“悠然淡忘歸,于茲得解脫”(呂陶)。
品茶到了明清,更是讓文人雅士們提升為高雅藝術,因為明代廢除了蒸青餅茶,盛行散茶沖泡,對茶葉的色、香、味、形更加重視,無論是茶、水、具、境、泡、品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更為嚴格、細致的要求。功夫茶藝的形成和成熟就是個典型的例子。據(jù)清代袁枚《隨園食單》記載,他在游福建武夷山時,寺廟僧道向他獻茶:“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香撲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試一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边@種小壺小杯沖泡、小口細品的品茶方式就是后來盛行于閩粵地區(qū)的功夫茶藝。功夫茶在我國傳統(tǒng)茶藝中最具藝術韻味,在沖泡、品飲過程中有一系列規(guī)范程序,沒有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學習和實踐是難以掌握的。僅就品嘗茶之芳香而言,清代梁章鉅《歸田瑣記》中提到“泉州廈門人所講功夫茶”時指出茶之香味可分為四個品級:“一曰香,花香小種之類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為無上妙諦矣,不知等而上之則曰清,香而不清,猶凡品也。再等而上之則曰甘,香而不甘,則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則曰活,甘而不活,亦不過好茶而已?;钪蛔郑殢纳啾颈嬷?,微乎微矣,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逼凡柚链耍媸恰安栉讨獠辉诓?,在于山水之間也?!彼c人們的生理滿足全然無關,而是進入“超然物外”的境界,是精神世界里的高級享受。
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的品茗藝術,它是隨著時代的演替而與時俱進的,是一種更為人性化、生活化和藝術化的品茶方式。簡稱之為“茶藝”?!安杷嚒币辉~是20世紀70年代在臺灣地區(qū)首先使用的,用來概括品茗藝術而有別于“茶道”一詞,這是臺灣茶人的一大貢獻,因為將“茶藝”從“茶道”之中剝離出來,有利于品茗藝術的健康發(fā)展.通俗地說,“茶藝”就是泡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安璧馈笔窃诓杷嚥僮鬟^程中所體現(xiàn)和追求的道德精神。對泡茶提“技藝”,是因為它除了具有藝術性之外,還具有技巧性。對“品茶”提“藝術”而不提“技藝”,是品茶時技巧的成份很少,主要是茶湯入口之后如何去欣賞、體會美妙的藝術境界。茶藝是茶文化的核心,只有在茶藝的操作中才能體現(xiàn)茶道精神。有了茶道精神的觀照,茶藝才有精神、品位和神韻。有了茶藝和茶道,茶文化才有載體和靈魂。
可見,茶藝確實在中國茶文化歷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它甚至直到今天還對中國茶葉加工產(chǎn)生深遠影響。由于茶藝的發(fā)達,歷代茶人對茶葉的要求精益求精,導致名優(yōu)特茶生產(chǎn)高度發(fā)達,制作力求精美,采摘越來越早,不但講究香氣、滋味、而且追求色鮮和形美,因而只能用手工采摘炒制,很難使用機器,致使中國今天的茶葉生產(chǎn)不容易迅速實現(xiàn)機械化。外國雖然也沒有很多人喝茶,但是他們只是將它當作一種飲料,盡管也講究茶的滋味、香氣和顏色,卻并不注意茶葉的外形,更不會去追求什么茶葉形態(tài)之自然之美。他們可以用紅碎茶和綠碎茶生產(chǎn)袋泡茶泡飲,不象我們那么講究品茶藝術,不追求什么明前茶和雨前茶,不知道什么旗槍、雀舌、鳥嘴之類,也不在乎什么龍井、碧螺春、鐵觀音等美名。所以他們的茶園和茶廠里可以在一個多世紀前就實現(xiàn)機械化的采摘和加工茶葉。這是至今中國茶葉生產(chǎn)總量和出口量都不如印度和斯里蘭卡的一個重要原因。
茶文化的歷史就是人類戰(zhàn)勝苦澀的歷史,制茶是這段歷史的一部分,飲茶的方式則是另外一部分??酀遣枞~間與生俱來的天然滋味,但人類用智慧和對美味的不懈追求將這一絲苦澀降至最低。
茶在中國源起已久,但到底何時開始作為一種飲料,還沒有確切的資料證明。目前可知的,最早提到茶的是將茶作為醒酒的飲料出現(xiàn)。三國時的《廣雅》有這樣的記載:“荊巴間,采葉做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br>
到了唐代,煎茶茶藝已不再停留在其醒酒提神功效上,而是以煎茶共飲作為社交活動的儀式。唐朝的煎茶有一套嚴格的程序,陸羽的《茶經(jīng)》中有詳細的記載:飲茶之前,先將茶餅放在火上,將殘留的水分烘干;然后研末,并過篩取細末;當鍋中的水出現(xiàn)小魚眼一樣的氣泡時,可以加鹽調(diào)味;等到水沸如泉涌時,要舀出一瓢備用;然后用竹夾在鍋中攪打,并將茶末倒入,等到鍋中的茶水沸騰四濺時,再把前面盛出的水倒進鍋里。此時一鍋茶就算煮好了,主人可分盛到茶碗里給客人飲用。
到了宋代,盛行點茶茶藝,這種飲茶的方式跟唐代的煎茶有類似的地方,也需要炙烤研末,但點茶是將茶葉放到茶盞里后,先注入少量開水攪拌均勻,稍后再加入足量開水,并用竹制茶筅反復攪打,使之產(chǎn)生豐富的泡沫。據(jù)蔡襄的《茶錄》記載,“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點茶茶藝與煎茶茶藝還有一點不同,那就是不再添加食鹽,以保持茶的原味。此法傳入日本后被傳承了下來,現(xiàn)在日本茶道中的抹茶茶道即由此而來。
到了明朝,廢茶餅而改用散茶,直接用茶壺或蓋碗泡形狀完整的茶葉。中國的飲茶由點茶茶藝進入了泡茶茶藝的時代,這是中國飲茶史上的重大革命。泡茶茶藝更為簡便,同時也保留了茶葉的清香,還方便觀察茶葉茶湯,廣受講究生活情趣的文人墨客的喜愛。這種方法不僅能凸顯茶的特色,最大程度發(fā)揮茶的口感,還蘊含著豐富的人文色彩。
中國茶文化發(fā)展歷史
茶以文化面貌出現(xiàn),是在兩晉北朝。若論其起緣就要追溯到漢代,有正式文獻記載(漢人王褒所寫《僮約》)。最早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國文學史上,提起寒賦,首推司馬相如與楊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馬相如曾作《凡將篇》、楊雄作《方言》,一個從藥用,一個從文學角度都談到茶。晉代張載曾寫《登成都樓詩》:"借問楊子舍,想見長卿廬","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qū)"。茶文化產(chǎn)生之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養(yǎng)廉",以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魏晉以來,天下騷亂,文人無以匡世,漸興清淡之風。這些人終日高談闊論,必有助興之物,于是多興飲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賢。后來清淡之風發(fā)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飲終日不醉的畢竟是少數(shù),而茶則可長飲且始終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們就轉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現(xiàn)了許多茶人。漢代文人倡飲茶之舉為茶進入文化領域開了個頭。而到南北朝時,幾乎每一個文化、思想領域都與茶套上了關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潔、對抗奢侈之風的工具;在詞賦家那里,茶是引發(fā)思維以助清興的手段;在佛家看來,茶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這樣,茶的文化、社會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國茶文化初現(xiàn)端倪。唐朝茶文化的形成與當時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相關。唐朝疆域廣闊,注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還與當時佛教的發(fā)展,科舉制度,詩風大盛,貢茶的興起,禁酒有關。唐朝陸羽自成一套的茶學、茶藝、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經(jīng)》,是一個劃時代的標志。《茶經(jīng)》非僅述茶,而是把諸家精華及詩人的氣質(zhì)和藝術思想滲透其中,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則進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宮廷茶文化的出現(xiàn),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間斗茶之風的興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為點茶法并講究色香味的統(tǒng)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現(xiàn)泡茶法,為飲茶的普及、簡易化開辟了道路。宋代飲茶技藝是相當精致的,但很難溶進思想感情。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數(shù)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與相關藝術融為一體的過程。像徐鉉、王禹、林通、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黃庭堅、梅堯臣等文學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詩人有茶詩,書法家有茶帖,畫家有茶畫。這使茶文化的內(nèi)涵得以拓展,成為文學、藝術等純精神文化直接關連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飲茶作為增進友誼、社會交際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進新居,左右鄰居要彼此"獻茶";鄰居間請喝茶叫"支茶"。)這時,茶已成為民間禮節(jié)。宋朝人拓寬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復、瑣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時,北方民族雖嗜茶,但對宋人繁瑣的茶藝不耐煩。文人也無心以茶事表現(xiàn)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在茶中表現(xiàn)自己的清節(jié),磨練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這兩種思潮卻暗暗契合,即茶藝簡約,返樸歸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藝簡約化;二是茶文化精神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xiàn)自己的苦節(jié)。晚明到清初,精細的茶文化再次出現(xiàn),制茶、烹飲雖未回到宋人的繁瑣,但茶風趨向纖弱,不少茶人甚至終身生泡在茶里,出現(xiàn)了玩物喪志的傾向。
茶文化“我國何時開始飲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體上可謂開始于漢,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飲茶,陸羽《茶經(jīng)》卷下《六茶之飲》概為言之,謂:“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聞于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钡喾鞘穼?。縱是史實,非加申述,亦不易明?!恫杞?jīng)》云:神農(nóng)《食經(jīng)》“茶茗久服,有力悅志”(劉源長《茶史》卷一)。陸羽《茶經(jīng)》以為飲茶起于神農(nóng)氏,然《食經(jīng)》為偽書,盡人皆知,不足為據(jù)?!稜栄拧酚小翱噍薄敝洌酪浴稜栄拧窞橹芄珪r作品,謬以為飲茶自周公始,不知《爾雅》非作于周公。不足為飲茶起始之證。 《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下》謂“晏子相齊,衣十升之布,食脫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以為飲茶(即茗)始于春秋時代。然《晏子春秋》亦非齊晏嬰所作,根本難以成立。且萬蔚亭輯《困學紀聞集證》卷八下云:“(槐按)今本《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下》作三弋五卯苔菜,考《御覽》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載入茗事中……”雖作茗,然既言茗茶,恐非茗飲之茗。故茗飲之事不見于經(jīng)。世又以詩之“誰為茶苦”,為飲茶之證,不知此茶乃苦菜之荼,非“荼苦”之茶,不能張冠李戴。似此春秋戰(zhàn)國恐無飲茶之風,故《周禮·天官·家宰第一》言漿人供王之六飲,一曰水,二日漿,三曰醴,四曰涼,五曰醫(yī),六曰酉。尚未見飲茶。 茶文化自漢以后,飲茶之記載,時有所聞,三國時吳孫皓每飲群臣酒,率以七升為限,韋曜不過兩升,或為裁減,或賜茶茗以當酒(《三國志·吳志·韋曜傳》),以時茶茗,恐已為招待賓客之用,不然,宴會中,何以有茶? 晉張華嘗謂“飲真茶,令人少眠”(張華《博物志》),是晉亦有飲茶之風,所以茶茗之起,由來已久,宋裴漢《茶述》謂:“茶起于東晉,盛于今朝(宋朝)?!惫陶`?!堵尻栙に{記》謂飲茶始南朝梁武帝天監(jiān)年間,尤誤。所謂飲茶之風,開始于漢魏則可,盛行于漢魏則不可,因南北朝時,此風尚未普遍,何論于漢魏,關此《茶史雜錄》引逸事兩則如下: 齊王蕭初入魏,不食羊肉酥漿,常飯鮮魚羹,渴飲茗汁,京師士子,見蕭一飲一斗,號為漏卮,后與高祖會食羊肉酪粥,高祖怪問之,對日,羊是陸畜之宗,魚是水族之長,所好不同,并各稱珍。唯茗不中,與酪作奴,高祖大笑,因號茗飲為酪奴,他日彭成王掘獻謂蕭曰:“卿明日顧我為卿設荼莒之餐(即魚)亦有酪奴。” 蕭正德歸降時,元義欲為設茗,先問卿于水厄多少,正德不曉其意,答日:下官生于水鄉(xiāng),立身以來,未遭陽侯之難,坐客大笑。 茶文化由前之說,北朝后魏京師士子,見齊王蕭飲茶,引為怪異,號為漏卮;由后之說,尤養(yǎng)特欲為蕭正德備茶,則一為少見多怪,一非家常用品,最少足以證明其非普通用物,不然,亦非北朝鮮卑族用物,此時飲茶,恐限于某地,行于某階級,實非普及民眾,故只能謂為飲茶之開始時期。而飲茶風氣之興,始于唐代。唐代民眾喝茶成癖。東坡詩云:“周詩記苦荼,茗飲出這世。”乃以今之茶為荼。自唐以來,茶以清頭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飲數(shù)碗,確成風矣。(摘自黃現(xiàn)璠著《古書解讀初探》,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注①:原字是酉旁加也,既左酉右也。來源:康永盛世文化傳播 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chuàng)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1)神農(nóng)時期:唐·陸羽《茶經(jīng)》:“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痹谥袊奈幕l(fā)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nóng)業(yè)、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于神農(nóng)氏。歸到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nóng)才成為農(nóng)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边@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jīng)以茶與其他珍貴產(chǎn)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已經(jīng)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jīng)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fā)現(xiàn)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jīng)查證"?"即" 茶文化槚"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xiàn)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拜薄弊钟幸蛔侄嗔x的性質(zhì),表示茶葉,是其中一項。由于茶葉生產(chǎn)的發(fā)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民間的書寫者,為了將茶的意義表達的更加清楚、直觀,于是,就把“荼”字減去一劃,成了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茶”字。 “茶”字從“荼”中簡化出來的萌芽,始發(fā)于漢代,古漢印中,有些“荼”字已減去一筆,成為“茶”字之形了。不僅字形,“茶”的讀音在西漢已經(jīng)確立。如現(xiàn)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漢時曾是劉欣的領地,俗稱“荼”王城,是當時長沙國13個屬縣之一,稱為“荼”陵縣。在《漢書·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顏師古注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這個反切注音,就是現(xiàn)在“茶”字的讀音。從這個現(xiàn)象看,“茶”字讀音的確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確立。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因而在語言和文字上也是異彩紛呈,對同一事物有多種稱 茶文化呼,對同一稱呼又有多種寫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關茶的名稱很多,到了中唐時,茶的音、形、義已趨于統(tǒng)一,后來,又因陸羽《茶經(jīng)》的廣為流傳,“茶”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直至今天。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于食茶的記載,而且隨產(chǎn)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中國的茶早在西漢時便傳到國外,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島,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錦帛外,還有茶葉。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瓷器傳到了土耳其。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回國,將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爾后,茶葉從中國不斷傳往世界各地,使許多國家開始種茶,并且有了飲茶的習慣。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jù)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fā)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fā)明地,例如印度、非洲。 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fā)現(xiàn)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 茶文化的發(fā)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qū),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qū)。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nèi),也有關于茶樹的最早原產(chǎn)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不少人認為在云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后斷言,云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chǎn)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于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記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429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健康生活紅茶相伴
下一篇: 黑茶也能防癌防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