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眼蚧[Camphorscale]亦稱“樟圓蚧”。茶樹害蟲。學名:PseudaonidiaduplexCockerell。同翅目,盾蚧科。分布于中國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重慶、貴州、臺灣等地。寄主有茶、山茶、柑橘、蘋果、梨、柿、栗、楊梅、樟樹等。以若蟲和雌成蟲吸取枝干和葉片的汁液為害,在局部地塊發(fā)生嚴重。受害茶樹發(fā)芽減少,產(chǎn)量下降甚至葉片脫落、枝干枯死。雌成蟲介殼近圓形,背面隆起,直徑2~3毫米,中部暗褐色,邊緣淺褐色,近中部有2個殼點。成蟲卵形,紫色,前胸與中胸間有一深溝,臀板背面有網(wǎng)狀花紋。雄蟲介殼長橢圓形,扁平,長約1.7毫米,褐色,中前部有1個殼點。成蟲褐色,有1對半透明的翅。卵橢圓形,淺紫色。初孵幼蟲淺紫色,觸角、口器、足均發(fā)達,2齡后觸角和足消失。年發(fā)生2代,以受精雌成蟲在茶樹枝干上越冬,翌年4月開始產(chǎn)卵,4月下旬第一代若蟲開始孵化,5月中旬為孵化盛期;7月中下旬第一代成蟲開始產(chǎn)卵,7月下旬第二代若蟲開始孵化,8月中旬為孵化盛期。若蟲孵化后爬行甚快,找到合適部位后固定不動,將口針插入茶樹組織內吸取汁液為害,并逐漸分泌蠟質形成介殼。種群多數(shù)分布在茶叢上部的枝干和葉片上。天敵主要有紅點唇瓢蟲、跳小蜂、猩紅菌等。防治方法參照“長白蚧”。
月季花品種繁多,開的花五顏六色,顏色各異,種在家里或者陽臺上,非常漂亮。近日有喜歡月季花的花友詢問大叔:家里種的月季花上長蟲子了。那么月季花上長蟲子是怎么回事呢?要怎么辦呢?月季花上長蟲子的原因很多,下面我們就跟著花匠大叔一起去了解下月季花上長蟲子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圖:月季花
1、不通風
月季花一般要放在通風透氣的地方,一般月季長了病蟲害,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四周種了很多其他的植物,或者放在陽臺角落里,不通風透氣造成的。所以平常要放在能讓月季花自由呼吸空氣的地方。如果有露臺就最好了,可以種在露臺上或者小花壇里。
2、溫度過高或澆水太多
月季長蟲子,有病蟲害,大多數(shù)原因是因為高溫下,然后澆水太多,或者通風不暢造成的。特別是蚜蟲,最容易在天氣溫暖的時候長,還有一些被蟲害污染的土壤??梢孕藜糁ψ?,把有蟲子的葉子,枝子都剪掉,扔掉,等它重新長出新枝子來,開出花苞來。
圖:月季花上的蟲子
3、蚜蟲病
一般秋天氣溫較高的時候,還有春天天氣回暖的時候,容易長蚜蟲,少的話,可以用洗衣粉兌水多次沖洗葉片。多了的話就只能用滅蟲藥了,比喻像吡蟲啉等等。最好是把蟲子多的葉片都修剪掉。冬天也修剪一下枝子。
4、紅蜘蛛
如果不是特別嚴重的話,可以用蘇打水或者洗潔精水噴的試試看,還有,聽花友們說用蚊香熏可以對付紅蜘蛛,不過我還沒有試過。如果還是沒有效果的話,就要用滅蟲藥了。有花卉殺蟲劑之類的。還有多菌靈之類的啊,輪流著噴殺。
圖:月季長白粉病
5、白粉病
如果月季葉子上出現(xiàn)一塊塊的白色粉狀的東西,水也沖洗不掉。把有病害的葉子摘掉,然后用白菌清噴灑,據(jù)說硫磺粉兌水擦洗效果也可以。還有黑斑病,葉子上出現(xiàn)褐色的小點然后逐漸增多,可以用百菌靈之類的稀釋后多次噴灑。及時修剪掉生病的了枝葉。
6、介殼蟲
月季花得了甲殼蟲主要有白輪蚧、日本龜蠟蚧、紅蠟蚧、褐軟蠟蚧、吹綿蚧、糠片盾蚧、蛇眼蚧等,其危害特點是刺吸月季嫩莖、幼葉的汁液,導致植株生長不良,主要是高溫高濕、通風不良、光線欠佳所誘發(fā)??捎谄淙粝x孵化盛期,用25%的撲虱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殺。
圖:陽臺上的月季花
【小貼士】這幾種病蟲害是月季比較常見的,還有一些病蟲害,也可以同樣多噴幾次滅蟲殺菌藥,實在不行的話,放在露天陽臺散養(yǎng)一段時間,反正也曬不死凍不死的,風吹雨淋日曬的,反而會更加健壯,我放在樓頂上的一棵月季花,風吹日曬的,就從來沒有長過蟲子生過病,開的花也很大朵。或者把月季花換個盆,換了土壤,重新種上。
福建浦城的梅吉明來信說:“楊梅的蚧和粉虱很多,我們分不清。請問一下,這些蟲可否結合防治?”
我們首先回答:防治害蟲,應該盡量結合,能減少噴藥次數(shù)。但是,每次用的農(nóng)藥,盡量不混配,以免減弱藥效或產(chǎn)生藥害。至于東魁楊梅上的蚧類和粉虱類害蟲,我們過去介紹了一些?,F(xiàn)根據(jù)各地的反映和寄來的實物看,一并述說如下:
第一,蚧類。
為害東魁楊梅的蚧類:
柏牡蠣蚧。屬同翅目盾蚧科。以雌成蟲和若蟲群集枝梢或葉片上吸取汁液。雌成蟲介殼為長形,長2毫米左右,寬0.6毫米左右,醬褐色。每年發(fā)生2代。以受精的雌成蟲越冬。5月中旬至7月上旬為第1代若蟲孵化。7月下旬至8月上旬為第2代若蟲孵化。
樟網(wǎng)盾蚧:屬同翅目盾蚧科,又名蛇眼蚧。雌成蟲介殼為圓形,高突如半球,暗褐色。有金黃色至土褐色的殼點兩個。雄成蟲介殼為長橢圓形,較小,暗褐色。每年發(fā)生2~3代,以受精的雌成蟲在枝葉上越冬。第1代4月下旬至5月中旬若蟲孵化。7月下旬至8月上旬為第2代。第3代于10月上、中旬發(fā)生。
榆蠣盾蚧。屬同翅目盾蚧科,又名榆牡蠣蚧。雌成蟲介殼為長牡蠣形,長3毫米左右,茶褐色、紅褐色或暗褐色。每年發(fā)生1~2代。以雌成蟲在枝條上越冬。第1代從4月底至6月上旬為若蟲孵化。第2代若蟲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孵化。此蟲能孤雌胎生,繁殖較快。
蚌形蚧。屬同翅目盾蚧科,又稱半蚌圓盾蚧。雌成蟲介殼半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長3毫米左右,淡褐色至褐色。每年發(fā)生1代。以受精雌成蟲越冬。5月中、下旬為若蟲盛發(fā)期。
茶糠蚧。屬同翅目盾蚧科,又稱茶片盾蚧。雌成蟲介殼為不規(guī)則橢圓形,長2毫米左右,黃褐色或灰褐色。每年發(fā)生2代。以受精雌成蟲越冬。第1代若蟲在5月中、下旬和第2代若蟲在8月中、下旬發(fā)生。
鋸腹蠣盾蚧。屬同翅目盾蚧科。雌成蟲介殼牡蠣形,長3毫米左右,暗紫褐色。每年發(fā)生2代。以受精雌成蟲在枝條上越冬。
紅褐圓盾蚧。屬同翅目盾蚧科。雌成蟲介殼1.7毫米左右,淺紅褐色。每年發(fā)生3~4代。以受精雌成蟲越冬。第1代若蟲5月上、中旬發(fā)生,第2代為7月中、下旬,第3代為10月上、中旬發(fā)生。以第3代若蟲發(fā)生為主。
臺灣蛻盾蚧。屬同翅目盾蚧科。雌成蟲介殼長形,淡黃褐色,長約1.4毫米,常覆一層白蠟。每年發(fā)生2代。以雌成蟲越冬。第1代和第2代若蟲分別在5月下旬和8月上旬發(fā)生。
角蠟蚧。屬同翅目蠟蚧科。雌成蟲長約4毫米,暗赤褐色或紫褐色。蠟殼淺紅,帶灰白色。每年發(fā)生1代。6月中旬至7月上旬若蟲孵化。以受精雌成蟲越冬。
紅蠟蚧。屬同翅目蠟蚧科。雌成蟲橢圓形,背面有暗紅至紫紅色的蠟殼覆蓋。殼頂凹陷呈臍狀,有4條白色蠟帶。每年發(fā)生1代。以受精的雌成蟲越冬。6月上旬至8月下旬為若蟲期。
吹綿蚧。屬同翅目碩蚧科。雌成蟲橢圓形,長5~6毫米,橘紅色或暗紅色。末端有半卵形或長形白色的卵囊。卵囊上有明顯縱行的溝紋15條。每年發(fā)生2~3代。以3齡若蟲或雌成蟲越冬,少數(shù)以卵越冬。第1代和第2代若蟲分別在5月下旬和8月中、下旬發(fā)生。
桑紐蚧。屬同翅目綿蚧科,又稱日本紐綿蚧。雌成蟲體長8毫米,卵圓形,體黃白色,體背有紅褐色縱條,還有暗褐色斑點。卵囊扭曲成U形。卵囊長45毫米,寬約3毫米。
此外,還有茶硬膠蚧、楊梅硬膠蚧、楊梅翠膠蚧、薔薇白輪盾蚧、月季白輪盾蚧等,都是為害東魁楊梅的蚧類害蟲。
第二,粉虱類。
為害東魁楊梅的粉虱類有:
楊梅粉虱。屬同翅目粉虱科。又稱桑粉虱、白虱。為害桑、茶、楊梅、柑橘、梅、李、柿等果木的雜食性害蟲。雌成蟲體長1.2毫米左右,黃色。體、翅上都覆許多白粉。雄成蟲體略小,約0.8毫米,翅較透明,尾部有鉗狀附器。卵圓錐形,淡黃色到黃褐色。幼蟲長0.25毫米左右,橢圓形,背面淡黃色,有半透明的蠟質物覆蓋。蛹橢圓形,乳白色。每年發(fā)生2~3代。以幼蟲在葉背越冬。
黑刺粉虱。屬同翅目粉虱科。雜食性害蟲。雌成蟲體長1毫米左右,頭胸暗褐色,體橙黃色,薄敷白粉。前翅淡紫褐色,也覆白色蠟粉,上有7個不規(guī)則的白斑。后翅略小,色澤比前翅淡。雄成蟲體較小。每年發(fā)生4~5代。以幼蟲在葉背過冬。3月下旬越冬代若蟲經(jīng)化“蛹”后羽化為成蟲,隨即產(chǎn)卵。從4月到11月,世代不齊,各蟲態(tài)重疊。
柑橘粉虱。屬同翅目粉虱科。又稱橘黃粉虱。雌成蟲體長1.2毫米左右,體黃色,翅半透明,全身披白色蠟粉。雄成蟲體長1毫米左右。卵長約0.2毫米,橢圓形,淡黃色。幼蟲橢圓形,周緣有17對小突起。每年發(fā)生2~3代。以幼蟲和“蛹”越冬。從4月中、下旬到10月上旬,各代連續(xù)出現(xiàn)。雌成蟲能孤雌生殖,但后代均為雄蟲。
小黑粉虱。屬同翅目粉虱科。又稱油茶黑膠粉虱、櫧黑粉虱、櫧黑漆粉虱。雌成蟲體長1.8毫米,雄成蟲略小。頭與胸部黑褐色,有光澤。前翅暗棕色,翅緣有6塊淡褐色的斑紋,后翅淺棕色。若蟲3齡,從淡黃色到紅褐色,2齡后失去胸足與觸角。蛹橙黃色。卵橙黃色。每年發(fā)生1代。以老熟幼蟲越冬。3月下旬“蛹”化,4月上旬至5月中旬羽化,產(chǎn)卵于嫩葉的葉緣。6月上、中旬若蟲孵化,7月中、下旬幼蟲進入2齡,形成黑色的介殼,并分泌透明的膠液,幼蟲固定不動。
防治方法。蚧類與粉虱類有多項共同的防治方法,可以結合進行。因東魁楊梅的果實沒有果皮,所以要求在花謝后到采果前不宜噴灑農(nóng)藥。即或有些蚧類或粉虱類的幼蟲在4月到6月發(fā)生,也不能噴藥,要待采果后(7月)到次年2月是蚧類與粉虱的噴農(nóng)藥時期。所以防治措施有以下幾項:
A.增強樹冠的通透性。蚧類和粉虱類害蟲,都以枝葉稠密,樹冠郁閉的樹體發(fā)生較多。所以要在采果后與冬季的兩個“關鍵時期”,一定要認真整枝修剪,促使樹冠通透,減少發(fā)生。
B.保護和利用天敵。幫助果農(nóng)消滅蚧類和粉虱類的天敵很多。如瓢蟲、食蚜虻、草蛉、捕食蛛、捕食螨、寄生蜂、寄生菌等。尤其瓢蟲、寄生蜂、寄生菌對蚧類和粉虱類的殺滅率很高。如粉虱座殼孢菌(又稱腥紅菌)不論對蚧類或粉虱類的寄生率都達85%以上,效果很好。所以要保護和充分利用天敵的作用。
C.噴灑高效低毒的農(nóng)藥。要選用高效低毒的農(nóng)藥,正確、合理地使用,提高防治效果,如:
a.冬季可噴3~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松脂堿合劑8~10倍液。
b.采果后可噴波美0.3°石硫合劑或松脂堿合劑16~20倍液。
c.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或48%樂斯本乳油1500倍液、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3%啶蟲脒乳油2500倍液、40%速撲殺乳油1500倍液。這些藥劑,既治蚧,又滅粉虱,一舉兩得。
根據(jù)蟲子的種類不同來處理。
1.刺蛾
主要為黃刺蛾、褐邊綠刺蛾、麗褐刺蛾、桑褐刺蛾、扁刺蛾的幼蟲,于高溫季節(jié)大量啃食葉片。
防治方法:一旦發(fā)現(xiàn),應立即用90%的敵百蟲晶體800倍液噴殺,或用2.5%的殺滅菊酯乳油1500噴。
2.介殼蟲
主要有白輪蚧、日本龜蠟蚧、紅蠟蚧、褐軟蠟蚧、吹綿蚧、糠片盾蚧、蛇眼蚧等,其危害特點是刺吸月季嫩莖、幼葉的汁液,導致植株生長不良,主要是高溫高濕、通風不良、光線欠佳所誘發(fā)。
防治方法:可于其若蟲孵化盛期,用25%的撲虱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殺。
3.蚜蟲
主要為月季管蚜、桃蚜等,它們剌吸植株幼嫩器官的汁液,為害嫩莖、幼葉、花蕾等,嚴重影響到植株的生長和開花。
防治方法:及時用10%的吡蟲啉可濕性能粉劑2000倍液噴殺。
4.薔薇三節(jié)葉蜂
多在幼蟲期,數(shù)十條或百余條群集危害,短時間內可將植株的嫩葉吃光,僅剩下幾條主葉脈,嚴重危害植株的正常生育。
防治方法:少量盆栽,可于剛出現(xiàn)時,采摘聚集有大量幼蟲的葉片,將其踩死。大量出現(xiàn),可用75%的辛硫磷乳油4000倍液噴殺。
5.朱砂葉螨
主要為銅綠金龜子、黑絨金龜子、白星花金龜子、小青花金龜子等,常以成蟲啃食新葉、嫩梢和花苞,嚴重影響植株的生長和開花。
防治方法:利用成蟲的假死性,于傍晚振落捕殺。利用成蟲的趨光性,用黑光燈誘殺。在成蟲取食危害時,用50%的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噴殺。
6.鉆心蟲
月季鉆心蟲為月季莖蜂的幼蟲,在莖干上蛀孔,鉆入莖干內啃食,造成枝干折斷,上部枯死。幼蟲體白色,頭部淡黃色,體長約15-17毫米。成蟲有翅,體黑色,腹部兩側黃色。蛹朱紅色。
通常1年發(fā)生1代,5-6月危害,在莖干內化蛹越冬,為一種危害較大的害蟲。
防治方法:觀察月季枝干,待有干折及枯死現(xiàn)象時,可直接剪掉枯死的枝干,將被蟲子蛀入的枝干扔掉,保留好根系。
擴展資料:
月季栽種相關知識:
1.修剪
花后要剪掉干枯的花蕾。當月季花初現(xiàn)花蕾時,揀一個形狀好的花蕾留下,其余的一律剪去。
目的是每一個枝條只留一個花蕾,將來花開得飽滿艷麗,花朵大而且香味濃郁。每季開完一期花后必須進行全面修剪。
一般宜輕度修剪,及時剪去開放的殘花和細弱、交叉、重疊的枝條,留粗壯、年輕枝條從基部起只留3-6厘米,留外側芽,修剪成自然開心形,使株形美觀,延長花期。另外,盆栽月季要選矮生多花且香氣濃郁的品種。
2.通風
不論是庭院栽培還是陽臺栽培,一定要注意通風。通風良好,月季花才能生長健壯,還能減少病蟲害發(fā)生。?
3.溫度
月季花性喜涼爽溫暖的氣候環(huán)境,怕高溫。最適宜的溫度是18-28℃,當氣溫超過32℃時,花芽分化就會受到抑制。所以,在氣溫較高的盛夏,月季通常不開花,即便有少量的花,也比在常溫下要遜色得多。
在高溫時可以把花盆移在陰涼的環(huán)境之處養(yǎng)護。?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月季花 (薔薇科植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4534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海南定安6農(nóng)民研制出檳榔花茶
下一篇: 中國第一個黑磚茶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