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采取“官辦民燒”的形式,開始有官廠,專燒進貢的瓷器。如在景德鎮(zhèn)設御器廠,也稱景德鎮(zhèn)御窯廠,特派廠官,經(jīng)費出自地方,編役人夫,設窯達五十幾座,專門燒造御器即貢器。瓷器燒制經(jīng)過兩宋時期的發(fā)展,不論在燒制工藝,還是器具種類方面都達到了高峰,各時期都有不同的代表品種,如永樂甜白、永宣青花、成化斗彩、嘉萬五彩等瓷中翹楚。
明代瓷器上的款識在種類、工藝、字體等方面也隨之更趨完善,并開始流行在瓷器上題寫帝王年號即官窯紀年款。
明代歷時276年,17個朝代,有帝王年號17個,但由于政治原因,洪武、建文、洪熙、正統(tǒng)、景泰、天順、泰昌7個帝王年號的紀年款瓷器至今未曾被發(fā)現(xiàn),故現(xiàn)實有明代紀年款十個,依次為:永樂、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歷、天啟、崇禎。近來據(jù)傳發(fā)現(xiàn)有明景泰、天順朝官窯款,但未經(jīng)證實。民國時及近現(xiàn)代常有人以贗品假冒明代漏缺的這7個朝代紀年款,各藏家應小心為是。
現(xiàn)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是“永樂年制”四字篆書、青花書寫或陰刻紀年款,未見楷書款或“大明永樂年制”六字款??钭R多題于碗、盤、杯類器物之上,并多用青花書寫。印刻款多見于單色釉器之上,無論印、刻、寫款其起落筆處尖細,筆畫折角處圓渾,結體嚴謹緊湊,剛勁挺拔,同期民窯器未見紀年款,常于器心書“?!?、“祿”、“壽”等字。
宣德時期的瓷器盛行題寫款識,最多見的是“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青花楷書款,也有“宣德年制”四字楷書款,單色釉器上多用陰文印制或陰文暗刻款。款識常外圍以單、雙線圈框??钭R位置一般多在器底。除此外在器心、器口沿、器腹部、器肩也都曾書有款識,故有“宣德款識遍器身”之說。宣德官窯款由名家書寫,有晉唐筆意,渾厚拙樸,宣德后的正統(tǒng)、景泰、天順三朝瓷器幾乎沒有年款出現(xiàn)。
成化瓷官窯款識頗有意趣,字體圓頭圓腦,排列不甚整齊,但書寫嫻熟,大巧若拙,多為“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或“成化年制”四字紀年款,款識外有雙圈圍框,內一圈緊貼字款。多書于器底,偶有書寫器物口邊和器足內側的。斗彩器如蓋罐的底部有只書一個青花“天”字的款識。
弘治朝官窯瓷器的款識基本上都是“大明弘治年制”六字楷書款,款識外加雙圈。個別的篆書四字“弘治年制”二行款刻于器里內心。弘治款字體清秀、筆劃纖細、筆力瘦勁、頓捺明顯。
嘉靖朝官窯款以“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為多見,也有個別六字礬紅款,有的甜白器及顏色釉上則為刻款。嘉靖官窯除用年號款外,也有用“福壽康寧”等吉語。青花楷書款,彩瓷上則有“典膳所”、“上用”等礬紅寫款。字體剛勁有力。
隆慶朝官窯款以“大明隆慶年造”兩行六字青花楷書款為主。也有“大明隆慶年制”款。需特別指出的是在此以前明代各朝官窯款基本上都是大明某某年制,而少用“造”字,隆慶款則多用“造”了。故較為特殊,字體頓挫有力,筆劃挺拔。
萬歷官窯器大多用兩行六字楷書“大明萬歷年制”青花雙圈款。個別顏色釉瓷用兩行六字暗刻款。字型早期較瘦,晚期肥厚,字體生硬有力,頗近顏體,萬歷朝很少用“萬歷年制”四字款,所見有和其他字句合用的,如“萬歷年制、純忠堂用”等。偶有篆書四字青花款。
天啟官窯款以“天啟年制”或“天啟年造”四字為多,也有“大明啟年制”六字款,字休扁而寬,筆為剛硬似顏體,但較潦草。在一些廟宇供器上如香爐、凈水碗等多落干支紀年款。青花款色調不一,深濃無定律。
崇禎時期官窯基本上廢除,故題寫官窯款的器物極少,所見有“大明崇禎年制”六字二行青花款。未見四字款,字體兼明、清兩代特點。
永樂帝在位時,景德鎮(zhèn)瓷器生產(chǎn)蓬勃發(fā)展,這一時期是我國瓷器燒制承上啟下,內外交流的重要階段,上承宋元,下啟康乾,并廣泛與外國交流學習。能工巧匠們除了繼承前輩的精巧工藝,仿制元代的典型器物外,還大膽進行創(chuàng)新改良,燒制成永樂甜白,青花,釉里紅等極具時代特色的新瓷器,尤其是多色低溫釉上彩瓷器,打破了以往瓷器多為單調色彩的傳統(tǒng),使之更賞心悅目,為后來的成化斗彩,嘉萬五彩乃至康雍乾粉彩瓷器燒制奠定了基礎。借鄭和下西洋和外使出訪之際,永樂瓷器得以與世界其他地區(qū)交流(外銷瓷和賞賜附庸國專用瓷),從外國進口顏料(如永樂青花所用的蘇麻里青)學習技藝。永樂瓷器中也出現(xiàn)了一批地域色彩濃厚的伊斯蘭瓷器,這既是對前朝的繼承,也是新時期向外國學習的證明.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4574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清代官窯
下一篇: 建窯宋代名窯之一亦稱建安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