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窯
宋代名窯之一。亦稱“建安窯”、“烏泥窯”。窯址在福建建陽縣水吉鎮(zhèn)。以燒黑釉瓷聞名于世。小碗最多,胎骨烏泥色,釉面多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稱“兔毫盞”。也有燒成“鷓鴣斑”和“銀星斑”的,別致美觀。釉下毫紋,是利用酸性釉料所后成的酸化痕跡作裝飾,因建窯瓷皆仰燒,釉水下垂,成品口緣釉色淺。由于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成纖細毫紋,流速稍慢則粗,就成兔毫之狀。有的器底,刻有“供御”和“進”琖等字樣,為貢瓷。
在今福建省建陽市水吉鎮(zhèn)的蘆花坪一帶,故名建窯(歷史上也有人稱建陽窯)。該窯始于晚唐,盛于宋,而衰于元。主要是燒制青瓷、黑釉瓷、青白瓷等。
主要產(chǎn)品以盞、碗、盤、碟為主,兼燒盒、罐、壺、燈、爐、缽、梅瓶、冥器等,在宋代盛產(chǎn)黑釉瓷而聞名于世。足底有“供御”、“進盞”字銘的,應是為宋代宮廷燒制的貢品。黑釉盞的特征:胎含鐵量高,一向有“鐵胎”之稱,胎體厚重,呈黑灰色、紫黑色,胎質(zhì)粗糙堅硬,露胎處色沉而無光。造型多樣,有大小斂口、敞口等不同形式,圈足小而淺,修胎草率有力,刀法自然,釉質(zhì)剛潤,釉色烏黑,器物內(nèi)外施釉,外釉近底足,足底無釉而露胎。釉面有明顯的垂流和窯變現(xiàn)象,有“兔毫”、“油滴”和“曜變”及“鷓鴣斑”等有名的品種。目前日本所藏的幾種聞名世界國寶級的“曜變”天目盞,就是建窯的產(chǎn)品。
在建窯黑釉盞盛名的影響下,各地的仿燒者甚多,除福建本省的南至福清市,北至武夷山以北的幾十處瓷窯之外,還有江西的吉州窯,四川、山西、陜西、河北、河南等地都有仿燒的,形成了以建窯為首的建窯系。
建窯以今天福建省建陽為代表,窯址在建陽水吉鎮(zhèn),以產(chǎn)黑瓷而著稱。唐代始創(chuàng)燒,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為極盛時期,至清代而終。.建窯原是江南地區(qū)的民窯,北宋晚期由于“斗茶”的特殊需要,燒制了專供宮廷用的黑盞,部分茶盞底部刻印有“供御”或“進盞”字樣。這種瓷器在日本被稱為:天目釉。日本和韓國的茶道都非常重視此物。它的胎體厚實、堅致,色呈淺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盞為主。
仿燒代表的窯口有:福清窯,武夷山窯和茶洋窯。以福清窯數(shù)量居多,武夷山窯的加金彩的器物為貴(窯址中發(fā)現(xiàn)殘片若干,唯一四件完整器現(xiàn)存于日本某博物館中),茶洋窯年代最晚。
建窯特征
1、胎體厚重堅致,胎色紫黑?!?/P>
2.釉色黑而潤澤,器內(nèi)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流厚掛,有的凝聚成滴珠狀。釉面呈現(xiàn)褐黃色,銀灰色和褐藍色。因釉色細而下垂,酷似兔毫,故稱"兔毫盞",按其釉色又叫"金盞"、"銀盞"和"藍盞"。"藍盞"更為可貴。在高倍放大鏡下,可見其釉面開細小蟬羽紋,點綴著雪花片的金星、銀星和紅星。其流淌下垂的兔毫紋,呈現(xiàn)著濃淡深淺、曲曲彎彎不規(guī)則的宛如西北黃土高原的丘壑,呈色上濃下淡,以至消失,給人一種自然的美感。在太陽光下,其黑色釉面閃爍著金紅色的光點,盛滿水其金紅色光點在水中跳躍,其妙無窮。
3.建窯器物以碗盞為多。其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有敞口和合口兩種,以敞口為多。底為淺玉環(huán)圈足,有旋坯紋。有的器物底足刻有"進王戔 "、"供御"銘文,為朝廷貢品。
一、鈞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在今河南禹縣,此地唐宋時為鈞州所轄而得名。始于唐代,盛于北宋,至元代衰落。以燒制銅紅釉為主,還大量生產(chǎn)天藍、月白等乳濁釉瓷器,至今仍生產(chǎn)各種藝術瓷器。
鈞窯瓷器特點:宋代五大名窯中,汝、官、哥三種瓷器都是青瓷,鈞窯雖然也屬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為主的瓷器。鈞窯胎質(zhì)細膩,釉色華麗奪目、種類之多不勝枚舉;有玫瑰紫、海棠紅、茄子紫、天藍、胭脂、朱砂、火 紅,還有窯變。專家指出,“鈞紅”的燒制成功則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境界。
鈞窯瓷器主要器形:器型有罐、雙系壺、花口瓶、葫蘆式瓶、三足盤、腰鼓等,而以壺、罐為常見。北宋后期,專為宮廷燒制供養(yǎng)植奇花異草用的各式花盆與盆托。
鈞窯瓷器傳世作品:鈞窯月白釉出戟尊、臺北故宮藏有宋代鈞窯丁香紫釉出戟尊等。
二、汝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在今河南寶豐清涼寺一帶,因北宋屬汝州而得名。北宋晚期為宮廷燒制青瓷,是古代第一個官窯,又稱北宋官窯。釉色以天青為主,用石灰一堿釉燒制技術,釉面多開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較薄。
汝窯瓷器特點:在宋瓷五大名窯中,汝窯瓷器胎質(zhì)細膩,胎土中含有微量銅,迎光照看,微見紅色,胎色灰中略帶 著黃色,俗稱“香灰胎”,多見汝州蟒川嚴和店、大峪東溝,汝州文廟、清涼寺等窯址;汝州張公巷汝窯 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窯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窯的主要特征。
汝窯瓷器主要器形:汝窯瓷器造型有盤、碗、瓶、洗、尊、盞托、水仙盆等。
汝窯瓷器傳世作品:宋汝窯天青釉弦紋樽、宋汝窯天青釉三足樽承盤、宋汝窯天青釉碗、宋汝窯天青釉圓洗 等。
三、定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定窯在今河北曲陽潤磁村和燕山村,因唐宋時屬定州而得名。唐代已燒制白瓷,五代有較大發(fā)展,白瓷釉層略顯綠色,流釉如淚痕。北宋后期創(chuàng)覆燒法,碗盤器物口沿無釉,稱為“芒口”。五代、北宋時期承燒部分宮廷用瓷,器物底部有“官”、“新官”銘文。宋代除燒白瓷外,還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等品種。
定窯瓷器特點:
1.在宋瓷五大名窯中,定窯宋代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釉、醬釉、綠釉及白釉剔花器。白釉裝飾有刻花、劃花與印花三種。
2.定窯產(chǎn)品有刻、劃、印的花紋,這是與唐代邢窯的白瓷明顯不同的地方。唐代邢窯白瓷多是素瓷,沒有花飾。
3.定瓷有芒,芒是指因用復燒方法,而出現(xiàn)中部無釉的缺點。
四、官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宋代官窯由官府直接營建,分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北宋官窯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時才開始燒造,具體的窯址至今沒有發(fā)現(xiàn)。宋高宗南渡后,在臨安(今杭州)另設新窯,一個“置窯于修內(nèi)司”,后又在“郊壇下別立新窯”。據(jù)分析,“修內(nèi)司官窯”在杭州鳳凰山腳下,而“郊壇官窯”則位于杭州的烏龜山一帶。為了做出區(qū)分,北宋官窯被稱為“舊官”,南宋官窯就稱為“新官”。其中,“舊官”厚重,“新官”輕薄。
官窯瓷器特點:在宋代五大名窯中,北宋與南宋顯著不同,北宋官窯胎體顯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質(zhì)瑩潤溫雅,尤以釉面開大裂紋片著稱。南宋官窯器,胎為黑、深灰、淺灰、米黃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質(zhì)細膩。釉面乳濁,多開片,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黃等。
官窯瓷器主要器形:宋代官窯器型多仿古,除碗、盤、碟、洗等日用器皿外,還有仿商周青銅器的尊、鼎、爐、觚等陳設瓷和祭祀用禮器。
官窯瓷器傳世作品:南宋官窯簋式爐、南宋官窯觚、南宋官窯鼎式爐、南宋官窯八卦熏爐蓋、南宋官窯花口壺等。
五、哥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哥窯至今遺址尚未找到。有的文獻上將浙江龍泉官窯稱為哥窯,實為訛傳。傳世的哥窯瓷器,胎有黑、深灰、淺灰、土黃等色,釉以灰青色為主,也有米黃、乳白等色,由于釉中存在大量氣泡、未熔石英顆粒與鈣長石結晶,所以乳濁感較強。釉面有大小紋開片,細紋色黃,粗紋黑褐色,俗稱“金絲鐵線”。從瓷器的釉色、紋片、造型來看,均不同于宋代龍泉官窯。
哥窯瓷器特點:在宋瓷五大名窯中,哥窯釉屬無光釉,猶如“酥油”般的光澤,色調(diào)豐富多彩,有米黃、粉青、奶白諸色。“金絲鐵線”的紋樣,哥窯釉面有網(wǎng)狀開片,或重疊猶如冰裂紋,或成細密小開片(“俗成百圾碎”或“龜子紋”),以“金絲鐵線”為典型,即較粗琉的黑色裂紋交織著細密的紅、黃色裂紋。“攢珠聚球”般的釉中氣泡,哥窯器通常釉層很厚,最厚處甚至與胎的厚度相等,釉內(nèi)含有氣泡,如珠隱現(xiàn),猶如“聚沫攢珠”般的美韻,這是辨別真假哥窯器的一個傳統(tǒng)的方法。在宋瓷五大名窯中,與官窯一樣,有“紫口鐵足”的風致,哥窯器坯體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黃色,器皿口部口邊緣釉薄處由于隱紋露出胎色而呈黃褐色,同時在底足未掛釉處呈現(xiàn)鐵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鐵足”之說,這也是區(qū)別真假哥窯器的傳統(tǒng)方法之一。
哥窯瓷器主要器形:哥窯瓷器器形傳世的以各式瓶、爐、洗、盤、碗、罐為常見。
哥窯瓷器傳世作品:北京故宮藏有哥窯青釉貫耳瓶、哥窯青釉魚耳爐、哥窯青釉海棠式花盆等
據(jù)說宋代五大官窯的藏品留世極少,即便有也在著名頂級博物館內(nèi)深藏,個人藏品極少,故價值連成為頂級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
建窯是中國宋代名窯之一,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古窯遺地位于閩北建陽市水吉鎮(zhèn),遺址總面積有十余萬平方米。要燒制一件外觀沒有缺陷的并具有美麗斑紋的優(yōu)秀建盞非常困難,即使現(xiàn)代也難掌握,所以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建盞非常稀少,市面上難得一見。不同斑紋的建盞燒制難度也差別很大,下面我們從燒制建盞的四個因素入手,來分析建盞斑紋形成的技術難度問題。
燒制難度
坯的制約
建盞的坯體材料是采用一些氧化鐵含量高達8%左右的有色粘土配制, 這些天然原料塑性差,收縮大,耐火度也不高。用這種泥料拉坯成型的茶盞,在干燥階段就很容易變型或開裂。而氧化鐵是助熔劑和發(fā)泡劑,在高溫還原階段不僅降低坯體耐火度,還易使坯體起泡,實際上這種坯泥只適宜制陶。
于建盞斑紋須在1300℃以上的還原焰中形成,坯體在這種條件下, 極易產(chǎn)生變型、起泡等缺陷,宋代建盞坯中含有粗顆粒石英,雖然對克服這些缺陷有幫助,但容易造成釉面有顆粒凸起的毛病。
釉的制約
建盞釉層厚且流動性大。施厚釉是釉色的需要,釉色包括釉的底色和釉面斑紋。釉層太薄,釉不黑,釉薄處呈醬色。再則,釉層薄,兔毫斑紋短,不流暢。高溫厚釉給建盞帶來的缺陷是很難克服的。
一是釉厚干燥收縮大,易使釉層開裂,與坯粘不緊,燒時易縮釉或脫釉。二是建盞在1300℃高溫燒成,此時釉粘度降低, 流動性增大,使釉層從上到下逐漸加厚,釉層厚度上下不均,對斑紋的形成影響很大。
溫度的制約
建盞燒成溫度高且范圍窄,燒成溫度高易使建盞坯起泡、變形、釉下垂粘底,因為釉的粘度隨溫度升高而明顯降低。建盞燒成溫度高,是釉面斑紋的需要。溫度過低,斑紋稀少,甚至無斑紋,所以建窯鼎盛時期許多黑釉盞是燒兔毫、油滴、曜變時溫度過低或還原過頭造成的,而不是刻意燒制的。
如果窯溫過高,斑紋析出太多,太密,釉的底色被遮蓋,也就成了褐色,釉的底色仍是黑色。各種釉色,來源很復雜,要根椐跡象具體分析。如褐色釉,當黑釉釉層薄,或建盞釉過燒,或還原不足,或坯中氧化鐵含量低,都可能出現(xiàn)。一件斑紋流暢通達且外觀無缺餡的兔毫盞燒成溫度范圍很窄,窯溫稍低,碗上部有斑紋,下部沒有斑紋。窯溫稍高,釉就流下粘底。而燒油滴的條件更苛刻,因為油滴的斑點很容易流成條形。
對于曜變,至今還沒有公認的仿品問世。從現(xiàn)存的三件曜變傳世品看,碗外斑點極少,其原因是碗外器型呈凸狀,氣泡較早破滅,由于曜變在高溫燒成,由氣泡破滅形成的斑點很容易散開,在還原氣氛作用下,三價鐵迅速轉(zhuǎn)化為二價鐵,二價鐵是強熔劑,很快就熔入釉中,使斑紋消失。
還原氣氛的制約
兔毫、鷓鴣斑、曜變斑紋要在還原氣氛下形成,在氧化氣氛下釉面少有斑紋。這說明構成斑紋的物質(zhì)需要在還原條件下產(chǎn)生。但建盞釉屬于鐵系結晶釉,結晶的物質(zhì)是鐵氧化物,氧化鐵中有二價鐵和三價鐵,還原使三價鐵變二價鐵,二價鐵是強熔劑,易回熔到釉中,使得結晶物質(zhì)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直接影響斑紋的形態(tài)和色彩。
建盞中褐色斑紋相對銀色好燒,因為形成褐色斑紋的物質(zhì)以三價鐵為主,雖然燒成前期需要還原來控制斑紋的形態(tài),但后期在控制斑紋色彩時可轉(zhuǎn)氧化,氧化氣氛很好掌握,所以斑紋形態(tài)與色彩較穩(wěn)定。銀色斑紋燒的難度要大的多,因為在燒成后期仍需還原,此時若三價鐵過高,斑紋就呈灰色,灰色斑紋表面有臟物感,還不如褐色美觀。
所以燒建盞斑紋,不僅色彩很不穩(wěn)定,同時會危及斑紋的形態(tài),影響到斑紋的大小、厚薄、邊界、清晰度、沉浮、鏡面與否等諸多問題。特別是銀藍色的斑紋,更處于稍縱即逝的狀態(tài)。
通過上述四個制瓷因素的討論,可以知道各種不同斑紋的建盞的燒制難度。這是由建盞的坯釉性質(zhì)(內(nèi)因)和火的變化條件(外因)決定的。在陶瓷燒制時,哪怕能減少一個因素制約,難度就減少很多。在土與火交融的過程中,使建盞毀壞的因素很多, 也就是變數(shù)很多。越難燒的釉色變數(shù)越多,任何一個變數(shù)沒有掌握好,造成的缺陷不是一般的小缺陷,而是致命的。這是建盞在燒制方面一個鮮為人知的特點。由上可知,一件優(yōu)秀的建盞是在大量的廢品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
七律·建陽風物人文
@劍安(笑獨行)[詩]
獨憐雄踞武夷南,
更愛二溪交大潭。
麻沙書版因稀貴,
水吉盞窯憑異玄。
唐石易成朱子美,
雒田難解宋慈酸。
巖茶萬口傳坑澗,
山外小湖開水仙。
注釋:
1.雄踞武夷南,謂建陽攜閩北地理中心優(yōu)勢占據(jù)武夷山脈南麓;位于建陽將口洋墩村的合福高鐵武夷山東站其實是在武夷山景區(qū)的東南方向。
2.二溪交大潭,謂崇陽溪在建陽城區(qū)合“建陽母親河”麻陽溪之水南流。大潭,建陽城古稱大潭城,始建于西漢武帝朝,為東越王余善所筑閩北六城之一;今建陽城區(qū)北城有大潭山,俗稱登高山。
3.麻沙書版,指建陽麻沙(包括古稱崇化的書坊)雕版刻書;南宋時建寧府(主要是建陽以及古稱建安的建甌)與臨安府、成都府并稱三大刻書中心,所出“建本”與“浙本”、“蜀本”齊名,其中建陽麻沙所出又稱“麻沙本”,在中國書史上向以紙墨粗劣、刻印不精、??辈萋?、錯誤百出而飽受詬病,但隨著宋版書日益珍稀,“麻沙本”之刻印精良者亦身價日高。
4.水吉盞窯,指建陽水吉以燒制“建盞”聞名的“建窯”;“建窯”亦稱“建安窯”,兩宋時號稱御窯?!敖ūK”為黑釉茶盞,號稱黑(釉)瓷,因胎泥和釉料富含鐵,故成品具有天然磁化杯活水軟水功效;因需要涂施厚釉,必須在1300℃以上高溫下燒制,故成品率很低;因工藝技術不可控比例高達70-80%,故成品有巧奪天工之奇異。
5.唐石,指唐石里,建陽黃坑古稱。
6.朱子,即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朱熹夫婦合葬墓在建陽黃坑唐石山,而朱熹晚年為傳道授業(yè)、著書立說而創(chuàng)辦的考亭書院也在建陽西郊考亭村。
7.雒田,指雒田里,建陽崇雒古稱。
8.宋慈,即南宋法醫(yī)學家宋慈,有“世界法醫(yī)學鼻祖”之譽;宋慈墓在建陽崇雒昌茂村。
9.坑澗,指三坑兩澗,即牛欄坑、大坑口、慧苑坑(含倒水坑)與流香澗、悟源澗,位于武夷山風景區(qū)北麓,為武夷正巖茶產(chǎn)區(qū)中心點,所產(chǎn)巖茶最具“巖骨花香”韻味和“香清甘活”特征。
10.山外小湖開水仙,謂水仙茶原產(chǎn)于外山的建陽小湖大湖村;作為武夷巖茶的兩大傳統(tǒng)當家品種,水仙茶與原產(chǎn)于武夷山慧苑巖(一說馬枕峰)的肉桂茶齊名,“醇不過水仙,香不過肉桂”的說法曾在武夷山產(chǎn)茶區(qū)流傳了上百年。
(戊戌年大雪前夕成詠并注釋于榕城)
擁有建窯建盞燒制技藝的城市是福建南平。
建窯,是宋代福建燒造黑釉茶盞的著名窯場?!敖ǜG”為中國宋代八大名窯之一,建窯建盞是中國古代黑釉瓷的杰出代表。
福建簡稱閩,中國省級行政區(qū),省會福州市。
福建位于中國東南沿海,與浙江省毗鄰、江西省接界、廣東省相連,與中國臺灣相望。其地理特點是依山傍海,被稱為“八山一水一分田”。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4574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明代官窯|明代景德鎮(zhèn)官窯
下一篇: 將被喚醒的筱王古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