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歷史上,梅雨季節(jié)是一些文人雅士、品茶愛好者的最愛。舊時,每當梅雨時節(jié),具有“六朝煙水氣”的南京,家家會搬出大缸或甕罐于庭院之中收集天上落下的雨水,以便烹用當年新茶。一些騷人墨客則聚會細品梅雨茶。品茗觀景之余,往往還聯(lián)名作詩,饒有情趣。
黃梅時城南家家刷缸接雨黃梅雨,是初夏時節(jié)在江淮流域、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一種連陰雨天氣,雨期比較長;因為時值梅子黃熟,故稱為黃梅雨或梅雨。又因其時溫度比較高,濕度大,衣物等用品容易發(fā)霉,所以也稱霉雨。身在南京的南朝皇帝梁元帝曾經(jīng)給梅雨下過一個定義:“梅熟而雨曰梅雨”。
梅雨時節(jié)大都在常年公歷六月中旬入梅(梅雨開始),七月上旬出梅(梅雨結束),連續(xù)二十天左右;各年雨量有多有少,所以又有干黃梅和濕黃梅的說法。雖然黃梅雨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諸多的影響,但適時適量的梅雨對農(nóng)作物的生長卻是十分有利;況且,黃梅雨因其“時雨甘,潑煮茶,美而有益”而受到眾多茶人的推崇并留下了許多贊美之詞。
明清時期,在南京城南一帶,入梅后,家家洗刷甕缸,放置于庭前,收蓄雨水以供烹茶。徐士钅宏曾賦詩曰:“陰晴不定是黃梅,暑氣熏蒸潤綠苔,瓷甕競裝天雨水,烹茶時候客初來?!奔雌渲械囊皇罪L俗詩。
《紅樓夢》中妙玉用梅雨水煮茶對茶俗和茶禮有詳盡記錄和描述的《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從小在南京生活,因此,在他的筆下有過不少關于南京梅雨烹茶的記載。其中最為經(jīng)典的就是妙玉煮茶的一段。
曹雪芹寫道,一日,賈母來到庵堂對修行的妙玉說,“把你的好茶拿來,我們吃一杯就去了”;只見妙玉親自捧著一只海棠花式的雕漆填金的小茶盤,內(nèi)放一只五彩小茶盅,奉給賈母。賈母問:“用什么水沏的”?妙玉答道:“是舊年蠲的雨水”。妙玉用的雨水,當是梅雨時節(jié)收貯的雨水。
而《金陵物產(chǎn)風土志》則明確記載:“雨水較江水潔,較泉水清,必判分晝夜,讓過梅天,炭火粹之,疊換缸甕,留待三年,芳甘清冽;所謂為憶金陵好,家家雨水茶是也”。
文人雅士喜歡在妙相庵“品茶雨集”
前清時,南京人不但用梅雨烹茶,還形成“雨集”,妙相庵雨集最為稱著。文獻學家陳作霖在《可園備忘錄》中曾記述:“五月雨集妙相庵,六月劉園觀荷,七月飛霞閣看云,八月秦淮水榭玩月,皆具文社、會飲?!?/p>
妙相庵于清初由僧默汝創(chuàng)建。當年的妙相庵,“曲檻臨風,空亭枕雨,疏花幽竹,用瑟有致”,“池塘竹樹,頗饒野趣”(見道光《上元縣志》)。梅雨時節(jié),文人墨客來此聚會,小尼嫻熟地端上梅雨茶,大家一邊品茶,一邊賞景,詠詩聯(lián)句,潑墨揮毫,顯得寧靜安閑。于是年復一年,相沿成俗。
到了太平軍占了南京時期,翼王石達開初到南京,也羨慕此庵幽靜,即住進妙相庵。1864年湘軍攻陷天京后,曾國藩又將此庵作生祠。此后又復為尼庵。雨集妙相庵之俗一直延續(xù)到民國年間。
至于這座尼庵的所在,史籍上說“在唱經(jīng)樓薛家巷后”。由于二百年來街巷的變遷,今天的薛家巷卻找不到此庵。而這座古尼庵址現(xiàn)為鼓樓東南角雙龍巷18號(的確在薛家巷后)。20世紀50年代遷走菩薩和尼姑,此地做了工廠。原先老尼住的寢房(雙龍巷12號)至今尚存,青磚青瓦,小巷深宅,古樸而幽靜,令人流連忘返。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458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茶經(jīng)》成書年月及地點探考
下一篇: 買好茶買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