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茶歷史悠久,自發(fā)現(xiàn)野生茶樹
(一)曬干或烘干散茶茶之用
唐朝以前,茶葉的加工比較簡單
(二)從曬青散茶到曬青餅茶在古代交通不便
(三)從曬青餅茶到蒸青餅茶初步加工的曬青餅茶仍有很濃的青草味
,經(jīng)反復實踐,發(fā)明了蒸青制茶。即將茶的鮮葉蒸后搗碎,制餅穿孔,貫串烘干。蒸青餅茶工藝在中唐已經(jīng)完善,陸羽《茶經(jīng)·三之造》記述:“晴,采之蒸青餅茶雖去青氣
龍鳳團茶的制造工藝
龍鳳團茶的工序中
,冷水快沖可保持綠色,提高了茶葉質量,而壓榨去汁的做法,卻奪走茶的真味,使茶的味香受到損失,且整個制作過程耗時費工,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現(xiàn)。(四)從蒸青餅茶到蒸青散茶在蒸青餅茶的生產(chǎn)中
,為了改善苦味難除、香味不正的缺點,逐漸采取蒸后不揉不壓,直接烘干的做法由宋至元,餅茶和散茶同時并存
。到了明代初期,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 1391年下詔,廢龍團貢茶而改貢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在明朝前期大為流行。(五)從蒸青到炒青相比于餅茶,茶葉的香氣在蒸青散茶中得到了更好的保留
。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氣不夠濃郁的缺點,于是出現(xiàn)了利用干熱發(fā)揮茶葉香氣的炒青技術。明代,炒青制茶法日趨完善,在張源《茶錄》、許次紓《茶疏》、羅廩《茶解》中均有詳細記載。其制法大體為:高溫殺青(六)從綠茶發(fā)展至其它茶類在制茶的過程中
1、黃茶的產(chǎn)生綠茶的基本工藝是殺青
、揉捻、干燥,當綠茶炒制工藝掌握不當,如或殺青后未及時攤涼及時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時烘干炒干,堆積過久,使葉子變黃,產(chǎn)生黃葉黃湯,類似后來出現(xiàn)的黃茶。因此,黃茶的產(chǎn)生是從綠茶制法不當演變而來。明代許次紓《茶疏》(1597年)記載了這種演變歷史。2、黑茶的產(chǎn)生綠茶殺青時葉量過多
3
白茶最初是指干茶表面密布白色茸毫、色澤銀白的“白毫銀針”
4
5
(七)從素茶到花茶茶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已有很久的歷史
到了明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4581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上一篇:
煮茶的起源
下一篇:
講究頗多的蓋碗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