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茶的世界里,如果把正山小種比作風情萬種的歌女,把祁門紅茶比作高貴典雅的貴婦,那么,蘇紅工夫便是一位走出深閨的蘇南女子,溫文爾雅,淡淡的溫柔讓人回味無窮。
這位蘇南女子的家在江蘇的宜興,唐代陸羽《茶經(jīng)》記載江蘇茶葉產(chǎn)區(qū)甚詳,其中所指的常州,即是當今江蘇茶葉產(chǎn)區(qū)的宜興,古代宜興稱之為“陽羨”。陸羽第一個推薦給唐朝宮殿作為貢茶的就是“陽羨茶”,專供給封建王朝享用的一種茶葉,分為紅茶和綠茶。
唐代著名詩人杜牧詩中有云:“山實東南秀,茶稱瑞草魁”。詩中所指的“山”,就是現(xiàn)在宜興川埠鄉(xiāng)紅衛(wèi)村的唐貢下村。
但說起宜興,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如雷貫耳的紫砂壺,卻很少人知道宜興紅茶。其實宜興紅茶很早就有了,只不過人們都只注意到陽羨雪芽之類的綠茶罷了。“大隱隱于市”,蘇紅,以其溫雅的個性,隱匿于眾多茶品之中。
但是,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是好茶總會飄香的。民國時期,蘇紅工夫獲得巴拿馬金牌茶,成為其史上又一閃亮之筆。這段歷史時期,是蘇紅工夫從宮廷走向民間的歷史。
有史載,“陽羨貢茶”是江蘇商品茶之始,公元二世紀,江蘇茶葉已從貢茶進入到社會流通。晉朝,江南一帶有“做客競下飲”,敬茶已經(jīng)成為待客禮儀。到了明代宜興茶葉的年銷量已達414噸。在太平天國革命時期,宜興成為重要戰(zhàn)場,土地荒蕪;后來,浙江溫州平陽人大批遷居宜興南山區(qū),攜帶茶種從事茶葉種植,為恢復(fù)宜興茶葉生產(chǎn)打下基礎(chǔ)。最鼎盛的時期是1886年,宜興全縣茶葉產(chǎn)量高達2000噸。建國后,國家對茶葉實行派購,有供銷社統(tǒng)一承擔經(jīng)營業(yè)務(wù),50年代宜興供銷合作社下屬宜興茶廠加工“蘇紅”,并使其從上??诎冻隹谔K聯(lián)。
蘇紅的色澤是淡淡的,但很漂亮,置放一會兒,在白瓷杯邊會暈出一道金環(huán);香氣是幽幽的,但很清逸。她像極了一個溫存的淑女,悄悄地來,靜靜地走,卻留下淡淡的果香,淡淡的余甘。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4594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山東省茶協(xié)主席王裕晏視察海
下一篇: 夏侯愷與茶的傳聞:死了都要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