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中國的特產(chǎn),距今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了。唐宋以來,品茶之風(fēng)盛行于天下,有關(guān)茶的詩詞、文章及專著數(shù)不勝數(shù)。北宋大學(xué)士蘇東坡更是嗜茶如命,連宜仁太皇太后也夸獎他精于茶道,還專門派人送去兩餅龍團貢茶,供他平日品嘗。
有一年,皇上過生日,遼國派了特使來祝賀。特使住在驛館,按照禮節(jié)皇上派蘇學(xué)士前往作陪。特使早就仰慕蘇學(xué)士的文采,酒過三巡之后竟不覺詠誦起蘇東坡的詩詞,敞懷傾吐仰慕之情:“‘痛飲從今有幾日,西軒月色夜來臨。’學(xué)士的佳句,可是時時助我酒興?。 ?/p>
蘇學(xué)士仰面大笑,屈著指頭,一一介紹大宋名相、名將和才學(xué)之士的姓名?!皣孙L(fēng)雅大邦,豪杰之士輩出。少壯有之,耆老有之。如與貴國交往多年的文潞公,還有……”
“文潞公?哦,不就是前朝宰相文彥博嗎,而今尚在?他可是我遼國敬畏之人物,今朝如不能相見,實為憾事。學(xué)士能否帶我前去拜訪?”特使聽見蘇學(xué)士說到當(dāng)朝太師文潞公,突然插言,臉上現(xiàn)出驚訝之色。
“潞公出將入相五十年,而今雖屈耄耋之年,可身體還健壯?!碧K東坡心里明白,宋遼之間,前些年有邊境戰(zhàn)爭,而文潞公御邊有方,打退遼兵無數(shù)。沒想到這特使不計前嫌,提出要夜訪潞公。
蘇東坡陪同到了太師府,文潞公卻面帶難色地把蘇東坡叫到一邊,悄聲說道:“近日老夫患了痢疾,一天要上十多趟廁所,只怕在飲宴中有失體統(tǒng)。”“潞公盡管以茶代酒,我?guī)в刑侍筚p我的龍團,你放心到堂前陪客吧!”東坡小聲地勸慰了一番,就緩步到廚下吩咐去了。
擺開酒宴,免不了又是一番寒暄。遼國特使見文潞公面容清癯,須發(fā)皓然,不禁嘆道“久仰潞公大名,百聞不如一見,潞公鶴發(fā)童顏,何異當(dāng)年,貴國神人真多哇!”“豈敢、豈敢,特使過獎了,老朽年事已高,不勝酒力,今日只能以茶代酒,還望特使不要怪罪?!甭汗e起茶杯說道。
賓主一直暢飲至夜半方才盡歡而散。酒席上,潞公始終端坐,沒有上一次廁所,其禮儀完全維護了大宋朝廷的體面。
事后文潞公心中不解,陪客飲茶,本只想稍坐,但他感覺今夜的茶葉特別芳香,好象正對自己的口味,呷了幾口,很是解乏爽神,三五杯下肚后,腸胃竟乖巧起來。他初始擔(dān)心的痢疾,一點影兒也沒冒上來。陪客喝茶意外地治好了痢疾,他不明其中的奧妙,便特意拜訪蘇東坡,問是怎么一回事。
“請潞公不要掛在心上,本是小事一樁呀!”東坡風(fēng)趣地笑著,順手從案幾上遞過一杯茶,請他慢慢品嘗。潞公呷了幾口,咋咋舌,道“這茶味與昨夜的一個樣。特別芳香,很是解乏爽神,腸胃舒服,不愧是太皇太后所賜的龍團呀?!?/p>
“哈…哈…請潞公莫要見怪于我,你昨天所飲不是龍團,我說龍團,是為了吊你的胃口。這是姜茶,一半蜀地的真茶和一半生姜細顆,用新汲水濃煎出來的。昨夜,你的廚子就學(xué)會了這手藝?!薄芭?,沒想到茶也成了世上良藥!蘇學(xué)士治好了我的痢疾,我應(yīng)感謝才對,豈有怪罪之理。”潞公折服了,不斷地點頭感嘆。
蘇東坡哈哈一笑說道:“去年有一位鄉(xiāng)人,傳授給我的這個藥方。說是姜屬熱,能溫腸胃,茶屬涼,能去火解毒。這一涼一熱,能調(diào)平陰陽,飲它無病則防病,有病則治病,家人用它,很是靈驗,所以才請潞公一試?!?/p>
姜茶價廉物美,還有防病療病的良效,而蘇東坡又樂于向朋友們介紹,所以不久,汴京的市井中,姜茶便廣為流行起來。人們?yōu)榱擞涀∷挠蓙恚匾饨o它取了個雅名,就叫“東坡茶”。
故事講到這里本該結(jié)束了,但幾天前聽到的一件事情卻讓我有感。
一位朋友愛茶至深,他認(rèn)為茶一身清正,忌俗、忌塵、忌噪音、忌油膩、忌膻腥,如今,喝茶花樣迭出,又是檸檬,又是玫瑰,又是茉莉,又是菊花,都失去了茶的本色,把茶的清純幽香,苦中回甘,沁心潤肺的體驗全都丟失了,那叫什么喝茶?簡直是糟蹋茶葉。
我卻覺得不然。茶,來源于自然,亦應(yīng)還原“自然”,根據(jù)個人口味不同,身體需求,亦可清品也可調(diào)飲,正如一碗東坡茶,在人們需要它的時候,治病暖心,即使失去了原汁原味,但卻體現(xiàn)了它內(nèi)涵的更多價值,又有何不可呢?茶如此,人生亦如此,可雅可俗,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樂趣,只要健康快樂就足矣了。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fēng)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
《定風(fēng)波》為蘇詞名作,歷來被人評為悠閑從容、曠達樂觀。它不僅是蘇軾的一首閑適詞,更是一篇夫子自道之作。該詞作于黃州謫所。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寫了作者任天而動、苦樂隨緣、開朗達觀、意存歸隱的人生態(tài)度和坦蕩胸懷,描繪了一幅極傳神的“東坡雨中行吟圖”,表現(xiàn)了他處變不驚、笑對蒼茫、“何妨吟嘯且徐行”的瀟灑氣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煙雨任平生”的達觀之思,揭示了“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蘇軾人生的真實寫照。
這首詞道眼前景,寫心中事,以曲筆抒胸臆,言在此而意在彼,以小見大,富含哲理。全詞言簡意賅,不事藻繪,卻能夠于簡樸中見深意、尋常處生波瀾,語意雙關(guān),令人回味無窮。全詞記述了作者一行人在沙湖道上突遭雨襲之事。上片以“莫聽”二字起,似有突兀之感,而“穿林打葉聲”勾畫出風(fēng)雨的聲勢之猛。急風(fēng)挾雨而來,對此作者卻說:“何妨吟嘯且徐行”,“何妨”表現(xiàn)了詞人的淡定,“竹杖芒鞋”透露出詞人安貧樂道的隱逸之思,“誰怕”一句反問,加上“莫聽”“何妨”的映襯顯得氣度從容,由此勾勒出一幅蘇公披蓑煙雨行吟圖。試想于沙湖道上慢行的詞人,拄竹杖,履芒鞋,在風(fēng)雨中吟嘯而來,那種閑庭信步的瀟灑,那是要具有怎樣一種淡定的心態(tài)?。∪欢?,作者所要表現(xiàn)的僅是這種灑脫嗎?且看下句:“一蓑煙雨任平生”。若僅是郊游俊賞,又何須如此感慨呢?遙想蘇公當(dāng)年,19歲中進士,正是春風(fēng)得意,青云之志等待機遇施展之時,卻遇到了一連串的挫折打擊,竟致一生顛沛困頓。烏臺詩案,黨錮之禍,政治上的腥風(fēng)血雨都已經(jīng)承受,又何懼眼前這一陣急雨呢?讀到此處,讀者的眼前浮起了一幅深淺分明的畫面:一個竹杖芒鞋的老人踽踽獨行于風(fēng)雨飄搖的人生路上,身前身后皆茫茫無所見,但詞人并未黯然神傷,而是從容面對,正所謂“來往煙波非定居,生涯蓑笠外無余”是也。誠如宋代學(xué)者胡寅所言“及眉山蘇氏,一洗綺羅香澤之態(tài),擺脫綢繆宛轉(zhuǎn)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酒邊詞序》)東坡確實做到了昂首面對人生的風(fēng)雨,超越世俗的煩擾。人生有順境,有成敗,有榮辱,有禍福。但無論處于何種境地,蘇軾皆以坦然而超脫的心境去對待,在人生的風(fēng)雨中磨練自己,修煉人格。
下片“料峭春風(fēng)吹酒醒,微冷”,“料峭”二字點出時令,三月七日,正是乍暖還寒之時,然二月春風(fēng)早已裁出翠柳條條,時至三月,早應(yīng)是一派春光。而作者卻似一無所見,僅以“微冷”二字寄寓所感,彌漫著一種蕭索意味,這是否還暗示了作者的落寞心境?急雨既過,斜陽展顏,對歷雨者來說,這應(yīng)是很值得欣喜的,而作者回望了適才煙雨凄迷的經(jīng)行之處,卻吐出了“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的妙句來。若非深察人世無常,歷經(jīng)社會坎坷,是難以做到如此寵辱不驚,得失無
意的。
蘇軾在另一首詞中說到:“長恨此生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深波靜觳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臨江仙夜歸臨皋》)。詞中似透露了作者欲歸隱山林的愿望,這也可算作是《定風(fēng)波》最好的注解。此詞寫于宴會上,寫畢蘇公掛冠乘舟而去。據(jù)說當(dāng)?shù)乜h令以為蘇公真要“江海寄余生”,急忙駕船追去,待到追上,發(fā)現(xiàn)蘇公已是鼾聲大作,哪里有一點要隱逸山林的樣子。蘇公是真正的智者,他深知這“世事”是如何無論也逃不出去的。即便做了和尚還是要穿衣吃飯,還是要為世俗所累,所以,他不象陶淵明那樣躲起來,他卻以俗世為山林,故而,蘇公才是真正的洞徹世事人情,洞明為人處世之道。
事實上,我們只要隨便檢索一下蘇軾的詞作即可明白,蘇公瀟灑的人生里有通達的空漠和心靈的超脫。蘇詞中有“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的樂觀自信,也有“小軒窗,正梳妝”的繾綣纏綿;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情愿,也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飄逸。也正如林清玄說的,在煙中騰云過了,在雨中行走過了,生命的事情一經(jīng)過了,卻是枉然。然而蘇軾的一生并不“枉然”,千百年來,蘇軾的詩詞文章乃至他笑對蒼茫的人生態(tài)度,對后世文人有著巨大的影響,而蘇軾更以其多姿的藝術(shù)形象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永遠占據(jù)著中國文學(xué)史輝煌的一頁。
總之,蘇軾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的一生坎坷,仕途多舛??擅鎸θ松拇煺?,詩人坦然處之,不管是陽光燦爛還是山雨欲來,得也蕭然,失也蕭然,任其自然。究其根源在于蘇軾兼容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并能夠很好地把他們內(nèi)化到人生實踐中去。在人生得意時,以儒家的積極用世來處理政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當(dāng)人生失意時,便用道家的無為超脫和佛家的空滅來排解胸中的塊壘,修煉自己的品性。所以,蘇軾一生活得坦然,活得自在,活得
有味。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題。人生即便遭遇再多的風(fēng)雨,讀了東坡詞作之后,經(jīng)過東坡的過濾,都變成一片晴空了。因此,蘇軾為我們撐開了一把遮蔽人生風(fēng)雨的“傘”,撐出了一片笑對人生的晴朗天空,愿我們也能活得像他那樣樂觀,那樣豁達,那樣自在!
/儋州:青山一發(fā)是中原
其一
倦客愁聞歸路遙,眼明飛閣俯長橋?。貪看白鷺橫秋浦,不覺青林沒晚潮?。
其二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陽招我魂?。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發(fā)是中原。
——《澄邁驛通潮閣二首》
宋哲宗駕崩后,宋徽宗在向太后的支持下繼位,他大赦天下,下詔讓蘇軾遷至大陸廣西的廉州安置。當(dāng)年的四月二十一日,宋徽宗的兒子出世,推恩天下,于是蘇軾又被安排任舒州團練副使,準(zhǔn)許在永州居住。六月,蘇軾離開儋州。從六十二歲到六十五歲,蘇軾在儋州度過了整整三年時間。
在儋州的三年時間里,蘇軾和當(dāng)?shù)氐睦枳灏傩战Y(jié)下了深厚的友情。黎族同胞紛紛前來為他送行,而蘇軾對他們也很戀戀不舍,臨別時,他寫下來“九死南荒我不恨”的深情詩句。原本蘇軾以為會老死海南,他實在沒有想到有生之年還能生還大陸。雖說故鄉(xiāng)對于他這樣的流放之人來說是遙不可及的夢,但對故鄉(xiāng)的眷戀之情,蘇軾絲毫也沒有減弱過。在告別海南返回大陸時,他在海南島澄邁縣登通潮閣寫下這兩首詩。
“倦客愁聞歸路遙,眼明飛閣俯長橋?!碧K軾站在通潮閣上遙望大陸,愁緒萬丈,回歸的路途杳杳茫茫,不知何時才能邁上故土。這里蘇軾自稱“倦客”,字面意思是一個疲憊的羈旅之人,其實也深含著蘇軾對政治斗爭的厭倦。他原本是一書生,只因有著絕世才情,在朝堂之上說了幾句肺腑之言,便屢遭排擠打擊,甚至將他逼至沒吃、沒喝、沒住的絕境。
人的一生能有多少美好年華呀,蘇軾的一生幾乎全在貶謫流放中度過。如今他已經(jīng)垂垂老矣,是個年邁的老人,他已經(jīng)厭倦了朝堂的爾虞我詐,他已經(jīng)厭倦了天涯羈旅,他只想有一方清寧之地安度余下的時光。他渴望回歸大陸,可大陸的政治環(huán)境讓他憂慮,同時他也憂慮自己年邁的身體能否平安抵達故土。“愁聞”更深一層的意思是,連聽起來也發(fā)愁,那么他登上通潮閣舉目北望家鄉(xiāng),會是怎樣的百感交集呢?迫切地想回家,又不敢回,這樣的矛盾糾結(jié)著蘇軾的心。
但他很快被眼前的美景吸引:飛檐四張的通潮閣下便是長橋,長橋的另一端通向朝思暮想的大陸。“貪看白鷺橫秋浦,不覺青林沒晚潮。”江邊有白鷺之類的水鳥飛來飛去在尋找食物,望著這些自由飛翔的白鷺,不知不覺地到了傍晚,心中望鄉(xiāng)的愁思也被暫且擱置下來。這時晚潮上漲,水位提高,遠處一片青蔥的樹林和深藍的江水渾然成為一體,已經(jīng)分不清哪是樹林,哪是江水了。在這首詩中,蘇軾的情感變化,從惆悵到苦悶,再到豁然開朗。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陽招我魂?!痹疽詾樽约菏O碌娜兆?,將會在海南島這個偏僻的地方度過了,甚至也做好了葬身海南的準(zhǔn)備,沒想到此時朝廷又將我召回大陸。這兩句寫蘇軾意外獲命歸還的驚喜。
對于蘇軾這樣的被流放、被管制的官員來說,故鄉(xiāng)是不可觸摸的夢,他不敢登高家山北望,只怕那一望便會淚水洶涌?,F(xiàn)在他終于接到朝廷的詔書,他終于等來可以回歸故土的消息?!拌描锰斓旺X沒處,青山一發(fā)是中原?!钡歉弑蓖?,天空幽遠,在那高飛的鶻鳥逐漸消失的天際,在那連綿的青山猶如一絲纖發(fā)的地方,就是我熱望的中原,是我遙遠的故鄉(xiāng)??!
這兩句詩以遠渺之景抒寫對故鄉(xiāng)的懷念之情,情感熾熱綿長,表達了詩人殷切思歸卻憂愁路遠的心情?!扒嗌揭话l(fā)”四個字,承載了蘇軾不盡的寄托和不解的惆悵。大陸依稀在望,只需跨過這一灣淺淺的海峽,便是故鄉(xiāng)……
蘇軾六月二十日渡海,九月到達廣西郁林,這時他接到了學(xué)生秦觀病死滕州的噩耗。對秦觀的死,蘇軾極度哀痛,他失聲痛哭,兩天不能進食,他哀痛道:“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在“蘇門四學(xué)士”中,秦觀最受蘇軾器重,然而蘇軾一生屢遭貶謫排擠,秦觀便首當(dāng)其沖遭到牽連,因而他一生仕途暗淡、郁郁不得志。秦觀死后,蘇軾將他的詞句抄寫在扇面上,以寄哀思?!俺唤易岳@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鼻赜^一生以結(jié)識蘇軾為榮,即便是為他遭流放貶謫也在所不惜,情愿追隨他而去。面對秦觀這樣的一份深重情感,他的死對蘇軾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就在秦觀死后第二年,蘇軾也在常州病故。
在北歸途中,蘇軾的心情是復(fù)雜的。經(jīng)過大庾嶺時,蘇軾遇到一位老翁。那老翁聽說是蘇軾一行人,就上前對他行禮說:“我聞人害公者百端。今日北歸,是天佑善人也!”蘇軾笑了,他非常感謝老翁,就寫了一首《贈嶺上老人》:
鶴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親栽。
問翁大庾嶺頭住,曾見南遷幾個回。
這首詩有世事滄桑之感,也凝聚著蘇軾無限的憤慨,像他這樣的元祐舊臣,在經(jīng)受了黨爭的殘酷折磨后,大多已死去。雖然他有幸活著北歸,但是生活卻沒有著落。空有滿腹詩情才華,一生為國為民憂慮,到頭來卻“人老家何在”?
宋徽宗親政后,他貶黜了蘇軾的政敵張惇,這倒并不是因為宋徽宗不滿張惇的“專圖報復(fù),屢興大獄”,而是因為章惇曾反對他繼位。去了一個小人章惇,宋徽宗又重用了另外的奸臣童貫和蔡京?。面對黑暗的朝廷,蘇軾已是不愿意再靠近京城一步,他決意留在常州。
蘇軾同朋友一同游覽金山寺時,看到寺中有大畫家李公麟所畫的蘇軾像。蘇軾觀像有感,題詩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那些迫害蘇軾的人,以為把他流放到最偏遠蠻荒的地方就可以置他于死地。他們沒有想到,蘇軾一生最引以為豪的功業(yè)就立在黃州、惠州、儋州。如果沒有流放黃州,蘇軾的詩歌也不會成熟到渾然天成的地步,也就不會有今天我們?nèi)越蚪驑返赖摹皷|坡肉”“東坡羹”“東坡茶”……如果沒有流放惠州、儋州,說不定當(dāng)?shù)匕傩盏纳钸€會再落后很多年,正因為蘇軾去了,才使得當(dāng)?shù)氐陌傩丈钣辛烁挠^;他為他們尋醫(yī)問藥,他為他們尋泉鑿井,他為他們改進農(nóng)具……哪里有蘇軾,哪里的百姓就有了福音。
“青山一發(fā)是中原”,在嶺外流放七年的蘇軾,得以回歸中原是什么樣的感覺?他以為他還能為朝廷做一些事情,然而他回歸后所看到的朝廷和以前并沒有什么兩樣,所以他剛剛?cè)紵鸬男模窒缌??!靶乃埔鸦抑?,身如不系之舟?!逼缴芑钪貧w中原已是造化,這樣的垂老年紀(jì)還是尋一隅清靜之地頤養(yǎng)終年吧。再三考慮之下,蘇軾決意定居常州。
《梁溪漫志》記載著這樣的一則軼事:蘇軾的朋友邵民瞻在宜興協(xié)助他買了一所房子,花了五百緡錢。對于長期流放,沒有俸祿,且缺衣少食的蘇軾來說,這五百緡錢是他所有的積蓄。蘇軾準(zhǔn)備選擇吉日搬進新居,一個月夜,他和邵民瞻散步到一個村落,聽見有農(nóng)婦痛哭,就詢問緣由。原來她的祖宅被不肖子所賣,因而傷心痛哭。經(jīng)打聽后,才知道正是他所買的那所房子。于是蘇軾對老婦說:“嫗之舊居,乃吾所買。不必深悲,今當(dāng)以是屋還嫗?!碧K軾當(dāng)場燒毀了房契,又叫其子接母回舊居,五百緡錢也沒要他還。最終,蘇軾還是借他人之屋居住。
蘇軾從二十歲開始離開祖籍地眉山,來到京師尋求他的濟世經(jīng)國之路。他遇到了欣賞他的伯樂歐陽修,一舉成名天下知。然而,他卻因率真、耿直,說了一些“不合時宜”的話,而屢遭小人排擠打擊,一路流放,直至天涯海角的南荒。
他的大半生在貶謫中度過,卻始終沒有忘記他的朝廷。當(dāng)蘇軾在遙遠的南荒登高遠眺,北望家山,寫這一句“青山一發(fā)是中原”時心里是什么樣的滋味?隔著千年的時光,我們仿佛能看到蘇軾在風(fēng)中凌亂的如霜白發(fā),還有他淚流滿面的滄桑面容……
春光和熙,綠意盎然。大蘇山凈居寺,層巒疊嶂,林深景幽,山間鳥聲陣陣,流水潺潺。行走在古寺旁,百年茶樹的清香撲鼻而來,令人心曠神怡,這就是大蘇山“清代茶園”。
(徐大遲攝)
大蘇山凈居寺,是佛教天臺宗的發(fā)祥地。北齊天寶五年(公元554年),高僧慧思來此結(jié)庵,開壇說法。相傳慧思結(jié)庵時躬耕大蘇山,劈山種茶,借茶悟道,惠及周邊百姓。
茶因寺名,寺緣茶香,茶禪一味。作為 歷史 上淮南茶主產(chǎn)區(qū),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中,對凈居寺茶品質(zhì)就有詳述。矗立在大蘇山凈居寺 旅游 公路旁的巨型石刻,記錄著茶圣陸羽對光山茶的贊美:“淮南茶,光州上,生光山黃土崗者,與峽州同?!倍劈S頭港,就是現(xiàn)今大蘇山一帶。如今,大蘇山凈居寺寺廟前“清代茶園”仍保存有古茶樹360余叢。
大蘇山國家森林公園講解員、國家高級導(dǎo)游、國家金牌導(dǎo)游霍震雯說:“現(xiàn)在我們所在的地方是大蘇山國家級森林公園的清代古茶園。說到信陽的古茶樹其實是很多的,比如說現(xiàn)存在我們信陽地區(qū)最老的古茶樹,是保存在我們現(xiàn)在雞公山大茶溝的唐宋遺珠,而我們現(xiàn)在眼前這座古茶園它是信陽地區(qū)最古老的清代古茶園。
清代古茶園是清道光年間公元1828年,由當(dāng)時寺廟的竺鼎大師所栽種的,大概保存了360余叢。凈居寺種茶 歷史 很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554年北齊天寶年間的時候,天臺大師慧思在這里開山種茶,辟池養(yǎng)蓮。唐大歷年間茶圣陸羽在凈居寺品茶著《茶經(jīng)》,在《茶經(jīng)·八之出》當(dāng)中,特別講到了這的茶。說到了淮南茶,光州上,生光山黃土崗者,與峽州同。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寄居大蘇山,更是在這里留下了一段東坡來飲東坡茶的民間趣事?!?
大蘇山凈居寺一帶,滿山蒼翠,除了馬尾松林,就是大片茶園。寺廟前的白蓮池湖,波光粼粼的湖水閃爍著光澤,在白蓮池下游北岸是清代茶園,一簇簇、一壟壟,遠遠望去連綿不斷。古茶樹根深葉茂、交錯縱橫、樹根粗約有30厘米。古茶樹冒出的一片片新芽翠綠欲滴,茶農(nóng)正適時進行采摘。
(徐大遲攝)
這里生長的茶樹不僅根深葉茂,所采摘的茶葉品質(zhì)卓越,也是大蘇山國家森林公園重要的 旅游 目的地,有“來大蘇山者必去‘清代茶園’”之說。為加強對古茶園的管理和保護,當(dāng)?shù)卦诓鑸@的下方壘起一道磚墻,以防止水土流失,并修建了一條通往寺廟的 旅游 步道。
大蘇山茶產(chǎn)業(yè)服務(wù)中心主任董益勝說:“由于我們不斷加強對這些百年茶樹的保護和管理,目前生長茂盛,郁郁蔥蔥,所產(chǎn)干茶品質(zhì)上乘,2020年在“中茶杯”名優(yōu)茶評比中榮獲金獎,成為河南省唯一獲得“中茶杯”金獎的茶葉品牌。“紫云蘇山春”商標(biāo)被認(rèn)定為河南省著名商標(biāo)。同時,“清代茶園”作為大蘇山國家森林公園的 旅游 景點,深受游人的關(guān)注,成為眾多游人網(wǎng)紅的打卡地?!?
監(jiān)制/裴仁和 方明利 策劃/金作銀 張國善 責(zé)編/梅曙賢 江原猛 謝仁睿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4662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唐貢茶院的前世今生
下一篇: 茶葉之路:復(fù)興之路正在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