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茶的載體;離開水,所謂茶色、茶香、茶味便無從體現(xiàn)。因此,擇水理所當然地成為飲茶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明代熊明遇《羅芥茶記》云:“烹茶,水之功居大?!睆埓髲汀睹坊ú萏霉P談》說:“茶性必發(fā)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茶十分,茶只八分耳!”兩段話,講的都是一個意思:用好水泡較次的茶,茶性會借水而充分顯現(xiàn)出來,變成好茶;反之,用較次的水泡好茶,茶便變得平庸了。
水在茶藝中的地位既然如此重要,因此,從唐代中期藝術性飲茶蔚成風氣以來,擇水、論水、評水,便成為茶界的一個熱門話題。歸納起來,歷代論水的主要標準不外乎二個方面:水質和水味。水質要求清、活、輕,而水味則要求甘與冽(清冷)。
清,是對濁而言。用水應當質地潔凈,這是生活中的常識,烹茶用水尤應澄沏無垢,“清明不淆”。為了獲取清潔的水,除注意選擇水泉外,占人還創(chuàng)造很多澄水、養(yǎng)水的方法,田藝衡《煮泉小品》說:“移水取石子置瓶中,雖養(yǎng)其味,亦可澄水,令之不淆?!薄皳袼袧崈舭资?,帶泉煮之,尤妙,尤妙!”這種以石養(yǎng)水法,其中還含有一種審美情趣。另外,常用的還有灶心土凈水法。羅庚《茶解》說:“大瓷甕滿貯,投伏龍肝一塊——即灶中心干士也——乘熱投之”。有人認為,經這樣處理的水還可防水蟲孳生。
蘇東坡有一首《汲江水煎茶》詩,前四句是:“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情。人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鐺?!蹦纤魏性凇盾嫦獫O隱叢話》中評日:“此詩奇甚!茶非活水,則不能發(fā)其鮮馥,東坡深知此理矣!”
水雖貴活,但瀑布、湍流一類“氣盛而脈涌”、缺乏中和淳厚之氣的“過激水”,古人亦認為與主靜的茶旨不合。用這種水去釀酒也許更合適。
水之輕、重,有點類似今人所說的軟水、硬水。硬水中含有較多的鈣、鎂離子和鐵鹽等礦物質。能增加水的重量。用硬水泡茶,對茶湯的色香味確有負面影響。清人因此而以水的輕、重來鑒別水質的優(yōu)劣并作為評水的標準。
據(jù)陸以恬《冷廬雜識》所記,乾隆每次出巡都要帶一個精工制作的銀質小方斗,命侍從“精量各地泉水”。結果是:京師玉泉之水,斗重一兩;濟南珍珠泉,一兩二厘;惠山、虎跑,各比玉泉重四厘……因此,乾隆還親自撰文,把頤和園西玉泉山水定為“天下第一泉”。從此,出巡時必以玉泉水隨行,但由于“經時稍久,舟車顛簸,色味或不免有變”,所以還發(fā)明了“以水洗水”的方法:把玉泉水納入大容器中,做上記號,再傾入其他泉水加以攪動,待靜止后,“他水質重則下沉,玉泉體輕故上浮,提而盛之,不差錙銖”。(據(jù)《清稗類鈔》)乾隆測水、洗水的辦法是否科學、可靠,姑且置而不論,但古人對“輕水”之重視程度,于此可見。
甘洌,也稱甘冷、甘香。宋徽宗《大觀茶論》謂:“水以清、輕、甘、潔為美,輕、甘乃水之自然,獨為難得?!泵鞲咤ァ蹲裆斯{》亦說:“凡水泉不甘,能損茶味。”水味有甘甜、苦澀之別,一般人均能體味?!稗r夫山泉有點甜”,這一時髦的廣告語,倒也道出好水的特點。
明田藝衡說:“泉不難于清,而難于寒?!比苜?,證明該泉系從地表之深層沁出,所以水質特好。這樣的冽泉,與“巖奧陰積而寒者”有本質的不同,后者大多是潴留在陰暗山潭中的“死水”,經常飲用,對人不利。而被稱為“天泉”的雪水,卻甚宜于烹茶。《紅樓夢》中妙玉用藏了五年、從梅花上掃下來的雪水烹茗,雖然是小說家言,卻并非全出于想象,經現(xiàn)代科學檢測,雪水中重水含量比普通水要少得多,而重水對所有生物的生長過程都有抑制作用。
從水的質和味上加以長期觀察后,陸羽在《茶經》中寫下了“山水上,江山中,井水下”的結論。據(jù)唐張又新《煎茶水記》所說,陸羽還把天下的水分為二十等,依次列為:“廬山康王谷水簾水,第一;無錫縣惠山寺石泉水,第二……”但與他同時另一位“為學精博,頗有風鑒”的劉伯芻卻認為“揚子江南零水,第一;無錫惠山寺石水,第二……”排列次序大不相同。此后,關于各地水質次第的爭論,竟延續(xù)了千年之久且一直未有結論。這說明了,感官鑒定難免有主觀性和片面性。在鑒定水質方面要想做到既可意會,又能言傳的話,還須靠科學分析手段。
目前,茶界對飲茶用水所認定的水質主要標準是:色度不超過15度,無異色;渾濁度小于5度;無異臭異味,不含有肉眼可見物;PH值為6.5~8.5,總硬度不高于25度;毒理學及細菌指標合格。
古人飲茶,注重于水自汲、茶自煎。把汲水、養(yǎng)水當成整個品茶過程的一部分。他們那些經過長期實踐而總結出來的品水結論,雖然帶有一些玄虛的成分,但更多的是與科學道理暗合或相通。對此,我們既無須一味盲從,但也不應一筆抹煞。了解、掌握一些水須“清、輕、活、甘、冽”的原則,無疑地將有助于我們更好的地選擇飲茶用水。
水土相宜茶自佳由于條件所限,陸羽不可能遍嘗全國各地名泉,所以能夠榮列他的“名泉榜”的泉水(含雪水)只有二十位。但陸羽的名氣太大了,以致歷代不少茶人都囿守在這一“名泉效應”圈中而難于自拔。
晚唐的李德裕當宰相時,因喜愛惠山泉,叫人從江蘇無錫直到長安設“遞鋪”專門為他運送惠泉水,自授政敵以攻擊之把柄。北宋京城開封的達官貴人也極力推崇惠山泉,同樣不遠千里,運送惠泉水。歐陽修請蔡襄為他書寫《集古錄》序文,后精選四件禮品作為潤筆,其中就有惠山泉一瓶。由于經過長途跋涉后水味易變,京師的茶客們還創(chuàng)造了一種“拆洗惠山泉”的辦法:當泉水到達時,“用細沙淋過(即用細沙過濾一下,以除雜味),則如新汲時?!保ㄖ茌x《清波雜志》卷四)明代講究品茶的文人無法得到惠山泉,便挖空心思,把一般的泉水煮開后,倒入安放在庭院背陰處的水缸內,到月色皎潔的晚上揭去缸蓋,讓泉水承夜露,反復三次,再將泉水輕舀人瓷壇中,據(jù)說用這樣的水“烹茶,與惠泉無異”,故稱為“自制惠山泉”(朱國楨《涌幢小品》)。崇拜名泉至此地步,已有點“望梅止渴”的意味了。
其實,張又新的《煎茶水記》早已記錄了陸羽的幾句話:“夫茶烹于所產處,無不佳也,蓋水土之宜。離其處,水功其半?!币馑颊f:“茶出產在那里就用那里的水來烹煎,沒有效果不好的,這是因為水土相宜。水再好,運到遠處,它的功能只剩一半。
宋代的唐庚是個豁達者,他在《斗茶記》中說:“吾聞茶不問團銬,要之貴新;水不問江井,要之貴活。千里致水,真?zhèn)喂滩豢芍?,就令識真,已非活水。”所以他被貶惠州時,每次烹茶,“提瓶走龍?zhí)翢o數(shù)十步,此水宜茶,昔人以為不減清遠峽”,旋汲旋烹,深得其樂。他曾作詩《嘲陸羽》,但從上述的幾句話看來,他正是對陸羽的擇水理論有深切體會的異代知音。
陸羽足跡未及潮郡,潮境內的泉水自然無緣進入“名泉錄”,但這并不意味著潮境無好泉,潮人不曉擇水。北宋唐庚《夢泉詩序》云:“潮陽尉鄭太玉夢至泉側,飲之甚甘,明日得之東山上,因作《夢泉記》示余,余作此詩?!痹娭星矣小懊朴X殊勝,宜茶定常煎”之句。又,《海陽縣志·金石略》記潮州西湖山《濮邸題名》:“淳熙丙午中秋……登卓玉,上深秀,汲泉瀹茗,步月而歸?!贝私运未c潮郡有關的擇泉記載。潮州的名泉,比比皆是:
潮州西湖的風棲泉、處女泉;潮安石庵的山泉、桑浦山的甘露泉;汕頭舵浦的龍泉;澄海之鳳泉、獅泉、象泉、靈泉、玉泉;惠來的甘泉、君子泉;潮陽的卓錫泉;普寧馬嘶巖的流泉:揭陽的獅子泉、茉莉泉、八功德水泉……這里所開列的,是名副其實的“掛一漏萬”,真要作一番普查的話,正不知要開出多長的一串名單。何況,還有很多“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深山大嶺中的“未名”泉!
除了山泉,潮境內的韓江、榕江、練江、鳳江等等,只要未受污染,亦皆是水質純美的江河。從前,沿江居民多有入江心取水烹茶者,有時江水稍渾,亦不用加什么白石、伏龍肝或施于“拆洗”手段,只須投入一點明礬,攪動幾下,靜置片刻便成清甘澄碧的好水,其味不下山泉。
此外,遍布城鄉(xiāng)的水井,亦是工夫茶客最方便而且取之不竭的烹茗源泉。在幽靜的古城中,每家都有一口以上大小不一的水井,有客登門,幾句寒暄之后,馬上開爐升火,再親臨井邊,抖動長繩短綆,顫悠悠地汲起一小桶夏冽冬溫的井水來。望著水面搖漾不停的波光,聽著那淅淅瀝瀝的滴水聲響,自有一番舒心的意趣。
當然,顯著名且屢成名家吟詠對象的,還是潮州湖山的山泉。丘逢甲《潮州春思》之六,至今仍膾炙人口:
曲院春風啜茗天,竹爐欖炭手親煎。
小砂壺瀹新鷦嘴,來試湖山處女泉。
饒鍔先生《西湖山志》謂此泉“深居幽谷,從不見人,正如處女,故以處女名之。時有游蝦逐隊而出,泉活故也。”因此,昔時潮城中有陸羽癖者,皆往彼處汲取活泉,甚至有專以挑運泉水為生者。相傳有一富家日日雇人挑水,每當泉水進門,只取前桶而傾去后桶之水,人問其故,曰:“后桶多汗氣、屁氣?!边@則傳說很快會使人聯(lián)想起元代大畫家倪云林的一段趣事。據(jù)《駒陰冗記》所載:云林“嘗使童子入山擔七寶泉,以前桶煎茶,后桶濯足。人不解其意,或問之,曰‘前者無觸,故用煎茶:后者或為泄氣所穢,故以為濯足之用?!鄙鲜鰞杉遥_實迂腐得可以。試想入山挑水,哪有中途不換肩的道理?路愈遠,換肩的次數(shù)愈多,兩個水桶,又怎能分清哪個為前,哪個為后?不親事勞作的人,難免要鬧出一些常識性的笑話。不過,不管傳說是否屬實,在慎于擇水這一點上,的確是古今茶人,人同此心。
在過去,要親身踐履陸羽提出的“茶烹于所產之處,無不佳也”的主張,亦不是容易的事。鳳凰單叢產于鳳凰山,請問有多少人能天天得到產地的泉水?但是,隨著礦泉水的問世,這一難題已迎刃而解。比方說,用取自鳳凰山地表下200多米的“潮寶”一類的礦泉水來沖沏單叢、黃枝香,那味道確實“好極了”。而只要你肯花費,上街一轉便如探囊取物。這是現(xiàn)代科技帶給茶人的福音。當然,如果礦泉水廠能一念及此,在包裝及價格方面予以調整的話,產、銷雙方,定能皆大歡喜。
水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不可或缺的,我們現(xiàn)代人需要每天補充大量水分,古代人又何嘗不是!那么問題來了,在那個沒有飲水機,各類包裝飲用水的時代,古人們是如何飲水的?
(注:以下內容摘引、綜合多處網站、文獻資料)
古人飲用水,一般為井水或泉水,對于水的選擇和處理,有如下幾種方式:
1
口鼻識水
古時沒有化驗的能力,飲水行家們全憑口鼻鑒定。唐代張又新在《煎茶水記》里記載,唐代宗的時候,李季卿聽說陸羽在揚州便前去拜訪,說“陸君善于茶,揚子南零水又殊絕”,意思是老陸善于品茶天下聞名,揚州南零的水質最佳,品茶高手和優(yōu)質礦泉水遇到一起,三生有幸。于是派人去南零取水,卻被陸羽一嘗就鑒別出桶內一半是南零水,一半是濫竽充數(shù)的普通江水。
2
石子加熱法
加熱水是古人喝上健康水最簡單、最便宜的方法,是古人經過長期實踐,發(fā)現(xiàn)和確立的。而容器是燒水的必備工具之一,但在人類生存的早期,只有純天然的盛水工具,如葫蘆之類的植物容器,耐不住高溫,根本無法燒水。古人《周禮》中記載,往水中投擲熱石可滅蟲防疫。所以,先民們渴急了想出辦法,把小石子燒得滾燙放入水中,以此方式喝到熱水。
3
過濾凈化法
飲用水需求量較大時,加熱法顯然無法滿足,于是,智慧的古人便用過濾凈化法提取干凈的水,讓水通過砂石等過濾物料,濾去水中混懸物,使之澄清。如“石洗法”,讓水經石子過濾后再飲用,在木桶底板鑿洞,桶內實以稻草、石塊等過濾飲水。
4
沉淀凈化法
在古代民間,另一種盛行的方法便是沉淀凈化法,在水中加入一定的藥物,使水中的混懸物沉淀。如《調疾飲食辨》中就記載:“春夏大雨,山水暴漲,有毒。山居別無他水可汲者,宜搗蒜或白礬末少許,投入(水)缸中”,以使水沉淀凈化。古人還常用鐘乳石、磁石、榆樹皮、木芙蓉、杏仁、桃仁等物品凈化飲用水。
5
煮茶湯
古人稍有條件的,多喜煮茶湯,中古以前,通行煮茶湯,富裕人家往往會往茶湯里添加很多姜、蔥、鹽、糖、油、奶、胡椒等配料,如同現(xiàn)代一些地區(qū)還有的油茶湯、酥油茶之類;而窮苦人家自然不可能有那么些配料,窮人家煮茶湯甚至鹽都舍不得放,因此就是單純的水中放粗茶、茶末子煮開而已。
隨著漫長經驗的累積,古人智慧的不斷挖掘,慢慢出現(xiàn)了沖泡茶、飲茶等飲水方式,并且,重視泡茶的水質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對防止水源污染極為重視。古時水井大都設有水裙、井蓋等保護設施,以避免臟物及蟲害落入井中。對水井還要每年浚淘,清除水井沉積的污物、淤泥,以保持井水的衛(wèi)生潔凈,故有“井淘三遍吃甜水”、“夏至日浚井改水,可去瘟病”的說法。
圖中水井為廣州南越王宮遺址發(fā)掘的水井,上圖是滲水井,下圖是食水井。滲水井井底遺留有過濾的沙和煤渣,進行污水的凈化處理;食水井外圍專門鋪設了圓形槽溝,防止泥沙流入。
水之源就是生命之源,武夷山水同古人一樣重視水源的保護,護水責任高于一切。武夷山水水源位于閩江源頭大保護體系內水源地四周,設立了嚴密的三級防護體系,并且嚴格控制取水量,每天監(jiān)測水位,確保水資源永續(xù)利用。
關于古人飲水及保護水源還有多種形式,小武就不一一展開詳細介紹了,歡迎大家到評論區(qū)進行補充!
泡好茶是必不可少的,然后呢?首先,是有優(yōu)質泡茶的水;其二要有好的器皿;其三要有舒適的環(huán)境。硬件都有了,沒有好的軟件也是枉然,這個軟件就是泡茶的技巧。泡茶技巧分廣東潮汕功夫茶與福建閩南一帶為代表的閩南工夫茶,閩南功夫茶因泡茶用具不同又分蓋杯功夫茶、紫砂功夫茶。
水的選擇
茶人有句口頭禪,叫做:“茶有各種茶,水有多種水,只有好茶、好水味才美?!惫湃藢σ瞬杷返恼撌鲱H多,說法也不完全一樣。綜合起來,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論點。
(1)強調擇水先擇“源”:如唐代陸羽《茶經》中的“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代陳眉公《試茶》詩中的“泉從石出情更洌,茶自峰生味更圓”,都認為,宜茶水品的優(yōu)劣,與水源的關系甚為緊切。
(2)強調水品在“活”:如北宋蘇東坡《汲江水煎茶》詩中的“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情。大瓢貯朋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鐺”。宋代唐庚《斗茶記》中的“水不問江井,要之貴活”。等等這些,都說明宜茶水品貴在“活”。
(3)強調水味要“甘”:如宋代蔡襄《茶錄》中認為:“水泉不甘,能損茶味。”明代羅廩《茶解》中的“梅雨如膏,萬物賴以滋養(yǎng),其味獨甘,梅后便不堪飲”,說的是宜茶水品重在于“甘”。只有水“甘”,才能出“味”。
(4)強調水質需“清”:宋代大興斗茶之風,強調茶湯以白為貴,這樣對水質的要求,更以清凈為重,擇水重在“山泉之清者”。明代熊明遇說:“養(yǎng)水須置石子于甕,不惟益水,而白石清泉,會心亦不在遠?!边@就是說:宜茶用水需以“清”為上。
(5)強調水品應“輕”。
器皿的選擇
俗話說:“水為茶之母,壺是茶之父”。要獲取一杯上好的香茗,需要做到茶、水、火、器四者相配,缺一不可。這是因為飲茶器具,不僅是飲茶時不可缺少的一種盛器,具有實用性,而且飲茶器具還有助于提高茶葉的色、香、味,同時,一件高雅精美的茶具,本身還具有欣賞價值,富含藝術性。
選配茶具除了看它的使用性能外,茶具的藝術性如何,成了人們選擇時的另一個重要標準。
(1)選配茶具要因地制宜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的飲茶習俗不同,故對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樣。如福建及廣東潮州、汕頭一帶,習慣于用小杯啜烏龍茶,故選用“烹茶四寶”--潮汕風爐、玉書碨、孟臣罐、若琛甌泡茶,以鑒賞茶的韻味。
(2)選配茶具要因人制宜
在古代,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茶具,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不同地位與身份。如歷代的文人墨客,都特別強調茶具的“雅”。宋代文豪蘇東坡在江蘇宜興講學時,自己設計了一種提梁式的紫砂壺,“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獨自烹茶品賞。
另外,職業(yè)有別,年齡不一,性別不同,對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樣
茶、水的比例隨茶葉的種類及嗜茶者情況等有所不同。嫩茶、高檔茶用量可少一點,粗茶應多放一點,烏龍茶、普洱茶等的用量也應多一點。對嗜茶者,一般紅、綠茶的茶、水比例為1:50至1:80,即茶葉若放3克,沸水應沖150至240毫升;對于一般飲茶的人,茶與水的比例可為1:80至1:100。喝烏龍茶者,茶葉用量應增加,茶與水的比例以1:30為宜。家庭中常用的白瓷杯,每杯可投茶葉3克沖開水250毫升;一般的玻璃杯,每杯可投放茶2克,沖開水150毫升。
紅樓夢曾經提出雪化水是最好的泡茶用水,要是用梅花上的雪化水更是極品中的極品。
陸羽在《茶經》“五之煮”中就總結了煮茶用水的經驗:“其水,用山水
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代田藝蘅在《煮泉小品》中說:“茶,南方嘉木,日
用之不可少者,品固有嫩惡,若不得其水,且煮之不得其宜,雖佳弗佳也?!?br>
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說:“精茗蘊香,借水而發(fā),無水不可與論茶也。
”明代張大復在《梅花草堂筆談》中也談到:“茶性必發(fā)于水,八分之茶,遇十
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葉八分耳?!笨梢娝|能直接
影響茶湯品質。水質不好,就不能正確反映茶葉的色、香、味,尤其對茶湯滋味
影響更大。杭州的“龍井茶,虎跑水”,俗稱杭州“雙絕”?!懊身斏缴喜?,揚
子江心水”,名揚遐邇。名泉伴名茶,真是美上加美,相得益彰。
古人對泡茶用水的選擇,歸納起來,其要點如下:
一是水要甘而潔。宋蔡襄在《茶錄》中說:“水泉不甘,能損茶味?!壁w佶
在《大觀茶論》中指出:“水以清輕甘潔為美?!蓖醢彩€有“水甘茶串香”的
詩句。
二是水要活而清鮮。宋唐庚的《斗茶記》記載:“水不問江井,要之貴活。
”明代張源在《茶錄》中分析得更為具體,指出:“山頂泉清清而輕,山下泉清
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淡而白。流于黃石為佳,瀉出青石
無用。流動者愈于安靜,負陰者勝于向陽。真源無味,真水無香。”
三是貯水要得法。如明代熊明遇在《羅山介茶記》中指出:“養(yǎng)水須置石子
于甕……”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進一步指出:“水性忌木,松杉為甚,木桶
貯水,其害滋甚,潔瓶為佳耳?!泵鞔_廩在《茶解》中介紹得更為具體,他說
:“大甕滿貯,投伏龍肝一塊,即灶中心干土也,乘熱投之。貯水甕預置于陰庭
,覆以紗帛,使晝挹天光,夜承星露,則英華不散,靈氣常存。假令壓以木石,
封以紙箬,暴于日中,則內閉其氣,外耗其精,水神敝矣,水味敗矣?!?br> 泡茶用水,一般都用天然水。天然水按其來源可分為朱水(山水)、溪水、
江水(河水)、湖水、井水、雨水、雪水等。自來水也是通過凈化后的天然水。
泡茶用水究竟以何種為好,自古以來,就引起人們的重視和興趣。陸羽曾在
《茶經》中明確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
石池漫流者上?!?br>
http://www.snweb.com/gb/dadi/2002/15/a1501006.htm 該網頁有相關介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4662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茶葉之路:復興之路正在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