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濯清水潤旱塘,郁郁香茶富硒山。提起汝城縣三星鎮(zhèn)旱塘村,首先讓人想到的是茶,據(jù)說這里有著300年的種茶歷史。
然而,以前旱塘村的茶葉卻很少,農戶都是收幾斤自己喝,有多余的才拿到集市上去賣。當?shù)厝舜蠖歼^著靠打柴賣柴維持的苦日子,有著“賣柴佬”的稱謂。近年來,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生產“硒山茶”,旱塘村搖身一變成了汝城縣發(fā)展茶產業(yè)的“帶頭村”,旱塘人也告別過去被人稱作“賣柴佬”的日子,收入是一年高過一年,生活是越來越有奔頭。
前不久,記者走進旱塘村,放眼望去,只見該村房前屋后、周圍的山頭都是翠綠的茶葉,令人神清氣爽。“目前,茶園面積已有2200多畝,年產茶25噸,產值220多萬元。生產出來的茶葉分了6個等級,都只愁不夠賣,不愁賣不出!僅該項收入人均達2100多元,并且每年能為村集體創(chuàng)收4萬元?!闭勂鸾鼉赡瓴枞~的經濟效益,40多歲的村支書何培生滿面笑容地告訴記者,茶葉非常暢銷,供不應求,而且價格也非常不錯。他舉了個例子:去年7月份,浙江一茶葉公司的老總在縣政府品嘗到村里生產的“硒山茶”后贊不絕口,并專程驅車趕到旱塘村,要求購買100公斤極品硒山茶。當?shù)弥獩]貨后,該客商表示今年清明前會再過來購買,并希望雙方能就發(fā)展茶葉精深加工,開發(fā)新的茶葉品牌洽談合作。
然而,作為“硒山茶”發(fā)展的帶頭人與見證人,回憶起“硒山茶”的曲折發(fā)展過程,何培生感慨萬千。他告訴記者,旱塘人種茶雖然歷史悠久,但10多年前,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只有幾百畝七十年代種植的,品種老化、零星雜亂的老茶樹,沒有規(guī)模,產量低。加工技術落后,茶葉質量差,最好的茶葉幾年前也才賣個18元,村民種茶的積極性不高,全村經濟十分困難。
通過反復考慮認真分析,何培生與村支兩委決定走“以茶興村,以茶富民”的發(fā)展之路。在隨后的日子里,為了解決茶葉產量低、品質差、規(guī)模小的問題,何培生跑遍了東嶺、華塘及廣東紅山、浙江杭州等有茶葉的地方,學習經驗。村干部帶頭從外地引進優(yōu)質品種,擴大茶葉種植面積,免費為群眾茶樹整枝,引導群眾使用農家肥科學培植茶樹。
茶葉種植逐步發(fā)展起來了,村干部又為茶葉的加工、銷售問題奔波操勞。他們積極到浙江、福建等地學習引進茶葉加工及包裝技術,籌資4萬元購買了茶葉加工機,辦起了茶葉加工廠,實行統(tǒng)一加工,使茶葉質量得到了穩(wěn)定提高。在產品推介、改進包裝、暢通銷路上下工夫,通過親自做樣、送樣,參加各級茶葉審評,提高了旱塘硒山茶知名度。
苦心經營之下,“硒山茶”得到國家商標總局的注冊認可,并且辦理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證照,村里成立了旱塘茶葉專業(yè)合作社,實行“合作社+農戶+基地+市場”的運行模式,采用統(tǒng)一技術培訓、統(tǒng)一田間管理、統(tǒng)一鮮葉收購 、統(tǒng)一產品加工、統(tǒng)一質量標準、統(tǒng)一品牌銷售和保證社員收益的管理模式,實現(xiàn)了產、供、銷一條龍服務。
如今,依靠硒山茶,當?shù)卮迕駛兊慕洕杖胍荒瓯纫荒旮?。提起這幾年的變化,村民們都說:“是咱們有了好的村干部,讓黃土地變成了金土地,發(fā)展茶葉生產讓咱山區(qū)老百姓過上了日漸寬裕的生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4688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古代民間的斗茶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