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皇家茶苑的白茶
公元1064年前后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載:“茶之名有七。一曰白葉茶
,民間大重
,出于近歲
,園焙時有之
,地不以山川遠近
,發(fā)不以社之先后
。芽發(fā)如紙
,民間以為茶瑞。取其第一者為斗茶
,而氣味殊薄
,非食茶可比
。今出壑源之大窠者有六。壑源巖下一
,源頭二
,壑源后坑、壑源嶺根三
。林坑黃澗一
,丘坑一,畢源一
,佛嶺尾一
,沙溪之大梨澗上一
,高石巖一
,五梨一,砰溪嶺一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彼螘r建歐東溪共有白葉茶樹14株。
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載:“慶歷初
,吳興劉異為北苑拾遺云
,官園中有
白茶五六株,而擁焙不甚至
。茶戶唯有王免者
,家一巨株,向春常造浮屋以障風日
。宋子安作《東溪試茶錄》
,亦言白茶民間大重,出于近歲
,芽葉如紙
,建人以為茶瑞,則知白茶可貴
。自慶歷始
,至大觀而盛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800年汪繼壕校注此書時增加了蔡襄文集所記王家白茶的一則故事:”王家白茶
,聞于天下,其人名大詔
。白茶唯一株
,歲可作六、七餅
,如五銖錢大
,方其盛時
,高視茶山,莫敢與之角
。一餅值錢一千
,非其親故,不可得也
。終以園為家計枯其株
。予過建安,大詔垂涕為予言其事
。今年枯株輒生一枝
,造成一餅,小于五銖
,大詔越四千里
,特攜之以來就京師,見予喜發(fā)顏面
,予以好茶固深矣
。而大詔不遠數千里之役,其勤如此
,意謂非予莫之省也
,可憐哉?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上述史料說明了這樣幾件事
,一是白茶流行時間,源于慶歷年間而盛于大觀年間
,但明確記載產地等情況的白茶樹只有在距大觀年間(1106——1110)約50年前的年代出現
,如宋子安所記東溪白茶、蔡襄時代的王家白茶
,而在最受重視的大觀年間
,卻沒有確切的記載,作為規(guī)制的貢茶也是在《大觀茶論》成書五年后出現
;二是白茶珍貴值錢
,先重民間,后進宮廷
,最后被宋徽宗賞識而名冠群茶
。三是白茶是白色葉子的茶樹,種源難得
、茶樹難養(yǎng)
、佳品難制,“向春常造浮屋以障風日” 結果仍枯其株,“尤難蒸焙
,湯火一失則已變而為常品”
、 “淺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根據筆者近年來對不同白茶種質資源的生物學特性研究推斷
,王家白茶似應是白化程度很高的茶樹,經不起春風吹拂
,猶如四明山頂種植的白茶和個別葉綠素缺失嚴重的白化茶樹
。
白茶樹在宋代被高度重視,緣何未被傳承下來呢
?從今天看來
,其原因應有兩個,一是白葉茶由于遺傳的原因
,生長勢較差
,當時的管理技術水平不能使茶樹獲得健壯生長和廣泛種植;二是由于白茶會開花而少結實或分化嚴重
,籽播繁育無法成為繁衍擴大的技術手段
,而現在通行的扦插繁育技術是在十九世紀后期才由福建茶農發(fā)明
,因此
,在我國歷代茶書中記載的白茶多數在經歷不長的時間后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