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藝表演最早的話劇
我國的功夫茶藝最早是出現(xiàn)在閩南的潮汕地區(qū)
,如明屠隆的《考槃馀事》
、清寄泉《蝶階外史·功夫
茶》等著作中多有記載
。而最早把這一地區(qū)的
茶藝寫進話劇劇本
,在話劇舞臺上進行首演的
,當屬上個世紀四十年代郭沫若先生寫的《孔雀膽》。 在《孔雀膽》中是怎樣表演茶藝的呢?與現(xiàn)在茶藝館中的茶藝表演一樣嗎
?這可在郭沫若先生寫作的《孔雀膽》中看到
。
郭沫若先生于1942年
,“秋涼了,費了五天半的工夫
,寫成了一部四幕六場的悲劇《孔雀膽》
。”劇本主要是寫
,在元朝末年云南梁王之女阿蓋公主與大理主管段功相愛的悲劇故事,茶藝表演是在第二幕
,在莊嚴肅穆高貴豪華的梁王宮苑
,王妃與宮女用喝功夫茶的茶具準備給國王沏武夷茶。
郭沫若生于古老的蜀茶之鄉(xiāng)
,其筆下的功夫茶藝
,比我們現(xiàn)在出版的功夫茶著作
,還具有可操作性
,請看在劇中王妃極具規(guī)范的茶藝展示:
王妃問宮女甲:“茶葉你們是拿的哪一種來的
?”“我們拿的是福建產(chǎn)的武夷茶呢!”王妃:“國王頂喜歡喝這種茶
,尤其是喝了一兩杯酒之后,他特別喜歡喝很釅的茶
,差不多澀的不能進口
。這武夷茶的泡法,你們還記得
?”“記是記得的
,不過最好還是請王妃再教一遍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蓖蹂骸澳惆涯遣杈吣脕怼
!保▽m女甲起步到?jīng)鐾で啊鑹夭璞惿跣”缇票瑝胤Q“蘇壺”
,實即婦女梳頭用之油壺
。別有一茶洗
,形如匜
,容納于一小盤
。)
王妃:“在放茶之前
,先要把水燒得很開。用那開水先把這茶杯茶壺燙一遍
,然后再把茶葉放進這‘蘇壺’里面,要放大半壺光景
。再用開水沖茶
,沖得很滿
,用蓋蓋上
。這樣便有白泡冒出,接著用開水從這‘蘇壺’蓋上沖下去
,把壺生出的白泡沖掉。這樣
,茶就得趕快斟了
,怎樣斟法
,記得的嗎
?”“記得的
,把這杯集中起來
,提起‘蘇壺’,這樣的(提壺做手勢)很快地輪流著斟
,就像在這些茶壺上畫圈子?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每次演出劇中王妃使用的“蘇壺”道具
,都是用紫砂壺
。該劇導演是詩人章泯
,演員都是海內(nèi)知名的群星,郭沫若稱導演章泯為兄
,稱演員為兄姐,舞臺上使用的道具當不會用錯的。叫“蘇壺”
,不叫紫砂壺,可能是其產(chǎn)自江蘇
,所以
,用產(chǎn)地名之
。郭沫若在劇中說
,“壺稱‘蘇壺’,實即婦女梳頭用之油壺
。”是與劇情有關(guān)
,可能是有意在暗示劇中人物的“油”
、“水”關(guān)系
。
劇中的國王梁王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五子忽哥赤的后裔
,據(jù)說他對云南“撫治有威惠”。郭沫若是根據(jù)《明史》《新元史》他的傳寫的
。一個外來的蒙古族的統(tǒng)治者,在云南喝武夷茶
,享受功夫茶的品茗藝術(shù)
?當然是為緊扣當時抗日救國的劇情需要
。中國的茶藝
,據(jù)現(xiàn)有的文獻資料判斷
,最早萌芽于晉代
,形成于唐代,成熟于宋代
,發(fā)展于明清,發(fā)達于當代
。
縱觀歷史
,宋明之間的元代十個皇帝不過九十七年,元代歷史雖短
,但飲茶方式完全進入清茶階段
。郭沫若不僅是劇作家、科學家和文學家
,而且是才華卓具的歷史學家,很早地就注意到民間的茶俗
,把功夫茶藝很自然地融入歷史,最早地用話劇反映
、表演功夫茶藝,再現(xiàn)在話劇舞臺上
,可說是獨具慧眼
!
元代的武夷茶的功夫茶是否如劇中表演的那樣
?也可能是文藝作品的虛構(gòu)
。但是在郭沫若筆下
,以他的詩人情懷
,把這美好的、云光縹緲的一段幽趣寫進劇中
,讓一個異族侵略者,愛好中國茶藝
?這就又不是為了僅僅的是寫茶藝了吧
?
茶藝的來源?
茶藝出自茶道,始于唐代
,因此,又有稱其為茶道
、茶禮的
。首見于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茶道大行
,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現(xiàn)"茶道"一詞,表明中國是茶道的發(fā)祥地
。從《封氏聞見記》中可知
,唐時茶道已在王公貴族中廣為流行,并形成了一定的茶道程式
。而唐代貢茶的發(fā)展,又對推動宮廷茶藝的形成與完善
,提供了條件
。據(jù)《新唐書?地理志》載
,唐時的貢茶地區(qū)已發(fā)展到十六個郡
,可見規(guī)模之大。唐代李肇《國史補》載
,當時各地為了使進貢的茶能趕上宮廷清明宴,還出現(xiàn)了日夜兼程將茶送往京城的"急程茶"
。1987年
,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代宮廷使用的金銀茶具
、秘色瓷茶具以及琉璃茶具等
,是迄今世界上發(fā)現(xiàn)最早、最完整
,而史料又未曾作過記載的茶珍貴歷史文物,它更幫助人們了解了唐代皇宮飲茶的豪華與飲茶的具體方式
。所以
,茶藝(道)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從長期的飲茶實踐過程中
,根據(jù)茶的特性
,以及與飲茶緊密相關(guān)的飲茶環(huán)境
、茶具配置
、沖沏技能、品飲藝術(shù)入手
,再結(jié)合地方風俗、文化特點
,總結(jié)出來的一套飲茶禮法
。它代表了主人對茶基本精神的理解或者是主人
、客人的一種親和與敬重
。自唐以后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
,茶藝慢慢走向社會
,為人類交往和經(jīng)濟發(fā)展服務。
茶藝在中國古代
,如唐朝宮廷的"清明宴"茶會、宋代的"斗茶"
、明清文人的"茶宴"
、寺院的"普茶"
。以及現(xiàn)代百姓招待客人的"客來敬茶"、廣東
、福建的"客家功夫茶",還有少數(shù)民族形形色色的飲茶習俗
,里面都蘊含著茶的"道"和"藝"
,但與生活緊切結(jié)合
,所以比較接近實際
,不像日本茶道那樣過于程式化。
中國現(xiàn)代茶藝
,發(fā)展成為規(guī)范化操作程度的要算是臺灣茶藝。臺灣陸羽茶藝中心
,致力于普及烏龍茶的泡茶技藝
,通過多年的教學與實踐已經(jīng)形成了百姓積極參與
,并與眾多茶藝館緊密結(jié)合的一種大眾飲茶消費的形式
。應用的器具包括茶罐、茶萼
、茶壺、茶船
、茶巾
、茶湯
、茶檔
、茶盤
、茶盂
、水壺等
。
中國茶藝更多的是以表演形式出現(xiàn)的,如陜西仿唐宮廷茶藝
、上海仿清文人茶藝、云南三道茶茶藝
、福建烏龍茶藝
、浙江龍井茶茶藝
、湖南擂茶茶藝
、江西禪茶茶藝、山西五臺山佛茶茶藝等等
。
中國最早的話劇團體是( ) 單選題
我國最早的話劇團體是春柳社。
擴展資料:
話劇是以對話方式為主的戲劇形式
,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來到中國
。與傳統(tǒng)舞臺劇
、戲曲相區(qū)別
,話劇主要敘述手段為演員在臺上無伴奏的對白或獨白,但可以使用少量音樂
、歌唱等。
話劇是一門綜合藝術(shù)
,劇本創(chuàng)作
、導演
、表演
、舞美、燈光
、評論缺一不可。中國傳統(tǒng)戲劇均不屬于話劇
,一些西方傳統(tǒng)戲劇如古希臘戲劇因為大量使用歌隊
,也不被認為是嚴格的話劇?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代西方舞臺劇如不注為音樂劇
、歌劇等的一般都是話劇
。
名稱由來
一種以對白和動作為主要表現(xiàn)手段的戲劇
。最早出現(xiàn)在辛亥革命前夕
,當時稱作“新劇”或“文明戲”。新劇于辛亥革命后逐漸衰落
。“五四”運動以后
,歐洲戲劇傳入中國
,中國現(xiàn)代話劇興起
,當時稱“愛美劇”和“白話劇”
。
它通過人物性格反映社會生活。話劇中的對話是經(jīng)過提煉加工的口語
,必須具有個性化,自然
,精煉
,生動
,優(yōu)美,富有表現(xiàn)力
,通俗易懂
,能為群眾所接受
。郭沫若的《屈原》
、老舍的《茶館》,曹禺的《雷雨》
,蘇叔陽的《丹心譜》等,都是我國著名的話劇
。
話劇是在20世紀初才由外國傳入中國的
。1907年由中國留學日本東京的曾孝谷據(jù)美國小說改編的《黑奴吁天錄》
,是中國早期話劇的第一個劇本?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代著名話劇家有郭沫若、曹禺
、洪深
、田漢、老舍等
。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社會經(jīng)濟政治的變化推動了戲劇運動的發(fā)展
,戲曲領(lǐng)域里出現(xiàn)了全國規(guī)模的改良運動
。同時,在日本新派劇和歐洲戲劇的影響下誕生了中國早期話劇
,當時叫新劇,又稱作文明戲
。
新劇興起于辛亥革命前夕
,后經(jīng)中國早期話劇奠基人任天知領(lǐng)導的進化團總結(jié)這一新興劇種的經(jīng)驗
,探索創(chuàng)新
,并吸收外來營養(yǎng)加以發(fā)展,從而形成了完整的格局
。早期的優(yōu)秀劇目有《家庭恩怨記》《社會鐘》《空谷蘭》《梅花落》《珍珠塔》《恨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