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茶一味的思想淵源
茶與佛教的最初關(guān)系是茶為僧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
,而僧人與寺院促進(jìn)了
茶葉生產(chǎn)的發(fā)展和制茶技術(shù)的進(jìn)步
,進(jìn)而
,在茶事實踐中
,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nèi)涵方面的共通之處
。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無限
,但以“四諦”為總綱。
釋迦牟尼成道后
,第一次在鹿野苑說法時
,談的就是“四諦”之理。而“苦、集
、滅、道”四第以苦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
?佛以為, 有生苦
、老苦、病苦
、死苦
、怨憎會苦、愛別離苦
、求不得苦等等,總而言之,凡是構(gòu)成人類存在的所有物質(zhì)以及人類生存過程 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
,佛法求的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觀
、達(dá)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脫。 茶性也苦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
,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情則上清矣
。”從茶的苦后回甘
,苦中有甘的特性
,佛家可以產(chǎn)生多種聯(lián)想
,幫助修習(xí)佛法的人在品茗時
,品味人生
,參破苦諦
。
其二曰“靜”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
,把“靜”作為達(dá)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鑒
、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
。佛教也主靜。佛教坐禪時的無調(diào)(調(diào)心
、調(diào)身
、 調(diào)食
、調(diào)息、調(diào)睡眠)以及佛學(xué)中的“戒、定
、慧”三學(xué)也都是以靜為基礎(chǔ)。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創(chuàng)出來的
。 可以說
,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
。在靜坐靜慮中
,人難免疲勞發(fā)困
,這時候
,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 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
。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 次話一語中的
。茶道的本質(zhì)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
。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
其四曰“放”
人的苦惱
,歸根結(jié)底是因為“放不下”,所以
,佛教修行特別強調(diào)“放下”
。近代高僧虛云法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
,否則徒勞無益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狈畔乱磺惺欠攀裁茨?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內(nèi)六根,外六塵
,中六識
,這十八界都要放下
,總之
,身心世界都要放下
。放下了一切
,人自然輕 松無比
,看世界天藍(lán)海碧
,山清水秀
,日麗風(fēng)和,月明星朗
。品茶也強調(diào)“放”,放下手頭工作
,偷得浮生半日閑
,放松一下自己緊繃的神經(jīng)
,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
。演仁居士有詩最妙: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
?作個無事人
,笑談星月大。愿大家都作個放得下
,無牽掛的茶人。
中國茶禪文化有何不解淵源
茶文化
,禪文化,融成茶禪文化
,是我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xiàn)
。
中國茶文化從一誕生起就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在佛教昌盛的唐代
,僧眾們非但飲茶
,且廣栽茶樹,采制茶葉
。僧人喜茶的原因有很多方面
,其中之一是因為在僧人的打坐修行中
,佐之以清茶
,有提神、清腦等功效
,可以防止打坐中“昏沉”、“掉舉”等不良情況的出現(xiàn)
。另外
,由于佛教有“禪遍一切處”、“佛性不離當(dāng)下”等思想
,許多高僧往往借茶論道、在傳播禪的精神的時候用茶做“標(biāo)月手指”
,進(jìn)而產(chǎn)生了許多諸如“吃茶去”“禪茶一味”等品茶與佛教精神之間的文化交叉點。這就使飲茶這種行為,成為了一種具有文化內(nèi)涵的活動,原本只是一種飲料的茶
,也逐漸成了一種有東方特色的文化載體
。
寺院飲茶不單純是為了解渴
,它已經(jīng)升華為人們對某種精神境界的追求
。飲茶可使我們輕松寧靜,自在喜悅,滌除我們的凡塵雜念
,使我們得以身心安然。正所謂“為飲滌塵煩”是也
。佛教也是為了滌凈心靈之凡塵,以求得明心見性
、了脫生死的目的。所以
,單就此目標(biāo)而言
,佛教與茶有著某種精神的契合。因此
,自古僧人喜好飲茶也就是理所當(dāng)然的了
。
據(jù)《茶經(jīng)》記載
,僧人在兩晉時即以敬茶作為寺院待客之禮儀
。到了唐朝
,隨著禪宗的盛行
,佛門嗜茶
、尚茶之風(fēng)也更加普及
。寺院茶禮包括供養(yǎng)三寶
、招待香客兩方面
。中晚唐時的百丈懷海和尚創(chuàng)立了《百丈清規(guī)》后
,寺院的茶禮便趨于規(guī)范
。在清寂
、古樸的禪堂內(nèi),以茶敬佛
,以茶清心
,以茶待客,所謂“焚香引幽步
,酌茗開凈筵
。”唐朝時禪僧的傳記和語錄如《五燈會元》中
,還有諸多關(guān)于茶的記錄,多是以茶為問答應(yīng)對
,以求悟明心性?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姴璧淖饔迷谏松钪械纳钊?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由于僧人在當(dāng)時的文化階層中的社會地位和文化地位都很高
,一些士大夫階層
、文化名流甚至官員商人都以結(jié)交優(yōu)秀的僧人為榮
,效仿寺院中僧人的生活方式被當(dāng)作非常清雅和高貴的象征,而僧人又常以自家種植的茶來待客、饋贈
,從而帶動了中國人的飲茶之風(fēng)
。
在我國南方
,幾乎每個寺廟都有自己的茶園
,而眾寺僧都善采制、品飲
。所謂“名山有名寺
,名寺有名茶”,名山名茶相得益彰
,著名佛教寺院多出產(chǎn)名茶
。與茶文化淵源很深的寺院也有不少。
日本藥用茶的淵源之地——天臺山萬年寺萬年寺位于浙江省天臺縣萬年山麓
,發(fā)端于東晉,始建于唐
。南宋時曾列入“五山十剎”,興極一時
。宋孝宗問:“天下名山名寺哪里最好
?”學(xué)士宋之端答到:“太平鴻福,國清萬年”
,可見萬年寺非同一般
。根據(jù)日僧實地描繪的寺圖,當(dāng)時共有40多處殿堂寮室
。寺前有宋初建造的六角形寶塔和放生池
。以后歷經(jīng)興廢
,到清代乾隆、嘉慶年間
,一次剃度
,還動輒五百人。
萬年寺在中外茶文化交流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日僧榮西、道元先后來此求師學(xué)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榮西禪師(1141-1215)曾兩度來到我國。榮西第一次來我國是在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
,在明州(今寧波)天童寺阿育王寺和天臺山萬年寺虛閹為師,直到1191年回國
。
榮西回國后
,除了研究佛教經(jīng)典外
,還帶回宋時的飲茶風(fēng)**,他以極大的興趣研究茶的功能,并把由天臺山和四明山帶回來的茶籽在日本種植
。進(jìn)而根據(jù)我國寺院的飲茶方法制定寺院的飲茶儀式。在他晚年著的《吃茶養(yǎng)生記》中
,說茶是“貴哉茶乎,上通諸天境界,下資人倫矣
。諸搖各為一病之藥
,茶為萬病之藥”
。還稱茶是“上天的恩物”
,“圣藥之本源”
。從而
,使茶在日本很快傳播開來。
入詩名茶的故鄉(xiāng)——當(dāng)陽玉泉寺玉泉寺,以奇洞怪石
、曲溪名泉、四季蘢蔥
、景色佳麗而素負(fù)“三楚名山”之譽
。山中產(chǎn)的茶葉
、以外形如掌、色澤銀光隱翠、香氣清香淡雅
、湯色微綠明亮、齒頰留香
、回味無窮而成唐代名茶。玉泉寺位于湖北省當(dāng)陽市西玉泉山東麓,為中國“四大叢林”之一
,創(chuàng)建于隋開皇(581~600)年間。佛教天臺宗的祖師智者大師曾在這里著述了著名的天臺三大部
。傳說也是關(guān)羽關(guān)云長皈依佛教的地方
。寺前的珍珠泉水,甘甜清冽
,配上玉泉山的茶葉
,其味尤妙
。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作《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一詩,說的就是這種茶
,這是在中國茶文化發(fā)展史上第一首以“名茶入詩”的詩篇。其詩如下:《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余聞荊州玉泉寺近清溪諸山
,山洞往往有乳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咧卸嘤袢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鴉(一作鴨)
。按仙經(jīng)蝙蝠一名仙鼠
。千歲之后,體白如雪
,棲則倒懸。蓋飲乳水而長生也
。其水邊處處有茗草羅生
,枝葉如碧玉
。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飲之
。年八十余歲
,顏色如桃李。而此茗清香滑熟
,異于他者。所以能童振枯
,扶人壽也。余游金陵
,見宗侄位置中孚
,示余茶數(shù)十片。拳然重迭
,其狀如手
,號為仙人掌茶。蓋新出乎玉泉之山
,曠古末覿,因持之見遺
,兼贈詩
,要余答之,遂有此作
。后之高僧大隱
,知仙人掌茶發(fā)乎中孚禪子及青蓮居士李白也。
常聞玉泉山
,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鴉
,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
。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
。曝成仙人掌
,似拍洪崖肩
。舉世未見之
,其名定誰傳
。宗英乃禪伯
,投贈有佳篇。清鏡燭無鹽
,顧慚西子妍
。朝坐有余興,長吟播諸天
。
詩人提到的中孚,是李白的族侄
,又是玉泉寺僧
,他深通佛理,善于詞翰
,尤喜品茶
。所以
,每年清明前后
,總要小沙彌于寺左的乳窟外采摘鮮嫩的茶樹新梢,制成仙人掌茶
,以供奉過往香客
。中孚后云游至金陵(今南京)棲霞寺
,拜見族叔李白時
,禮送仙人掌茶。李白愛不釋手
,欣然命筆,遂成這篇詠茶名篇
。這種心理
,李白在詩的《序》中寫的非常清楚。
古茶文化的見證之地——扶風(fēng)法門寺法門寺位于陜西省扶風(fēng)縣法門鎮(zhèn)
,以保存佛指舍利而成為當(dāng)今世界佛教的祖庭
。據(jù)佛典和有關(guān)資料記載,法門寺始建于“西典東來”的東漢時期
,初名阿育王寺
,唐代改名為法門寺
,并進(jìn)而成為著名的皇家佛寺
。其旁的十三級“閣樓式”磚塔
,修建于明萬歷年間,在經(jīng)歷了357年風(fēng)雨后
,于1981年因雨水浸潤而半邊坍塌
。1987年在重修磚塔
,清理塔基時
,發(fā)現(xiàn)了唐代地宮,從而使珍藏了1100余年的唐皇室瑰寶佛指舍利得以重新面世。
在數(shù)以千計的供奉物中
,有一套唐代皇室使用過的金銀茶具,乃是目前世界上等級最高的茶具
。它們均為皇室御用的珍品
。
《物帳碑》載:“茶槽子
,碾子
,茶羅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兩”
。又從茶羅子
,碾子,軸等身鏨文看
,這些器物于咸通九年至是二年制成。同時
,在銀則
,長柄久
,茶羅子上都還有器成后以硬刻劃的“五哥”兩字。而“五哥”乃是唐皇宮對僖宗小時的愛稱,表明此物為僖宗供奉
,此外,還有唐僖宗供奉的三足銀鹽臺和籠子
,由智慧輪法師供奉的小鹽臺等。這次出土的茶具
,除金銀茶具外
,還有琉璃茶具和秘色瓷器茶具
。此外,還有食帛
,揩齒布,折皂手巾等
,也是茶道必用之物
。
這批出土茶具
,是唐代飲茶之風(fēng)盛行的有利證據(jù)
,也是唐代宮廷飲茶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
日韓茶種的祖庭——天臺山國清寺國清寺創(chuàng)建于隋開皇十八年(598年)
,位于浙江省天臺山南麓
,這里五峰環(huán)抱,雙澗縈流
,古木參天,伽藍(lán)巍峨
,是中國佛教天臺宗的發(fā)祥地,也是日本和朝鮮半島佛教天臺宗的祖庭,與山東長清靈巖寺
,江蘇南京棲霞寺
,湖北當(dāng)陽玉泉寺并稱“天下四絕”。這里也是濟公活佛出世的地方
。天臺宗弘傳日本,與日本“遣唐使”關(guān)系密切
。唐順宗永貞元年(804年)日僧最澄帶著弟子義真
,到達(dá)大唐明州(寧波)海岸,經(jīng)臺州
,直登天臺山國清寺學(xué)佛。次年回國時,帶回天臺宗經(jīng)綸疏記及其它佛教經(jīng)典的同時
,還帶去茶籽。后在日本依照天臺國清寺式樣設(shè)計建造了延慶寺
,還在近江臺麓山試種茶樹,當(dāng)為日本種茶之始
。
中韓兩國佛教的友好交往源遠(yuǎn)流長,早在南陳時
,新羅僧緣光即于天臺山國清寺智者大師門下服膺受業(yè)
,隨著天臺山宗佛教的友好往來,飲茶之風(fēng)很快進(jìn)入朝鮮半島
,并很快從禪院擴展到民間
。公元十二世紀(jì)后,新羅德興王又派遣唐使金氏來華
,其實唐文宗賜予茶籽,朝鮮開始種茶
。從此
,飲茶之風(fēng)很快在民間普及開來。
總的來說
,國清寺對中國茶葉東傳,特別是日本
,韓國的飲茶與種茶
,起到重要的作用
。
日本茶道的重要源頭——徑山寺徑山寺不僅以徑山茶宴聞名于世
,而且徑山寺作為日本禪宗的重要發(fā)源地
,對日本禪宗發(fā)展影響至深。
日本禪宗圣一派開山辯圓圓爾
,佛光派開山無學(xué)祖元,宗覺派開山兀庵普寧是起弟子
。祖元的佛光派在鐮倉
、室町時期影響極大,其弟子一翁院豪也于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入宋到徑山無準(zhǔn)禪師處參禪
。大休派開山正念
,無象派開山靜照嗣法于徑山寺的石溪心月,大應(yīng)派開山南宗紹明在徑山萬壽禪寺從虛堂智遇受法
。
大覺派開山蘭溪道隆曾到徑山參問無準(zhǔn)師范
,癡絕道沖
,曹洞親之祖道元曾到徑山參問浙翁如錟
,日本禪宗始祖
,千光派開山榮西和法燈派開山無本覺心都曾到過徑山。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年),日本南浦紹明禪師來徑山寺求學(xué)取經(jīng)
,拜徑山寺虛堂禪師為師
。學(xué)成回國后
,將徑山茶宴儀式
,以及當(dāng)時宋代徑山寺風(fēng)行的茶碗一并帶回日本。在此基礎(chǔ)上
,結(jié)合日本國情,使日本很快形成和發(fā)展可以茶論道的日本茶道
。同時,將從天目山徑山寺帶過去的茶碗
,稱之為“天目茶碗”
,在日本茶道中使用。至今
,在日本茶道表演過程中
,依然可以見到當(dāng)年從中國帶去的“天目茶碗”的蹤影
。
中日禪僧在把中國禪宗傳入日本的同時,也把中國寺院的茶禮,特別是把徑山寺的“斗茶”“點茶”“茶會”“茶宴”傳入日本
。這中間,榮西
、南浦紹明、道元
、清拙正澄等尤有殊功
。日本《類聚名物考》記載:“南浦紹明到余杭徑山寺濁虛堂傳其法而歸
,時文永四年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庇终f:“茶道之起,在正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紹明由宋傳人
。”日本的《續(xù)視聽草》和《本朝高僧傳》都說:南浦紹明由宋歸國
,把“茶臺子”“茶道具”帶回崇福寺。
可以說
,日本茶道源于中國茶道
,徑山寺茶禮是日本茶道的重要源頭
。
茶圣勞作的千年古剎——南京棲霞寺棲霞寺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東北
,棲霞山中峰西麓
。建于南齊永明元年(483年),為中國叢林“四絕”之一
。中國第一首以“名茶入詩”的詩篇,既是唐代詩人李白在棲霞寺居留期間所做的《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唐代詩人皇甫冉在《送陸鴻漸棲霞寺采茶》中稱:“采茶非
,遠(yuǎn)遠(yuǎn)上層崖”說的是唐代陸羽在寺旁采茶的情景
。對此
,明人李日華在《六研齋二筆》有注釋:“攝山棲霞寺
,有茶坪,茶生榛莽中
,非經(jīng)人剪植者
。唐陸羽如山采之,皇甫冉再作詩送之云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鼻宕 督贤ㄖ尽份d:“江寧天闋山茶
,香氣俱絕。城內(nèi)清涼山茶
,上元東鄉(xiāng)攝山茶,味皆香甘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逼渌轮車F(xiàn)為著名的雨花茶產(chǎn)地
。
古往今來,棲霞寺一直蘊涵著茶文化的意境
,與茶結(jié)緣
。
佛地頌茶的勝地———景寧惠明寺惠明寺位于浙江省景寧縣赤木山,其寺建于唐咸通二年(861年)
,四周有茶。當(dāng)時
,所制的茶葉,以寺僧制作的最為精良。據(jù)清同治《景寧縣志》載:茶
,隨處有之
,以產(chǎn)惠明寺大祭者為佳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睋?jù)民國《景寧縣續(xù)志》記載:“茶葉
,各區(qū)皆有
,惟惠明寺及祭頭村出產(chǎn)尤佳,民國四年得美利堅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等證書及金制獎?w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全邑輸出額歲約達(dá)四五萬斤”
。民國《調(diào)查浙江麗水等八縣報告書》也有記載:“景寧縣:景邑植物之出產(chǎn),茶葉次之
,歲出約達(dá)兩萬斤上下,而品質(zhì)甚佳
,去歲巴拿馬賽會時
,曾獲一等獎金章?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惠明寺
,以寺?lián)P茶
,又以茶揚寺,是佛地頌茶的勝地之一
。
中國禪茶文化發(fā)源地——趙州柏林禪寺柏林禪寺坐落在河北省趙縣縣城(古稱趙州)東南角
,與“天下第一橋”趙州橋遙遙相望
。它最早建于漢獻(xiàn)帝建安年間(196-220)
,古稱觀音院
,南宋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禪院
,自元代起即稱柏林禪寺。這座古剎雖幾經(jīng)興衰
,卻仍然香火綿延
、高僧輩出
。據(jù)僧傳記載,著名的譯經(jīng)大師玄奘在西行印度取經(jīng)之前
,曾來此從道深法師研**《成實論》
。晚唐時
,禪宗巨匠從諗禪師在此駐錫四十年
,大行法化
,形成影響深遠(yuǎn)的“趙州門風(fēng)”
,柏林禪寺因此成為中國禪宗史上的一座重要祖庭。趙州禪師(778-897)
,法號從諗
,是禪宗史上一位震古爍今的大師。雖然道譽四布
,并有燕趙二王的供養(yǎng)護(hù)法,但他的生活卻十分樸素清貧
。他的“繩床一腳折
,以燒斷薪用繩系之”。他經(jīng)常是“褲無腰
,褂無口,頭上青灰三五斗
。土塌床
,破蘆席
,老榆木枕全無被”。禪師正是在這種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中弘傳祖師心印
,接引四方學(xué)人
。膾炙人口的“吃茶去”“洗缽去”“庭前柏樹子”“狗子無佛性”等公案不僅啟悟了當(dāng)時的許多禪僧,而且流傳后世
,廣泛的被茶道學(xué)者引用和研究
,歷久彌新。
趙州是‘趙州茶’的發(fā)源地
,是禪茶文化的發(fā)源地,是當(dāng)代生活禪的發(fā)源地
,2005年柏林禪寺舉辦“天下趙州禪茶文化交流大會”
,來自世界各地的禪茶學(xué)者云集趙州。柏林禪寺老方丈
、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因?qū)w州祖庭的復(fù)興及推動中韓禪茶文化交流所做貢獻(xiàn)而榮膺“第九屆韓國茗園茶文化獎”的凈慧老和尚,此前在邢臺三劍茶藝館與河北茶文化專家舒曼
、項春霞、尹紀(jì)周等一起提出了代表中國禪茶文化精神的四個字“正
、清、和
、雅”
,并在這次會議上公之于世,得到了與會專家學(xué)者們的肯定和支持
,此舉在中國茶文化發(fā)展史上書寫了重要的一筆。為茶文化的進(jìn)一步升華
,對于茶文化如何更好地與禪文化結(jié)合
,也提供了一個歷史的契機。
柏林禪寺
,以禪傳茶、以茶弘禪
,成為了接引當(dāng)代人從學(xué)茶而步入禪境堂奧的一所文化重鎮(zhèn)。
中國禪茶文化的發(fā)源地在哪里,“禪茶一味”?
張家界云溪禪意酒店,起源于石門夾山寺
,位于天門山腳下。住著禪意酒店
,品著夾山老茶
,望著天門山景
,細(xì)品人生苦甜
。
石門位于古稱“窟宅”的澧水河邊,山接武陵,泉流洞庭
,水土沃饒
,人文薈萃,是湖湘文化重鎮(zhèn)之一
。石門籍學(xué)者申悅廬教授,曾撰文把夾山歷史分為三個重要時期:一為唐代善會和尚開山講法時期;二為宋朝圓悟克勤禪師《碧巖錄》評唱時期
,三為明末清初李自成禪隱時期
。更值得一提的是,每個時間都留下了一份豐厚的歷史遺產(chǎn)
,彌足珍貴
,特別作為中國和東南亞“茶禪一味”最早的發(fā)祥地
,其歷史地位更不容忽視。
夾山特產(chǎn)牛抵茶
,遠(yuǎn)在宋代即列為貢品
。于觀亭先生所著《中華茶人手冊》在“中國茶葉之精華”一章中
,對歷史貢茶曾具表詳列
。從唐至清,主要貢茶17種,石門夾山牛抵茶即在其中
,而且與四川“蒙頂云霧”
,福建“武夷茶”等并列為八大名茶
。元
、明朝以來
,每年茶季前,朝廷都派專員到牛抵茶產(chǎn)地監(jiān)督采制
,然后運至京城。
朝祖庭
,品禪茶
,已成為歷代僧俗文人的雅事
。唐朝著名詩人李群玉《夾山寺上方》詩云:“滿院泉聲山殿涼
,疏簾微雨野松香?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币稽c禪心自定
,世間俗事天涯
。這些彌漫著禪機茶香的詩句
,表現(xiàn)了石門夾山作為茶禪源頭的神資天韻
,而作為夾山茶禪文化的杰出代表者,則應(yīng)首推唐朝善會與宋朝圓悟克勤兩位禪師
。
善會(805—881年),又稱夾山和尚
,俗姓廖
,廣東觀亭人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段鍩魰酚涊d九歲于潭州(湖南長沙市)龍牙山剃度,二十歲受具足戒
,受船子德成和尚指點
,了脫生死大事
。遵師囑,定居人煙絕處的夾山
,因降服山中周野人而名聲遠(yuǎn)播
,影響朝廷。唐懿宗下旨修建夾山寺
。從咸通十二(870年)年到中和元年(881年)年這十二年中
,善會一直駐錫夾山開堂說法,常年依止修學(xué)佛法的僧人達(dá)千余人
。有僧問善會禪師:“什么是夾山境?”夾山答曰:“猿抱子歸青嶂嶺
,鳥銜花落碧巖泉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边@便是千古傳頌的夾山境名偈
。這里指的夾山境
,當(dāng)然不是單言夾山的自然環(huán)境
,主要指夾山的禪境
、茶境、“茶禪一味”之境
。湖南師大蔡鎮(zhèn)楚教授在《茶禪論》一文中說:“夾山和尚因茶悟道,得夾山境地與禪宗機緣
,啟迪尤深
。”唐五代禪宗中的“夾山境地”是最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意境的禪茶機緣
、茶禪境界
。
圓悟克勤也稱佛果克勤
,宋代高僧
。四川彭縣人
,俗姓駱
。宋政和初年(1111年)應(yīng)當(dāng)朝宰相張商英之邀
,在夾山說法近十年
。其弘法活動和學(xué)術(shù)成就
,是與夾山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
。圓悟是夾山禪茶文化的集大成者,這一點海內(nèi)外的佛教界和學(xué)術(shù)界的高僧大德與專家學(xué)者們
,都給予了充分肯定
。
宋微宗政和年間(1111-1118年)克勤住持石門夾山靈泉禪院時
,應(yīng)參學(xué)門人之請,評唱雪竇重顯的《頌古百則》
,門人記錄匯編為《碧巖錄》,后被人們稱為“宗門第一書” ,其影響了整個中國佛教禪茶文化史上的轉(zhuǎn)折點
,標(biāo)志著以詩歌為代表的中國主流文化已經(jīng)滲透到禪茶的境界
,詩禪合一。深入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