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二下午,在紐約麥迪遜大道的Gagosian畫廊里,氣氛顯得極不尋常。在門口迎接客人的,不是畫廊里常見的那些打扮入時的姑娘,而是身著和服的嫻雅女士。
在畫廊大廳中央站立著的就是有“日本的安迪·沃霍爾”之稱的藝術(shù)家村上隆。他也完全改換了行頭:原來總穿著的肥大褲子、T恤衫跟旅游鞋都脫去了,取而代之的是青
色的傳統(tǒng)和服。頭發(fā)也扎起來了,不變的是他招牌式的金邊眼鏡和山羊胡子。
“歡迎來參加這次特殊的茶道活動?!贝迳下≌f。賓客大有來頭,其中包括古根海姆美術(shù)館的女館長、安迪·沃霍爾基金會平面繪畫部的營銷商、日裔的紐約Yoshii畫廊老板。據(jù)說,這次茶道活動要分三天舉行,這些尊貴的客人圍坐在低矮的茶桌邊,通過翻譯,聽日本來的茶道師傅耐心地講解禮儀。
今年45歲的村上隆,將日本流行文化中的卡通形象引入波普藝術(shù),他創(chuàng)造了DOB和點先生兩個角色,將他們放進自己各種形式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油畫、雕塑和大氣球。村上隆筆下的笑臉花朵和彩色蘑菇圖案在當代藝術(shù)界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如今,在紐約的標志性建筑,如中央火車站和洛克菲勒中心,都可以看到村上隆的作品。
他的觸角伸得很遠。在日本,他忙于動畫劇情片的制作,被人視為“媒體之王”,自己還主持了一個電視秀和一個廣播秀,采訪各類名人,從世界知名的經(jīng)濟學(xué)家到小說家,不一而足。2003年,他跟時尚品牌路易·威登合作,把路易·威登手袋上經(jīng)典的“LV”字母變成了村上隆式的鮮艷版本。這些新手袋被人迅速拿下貨架,變成大堆大堆的美元。 最近,村上隆回歸傳統(tǒng)了。他在Gagosian畫廊的個展“心閑肉痛:張開心眼,萬物可見”,是他第一次將自己最新系列的達摩像拿出來示人。達摩是禪宗始祖,村上隆說,在日本一些佛寺里,原初形式的茶道還是用來敬禮達摩的。
茶道開始時上了一道綠色的茶點,當中有兩個小蛋黃,師傅說,是開胃的。接著準備茶葉的工序相當精細,用有著400年歷史的竹勺子將茶葉從木制容器中舀出,舊鐵壺里有滾水,一個裝滿熱水的現(xiàn)代大碗是用來涮杯的。這些瓷杯都是17世紀的產(chǎn)品。
村上隆這次展覽是要把一些非常古典的東西以現(xiàn)代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畫廊主人說這回的新作讓人震驚:“我到他的畫室去,事先根本想不到他在做這樣的東西。”在上周二正式展出前,所有新作都已經(jīng)銷售一空了。小幅的要10萬美元,大幅的甚至要到160萬美元。據(jù)業(yè)內(nèi)行家說,買家居然包括佳士得拍賣行的老板和著名風險投資家斯蒂芬·科漢。
達摩是新路線,走老路的笑臉圖案在展覽中也相當多,一面墻就能掛上50幅?!翱偸敲獠涣税驳稀の只魻柕挠白影??!贝迳下∽约哼@樣說。
在紐約展出完,村上隆還要接著去瑞士巴塞爾。施米爾先生說:“他是我知道的最無畏、最大膽的藝術(shù)家。這回的展覽把他的兩個世界精美地融合起來了?!?
■村上隆筆下的經(jīng)典形象如今是可以輕易買到的玩具。
■村上隆
■村上隆的新作達摩像
武夷山是中國茶葉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以盛產(chǎn)茶葉而聞名。茶文化旅游是圍繞武夷山茶葉文化展開的一種旅游形式,旨在讓游客了解中國茶葉文化的歷史、傳承、品質(zhì)和制作技藝。
茶文化旅游主要包括以下內(nèi)容:
茶園觀賞:游客可以到武夷山的茶園里觀賞茶樹,了解茶樹的生長環(huán)境和栽培管理等知識。 茶葉品鑒:游客可以品嘗武夷山的各類茶葉,包括大紅袍、水仙、鐵觀音和白牡丹等,了解茶葉的特點和品質(zhì)。 茶藝表演:游客可以觀看專業(yè)的茶藝師表演茶藝,體驗茶道文化的獨特魅力。 制茶過程:游客可以參觀武夷山的茶葉加工廠,了解茶葉的制作過程和工藝技巧,掌握茶葉的制作方法和特點。 茶文化博物館:游客可以到茶文化博物館了解中國茶葉文化的歷史和發(fā)展,探索茶藝文化和茶文化的人文價值。 茶文化旅游是一種特色旅游形式,能夠激發(fā)游客的文化興趣和旅游熱情,提高游客的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水平,推動當?shù)芈糜螛I(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經(jīng)濟增長。
茶道入門茶道基本步驟
茶道入門茶道基本步驟,自古國人愛喝茶,常常以茶會友,那么你知道茶道入門茶道基本步驟都有哪一些嗎, 下面就跟著我一起來看看茶道入門茶道基本步驟吧,希望能幫助到你。
茶道入門茶道基本步驟1 1、凈手和欣賞器具;
凈手是衛(wèi)生所需,也是出于對茶的尊重。先引茶人荷,請來賓賞茶,然后是賞具。
2、燙杯溫壺;
用開水把所有茶具沖洗一遍(包括茶杯、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等),既可以殺菌,同時也給茶具預(yù)熱,這樣的茶更快容易入味。
3、放茶;
把茶葉放到茶壺里,如果是比較熟悉茶道的人,會有自己獨特的放茶手法,看起來可能更有味道。
4、洗茶;
將熱水倒入壺中,水與茶接觸的一瞬間,茶葉仿佛也開始蘇醒了。這是頭泡茶,一般都要迅速地將茶湯倒出,茶就算洗好了。
5、沖泡;
洗好茶后,再把沸水倒入壺中,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別一次把壺倒?jié)M。如果比較嫻熟的茶人,或者處于茶道表演的需求,會有所謂鳳凰三點頭,高提水壺,讓水直瀉而下,接著利用手腕的力量,上下提拉注水,反復(fù)三次,讓茶葉在水中翻動,姿態(tài)優(yōu)雅。
6、春風拂面;
完全是表現(xiàn)技巧美觀需求,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把浮在上面的茶葉去掉,為的是只喝茶水不要讓上面浮的茶葉到口中。
7、封壺;
蓋上壺蓋,保存茶壺里茶葉沖泡出來的香氣,用沸水遍澆壺身也是這個目的。此步驟要注意泡的茶類以及浸泡時間,別把茶燜熟了。
8、分杯;
用茶夾把品茗杯分為客人(切忌不要直接用手拿著杯口遞給客人,否則不衛(wèi)生,也不禮貌)。
9、玉液回壺;
此時就該公道杯出場了,把壺中的茶水倒入公道杯中。公道杯的作用就在于均勻茶湯濃度,讓大家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10、分壺;
將公道杯中的茶分別倒入客人的杯中,此時要注意,千萬不要倒?jié)M了,茶道講究茶倒七分滿,留下三分情,其實簡單理解就是避免倒的太滿,客人燙手。
11、奉茶;
常用奉茶的方法一般是雙手奉茶,用右手的伸掌禮表示請品茶,而客人則用右手伸掌禮進行對答,表示謝謝。奉茶時要注意先后順序,先長后幼、先客后主。
12、聞香;
在品茗之前,一般都會先聞聞茶香,尤其是好茶,未入口先聞其香。
13、品茗;
持杯手勢:右手持杯,用拇指食指夾杯,中指托住杯底,并舒展開蘭花指(男士就不需要有蘭花指了)。這樣的持杯手勢稱作三龍護鼎,三根指頭譽為三龍,茶杯如鼎。
茶道入門茶道基本步驟2 一、茶量
茶葉的用量就是在每杯或每壺中放入適當分量的茶葉。要想泡出一杯(壺)好茶,首先必須掌握茶葉的用量。每次泡茶用多少茶葉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主要是根據(jù)茶葉的種類、茶具的大小以及飲茶者的飲用習慣而定。
1、因茶而異:茶葉種類繁多,茶葉用量也不盡相同。一般認為,單飲法沖泡綠茶、花茶、黃茶、白茶時,茶水比例可掌握在1∶50~60為宜,即每杯約置3克茶葉,注入150~200毫升沸水;品飲普洱茶時,茶水比例一般為1∶30~1∶40,即5~10克茶葉加150~200毫升水。在所有茶葉中,投茶量最多的是烏龍茶,茶葉體積約占壺容量的2/3左右。
2、因地而異:投茶量的多少與飲茶者的飲用習慣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我國西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人們常年以肉食為主,缺少蔬菜,因此茶葉便成為他們補充維生素的最佳途徑。他們飲用的茶葉多為緊壓茶類,如金尖、康磚、茯磚和方包茶等,茶葉原料較粗老,所以普遍采用煎煮茶,并且在茶中加入糖、乳、鹽或其他調(diào)味品,茶葉用量較大。我國華北和東北地區(qū)的廣大人民喜飲花茶,通常用較大的茶壺或蓋碗泡茶,茶葉用量較少。
3、因人而異:茶葉用量還與飲茶者的年齡結(jié)構(gòu)與飲茶史有關(guān)。一般常年飲茶的中老年人喜飲濃茶,茶葉用量較多;初學(xué)飲茶的青年人普遍喜飲較淡的茶,茶葉用量較少;而原料較細嫩的茶則可采用沖泡法。
煮茶時,茶水比例可用1∶80,沖泡法茶水比例約為1∶50。總而言之,泡茶用量的多少,關(guān)鍵是要掌握好茶與水的比例,茶多水少,則味濃;茶少水多,則味淡。
二、水溫
1、水溫高低:水溫高低是影響茶葉水溶性物質(zhì)溶出比例和香氣成分揮發(fā)的重要因素。水溫低,茶葉滋味成分不能充分溶出,香味成分也不能充分散發(fā)出來。但水溫過高,尤其是長時間加蓋悶泡,也會造成茶湯色澤和嫩芽黃變,茶香也變得低濁,也是俗稱的“熟湯熟葉”。一般而言,泡茶水溫與茶葉中有效物質(zhì)在水中的溶解度成正比,水溫愈高,溶解度愈大,茶湯愈濃;反之,水溫愈低,溶解度愈小,茶湯也就愈淡。
2、泡茶水溫的掌握,主要是因茶而異。細嫩的高級綠茶或黃茶,以75℃—85℃為宜。茶葉愈綠、愈嫩,沖泡水溫越要低,這樣泡出的茶湯嫩綠明亮,滋味鮮爽,茶葉中所含的維生素C也不會被破壞;水溫過高,茶湯容易變黃,滋味較苦,這是因為茶葉中所含的咖啡堿大量漬出,并且維生素C也被大量破壞。
一般的紅茶、白茶、花茶以及烏龍茶,宜用正沸的開水沖泡。如果水溫較低,茶葉中的有效成分不易漬出,茶味淡薄。烏龍茶還要在沖泡前用開水淋燙茶具,沖泡后在壺外用開水澆淋,以提高茶的色香味。
對于原料較老的緊壓茶,則要求水溫更高,將餅茶或磚茶撬好,高溫沖泡,也可放在壺中熬煮,可使茶葉在沸水中保持較長時間,充分提取茶葉的有效成分,以便獲得濃度適宜的茶湯。
三、沖泡時間
茶葉沖泡的時間和次數(shù)與茶葉種類、泡茶水溫、用茶數(shù)量和飲茶習慣等都有關(guān)系。據(jù)測定,一般茶葉泡第一次時,其可溶性物質(zhì)可漬出40~45%;泡第二次,能漬出30%左右;泡第三次,能漬出20%左右;泡第四次,能漬出10%,泡第五次,則所剩無幾了,所以茶葉以沖泡四次為宜。
當然茶葉沖泡的次數(shù)也是因茶而異,沖泡烏龍茶時,因為壺小茶葉量多,故一般沖泡七次仍有余香。而云南的普洱茶,沖泡十二次仍有余香,甚至更長些,較耐泡。不同的茶葉由于茶芽嫩度不同,所以在沖泡時有著不同的具體要求。所以作為一名愛茶之人應(yīng)熟練的掌握不同茶葉的沖泡技巧。
茶道入門泡茶知識
溫杯
包括蓋碗和茶杯,主要目的就是讓茶具具有一定的溫度,以利于茶香揮發(fā)。部分人會在溫杯后,將茶葉置于蓋碗內(nèi),蓋上蓋后上下?lián)u幾下,然后開蓋聞干茶香氣如果說的.矯情點,就有點像部分西餐菜品在上菜時要求碟子的溫度類似,不過其實對于入門者來說,這并不是必須的一個步驟,直接將茶葉放在蓋碗里泡也可以。
洗茶
這是一個有許多爭論的步驟,以目前茶葉精制水平來說,“洗”茶已經(jīng)沒有什么必要了,茶葉中的雜質(zhì)早已在精制過程中剔除,而農(nóng)殘又無法洗掉,所以就衛(wèi)生而言,洗已經(jīng)沒什么意義,不過有部分老茶,的確會有呈味物質(zhì)難以有效溶出的問題,因此,通過洗這一過程,讓茶葉在水中充分舒展,以利于后面幾泡茶中呈味成分的溶出,就使得洗這一過程還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置茶
從放茶的容器中將茶葉置于蓋碗內(nèi),主要是根據(jù)控制置茶量,根據(jù)蓋碗容量,大概3-5g,如果有天平、電子稱之類的量一下當然好,沒有也沒關(guān)系,大概就是手抓一小撮那么多,剛開始時候原則是寧少勿多,少了如果嫌不夠濃可以通過延長浸泡時間來改善
沖泡
水燒開,倒進去就好,什么高斟低斟不用考慮,別燙著就行,剛開始時不用追求一定要倒?jié)M水,大概八、九分就好,不容易燙手。洗茶的話倒完水立即出,就像之前謝掌柜視頻里的那樣。之后將濾網(wǎng)置于公道杯之上,第一泡大概浸泡10-15秒出湯,以后每一泡延長10秒左右。到了4、5泡以后,如果繼續(xù)沖泡,則需要延長更長的時間
品飲
先聞香、后品茶,茶湯溫度降低,會使得茶香變得不明顯,所以需要趁熱聞香,然后品飲茶湯,沒必要非得像許多老茶友那樣,喝的跟漱口似的,可以讓茶湯在口腔中稍作停留,然后正常咽下就好了,感受下茶湯在口腔中留下的感覺以及咽下后舌根兩側(cè)和喉嚨的感覺。
茶的種類
1、綠茶:茶是不經(jīng)過發(fā)酵的茶,即將鮮葉經(jīng)過攤晾后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熱鍋里炒制,以保持其綠色的特點。
主要花色有:西湖龍井茶、日照綠茶、雪青茶、碧羅春茶、黃山毛峰茶、廬山云霧、六安瓜片、蒙頂茶、太平猴魁茶、顧渚紫筍茶、信陽毛尖茶、竹葉青、都勻毛尖、平水珠茶、 西山茶、雁蕩毛峰茶、華頂云霧茶、涌溪火青茶、敬亭綠雪茶、峨眉峨蕊茶、都勻毛尖茶、恩施玉露茶、婺源茗眉茶、雨花茶、莫干黃芽茶、五山蓋米茶、普陀佛茶、西農(nóng)毛尖。
2、紅茶:紅茶與綠茶恰恰相反,是1種全發(fā)酵茶(發(fā)酵程度大于80%)。紅茶的名字得自其湯色紅。
主要花色有:祁門紅茶、滇紅、英德紅茶、正山小種紅茶等。
3、黑茶:黑茶原來主要銷往邊區(qū),像云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1種。普洱茶又分2種《一是傳統(tǒng)普洱茶 也就是生茶》,是以云南特有的大葉種曬青毛茶,經(jīng)蒸壓自然干燥一定時間貯放形成的特色茶。另1種也《就是現(xiàn)代普洱茶 也就是熟茶》是經(jīng)過潮水微生物固態(tài)發(fā)酵形成的。普洱茶具有降脂、減肥和降血壓的功效,在東南亞和日本很普及。不過真要說減肥,效果最顯著的還是烏龍茶。
4、烏龍茶:烏龍茶也就是青茶,是1類介于紅綠茶之間的半發(fā)酵茶。烏龍茶在6大類茶中工藝最復(fù)雜費時,泡法也最講究,所以喝烏龍茶也被人稱為喝工夫茶。
主要花色有: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鳳凰單叢、凍頂烏龍茶等。
5、黃茶:著名的君山銀針茶就屬于黃茶,黃茶的制法有點像綠茶,不過中間需要悶黃工序。
主要花色有:君山銀針、溈山毛尖、霍山黃芽、霍山黃大茶等。
6、白茶:白茶則主要是通過萎凋、干燥制成的。白茶外形、香氣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
主要花色有:白毫銀針、白牡丹 。
茶道入門茶道基本步驟3 溫具
用沸水沖淋所有茶具,隨后即將茶壺、茶杯瀝干,溫具的目的是提高茶具溫度,使茶葉沖泡后溫度相對穩(wěn)定,同時還起到清潔的作用。
置茶
置茶就是放茶葉,往泡茶的壺(杯)里置入一定數(shù)量的茶葉,茶葉的數(shù)量隨不同茶葉而不同的,還有隨個人喜好而放。
沖泡
置茶后,將開水沖入壺中,通常以沖水八分滿為宜,沖泡時間一般為5分鐘左右,沖泡次數(shù)越多,浸泡時間越長。
倒茶
沖泡好的茶應(yīng)先倒進茶海里,然后再從茶海倒進客人的茶杯中。
奉茶
奉茶時,需要用茶盤托著送給客人,放置客人右手前方,請客人品茶。
品茶
茶泡好之后不可急于飲用,而是應(yīng)該先觀色察形,接著端杯聞香,再啜湯賞味。
茶,初是藥,后成飲物,作為高雅的趣味。
8世紀茶在中國進入詩意的領(lǐng)域,15世紀日本茶道集美學(xué)、宗教、哲學(xué)于一體,進一步發(fā)展。
在紛繁俗世中發(fā)現(xiàn)美并加以欣賞,是茶道讓人著迷的地方。
日本茶道的產(chǎn)生背景是佛教,核心是禪宗。禪宗的思想和形式影響著日本茶道的方方面面。
和——和諧和悅。
是茶室過程的精神?!昂椭C”是茶道的形式,“和悅”是茶道內(nèi)在的情感,重在以心傳心,擯棄紛爭,心心相印,以茶會友。茶事的氣氛在“和”的精神上建立起來,包括觸覺、嗅覺、視覺和聽覺上的和。
比如,客人拿起茶碗不能覺得冰涼;茶室的香氣要柔和;風聲和爐子上煮水聲音相附和,和諧的環(huán)境之美和飲茶人的人格之美相互和諧共處。
敬——心佛平等
日本茶道吸收了禪宗的“心佛平等”觀,加以提煉和升華,形成“敬”的理念,最能體現(xiàn)這種理念的是“一座建立”。
指的是茶道參與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人們互相尊重,共同創(chuàng)造和享受一種和諧的茶室氣氛。
不論客人的身份地位,一律從“小入口”匍匐進入。古代如果武士有佩刀,須將刀解下,放在茶室外,才能進入。
清——物我合一
清指的是清潔、整齊,茶道中的清,更多的是指對靈魂的洗滌。
在被稱為露地的茶室中,茶人們隨時要潑灑清水。迎接貴賓前,要用抹布擦凈茶室中的樹葉和石頭。
茶室里一塵不染,連燒水用的炭都提前一天洗去浮塵。茶人就是這樣通過去除身外的污染來達到內(nèi)心的清靜。
寂——本來無一物
“寂”是日本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
四諦的根本在于“寂”,它可以被表現(xiàn)為佛教的涅槃、寂靜、空寂,積極意義上的“無”。
當茶人或者禪修者完成了對各色事物的否定后,進入一個沒有任何聲音、色彩的“無”的世界。
在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審美價值,拋棄了所有的思想束縛后,一種新的藝術(shù)形式就出現(xiàn)了。
茶室作為專門為茶道服務(wù)的建筑,其設(shè)計也源自禪宗的思想,茶室反映著許多禪宗教義。
歷史上第一個獨立茶室是由千利休所建造。這位大師中的大師,于16世紀創(chuàng)立了茶道禮儀,并使之臻于完美。
茶室建筑由茶室本身、水屋、門廊(待合)、連接門廊與茶室的露地組成。
茶室本身,最多只能容納5人。水屋,用于清潔和茶會前的準備。門廊,用于客人等待的地方。
露地,連接門廊與茶室,意味著禪定的第一階段,即通往自明的道路。
露地的存在,旨在切斷茶室與外部世界的聯(lián)系,使人的感官更加敏銳,得以專心體味茶室本身蘊含的審美情趣。
庭院深深,樹影婆娑,卵石鋪路,雜然有序,小徑蜿蜒,松針遍地。
石燈籠上苔痕斑駁,四下里寂然無聲。漫步其中,往往不覺拋開俗世,怡然忘憂。
這種感覺令人印象深刻,即使深處鬧世,也如同置身山林。
這些營造出的寧靜與純粹背后,是煞費苦心的匠意。
賓客穿過露地時,被喚起的感覺,會因為茶人的風格不同有所差別。
千利休,追求的是絕對的孤寂。他主張鋪設(shè)露地的秘密,包含在一首古代歌謠里:遠望秋浦,枯木干枝。海屋獨自,暮色沉沉。
其他人,如小崛遠州,認為露地的理想,應(yīng)如同這首詩:隔著樹林望去,只能看到些許的月和些許的海。
營造的意境:剛蘇醒的靈魂,還徘徊在往日幽暗夢境中,又沐浴在半夢半醒的甜美微光中,繾綣難離,憧憬無盡自由的彼岸。
日本茶室有許多特有的構(gòu)造,如壁龕、需跪行而入的小入口、不對稱性。
小入口:茶室入口尺寸高約73厘米、寬約70厘米,做入口的木板由兩塊舊木板拼成,內(nèi)側(cè)有橫框,釘子帽要露在外面不得加以掩飾。
如此設(shè)計,不論什么人進入茶室都必須彎下身子,匍匐進入,無論尊卑,無一例外。目的是使來者領(lǐng)悟平和謙遜的真意,也有放下名利地位,解除壓力,親身體驗無我的境界。
壁龕:岡倉天心曾說“茶室的簡樸單純是模仿禪院的結(jié)果”。壁龕在日本茶室中地位超然,人們進入后,首先要跪在壁龕前行最高的禮,拜讀掛在壁龕里的禪宗墨跡,觀賞茶花。
茶室只使用土、砂、木、竹等材料建造,外表不加修飾。卻在清貧簡樸中處處流露這精致與優(yōu)雅。
建造一個好的茶室,耗資遠遠超過一座普通的房子,因為其選材和工藝,都需要極度的細致和嚴謹。
結(jié)合佛家的無常觀,和心外無物的訓(xùn)誡,禪宗將房屋視做肉體暫時的居所。
茶室以茅草屋頂,象征柔弱易逝。以纖細的柱梁,喻指虛虧不堅。以細竹作為支撐,暗示難禁風雨的單薄。其選材皆為常見,表明心隨自然,而非刻意。
茶道的精神潛藏在這些簡單的事物中,并用其優(yōu)雅的微光,為它們披上一層美麗的面紗,從中我們將尋得永恒。
不對稱性,這也是日本堅持禪宗和道教理念的結(jié)果。禪宗和道教認為完美的理念是具有動態(tài)特征的,追求完美的過程勝于完美本身。
生命和藝術(shù)的活力,在于它的成長性。真正的美,是用自己的想象和品位,完善那些不完善之處后,才能領(lǐng)略到的。
盡力規(guī)避重復(fù)的跡象,在茶室里隨處可見。裝飾用的各種物件經(jīng)過仔細挑選,以防止顏色和樣式上的雷同。
如果茶室中擺放了鮮花,那懸掛的繪畫,就不會再采用花鳥畫。
如果選用了圓形茶壺,那水罐就必須有棱角。
黑釉茶碗也不能與黑漆的茶葉罐搭配。
在壁龕放置花瓶或者香爐時,注意不能放在正中,以免切分出均等對稱的空間。
壁龕柱子的材質(zhì),也要與其他柱子種類不同,以避免千篇一律。
茶室的簡潔樸素和出塵脫俗,使它成為遠離外在世界紛擾的世外桃源。
17世紀,在德川幕府推行嚴格的形式主義之后,茶室成為自由交流藝術(shù)精神的唯一去處。
日本茶人在舉行茶會時,都抱有“一期一會”的心情。
“一期一會”,是“一生一次機會”的意思。
這種心情體現(xiàn)了佛教“無常觀”,告誡人們認真對待一時一事,彼此抱著“一生一次”的信念,覺知人生如同茶的泡沫一般轉(zhuǎn)瞬即逝,體會互相依存,珍惜生命。
在茶道大師千利休的時代,戰(zhàn)爭連綿,昨日見面次日便被殺害的朋友不計其數(shù),所以利休大師表示,每一次茶會都抱持這是與友人最后一次見面的感概心情。
現(xiàn)在的和平年代,我們總是說著“明天見”或者“下周見”,然后分手。以為再次相見是再自然不過的了。
但是人活在世上,總有一天會遇上無法“再次”相見的事。
雖然是事先已明白的道理,真正遇上時,心里還是毫無準備。
結(jié)果不是難以掩飾的驚慌失措,就是悲傷不已。唯有親身遇上,才能了解真正失去的是什么。
深深以為:
花開了,就慶祝。
想見面時,就見面。
談戀愛時,就好好愛個夠。
有喜歡的人時,就明白對他說喜歡。
幸福的時候,好好擁抱幸福,百分之百真心體驗,因為這是人生唯一可以掌握的。
人心非得經(jīng)過洗練,才能慢慢真實感受生命的真義。
雖然人生在世,一切應(yīng)該向前看,充滿光明更具有價值。但是,若無反向事物的存在,便顯現(xiàn)不出“光明”的價值。兩者共存,才能互相映照真義。
正如羅曼羅蘭說的: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識生命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
茶人對于花草,從不隨意摘取,而是按照心的藝術(shù)構(gòu)思,小心選擇一枝一葉。
假如有葉子,會考慮與花的關(guān)系,因為呈現(xiàn)的將是植物生命整體之美。
當花草被安排成滿意的樣子,茶人便會把它放到壁龕,房屋中最尊貴的位置。
周遭不放任何器物,因為這樣會破壞它的效果,甚至畫也不行,除非它們彼此呼應(yīng),能夠展現(xiàn)出特別的美感。
花在那里,像一位君主,客人依次進入房間,先要向它致敬。
茶人對花的崇拜,只是美學(xué)儀式的一部分,不是獨立的信仰。和其他茶室里的藝術(shù)品一樣,插花從屬于裝飾的整體架構(gòu)。
同樣,茶人插的花,一旦挪動,也就失去意義。因為它的線條、比例,都與周遭的環(huán)境密切相關(guān)。
直到17世紀中葉,花道家們展露頭角之后,才有了專門針對花本身的膜拜。這時,花才終于脫離了茶室,再不受其他規(guī)矩約束。
茶室的花,是一種在設(shè)定上恰到好處的藝術(shù),真切貼近于生命,并因此打動我們的內(nèi)心。
茶人認為他們的職責,僅限于對花的選擇,剩下的工作便交給花兒們,讓它們?nèi)ブv述屬于自己的故事。
若是在晚冬時節(jié)進入茶室,你可能會看到纖弱的山櫻,配著一支含苞待放的茶花,那是冬天離去的足音和春天到來的回響。
如果炎炎夏日走進茶室,你可能會注意到在壁龕幽暗陰涼的角落里孤懸著一瓶百合,含露欲滴,仿佛在輕笑人生的愚昧。
單是花兒的獨奏,已經(jīng)很有意思,再加上繪畫和雕塑的協(xié)奏,則更加使人著迷。
比如茶人紹巴,把一首描寫海邊孤寂之美的詩,一個形似漁家茅廬的青銅香爐,還有一些岸邊野花,搭配在一起,令人感受到晚秋的蕭瑟氣息。
一個著名的故事,16世紀時牽?;ㄔ谌毡具€是罕見之物。千利休在庭院里種滿了牽?;?,悉心呵護。消息傳到太閣耳里,想去參觀,利休因此邀請?zhí)w來喝早茶。
太閣在約定時間步入庭院,卻看不到任何花的痕跡。他壓著怒氣進入茶室,迎接他的景象卻讓他的怒火消失的無影無蹤。
只見壁龕上,一尊罕見而精美的宋代銅器里,插著一朵牽?;?。那整個花園的女王!
茶道只有“禮法”,“禮法”本身要求嚴格,幾乎毫無自由可言。有人覺得,茶道有如將人嵌入模具之中。
學(xué)習茶道,老師只教沏茶的流程,嚴格遵循傳統(tǒng),不會回答為什么,只說去做。
可是經(jīng)過反復(fù)練習,沉浸其中,自然理解認同。經(jīng)過十年、十五年,某天不經(jīng)意的想:啊,原來是這樣??!自然就獲得解答。
茶道依季節(jié)的循環(huán),將日本人的生活美學(xué)與哲學(xué)變成親身體驗,了然于心。
真正的體悟需要時間,可是就在“啊,原來如此”的那個瞬間,完全化為身上的血與肉。
體悟是什么?也許在《日日是好日》中的聽雨的一段,可以描摹出大概,讓我們作為旁觀者一窺究竟。
“嘩——”
這間木屋似乎完全消失在雨中,由于雨聲過大,即使人在屋內(nèi),也可以感覺戶外的大雨情景。
一滴滴雨聲感覺聽的非常清楚,有如聆聽打擊樂般,低音大鼓、定音鼓、木琴、響葫蘆等各種樂器的音色明晰可辨,還與遠方群聚的雨聲層層交疊,構(gòu)成更加盛大的音響世界。
從未如此專心聽過雨聲,覺得自己似乎正深入探索雨音密林的奧秘,心中怦然不已。
心里雖然恐懼如此真切的感受,卻又想更深入探索。我的“耳朵”也因此變得更加敏銳。
感覺聽力忽然擴張,而且一口氣想要突破什么。
一瞬間,耳朵似乎聽到了什么。
“——”
莫大的空間里,突然只剩下我一個人。
這里究竟是哪里?
沒有任何東西阻礙著我。
這一刻,往常緊張流程的出錯、在意工作的表現(xiàn)、擔心回家后還有不得不完成的事等,已不再困擾我。
甚至覺得自己不努力不行、不獲得別人的好評自我就沒有價值、害怕別人看到自己弱點的恐懼與不安感,也全然消失。
身心完全自由,享受著溫暖大雨的沖刷,一切的喜悅、快樂,皆有如孩童在雨中玩耍般歡欣鼓舞,即使視線因雨過大而看不清楚也毫不在意。
生平初嘗如此自由奔放的感覺。
無論到多遠的地方,皆可看見自我開闊的前景。
可以一直在這兒,哪兒都不必去。
沒有任何不可以做的事。
也沒有任何非做不可的事。
也沒有任何的不足夠。
完全滿足于當下。
“嘩——”
當敏銳聽力消失,發(fā)現(xiàn)自己依然坐著。
剛才的感受,我想只發(fā)生于數(shù)秒、數(shù)十秒之間。
突然想起還沒有觀賞壁龕,不經(jīng)意回頭往上看——“雨聽”。(傾聽雨聲!)
我的視線無法離開字畫。
在雨聲環(huán)繞下,感覺自己當時正處于決定性時刻,像在等待暗號來打開緊閉門扉的那一瞬間。
“雨天,請聽雨。將身心都放在這里,好好運用五官,專心品味當下,這樣便能有所領(lǐng)悟。自由之道,其實一直存在于當下,這里?!?br>
我們總在懊悔過去,煩惱尚未來臨的未來。殊不知,過去的日子終究已過去,不再復(fù)返,而未來也非能萬全準備的。
一味考慮過去與未來,當然無法安心過當下的日子。其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何不好好體驗當下。
我發(fā)現(xiàn)唯有忽略過去與未來,專注當下這一刻,人才能無所掛礙、自由自在的活著。
雨停了。我屏息,感動的坐著。
雨天聽雨,下雪日觀雪,夏天體驗酷暑,冬天領(lǐng)受刺骨寒風。無論什么樣的日子,盡情玩味其中就好。
茶道就是教導(dǎo)人這樣的“生存之道”。人若能這樣活著,就算遭遇世間所謂的“苦難”,也能甘之如飴吧!
下雨天,一旦感覺不順遂,我們往往怪罪“都是天氣不好”。其實,沒有真正所謂“不好的天氣”。
下雨天,如果也能樂在其中,任何日子都能變成“好日子”。
天天是好日。
茶道的領(lǐng)悟沒有時間限制,無論三年或者三十年,成熟的速度因人而異,該領(lǐng)悟時就能領(lǐng)悟,靜待個人的時機。
寫在最后
電影《尋訪千利休》,千利休說:能讓天下地動山搖的,不只有武器和黃金。唯一能讓他低頭的,只有美!美讓世界充滿了生命力。
王小波說,一個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夠?qū)Φ?,他還應(yīng)當有詩意的世界。
詩意,來自心的感受和對生命的體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莫將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面對喧囂忙亂的世界,我們更需要給自己一點時間,一點從容,擦拭心靈,去感受美,去感受生命。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4747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品嘗民俗茶
下一篇: 旗人喝茶與今人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