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中國,是一個陽光燦爛、充滿希望、常駐人心的時代!在無數(shù)美好的回念中,一份與茶相連的珍貴真情,從我心里潺潺流過多少年。
1980年暑假,難得從風(fēng)聲雨聲讀書聲,國事時事天下事激昂而亢奮人心的校園中解放自己,省吃儉用儲下路費,我來到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青巖山——后來人稱的張家界。
一進(jìn)青巖山,武俑崖?lián)涿娑鴣?。兩座山崖,酷似兩尊頂盔冠甲、背靠相立的古代勇士頭像,山石鐫目,青松做眉,嶺披戰(zhàn)袍,柱峰如劍,世世代代,守衛(wèi)著如詩如畫的青巖山。
青巖山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山嶺嶺,風(fēng)剝水蝕,天然出奇,人形神姿,惟妙惟俏。我去的時候,正趕上一幫略為見過點世面的湘西自治州土秀才,在那里指手畫腳,望形生意,為諸多原本無名的勝景以形命名,以名編古:金鞭溪、定海神針、金雞報曉、水涌四門、十八將軍崖……倒是當(dāng)年土匪占山為王的黃獅寨和腰子寨,幸免于今人造古之難。
蘭褲白衫年少客,山竹為馬放歌行。沿金鞭溪一路前行,驚嘆于酷似比薩斜塔的筍峰搖搖欲墜,嬉戲于芷草潭的浪叼仔魚躍出水,將軍崖下選景留影,合歡樹前吟詩煉詞。到得晚霞隱隱,夜幕將垂時分,才急于尋找安身之所。
一縷炊煙,從山窩裊裊而升,熟悉的清香,令人心曠神怡;一曲山歌,從瓦屋悠悠飄來,男女聲對唱,令人如入仙境!
正在曬坪收茶的山里漢子,聽到我的付費求宿,熱情地把我這個當(dāng)時難得見到的旅游大學(xué)生請進(jìn)門;正在廚房做飯的山里小妹子,聞聲而出,端來煨在灶門的陶壺罐,取出家里的上好茶,講究地沏上一盞香氣自溢襲人來的蓋瓦茶。
那是一幀銘心刻骨、驚艷天工神筆創(chuàng)造人間絕色佳人的極品畫卷,那是一幕此生難復(fù)、自愧失之交臂辜負(fù)人間絕世真情的沉重記憶!
真是常言說得好,自古深山出美女,上天垂愛幾多情;可憐胸臆少才華,落筆無神畫不清!
純情少女勝天仙,十個雅典娜,也比不上一個處女美。小妹子正在十六七,入眼撞上我心頭的第一印象:絕色嬌娃!那種古典艷麗又清純青春的美,令人心跳,鵝蛋臉,懸膽鼻,櫻桃小嘴,豐臀園乳楊柳腰,臉若芙蓉含春光,亭亭玉立的古典美,正是唐宋時代的公主相,行動婷婷裊裊,文靜含蓄;一襲鵝黃色上衣,淺綠裙子,豐滿動人的身材,即使在人們思想解放、時裝紛呈的80年代之初,也蓋冠絕世風(fēng)情。鵝黃色、綠裙子,飄曳在我心中永遠(yuǎn)的最美色。
一家人吃過晚飯,在堂屋里擺開幾大曬箕茶葉,開始精選。聊起傍晚我聽到的山歌,原來是勞動中父慈女愛的對歌聲。新奇開眼的我,幾經(jīng)懇請,父女倆開始各展其能。我趕緊掏出小本,邊聽歌,邊記詞,開始了我此后無數(shù)次民間采風(fēng)和社會調(diào)查的第一場。
那是一場別開生面的采風(fēng)。那純樸厚道的山里漢子,是周邊有名的山歌手;耳濡目染,女承父道,閑來意起,即興自編自唱。一家人趴在曬箕上,一邊選茶一邊唱,堂屋里,響起了山里漢子破云穿霧、清亮高亢的山歌,響起了姑娘激越清脆、純情甜美的歌聲。大概這是土家人,父親最拿手的是土家行遷歌,敘史歌和男女對唱“騷情歌”,小妹子擅長土家風(fēng)情歌,還有那似乎永遠(yuǎn)唱不完的男女對唱和發(fā)乎于心的情歌。真可惜,她讀完初中就回鄉(xiāng)務(wù)農(nóng)了,如果能趕上如今這時光,那也能送她讀完音樂學(xué)院,將有一個明星,璀璨地閃耀在中國民族音樂壇!
土家山歌,起調(diào)平和,步步拔高,激揚之處,沖越十幾個音階。小妹子的歌聲,音域?qū)掗煾邠P,放高腔舉重若輕,青云直上云天處;音色清醇甜美,中音區(qū)蕩人心弦,一泓清泉初出山。音樂之美,即在勾起人們的心靈,與之共舞。那是我如癡如醉、心與音樂同在唯一的夜晚,那是我人生體驗音樂之美的初始。
小妹子的一碗姜鹽芝麻豆子茶,讓我心有惕剔。幫著父母選了一回茶,她一身撩起,翻箱倒柜,搬出一個大茶罐,倒在八仙桌上,喊我和她一起,從這些極品的雨前茶中,精選出那些“像金子一樣喜人,又像美玉一樣半透明的”!那真是茶中極品啊!
小妹子轉(zhuǎn)身廚房,泡好一盞精選的雨前茶,端著滾燙的茶碗,忍痛咬牙抿嘴地給我端上來。最是那一低頭請茶的含羞,讓我明白了姑娘茶中的情義。揭開盞蓋,碧綠的茶葉在茶碗里起伏,淡綠的茶色在茶水中洇漫,啜上一口,淺淺的甘味在舌尖擴展,淡淡的清香在口中彌漫。那是我一生難以忘懷的滋味。
早上,就著陰米粥吃完茶葉蛋,小妹子義務(wù)當(dāng)導(dǎo)游,陪我上山游山看景??催^黃獅寨和腰子寨,我們一邊山歌小曲,一邊情隨景生地去看夫妻巖。
當(dāng)年的夫妻巖,真是是鬼斧神工,上天垂情,精心雕刻、示范人間的至愛極品。
剛開發(fā)的青巖山,真是“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啊!從青巖山林場,順金鞭溪上溯,路斷人稀。爬過幾道高田坎,翻過幾塊包谷地,找到一條羊腸小道,行出三四里山路,驀然舉首,就能夠看到夫妻巖與你面對面!
夫妻巖從露第一面,兩座山峰如一對夫妻相擁相偎,大丈夫冠盔披甲,幸福滿臉,喜笑顏開,小妻子俏笑含羞,含情脈脈,臉兒微微與丈夫相貼,又嬌羞中略微扭過去一點點。拾坡而上,情隨景移,越是正面,妻子的表情越是真切,斷石青松,如神來之筆,將夫妻的面部表情,表現(xiàn)得惟妙惟俏。妻子的俏媚姣好動情,丈夫的笑容感人至深。
雙雙佇立在山坡上,望著對面的夫妻巖,我感覺得到小妹子慢慢在靠近,粉嘟嘟的小嘴里,俏生生地蹦出句:以前也??醇?,怎么今天看到就格外美呢!
夕陽下,這是我第一次大膽地仔細(xì)看著小妹子,啊,她真美!
懷春少女如天仙,出水芙蓉在人間。小妹子的之美,絕世驚心,令我臉紅心跳:鵝蛋臉古典艷麗,溫玉生香,丹鳳眼明眸秋水,波光瀲滟,一灣新月眉處子之秀,細(xì)惠入鬢,一襲軟紅唇脈脈含情,欲語還休;肌若凝脂,白嫩透紅,如花初綻,嬌嫩欲滴;豐乳噴薄,園臀微翹,削肩柳腰,亭亭玉立,如今想來,正是宜子之相。
驚嘆中的我,當(dāng)時不由得想起了新學(xué)曹植的《洛神賦》:翩若驚鴻,飄若流風(fēng),若輕云蔽新月,皎若太陽升朝霞,灼若芙蕖出淥波,明眸善睞,靨輔承權(quán),瑰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tài),媚于語言……
小妹子的眼里,情愫如訴,如烈日爍金。而世俗的我,驀然驚醒:對于好不容易鯉魚跳龍門的我來說,城鄉(xiāng)差別,學(xué)歷距離,如眼前的萬丈深淵,把我們永遠(yuǎn)隔離在不可填平的對峙兩端。她的農(nóng)村戶口,和初中生的文化水平,將注定她永遠(yuǎn)屬于我不可能再接受的山區(qū)農(nóng)村!是的,理智告訴我:即使我大學(xué)畢業(yè),也難以忍受兩地分居的殘酷現(xiàn)實,也難以養(yǎng)活子隨母藉的農(nóng)村一家人!
如今想來,千悔萬悔,我冷冰冰地甩出句:“距離產(chǎn)生美啊,一旦身當(dāng)其中的時候,現(xiàn)實就會使人悔斷肝腸?!?/p>
小妹子如中箭驚鴻,直瞪瞪憐愛萬千地直盯著我的眼,一層薄霧從她的丹鳳眼中慢慢升起,漸漸濕潤了她的眸子。斯情斯景,令人腸斷!
第二天開始,我獨自去玩索溪峪,去看天子山。霞光中晚歸時,總看到小妹子站在沙坪頭等我歸來。5元錢一天的食宿,有她精心烹飪的湘西臘魚臘肉、香腸血粑、醡辣椒糊小魚等我最愛的菜肴。
每天晚上,只見她搬出家里儲藏茶葉的大壇小罐,從最好的雨前茶、清明茶中,一顆一顆地扒拉,選擇她所說“像金子一樣喜人,又像美玉一樣半透明的”茶葉,情意綿綿地放進(jìn)一只小茶罐中裝起來。時不時地,我看見一顆顆珍珠,在煤油燈下滾落紅塵!我明白:在世俗的紅塵里,我終生將難以撿拾到這些美麗的珍珠!
一周之后,我臨告別的前一個夜晚,小妹子如往常一樣,給我泡上一盞香茶,卻和她娘早早就躲進(jìn)臥室里去了。小妹子爹有一句無一句地,和我一邊喝茶,一邊聊天。一貫敏感靈通的我,心里明白了那個沉重的話題。果不其然,小妹子爹終于麻起膽子開腔說:“大學(xué)生,小妹子的心思,我不說你也明白,等你一句話,可能不可能?”20出頭的我,卻老于世故地談起了我在夫妻巖前的那番心思!
第二天一大早,小妹子就在廚房忙開了。吃過早飯,她特意換上那鵝黃衫和綠裙子,抱著那裝滿茶葉的藍(lán)磁罐,一路無語兩眼淚,把我送到青巖山林場的汽車坪。幾次三番,真想告訴青巖山那句折磨得我心疼而難以面對的話:我會回來的,你等我吧!終于,滾滾紅塵,淹沒了我心靈的呼聲。
臨別時,她把抱在胸前的藍(lán)磁茶罐遞給我,哽咽地說了聲此生難以實現(xiàn)的期盼:“再見!”
淚眼相向中,汽車揚起的塵土,把淚光粼粼的小妹子,永遠(yuǎn)定格在我的心間!
后來,再也經(jīng)受不住心靈煎熬的我,燒了山歌本,碎了藍(lán)磁罐!只留下,珍藏在心中此生唯一有人為我在煤油燈下精挑細(xì)選的那罐“黃金美玉”茶!
紅塵滾滾癡癡情,失去珍貴憶人生!
回味的茶!
" 古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捌凡琛?,不但是鑒別茶的優(yōu)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lǐng)略飲茶情趣之意。生活在現(xiàn)今社會的人們,工作繁忙,很少有古人的閑情逸致,然而,品茶也并非全不可能,有人能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
“茶道”一詞可簡單地解釋為茶之道,是指沏茶、品茶的一定程序。提起茶道,普遍認(rèn)為它是日本的傳統(tǒng)藝術(shù)形式,其實茶道源于中國,唐宋時期,由日本的留學(xué)生從中國傳人日本,就連茶道一詞最早也見于唐代的《封氏見聞記》一書。南宋時期(1191年),被日本人尊為“茶祖”的禪師榮西,曾二度來到中國學(xué)佛,回國時帶回了茶籽和種茶技術(shù),后由高僧千利休把茶道推廣到民間,成為頗具特色的日本傳統(tǒng)飲茶習(xí)俗。
日本茶道是一種綜合文化藝術(shù)形式,是一種以飲茶為手段的禮儀規(guī)范,程序完善復(fù)雜。茶道涉及的學(xué)科很多,如哲學(xué)、宗教,歷史、文化、藝術(shù)、禮儀等,日本茶道的核心是“和、敬、清、寂”?!昂汀敝负推?、祥和:“敬”指尊敬、互敬;“清”指清潔、清爽;“寂”指幽寂、苦寂。這種茶道精神一直是茶人追求的目標(biāo)。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茶道的日益普及,茶道已走出日本狹窄的天地。在世界許多國家扎根,其精神含義則更深更廣,茶道的追求目標(biāo)上升為——爭取世界和平。茶這種植物除了其物質(zhì)屬性之外,它的精神屬性應(yīng)為“和”。朋友相聚要喝茶,喝茶時總有一種祥和、謙讓的心境,如果大家都用這種心情待人接物,社會就會安定,戰(zhàn)爭就會遠(yuǎn)離生活。這便是茶道的精神所在。
參考;
http://rest.tw128.com/leisure/coffee/news-web-html49-10698.htm
茶的知識
茶葉基本成份:兒茶素類:俗稱"茶單寧",是茶葉特有成份,具有苦、澀味及收斂性。
咖啡因:帶有苦味,是構(gòu)成茶湯滋味的重要成份。
礦物質(zhì):茶中含有豐富的鉀、鈣、鎂、錳等11種礦物質(zhì)。
二,茶葉基本成份之功能:
兒茶素類:俗稱"茶單寧",是茶葉特有成份,具有苦、澀味及收斂性。在茶湯中可與咖啡因結(jié)合而緩和咖啡因?qū)θ梭w的生理作用。具抗氧化、抗突然異變、抗腫瘤、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及低低密度酯蛋白含量、抑制血壓上升、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菌、抗產(chǎn)物過敏等功效。
咖啡因:帶有苦味,是構(gòu)成茶湯滋味的重要成份。紅茶茶湯中,與多無酚類結(jié)合成為復(fù)合物;茶湯冷后形成乳化現(xiàn)象。茶中特有的兒茶素類及其氧化縮和物可使除中咖啡因的興奮作用減緩而持續(xù),故喝茶可使長途開車的人保持頭腦清醒及較有耐力.
礦物質(zhì):茶中含有豐富的鉀、鈣、鎂、,錳等11種礦物質(zhì)。茶湯中陽離子含量較多而陰離子較少,屬于堿性食品??蓭椭w液維持堿性,保持健康.
1,鉀:促進(jìn)血鈉排除。血鈉含量高,是引起高血壓的原因之一,多飲茶可防止高血壓。
2,氟:具有防止蛀牙的功效。
3,錳:具有抗氧化及防止老化之功效,增強免疫功能,并有助于鈣的利用。因不溶于熱水,可磨成茶粉食用。
維生素:
1,類胡蘿卜素:在人體可轉(zhuǎn)換為維生素,但要和茶未一起飲咽才可補充。
2,B群維生素及維生素C:為水溶性,可由飲茶中獲取。
其他機能成份:
1,黃酮醇類具增強微血管壁消除口臭功效
2,皂素抗癌??寡装Y功效。
3,胺基酪酸于制茶過程中強迫茶葉進(jìn)行無氧呼吸而產(chǎn)生,稱佳葉龍茶可以防高血壓。
茶葉的選購
茶葉的選購不是易事,要想得到好茶葉,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識,如各類茶葉的等級標(biāo)準(zhǔn),價格與行情,以及茶葉的審評、檢驗方法等。茶葉的好壞,主要從色、香、味、形四個方面鑒別,但是對于普通飲茶之人,購買茶葉時,一般只能觀看干茶的外形和色澤,聞干香,使得判斷茶葉的品質(zhì)更加不易。這里粗略介紹一下鑒別干茶的方法。干茶的外形,主要從五個方面來看,即嫩度、條索、色澤、整碎和凈度。
- 1.嫩度
嫩度是決定品質(zhì)的基本因素,所謂“干看外形,濕看葉底”,就是指嫩度。一般嫩度好的茶葉,容易符合該茶類的外形要求(如龍井之“光、扁、平、直”)。此外,還可以從茶葉有無鋒苗去鑒別。鋒苗好,白毫顯露,表示嫩度好,做工也好。如果原料嫩度差,做工再好,茶條也無鋒苗和白毫。但是 不能僅從茸毛多少來判別嫩度,因各種茶的具體要求不一樣,如極好的獅峰龍井是體表無茸毛的。再者,茸毛容易假冒,人工做上去的很多。芽葉嫩度以多茸毛做判斷依據(jù),只適合于毛峰、毛尖、銀針等“茸毛類”茶。這里需要提到的是,最嫩的鮮葉,也得一芽一葉初展,片面采摘芽心的做法是不恰當(dāng)?shù)摹R驗檠啃氖巧L不完善的部分,內(nèi)含成份不全面,特別是葉綠素含量很低。所以不應(yīng)單純?yōu)榱俗非竽鄱榷挥醚啃闹撇琛?br>
- 2.條索
條索是各類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規(guī)格,如炒青條形、珠茶圓形、龍井扁形、紅碎茶顆粒形等等。一般長條形茶,看松緊、彎直、壯瘦、圓扁、輕重;圓形茶看顆粒的松緊、勻正、輕重、空實;扁形茶看平整光滑程度和是否符合規(guī)格。一般來說,條索緊、身骨重、圓(扁形茶除外)而挺直,說明原料嫩,做工好,品質(zhì)優(yōu);如果外形松、扁(扁形茶除外)、碎,并有煙、焦味,說明原料老,做工差,品質(zhì)劣。 以杭州地區(qū)綠茶條索標(biāo)準(zhǔn)為例: 一級 二級 三級 四級 五級 六級 細(xì)緊有鋒苗 緊細(xì)尚有鋒苗 尚緊實 尚緊 稍松 粗松 可見,以緊、實、有鋒苗為上。
- 3.色澤
茶葉色澤與原料嫩度、加工技術(shù)有密切關(guān)系。各種茶均有一定的色澤要求,如紅茶烏黑油潤、綠茶翠綠、烏龍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但是無論何種茶類,好茶均要求色澤一致,光澤明亮,油潤鮮活,如果色澤不一,深淺不同,暗而無光,說明原料老嫩不一,做工差,品質(zhì)劣。
茶葉的色澤還和茶樹的產(chǎn)地以及季節(jié)有很大關(guān)系。如高山綠茶,色澤綠而略帶黃,鮮活明亮;低山茶或平地茶色澤深綠有光。制茶過程中,由于技術(shù)不當(dāng),也往往使色澤劣變。 購茶時,應(yīng)根據(jù)具體購買的茶類來判斷。比如龍井,最好的獅峰龍井,其明前茶并非翠綠,而是有天然的糙米色,呈嫩黃。這是獅峰龍井的一大特色,在色澤上明顯區(qū)別于其它龍井。因獅峰龍井賣價奇高,茶農(nóng)會制造出這種色澤以冒充獅峰龍井。方法是在炒制茶葉過程中稍稍炒過頭而使葉色變黃。真假之間的區(qū)別是,真獅峰勻稱光潔、淡黃嫩綠、茶香中帶有清香;假獅峰則角松而空,毛糙,偏黃色,茶香帶炒黃豆香。不經(jīng)多次比較,確實不太容易判斷出來。但是一經(jīng)沖泡,區(qū)別就非常明顯了。炒制過火的假獅峰,完全沒有龍井應(yīng) 有的馥郁鮮嫩的香味。
- 4.整碎
整碎就是茶葉的外形和斷碎程度,以勻整為好,斷碎為次。 比較標(biāo)準(zhǔn)的茶葉審評,是將茶葉放在盤中(一般為木質(zhì)),使茶葉在旋轉(zhuǎn)力的作用下,依形狀大小、輕重、粗細(xì)、整碎形成有次序的分層。其中粗壯的在最上層,緊細(xì)重實的集中于中層,斷碎細(xì)小的沉積在最下層。各茶類,都以中層茶多為好。上層一般是粗老葉子多,滋味較淡,水色較淺;下層碎茶多,沖泡后往往滋味過濃,湯色較深。
- 5.凈度
主要看茶葉中是否混有茶片、茶梗、茶末、茶籽和制作過程中混入的竹屑、木片、石灰、泥沙等夾雜物的多少。凈度好的茶,不含任何夾雜物。此外,還可以通過茶的干香來鑒別。無論哪種茶都不能有異味。每種茶都有特定的香氣,干香和濕香也有不同,需根據(jù)具體情況來定,青氣、煙焦味和熟悶味均不可取。上述文字,只是非?;\統(tǒng)的介紹。最易判別茶葉質(zhì)量的,是沖泡之后的口感滋味、香氣以及葉片茶湯色澤。所以如果允許,購茶時盡量沖泡后嘗試一下。若是特別偏好某種茶,最好查找一些該茶的資料,準(zhǔn)確了解其色香味形的特點,每次買到的茶都互相比較一下,這樣次數(shù)多了,就容易很快掌握關(guān)鍵之 所在了。國內(nèi)茶葉品種車載斗量,非專業(yè)人士,不太可能每種茶都判斷出好壞來,也只是取自己喜歡的幾種罷了。我不太在各處的茶葉店買茶,一般是在產(chǎn)地或者是茶藝館里買,所以一到春天就到處跑。產(chǎn)地的茶總的來說較純正,但也由于制茶技藝的差別,使得茶葉質(zhì)量有高低之分。茶藝館里的茶,價錢比外面的貴出許多,但這里比較容易找到好茶,一則是可以試過知其好壞,二則比較好的茶藝館的茶,本身就是經(jīng)過認(rèn)真挑選的,若無法到產(chǎn)地購茶,也不失為一個選擇。還有就是一些比較大的茶莊,可以當(dāng)場試茶。如果對某種茶很有鑒別能力,則可以到茶葉批發(fā)市場去購買,那里的茶,相比于小茶葉店,比較新,且可選的種類多,價格比較便宜。但是我自己的經(jīng)驗,這里一般不太容易找得到非常好的茶,特別是綠茶。因為特級綠茶價錢偏高,茶葉批發(fā)市場和小茶葉店因成本的緣故都較少經(jīng)營,好茶多數(shù)被大的茶莊和茶葉公司收購。
茶文化知識
--------------------------------------------------------------------------------
www.tw128.com 2005-12-30 20:55:23 中國食通餐飲網(wǎng)
公元前52年,西漢甘露三年,蒙心當(dāng)?shù)剞r(nóng)民吳理真,把蒙山野生茶樹七株植于蒙頂上清峰,經(jīng)過人工馴化,其葉細(xì)而長,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云蒙履其上,久凝不散。
這是歷史上有文字記載,最早的人工種植茶樹,吳理真的名字和茶一起代代相傳,宋孝宗淳熙13年吳理真被封為“甘露普慧妙濟禪師”。
吳理真和唐代茶圣陸羽是我國茶葉生產(chǎn)和茶文化的奠基人,在茶葉生產(chǎn)實踐和理論上作出了重大貢獻(xiàn)。
唐代元和年間,蒙頂茶被列為貢品,蒙頂名茶被譽為“天下第一茶”。《膳夫經(jīng)手錄》(楊燁 公元816年)記有:“蜀茶得名蒙頂,于元和年前束帛不能易1斤先春蒙頂”。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他的《琴茶詩》中寫道:“琴里知聞惟淥水,茶中放舊是蒙山,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淥水”是唐代宮庭和文人雅士中部名度高的詞牌,蒙頂茶在當(dāng)時被認(rèn)為是貢茶中的佼佼者,自居易把能品蒙項茶聽淥水之曲視為人生快事,有了這樣的生活,其它的事都無足輕重了。
黎陽王入川檢貢茶,在蒙山寫下了一首《白云巖茶詩》
聞道蒙山風(fēng)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
冰綃剪碎先春葉,石髓香粘絕品花。
蟹眼不須煎活水,酪奴何敢問新芽。
若教陸羽持公論,應(yīng)是人間第一茶。
黎陽王知道蒙山茶是茶中極品,采到蒙山看到,蒙山終年云霧繚繞,煙雨蒙蒙,大地一聲春雷,冰雪消融。大地復(fù)蘇,集天地之靈氣的蒙出茶,新芽萌動,采下制成茶,鮮嫩潔凈不染見塵,用即將沸騰的水沖泡,其味勝于奶酪,茶圣陸羽能品嘗到這樣的好茶,一定會說蒙項茶不愧是天下第一茶。
詩人陸游把會不會品茶作為劃分雅士和俗人的標(biāo)準(zhǔn),他在詩中寫道:“飯囊酒甕紛紛是,誰賞蒙山紫筍香”。詩中的蒙山茶和顧沼紫筍茶是唐朝被稱為天下第一和第二的茶。和劉禹錫“何況蒙山顧沼春,白泥赤印走風(fēng)塵”詩指的是同樣的茶。
末代各地爭做“貢茶”僅四川貢茶品種就有的種之多,前八位均出自蒙山,如“五花茶、圣揚花、吉祥蕊、雷鳴、雀舌、霧鐘、露芽、谷芽”。
仁宗帝的宰相文顏博贊蒙山茶“舊譜最稱蒙頂味,露芽云液勝醍醐”。詩畫家文同有“蜀土茶稱圣,蒙山味獨珍”的詩句。樂史有“蒙山茶為天下所稱”的記述。
宋代蒙頂茶,名聲在群芳之上,民間認(rèn)天下水以揚子江洽泉水第一,茶以蒙項茶為第一,茶水相論提并論,說明蒙頂茶知名度之高,故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之說,非后人所理解的蒙山茶須用揚子江中水來沖泡。
1734年,皇室正式把蒙山仙茶作為祭祀天地和祖先用,當(dāng)時采摘仙茶的禮儀,沈廉在《退筆錄》中是這樣記載的:每至清明,由縣令擇吉日 率名山墻僧朝服登山,至上清峰,命僧會司率蒙山十二采茶僧,焚香禮拜后入園,摘其嫩葉三百三十五片,炒制后裝入兩只銀瓶稱“幫貢”。大五峰采葉制成顆于茶裝十八只錫瓶,稱“陪貢”或“凡種”,用木箱裝好,裹以黃續(xù),蓋官印,擇古日,派人晝夜兼程送往京都,沿途州縣均謹(jǐn)慎護送。
皇帝用“仙茶”祭把天地和祖先,陪茶賜給皇宮的達(dá)官貴人,這種貢茶儀式沿襲至清末。并將蒙山仙茶園封為“皇茶園”以石欄圍之。并立碑記述甘露祖師植茶史,民國24年碑毀園存,傳說仙茶凡人不可采飲,有一官吏愉飲仙茶,當(dāng)場被雷擊斃,終日有白虎巡守,當(dāng)時有關(guān)仙茶的傳說很多,神秘幕測。
蒙山種茶,制茶歷史悠久,貢茶歷史從未間斷過,這在中國茶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研究中國茶史,茶文化的中外學(xué)者、專家都對蒙山作了極高的評價。
蒙出的名茶是中國名茶寶庫中一顆摧燦明珠,它以制工獨特,滋味鮮醇,文化底蘊豐厚而名揚中外。
中國十大名茶:獅峰龍井、洞庭碧螺春、君出銀針、蒙頂甘露、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廬山云霧、黃山毛峰、顧堵紫筍、信陽毛尖。都是生長于靈山秀水之間,和多種植物共生,優(yōu)勢互補,具有特殊的香味,可以說是至清至潔不染凡塵。名泉伴名茶,這些茶都與好的泉水相伴,數(shù)量一般都比較少,十分珍貴。
這些茶都采制于清明前,單芽或一芽一葉初展,每斤成品茶約有茶芽4—5.5萬個,采摘一斤成品茶的原料需人工10一15個,采摘標(biāo)準(zhǔn)十分嚴(yán)格,雨、露水芽不采,病芽不采,除君山銀針外,芽葉長度都在l.5—2厘米之間,不夠或超過長度的都不采,每個芽頭必須由熟練的采茶姑娘用食指和姆指挾住從茶樹上折下來,而絕不能用指甲去掐。制作時鍋的溫度不低于140℃,投葉量部在鮮葉1斤以內(nèi),制作1斤成品茶需8一10道工序,約需4—6小時,全系統(tǒng)手工制作,其珍貴程度不言而喻。
這些名茶除了出自優(yōu)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外,多年來制作工藝不斷完善,己形成了獨特風(fēng)格,扁形茶、外形扁平黃亮,卷形茶緊、細(xì)、卷曲披毫,針形茶緊、細(xì)、圓、直、顯毫,稱得上是讓人賞心悅目的藝術(shù)品。
中國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樸實謙和,飲茶也是這樣,不象日本的茶道有嚴(yán)格的儀式和濃厚的宗教色彩。在中國飲茶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混飲,即是在茶中加鹽、加糖、加奶或其它水果或藥材,根據(jù)各人的口味嗜好,興之所至愛怎么喝就怎么喝。另一類是“清飲”,即不在茶中加任何有損茶本香與真味的配料,單單用開水泡菜來喝。
清飲可分為四個層次,將茶當(dāng)飲料解渴,大碗海飲,稱之為“喝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zhì)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xì)細(xì)“品味”可稱之為“品茶”。如果再講究環(huán)境、氣氛、沖泡技巧及人際關(guān)系,則可稱為“茶藝”。而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通過品茗來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達(dá)到精神上的享受,這才是中國飲菜的最高境界,稱為“茶道”。
唐代盧全的“七碗茶歌”,把飲茶從解渴到修身養(yǎng)性的逐漸升華,作了最好的描述: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喝不得也,徐徐兩腋輕風(fēng)生。對茶的領(lǐng)悟,我們達(dá)到了何等層次,這首茶歌可以幫助我們衡量,在寄情于茶,融情于茶,忘情于茶中的層次。
要泡出一杯好茶,還須有好水,陸羽在《茶經(jīng)》中將水分為三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用山水,要找鐘乳滴下或石油溢出的。這種水,含有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水質(zhì)適中,干凈衛(wèi)生無異味;江中水因有色是易產(chǎn)生腥味,應(yīng)取遠(yuǎn)離人群的用,早水易生淤泥,應(yīng)取常有人汲取的用。
泡茶的水,以鍋邊有涌泉珠子一樣向上冒時的溫度最好,稱“二沸水”,水煮到有魚目一樣的小水泡向上冒時稱一沸,這時水太嫩,茶的內(nèi)含物不易溶于水,不能泡出茶的真味,鍋里的水象波濤翻滾的水稱“三沸”,這樣的水太老,不宜泡茶,幼嫩的芽葉易燙熟,產(chǎn)生熟湯,同樣會失去茶的真味,水的溫度的最好掌握在85℃至盟。92℃之間。
品茶時,茶具十分重要,陶瓷茶具古樸、典雅,最夠品味。江蘇宜興的紫砂茶具,泥質(zhì)細(xì)膩,透氣性好,可三天不奪茶味,名師所制茶具集工藝、美術(shù)、雕刻、書法于一體,具有極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選購紫砂壺時,先要“讀壺”、嘴出水時要成圓柱形,收水、放水自如不濺水花,將壺倒扣于桌面,壺嘴、壺口、壺把平貼桌面,這樣的壺稱“三山齊”,用盆裝滿清水,空壺放水面,不左右搖擺,更不翻沉水底,這種壺極其珍貴,往往可望不可求。江西景德鎮(zhèn)的瓷茶具也不失為好茶具,其中以薄、輕、透的乳白色青花茶具為上品,透氣性能極好,茶湯較長時間不會變,用作接待茶友十分高雅。這種茶具以“三才杯”最適合品茶,蓋為天,杯為人,托為地,泡好茶,蓋上蓋為合,意指品茶時占齊了“天地人和”。
家庭接待客人時,主人將不可多得的好茶先讓客人欣賞一番,親自當(dāng)客人的面洗滌茶具,然后將茶用茶匙投入高雅的“三才杯”中,用剛燒好的水潤茶、洗茶。然后,用壺將水沖至七分滿,坐下請客人先品茶,邊品茶,邊交談,當(dāng)茶飲至剩三分之一時續(xù)水,這樣既表示對客人的尊重,也顯得主人高難有修養(yǎng)。切忌把水斟滿,民間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水斟自七分滿,意為“七分茶,三分情”。
選購名茶時,首先要對茶的商品知識有所了解,名茶必須是春茶,外形要緊細(xì)顯毫,湯色要黃綠明亮,香味純正,滋味要鮮爽,泡好后要全芽整葉、鮮活。成品茶的干度,以食指和拇指捏,成粉末狀為標(biāo)準(zhǔn)。手捏成顆粒狀茶的水份含量過高,只能存放一個月左右,手捏成條狀的茶屬劣質(zhì)茶。
魯迅先生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梁啟超甚至把是否愛好喝茶看做國籍的象征。著名女作家韓素音在談飲茶時說:“我愛喝茶,茶是我每日必備的飲料,我從早到晚幾乎每時每刻都離不開茶,倘若我得揮筆對茶贊頌一番,我要說,茶是獨一無二的真正文明飲料,是禮貌和精神純潔的化身?!蔽疫€要說:“如果沒有杯茶在手,我就無法感受生活,人不可無食,但我尤愛飲茶。”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shù)》一文中,講得更具普遍性,他說“飲茶為整個國民的生活增色不少,它在這里的作用超過了任河一項同類型的人類文明”。
中國是茶的原產(chǎn)地,是茶文化的發(fā)源地,從遠(yuǎn)古時代神龍嘗百草,發(fā)現(xiàn)了茶,到現(xiàn)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茶伴隨著人類的文明走過來,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翻開中華民族的歷史,每一頁都浸透著茶香,中國茶文化史是中國歷史的重要篇章。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它發(fā)于神農(nóng),聞于魯周公,興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經(jīng)成為了世界上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和可可)之一。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全球有50多個國家種茶。尋根溯源,世界各國最初所飲的茶葉,引種的茶種,以及飲茶的方法,栽培技術(shù),加工工藝,茶事禮俗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中國傳播去的。中國是茶的發(fā)樣地,被譽稱為“茶的祖國”;世界各國,凡提及茶事者,無不與中國聯(lián)系在一起。茶,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陸羽一一茶經(jīng):(公元)旦58年左右(733—804)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Chi),號競陵于,桑寧翁,東岡子,唐復(fù)州競陵(今湖北天門)入,一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一一《茶經(jīng)》聞名于世,對中國茶業(yè)和世界茶業(yè)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xiàn),被譽為“茶仙”,奉為“茶圣”,把為“茶神”。
(茶):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皮含纖維質(zhì)很多,劈成細(xì)絲,可以作繩子,又可織夏布。(茶)是一種有香味的液體,存在相桶類的果皮中,供制香料。
茶的成份,及藥用價值(功效)
茶:由維生素、氨基酸、咖啡堿、茶堿1蛋白質(zhì)及多酚類化合物。
(1)少睡(2)安神門)明目(4)清頭目(5)止渴生津(6)清熱(7)消暑(8)解毒(9)消食瓤o)醒酒(H)去肥膩(邀)下氣瓤3)利水瓤4)通便(15)治痢(16)去痰門7)祛風(fēng)解表門8)堅齒門9)治心痛(20)療瘡冶瘦峻贍療饑(22)益氣力(23)延年益壽(24)
其它
茶的分類:按顏色分紅茶、綠茶、白茶、黃茶、青茶、黑茶;按制作工藝:發(fā)酵茶、半發(fā)醇茶、輕微發(fā)醇茶、不發(fā)酵茶。
中國茶葉包括:基本茶類和露工茶類,基本茶類包括綠茶(炒青綠茶、烘青綠茶、曬青綠茶、燕青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露工茶類包括緊壓茶、萃取茶、果味茶、藥用保健茶、含飲品茶。
茶文化知識
公元前52年,西漢甘露三年,蒙心當(dāng)?shù)剞r(nóng)民吳理真,把蒙山野生茶樹七株植于蒙頂上清峰,經(jīng)過人工馴化,其葉細(xì)而長,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云蒙履其上,久凝不散。
這是歷史上有文字記載,最早的人工種植茶樹,吳理真的名字和茶一起代代相傳,宋孝宗淳熙13年吳理真被封為“甘露普慧妙濟禪師”。
吳理真和唐代茶圣陸羽是我國茶葉生產(chǎn)和茶文化的奠基人,在茶葉生產(chǎn)實踐和理論上作出了重大貢獻(xiàn)。
唐代元和年間,蒙頂茶被列為貢品,蒙頂名茶被譽為“天下第一茶”。《膳夫經(jīng)手錄》(楊燁 公元816年)記有:“蜀茶得名蒙頂,于元和年前束帛不能易1斤先春蒙頂”。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他的《琴茶詩》中寫道:“琴里知聞惟淥水,茶中放舊是蒙山,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淥水”是唐代宮庭和文人雅士中部名度高的詞牌,蒙頂茶在當(dāng)時被認(rèn)為是貢茶中的佼佼者,自居易把能品蒙項茶聽淥水之曲視為人生快事,有了這樣的生活,其它的事都無足輕重了。
黎陽王入川檢貢茶,在蒙山寫下了一首《白云巖茶詩》
聞道蒙山風(fēng)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
冰綃剪碎先春葉,石髓香粘絕品花。
蟹眼不須煎活水,酪奴何敢問新芽。
若教陸羽持公論,應(yīng)是人間第一茶。
黎陽王知道蒙山茶是茶中極品,采到蒙山看到,蒙山終年云霧繚繞,煙雨蒙蒙,大地一聲春雷,冰雪消融。大地復(fù)蘇,集天地之靈氣的蒙出茶,新芽萌動,采下制成茶,鮮嫩潔凈不染見塵,用即將沸騰的水沖泡,其味勝于奶酪,茶圣陸羽能品嘗到這樣的好茶,一定會說蒙項茶不愧是天下第一茶。
詩人陸游把會不會品茶作為劃分雅士和俗人的標(biāo)準(zhǔn),他在詩中寫道:“飯囊酒甕紛紛是,誰賞蒙山紫筍香”。詩中的蒙山茶和顧沼紫筍茶是唐朝被稱為天下第一和第二的茶。和劉禹錫“何況蒙山顧沼春,白泥赤印走風(fēng)塵”詩指的是同樣的茶。
末代各地爭做“貢茶”僅四川貢茶品種就有的種之多,前八位均出自蒙山,如“五花茶、圣揚花、吉祥蕊、雷鳴、雀舌、霧鐘、露芽、谷芽”。
仁宗帝的宰相文顏博贊蒙山茶“舊譜最稱蒙頂味,露芽云液勝醍醐”。詩畫家文同有“蜀土茶稱圣,蒙山味獨珍”的詩句。樂史有“蒙山茶為天下所稱”的記述。
宋代蒙頂茶,名聲在群芳之上,民間認(rèn)天下水以揚子江洽泉水第一,茶以蒙項茶為第一,茶水相論提并論,說明蒙頂茶知名度之高,故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之說,非后人所理解的蒙山茶須用揚子江中水來沖泡。
1734年,皇室正式把蒙山仙茶作為祭祀天地和祖先用,當(dāng)時采摘仙茶的禮儀,沈廉在《退筆錄》中是這樣記載的:每至清明,由縣令擇吉日 率名山墻僧朝服登山,至上清峰,命僧會司率蒙山十二采茶僧,焚香禮拜后入園,摘其嫩葉三百三十五片,炒制后裝入兩只銀瓶稱“幫貢”。大五峰采葉制成顆于茶裝十八只錫瓶,稱“陪貢”或“凡種”,用木箱裝好,裹以黃續(xù),蓋官印,擇古日,派人晝夜兼程送往京都,沿途州縣均謹(jǐn)慎護送。
皇帝用“仙茶”祭把天地和祖先,陪茶賜給皇宮的達(dá)官貴人,這種貢茶儀式沿襲至清末。并將蒙山仙茶園封為“皇茶園”以石欄圍之。并立碑記述甘露祖師植茶史,民國24年碑毀園存,傳說仙茶凡人不可采飲,有一官吏愉飲仙茶,當(dāng)場被雷擊斃,終日有白虎巡守,當(dāng)時有關(guān)仙茶的傳說很多,神秘幕測。
蒙山種茶,制茶歷史悠久,貢茶歷史從未間斷過,這在中國茶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研究中國茶史,茶文化的中外學(xué)者、專家都對蒙山作了極高的評價。
蒙出的名茶是中國名茶寶庫中一顆摧燦明珠,它以制工獨特,滋味鮮醇,文化底蘊豐厚而名揚中外。
中國十大名茶:獅峰龍井、洞庭碧螺春、君出銀針、蒙頂甘露、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廬山云霧、黃山毛峰、顧堵紫筍、信陽毛尖。都是生長于靈山秀水之間,和多種植物共生,優(yōu)勢互補,具有特殊的香味,可以說是至清至潔不染凡塵。名泉伴名茶,這些茶都與好的泉水相伴,數(shù)量一般都比較少,十分珍貴。
這些茶都采制于清明前,單芽或一芽一葉初展,每斤成品茶約有茶芽4—5.5萬個,采摘一斤成品茶的原料需人工10一15個,采摘標(biāo)準(zhǔn)十分嚴(yán)格,雨、露水芽不采,病芽不采,除君山銀針外,芽葉長度都在l.5—2厘米之間,不夠或超過長度的都不采,每個芽頭必須由熟練的采茶姑娘用食指和姆指挾住從茶樹上折下來,而絕不能用指甲去掐。制作時鍋的溫度不低于140℃,投葉量部在鮮葉1斤以內(nèi),制作1斤成品茶需8一10道工序,約需4—6小時,全系統(tǒng)手工制作,其珍貴程度不言而喻。
這些名茶除了出自優(yōu)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外,多年來制作工藝不斷完善,己形成了獨特風(fēng)格,扁形茶、外形扁平黃亮,卷形茶緊、細(xì)、卷曲披毫,針形茶緊、細(xì)、圓、直、顯毫,稱得上是讓人賞心悅目的藝術(shù)品。
中國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樸實謙和,飲茶也是這樣,不象日本的茶道有嚴(yán)格的儀式和濃厚的宗教色彩。在中國飲茶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混飲,即是在茶中加鹽、加糖、加奶或其它水果或藥材,根據(jù)各人的口味嗜好,興之所至愛怎么喝就怎么喝。另一類是“清飲”,即不在茶中加任何有損茶本香與真味的配料,單單用開水泡菜來喝。
清飲可分為四個層次,將茶當(dāng)飲料解渴,大碗海飲,稱之為“喝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zhì)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xì)細(xì)“品味”可稱之為“品茶”。如果再講究環(huán)境、氣氛、沖泡技巧及人際關(guān)系,則可稱為“茶藝”。而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通過品茗來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達(dá)到精神上的享受,這才是中國飲菜的最高境界,稱為“茶道”。
唐代盧全的“七碗茶歌”,把飲茶從解渴到修身養(yǎng)性的逐漸升華,作了最好的描述: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喝不得也,徐徐兩腋輕風(fēng)生。對茶的領(lǐng)悟,我們達(dá)到了何等層次,這首茶歌可以幫助我們衡量,在寄情于茶,融情于茶,忘情于茶中的層次。
要泡出一杯好茶,還須有好水,陸羽在《茶經(jīng)》中將水分為三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用山水,要找鐘乳滴下或石油溢出的。這種水,含有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水質(zhì)適中,干凈衛(wèi)生無異味;江中水因有色是易產(chǎn)生腥味,應(yīng)取遠(yuǎn)離人群的用,早水易生淤泥,應(yīng)取常有人汲取的用。
泡茶的水,以鍋邊有涌泉珠子一樣向上冒時的溫度最好,稱“二沸水”,水煮到有魚目一樣的小水泡向上冒時稱一沸,這時水太嫩,茶的內(nèi)含物不易溶于水,不能泡出茶的真味,鍋里的水象波濤翻滾的水稱“三沸”,這樣的水太老,不宜泡茶,幼嫩的芽葉易燙熟,產(chǎn)生熟湯,同樣會失去茶的真味,水的溫度的最好掌握在85℃至盟。92℃之間。
品茶時,茶具十分重要,陶瓷茶具古樸、典雅,最夠品味。江蘇宜興的紫砂茶具,泥質(zhì)細(xì)膩,透氣性好,可三天不奪茶味,名師所制茶具集工藝、美術(shù)、雕刻、書法于一體,具有極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選購紫砂壺時,先要“讀壺”、嘴出水時要成圓柱形,收水、放水自如不濺水花,將壺倒扣于桌面,壺嘴、壺口、壺把平貼桌面,這樣的壺稱“三山齊”,用盆裝滿清水,空壺放水面,不左右搖
茶道六君子(茶藝六用)指的是茶筒、茶匙、茶漏、茶則、茶夾、茶針。
1.茶筒:盛放茶藝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2.茶匙:又稱「茶勺 」形狀像湯匙所以稱茶匙,為盛茶入壺之用具。
3.茶漏:茶漏則于置茶時放在壺口上,以導(dǎo)茶入壺,防止茶葉掉落壺外。
4.茶則:又稱茶撥,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過的茶, 壺內(nèi)茶葉,茶葉沖泡過后,往往會緊緊塞滿茶壺,加上一般茶壺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葉既不方便也不衛(wèi)生,故皆使用茶則。也可配合茶匙,撥弄茶葉進(jìn)入茶壺使用,故名茶撥。
5.茶夾:又稱「茶鏟」茶夾功用與茶則相同,可將茶渣從壺中挾出,也常有人拿它來挾著茶杯洗杯,防燙又衛(wèi)生。
6.茶針(茶通): 茶針的功用是疏通茶壺的內(nèi)網(wǎng)(蜂巢),以保持水流暢通當(dāng)壺嘴被茶葉堵住時用來疏浚,或放入茶葉后把茶葉撥勻,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茶道六君子材質(zhì)通常為竹木,竹制品氣質(zhì)清雅,木制品質(zhì)感純?nèi)?,與茶香墨香相得益彰。
其他茶道配件:茶盤、茶席、茶巾、茶寵、茶墊、養(yǎng)壺筆、茶濾網(wǎng)。
在茶道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茶道組合,茶道組合,簡稱茶道組,也被稱為茶道六君子。茶道組通常包含有:茶夾:也被叫做茶鑷,外形就如同一個夾子一般;茶勺:也被叫做茶則,外形就是一個小勺子般;茶斗:或者稱為茶漏,外形就是一個環(huán)形的如同漏斗一般的器具;茶針:也有稱呼茶通者,形狀就是一根細(xì)頭針的模樣;茶刮:外形就是一個帶有扁平彎頭的棍狀器具;茶瓶:外形如同花瓶一般。
茶道組是茶盤上最常用到、也最容易被忽略的物件,比如說茶漏,用蓋碗或是壺泡茶都要用它來過濾茶渣;用來夾聞香杯和茶盞的茶鑷,有木的、竹的、金屬的;還有用來放品茗杯的茶墊,用來疏通壺口的茶簽,以及茶勺和茶刮。所有這些,平時散放在茶盤上,專心喝茶的你可能不會去注意,分開來它們只是茶盤上的雜件,放在茶道瓶中,就成為茶道組了。這些茶漏、茶鑷、茶墊等因為其使用功能的限制,其形狀大都大同小異,就是材質(zhì)、工藝上有所不同。
茶道組作為在整個茶藝表演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更是品茗詩意畫境的一道靚麗的風(fēng)景,起到點綴之美,既是實用工具又是藝術(shù)的體現(xiàn),讓眾多茶友愛不釋手。其中可能吸引你眼球的,或許是用來存放組件的茶道瓶,其材質(zhì)多樣,造型各異,不只是有花鳥魚蟲,蘊意多多,也讓茶道組因此而大大提高了其觀賞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476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六品茶道:計于茶
下一篇: 六品茶道:悟于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