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茶菌是一種非常健康的飲品,其獨特的味道和豐富的益處一直備受歡迎。制作紅茶菌的關鍵是要擁有優(yōu)質(zhì)的菌種。因此,了解如何制作紅茶菌菌種是非常重要的。不用擔心,本文將為您介紹制作紅茶菌菌種的簡單步驟,以及注意事項,讓您在家中也能輕松制作出健康又美味的紅茶菌。
紅茶菌和鄧麗君,鄰居的秘密
文 | 西門媚
透明玻璃罐子里,有一塊半透明的白色東西,漂浮在紅棕色的液體里。玻璃罐壁上,凝結(jié)著些小小的氣泡,在光線的照射下,能看見液體里還有氣泡正在升騰。
母親打開罐子蓋,倒一些到玻璃杯里,加點白糖,加一點兒涼開水。
液體在杯子里,帶著一點兒氣泡,清亮透明,淺茶色。
我和哥哥便捧起杯子大喝起來。
這是我家的自制飲料,酸酸甜甜的?!氨绕€好喝!”我們常常一邊喝一邊贊嘆。就好像我們喝汽水喝得不愛,才喜歡這個似的。
其實很少能喝到汽水。平時更多見的是街邊的涼水攤,玻璃杯,裝著紅紅綠綠的水,上面再蓋一小塊玻璃,看起來晶瑩涼爽,一分錢一杯。那水看起來冰爽,喝起來真是一般。糖精和色素兌的,一點兒都不好喝。
家里這個新式飲料,當然比外面賣的色素水好喝多了。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正流行著這種飲料。這叫“紅茶菌”。家家都在養(yǎng)紅茶菌。
容器經(jīng)過高溫消毒,裝入茶水,放涼,再加入菌種和糖,好些天之后,看見水里長出白色的膜狀物,紅茶菌就養(yǎng)好了。
倒出一些液體來兌水加糖喝掉,再往罐里加入茶水。循環(huán)往復,可以無窮。
那時,我們住在單位的宿舍里。北方稱之為“筒子樓”,我們這兒沒有這名字,就叫宿舍樓。
宿舍樓共兩層,中間一條長長的走廊,走廊兩邊開無數(shù)的門,每個門進去,是一兩間房子。沒有衛(wèi)生間和廚房。每家都在走廊上放一個蜂窩煤爐,這就算是廚房了。樓外有個露天的洗衣臺,大家淘菜、洗碗、洗衣,都在這里完成。稍遠還有一個公共廁所,供附近兩棟樓的人使用。
我家那兩間房子的功能很多,既是睡覺的臥室,也是會客的客廳,看電視的地方,吃飯的飯廳,還是我們寫作業(yè)、我媽備課的書房。
我家門口的那個蜂窩煤爐,永遠不能熄火。
蜂窩煤是每月憑票買的,用碎煤壓制而成,里面摻了大量的雜質(zhì),黃泥什么的,不好燃燒,如果不慎把爐火熄了,下一次“生火”就太費事了。那時我母親工作很忙,很難有時間來侍弄這些。所以,爐火是長明的。但一直燃燒又太費煤,每月定量的蜂窩煤肯定不夠。因此那時的人們又發(fā)明了很多方法來讓煤爐不熄,但又燃燒緩慢。比如,在蜂窩煤的一些孔上,塞上專用的塞子,或者在爐膛上,裝一個可調(diào)節(jié)進氣的蓋子。
爐火燃著,又不能浪費,所以,每家的爐子上,都會坐一只鍋。鍋里可能燉點湯,也可能煮點熱水。
整個走廊上,充滿了不完全燃燒造成的氣味,讓人有點微微的窒息感。有時,又混雜著燉湯的香味、炒菜的油辣味、熬中藥的苦味。
我穿過走廊的時候,總是喜歡走得很快,到家迅速開門關門,把難聞的氣味關在門外。
但多數(shù)人家不是這樣的。住在這樣的房子里,鄰居都喜歡串門。
我母親因為“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才調(diào)回來,知道必須入鄉(xiāng)隨俗,像鄰居一樣,得把房門打開,隨時歡迎鄰居來訪。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的那一段,人們串門的一個主題,就是,“嘗嘗你家的紅茶菌”。
不記得紅茶菌最初的“菌母”來自哪家了,總之,沒多久,家家都在養(yǎng)紅茶菌。方法是互相傳授切磋,但過了一陣子,紅茶菌居然味道有差異。
有的人家的酸一些,有的甜一點,有的顏色深,有的味道濃稠,有的菌塊發(fā)黃,有的發(fā)綠,有的甚至發(fā)黑。如果發(fā)黑了,人們就不敢喝了,倒掉從頭做起。
這有點像我們四川人家里的泡菜。每家的泡菜味道都有差別,香氣、味道、色澤,都不一樣。但泡菜的差別我大體明白,是母水不同,加入的原料不同,佐料不同,手法不同。但紅茶菌都是同一來源的菌種,為什么還是造成了這么大的差別。
不僅我不明白,我們的鄰居們,對這個問題,很有興趣研究。
夏天晚飯后,他們常常端了杯子,挨家串門,相互品評。
我家的房間是一個外間套著一個里間。鄰居們來了,多半都在外間,聊天,品評紅茶菌。鄰居們一般不會進入里間。在里間我們藏了個秘密。
就是收錄機。
我家有一臺三洋牌收錄機。是在中國香港的姑姑送給我們的,父母對它寶貝得不行。一共只有兩盒磁帶,一盒鄧麗君,一盒奚秀蘭。
我們的鄰居都還沒有收錄機。通常人們只能從收音機或者單位廣播里聽歌。這種軟綿綿的甜歌,非常稀罕,一聽就覺得滿心柔軟甜蜜。
鄧麗君在《何日君再來》里的那句道白:“來來來,喝完了這杯,再說罷”,軟膩無比,讓十歲的我非常震撼,發(fā)現(xiàn)這世界上,還有這樣的親熱溫柔。
母親特別喜歡這兩盒磁帶,但我們知道只能悄悄聽。每次聽,聲音都開得很小。我們把聲音調(diào)小到外間都聽不到的程度。
有這樣的歌曲聽著,人便覺得跟周圍的環(huán)境不那么貼近,走廊里的煤煙味、公共廁所里的蛆蟲和打著雨傘洗衣洗碗,都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
但是,很快人就得貼近現(xiàn)實。
我家被舉報了。單位領導找我媽去談了話。
母親回家后,非常難過,她對我哥說,把磁帶消了吧。
我哥把磁帶放進收錄機,再三向她確認。她嘆著氣,還差點流了淚,但最后還是肯定地點了頭。我哥按下了錄音鍵。
我們沒有別的消磁方法,只能開著錄音功能,錄下了兩三個小時的空白聲音。
我們不說話,在屋里做些別的事情??粗艓г跈C器里,勻速轉(zhuǎn)動。
我們房間比外面的路面矮,應該算半地下室,窗外只能看見別人的腳。我們能看見,外面有些人走來走去。走路的也許是買菜回家的大人,跑過去的是放學后正在玩耍的小孩。我們的錄音機,把這些聲音都錄下了吧?
母親沒告訴我們,誰是那個舉報的人。我知道,肯定是某個鄰居,把耳朵貼在我們的門上、墻上或者窗上,發(fā)現(xiàn)了我家的秘密。也許還不止一個鄰居。
母親對鄰居不放心起來,時常會擔心,我們坐在走廊上的鍋。有的鄰居喜歡掀人鍋蓋,一路走,一路掀開別人家的鍋蓋看看,都在煮啥。
養(yǎng)紅茶菌的熱鬧,似乎也是隨著這一事件消散了。我家很快不喝紅茶菌了,鄰居們也沒堅持多久。關于紅茶菌的傳說,也從最初的抗癌,變成了致癌。
一直到1984年,奚秀蘭上了春晚。母親知道,終于可以名正言順地聽這些歌了。我哥拿著那兩盒被洗掉的磁帶,出去找人翻錄。正版的盒子里,裝進了翻錄的磁帶,翻錄的仍是奚秀蘭和鄧麗君。
翻錄的效果差很遠,特別是開頭有一段空白沒錄上。發(fā)出沙沙沙的雜音,我們知道,是那一天抹掉磁帶時,錄下的窗外的聲音。
(選自《食光機:食物中的當代小史》)
《食光機:食物中的當代小史》
西門媚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在這個急速變化的世界
如何去回憶和重新認識離去的那些歲月
作者找到了“食物與記憶”這個視角
70后,80后,90后
每一代人都能從中發(fā)現(xiàn)往日生活的痕跡
找回一些溫暖的回憶
味覺是一把神奇的鑰匙
能打開時光之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6106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什么牌茶具好用,什么牌茶具好一點
下一篇: 口感香甜的茶葉哪種茶喝著是香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