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頂玉葉茶葉價格上漲,一斤茶葉漲了1元
。這是怎么回事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近日
,筆者來到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涇縣龍川鄉(xiāng)的一家茶葉加工廠,看到工工廠里機器轟鳴
,一片繁忙景象
。據了解,該廠主要生產綠茶
、紅茶
、白茶等茶葉
,目前正在加緊生產中。筆者走進廠房
,發(fā)現茶葉加工車間內,
,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工人們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茶葉加工
,整個車間呈現出一派繁忙的景象。
禪茶與寺院的淵源
據《茶經》記載
,僧人在兩晉時即以敬茶作為寺院待客之禮儀。
南北朝時期
,佛教開始在中國盛行,佛教提倡坐禪
,飲茶則可以提神醒腦、驅除睡意
,有利于清心修行
。因此
,一些名山大川中的寺院開始栽茶
、制茶、講究飲茶
,這些寺院也開始成為生產、宣傳
、和研究茶葉的中心。
到了唐朝
,隨著禪宗的盛行
,佛門嗜茶
、尚茶之風也更加普及。寺院茶禮包括供養(yǎng)三寶
、招待香客兩方面。
中晚唐時的百丈懷海和尚創(chuàng)立了《百丈清規(guī)》后
,寺院的茶禮便趨于規(guī)范。在清寂
、古樸的禪堂內,以茶敬佛
,以茶清心,以茶待客
,所謂“焚香引幽步,酌茗開凈筵
。”
唐朝時禪僧的傳記和語錄如《五燈會元》中
,還有諸多關于茶的記錄
,多是以茶為問答應對
,以求悟明心性
。可見茶的作用在僧人生活中的深入
。
人們常講,“自古名寺出名茶”,此說確實不為過。名剎多位于名山
,名山多在深山云霧之中,有野生茶樹的生長
,也宜于茶樹的種植,因此許多寺院周邊都種茶飲茶
。根據史料記載以及民間傳說,我國古今眾多的名茶中
,很多都是由寺院種植
、炒制的
。
廬山東林寺名僧慧遠,就曾以自種之茶招待陶淵明,吟詩飲茶
,敘事談經,終日不倦
。茶水的清香,換來腦清意爽
,生出縷縷佛國美景。這大概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茶禪一味”了
。
四川雅安出產的“蒙山茶”,相傳是漢代甘露寺普慧禪師親手所植
,因其品質優(yōu)異,被列為向皇帝進貢的貢品
,并且作為貢茶從唐代一直延續(xù)到清代
,并在清代用于祭祀
。
唐代的主要貢茶陽羨茶,最初也是由吉祥寺僧人引薦給常州刺史李棲筠
。陸羽在李棲筠席上品鑒后
,推薦上貢給朝廷的
。
福建武夷山出產的“武夷巖茶”,該茶以
天心永樂禪寺采制的最為正宗,僧侶按不同時節(jié)采摘的茶葉
,分別制成“壽星眉”、“蓮子心”和“鳳尾龍須”三種
。
江蘇的“水月茶”,即現今有名的“碧螺春”,由洞庭山水月院的山僧采制。
皖南茶區(qū)所產的“屯綠茶”
,也是由寺僧采制
,工藝精巧
,名揚海內
,人稱“大方茶”。浙江云和縣惠明寺的“惠明茶”
,也有色澤綠潤,久飲香氣不絕的特點
。
此外,產于普陀山的“佛茶”
、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浙江天臺山萬年寺的“羅漢供茶”
、杭州法鏡寺的“香林茶”,杭州龍井寺的“龍井茶”
、徽州松蘿庵的“松蘿茶”
、君山白鶴寺產的“君山銀針茶”
,齊云山水井庵產的“六安瓜片茶”、黃山毛峰主產于云谷寺
、松谷庵等等
,都是最初產于寺院中的名茶?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什么樣的茶才能稱為禪茶呢?
佛茶被稱為仙茶
,什么樣的茶才能稱為佛茶或禪茶呢?關于茶與佛
,茶與寺院的淵源,歷史記錄有許多
。那么什么樣的茶才能稱為佛茶呢?
1、徑山茶
深藏于佛寺的茶
,名聲最大的就是徑山茶了
。徑山茶及徑山茶文化
,可以追溯至盛唐。史載
,天寶元年,徑山寺開山祖師法欽禪師
,在五峰之巔親手種植數株茶樹,采摘來用以供佛
,并祛除坐禪之昏寐
。數年之后
,茶樹蔓延山谷,茶味芳香鮮爽
。
南宋嘉定年間,徑山寺被列為五山十剎之首
,冠蓋叢林,成為“天下東南第一釋寺”
。日本多名僧人,包括著名高僧圓爾辨圓和南浦紹明都慕名前來學習
,徑山禪寺更是成為日本臨濟宗的祖庭。南宋寶佑三年(1258年)
,日本僧人南浦紹明來到宋朝,訪明師
,學佛法
。他禮拜虛堂智愚禪師為師
,每日勤勉修行
。
當時,虛堂智愚禪師住持杭州徑山寺
,南浦紹明就跟隨師父住在徑山寺,每年春天
,南浦都要跟著師父一起下茶田,踩著溫潤潮濕的泥土
,親自采摘春茶
,參與制茶
。然后,擇一個清凈殊勝的吉日
,虛堂智愚禪師帶領全寺僧眾,按照佛教儀軌灑凈
、禮佛、舉行茶宴
,用一碗茶湯,勉勵僧眾們精進求法,不可怠惰
。智愚禪師還為茶宴制定了獨特儀軌,傳承至今
,這就是今天依然著名的“徑山茶宴”。
九年后的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
,南浦紹明學成歸國,隨他一起東歸的
,除了佛法,還有虛堂禪師所贈的親筆偈文
、七部茶典和一套點茶用具。日本《本朝高僧傳》記載:
“南浦紹明由宋歸國,把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回到日本之后
,南浦紹明住持崇福寺整整三十三年,這三十三年中
,他一邊傳授禪理,一邊發(fā)揚從徑山寺帶回來的茶宴之禮
。這套茶宴儀軌在日本幾經演變,加之后來被
茶圣千利休發(fā)揚光大,最終演化成了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體系。恢復的徑山茶宴
,基本流程為:張茶榜、擊茶鼓
、佛前上香、點茶供佛
、行茶、茶話開示
、敲下堂鐘等系列流程,較為完整地再現了宋代清規(guī)中的茶禮形式
,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大佛龍井
浙江省新昌縣
,從古至今都是出產貢茶的寶地
。
龍井茶中的翹楚“大佛龍井”就產自新昌。雖然“大佛龍井”這個商標
,是2002年才注冊的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墒?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大佛龍井這種茶,早在千年之前
,就存在了。新昌有間千年古寺
,叫大佛禪寺
。綠蔭掩映下的黃色佛寺
,里面真的藏著一尊大佛。大佛前
,有一口古老的井。甘洌的井水沖泡一杯大佛龍井
,那個味道讓人入口難忘
。
大佛龍井的故事
,源自東晉時期的高僧支遁道林禪師
。新昌古稱剡縣,自古以來
,就是浙江佛教氛圍最濃郁的地方。晉朝亂世時
,許多名士跑到這里逃離紛爭
。支遁禪師
,是當時最負盛名的佛教高僧,名聲甚大
,被尊為佛教般若學“六家七宗”之一的“即色宗”開山祖師。
支遁禪師生性自由而浪漫
,常常出沒于剡縣、石城
。他在山中種梅、養(yǎng)馬
、放鶴、吃茶
。他的朋友圈里,都是當時的名士高朋
。百年之后的唐朝
,詩人皮日休在他的《茶中雜詠·茶甌》中
,也有寫到這位高僧:“邢客與越人
,皆能造茲器。圓似月魂墮
,輕如云魄起。棗花勢旋眼
,蘋沫香沾齒。松下時一看
,支公亦如此?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支遁禪師晚年的時候
,在石城山之畔建立棲光寺
,后來的另一位晉朝高僧曇光也成為他的追隨者。支遁禪師嗜茶如命
,每日修行必以茶為伴,曇光因此也得以深諳茶味
。
曇光修學有成后留在新昌,在新昌石城山上依山建起一座“隱岳寺”
,就是今天大佛寺的前身。修行之余
,他率領寺中僧眾
,在后山開荒種茶
,一邊講經說法
,一邊施茶品茗。隱岳寺后山茶園生長出來的
,就是今天的大佛龍井,而以茶禮佛
,自那時起
,就成為大佛寺的傳統,沿襲至今
。
3、感通茶
感通茶,是享譽數百年的云南名茶,因出產于云南大理感通寺而得名
。《明一統志》中記載:“感通茶
,感通寺出
,味勝他處產者?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比f歷年間,謝肇淛在《滇略》一書記述:“茶
,點蒼感通寺之產過之,值也不廉
。”
明代翰林李元陽在《大理府志》中亦有記載:“感通茶
,性味不減陽羨(江蘇宜興)
,藏之年久
,味愈勝也
。”
由此可知
,明朝時感通茶已名揚天下。當時的感通寺
,不僅對茶葉的栽培、焙制有獨特的技術
,還十分講究飲茶之道。
寺院內設有“茶堂”
,專供僧人講論佛理、招待施主
、品茶參禪;寺中還專設了一個執(zhí)事職位
,稱為“茶頭”,專事燒水煮茶之事
。除此之外,感通寺門前還常常派有“施茶僧”
,向路人香客惠施茶水,以為佛門之恩澤善意
。
萬歷年間,李元陽邀云南巡按劉維同游感通寺
,寺中僧人印光法師以感通茶相待。對坐吃茶過后
,劉維寫了一篇《感通寺寒泉亭記》
,記載自己對感通茶烹飲技巧的見解:“點蒼山末有蕩山
,蕩山之中曰感通寺
,寺旁有泉,清冽可飲
。泉之旁樹茶,計其初植時不下百年之物
。
自有此山即有此泉,有此泉即有此茶
。采茶汲泉烹啜之數百年矣,而茶法卒未諳焉。相傳茶水并煎
,水熟則渾,而茶味已失
。遂與眾友
,躬詣泉所
,并囑印光取水
,發(fā)火
,拈茶如法烹飪而飲之。水之清冽雖熱不解其初
,而茶之氣味則馥馥襲人,有雋永之余趣矣
。”
后來李元陽出資
,在感通寺山上的泉水“寒泉”之畔,修建“寒泉亭”
,以紀念此次茶晤
。
著名旅行家徐霞客
,于1639年的農歷三月十四日游感通寺后
,也在《滇游日記》中,記下感通寺茶樹的風姿:“中庭院外
,喬松修竹,間作茶樹
,樹皆高三四丈,絕與桂相似
。時方采摘,無不架梯升樹者
。茶味頗佳,焙而復爆
,不免黝黑?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如今的感通茶,依舊是云南地方知名的好茶
,還是居住在云南的白族人常喝的“
白族三道茶”中的主茶。4、天心永樂禪寺:武夷山大紅袍祖庭
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
。這個坐擁自然和文化雙“世遺”,是儒釋道三教名山
,也烏龍茶(武夷大紅袍)、紅茶兩大茶類的發(fā)源地
,茗聞世界。大紅袍這個名字與福建武夷山的天心永樂禪寺有關
。據說明洪武十八年
,舉子丁顯在趕考路上中暑
,被天心寺僧以茶入藥治療
,得救后中狀元。為報佛恩
,狀元以紅袍披茶樹,始有
“大紅袍”之名
。
九龍窠大紅袍母樹
天心永樂禪寺原名“山心永樂庵”
武夷茶“大紅袍”名字的由來:
明朝洪武十八年(西元1385年),舉子丁顯進京赴考
,路過武夷山時突然腹痛難忍
,巧遇天心永樂禪寺一和尚
,和尚取其所藏茶葉泡與他喝
,病痛即止,順利進京考中狀元
。
回鄉(xiāng)省親,再過武夷山
,知恩圖報,到天心禪寺向和尚致謝
,和尚辭謝:"不是我救了你,是茶救了你
。"問茶出處于天心寺后身九龍窠峭壁,遂在當地縣令陪同下
,于九龍窠峭壁茶樹下,設供桌行供奉儀式后
,脫下狀元大紅袍
,繞茶樅三圈
,將其披在茶樹上
,“大紅袍”因此得名?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按蠹t袍”名相背后的,是人們樂見于僧家救難利生
、儒生知恩圖報、和尚修行無我境界
。
“大紅袍祖庭”的由來:
明永樂年間
,明成祖以尋訪
張三豐為名派大將胡瀠踏遍名山大川尋找建文帝的蹤跡
。作為儒、釋
、道并舉的名山武夷山自然也在尋訪之列,時張三豐確實正歸隱武夷
。
胡瀠于永樂十七年抵達武夷山,遍訪各寺院
,無果而終。因其耽迷于天心寺的禪茶
,目睹了僧人精制“大紅袍”的全過程
,聆聽了舉子報恩“大紅袍”的典故
,被濃濃的茶香所陶醉
,而在天心寺戀棧月余,后將天心禪茶帶回進貢皇上
。
永樂皇帝明成祖朱棣品了天心寺的茶后,龍顏大悅
,遂賜封天心禪寺為“大紅袍祖庭",降旨天心寺“精耕勤灌
,嫩摘細制,世代相傳
,歲貢入京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蓖瑫r敕封天心寺為“天心永樂禪寺”
,擴充構體
,極一方盛概
。
永樂皇帝敕封的兩塊圣旨碑和兩尊石龍至今猶保留在天心寺的舊禪院里
,見證了幾百年來天心永樂禪寺的興廢榮辱
。而天心永樂禪寺天心禪茶“大紅袍”漸漸成為武夷巖茶的代名詞,名揚天下
。
武夷山巖茶道
,求茶有道
丹霞地貌的武夷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而其中天心問茶漫游道是巖茶和徒步愛好者的天堂
,全程7.5公里,是包含天心寺以及巖茶最核心的小產區(qū)三坑兩澗在內的一條風景秀麗的山路
。沿途會看見在爛石和山澗里生長的茶樹,足以讓人的身心得到一次凈化
。對喜歡巖茶以及大紅袍的茶友來說,
天心永樂禪寺以及武夷山也算是此生必去的朝圣之所。5、鐵觀音
此茶得名于它“美如觀音沉如鐵”之故。相傳清乾隆年間
,有一虔誠佛子,每日清晨必以清茶一杯供奉于觀音大士像前
。數日后,他在山中發(fā)現了一株葉色光亮暗沉的茶樹
,挖回來后,經精心培制
,不想味道清甜
、氣味芳香
,遂認為是觀音大士顯靈所賜,故名之為“鐵觀音”
。
安溪是福建省東南部靠近廈門的一個縣,是閩南烏龍茶的主產區(qū)
,種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有茶葉出產
。安溪境內雨量充沛,氣候溫和
,適宜于茶樹的生長
,而且經歷代茶人的辛勤勞動
,選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樹良種
,目前境內保存的良種有60多個,鐵觀音
、黃旦、本山
、毛蟹、大葉烏龍
、梅占等都屬于全國知名良種。
因此安溪有“茶樹良種寶庫”之稱
。在眾多的茶樹良種中,品質最優(yōu)秀
、知名度最高的要數“鐵觀音”了
。
鐵觀音原產安溪縣西坪鎮(zhèn)
,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關于鐵觀音品種的由來
,在安溪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清乾隆年間
,安溪西坪上堯茶農魏飲制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觀音菩薩
,十年從不間斷
,可見禮佛之誠
。
一夜
,魏飲夢見在山崖上有一株透發(fā)蘭花香味的茶樹
,正想采摘時,一陣狗吠把好夢驚醒
。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發(fā)現了一株與夢中一模一樣的茶樹。于是采下一些芽葉
,帶回家中,精心制作
。制成之后茶味甘醇鮮爽,精神為之一振
。魏認為這是茶之王,就把這株茶挖回家進行繁殖
。
幾年之后,茶樹長得枝葉茂盛
。因為此茶美如觀音重如鐵
,又是觀音托夢所獲
,就叫它“鐵觀音”,從此鐵觀音就名揚天下
。
鐵觀音是烏龍茶的極品,其品質特征是:茶條鄭曲
,肥壯圓結,沉重勻整
,色澤砂綠
,整體形狀似晴蜓頭
、螺旋體
、青蛙腿。沖泡后湯色多黃濃艷似琥珀
,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
,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
。茶音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余香”
。
6、慧明茶
惠明茶
,是產自浙江麗水景寧畬族自治縣的著名佛茶
。最初
,由一位游方僧人惠明種植
,故名“惠明茶”。
惠明茶的種植歷史悠久,距今已有1200余年,始終是江浙一帶赫赫有名的好茶。根據記載
,中唐時云游四方的僧人惠明
,被南泉山美麗景色深深吸引
。后來
,他在此結廬修禪,并在禪房旁廣植茶樹
。惠明和尚樂善好施
,時常為四周百姓除病解痛,備受鄉(xiāng)民愛戴
。“鄉(xiāng)民感其德,于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
,以其名筑寺,并將寺旁茶樹
,稱為惠明茶?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歷朝歷代愛茶的文人們,都用詩詞歌賦來表達對好茶的贊美
。清代詩人嚴用光,就曾寫過一首長詩《
惠明寺茶歌》:敕木峰高插蒼旻
,南泉列岫排嶙峋。古柏老松何足數
,山中茶葉殊超倫。神僧種子忘年代
,靈根妙蘊先天春。旗槍一一相排列
、滿甌色味良精醇。滋云蓄霧玉泉液
,嫩芽初出含清真。我聞當年陸羽著茶經
,苦荈香茗多良因。四十三品別高下
,千秋俎豆祀茶神
。洛陽盧仝最相識,飲過七碗無逡巡
。……
這首茶詩
,講遍了惠明茶的來歷
、種植環(huán)境
、茶葉顏色
、茶湯滋味,還慨嘆當年茶圣陸羽沒能踏上過景寧的土地
,沒有品嘗過惠明茶的鮮醇,是一大遺憾
。
明代成化18年
,惠明茶被朝廷列為貢茶
,當時的翰林郭忠修在其編著的《處州府志》中,記載了浙江官員以惠明茶朝貢的場景:“入京馬上爭矜貴
,黃封紅裹呈楓宸”。
清代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 ,惠明茶再度被嗜茶的乾隆皇帝選為貢茶。據景寧當地人說
,惠明茶最絕妙的搭檔就是景寧當地的南泉山水,這樣沖泡出來的茶湯
,一杯淡、二杯鮮
、三杯甘又醇
、四杯五杯茶韻猶存
。以天地為廬席
,飲一杯惠明茶,看來可謂是人生至為高雅的享受了
。
7、普陀山:觀音道場的普陀佛茶
普陀佛茶,古時被稱為“普陀白華頂茶”“普陀山云霧茶”
。以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作為名字
,普陀山上多家寺院都有種植
。在電視劇《花千骨》中,花千骨和紫熏上仙斗香時,紫熏的香露配方中
,就有一味“普陀佛茶”
。
普陀佛茶
,顧名思義
,是生長在普陀山的茶。關于普陀山和普陀茶,當地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唐朝時
,日本僧人慧萼來中國參學
,在朝拜五臺山時
,偶然得到一尊觀音佛像
。慧萼想將佛像帶回日本
,便在參學結束后,帶著觀音像
,東渡回國
。東渡的船只經過普陀山東邊的新羅礁時
,海上突然涌現數百朵鐵蓮花,擋住船的去路,慧萼不論怎么努力
,鐵蓮花都頂住船只
,讓他行駛不得
。
慧萼和尚領會到,是這尊觀音不肯離開中國,于是說:“我國眾生
,無緣見佛
,當以所向
,建立精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蹦亲幔褪墙裉斓钠胀由狡諠U寺
,慧萼和尚無法帶走的那尊觀音像
,也因此得名為“不肯去觀音”。
江南水鄉(xiāng)
,茶樹福地
。普陀山日出之前云霧繚繞
,露珠沾潤,據說早在唐朝時期,普陀僧人所制的茶就已聲名遠播
。明朝李日華《紫桃軒雜綴記》寫道:“普陀老僧貽余小白巖茶一裹
,葉有白茸
,淪之無色
,徐飲覺涼透心腑?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比缃竦钠胀臃鸩栌置胀由皆旗F茶
、鳳尾茶
。其外形“似螺非螺
,似眉非眉”
,色澤翠綠披毫,香氣芬芳
,茶湯味道清新爽口
、味醇宜人
、茶香圓融
、回甘綿長
。
普陀佛茶“似螺非螺
,似眉非眉”
,味醇宜人
最初的普陀佛茶
,就是生長在普濟禪寺后山的野茶
,當地的僧人們一直認為,普陀的佛法和佛茶
,都是來自觀音菩薩的饋贈。隨著佛教的發(fā)展和國力的興盛
,普陀山上的寺院越來越多
,普陀佛茶的名聲越來越大,普陀山上的僧人們種茶、制茶
、品茶
,并以茶供佛
,有施主來寺廟供養(yǎng)香火
,僧人們也會以佛茶作為酬謝。
清朝康熙時,《定?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h志》上記載:“普陀山白華頂之茶與蓮同為貢品”,《普陀洛迦志》中也有記載
,說普陀佛茶“在清光緒年間列為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