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者舍也,一身依倚,身有依倚,心漸得安。炁神和暢,人真道矣。
凡有動作,不可過勞,過勞則損氣;不可不動,不動則氣血凝滯。須要動靜得其中,然后可以守常安分。
王重陽 著.png" />
此是住庵之法。
當(dāng)宜采意以合心,舍書探意采理。合理采趣,來得趣則可以收入之心。
久久精誠,自然心光洋溢,智神踴躍,無所不通,無所不解。
若到此則可以收養(yǎng),不可馳騁耳,恐失于性命。
若不窮書之本意,只欲記多念廣。人前談?wù)f,垮訝才俊。無益于修行,有傷于神氣。雖多看書,與道何益。
既得書意,可深藏之。
學(xué)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無以助道。
不可執(zhí)著,則有損于陰功。外貪財貨,內(nèi)費修真。不足今生招愆,切忌來生之報。
吾門高弟,仔細參詳。
茍或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作為;大殿高堂,豈是道人之活計。斫伐樹木,斷地脈之津液化道貨財,取人家之血脈。
只修外功,不修內(nèi)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
有志之人,早當(dāng)覓身中寶殿,體外朱樓。不解修完,看看倒塌。
聰明君子,細細察詳。
然先擇人,而后合伴。不可先合伴,而后擇人。
不可相戀,相戀則系其心; 不可不戀,不戀則情相離。戀欲不戀,得其中道可矣。
有三合三不合:明心,有慧,有志,此三合也。不明、著外境,無智慧、性愚濁,無志氣、干打關(guān),此三不合也。
立身之本,在叢林合憑心志。不可順人情,不可取相貌。唯擇高明者,不上法也。
真坐者,須要十二時辰,行住坐臥,一切動靜中間,心如泰山,不動不搖,把斷四門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內(nèi)。但有絲毫動靜思念,即不名靜坐。
能如此者,雖身處于塵世,名已列于仙位。不須遠參他人,便是身內(nèi)賢圣。
百年功滿,脫殼登真。一粒丹成,神游八表。
若隨境生心,顛顛倒倒,尋頭覓尾,此名亂心也。速當(dāng)剪除,不可縱放,敗壞道德,損失性命。
行動坐臥常勤降,聞見知覺為病患矣。
則又如鑄劍,鋼多則折,錫多則卷,鋼錫得中,則劍可矣。
調(diào)煉性者,體此二法,則自妙也。
性若見命,如禽得風(fēng),飄飄輕舉,省力易成。《陰符經(jīng)》云:"禽之制在氣"是也。
修真之士,不可不參。不可泄露于下士,恐有神明降責(zé)。
性命是修行之根本,謹緊鍛煉矣。
身居一室之中,性滿乾坤。普天圣眾,默默護持;無極仙君,冥冥圍繞。名集紫府,位列仙階。形且寄于塵中,心已明于物外矣。
心忘慮念,即超欲界。
心忘諸境,即超色界。
心著空見,即超無色界。
離此三界,神居仙圣之鄉(xiāng),性有玉清之境矣。
不空不有,無后無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長。用則無所不通,藏之則昏默無跡。若得此道,正可養(yǎng)之。
養(yǎng)之多則功多,養(yǎng)之少則功少。
不可愿歸,不可戀世,去住自然矣。
身如藕根,心似蓮花,根在泥而花在虛空矣。
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矣。
今之人,欲求不死而離凡世者,大愚,不達道理也。
言十五論者,警門中有志之人,深可詳察知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ojia/1370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