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告誡我:你光打坐煉功還不行,還得“行善”
。原來,行善的作用超乎我的想象。行善能養(yǎng)生嗎?這是必然的
假使能夠真正絕對無條件地行善,幫助別人
,有利于別人,做了一件好事,心境自然非?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從心理角度來看
,善良的心地會使人身心放松,行善的行為容易激發(fā)他人的友愛感激之情,反過來自身會從中獲得一種滿足感和喜悅感。所以《禮記·大學》中說:“德潤身。”漢儒董仲舒解釋說:“故仁人之多壽者
,外無貪而內(nèi)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yǎng)其身?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行善可以激發(fā)身體中的陽氣。善心生陽
,邪念生陰,所以煩惱就來了。善為陽的行為屬于光輝的一面行善到一定程度,內(nèi)心自然就清靜了
二
真正地修一切善,救助眾生
以“道”相通
,未來世界宗教革新(人類和諧共存)綱要性探析首先闡明,人類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為設定一個概念
,就概念而概念,限于概念之中,錯失對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認識與實踐,不能有效解決實際問題。以此,對待“概念” 應當遵循“立足本原
1、科學
2
3
4
5、面對人性“概念固化
6、當前宗教及整個人類出現(xiàn)問題積弊已深
,非“多元一統(tǒng)”不能解決問題。多元化的思想混亂——“百家爭鳴”時代如何實現(xiàn)“一統(tǒng)”?唯有宇宙之“道”貫通天地,貫通萬物,貫通多元化思想,沖破概念固化,萃取內(nèi)涵實質——實施革新,才能夠在人類文明的繼承中糅合當今成就得以實現(xiàn)——既尊重生命個體、各文明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個體、各文明及宗教回歸(遵從)同一大道真理,并且在一定范圍內(nèi)實現(xiàn)民族、國家或共同體的“一統(tǒng)”。否則,各自站在自我立場,各自服務自我利益,只能導致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秩序的混亂。7
、革新在于應用。應用在于適宜。適宜在于立足現(xiàn)實,體悟大道,傳承歷史,糅合文明8
9、道教即中華祖先以“道”的理念賦予子孫后人(龍的傳人)之教化
,包括狹義道教——具有特定教義、教規(guī)、儀程、團體性質與廣義道教——具有民族、國家意識形態(tài)實施全民教化性質的統(tǒng)一。史實證明,道教源自中國遠古文明,自盤古開天至三皇五帝以來形成整個中華文明史“道統(tǒng)”傳承——正是中華民族早期祖先對“道”的天人合一的實踐、認識與教化,才形成并維系中華博大文明。如果脫離狹義與廣義道教的存在,中華民族及文明將不復存在。以此,完整、真實的道教概念與“無神論”及社會學者通常所謂“道教”概念有本質差異,前者認為道教由中華早期祖先人神直接溝通直接創(chuàng)立并演變,后者則狹義認為由張道陵創(chuàng)立,并是人類意識形態(tài)的產(chǎn)物,形成對道教的割裂認識。10、世界各宗教、人類各族群
、宇宙各萬物以“道”為存在根本和演化,順則生,逆則亡?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暗馈钡膶嵸|即具有“陰、陽”兩種相對屬性平衡一體的混元真炁(氣)——同時具有物質11、道教對混元真炁具有獨到而系統(tǒng)認識
12
13、宗教以“人、神”共同存在為存在——依據(jù)“陰陽互根、對應并存”原則
14
15
、客觀而言,地球生命、包括人類如何誕生及確切誕生時期,今人難以考證。也就是說,沒有充足理由斷定人類是地球最初及永恒生命——以及萬物之靈。但是,可以斷定,人類是自然界諸多生命曾主宰地球之后優(yōu)勝劣汰——“合道則生,背道則亡”的成就——反映出天帝造化萬物,并選擇遵從其旨意的不同生命主宰地球。以此,可以說,只有人類誕生之后,才有人格化的天帝存在。如果人類違背天帝旨意,必然有其他生命以“道”的原則和方法取代人類主宰地球,人類或者不能夠存活,或者任由其他生命支配和奴役——既是天帝旨意,又是大道選擇。16
17
、本質而言,人類劫難唯一歸結為心靈(靈魂)劫難,元氣耗散,不知亦不能回歸,墜入“邪氣”侵襲苦海之中,非天帝所代表正神拯救與自我修煉不能免除。所以,人類虔誠信仰天帝(及神界)價值和意義在于人類以“心靈回歸——清靜”方式獲取造化人、神共同的本原——元氣(混元真炁),以修持生命必須的能量及智慧。接下來,人類又持續(xù)以“陰陽平衡”為特征的元氣相對持久維持心靈清靜,提升道德素養(yǎng)。所謂“人不遠道,道不遠人”,以實現(xiàn)“我生存18
19
20
21
22
23、宗教信仰者以信仰與修煉的統(tǒng)一
受心理行為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