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里寫道:“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笨此破桨谉o故的事情,其實早有征兆,只是你自己沒有注意而已。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因此每個人都盯著對自己有利的一面,忽視了有禍害的一面。殊不知,福禍不單行,還相輔相成。開開心心可以招來福氣,憤憤不平可以引來災(zāi)禍。調(diào)整生活的狀態(tài),你就會發(fā)現(xiàn),災(zāi)禍?zhǔn)亲约簬淼?,也是可以轉(zhuǎn)換的。
有道是,改變別人是神經(jīng),改變自己是精神。“命由己造,境隨心轉(zhuǎn)”,往后余生,要持續(xù)變好,別再自討苦吃了。
貪婪之人,貪得無厭
春秋時的某一天,孔子出門游玩,看到一個捉鳥的人,手里都是一些小鳥??鬃佑X得奇怪,問道:“怎么都是小鳥?這里沒有大鳥嗎?”捉鳥的人說:“大鳥警惕性很高,捉不到。小鳥很貪吃,隨便可以捉到?!笨鬃愚D(zhuǎn)身,對弟子們說:“善驚以遠(yuǎn)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弊鋈?,只要保持警惕,就沒有危害,如果貪婪,危害來了也不會發(fā)現(xiàn)。貪婪可以蒙蔽人的內(nèi)心,可以捂住人的眼睛,看來是真的。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很多的財富,享受錦衣玉食。如果不懂得收斂這樣的想法,就會掉進貪婪的陷阱里。貪婪的人就像一只走進米缸里的老鼠一樣,每天吃吃喝喝,把米吃完了,才發(fā)現(xiàn),米缸很深,根本就逃不出去了。最后的結(jié)局,就是活活餓死事實上,我們比老鼠聰明多了,不應(yīng)該犯這樣的錯誤,但是利益的驅(qū)動力,卻非常強大,可以把精明的人,變成“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人;可以把愚鈍的人,變成“大智若愚”的聰明人。在利益面前,保持頭腦清醒,非常重要,否則就會禍害自己。
享樂之人,樂極生悲。
在我的老家,有這樣一句忠告:“事情要見好就收,否則只會樂極生悲?!必澋搅撕芏嗟腻X財,其目的就是為了享受。雖然有的人,按著見不得光的錢財,藏起來,不敢花,但是他一直沒有放棄花錢的欲望。
《論語》里寫道:“樂而不淫,哀而不傷?!?/p>
快樂不要過分,感情不要過度。無法把控尺度的話,快樂也會變成災(zāi)禍。宋朝時,宋仁宗在宮里聽到街上人聲鼎沸,感慨道:“民間如此歡快,宮里卻冷清了一些?!鄙磉叺拇蟪颊f:“要不,我們也歡歌笑語?”宋仁宗說:“不能這樣啊。如果宮里熱鬧了,民間就會變得冷清?!碑?dāng)年的才子范仲淹寫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边@句話,見證了宋仁宗的人生觀。宋仁宗在位四十多年,創(chuàng)造了太平盛世。他的身邊,涌現(xiàn)出了包拯等名臣。相比之下,隋煬帝的享樂主義,就特別明顯了。他修建隋朝大運河 ,營建東都、遷都洛陽,身邊美女如云,還要去江南尋訪美人。最后,他樂極生悲,弄丟了生命,還給天下帶來了戰(zhàn)禍。做人要懂得,快樂是有附加條件的,是需要限制的。即便是高高在上的人,也不能為所欲為。生活中,喝酒太多,就會損害身體,常常喝醉,人就會東倒西歪。遇到喜歡的人,就要去牽手,難免會破壞家庭。
勤勞儉樸,福氣臨門。
在春秋時的魯國,有一個很節(jié)儉的人,連煮飯都舍不得用炊具,而是用瓦罐。有時候,瓦罐都是破舊的。有一天,他做了一頓飯,嘗了一口,感覺非常美味。就用碗裝了一些,送給孔子??鬃臃浅8吲d,借機會告誡弟子們:“容器是什么,并不重要,關(guān)鍵是東西好吃,還能與人分享?!币恍┛雌饋砗軗搁T的人,在外人眼里是沒有福氣的,其實是很有福氣的人。因為他們的福氣,藏在內(nèi)心深處,那些趾高氣揚的人,是感受不到的。古人說得好:“勤勞的家庭,饑餓過其門,而不入。”勤儉節(jié)約,常常是粗茶淡飯,這樣的家庭,從來不會因為缺乏財產(chǎn)和糧食而發(fā)愁。即便賺的錢不多,也沒有關(guān)系,因為家庭的開支很小。
福氣,其實是一種“量入而出”的生活方式。能夠?qū)崿F(xiàn)年年有余,福氣自然就會來臨。
知足常樂,禍盡福來。
盛極必衰,物極必反。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愚昧的人,拼命追求福氣,反而帶來了災(zāi)禍;聰明的人,努力創(chuàng)造福氣,還慢慢享受福氣,因此人生路上,都是風(fēng)景。古時候,一些君王會在自己的座位右邊,放一個“欹器”?!办テ鳌笔且环N特別的容器,你往里面灌水,水到一半的時候,欹器會直立;水滿了,欹器會傾倒,水也會流出去。君王時刻看著“欹器”,告訴自己,做人要謙虛,要留一些空間,讓自己可以繼續(xù)進步。同時,下屬也可以建言獻策,群眾可以提出批評意見。久而久之,君王的做法,變成了現(xiàn)在的“座右銘”
福禍的轉(zhuǎn)變,就是生活中的“空滿”哲理。當(dāng)你很快樂的時候,就及時停止,快樂還能源遠(yuǎn)流長;當(dāng)你得到很多財富的時候,就與人分享,這樣的話,就是物盡其用,人生也會有自由的空間。喝酒七分醉,吃飯七分飽,愛人七分足夠......這些生活的方式,就是提醒我們,知足常樂,禍?zhǔn)戮蜕倭耍饩陀械胤饺萆砹恕?/p>
曾仕強教授說過:“人生只有一條規(guī)律——自作自受,人生就是自作自受的過程。”道理說得再多,關(guān)鍵是要積極行動,把道理貫穿在生活的全過程。福禍轉(zhuǎn)變,看起來是高深莫測的,其實離不開我們的一日三餐、言行舉止、心態(tài)變化、生活觀念等。
沒有人知道,是福氣先來,還是災(zāi)禍先來,但是你一定要明白——福氣滿了,分享出去;謹(jǐn)慎行事,諸事無憂;人生有缺,才是完滿。
古人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意思是說,福禍都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人們自己招致的。的確,一個人可能改變不了自己先天的出身,不過,他卻可以通過后天的修行,改善自己的運氣,使得自己能夠成為一個有福氣的人。
然而,有三種人,無論如何努力,都注定了福緣淺薄,那么,這三種人究竟是什么人呢?
第一種人:脾氣暴躁,太過狂妄的人。
有福氣的人,大多面容和善,為人寬厚,他們從來不會輕易地向人發(fā)脾氣,更不會狂妄地向別人吹噓自己,他們給人的感覺,總是溫和有禮的,這使得別人在與他們交往時,察覺不到距離感,這樣,別人才愿意親近他們,幫助他們。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這三種人,注定福緣淺薄,希望沒有你
一個有福緣的人是什么樣的?
有人說,這個人一定性格寬厚,受到眾人的敬仰和愛戴;有人說,這個人應(yīng)該懂得愛護自己的名譽,使別人都愿意信賴他;也有人說,這個人必定是廣結(jié)善緣的人,他喜歡幫助別人,別人才會愿意反過來幫助他。古人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意思是說,福禍都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人們自己招致的。的確,一個人可能改變不了自己先天的出身,不過,他卻可以通過后天的修行,改善自己的運氣,使得自己能夠成為一個有福氣的人。
然而,有三種人,無論如何努力,都注定了福緣淺薄,那么,這三種人究竟是什么人呢?
第一種人:脾氣暴躁,太過狂妄的人。
有福氣的人,大多面容和善,為人寬厚,他們從來不會輕易地向人發(fā)脾氣,更不會狂妄地向別人吹噓自己,他們給人的感覺,總是溫和有禮的,這使得別人在與他們交往時,察覺不到距離感,這樣,別人才愿意親近他們,幫助他們。
相反地,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很少見到,有人夸贊脾氣暴躁的人有福氣,倒是經(jīng)常聽人說,你這個暴脾氣得改改,不然今后肯定會吃虧。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這是很有道理的,一個性格狂妄,脾氣暴躁的人,只會使得別人對他產(chǎn)生恐懼感和厭惡感,從而不愿意與之交往。曾有位讀者給我留言,說她老公性格不好,無論遇到什么事情,都會想方設(shè)法地和她吵一架,雖然她心中對老公仍有愛意,但最后還是因為忍受不了老公的壞脾氣,終于選擇了與老公離婚。由此可見,脾氣暴躁,性格狂妄的人,只會使愛他們的人對他產(chǎn)生距離感,并最終離開他,這樣的人,又怎么會有福緣呢?
所以說,脾氣暴躁,太過狂妄的人,只會使得自己眾叛親離,注定了福緣淺薄。
第二種人:頑固不化,不明事理的人。
有福氣的人,大多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并且懂得處世的道理,使人們對他產(chǎn)生一種值得信賴的親切感。在現(xiàn)實中,有這樣一種人,他們以駁斥別人的觀點為樂,以堅持自己的方式為榮,盡管有些時候,他們明明知道自己做錯了,但仍死不認(rèn)錯,也不愿做出改變,這樣的人,除了讓人感覺到氣憤以外,今后也沒有人再愿意與之共事了。
第三種人:貪圖利益,輕信人言的人。
有福氣的人,大多懂得知足常樂,因為知足,所以他們的幸福感很強,因為常樂,所以他們的身體健康。而太過貪婪利益的人,常常會被利益迷失了雙眼,從而做出錯誤的決策,使得自己原本的“福氣”,損失消耗掉。一個人的出身是先天決定的,但是,一個人的福緣卻是可以通過后天修來的。
有福緣的人,大多內(nèi)心謙和善良,處世有量能容人,與愿意主動去幫助別人,長此以往,他的福緣就會越來越深。而脾氣暴躁,太過狂妄的人;頑固不化,不明事理的人;貪圖利益,輕信人言的人,注定福緣淺薄,希望這三種人里面沒有你。
《太上感應(yīng)篇》有言:“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禍福,并非命運規(guī)定不變的,而是看的所作所為。簡言之,是禍?zhǔn)歉?,完全由自己的行為來決定。既然福禍操之在己,那怎樣才能得福避禍呢?
《周易》告訴我們:守住三點,就能離禍得福。
守住嘴,不惹禍
《周易·系辭傳》云:“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庇行摒B(yǎng)的吉利的人,言辭真善而正直,故很少說話;浮躁的人,較為輕浮,故喜歡多說話。莊子曾感嘆:“夫言者,風(fēng)波也!”自古以來,禍從口出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輕則得罪人,重者甚至?xí)G掉性命。守住自己的嘴,多聽少說,方為吉祥之人?!栋雍笳Z》中記載有這樣一則故事:趙國有一個方士好講大話,他自稱自己已經(jīng)活了幾千年了,見過伏羲、女媧、神農(nóng)、蚩尤、蒼頡、堯、舜、禹、湯、穆天子、瑤池圣母等等上古神仙。有一天,趙王從馬上摔下來,傷得不輕。醫(yī)生說,需要千年以上的血才能治愈,于是趙王就命令把方士殺了取血。方士一聽,嚇得趕緊澄清自己是吹牛,但是趙王不信他,認(rèn)為他是為了保命而撒謊,還是把他殺了。
孔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老子則曰:“大辯若訥。”守住自己的嘴,不是不說話,而是會說話?!霸G言”,就是要忍而少言、謹(jǐn)慎慢言、三思而后言,切忌口無遮攔、信口開河。守住嘴的要義,就是在不高興時不說話、心不平時不說話、有牢騷時不說話。
守住自己的嘴,少說話,才不會禍從口出、傷及性命。
守住位,不逾矩
《周易》中講:“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贝蠛啻笸ǎ趫猿窒氯?。不正當(dāng)?shù)男袨闀頌?zāi)禍,不利于向前發(fā)展。做人,要安守本分,不要去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事情,否則大禍必至。所謂守本分,就是孔子說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币簿褪窃诱f的:“君子思不出其位。”《長短經(jīng)·反經(jīng)》里記載了孔子與他的學(xué)生子路之間的一件事:有一次子路去做邵這個地方的長官,魯國的卿大夫季氏限百姓在五個月以內(nèi)開通一條運河,由子路主管這件事。為了要鼓勵大家做工,公家的經(jīng)費又不夠,子路就自己掏腰包把薪水貼上,乃至從家里弄糧食來,供給大家吃。孔子聽到了這個消息,馬上派子貢去,把子路做好給工人吃的飯倒掉、把鐵鍋給砸破。子路氣壞了,跑去跟老師吵架,對孔子說:“先生天天教我們要做好人好事,推行仁義,現(xiàn)在我這樣做,卻讓子貢來搗亂,您這是嫉妒我行仁義嗎?”
孔子卻說:“子路,你不要糊涂,當(dāng)了天子,因為天下都是自己的,所以能愛天下;當(dāng)了諸侯,就愛自己國家的人民;當(dāng)了大夫,就只管自己職務(wù)以內(nèi)的事;普通人,就愛自己的家人。仁義之舉當(dāng)然是好事,但是超過了范圍的仁義,就侵犯了別人的權(quán)威,對你自己、對大家、對長遠(yuǎn)發(fā)展都是不利的?!笨鬃舆@樣做,體現(xiàn)對子路無比的慈愛,因為子路這樣一做,雖然會大得人心,但必然會引起嫉妒,有人非把子路害了不可。
就連實施仁義愛人這種事情,都要曉得自己的本分,所以,在哪個位置,就想哪個位置的事,要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
守住自己的位,不逾矩,才不會引發(fā)嫉妒、招來禍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ojia/1571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