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出自晉王弼本的《道德經(jīng)》?!按笃魍沓伞?,指越大的器物需要越長時間的勞作才能做成,比喻越是擔(dān)當(dāng)大事者,成就越晚。
通行本原文: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大器免成”,出自帛書乙本《老子》?!按笃髅獬伞?,被解讀為真正的大器是渾然天成,不需要人為制作而成,只要是人為者,終究還是個小器。與通行本的解讀意思完全不同。
帛書本原文: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天象無刑,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這段文字中,《道德經(jīng)》通行本和《老子》帛書本有兩處不同,一是“大器晚成”和“大器免成”;一是“大象無形”和“天象無刑”,其中“形”通“刑”學(xué)界是沒有異議的,但對“晚和免”,“大象和天象”存在很多爭議。
008年,王光漢先生著文《“大器晚成”初義辨》,提出了“大器免盛”的見解。
他指出,“大器晚成”之前八句講的明與昧、進與退、夷與纇、上德與谷、廣德與不足、建德與偷、質(zhì)真與渝、白與辱,都是對立雙方的依存轉(zhuǎn)化關(guān)系;后四句涉“大”:“大方無隅”即“最方正的東西沒有棱角”,“大音希聲”即“最大的聲音沒有聲音”,“大象無形”即“最大的形象沒有形狀”,說的仍然是相反相成的道理。獨此“大器晚成”一句,說“貴重器物需要長時間才能完成”,顯然不合排比章法,而且與上八句不偶。
由此可以推知:大器晚成”一語,其本義當(dāng)是“最能裝盛的器物不裝盛”。
不過各家之言都言之有理,首先尊重約定俗成的“大器晚成”,畢竟對這個時代有積極向上意義。其它解釋猶如“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本“道德經(jīng)”,沒有對錯,只是不同理解而已,畢竟無法完全回到那個年代去澄清,揣摩而已.......
《老子》四十一章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大器免成。成,“使完成”的意思。免,“不可,不要”的意思。《道德經(jīng)》中有“埏埴以為器,當(dāng)其無,有器之用”,用陶冶方法使它成為器皿,當(dāng)其中空時就有器皿之用。若使中空,就使泥和水陶冶成為了完整的形狀,完成器皿的功用。大器者,就是不要讓自己定形,水無常形,故近于道。
故圣人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本褪且磺形┮唬氐佬?,世事萬物任一微小部分都含有道,所以人當(dāng)不偏不倚,把握大道,莫讓人心蒙蔽道心,妄作執(zhí)念,而失道心。
世事萬物是變化的,無極方能“惟精惟一”。所以“大器免成”,意思應(yīng)是不要妄作執(zhí)念,讓自已成為定形狀態(tài),方才是“大器”的真諦。就像孔子形容老子是“神龍見首不見尾”,一樣的意境。
在老子思想體系中,“無為”、“無爭”、“無名”的思想貫穿始終,他主張不介入,不參與“成”的過程——即為“免成”,讓其無為而治,由此“大器”無為而成,所以說“大器免成”應(yīng)該才是老子思想的體現(xiàn)。
所謂“一字之差,謬以千里”,抄書員僅將“免”抄成“晚”,就造成了千古難題,苦煞無數(shù)頂尖學(xué)者,所以就越顯孟子“盡信書不如無書”的可貴。
其實,無論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還是“大器晚成”,都只是道德經(jīng)傳承過程中的一部分錯誤。對比王弼通行本與帛書本(郭店本與之基本相同),改動之處大約有700處,可謂已被改得“面目全非”,造成不少句子牽強附會、難以理解或根本錯誤。更為重要的是,郭店本含有不少戰(zhàn)國色彩,大概被戰(zhàn)國人“與時俱進”的增刪過。因此,如今號稱讀懂了老子思想的大師,不是吹牛就是騙子。
v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ojia/1578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唯正己可以化人,唯盡己可以服人
下一篇: 道家修煉的幾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