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益元樁》是由六組動作組成的樁式運動。全套動作都是站在原地進行,雖有前后左右跨步的動作,但不移動,不行走,適合在室內(nèi)練習(xí),不受場地和氣候的影響。
這套功法具有健腦益智,增強人體元氣,提高睡眠質(zhì)量,提高呼吸能力等多方面的效果。尤其在增強老年人的運動功能上具有非常強勁的作用。對預(yù)防和治療肩周炎,預(yù)防老年肥胖,改善糖尿病患者下肢的血液循環(huán)和促進康復(fù)等均具有顯著功效。
第一節(jié) 熱身運動
熱身運動是郭氏益元樁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每次練功都要認(rèn)真做好每一個動作。
(1)頸部旋轉(zhuǎn)運動:身體姿勢——雙腳分開略比肩寬,腳尖盡量向內(nèi)撇,成八字腳站立,膝部微屈。左臂屈肘仰掌,右手握著左手,四指向下扳壓。
先做頭部左右扭轉(zhuǎn)各6~12次,再做頭部前后左右側(cè)傾各3次,然后仰起頭,下頜向前、向下、向內(nèi)、向上各做3次,然后反向各做3次,再正反各做2次、1次。最后按順時針與逆時針方向交替進行旋轉(zhuǎn),先后各旋轉(zhuǎn)3圈、2圈、1圈。
(2)腰部旋轉(zhuǎn)運動:身體姿勢——雙腳分開略比肩寬平行站立。右臂屈肘仰掌,左手握著左手,四指向下扳壓。
先按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腰部3圈,再按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腰部3圈。依此再各自旋轉(zhuǎn)2圈、1圈。然后依此方法旋轉(zhuǎn)尾椎3圈、2圈、1圈。
(3)膝部旋轉(zhuǎn)運動:身體姿勢——雙腳相距一拳平行站立。左臂屈肘仰掌,右手握著左手,四指向下扳壓。
雙腿屈膝,向左、向下、向右、向上轉(zhuǎn)動膝部,順時針3次,逆時針3次。再順逆各轉(zhuǎn)2次、1次。
(4)單腿獨立,膝與踝關(guān)節(jié)旋轉(zhuǎn)運動:身體姿勢——先左腿屈膝獨立,右腿提膝使腳尖點地,左臂屈肘仰掌,右手握著左手,四指向下扳壓。
右腿屈膝提起,以小腿先做逆時針后再做順時針旋轉(zhuǎn)各3圈、2圈、1圈。然后膝部伸直,以踝關(guān)節(jié)做順時針和逆時針旋轉(zhuǎn)各3圈、2圈、1圈。接著,腳板向上翹起和壓下各6次。
然后右腿屈膝獨立,左腿提膝使腳尖點地,右臂屈肘仰掌,左手握著左手四指向下扳壓。左腿屈膝提起。右腿重復(fù)上述動作(先做順時針,后做逆時針)。
(5)下蹲起身運動:身體姿勢——雙腳尖外撇成倒八字站立,腳跟相距約兩拳。右臂屈肘仰掌,右手握著左手,四指向下扳壓。
先踮起腳后跟緩慢下蹲至大腿與小腿緊貼在一起,然后緩慢起身踮起腳后跟站直。共做6次。
(6)彎腰仰身運動:身體姿勢——雙腳平行站立,腳跟相距約與肩寬。
雙腿挺直,緩慢進行深度彎腰。大約需要用30~60秒左右,分幾步將腰彎至最大限度之后稍停一會兒起身。彎腰與仰身均重復(fù)做3次,腰部彎下的幅度應(yīng)一次比一次大,第二次應(yīng)盡量使雙掌貼到地面上并保持半分鐘左右起身。第三次應(yīng)盡量用手握住腳后跟,適當(dāng)用力促使臉部盡可能貼近雙腿,甚至于使頭部夾在雙腿中間,稍停一會兒起身。每次起身時應(yīng)先用雙掌扶著腳背,使腰部放松約半分鐘,再扶著膝部之上的大腿處,上半身處于水平狀態(tài)約半分鐘,然后緩慢仰起。站直后雙腳尖向外撇,雙手叉腰,上身緩慢向后仰至所能達到的程度,保持30~60秒之后緩慢仰起。
如果在做彎腰仰身運動時發(fā)現(xiàn)腰部氣血運行不暢,彎腰過程中常常出現(xiàn)局部性的急劇刺痛,則要輔以拍打、按摩。若腰部嚴(yán)重受涼,經(jīng)拍打、按摩仍無濟于事,則應(yīng)暫停一天或幾天。
(7)胸部擠擴運動:身體姿勢——雙腳分開略比肩寬,腳尖盡量向內(nèi)撇,成八字腳站立,膝部微屈。
雙臂屈肘平舉至與肩等高,指尖相對,掌心向下。兩邊大臂先向內(nèi)擠,后向外展,雙小臂一上一下,盡量保持直線運動,上下交替進行各12次。
(8)肩部運動:身體姿勢同上。
雙臂伸直下垂。雙肩先向下壓,再向上聳起各12次。接著雙肩同時做順時針和逆時針旋轉(zhuǎn)各12圈。
(9)肘、腕旋轉(zhuǎn)運動:身體姿勢同上。
雙臂向前平舉,雙掌翹起,掌心向前。雙掌先轉(zhuǎn)成掌心向后,接著指尖向后、向下轉(zhuǎn)動,至胸前時,掌背相貼,指尖對著胸口,繼續(xù)向下、向前轉(zhuǎn)動至恢復(fù)原狀,連續(xù)轉(zhuǎn)12圈,再沿相反方向轉(zhuǎn)12圈。
(10)握拳扭臂運動:身體姿勢同上。
雙臂向前平舉,掌心向上。先將雙手拇指扣在掌心上,接著依次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扣在拇指上,從扣拇指之時起,雙臂同時向內(nèi)扭轉(zhuǎn),至四指扣住拇指時,拳背幾乎相對(掌部大約扭轉(zhuǎn)250~270度)。然后按相反的順序先伸直五指,再依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的順序?qū)⑺闹缚墼谡菩纳?,最后把拇指扣在食指根部一?jié)上,同時扭轉(zhuǎn)雙臂至恢復(fù)原狀。這一組動作中,握拳扣指和扭轉(zhuǎn)手臂要協(xié)調(diào)而快速進行。正反各12次。
(11)握拳彈指運動:身體姿勢同上。
十指使勁握拳,四指在內(nèi),拇指在外,接著十指同時使勁彈開伸直,反復(fù)12次。接著,四指彎曲并攏,拇指壓在四指指甲上,四指使勁彈開伸直,再用食指壓著拇指指甲,拇指使勁彈開伸直,反復(fù)12次。
第二節(jié) 主體運動
(一)起式(開始計時)
預(yù)備姿勢:兩腳腳尖外撇成倒八字形站立,腳跟相距一拳左右。兩臂自然下垂,手掌伸直,掌心向內(nèi),全身放松,輕閉雙目(圖1)。
默念入靜誘導(dǎo)詞:凝神聚氣,潛心練功,形神合一,百脈宣通。
默念完畢立即開始做動作。全程采用自然呼吸法。
1.雙臂扭轉(zhuǎn),使掌心向前,隨即雙掌從腕部曲折成陽掌(掌心向上——下同),指尖朝前,接著屈肘提掌上升,保持雙掌成水平狀提升至肩前(圖2)。
2.雙掌同時向內(nèi)、向后水平旋轉(zhuǎn),指尖對著頸部時繼續(xù)向下轉(zhuǎn)動,使雙掌轉(zhuǎn)成指尖朝下,掌背相貼,雙肘與肩齊平(圖3)。
3.雙掌向前、向上轉(zhuǎn)動,變成立掌,掌心向前,隨即平移至肩前,指尖高度略低于雙目(圖4)。
(二)分組動作
本文目錄
1 郭氏益元樁第一組(接起式3)2 郭氏益元樁第二組3 郭氏益元樁第三組4 郭氏益元樁第四組5 郭氏益元樁第五組6 郭氏益元樁第六組1.雙掌向前水平推出至肘部伸直。雙掌向外旋轉(zhuǎn)約90°再向前旋轉(zhuǎn)、展平,指尖向前。
2.雙臂向上擺起約60°后停止不動。雙掌轉(zhuǎn)動成立掌。
3.雙臂再向上升舉,雙臂接近直立時雙腳緩慢踮起腳跟(圖5),力求站穩(wěn)2~3秒鐘(早期站不穩(wěn)則不要勉強,能站多久就站多久,不要反復(fù)地踮起腳跟。全套動作中,凡是一時達不到要求者都不要勉強)。接著保持踮起腳跟屈膝下蹲,蹲至大腿與小腿緊貼在一起(圖6)。然后雙臂向下擺動至水平,雙掌向外旋轉(zhuǎn)約90°,再向前旋轉(zhuǎn)、展平,掌心向上,指尖朝前。
4.雙臂向外水平移動至一字?jǐn)[開。然后向上舉起至雙臂直立(圖7)。接著雙掌由掌心向內(nèi)轉(zhuǎn)為向前,指尖朝上。
5.上身向前傾,雙臂同時向下擺動至水平。雙膝挺起,上身向下傾,雙臂同時向下擺動,雙掌保持水平狀態(tài)下降。臀部稍向上抬高至背部成水平狀。頭部盡量低垂(圖8)。
6.雙前臂向上擺動至水平,掌心由朝下轉(zhuǎn)為相對,指尖朝前(圖9)。雙掌轉(zhuǎn)成陽掌,向兩側(cè)平移至膝外側(cè)再反轉(zhuǎn)成陰掌(圖10)。雙前臂帶動雙掌保持水平狀態(tài)向下按壓至肘部伸直。保持頭部低垂(參見圖8)。
7.放松膝部使臀部恢復(fù)低位,雙掌保持掌心朝下、指尖朝前,從兩側(cè)向后平拖至身后向上反轉(zhuǎn)成陽掌,指尖由朝前變?yōu)槌螅▓D11)。雙臂向上擺起至水平。
8.挺膝起身,腳跟著地,上身保持向下俯傾,雙膝挺直后雙臂繼續(xù)向上擺起,腰部隨之略向上伸直一點,使雙掌盡量與肩部平齊(圖12)。
9.雙掌反轉(zhuǎn)成陰掌。上身先向下俯傾至上身與雙腿約成90°時止,雙掌從腕部屈折90°使指尖朝下(圖13)。接著屈膝下蹲至膝部成90°時止。雙掌向下擺動至腳外側(cè)(圖14)。隨后繼續(xù)向前、向上擺起,雙掌同時保持水平狀上升至與肩部等高,保持頭部低垂(圖15)。
10.挺膝起身,雙膝向前傾,屈膝半蹲,腰部伸直后停止不動,頭部仍然保持低垂。雙掌向內(nèi)轉(zhuǎn)動至掌心相對(圖16)。
11.緩慢抬頭挺胸,挺直腰部。雙掌相對平移至相合在一起。接著雙掌從上側(cè)分開、展平,小指側(cè)緊貼在一起(圖17)。雙膝挺起站直。雙掌并排向后水平移動至胸前,保持小指側(cè)緊貼在一起(圖18)。
12.雙掌以腕部為軸心向外旋轉(zhuǎn)90°,腕部靠攏成“蓮花掌”,雙前臂緊貼在一起(圖19A,圖19B)。
小結(jié)——小組結(jié)束式(六組通用的動作):
1.雙臂向上托起“蓮花掌”至腕部的高度在眼眉上下,雙前臂緊貼在一起。接著雙腳緩慢踮起腳跟,身軀與雙腿向上抻拔(圖20)。雙臂再次向上托起“蓮花掌”,然后雙掌相合在一起成合十掌,全身再一次向上抻拔后腳跟落地(初學(xué)階段不必如此要求,可以腳跟先落地后合掌)。
2.雙前臂保持緊貼在一起與合十掌下移至指尖高度在鼻尖上下時,雙前臂向外分開,合十掌下移至胸前,指尖略低于下頜(圖21)。
1.合十掌從前側(cè)分開變成掌心朝前,雙拇指緊貼在一起。然后雙掌向兩側(cè)平移至肩前。雙掌以腕部為軸心向外旋轉(zhuǎn)90°,指尖朝上變?yōu)槌?,再向上擺動至肩前成陽掌(圖1)。接著向前轉(zhuǎn)動使指尖朝前,掌心向上。
2.雙掌向上托起,至掌部與頭頂齊平(圖2)。雙掌向外轉(zhuǎn)動90°,小臂移至肩外側(cè),雙掌由頭頂前移至頭頂兩側(cè)。雙掌向后轉(zhuǎn)動90°,指尖向前轉(zhuǎn)為向后(圖3)。
3.雙掌繼續(xù)向上托起至雙臂伸直。接著雙腳緩慢踮起腳跟,伸直雙臂向上撐起雙掌(圖4),然后雙掌伸直成指尖向上,掌心朝前。隨即全身向上抻拔,力求站穩(wěn)2~3秒鐘(圖5)
4.腳跟著地,上身不動,雙臂與頭部一起向前俯傾至雙臂成水平狀時停止不動。雙掌握拳,拇指在內(nèi),四指在外。然后先吸氣,呼氣時上身開始向前俯傾(再吸氣時要減緩向下的速度或暫停向下彎腰,再呼氣時繼續(xù)向下彎腰。向下俯傾時要多注意腰部的變化),至腰部大約與雙腿成90°時,緩慢使勁抓握雙拳,屈膝下蹲(圖6)。下蹲至膝部約成120°時停止下蹲,再使勁抓握一下雙拳,然后伸直五指。雙腿繼續(xù)屈膝下蹲至膝部成90°。五指張開,使勁往外抻拔2~3秒鐘(圖7)。五指并攏,屈腕屈指變成指尖朝下(圖8)。雙臂向下擺動至腿外側(cè),指尖朝后,保持頭部低垂(圖9)。
5.再次屈膝下蹲至雙手指背和掌背均觸及地面(圖10)。雙掌屈指屈腕變成勾掌(圖11)。聳肩縮臂,挺膝起身,雙膝向前傾,屈膝半蹲,腰部伸直后停止不動,頭部仍然保持低垂(圖12)。接著轉(zhuǎn)動雙臂使勾掌十指對著大腿,緩慢抬起頭部,雙腿保持屈膝半蹲,上身挺直,放松肩部(圖13),然后挺膝起身,站直。
6.聳肩縮臂,接著屈肘提勾掌至腋下,肘尖盡量與肩部齊平(圖14)。雙腿屈膝下蹲,保持肩部聳起,下蹲至膝部約成120°時停止(圖15)。勾掌緩慢降落至肘部伸直,保持肩部聳起。伸直勾掌,放松肩部。轉(zhuǎn)動雙掌使掌心向前(圖16)。雙前臂帶動雙掌同時向前、向上擺起至水平(圖17)。隨即屈肘抬掌,雙掌保持水平狀態(tài)往上抬升至肩前,然后挺膝起身,站直(圖18)。
7.雙肘尖往外、向上抬高帶動雙掌轉(zhuǎn)動使掌心相對(圖18)。雙掌向外水平移動,至雙臂伸直,雙掌之間達到最大距離。接著雙臂向外平移成一字?jǐn)[開(圖19),雙臂向上擺起至直立,保持從腕部折掌,指尖向前,掌心朝下,雙掌與肩等寬(圖20)。
8.雙掌垂直下降至與臍部等高,雙掌轉(zhuǎn)成掌心相對(圖21)。隨即向內(nèi)平移至雙掌合在一起。雙掌從上側(cè)向外分開、展平,平移至兩側(cè),接著向上做弧形轉(zhuǎn)動至與肩等高,再垂直上升至頭頂兩側(cè),掌心相對。緩慢踮起腳跟并站穩(wěn)(圖22)。雙掌向上做弧形轉(zhuǎn)動至雙掌拇指靠攏在一起,雙臂盡量伸直,保持2~3秒鐘(圖23)。
9.踮起腳跟屈膝下蹲至大腿與小腿緊貼在一起,保持雙臂姿勢,抬頭挺胸(圖24)。雙掌向外、向下做弧形轉(zhuǎn)動至頭頂兩側(cè),掌心相對。再垂直下降至與臍部等高。雙掌向內(nèi)平移至雙掌合在一起(圖25)。雙掌從上側(cè)向外分開、展平成陽掌,再向兩側(cè)平移至膝部上方,隨即反轉(zhuǎn)成陰掌后平移至膝部外側(cè)(圖26)。雙掌以腕部為軸心向外旋轉(zhuǎn)90°,掌心向下,指尖朝外。然后往后平移至臀部外側(cè),要使上背部產(chǎn)生兩側(cè)肩胛骨向中心擠壓的感覺(圖27)。下按雙掌至肘部伸直,接著雙掌向后、向下旋轉(zhuǎn),使掌心斜向外,指尖斜向下(圖28)。
10.雙臂向上擺起至與肩齊平,掌心向上,指尖朝外(圖29)。雙膝緩慢挺起,上身向前、向下俯傾,臂隨身動,雙掌心由向上轉(zhuǎn)為向前(圖30)。轉(zhuǎn)動雙臂使掌心由向前轉(zhuǎn)為向下。腳跟落地,雙膝繼續(xù)挺起至膝部成90°,頭部低垂。雙掌屈腕屈指變成勾掌(圖31)。
11.挺膝起身,雙膝向前傾,屈膝半蹲,腰部伸直后停止不動,頭部仍然保持低垂(圖32)。抬頭挺胸,雙膝保持成馬步狀,上身挺直。雙臂轉(zhuǎn)動至勾掌掌心向上。挺膝起身,站直(圖33)。
12.雙臂帶動勾掌向上擺起至直立(圖34)。雙腳踮起腳跟,伸直雙臂,全身向上抻拔,力求站穩(wěn)2~3秒鐘(圖35)。腳跟落地,雙臂屈肘帶動勾掌向下移動至指尖接觸頭頂(圖36)。
13.雙掌以腕部為軸,向后、向上旋轉(zhuǎn),勾掌變成直立掌(圖37),雙臂向上舉起至伸直。踮起腳跟,全身向上抻拔,力求站穩(wěn)2~3秒鐘。隨后雙掌從腕部屈折90°,使雙掌中指尖相接(圖38)。
14.腳跟落地,雙掌保持中指尖相接下降到頭頂(圖39)。隨后雙掌沿弧形軌跡從頭頂兩側(cè)向下運行至下頜,腕部靠攏成“蓮花掌”,雙前臂緊貼在一起。小結(jié):(參見第一組)
1.合十掌向下移動,雙掌從腕部分開、展平成水平狀,中指指尖保持接觸(圖1)。
2.彎腰俯身至腰與腿部呈90°。雙膝挺直(圖2)。雙掌向外移開一拳大小,隨即指尖向前、向外轉(zhuǎn)動變成指尖朝前,雙掌與肩等寬。上身第二次向下彎腰俯身到最大限度。雙掌向兩側(cè)平移至肩外側(cè)(圖3)。上身第三次彎腰俯身到最大限度。雙掌向外平移至雙臂將伸直時各向外轉(zhuǎn)動90°,使雙掌與雙臂成一字展開,指尖朝外。雙臂向外抻拔一下。上身第四次彎腰俯身到最大限度。接著雙掌從腕部向下屈折(圖4)。上身第五次彎腰俯身到最大限度。雙臂向下合抱,腕部保持向內(nèi)屈折,肘部稍彎曲,雙臂向內(nèi)收攏至中指指尖相接(圖5)。上身第六次彎腰俯身到最大限度。如果此時腰部不能動也要保持向下俯傾,停留幾秒鐘(下同)。雙掌上升至胸前,中指指尖相接觸。第七次彎腰俯身到最大限度。隨即雙掌反轉(zhuǎn)成陰掌,保持中指指尖相接觸,第八次彎腰俯身到最大限度。接著雙掌向前平推至額頭外,頭部低垂(圖6)。
3.屈膝下蹲,腳跟踮起,下蹲至大腿與小腿緊貼在一起。雙掌向前平推至肘部近乎伸直,轉(zhuǎn)動雙掌使掌心向前,保持中指指尖相接,上身前傾,頭部低垂,(圖7)。接著雙掌向外平移約一拳寬,然后雙臂向外扭動,使雙掌指尖向上、向外轉(zhuǎn)動180°后略展平,再向前轉(zhuǎn)動、伸直,指尖朝前,掌心向上(圖8)。
4.雙臂向兩側(cè)水平擺動至一字?jǐn)[開,保持上身前傾,頭部低垂,掌心向上。隨即雙掌反轉(zhuǎn)成陰掌(圖9)。
5.雙臂向下擺動成八字形(圖10)。雙掌屈腕屈指成勾掌。雙肩聳起,肘部伸直,頭部低垂(圖11)。
6.挺膝起身,腳跟著地。雙膝向前傾,屈膝半蹲,腰部伸直后停止不動,頭部仍然保持低垂(圖12)。抬頭挺胸。放松肩部,雙臂保持八字形(圖13)。
7.挺膝起身,全身站直。第二次聳起雙肩(圖14),然后雙臂向下擺動至垂直位置(圖15),伸直雙掌,掌心向內(nèi)。放松肩部(參見圖1)。
8.雙掌先移動至身前,再略向中心移動,接著從腕部屈折至中指指尖相接。雙掌向上提升至臍前(圖16)。
9.雙掌指尖向前推出至小指一側(cè)相貼在一起。然后向上平舉至與肩等高(圖17)。
10.雙掌向后平移至胸前,然后向外旋轉(zhuǎn)90°,腕部緊貼在一起成“蓮花掌”,雙前臂緊貼在一起(參見圖19)。
小結(jié)(參見第一組)。
1.雙掌十指交叉相握,從腕部分開向下展平,同時雙肘向外、向上抬升至與掌平(圖17)。
2.轉(zhuǎn)動相握的雙掌使掌心向前。雙臂握掌向上抬升至額頭前方(圖18)。上身向右移動,使身體重心落在右腿上,相握的雙掌向右偏移。雙腿屈膝半蹲,然后提起左腳使腳尖點地(圖19)。抬起左腳向左側(cè)跨出半步。相握的雙掌移回至胸前略高于肩。上半身向右移動并站直雙腿,身體重心落在雙腿上。
3.雙腿不動,上半身向左扭轉(zhuǎn)90°。使原來的正前方變成上半身的右邊,原來的左方變成上半身的正前方(圖20)。接著上半身向前傾,左腿屈膝,右腿伸直,身體重心落在左腿上。雙掌相握向前水平推出至肘部伸直后繼續(xù)向前平推,使上半身略向前傾斜。雙掌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六指相扣,左臂往前推,右臂往后拉,使雙臂處于繃緊狀態(tài),保持與肩等高(圖21)。
4.雙腿不動,雙掌相握、雙臂處于繃緊狀態(tài)向左水平擺動,帶動上半身向左扭轉(zhuǎn)90°左右。此時右臂繃直在上,左臂彎曲在下(圖22)。上半身會自動恢復(fù)到挺直狀態(tài),身體重心回到雙腿上。停頓2~3秒后雙掌相握向右水平擺動,帶動上半身向右轉(zhuǎn)動90°恢復(fù)到原位。左臂恢復(fù)成水平位置(圖23)。
5.雙腿不動,雙掌相握、雙臂處于繃緊狀態(tài)再一次向前平推,使上半身略向前傾斜。然后雙掌相握隨雙臂向上擺起約60°止(圖24)。左腿支撐上半身緩慢挺起。左腿站直后,雙臂解除繃緊狀態(tài),右臂向前推使雙臂處于等長狀態(tài),接著雙臂沿斜上方伸舉、抻拔。接著繼續(xù)向上擺動至頭頂,雙臂直立夾于頭部兩側(cè)(圖25)。
6.雙腿不動,上半身向右扭轉(zhuǎn)90°(圖26)。上半身向右移動使身體重心落在右腿上,右腿屈膝半蹲(圖27)。左腳腳跟著地,腳尖懸起向內(nèi)撇,然后腳尖著地,上半身向左移動使身體重心回到雙腿上(圖28)。左腳跟提起,腳前段著地,推動上半身再一次向右移動使身體重心移向右腿。左腳跟向內(nèi)撇,腳尖著地,右腿挺直,站穩(wěn)后右腿再一次屈膝半蹲(圖29)。左腳尖向右收至原來位置上。左腿屈膝以腳尖點地,右腿支撐上半身緩慢站起。左腳跟著地,身體重心落在雙腿上。雙臂握掌直立夾于頭部兩則。雙腳跟踮起。雙掌相握向上伸舉,全身向上抻拔,力求站穩(wěn)2~3秒鐘(圖30)。翻轉(zhuǎn)相握的雙掌變成掌心向下并恢復(fù)十指相握,腳跟落地。緩慢降落至胸前,兩小臂成水平狀(圖17)。
(以下動作與1—6相同,方向相反,不另配圖)
7.轉(zhuǎn)動相握的雙掌使掌心向前。雙臂握掌向上抬升至額頭前方。上半身向左移動使身體重心落在左腿上,相握的雙掌向左偏移。雙腿屈膝半蹲,提起右腳使腳尖點地。抬起右腳向右側(cè)跨出半步。相握的雙掌移回至胸前略高于肩。上半身向左移動并站直雙腿,身體重心落在雙腿上。
8.上半身向右扭轉(zhuǎn)90°。使原來的正前方變成上半身的左邊,原來的右方變成上半身的正前方。上半身向前傾,右腿屈膝,左腿伸直,身體重心落在右腿上。雙掌相握向前水平推出至肘部伸直后繼續(xù)向前平推,使上半身略向前傾斜。雙掌折轉(zhuǎn)90°變成雙掌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六指相扣,右臂往前推,左臂往后拉,使雙臂處于繃緊狀態(tài)。保持與肩等高。
9.雙腿不動,雙掌相握、雙臂處于繃緊狀態(tài)向右水平擺動,帶動上半身向右扭轉(zhuǎn)90°左右。此時左臂繃直在上,右臂彎曲在下。上半身會自動恢復(fù)到挺直狀態(tài),身體重心回到雙腿上。停頓2~3秒后雙掌相握向左水平擺動,帶動上半身向左轉(zhuǎn)動90°恢復(fù)到原位。右臂恢復(fù)成水平位置。
10.雙腿不動,雙掌相握、雙臂處于繃緊狀態(tài)再一次向前平推,使上半身略向前傾斜。然后雙掌相握隨雙臂向上擺起約60°止。右腿支撐上半身緩慢挺起,右腿站直后,雙臂解除繃緊狀態(tài),左臂向前推使雙臂處于等長狀態(tài)。雙掌相握繼續(xù)向上擺至頭頂,雙臂直立夾于頭部兩側(cè)。
11.雙腿不動,上半身向左扭轉(zhuǎn)90°。上半身向左移動使身體重心落到左腿上,左腿屈膝半蹲。右腳腳跟著地,腳尖懸起向內(nèi)撇,然后腳尖著地,上半身向右移動使身體重心回到雙腿上。右腳跟提起,腳前段著地,推動上半身再一次向左移動使身體重心移向左腿。右腳跟向內(nèi)撇,腳尖著地,左腿挺直,站穩(wěn)后左腿再一次屈膝半蹲,右腳尖著地向內(nèi)收至原來位置上。右腿屈膝以腳尖點地,左腿支撐上半身緩慢站起。右腳跟著地。上半身向右移動使身體重心落在雙腿上。雙臂握掌直立夾于頭部兩側(cè)。
12.雙腳跟踮起。雙掌相握向上伸舉,全身向上抻拔,力求站穩(wěn)2~3秒鐘。翻轉(zhuǎn)相握的雙掌變成掌心向下,恢復(fù)十指相握,腳跟落地。雙掌緩慢降落至頭頂,隨后雙掌沿弧形軌跡從頭頂兩側(cè)向下運行至下頜,腕部靠攏成“蓮花掌”,雙前臂緊貼在一起(圖19)。
小結(jié)(參見第一組)。
1.雙掌合十彎腰俯身至腰部約成90°時止,頭部低垂(圖1)。合十掌向前水平推出至肘部伸直。雙掌從下側(cè)分開、展平(圖2)。上半身盡量保持腰部不動,胸部以上向下屈折帶動雙臂向下擺動至與地面垂直。第二次向下彎腰俯傾至雙掌中指尖觸到地面。雙掌從腕部屈折90°成指尖向后。保持此姿勢第三次向下彎腰,使掌背觸到地面(圖3)。屈肘提掌至胸部下方。第四次向下彎腰俯身。隨即雙掌向下、向前反轉(zhuǎn)成陰掌,拇指并攏置于臉部下方(圖4)。第五次向下彎腰俯身到最大限度。如果此時腰部不能動也要保持向下俯傾的勢頭,停留幾秒鐘(下同)。陰掌并攏往下直按至掌面觸地(圖5)。第六次向下彎腰俯傾到最大限度。若手掌落在地面后還能往下彎腰即可使肘部彎曲。
2.全身不動,雙臂從兩側(cè)向上擺起至水平,掌心向外,指尖朝前。屈膝下蹲,腳跟踮起,下蹲至大小腿緊貼在一起(圖6)。雙掌向上、向后轉(zhuǎn)動再展平成陽掌,雙臂向外抻拔一下。接著雙臂向后水平擺動至不能動時雙掌轉(zhuǎn)動成掌心朝前(圖7)。雙臂向前水平擺動至雙掌合在一起。上身保持向前俯傾,雙臂夾在耳外側(cè)(圖8)。雙掌從拇指側(cè)分開、展平。雙前臂以肘部為支點向上擺動近80°時轉(zhuǎn)動雙掌,雙前臂向上擺動至90°時變成雙掌背部相貼在一起(圖9)。緊接著向內(nèi)、向下轉(zhuǎn)動變成指尖朝下,上身向下俯傾至指尖觸地(圖10)。再向前移動雙臂至肘部伸直,然后上身向上仰起至雙臂與肩部齊平(圖11)。
3.挺膝起身,腳跟著地。雙膝向前傾,屈膝半蹲,腰部伸直(圖12)。雙臂以肩部為支點向下、向內(nèi)擺動至雙臂完全下垂(圖13),膝部屈至90°。屈肘提掌至胸前,轉(zhuǎn)動雙掌使指尖對著胸部的膻中穴(圖14)。膝部恢復(fù)半蹲。抬頭挺胸。保持掌背相貼,雙臂以肩部為支點向上舉起至不能舉伸時向前擺動至水平,雙掌展平成陽掌,小指一側(cè)緊貼在一起(圖15)。
4.挺膝起身,全身站直。雙掌相合。雙臂以肩部為支點向上擺動近80°時雙掌從拇指側(cè)分開、轉(zhuǎn)動至掌背相貼在一起。緊接著從腕部向后屈折變成掌背相貼、指尖朝后(圖16)。雙臂保持掌背相貼,十指尖對著身前正中線,以肩部為支點向下移動雙掌,十指尖到達胃部后,雙掌一邊向下移動,一邊向下轉(zhuǎn)動,至臍部變成指尖向下(圖17),隨后雙臂向下移動至雙臂伸直,繼續(xù)以肩部為支點向上擺動至頭頂,掌心向外(圖18)。
5.雙臂以肩部為支點向下擺動至水平成一字展開,然后雙臂再轉(zhuǎn)動至掌心向上(圖19)。
6.雙臂帶動雙掌向前平移至與肩等寬。轉(zhuǎn)動雙臂至掌心相對。雙臂帶動雙掌繼續(xù)向內(nèi)平移至雙掌合在一起。緊接著雙掌展平成陽掌,小指一側(cè)緊貼在一起(參見圖17上半身的動作)。
7.屈肘收臂,使小臂直立,雙掌小指一側(cè)緊貼在一起,掌心向后(圖20)。雙臂以肩部為支點略向下擺動,使掌心直對雙眼后雙臂一邊繼續(xù)向下擺動,一邊使雙掌向內(nèi)移動至靠近面部,掌心正對雙眼。(圖21)。雙掌向兩側(cè)移動至耳外側(cè),然后向上舉起,雙掌到達頭頂兩側(cè)時停止上舉,隨即在頭頂合十(圖22)。
8.雙臂同舉合十掌至肘部伸直。接著腳跟踮起,全身向上抻拔,力求站穩(wěn)2~3秒鐘(圖23)。
9.腳跟落地,合十掌降落至腕部接觸頭頂后從腕部分開成人字形,再沿弧線從頭頂兩側(cè)向下移至下頜成“蓮花掌”,雙前臂緊貼在一起(參見圖19)。
小結(jié)(參見第一組)。
上半節(jié)
1.雙掌分開,保持掌心相對地向兩側(cè)平移至肩前(圖1)。隨即轉(zhuǎn)動雙掌變成掌心向前。接著舉臂向上至腕部與肩等高,再向兩側(cè)平移至肩外側(cè),要使上背部產(chǎn)生兩側(cè)肩胛骨向中心擠壓的感覺(圖2)。
2.雙掌向外水平推出至肘部伸直,雙掌同時向后轉(zhuǎn)動約90°,略展平再伸直,雙臂成一字展開(圖3)。
3.右腳跟向內(nèi)撇,左腳向正前方跨出半步,腳尖撇向左邊。右腿微屈膝,左腿基本伸直,身體重心落在右腿上(圖4)。
4.全身不動,雙臂略向后擺動以產(chǎn)生擴胸的感覺,然后轉(zhuǎn)動雙臂使掌心由向上變?yōu)橄蚯?。接著上半身向前、向下俯傾約90°,身體重心仍在右腿上,右腿屈膝,左腿伸直。雙掌變成掌心向下(圖5)。
5.轉(zhuǎn)動雙臂使雙掌變成掌心向后。接著雙臂向后水平擺動至體后側(cè),雙掌與肩等寬,掌心相對。再轉(zhuǎn)動雙臂使掌心向下(圖6)。
6.右腿再向下屈膝下蹲一點,然后雙臂向下擺動至垂直。右腿再次屈膝下蹲至雙手指尖觸地(圖7)。上半身向前移動至身體重心落到左腿上,左腿屈膝,右腿略伸直(圖8)。雙掌從腕部屈折成約90°,指尖朝前(圖9)。轉(zhuǎn)動雙臂使雙掌變成指尖相對,然后雙臂向中心擺動至中指尖相接。左腿再次屈膝下蹲至雙手掌背觸地,頭部盡量低垂(圖10)。雙掌屈腕屈指成為勾掌。
7.左腿支撐上半身仰起,雙臂提勾掌至左膝上方兩側(cè)。腰部挺直,身體重心仍然在左腿上,左腿屈膝,右腿略伸直。頭部保持低垂(圖11)。
8.聳肩縮臂。上半身保持頭部低垂向后移動,上身挺直,身體重心落到右腿上。右腿屈膝,左腿伸直(圖12)。
9.抬頭挺胸,保持聳肩縮臂。左腳跟稍向前挪動一下,使左腳尖盡量朝向左方,以利于雙腳站穩(wěn)(在以下的動作中,若雙腳的腳尖有了較大的移動時都可以在某一個動作之前先移動—下腳尖或腳跟,以利于雙腳站穩(wěn))。上半身保持雙臂雙掌姿勢向前移動,重心落到左腿上,左腿屈膝,右腿略伸直(圖13)。
10.轉(zhuǎn)動雙臂使勾掌掌心朝前,上半身保持雙臂雙掌姿勢向后移動,身體重心落到右腿上。右腿屈膝,左腿伸直。保持聳肩縮臂。
11.雙手勾掌從指根處伸直變成指尖朝前。上半身保持雙臂雙掌姿勢向前移動,身體重心落到左腿上,左腿屈膝,右腿略伸直,保持聳肩縮臂(圖14)。
12.放松肩部,雙臂下垂。上身一邊向后移動,雙臂一邊微微向前推,使雙掌保持水平。身體重心落到右腿上時,雙掌變成陽掌置于左膝上方兩側(cè)(圖15)。接著雙掌向后水平移動至腹部兩側(cè),雙肘夾于兩脅(圖16)。
13.上半身保持雙掌姿勢向前移動,身體重心落到左腿上,左腿屈膝,右腿略伸直。雙掌向上平舉至肩前(圖17)。
14.上半身向后移動,身體重心落到右腿上。雙掌轉(zhuǎn)動變成立掌(圖18)。
15.上半身保持雙臂雙掌姿勢向前移動,身體重心落到左腿上,左腿屈膝,右腿略伸直。雙臂向前水平推出,至肘部伸直(圖19)。
16.上半身保持雙臂雙掌姿勢同后移動,身體重心落到右腿上。雙掌向外、向下轉(zhuǎn)動并展平、伸直成陽掌,指尖朝前。
17.上半身保持雙臂雙掌姿勢向前移動,雙臂盡量向前伸出,上半身向前傾,身體重心落到左腿上,左腿屈膝,右腿略伸直(圖20)。雙臂向上擺起約45°,雙掌保持水平狀上升,指尖朝前。
18.雙臂不動,上半身后移,身體重心落到右腿上,右腿屈膝,左腿伸直。雙小臂向后擺動帶動雙掌平移至額頭前上方。轉(zhuǎn)動雙掌使掌心斜向頭頂前部囟門穴,小指與無名指的指尖相接觸(圖21)。
19.雙臂不動,上半身向前移動,身體重心落到左腿上,左腿屈膝,右腿伸直。雙掌向下降至雙掌心正對雙目。雙掌小指一側(cè)并攏(圖22)。
20.雙臂不動,上半身后移,身體重心落到右腿上,右腿屈膝,左腿伸直。雙掌向后平移至距離面部一拳遠(yuǎn),隨即雙掌合十。
21.雙臂不動,上半身向前移動,身體重心落到左腿上,左腿屈膝,右腿伸直。合十掌從前側(cè)分開、展平,拇指緊靠在一起(圖23)。
22.雙臂不動,上半身向后移動,身體重心落到右腿上,右腿屈膝,左腿伸直。雙掌向兩側(cè)平移至肩部前方(圖24)。左腳跟略向側(cè)平移。轉(zhuǎn)動前臂使雙掌掌心相對(圖25)。上半身再次向后移動,上身體重幾乎全部落到右腿上,右腿屈膝,左腿伸直。
23.左腳跟抬起,腳尖點地向后挪動收回至右腳前方,雙掌向中心平移至雙掌合十。(圖26)。然后右膝挺起、站直。雙掌合十平移至胸前,指尖略低于下頜(圖27)。
24.左腳收回至右腳跟左側(cè),右腳跟往外撇,身體重心落在雙腿。
下半節(jié)
下半節(jié)動作與上半節(jié)動作完全相同,方向相反,因此不另繪圖。
1.雙掌分開,保持掌心相對地向兩側(cè)平移至肩前。隨即轉(zhuǎn)動雙掌變成掌心向前。接著舉臂向上至腕部與肩等高,再向兩側(cè)平移至肩外側(cè),要使上背部產(chǎn)生兩側(cè)肩胛骨向中心擠壓的感覺。
2.雙掌向外水平推出至肘部伸直,雙掌同時向后轉(zhuǎn)動約90°,略展平再伸直,雙臂成一字展開,掌心朝上,指尖向外。
3.左腳跟向內(nèi)撇,右腳向正前方跨出半步,腳尖撇向右邊。左腿微屈膝,右腿基本伸直,身體重心落在左腿上。
4.全身不動,雙臂略向后擺動以產(chǎn)生擴胸的感覺,然后轉(zhuǎn)動雙臂使掌心由向上變?yōu)橄蚯?。接著上半身向前、向下俯傾約90°,身體重心仍在左腿上,左腿屈膝,右腿伸直。雙掌變成掌心向下。
5.轉(zhuǎn)動雙臂使雙掌變成掌心向后。接著雙臂向后水平擺動至體后側(cè),雙掌與肩等寬,掌心相對。再轉(zhuǎn)動雙臂使掌心向下。
6.左腿再向下屈膝下蹲一點,然后雙臂向下擺動至垂直,掌心向前。左腿再次屈膝下蹲至雙手指尖觸地。上半身向前移動至身體重心落到右腿上,右腿屈膝,左腿略伸直。雙掌從腕部屈折成約90。,指尖朝前。轉(zhuǎn)動雙臂使雙掌變成指尖相對。然后雙臂向中心擺動至中指尖相接。右腿再次屈膝下蹲至雙手掌背觸地,頭部盡量低垂。雙掌屈腕屈指成為勾掌。
7.右腿支撐上半身仰起,雙臂提勾掌至右膝上方兩側(cè)。腰部挺直,身體重心仍然在右腿上,右腿屈膝,左腿略伸直。頭部保持低垂。
8.聳肩縮臂。上半身保持頭部低垂向后移動,身體重心落到左腿上。左腿屈膝,右腿伸直。
9.抬頭挺胸。右腳跟稍向前挪動一下,使右腳尖盡量朝向右方,以利于雙腳站穩(wěn)(在以下的動作中,若雙腳的腳尖有了較大的移動時都可以在某一個動作之前先移動—下腳尖或腳跟,以利于雙腳站穩(wěn))。上半身保持雙臂雙掌姿勢向前移動,身體重心落到右腿上,右腿屈膝,左腿略伸直。
10.轉(zhuǎn)動雙臂使勾掌掌心朝前。上半身保持雙臂雙掌姿勢向后移動,身體重心落到左腿上。左腿屈膝,右腿伸直。
11.雙手勾掌從指根處伸直變成指尖朝前。上半身保持雙臂雙掌姿勢向前移動,身體重心落到右腿上,右腿屈膝,左腿略伸直。
12.放松肩部,雙臂下垂。上半身一邊向后移動,雙臂一邊微微向前推,以使雙掌保持水平。身體重心落到左腿上時,雙掌變成陽掌置于右膝上方兩側(cè),掌心向上,指尖朝前。接著雙掌向后水平移動至腹部兩側(cè),雙肘夾于兩脅。
13.上半身保持雙掌姿勢向前移動,身體重心落到右腿上,右腿屈膝,左腿略伸直。雙掌向上平舉至肩前。
14.上半身向后移動,身體重心落到左腿上。雙掌向外、向后、向上轉(zhuǎn)動變成掌心向前,指尖朝上。
15.上半身保持雙臂雙掌姿勢向前移動,身體重心落到右腿上,右腿屈膝,左腿略伸直。雙臂向前水平推出,至肘部伸直。
16.上半身保持雙臂雙掌姿勢向后移動,身體重心落到左腿上。雙掌向外、向下轉(zhuǎn)動約90°,略展平再伸直成陽掌,指尖朝前。
17.上半身保持雙臂雙掌姿勢向前移動,雙臂盡量向前伸出,上半身向前傾,身體重心落到右腿上,右腿屈膝,左腿略伸直。雙臂向上擺起約45°,雙掌保持水平狀上升,指尖朝前。
18.雙臂不動,上半身后移,身體重心落到左腿上,左腿屈膝,右腿伸直。雙小臂向后擺動帶動雙掌收至額頭前上方。轉(zhuǎn)動雙掌使掌心斜向頭頂前部囟門穴,小指與無名指的指尖相接觸。
19.雙臂不動,上半身向前移動,身體重心落到右腿上,右腿屈膝,左腿伸直。雙掌向下降至雙掌心正對雙目。雙掌小指一側(cè)并攏。
20.雙臂不動,上半身后移,身體重心落到左腿上,左腿屈膝,右腿伸直。雙掌向后平移至距離面部一拳遠(yuǎn),隨即雙掌合十。
21.雙臂不動,上半身向前移動,身體重心落到右腿上,右腿屈膝,左腿伸直。合十掌從前側(cè)分開、展平,拇指緊靠在一起。
22.雙臂不動,上半身后移,身體重心落到左腿上,左腿屈膝,右腿伸直。雙掌向兩側(cè)平移至肩部前方。右腳跟略向外側(cè)平移。轉(zhuǎn)動前臂使雙掌掌心相對。上半身再次向后移,上身體重幾乎全部落到左腿上,左腿屈膝,右腿伸直。
23.右腳跟抬起,腳尖點地向后挪動收回至左腳前方。雙掌向中心平移至腕部靠攏成“蓮花掌”(圖28)。然后左膝挺起、站直?!吧徎ㄕ啤逼揭浦列厍?,雙前臂緊貼在一起(圖29)。
24.右腳收回至左腳跟右側(cè),左腳跟往外撇,身體重心落在雙腿上。
小結(jié)(參見第一組)。
(三)收式。收式在練完主體動作之后進行。
1.雙前臂從肘尖向外分開,合十掌下移至胸前,拇指指尖在膻中穴上下(圖30)。合十掌向前轉(zhuǎn)動90°,使十指朝前,接著雙掌分開,向兩側(cè)水平移動至與肩等寬,掌心相對(圖31)。隨即向下轉(zhuǎn)動成陰掌。雙掌向下直落至肘部伸直(圖32)。
2.雙臂一邊向兩側(cè)平移,雙掌一邊向外轉(zhuǎn)動。雙臂平移至體外側(cè)時雙掌轉(zhuǎn)動90°,保持掌心向下,指尖朝外。轉(zhuǎn)動雙掌變成掌心向前,雙臂向兩側(cè)略擺起成八字形。(圖33)。
3.雙臂向前合抱,至雙掌相距約與肩等寬,掌心相對。然后向腹部合抱,并迭起雙掌抱在臍部(圖34)。做自然深長呼吸。吸氣時注意臍部,不要收腹。呼氣時意想全身放松,連做三息。再做3次自然呼吸。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揉按腹部各6次。
(未完待續(x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ojia/429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少林內(nèi)勁一指禪教程
下一篇: 道家功法:小周天氣功的修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