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參同契》與《周易》之關(guān)系
<周易參同契>,魏伯陽著。魏伯陽,會稽上虞人 ,生卒年不詳,約活動于桓帝至獻帝時代
,以
煉丹修真著稱 。后蜀彭曉在《周易參同契通真義勵中說:“按
<神仙傳》:真人魏伯陽者,會稽上虞人也 。世襲簪琚
,惟公不仕,修真潛然
,養(yǎng)志虛無
,博贍文詞,通諸緯候
,恬淡守素
,唯道是從,每視軒冕如糠秕焉
。不知師授誰氏
,得《古文龍虎經(jīng)》,盡獲妙旨
,乃約《周易》撰《參同契》三篇
。”被后世奉為“萬古丹經(jīng)王”
。
《參同契》者,乃參和“大易”、“黃老”
、“爐火”而成
,因三者同出一門,妙契大道故名
。朱熹說:“參
,雜也;同
,通也
;契,合也
。謂與《周易》理通而義合也
。”由此觀之
,《周易參同契》無疑是一部頗具創(chuàng)發(fā)性的著述
,其創(chuàng)造性即表現(xiàn)于運用漢代象數(shù)易學以推闡還丹之理,將易道與
丹道結(jié)合,使丹術(shù)得以升華。
關(guān)于《參同契》與《周易》的關(guān)系問題,歷史上基本形成兩種看法。其一認為,《參同契》運用《周易》的符號系統(tǒng)和概念系統(tǒng),表面看來如似解釋《周易》,其實是假借爻氦以論煉丹之事。而儒者不明個中道理,將之作為一般的易學著作看待,殊失其奧旨 。此派以葛洪為代表
。葛洪在
<神仙傳》中說:
伯陽作《參同契》 、《五相類》
,凡二卷,其說如似解釋《周易》
,其實假借爻象
,以論
作丹之意。而儒者不知神仙之事 ,多作陰陽注之
,殊失其奧旨矣。
葛洪站在丹家的立場 ,強調(diào)《參同契》只是假借爻象
,并非為明《易》而作,其與易學并沒有更深層的理論上的聯(lián)系
。這種觀點
,過份強調(diào)《參同契》所推闡的
丹道的奧秘,而抹煞或忽視了其與《易》理相通的一面
。
另一認為,《參同契》雖非明《易》之作,其主旨亦不在于闡釋《易》理之精蘊,但它所推闡的還丹原理卻是依傍《周易》的象數(shù)理論以建構(gòu)其丹體系的。此派可以朱熹為代表。
朱熹說:
《參同契》本不為明《易》,姑借此納甲之法,以寓其行持進退之火候異時?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pan>
其所言納甲之法則今所傳京房占法,見于火珠林者是其遺法,所云甲乙丙丁庚辛者,
乃以月之昏旦出沒言之,非以分六卦之方也。此雖非為明《易》而設(shè),然《易>中無所不有,茍其言自成一家,可推而通,則亦無害于<易》?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吨芤讌⑼蹩籍悺罚?/span>
朱熹漲參同契>的評價是比較公允的,他不僅洞見《參同契》的立言本旨不在于解釋
《周易》,同時又充分肯定《參同契》漲易>理的運用是合理的,“與《周易》理通而義合”,自成一家之言。然朱熹仍不以真名顯世,而在《考異》之跋末署作“空洞道士鄒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敝祆浯伺e,雖與其肖時所處境遇有關(guān),但也反映了他不愿以真名混跡于道教的心態(tài)。恰恰是這種
“正統(tǒng)儒學”的思想,阻礙了人們對《參同契》中丹道易學的正常研究。
盡管如此,朱熹的《考異》還是有重大貢獻的
,其一是朱氏重開儒者注釋《參同契》之徑路,為后世儒者突破經(jīng)學界域樹立了榜樣
;其二是朱氏的《考異》拓展了((周易》的天道原理與各門具體學科之間的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聯(lián)系
,而《周易參同契》就是站在煉丹的角度運用并印證了《周易》的天道原理。
在漢代易學中,《周易參同契》對西漢及東漢早期的象數(shù)易學無疑具有一定的承繼關(guān)
系,然而更重要的也是更具特色的地方則是它的獨創(chuàng)性。歷史地看,《參同契》的推闡,不
僅使金丹術(shù)提升到具有系統(tǒng)理論的高度,同時又引導道教完成了由外丹向內(nèi)丹的轉(zhuǎn)化。正是《參同契》的丹術(shù)對《周易》原理的精妙運用,使它通過神仙方術(shù)和煉丹術(shù)的形式,承傳
了中國文化的慧命,接續(xù)了中國文化所固有的天道觀念,成為元氣發(fā)生論和宇宙結(jié)構(gòu)論的
創(chuàng)發(fā)者之一。
關(guān)于《參同契》對于《周易》理旨的引申和運用,主要體現(xiàn)于它所建構(gòu)的宇宙學說、人天模型、月體納甲、六十卦值日等創(chuàng)發(fā)性的理論中。
二、《參同契》的宇宙結(jié)構(gòu)論
天士也,乃一大宇宙;丹爐,系一小宇宙;人體,亦為一小宇宙。故修丹者應該順應天體運行的規(guī)律,符合陰陽消息的節(jié)律,所謂“按歷法令,至誠專密,謹候日辰
,審查消息
。纖芥不正
,悔吝為賊”
。《中篇》
)順之則吉,逆之則兇
。彭曉云:“修丹與天地造化同途,故托《易》象而論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艘婅忛_混沌,擘裂鴻蒙
,經(jīng)指天地之靈根
。”(((周易參同契通真義翩)那么
,天體之結(jié)構(gòu)如何呢
?魏伯陽提出了“牝牡四卦,以為橐龠”的宇宙論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秴⑼?/span>
>云:
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
。坎離匡廓
,運轂正軸
,牝牡四圭卜
,以為橐龠。(上
篇)
彭曉疏解日:“太易、太虛
、太初之前,雖含虛至妙
,則未見兆萌
;太始、太素
、太極之際
,因有混成,乃混沌也
。中有真一之精
,為天地之始,為萬物之母
。一氣既形
,二儀斯析,然后有乾坤焉
,有陰陽焉
,有蘭才五行焉,有萬物眾名焉
。故配乾坤為天地之綱紀
,運陰陽為造化之橐龠,是以乾坤立而陰陽行乎其中矣
。魏公謂修金液還丹與造化同途
,因托易象以論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
(《周易參同契通真義》卷上)彭氏之疏解,意在說明宇宙的生成與衍化,但對宇宙的結(jié)構(gòu)卻語焉未詳
。
中國古代的宇宙論,多與道家有關(guān),特別是宣夜說和渾天說更與老
、莊思想密不可分
。
兩漢時期,渾天說己占據(jù)優(yōu)勢。揚雄
、桓譚、張衡、蔡邕
、鄭玄等并所依用
。蔡邕《表志》日:“言天體者有三家:一日《周髀》,二日《宣夜溉三日《渾天》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缎埂分畬W絕無師法?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吨荀隆窋?shù)術(shù)具存
,考驗天狀,多所違失
,故史官不用
。唯《渾天》者近得其情,今史官所用候臺銅儀
,則其法也
。”(轉(zhuǎn)引自《后漢書
。天文志》注)東漢末年
,在宇宙論方面渾天說己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因此魏伯陽在《周易參同契》中所建構(gòu)的宇宙模型即是內(nèi)外“相包”的渾天說
。張衡《渾天儀注》云:“渾天如雞子
,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
,孤居于內(nèi)
,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
,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
。天地各乘氣而立
,載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天轉(zhuǎn)如車轂之運也
,周旋無端。其形渾渾
,故日渾天也
。”《參同契》有取于此
,故云:
乾剛坤柔,配合相包。陽稟陰曼,雌雄相須
。(中篇)
天地者,乾坤之象;設(shè)位者
,列陰陽配合之位
,《易》謂坎離。(上篇)
坎離匡廓,運轂正軸。牝牡四卦,以為橐龠。(上篇)
乾 ,天也;坤
,地也
。乾坤,象征天地定位
。乾剛在外
,坤柔在內(nèi),乾天包坤地
,所謂‘‘配合相包”
,猶殼之裹黃。天地設(shè)位
,而易行乎其中
,設(shè)位即列陰陽配合之位。天體運轉(zhuǎn)循環(huán)
,猶如車轂之運
,周旋無端,所謂“坎離匡廓
,運轂正軸”
。《周易參同契》所建構(gòu)的宇宙天體模型
,“寥廓恍惚”
,“鴻蒙洞虛”,是個無形象可睹的無限空間
,“太玄無形容
,虛寂不可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段逑囝悾┤豢搽x轂車專
,運行其間
,其象如垣郭之形,其運動升降如車軸貫轂以運輪
。所謂“陽往則陰來
,輻輳而輪轉(zhuǎn)?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ㄉ掀?/span>
這個宇宙模型以牝牡四卦即乾坤坎離標識出天體的動態(tài)結(jié)構(gòu)。乾,陽物,以象天,左
行;坤,陰物,以象地,右遷。陰陽合德而生萬物,因此天地定位,乾之包坤,只是“列陰陽配合之位’而己,實際上并無純陰、純陽之物能夠孤立存在,陰陽對待、陰陽合德即是通過坎離的上下升降來體現(xiàn)。
坎乃一陽入坤,是陰中之陽;離乃一陰入乾,是陽中之陰?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翱搽x者,乾坤二用
。二用
無爻位 ,周流行六虛,往來既不定
,上下亦無常,幽潛淪匿
,升降于中
,包裹萬物,為道紀綱
,以無制有
,器用者空,故推消息,坎離沒亡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ㄉ掀┛矠樵拢x為日
,日月往來
,寒暑生焉,四時成焉
,晝夜分焉
,晦明定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疤斓夭荒芎钜?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以日月遠近而為寒暑;天地不能四時也,以日月南北而為四時;天地不能晝夜也,以日月出沒而為晝夜;天地不能晦明也,以日月交會而為晦明。陰陽雖妙,不外乎日月;造化雖大,不外乎坎離。是故眾卦之變雖不齊,而不出坎離之中爻周流乎六位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愶@微《周易參同契解》)在這個宇宙模型中
,乾坤為天地之體,坎離為乾坤之用
。乾之“用九”
,坤之“用六”在卦體中并無固定之位,而是周流于六虛
,往來于上下
。六虛者,卦之六位也
,六位之爻莫菲九
、六。在宇宙則為六合
,東西南北上下莫非陰陽
。陰陽周行至六合
,往來不定,上下無常
,一切幽隱潛在的變化莫不含藏其中
。
《參同契》云:“天地設(shè)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易謂坎離
。”又云:“坎戊月精
,離己日光
,日月為易,剛?cè)嵯喈?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pan>
這里所說的“易謂坎離”,含有二重義蘊。其一,指陰陽變易。易以道陰陽,陰陽觀念
是《周易》的精髓。故兩漢的易學家多以日月之光釋易,以揭示《周易》所涵攝的陰陽之道。與魏伯陽同時代的許慎在《說文》中引“《秘書》說日:日月為易,象陰陽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倍斡癫米⒃疲骸啊睹貢分^《緯書》
。謂上從日象陽,下從月象陰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奔热辉S慎說“日月為易”出自《秘書》,那么魏伯陽盼‘日月為易
,剛?cè)嵯喈敗币啾佤悦貢?/span>
>以為說。《易大慟日:“廣大配天地
,變通配四時
,陰陽之義配日月?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比諡殡x是一陰入乾
,月為坎是一陽入坤,二者皆為陰陽交錯而成
,故取坎離以象天地之間陰陽二氣的上下往來和交錯變易
,這也即是《系辭》所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
其二,指日月相推
。《參同契》云:“易者象也
,懸象著明
,莫大乎日月,窮神以知化
,陽往則陰來
,輻輳而輪轉(zhuǎn),出入更卷舒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ㄉ掀┓ㄏ笾笳吣蠛跆焓恳玻兓拚吣蠛跛臅r
,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故丟“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
,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
(系辭下》)陰陽的消長,寒暑的推移
,四時的更迭,晝夜的分際
,均為日月運行
、日月相推的結(jié)果。
那么,為何說‘易為坎離”呢
?易不過是陰陽氣交而己,而陰陽氣交即為坎離
,易則是
闡釋陰陽交變之理的學說。若夫陰陽不交則無坎離,無坎離則乾坤即不起作用
,乾坤不起
作用則乾坤即為死體,乾坤成死體則乾坤毀矣。故《系搟日:
乾坤其易之蘊邪!乾坤成列
,而易立乎其中矣
。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
,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
魏伯陽的“易為坎離”、“日月為易”說,不僅解釋了日月周流運行于天地之間
、萬物發(fā)
生發(fā)展的根源問題,也解釋了人體的形成發(fā)育及其發(fā)展的問題,并且完全契會《系辭慟的
義旨。
魏氏“牝牡四卦以為橐龠”的宇宙結(jié)構(gòu)模型,深受宋代以后許多道教名士和思想家的
重視。俞琰日:“乾坤之闔辟
,坎離之往來,儼如橐龠之狀
。橐龠者
,虛器也。橐即鞴囊
,龠其管也
。”“蓋太虛寥廓
,猶橐龠之體
;氣之闔辟往來,猶橐龠之用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吨芤讌⑼醢l(fā)揮》卷上)陳致虛云:“以牝牡而為橐龠,猶用陽陽以為消息
。橐象陰之門龠類陽之戶
,喻乾坤坎離若天地間一橐龠耳?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ǎǎㄖ芤讌⑼醴终伦ⅰ肪砩希?/span>
“橐龠”一語源于《老子)) 。《老
,子))日:“天地之間
,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
。”
老子將宇宙喻為風箱,它空虛寥廓 ,永無窮竭
,陰陽二氣流動其間,翕辟往來
,生生不息
。
不過,把宇宙比作風箱,只是強調(diào)了元氣的鼓動、吹吸及其布散
、流行
,而沒有把天體的結(jié)構(gòu)及其運行規(guī)律描述出來。魏伯陽“牝牡四卦
,以為橐龠”的宇宙結(jié)構(gòu)模型
,是對老予“風箱”比喻的繼承、改造和提升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搽x匡郭不僅是陰陽升降往來的象征,同時也是日月推移交轉(zhuǎn)的象征
。所謂“陽往則陰來
,輻輳而輪轉(zhuǎn)”(上篇),呈現(xiàn)出自身的規(guī)律性和周期性
。正是基于此
,律歷家才可以據(jù)辰極以處中,步陰陽
,推消息
,依日月之運行觀象制歷,所謂‘表以為歷
,萬世可循
。”(((五相類》)
依據(jù)《周易》探尋宇宙的奧秘,一直是易學家和科學家最為關(guān)注的課題之一。早在戰(zhàn)國時代,《易傳》的怍者即己通過對《周易古經(jīng)》的闡釋來探索宇宙的結(jié)構(gòu)及天體運行的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