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羲黃大學 >> 學術(shù)之聲 >> 丹道傳承

    _周易參同契_的丹道易學_周立升

    大道家園 2019-12-17 20:48:41

    、《參同契》與《周易》之關(guān)系

    <周易參同契>,魏伯陽著。魏伯陽

    ,會稽上虞人
    ,生卒年不詳,約活動于桓帝至獻帝時代
    ,以煉丹修真著稱
    。后蜀彭曉在《周易參同契通真義勵中說:“按<神仙傳》:真人魏伯陽者,會稽上虞人也
    。世襲簪琚
    ,惟公不仕,修真潛然
    ,養(yǎng)志虛無
    ,博贍文詞,通諸緯候
    ,恬淡守素
    ,唯道是從,每視軒冕如糠秕焉
    。不知師授誰氏
    ,得《古文龍虎經(jīng)》,盡獲妙旨
    ,乃約《周易》撰《參同契》三篇
    。”被后世奉為“萬古丹經(jīng)王”

    《參同契》者

    ,乃參和“大易”、“黃老”
    、“爐火”而成
    ,因三者同出一門,妙契大道故名
    。朱熹說:“參
    ,雜也;同
    ,通也
    ;契,合也
    。謂與《周易》理通而義合也
    。”由此觀之
    ,《周易參同契》無疑是一部頗具創(chuàng)發(fā)性的著述
    ,其創(chuàng)造性即表現(xiàn)于運用漢代象數(shù)易學以推闡還丹之理,將易道與丹道結(jié)合
    ,使丹術(shù)得以升華

    關(guān)于《參同契》與《周易》的關(guān)系問題

    ,歷史上基本形成兩種看法。其一認為
    ,《參同契》運用《周易》的符號系統(tǒng)和概念系統(tǒng)
    ,表面看來如似解釋《周易》,其實是假借爻氦以論煉丹之事
    。而儒者不明個中道理
    ,將之作為一般的易學著作看待,殊失其奧旨
    。此派以葛洪為代表
    。葛洪在<神仙傳》中說:

    伯陽作《參同契》

    、《五相類》
    ,凡二卷,其說如似解釋《周易》
    ,其實假借爻象
    ,以論

    作丹之意。而儒者不知神仙之事

    ,多作陰陽注之
    ,殊失其奧旨矣。

    葛洪站在丹家的立場

    ,強調(diào)《參同契》只是假借爻象
    ,并非為明《易》而作,其與易學并沒有更深層的理論上的聯(lián)系
    。這種觀點
    ,過份強調(diào)《參同契》所推闡的丹道的奧秘,而抹煞或忽視了其與《易》理相通的一面

    另一認為

    ,《參同契》雖非明《易》之作,其主旨亦不在于闡釋《易》理之精蘊
    ,但它所推闡的還丹原理卻是依傍《周易》的象數(shù)理論以建構(gòu)其丹體系的
    。此派可以朱熹為代表。

    朱熹說:

    《參同契》本不為明《易》

    ,姑借此納甲之法
    ,以寓其行持進退之火候異時?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pan>

    其所言納甲之法則今所傳京房占法

    ,見于火珠林者是其遺法,所云甲乙丙丁庚辛者

    乃以月之昏旦出沒言之

    ,非以分六卦之方也
    。此雖非為明《易》而設(shè),然《易>中無所不有
    ,茍其言自成一家
    ,可推而通,則亦無害于
    <易》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吨芤讌⑼蹩籍悺罚?/span>

    朱熹漲參同契>的評價是比較公允的,他不僅洞見《參同契》的立言本旨不在于解釋

    《周易》

    ,同時又充分肯定《參同契》漲易>理的運用是合理的
    ,“與《周易》理通而義合”,自成一家之言
    。然朱熹仍不以真名顯世
    ,而在《考異》之跋末署作“空洞道士鄒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敝祆浯伺e
    ,雖與其肖時所處境遇有關(guān),但也反映了他不愿以真名混跡于道教的心態(tài)
    。恰恰是這種

    “正統(tǒng)儒學”的思想

    ,阻礙了人們對《參同契》中丹道易學的正常研究。

    盡管如此

    ,朱熹的《考異》還是有重大貢獻的
    ,其一是朱氏重開儒者注釋《參同契》之徑路,為后世儒者突破經(jīng)學界域樹立了榜樣
    ;其二是朱氏的《考異》拓展了((周易》的天道原理與各門具體學科之間的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聯(lián)系
    ,而《周易參同契》就是站在煉丹的角度運用并印證了《周易》的天道原理。

    在漢代易學中

    ,《周易參同契》對西漢及東漢早期的象數(shù)易學無疑具有一定的承繼關(guān)

    ,然而更重要的也是更具特色的地方則是它的獨創(chuàng)性。歷史地看
    ,《參同契》的推闡
    ,不

    僅使金丹術(shù)提升到具有系統(tǒng)理論的高度,同時又引導道教完成了由外丹向內(nèi)丹的轉(zhuǎn)化

    。正是《參同契》的丹術(shù)對《周易》原理的精妙運用
    ,使它通過神仙方術(shù)和煉丹術(shù)的形式,承傳

    了中國文化的慧命

    ,接續(xù)了中國文化所固有的天道觀念
    ,成為元氣發(fā)生論和宇宙結(jié)構(gòu)論的

    創(chuàng)發(fā)者之一。

    關(guān)于《參同契》對于《周易》理旨的引申和運用

    ,主要體現(xiàn)于它所建構(gòu)的宇宙學說
    、人天模型
    、月體納甲、六十卦值日等創(chuàng)發(fā)性的理論中

    、《參同契》的宇宙結(jié)構(gòu)論

    天士也,乃一大宇宙

    ;丹爐
    ,系一小宇宙;人體
    ,亦為一小宇宙
    。故修丹者應該順應天體運行的規(guī)律,符合陰陽消息的節(jié)律
    ,所謂“按歷法令
    ,至誠專密,謹候日辰
    ,審查消息
    。纖芥不正
    ,悔吝為賊”
    。《中篇》)順之則吉
    ,逆之則兇
    。彭曉云:“修丹與天地造化同途,故托《易》象而論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艘婅忛_混沌,擘裂鴻蒙
    ,經(jīng)指天地之靈根
    。”(((周易參同契通真義翩)那么
    ,天體之結(jié)構(gòu)如何呢
    ?魏伯陽提出了“牝牡四卦,以為橐龠”的宇宙論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秴⑼?/span>>云:

    乾坤者,易之門戶

    ,眾卦之父母
    。坎離匡廓
    ,運轂正軸
    ,牝牡四圭卜
    ,以為橐龠。(上

    篇)

    彭曉疏解日:“太易

    、太虛
    、太初之前,雖含虛至妙
    ,則未見兆萌
    ;太始、太素
    、太極之際
    ,因有混成,乃混沌也
    。中有真一之精
    ,為天地之始,為萬物之母
    。一氣既形
    ,二儀斯析,然后有乾坤焉
    ,有陰陽焉
    ,有蘭才五行焉,有萬物眾名焉
    。故配乾坤為天地之綱紀
    ,運陰陽為造化之橐龠,是以乾坤立而陰陽行乎其中矣
    。魏公謂修金液還丹與造化同途
    ,因托易象以論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周易參同契通真義》卷上)彭氏之疏解
    ,意在說明宇宙的生成與衍化,但對宇宙的結(jié)構(gòu)卻語焉未詳

    中國古代的宇宙論

    ,多與道家有關(guān),特別是宣夜說和渾天說更與老
    、莊思想密不可分

    兩漢時期,渾天說己占據(jù)優(yōu)勢

    。揚雄
    、桓譚、張衡、蔡邕
    、鄭玄等并所依用
    。蔡邕《表志》日:“言天體者有三家:一日《周髀》,二日《宣夜溉三日《渾天》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缎埂分畬W絕無師法?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吨荀隆窋?shù)術(shù)具存
    ,考驗天狀,多所違失
    ,故史官不用
    。唯《渾天》者近得其情,今史官所用候臺銅儀
    ,則其法也
    。”(轉(zhuǎn)引自《后漢書
    。天文志》注)東漢末年
    ,在宇宙論方面渾天說己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因此魏伯陽在《周易參同契》中所建構(gòu)的宇宙模型即是內(nèi)外“相包”的渾天說
    。張衡《渾天儀注》云:“渾天如雞子
    ,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
    ,孤居于內(nèi)
    ,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
    ,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
    。天地各乘氣而立
    ,載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天轉(zhuǎn)如車轂之運也
    ,周旋無端。其形渾渾
    ,故日渾天也
    。”《參同契》有取于此
    ,故云:

    乾剛坤柔

    ,配合相包。陽稟陰曼,雌雄相須
    。(中篇)

    天地者

    ,乾坤之象;設(shè)位者
    ,列陰陽配合之位
    ,《易》謂坎離。(上篇)

    坎離匡廓

    ,運轂正軸
    。牝牡四卦,以為橐龠
    。(上篇)

    ,天也;坤
    ,地也
    。乾坤,象征天地定位
    。乾剛在外
    ,坤柔在內(nèi),乾天包坤地
    ,所謂‘‘配合相包”
    ,猶殼之裹黃。天地設(shè)位
    ,而易行乎其中
    ,設(shè)位即列陰陽配合之位。天體運轉(zhuǎn)循環(huán)
    ,猶如車轂之運
    ,周旋無端,所謂“坎離匡廓
    ,運轂正軸”
    。《周易參同契》所建構(gòu)的宇宙天體模型
    ,“寥廓恍惚”
    ,“鴻蒙洞虛”,是個無形象可睹的無限空間
    ,“太玄無形容
    ,虛寂不可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段逑囝悾┤豢搽x轂車專
    ,運行其間
    ,其象如垣郭之形,其運動升降如車軸貫轂以運輪
    。所謂“陽往則陰來
    ,輻輳而輪轉(zhuǎn)?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ㄉ掀?/span>

    這個宇宙模型以牝牡四卦即乾坤坎離標識出天體的動態(tài)結(jié)構(gòu)

    。乾,陽物
    ,以象天
    ,左

    行;坤

    ,陰物
    ,以象地,右遷
    。陰陽合德而生萬物
    ,因此天地定位,乾之包坤
    ,只是“列陰陽配合之位’而己
    ,實際上并無純陰、純陽之物能夠孤立存在
    ,陰陽對待
    、陰陽合德即是通過坎離的上下升降來體現(xiàn)。

    坎乃一陽入坤

    ,是陰中之陽
    ;離乃一陰入乾,是陽中之陰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翱搽x者,乾坤二用
    。二用

    無爻位

    ,周流行六虛,往來既不定
    ,上下亦無常,幽潛淪匿
    ,升降于中
    ,包裹萬物,為道紀綱
    ,以無制有
    ,器用者空,故推消息,坎離沒亡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ㄉ掀┛矠樵拢x為日
    ,日月往來
    ,寒暑生焉,四時成焉
    ,晝夜分焉
    ,晦明定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疤斓夭荒芎钜?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以日月遠近而為寒暑;天地不能四時也
    ,以日月南北而為四時
    ;天地不能晝夜也,以日月出沒而為晝夜
    ;天地不能晦明也
    ,以日月交會而為晦明。陰陽雖妙
    ,不外乎日月
    ;造化雖大,不外乎坎離
    。是故眾卦之變雖不齊
    ,而不出坎離之中爻周流乎六位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愶@微《周易參同契解》)在這個宇宙模型中
    ,乾坤為天地之體,坎離為乾坤之用
    。乾之“用九”
    ,坤之“用六”在卦體中并無固定之位,而是周流于六虛
    ,往來于上下
    。六虛者,卦之六位也
    ,六位之爻莫菲九
    、六。在宇宙則為六合
    ,東西南北上下莫非陰陽
    。陰陽周行至六合
    ,往來不定,上下無常
    ,一切幽隱潛在的變化莫不含藏其中

    《參同契》云:“天地設(shè)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易謂坎離
    。”又云:“坎戊月精
    ,離己日光
    ,日月為易,剛?cè)嵯喈?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pan>

    這里所說的“易謂坎離”,含有二重義蘊

    。其一
    ,指陰陽變易。易以道陰陽
    ,陰陽觀念

    是《周易》的精髓

    。故兩漢的易學家多以日月之光釋易,以揭示《周易》所涵攝的陰陽之道
    。與魏伯陽同時代的許慎在《說文》中引“《秘書》說日:日月為易
    ,象陰陽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倍斡癫米⒃疲骸啊睹貢分^《緯書》
    。謂上從日象陽,下從月象陰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奔热辉S慎說“日月為易”出自《秘書》,那么魏伯陽盼‘日月為易
    ,剛?cè)嵯喈敗币啾佤悦貢?/span>>以為說
    。《易大慟日:“廣大配天地
    ,變通配四時
    ,陰陽之義配日月?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比諡殡x是一陰入乾
    ,月為坎是一陽入坤,二者皆為陰陽交錯而成
    ,故取坎離以象天地之間陰陽二氣的上下往來和交錯變易
    ,這也即是《系辭》所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

    其二

    ,指日月相推
    。《參同契》云:“易者象也
    ,懸象著明
    ,莫大乎日月,窮神以知化
    ,陽往則陰來
    ,輻輳而輪轉(zhuǎn),出入更卷舒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ㄉ掀┓ㄏ笾笳吣蠛跆焓恳玻兓拚吣蠛跛臅r
    ,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故丟“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
    ,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系辭下》)陰陽的消長
    ,寒暑的推移
    ,四時的更迭,晝夜的分際
    ,均為日月運行
    、日月相推的結(jié)果。

    那么

    ,為何說‘易為坎離”呢
    ?易不過是陰陽氣交而己,而陰陽氣交即為坎離
    ,易則是

    闡釋陰陽交變之理的學說

    。若夫陰陽不交則無坎離,無坎離則乾坤即不起作用
    ,乾坤不起

    作用則乾坤即為死體

    ,乾坤成死體則乾坤毀矣。故《系搟日:

    乾坤其易之蘊邪

    !乾坤成列
    ,而易立乎其中矣
    。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
    ,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魏伯陽的“易為坎離”、“日月為易”說

    ,不僅解釋了日月周流運行于天地之間
    、萬物發(fā)

    生發(fā)展的根源問題,也解釋了人體的形成發(fā)育及其發(fā)展的問題

    ,并且完全契會《系辭慟的

    義旨

    魏氏“牝牡四卦以為橐龠”的宇宙結(jié)構(gòu)模型,深受宋代以后許多道教名士和思想家的

    重視

    。俞琰日:“乾坤之闔辟
    ,坎離之往來,儼如橐龠之狀
    。橐龠者
    ,虛器也。橐即鞴囊
    ,龠其管也
    。”“蓋太虛寥廓
    ,猶橐龠之體
    ;氣之闔辟往來,猶橐龠之用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吨芤讌⑼醢l(fā)揮》卷上)陳致虛云:“以牝牡而為橐龠,猶用陽陽以為消息
    。橐象陰之門龠類陽之戶
    ,喻乾坤坎離若天地間一橐龠耳?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ǎǎㄖ芤讌⑼醴终伦ⅰ肪砩希?/span>

    “橐龠”一語源于《老子))

    。《老
    ,子))日:“天地之間
    ,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
    。”

    老子將宇宙喻為風箱,它空虛寥廓

    ,永無窮竭
    ,陰陽二氣流動其間,翕辟往來
    ,生生不息

    不過,把宇宙比作風箱

    ,只是強調(diào)了元氣的鼓動、吹吸及其布散
    、流行
    ,而沒有把天體的結(jié)構(gòu)及其運行規(guī)律描述出來。魏伯陽“牝牡四卦
    ,以為橐龠”的宇宙結(jié)構(gòu)模型
    ,是對老予“風箱”比喻的繼承、改造和提升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搽x匡郭不僅是陰陽升降往來的象征,同時也是日月推移交轉(zhuǎn)的象征
    。所謂“陽往則陰來
    ,輻輳而輪轉(zhuǎn)”(上篇),呈現(xiàn)出自身的規(guī)律性和周期性
    。正是基于此
    ,律歷家才可以據(jù)辰極以處中,步陰陽
    ,推消息
    ,依日月之運行觀象制歷,所謂‘表以為歷
    ,萬世可循
    。”(((五相類》)

    依據(jù)《周易》探尋宇宙的奧秘

    ,一直是易學家和科學家最為關(guān)注的課題之一
    。早在戰(zhàn)國時代,《易傳》的怍者即己通過對《周易古經(jīng)》的闡釋來探索宇宙的結(jié)構(gòu)及天體運行的規(guī)律
    。如《系辭》有云:

    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

    易與天地準

    ,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

    ,陰陽之義配日月

    日月運行

    ,一寒一暑。

    日往則月來

    ,月往則日來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
    ,暑往則寒來
    ,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易傳》所推闡的宇宙論

    ,主要以天圓地方的“蓋天說”為依據(jù)
    。漢代的易學家和科學家則普遍接受了先秦道家的宇宙說,建立和完善了“渾天說”的天體結(jié)構(gòu)理論
    ,如揚雄的《太玄》
    ,張衡的《渾天儀注》,鄭玄的《易緯注》等
    。魏伯陽采用漢代盛行的“渾天說”
    ,建構(gòu)超‘乾外坤內(nèi)配合相包”、“坎離匡郭運轂正軸”的天體結(jié)構(gòu)模型
    ,修正了((易傳>以“蓋天說”為依據(jù)的宇宙論
    。魏氏并非直接闡發(fā)天體結(jié)構(gòu)的宇宙學,但他能在金丹領(lǐng)域適應天體結(jié)構(gòu)理論的發(fā)展
    ,并運用《周易》適時地提出一種新的宇宙結(jié)構(gòu)論
    ,則是他的一大貢獻。

    、《參同契》建構(gòu)的人天模型

    《參同契>將宇宙視為一大丹爐

    ,將丹爐視為一小宇宙,人體亦視為一小宇宙
    。就宇宙

    ,乾天在上,坤地在下
    ,配合相包
    ,猶如鼎爐,陰陽二氣
    ,流行其間
    ,一切幽隱潛在的變化,萬物之終始
    ,皆在其中
    。人體與丹爐如之。

    以人體言之,人生天她間

    ,首為乾
    ,腹為坤,呼日吸月
    ,與天地同一陰陽
    。離為心火,坎為腎水
    ,坎離匡郭
    ,水火既濟。一身之生理變化
    ,陰陽升降
    ,皆在人體中。以鼎爐言之
    ,投入之藥物有鉛汞之別,古人認為鉛以太陰月華而生
    ,汞以太陽日精而生
    ,均為日月的靈氣,天地之至寶
    。鉛汞等藥物在鼎爐中燒煉
    ,周天運行,交相制服
    ,一如日月相合
    ,龍虎相交,皆不離天地陰陽之理

    總之

    ,《參同契》是將其宇宙論運用于煉丹術(shù),把宇宙陰陽二氣發(fā)展變化的法則
    ,視為內(nèi)在的人體精氣(坎離)運行變化的法則
    ,或視為鼎爐中鉛汞合成金丹的過程。表現(xiàn)出魏伯陽“天人一如”的人天觀

    (一)三五為一天地至精

    “一陰一陽之謂道”(((系辭》)

    。乾坤一陰陽也,日月一陰陽也
    。天地之間
    ,飛行蠕動,草木瓦石
    ,莫非一陰一陽
    。人體法象乾坤,故亦為一陰一陽?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秴⑼酢吩疲何餆o陰陬違天背原
    ,牝雞自卵,其雛不全
    。夫何故乎
    ?配合未連,三五不交
    ,剛?cè)犭x分
    。(中篇)

    人體自為一乾坤、一丹爐

    ,分而為二
    ,則為木火與金水,木為火母
    ,金為水母
    。按五行生數(shù),天一生水
    ,位居北方
    ;地二生火,位居南方
    ;天三生木
    ,位居東方;地四生金
    ,位居西方
    。天五生土,位居中央
    。中央之土
    ,具有制約四方的作用,所謂“土旺四季
    ,羅絡(luò)始終
    。”因土無定位
    ,遍布宇內(nèi)
    ,在坎為戊土,在離為己土
    ,在中宮為戊己土
    ,在四季為辰戍丑未土,故稱四象五行全藉于土
    。所謂四象即金水合處水中有金
    ,木火為侶火中有木
    。土為金之母,為水之祖
    ,木賴土生
    ,而木生火。質(zhì)言之
    ,水
    、火、木
    、金皆返本還源而會于戊己土中
    。因此,無中央真土的調(diào)和
    ,就會出現(xiàn)陰陽間隔
    ,配合未連,三五不交
    ,剛?cè)犭x分
    。所謂“三五不交”,亦即三五(水
    、火
    、土)不合會。故《參同勢云:

    三五為一

    ,天地至精。(中篇)

    子午數(shù)合三

    ,戊己數(shù)稱五
    ,三五既和諧,八石正綱紀
    。(上篇)

    所謂三者

    ,水數(shù)一.火數(shù)二,水火之數(shù)合而為三
    。所謂五者
    ,土之數(shù)也,中央戊己土稱五
    。俞琰云:“三五為一者
    ,水、火
    、土相與混融
    ,化為一氣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span>(周易參同契發(fā)揮》卷中)當水
    、土三者合會為一,則紀綱正而萬目張矣
    。那么
    ,水、火
    、土三者怎樣運行才能會為一呢
    ?《參同契》云:

    子當右轉(zhuǎn),午乃東旋

    ,卯酉界隔
    ,主客二名。(中篇)

    照俞琰的詮釋

    ,“子當右轉(zhuǎn)者
    ,自西方轉(zhuǎn)于子位而虎向水中生也;午乃東旋者
    ,自東方轉(zhuǎn)于午位而龍從火里出也
    。子午即南北也,南北即水火也
    。卯酉即東西也
    ,東西即金木也。右轉(zhuǎn)左旋
    ,一伏一起
    ,則水火相交,金木不間隔矣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ㄓ徵吨芤讌⑼醢l(fā)揮》卷中)又說:“天道左旋右轉(zhuǎn),還丹之道與天道一同
    。若日子從右轉(zhuǎn)而加酉
    ,午從東旋而加卯,則是右旋左轉(zhuǎn)與天道背馳矣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秴⑼醢l(fā)揮釋疑》)就人體言之,水喻腎
    ,火喻心
    ,土喻脾,金水合而內(nèi)含元精
    ,木火合而內(nèi)含元氣
    ,戊己土合而內(nèi)藏元神。水火相交即心腎相交
    ,亦即達到水火既濟
    。以圖示之如下:

    上圖表明

    ,一、二
    、三
    、四、五是五行生數(shù)
    。奇數(shù)為陽
    ,偶數(shù)為陰。北東為陽方
    ,南西為陰方
    。子當右轉(zhuǎn),謂“金水合處”蓋從右轉(zhuǎn)至于子
    ,則陰陽合
    。午乃東旋,謂“木火為侶”乃自東旋至于午
    ,亦陰陽合
    ,且其能量場易位,水火相交
    。因此
    ,“子當右轉(zhuǎn),午乃東旋”
    ,是人體氣血運轉(zhuǎn)的正常秩序
    ,而內(nèi)丹修煉即是煉人身生命的基本要素精和氣,使精
    、氣
    、神和諧而不離,達到身強體健而壽永之目的

    (二)九還七返八歸六居

    人身法象天地其氣血運行與天地造化相應,只有運身內(nèi)之氣適合天地之真氣

    ,方能達到人天一體
    ,若合符節(jié)?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秴⑼酢吩疲?/span>

    陰陽為度

    ,魂魄所居。陽神日魂
    ,陰神月魄
    ,魂之與魄,互為室宅

    乾動而直

    ,氣布精流
    ;坤靜而翕,為道舍廬
    。剛施而退
    ,柔化以滋,九還七返
    ,八歸六居
    。(中篇)

    天有所降人有所受,無分智愚

    ,性命同也
    。人欲長生久視
    ,須當性命雙修
    。《說卦》

    云:“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

    ,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遍L生久視之道與天地造化同途,人之所以生
    ,皆因父母陰陽之氣交合而成
    ,故形氣一如。形乃受氣之本
    ,氣乃有形之棍氣無形則無由而立
    ,形無氣則無因而成。天地之間
    ,無非一氣
    。天有黃道為度,而日月行乎其間
    ,離為日魂乃陽中之陰
    ,己土值之,坎為月魄乃陰中之陽
    ,戍土專之
    。蓋陰陽以日魂月魄為體,日魂月魄則以陰陽為舍
    ,此所謂“魂之與魄
    ,互為室宅?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断缔o》云:

    夫乾

    ,其靜也專,其動也直
    ,是以大生焉
    ;夫坤
    ,其靜也翕,其動也辟
    ,是以廣生焉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
    ,坤作成物。

    乾之動直

    ,可以布氣流精
    ;坤之靜翕,可以孕育性命
    。乾陽資始性
    ,坤陰滋化命,陰陽合則性命成
    。魏氏所云:“乾動而直
    ,氣布精流;坤靜而翕
    ,為道舍廬
    。剛施而退,柔化以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奔词菍Α断缔o》的運用。陳顯微云:魏伯陽“以乾坤剛?cè)狒獗僦畽C推測之
    ,此大丹之道所以契大易也
    。”《周易參同契解》)修大丹雖與秉氣生身“混無差別”
    ,但有逆順之分
    。生身者順也,生丹者逆也
    。所謂順
    ,即順宇宙演化之序而行,亦即由道(虛無)一混沌(有)一乾坤辟
    、坎離行;所謂逆
    ,則是逆宇宙衍化的進程而動
    ,亦即合坎離、合乾坤一進混沌一入虛無(道)
    。在老子那兒
    ,道衍化萬物的過程為:

    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萬物
    。(《老子》第四十二章)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独献印返谒氖拢?/span>

    當天地萬物產(chǎn)生后即處于不停的運動變化中,而萬物的運動發(fā)展則是向其相反的方向

    ,即返本歸根

    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
    ,是謂復命。(《老子》第十六章)

    萬物歸根也就足“復歸于無極”

    ,“復歸于樸”《老子》第二十八章)
    ,“無極”與“樸”均道之別稱,故歸根也就是入于虛無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秴⑼酢返倪€丹術(shù)正是以老學作為理論基礎(chǔ)的。從

    丹道的視角看來

    ,乾坤己辟
    ,陰陽分離,人身既生
    ,則精
    、氣、神各自分處
    ,只有將它們合為混沌然后才能“返本歸根”
    ,同于“大通”。因此
    ,煉丹即是煉這各自分處的精
    、氣、神
    ,通過煉精化氣
    ,煉氣化神,煉神還虛
    ,進入最高境界即“委志歸虛無
    ,’——與道為一。這樣,從宇宙的演化過程看自然是從無入有
    ,而從煉丹的程序說則是自有返無

    為達還丹之目的,就必須讓精

    、氣
    、神通過修煉,使之合成丹
    ,即沿著身體(鼎爐)的一定方位
    ,使大藥周天運行,修成金丹
    。丹產(chǎn)于爐升于鼎
    ,則返還成功。故《參同契》云“九還七返
    ,八歸六居
    。”

    九八七六是五行生數(shù)與五行中數(shù)互相配合的結(jié)果

    。獨陽不生
    ,孤陰不育,陰陽和合

    氣化流行

    。因此,天一生水于北
    ,地六以成之
    ;地二生火于南,天七以成之
    ;天三生木于東
    ,地八以成之;地四生金于西
    ,天九以成之
    ;天五生土于中,地十以成之
    。故九為金
    ,八為木七為火,六為水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秴⑼酢凡挥檬當?shù),而用“五與五相守”的戊己土數(shù)
    ,因五為中數(shù)
    ,土居中央,故用五不用十。此正與揚雄的《玄數(shù)》相合
    。揚雄云:

    三八為木,為東方

    ,為春
    ;四九為金,為西方
    ,為秋
    ;二七為火,為南方
    ,為夏
    ;一六為水,為北方
    ,為冬
    ;五五為土,為中央
    ,為四維
    。《太玄
    。玄數(shù)》)

    一與六共宗

    ,二與七為朋,三與八成友
    ,四與九同道
    ,五與五相守。(《玄圖》)

    然而

    ,無論揚雄的《玄》數(shù)
    ,抑或魏伯陽的《契》數(shù),均源于《周易》的“天地之數(shù)”
    ,并與大衍之數(shù)契合
    。五行乃天地陰陽所生,陰陽氣合而化生五行
    ,因此天地之數(shù)一至五既是五行的生數(shù)
    ,又是天地陰陽之道。九為老陽
    ,六為老陰
    ,七為少陽,八為少陰
    。所謂“九還七返
    ,八歸六居”,既描述了天道陰陽的升降變化,也勾畫了修煉金丹時陰陽還
    、返
    、歸、居的狀態(tài)
    。陳顯微云:“一運之氣
    ,周乎太空,升降混淪
    ,俱化真土
    。九金、八木
    、七火
    ,六水,還
    、返
    、歸、居
    ,皆入于土
    。歸土則五行全而萬物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ā吨芤讌⑼踅狻肪碇校╆愶@微的詮解
    ,對九七八六何以還返歸居,語焉不詳
    ,未得要旨
    。陳致虛對此疏解的較好,他說:“所謂九還者
    ,地四生金
    ,天九成銀,龍虎相交
    ,金銀之氣
    ,復還鼎中,故云九還
    。其七返者
    ,地二生火,天七成砂
    ,魂魄相戀
    ,砂火之精,返照鼎中
    ,故云七返
    。八歸者
    ,天三生木,地八成汞
    ,戊己一合
    ,木汞之真,歸煉鼎中
    ,故云八歸
    。洎六居者,天一生水
    ,地六成鉛,情性相感
    ,鉛汞之妙
    ,回居鼎中,故云六居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吨芤讌⑼醴终伦ⅰ肪碇校┮詧D示之如下:

    上圖,內(nèi)圈一二三四五為五行生數(shù)

    ,外圈六七八九為五行成數(shù)
    。七八相合為十五,九六相合為十五
    ,故十五是天地的數(shù)化(天數(shù)七
    ,地數(shù)八;天數(shù)九
    ,地數(shù)六)
    ,也是天地之道的代稱。一陰一陽之謂道
    ,既是陰陽運行之道
    ,亦是天地之道、鼎爐之道
    。自五行成數(shù)視之
    ,六為一加五,七為二加五
    ,八為三加五
    ,九為四加五。自運行方位視之
    ,九當左還(旋)而合于六
    ,六居道樞,此為“金水合處
    ,’
    。八當右歸而會于七
    ,此為“木火為侶”,但自七視之則為七返即返動與八合
    。故《參同勢云:“九還(旋)七返(動)
    ,八歸(會)六居(紐)?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蔽逍猩鷶?shù)(內(nèi)圈)與成數(shù)(外圈)
    ,陰陽顛倒,坎離易位
    ,標志著能量場的轉(zhuǎn)換

    (三)一九之數(shù)終而復始

    金丹大藥,產(chǎn)在坤

    ,種在乾
    。在人坤為腹,為丹田之地
    ;乾為首
    ,為昆侖峰顛。乾首居上為鼎
    ,坤腹居下為爐
    。由丹道視之,非猛烹極煅則不能出爐
    ,非倒行逆施不能升鼎
    。《參同契》云:

    子南午北

    ,互為綱紀
    ,一九之數(shù),終而復始
    ,含元虛危
    ,播精于子。(中篇)

    一為數(shù)之始

    ,九為數(shù)之終
    ,以五行生成之數(shù)言之,五居數(shù)之中
    ,乃生數(shù)之末而成數(shù)之始
    ,即五居一二三四與六七八九之中。所謂土之成數(shù)十者
    ,乃北方子一
    ,南方午二,東方卯三
    ,西方酉四
    ,輻輳中央而成(1+2+3+410)
    。因此,“中央之五散于四方而成六七八九
    ,則水火木金皆賴土而成
    ;若以四方之一二三四歸于中央而成十,則水火木金皆返本還源而會于中土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span><混元寶章》云:“四位分明顛倒用,五行同起復同歸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ㄓ徵吨芤讌⑼醢l(fā)拗卷上×(參同契>云:

    肝青為父,肺白為母

    ,心赤為女
    ,脾黃為祖,腎黑為子
    。子五行始,三物一家
    ,都歸戊己
    。(中篇)

    肝青屬木,肺白屬金

    ,心赤屬火
    ,脾黃屬土,腎黑屬水
    。金生水
    ,金為水之母,水為金之予
    ;木生火
    ,木為火之父,火為木之女
    。而金木二者又從土中生
    ,故稱“脾黃為祖”。所謂“三物一家
    ,都歸戊己”
    ,是說四象合為二體,即金水合處位于北
    ,木火為倡居于南
    ,此二體與中央戊己真土合稱三物。蓋四象五行全藉于土
    ,若無戊己不成丹
    ,故此云云
    。所謂“子五行始”者,子即水
    ,水數(shù)一
    ,蓋水從天一而生,為道樞紐
    ,故為五行陰陽之始
    。《易緯
    。乾鑿度》云:

    “易變而為一

    ,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
    。九者
    ,氣變之究也,乃復變而為一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肚彾取返脑捠菍τ钪嫔珊脱芑^程的描述。易謂太易
    ,即無也
    ,道也。太易變而為一
    ,即道生一
    ,一主北方,氣漸生之始
    。一變而為七
    ,七主南方,陽氣壯盛之始
    。七變而為九
    ,九主西方,陽氣終究之始
    。然太易之變
    ,不惟如是而己,太易化氣時
    ,既化出了一七九的陽氣
    ,亦化出了二六八的陰氣,故一生二
    ,二主南方
    ,二變而為六,六主北方
    ,六變而為八
    ,八主東方
    。由于時空不同,故一七九與二六八所呈現(xiàn)的能量場亦不同
    ,萬物則是能量場(亦稱氣數(shù))不停運轉(zhuǎn)的結(jié)果
    。以圖示之如下:

    上圖顯示:

    (1)-九之數(shù),終而復始

    。一變而為七
    ,七變而為九,九復變而為一
    。孤陽不生
    ,獨陰不育。一七九必待二六八偶之乃為道
    ,故一生二
    。二變而為六,六變而為八
    ,八復變而為二
    。若以數(shù)量表示,奇數(shù)為陽
    ,一乘三得三
    ,三乘三得九,三乘九得二十七(二十舍去則為七)
    ,三乘二十七得八十一(八十舍去則為一)故稱“九九歸一”。偶數(shù)為陰
    ,二乘二得四
    ,二乘四得八,二乘八得十六(十舍去則為六)
    ,二乘十六得三十二(三十舍去則為二)故“八變而為二”
    。五是中數(shù),故五與五相守

    (2)子南午北

    ,互為綱紀。子本居北而轉(zhuǎn)為南
    ,午本居南而轉(zhuǎn)為北
    ,說明“子當右轉(zhuǎn)”,即由一而七而九
    ,運轉(zhuǎn)方向改變
    ,居于正南之位;“午乃東旋”
    ,即由二至六至八
    ,運轉(zhuǎn)方向亦變
    ,居于北方之位。陽從右到左
    ,由西向東
    ;陰從左到右,由東向西
    。方向正相反對

    (3)含元虛危,播精于予

    。俞琰云:“金丹之妙
    ,含元于先天,播精于后天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忍煳ㄒ粴鉅枺筇烊缓蠡癁檎婢?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洞涮撈吩疲骸虢镎婀虢镢U,產(chǎn)在虛無太極先
    ,須趁子時當采取
    ,煉成金液入丹田?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w所謂虛危者
    ,亥子之間陰極陽生之時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ǎǎㄖ芤讌⑼醢l(fā)搟卷中)“播精于子”的子謂子時
    7≮周易》則為復卦,一陽初生也
    。予數(shù)一
    ,是為五行之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傊?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人天一如,陰陽造化之機
    ,即是天人合發(fā)之機
    ,人若以己身之陰陽交媾于內(nèi),則剛?cè)崤浜?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三五歸一
    ,陰陽平衡,不偏不倚,病邪不侵
    ,身健壽永

    《周易參同契》在早期,很少有人理解它的奧秘

    ,只是默默地在流傳著
    。隨著道教的發(fā)展和道學理論的深化,《參同契》的地位也愈來愈顯赫
    ,以至成為“萬古丹經(jīng)王”
    。憑實而

    論,《參同契》引《易》論丹道

    ,可以說是將易學用于具體科學的成功之作
    ,特別是它托易象而論丹道,理通而義合
    ,成一家言
    。它以“八卦列布曜”的方法,使修丹者“推度效符證”
    ,通過觀象
    、立卦“擬其形容”,以便使無形的不易感觸的微觀的運動
    ,擺脫感官的局限而訴諸于形容
    。如它以牝牡四卦描繪宇宙模型,以六十卦值日喻示一日之火候
    ,以月體納甲描述一月之火候
    ,以十二辟卦描述一年之火候等等。在修丹過程中
    ,這種假托易象的模式
    ,就成了修煉者把握或捕捉金液還丹或能量場的模型。事實證明
    ,這種托《易》象而論丹道的

    擬想模式

    ,對修丹者來說有其合理之處
    ,故迄今仍有生命力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周易參同契》在中國道教史
    、易學史和科技史乃至世界科技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02/163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陳攖寧女丹修煉思想初探
    大成凈土適合那些修道者?
    大成凈土適合那些修道者
    ? 大成凈土的特點
    什么是道學
    什么是道學? 道學之名
    ,始見于《隋書·經(jīng)籍志》
    奧修談道之:呂洞賓金色花的秘密
    簡 介 金色花的奧秘
    ,是世上最隱秘的著作之一
    ,它會指引你,超越死亡
    。它會指引你開花的方法──怎樣不只是一粒種子而是成為一朵金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