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易識階》續(xù)要(1)
文/米鴻賓
■ 易
可現(xiàn)在的情況是:廟堂太遠
易為古代術(shù)數(shù),后受文化影響而包容為哲學,屬于儒學范疇。
中國古代對儒學所代表的意義,最初是指從巫、史、祝、卜等早期宗教的教職中分畫出來的一批知識分子。所以,后世學者如俞樾、章太炎、錢穆等學人把原始儒者稱為“方士”或“術(shù)士”。如“明靈星午子吁嗟以求雨者謂之儒”(《國故論衡·原儒》);“《說文》,儒,柔也,術(shù)士之稱,柔乃儒之通訓,術(shù)士乃儒之別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易經(jīng)》為群(六)經(jīng)之首,是自秦漢之后開始的。先秦之前《詩經(jīng)》是六經(jīng)之首。
伏羲畫八卦,殷商時期出現(xiàn)骨卜,易學文化及其應(yīng)用開始發(fā)端,并興于夏商周三朝。
“文王拘而演周易”——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文王推演六十四卦,不是將八卦推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在文王之前就有,但沒有完整含義,文王重新構(gòu)述賦予新的意義,即卦辭
文王演易遺址
《易經(jīng)》是周朝周文王站在一個君王的角度
歷史上有一種觀點:司馬遷認為周文王“拘而演周易”是因為被拘留而“發(fā)憤”即生氣發(fā)牢騷
■ 孔子建立的易學的傳統(tǒng)
今天流傳的《周易》是齊田何所傳的本子
孔子到漢代田何的傳《易》系統(tǒng)
孔子最大的貢獻就是從學術(shù)上與占卜的《周易》分道了。帛書《要》篇里面說,孔子與
占卜的“史巫”是同途殊歸。
先秦書法龜甲占卜文
在易學的應(yīng)用方面,孔子的自我評價頗值得玩味:“吾百占而七十當”(《孔子家語》)。
在《論語·子罕第九》“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
孔子之后
長得很相像的兩個人
“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 水是五行之始
晉人郭璞(有中國風水鼻祖之稱)給出了一個重要的認知:——“水者
■ 天不生邵雍,易學萬古如常夜
古往今來
邵子之學
■ 我們不必承擔歷史的政治責任,但應(yīng)該承擔起總結(jié)歷史的思想責任
北宋五子之一的張載
一”理論。他是《四庫全書》中記載的最早提及《葬書》中“風水”概念者
清代哲學家王夫之對張載推崇備至
張載的橫渠四句蕩氣回腸:“為天地立心
北宋理學家張載
為往圣繼絕學,存道于我
“傳不習乎?”學了這個道
到梁武帝那里去,梁武帝問他你是道士
■ 博觀而約取
這句話是蘇東坡在治學上很著名的一句話——它培養(yǎng)人的軟實力。
蘇東坡治《易》
“德”連言,側(cè)重《老子》解易
據(jù)《宋史》記載:高麗遣使到中國,求購陰陽術(shù)數(shù)等書,蘇東坡上書勸阻皇帝:不可將天機伎術(shù)之類的書籍賣給外國,所宜賣者,不過文學而已。由此可見:唐宋時期,人們將易學類的書籍是看作“秘籍”的。
蘇東坡幾乎是個全才,其在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天文地理、思想哲學等等各個文藝領(lǐng)域皆有所得。他小范仲淹47歲,他們是未曾謀面的師友,但他卻受到了范仲淹的巨大影響,其學問、人格、立身大節(jié)也可以稱為千古楷模。
可惜的是,在中國的歷史上,像蘇東坡這樣有個性、有才情、對老百姓也不錯的官員太少了。
■ 易為占卜之書
這是朱熹對《易》的結(jié)論。
朱熹是理學的大家,他的《周易本義》在元代開始為科舉必考之書。很受皇帝器重,位高言重
史料記載:朱熹之葬
史料記載:朱熹的父親請人為他擇佳地,并問將來子孫是否富貴。風水師回答說,富貴不會太大,但生個小孩兒將來長大了似乎是個孔夫子。(丁傳靖:《宋人軼事匯編》卷十七引《堅瓠集》,中華書局,1981年。)結(jié)果真是驚人的準確。
朱熹生前很不得志,他的學術(shù)被宣布為“偽學”,弟子朋友被列為“偽黨”。死后,他的理論的價值才被統(tǒng)治者發(fā)現(xiàn),逐漸成為統(tǒng)治思想,朱熹本人也獲得很崇隆的地位。
■ 收拾人心
宋代易學形成于北宋,一直延續(xù)到清初。宋代是中國易學發(fā)展的最鼎盛時期,百舸爭流。
在宋代,陳摶
周敦頤、邵雍
自宋以降
宋以后是易學發(fā)展的斷代,逐漸地違背了《周易》的精神(順于仁義),落于技術(shù)失于教化。
元代時間很短,況且朱熹剛?cè)ナ罌]多久,有朱熹這么個超級大家罩著,光消化他的思想就要很長時間,也很難出易學知名人物
元代值得一提的有劉秉忠、耶律楚材等
■ 《系辭》曰:“震無咎者存乎悔
清朝的思想家焦循是揚州學派易學方面的重要代表人物
焦循特別提到:《易經(jīng)》之道,乃是圣人教人改過之道也
往者不可追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03/1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上一篇:
《大易識階》續(xù)要2
下一篇:
從科學史觀點試談奇門遁甲
?周文王是如何寫易經(jīng)的